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_11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_11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1100字

偶然间读到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了。变化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变量是微小的,难被发现的,却往往积少成多,引发蝴蝶效应。书中阐述了五种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前三种由于敏感因素,就不讨论了。着重说说后两种变量: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
1、自下而上
讨论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其实微小变量却是自下而上的。比如,我们慢慢看到,城市化进程在放缓,一些城市开始收缩。这都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后,慢慢显现出来的变量。其实城市建设应该自下而上:先有几个人群居于此,有了社群,再慢慢分工,逐渐形成乡—郡—县—市—州—国(美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建立的路线)而先把土地买卖交易完毕or先在此地树立一个经济标杆,再盖楼,造基础设施等,往往本末倒置。有的地方也许这么强力拉动,经济起来了;而大部分地方,由于不是从底层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很快就会空置。比如,美国的底特律、费城;中国的东莞、内蒙古某些城市。城市有它自有的规律。它应该自下而上,自由生长。有特色、资源好、政策好的地方,自然吸引人们来此居住;反之,人们就会逃离。这个规律应该由城市自己自然代谢,而不是人为自上而下调控干预。预测未来:慢慢垒积金窝的地方,自然吸引凤凰来。
2、重建社群
人还是群居动物。在这个丰裕社会(私有财产增加而公共资源匮乏的社会),人们更向往认同、互助、友爱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需要被重建的社群。目前在研究养老社区。总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养老圣地?宽敞的房子?高端的配置?五星级的照护服务?就近的三甲医院?读完此书,我发现,可能都不是。这些quality,其实在家都能完成。何必出来住养老社区?养老社区也是在城市中重建一个老年人向往的社群—被认同、被关爱、互帮互助、轻松友爱的氛围。每个重建的社群,都应有它的灵魂,一种凝聚力,一种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吸引力。这种魅力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触不到而又向往的生活。人都是多面的。在城市中,工作中,可能是A面:勤奋努力、严谨高效、要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而内心向往的,可能是和A面完全不同的B面:轻松自在、想干什么干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农夫山泉有点田…重建社群的意义在于弥补人们内心向往的生活方式。预测未来:谁能弥补人们在丰裕社会缺失又向往的quality:认同、尊重、互助、友爱…谁就能在重建社群这个领域长久占据高地。重建社群可以是养老社区、学校学区、青年社团、商务组织…
很开心能读到一本对我当前工作有启发的书。开卷有益,功不唐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罗胖在2019跨年演讲推荐的书,这也就注定意味着其毁誉参半的口碑。刚听说这本书时没有马上读,“让子弹飞一会儿”...读完后感觉行文还算流畅,但结构有些松散,逻辑性较弱,另一点稍有些虎头蛇尾,最后一章给我的印象并不好,但整体来看,里面的许多观点的角度的确很独到,总结整理如下:

在2018年复杂的社会局势变化中,在灰暗的背景下,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微弱的亮光。有些小趋势会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发挥威力。这种力量会逐渐修正,消除人性中的自私、偏见和戾气,营造一种更和谐的公共生活,给我们自己,也给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而这股强大的力量就来自中国这棵大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们应该从多元化视角去审视所处的环境与历史,长河模式审视历史是单向度的,它通过描述历史这条河流的曲折行程,告诉我们历史的最终归宿。而大树模式是多维度的,它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体察母体的生命力。同时要具有历史感,历史感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后面的部分围绕着5个变量进行展开:

全书的内容感觉还蛮有意思,对我个人的启发是在此过程中提炼出有共鸣或是有触动的点,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纵然口碑褒贬不一,有人说其兜售概念,有人说其制造焦虑,但这一定不是客观理性的评论,读一本书不要带着偏颇的观点,保持客观理性,取其精华,才能有更多收获,以上共勉!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感谢今天半天假期,才能如此快速看完这本书,专注就是效率高[色][色][色]这本书是一本只讲2018年历史的书,讲述这一年国家发生的大事与趋势,书不厚,但是很多对我而言的新观点,好评。这本书主题是通过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历史是由慢变量决定的,慢变量是一种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过去三十年的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就是这三个慢变量的发展说明国内经济长期还是稳定发展的。但是小趋势,这个占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社会风尚的深刻变革,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未来小众才是主流。书里提到五个小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上而下、重建社群。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疆农场的无人机,未来技术趋势是找到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选择适应改造,才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新旧交替里提到互联网后半场更需要的是向传统企业学习,传统企业多年累计的经验与小数据是互联网很难短期超越的,像造车行业。海尔的去海尔化真的是很棒的自我演化的案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无法避免要自我更新,否则就等着被别人革命了。自上而下,重建社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我调整。人的本质还是要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更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多核城市才是未来,东莞、义乌的案例也是第一次了解,其实不一定要做那么大,小而美挺好,有核心竞争力就好。未来的教育就应该更加个性化,不是一味追求成绩,自信阳光小少年阿。确实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的,历史感能帮助我们克服焦虑,更好地活在当下。看完本书,还是觉得未来还是很美好的,只能不能停止努力,不能做汽车发明时的马夫。[坏笑][坏笑][坏笑]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可以说是耐着性子读完的,读这本书一是因为得到跨年演讲宣传,二是出场声势浩大,觉得一定是写出了特别了不起的东西。可能我才疏学浅,也可能期望值过高,读完觉得不过如此。书中讲了五个变量,一大国博弈,二技术赋能,三新旧融合,四自下而上,五重建社群。变量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挑了这几个写?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这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嘛,这样写,放到什么时代都没毛病。自下而上,重建社群。在我看来,可以归结为一种解释。初中时候历史老师曾说过,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之前发生的某些现象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再次出现。比如,贫穷的时候人们因为没钱买新的裤子只能烂了又补着穿,当穿了一段完整无缺的衣服之后,破洞牛仔裤便流行了。和作者说得自下而上的力量可归于同源。贫穷落后的山村会因为条件设施差,一个班学生就几个人,所谓小班,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发达的城市里生源很多,所以每个班学生也很多,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但到富裕到一定程度后,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又有很多的教育机构以个性化教学为理念,倡导小班办学。重建社群也是一样,之前邻里乡村相处和谐热闹,见面家长里短,热情淳朴。而城市的小区每一户一户几乎很少见面,更甚少交流。而现在,人们物质丰裕了之后,想要和周围的人建立一种联系,哪怕只是见面打打招呼,嘘寒问暖几句话也是能带来一丝温暖的。自下而上是时间问题,重建社群我认同这种趋势。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见多识广,读后还是可以涨知识的。我隐隐担心作者立的flag,一年写一本书质量如何保证,期望不要为了写而写。加油。2019.2.18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第2页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一)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一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一精一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一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一精一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一精一髓所在。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一精一彩,逻辑一性一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一性一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一党一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一党一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一党一。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一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一精一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二)

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一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库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一团一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一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一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一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一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一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一性一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一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一峰。但其纲领一性一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一性一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一性一,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

梁启超说:唤一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一爱一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

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一精一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

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一党一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一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一性一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

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三)

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将要完成,期末的试题是读后感。在老师推荐的那些书中,我唯独看上了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初只是因为名字有趣,殊不知内涵如何。借来一看,才觉得真的值得一看。它写的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在此,我首先想写一下作者。也许是因为我才学尚浅,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并不熟悉,确切的说是没有听说过。仔细查阅资料,才发现陈旭麓先生的文字遍及各处,部部书中都尽显他的文学底蕴之深,才学之广博。他一生都致力于史学研究,一生写过许多影响颇大的论文,编著过许多书籍。刘知几谓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旭麓却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三长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识陈旭麓先生的好友这样评价。

一、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陈先生说,漫长,是与西方相比所得的结论。其含义可以归结为两点:时间跨度和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错重叠留下了斑斑血迹。1640年到1840年,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机械化的时期,可是我们中国却依然重复着旧有的圈子行驶,再强的国力也抵不过西方的先进工业。我们落后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殴打,赤一裸一一裸一的剥削。旧王朝还在腐朽中苟延残喘,殊不知接下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灾难。

书中写到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然而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最土地。对于这个时期土地的私有和买卖,的确也是腐朽的一大表现。陈先生用一个臣子上书奏折的例子生动的讲述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这种现状实在是令人悲哀。

宗族与行会和儒家思想,也是存在与当时的社会之上的。陈先生介绍: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它长期成为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至于儒家思想,似乎更能契合专制君权的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行会和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百姓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些吧。

书中说道:封建社会的长期一性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是陈先生对长期一性一的一个全方位的解答。

峻、历史的耻辱

在一个古老的年代里,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还算不错,丝绸,茶叶流向国外,来自西方的器物、工技、艺术、植物、习俗以至意识形态也从同一渠道源源流入中国。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中西交往最重要的大都市。马可。波罗的中国游历,郑和下西洋的宣传国力,无一不体现着古老中国散发出的魅力。然而,一个清王朝,一个闭关锁国,彻底给予了国外欺辱中国的机会。由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一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顶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陈先生给予了这样的描述。

清政一府快要灭亡,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鸦片战争前夜,中外贸易虽仅留广州一口,但中国同外部交往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已波及较大的社会生活个方面。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是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他们处心积虑了325年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而日本,则从中国的遭遇中由震惊而自强,自己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尽管林则徐的作为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外国侵略的抗御,但却仍旧抵御不了洋一槍一大炮。关于这一部分,陈先生坐了好些铺垫。从西方与东方写起,层层深入,向我们临摹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近代社会。这段耻辱的历史在陈先生的笔下一点一点的曝露出来。

驹于日本的侵略,陈先生命名为日本冲来了。战争结束,日本得到了偿银,并借条约行文中清帝国偿付日本遇难民抚恤金十万两一句而正式阻断了与中国的关系,自明洪武卜五年,直到光绪初年,按期进贡,未曾中断。陈先生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厉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湘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灾难,已为数十年来的各种近代史书一再记述和论说。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一精一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巨变。

三、起义

陈先生在书中着重写了太平天国,这个运动中既有悲剧,亦有喜剧。蜿蜒由折之中,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一着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陈先生写道。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它历时14年,使清廷国力大伤。这便是他们最大的意义。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太平天国也提出了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一精一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它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农民阶级的局限一性一,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书中说到了太平天国的悲剧与喜剧,书中说清王朝是正在衰败中的封建政权,但它却成为这场痉争的胜利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崛起了以曾国落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这一势力注重经世,罗致人材,并且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了一支以经生为骨干的新的军事力量。封建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势力,怎可轻易瓦解。

不过书中也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洽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可见,太平天国的意义还是非常的重大。

四、历史的选择

自此之后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开始自强,求富。且不说结果如何,单单一个想法,就已经很好了。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一潮。

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因此书中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社会主义便成为优国之士高谈阔论的一个题目。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一党一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将一个完整的近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充满了血与泪的时期,我们难以忘怀,也不能忘怀。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成长,在一批有一批人的艰辛求索中升华。读完这段的历史,多了些许心酸。

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感


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感

作家梁晓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自称是“一部后毛泽东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作品依次分析和描述了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组成来源和生活状态:由“看不见的隐富者”组成的当代资产者阶层,以唐骏、李开复等为代表的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当代“黑社会”和“灰社会”等。此书文笔灵活,对某些社会现象描写具体生动,与其说这是一本社会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本中国近当代公民生活史。纵向跨度使我更好地了解父辈的生活历程,从而加深理解和珍惜;横向跨度开阔了我的见识视野,增强了对社会更客观理性的了解。

作为80后的我们,热衷于互联网,喜欢网购、美国大片和美剧、看社会新闻、发帖抱怨、网游网聊,互联网使我们看上去天涯咫尺,但更多时候是咫尺天涯;我们一方面自信独立,另一方面消极脆弱;我们不大关心政治和权力,但是很关心自由和公平公正的权利;我们充满了一种相对被社会剥夺感,感觉自己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福利真空。有一个“悲催80后”的段子就表达了这种相对被剥夺感: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得自谋职业;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时,发现一辈子的薪水也买不起房子;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子都在赚钱;兴冲冲闯进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成了傻子。

然而我们又是否知道,我们50后、60后的父母,也有一个段子是这样描述他们的:儿时遭遇自然灾害,学知识时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后计划生育,中年时下岗分流。他们有兄弟姐妹,各自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有着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对组织单位的依赖和对安稳平静的追求。子女哪怕大学毕业,买房买车甚至日常生活也“啃老”。然而,等到生命将息、已近晚年,不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子女迁徙四方。我们又是否知道中国曾有“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庐山会议”“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武斗”“批林批孔”“上山下乡”等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运动。是否知道是言论自由与政治管制的差别。是否知道当年会因为不小心弄脏了一张毛主席像就会株连九族,甚至倾家荡产,更不用说公开的表达对党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抱怨了。我们又是否知道中国曾有过因“自然灾害”饥饿而死亡“三四千万人”,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20。当然也无法体会凭票证购买食品、衣物的经济短缺时代的艰难,当然更不会知道有钱没票也吃不上饭的尴尬了。改革前三十年的空白,造成了八零后一代的文化断裂的代沟,才有了只看到改革之后的幸福,而不知改革之前的中国贫穷的对比与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抱怨。改革前三十年的社会概况,就是我们亟需了解的那段历史。

80后,幼稚少一点了,成熟多一点了。但生活阅历和积淀的不够充实,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分析是缺乏深度的,往往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半成品”阶段,如面粉、铝锭、钢板,后期将“加工”成为馒头、门窗、钢筋,还是糕点、引擎、汽车外壳?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但是主观态度还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不敢、不能也无意代表80后,只是作为该群体中的一员,抒发一点感想,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提醒自己虚心学习长者的经验。曾经我们意气风发、针砭时政,如今我们明白面对现实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建设者,绝不是说的想的那么简单。先融入再完善,这期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鲁迅先生说: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有缺点的战士始终是战士。不负责任、所谓超脱的批评者就像苍蝇,负责任、负累的建设者就像战士。所以当我想开口时,要警醒自己要多做战士,这样会更快成长。就像一座百层高楼,需要上百工程师、上千建筑工人、数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才能建设起来,但是只需要几个人几吨炸药几小时就可以将其夷为平地。社会就是这座百层高楼,各级官员和企业主是工程师(故有言: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普通人就是建筑工人。当我们在网上嘲讽铁道部原发言人王勇平素质低下时,可以看看每年国考报考部委的基本条件:硕士研究生以上,事实上激烈竞争之后能进入的大多还是名牌大学硕士,而其中能够做到发言人的至少是百里挑一吧;当我们不屑地称呼各路“砖家”时,可以看看应聘普通大学讲师的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而其中能够升级为知名专家的可能也是百里挑一。学历不代表所有能力,但是代表最基础的能力:对信息的吸收、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我们要去除青春期的叛逆,正视现实尊重权威。

做一名有担当的80后,就是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现实,以建设者而不是批评者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就像在县局第二次“道德讲堂”上,市局贺建华同志讲述他从事税收工作几十年的点点滴滴,看似琐碎却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敬业精神。当时我上台讲述心得时,就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在这些工龄比我的年龄还长的前辈们的精神感召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强学习、务实工作。不一定要做出什么大事件大贡献,只需将建设者的态度扎根内心,对自己对工作对家庭负责任,传递出一份正能量。

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有感

芊蓓

在群里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毛选,跑步的时候听,听完觉得有意思的再看原文,学到了很多益处。更妙的是群里还会有讨论,于是我汇总了群文件的思想与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在当时的划分是:地主和买办阶级(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半无产阶级(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无产阶级(包含产业工人与农村无产者)。

时移世易,在建国近七十年的现在,我认为阶级应该划为:统治阶级,官僚与大资本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统治阶级包含我们在新闻联播里可以看到的国家领导人;官僚与大资本阶级包含大家在次一级的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的高中层官员以及大型国企的领导;中产阶级仍然是大型私营企业主;小资产阶级是目前号称中产的一批人;半无产阶级:小型国企工人,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无产阶级:基本在中国绝迹了,可以理解为被精准扶贫的那些人,以及戒赌吧的老哥,算是极少数了。

而我想详细分析论述的即是小资产阶级,就是平日里号称中产的那一批人,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按照温铁军的说法,中国没有无产阶级全是小资产阶级。这些人按生产关系的大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小资,一种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小资,两种资产阶级之间,有1成的浮动小资,我直接定义为半无产阶级:在农村里有资产,但是资产的收益无法养活自己,在城市里又扎不下根来;城市里,有一套原来单位的老公房,拿着最低的工资,没有任何资产性收益的城市底层贫民。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帮人,我们几乎可以用网站鄙视链来定义小资阶级的上中下层,知乎是高层,微博中高层,天涯中低层,贴吧底层。而目前来看,中国有5成的小资是只强调权利而不强调义务的也就是浮动的1成+工业的4成。他们希望有社会主义的福利,有法西斯主义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外交,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原始社会的性开放,封建主义的个人荣誉,帝国主义的私产保护。他们不会强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强调自己的权利

而这一点其实也并不是社会主义特色,全球都一样。要福利不要加班,没事示威罢工。跟路边理财项目那帮被坑的人一样,只想高利息,从不想高利息是从哪里来的,被骗了就跪求政府,政府解决了之后,他们换一个项目继续上当受骗,做发财的美梦。如此周而复始。

而剩下的40%就是建立在农业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们,他们就是曾经的那种胆小怕事的小资。农业人口很少闹事,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警察一去就都窝着了。不团结里形成一种无组织状态的散兵游勇。又无法对抗大资本阶级。也无法对抗官僚。就像列宁说的,这帮人就是深夜里拿着黄金蹲在街边的小女孩。你觉得他们不可能被抢吗?他们被抢了,只会放声大哭,而他们的哭泣会迎来恶狼。中国有一句类似的论述:三岁小儿持金于市。抢走他们手里的黄金的是官僚及大资产级,他们的哭泣引来的是中产对他们的掠夺。对,就是那群中产,民族资本家,创业成功人士,他们会打着帮助小资的旗帜来进一步的掠夺小资。

所以,列宁认为,中产是应该属于严管的那一类。就如同,当下的中国,当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出现了消费恐慌而导致了全社会的恐慌的时候,小资的哭泣迎来的是中产的无限度诈骗,他们做互联网+,做现货期货交易,做p2p,做校园贷、路边投资公司——欺骗小资,无所不用其极。

而我们的小资产阶级在做什么呢,小布尔乔亚们自以为读了两本书,看到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看到了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惶恐不安,生怕自己的那可怜的一丁点财产在顷刻之间被所谓的暴民夺走,就反复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对上谄媚,对下污蔑,就算在阶级兄弟之间,也要通过看什么网站,追日韩剧还是欧美剧,孩子有没有英文名较个高低。城市的土著各种诅咒外地人,认为外地人打破了他们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城市里刚落下脚的体面人却也各种鄙视拆迁暴发户的嘴脸,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与没有英文名的小孩交朋友。他们无不是刚刚上升了一个阶层——还不是阶级——就要摆出高贵的嘴脸,最好家里的保姆也要换成“拎得清自己位置还会讲英文”的菲佣。

一旦阶级矛盾爆发,上层要牺牲他们安抚下层,下层首先就要斗倒他们来发泄愤怒。然而小布尔乔亚始终做着小确幸的梦,不清楚谁是他们的朋友谁是他们的敌人。宁肯相信资本家的良心,也不肯相信共产党的党性。

他们唯一的安慰就是下一代,幻想在高额的教育投资下可以提升子女的阶级,所以我所见所闻的亲子产业链各种兴旺发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老而弥坚的口号就像传说中永不停歇的永动机一样,让小资们把自己的辛苦钱花费在永无止尽的攀比上。只要是有关于孩子的东西,每一个父母都会用到自己收入的上限来消费。

他们这样的努力有没有用处呢?有,但是不明显。至少我国还不是美国日本这样的阶层板结的成熟社会,中国社会飞涨的GDp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读书改变命运更是整个社会千百年来的惯性,但是不可否认,这个口子是会越来越窄的。改革开放时期提升阶级的难度比现在简单更多,而我们这个年代应该会比我们孩子的年代要容易一些。

时不我待,即使我们是被放弃的一代人,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放弃自己。要健身,要读书,要学习各种技能,在浅说这个框架下,把我们自己组织起来,用组织的力量给我们的后代带来更多的可能——光宗耀祖,福泽后代。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初读翟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在今年春节之后,由于新冠状肺炎疫情发展形势严峻,小区封闭不得外出,在家闲来无事,想起了翟同祖先生的这本书,翟同祖先生用在家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简明而又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使得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开始看,翟同祖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和族分开后进行阐释。然后讲到父权的时候,有这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说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可侵犯)。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予的。然后翟先生又类比了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和扶苏。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又举例对神圣性进行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绝不可杀子孙”。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翟先生从一个父权,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做了一些思考。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在政治、社会、生活各个细节处表现出来,所谓的一个“礼”字,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社会秩序中做了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安排固然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扼杀了社会前进和创造的活力和动力。它也许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有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会落后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不能一枝独秀,而应该百花齐放,法律不应束缚人们的创造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出现了居民与防控人员发生争执的事件,有的人仗着手中的公权无视政府规定,硬闯防疫关卡,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今法律对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法律的平等,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才能让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刘鹏)

最近因私事被惊扰,恰逢要翻译法律史的文章,颜老师就推荐了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给我,读完了结合生活有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1.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稳健的等级制度之上,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同时也是法律维护与保障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2.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3.跳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与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族之上,整个社会则是由阶级构成,形成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个体在这一社会结构中都有自身的位置,或尊或卑,或主或从,或良或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身社会地位的烙印。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4.在现代活成封建大家庭的代价太大,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必然一损俱损,因为归因模式已经变化。中国曾经的家庭是父权家长制,父祖是统治的首脑,又因为重视祖先崇拜,且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考试内容又比较固定,所以曾经的子孙成就往往要归咎于所谓家风血脉。但独立意志是现今做学问或者做事业的前提,家风已经很难成为承继良好品质的介质,往往是固守的传承,在一个大环境里互相不断强化,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若不想反思,每一个人就要不停扮演长辈曾扮演的角色,循环往复不停成为对方影子的复刻,互相维护彼此然后亲亲与共,将底色不停固定渲染。而对于权利的贪恋往往会造成许多中国当今父母对于曾经父权家长制的追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亲子关系里父母会太入戏,将这个头衔看作皇帝与官位,要有威权与帝王术要高高在上,孩子要在手下噤若寒蝉隐忍不发积郁成劳,反过来对外宣称孩子懂事乖巧听话,往往太平表象之下已有祸根埋下。

5.要了解舆情,可以不接受一些基于此的规则,但要看透这些规则为什么暗暗盛行,然后不反驳不回应不服从。因为种种社会心理根本改变不了,即使现在已经缺少这样的土壤,也不能骤然稀释。环境的捆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要企图期待一个人会与他生长的环境截然不同,除非能够不停跳脱不停反思诸己,才有一线可能。

6.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若有人做了攻击伤害自己的事也不要急于反击。不提醒不告知不报复不陷入情绪更不累及无辜孩子,一来脏了自己的手,二来是自己心胸不宽阔的表现。要相信身边人的认知和格局,从来挨骂的都不是丢人的,骂人的才是。静观其变,不阻止任何人帮助曾攻击自己的人,也不阻止任何将他们推下悬崖的双手。公道自在人心,把自己该做的礼数做全,可以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相信他们的选择,接受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7.往往一个人如何指责别人便体现了他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他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射,人性最深刻的恐惧便是对自我的厌恶。

8.永远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因为观念差别还是自己陷入情绪鲁莽,要能推己及人冷静分析因果,了解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感受大为光火,能够跳出风俗习惯格局放宽,对学术观点的包容要从对生活观点的包容开始。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www.dhb100.com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篇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以前总以为历史是枯燥的,因为史记的立场是中立的,态度是严谨的,决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被他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洒脱的文字所吸引,更被他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

陈旭麓先生历尽数十年心血,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谓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思辨深邃:不仅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城乡基层组织的变革,而且考察了不平等条约激起的中国社会变化;不仅研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探寻了引起中国社会习尚改变的外部冲击;不仅论述了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和欧美影响下种种社会心态的嬗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部大手笔、大容量、大场面的历史巨片,不仅给我超强的历史信息量,而且给我极强的视角冲击力,不失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陈旭麓先生用优美的文笔、以辨证的视角写出深刻而凝重的社会道理,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让人感受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近代社会,不仅引我不知不觉地步入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海之中,也让我用所学的知识去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有机体。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有机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人类社会也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毛泽东在《矛盾论》写道: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个变字,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从中国社会到西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新陈代谢。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凝固性强的社会,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很少变化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凝固性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汉代人,如果把他放到1000年后的唐代,他根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不同。这种静态的、凝固不变的社会又具有一种王朝更迭、循环的特征。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使中国近代社会变成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陈旭麓先生在书中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纷至沓来的外力的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封建主义之陈、出民主主义之新。陈旭麓先生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部新陈代谢迅速的变迁史。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英国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资本侵略和思想文化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掀起了西学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无可争辨的史实证明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让我们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采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革命与改良的分析,无不彰显辩证法的光辉。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定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李鸿章虽说是卖国求和,但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虽说是黑暗统治,但却是民族经济的短暂春天、近代史上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虽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具有野蛮性、掠夺性、灾难性,但在客观上助推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加速了经济的近代化。历史就是这样,许多罪恶的东西里常含有不

【篇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篇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篇四: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婆买的,但是我一看见它就爱不释手!功利的说法是因为现在很多考试的材料都是从其中截取的。

初看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作者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期间授课的内容,经过整整十年的修改,才形成论文予以发表,本书则是他的学生整理发表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而且读一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希望各位同仁能和我一起共同的欣赏本书!

【篇五: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看的时候感触颇多。

1840到1949年,这短暂的一百多年,中国历尽了苦难与屈辱。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在感叹幸福来之不易的同时,也为现在的中国而担忧。

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仁人志士为了所谓的思想自由,财产独立,人格平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先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并不彻底。历史的惰性在现实的土壤滋生新的弊病当初努力革旧布新摒弃的落后习俗和思想,在当下以新的面貌顽强的生存着。贪腐腐败,改革的惰性与彷徨,不明显的等级制度,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这一系列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陈迹。似曾相识的历史,让我看着心有余悸。

我知道2012年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球大选,全球局部动荡经济彷徨,中国改革遭遇瓶颈,中国大换届暗流涌动,紧张却又不十分明朗。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但那崛起究竟有多坚强,谁也不清楚。平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浪。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能否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昨天和同学闲聊时,同学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钱。整个世界就是围着钱赚。细细思索他的话,结合历史,似乎好像有几分道理。

百年的屈辱史,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的差距。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战胜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历史自觉地选择了进步的力量。只是我有点疑惑,资本主义带来了民主富强外,是否让文明倒退了呢?抽丝剥茧,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似乎真的是一场金钱较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似乎都和钱脱离不了关系,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赚钱的工具。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似乎也都和钱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GDp忽然倒退了,那中国内部是否会民变,外国是否也会乘机祸乱中国?

谈论到有关钱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生价值观问题。其实利益本身是没有理性的,但它与历史的惰性和动物属性的人合流之后,就会成为不理性的东西。钱不俗,俗的是人。是人把钱变的俗气了。

以前,我以为社会是围绕着情、理、法、权、名、利运转的,简单的六个字演尽了众生相唱尽了世俗百态。如今想来,这想法有些幼稚。

【篇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500字3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他的思想给简要记录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00字!

读完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浩如烟海的知识,让我大有收获。纵观其全篇,其中第二章婚姻中关于“妻的地位”一节,让我有所感发。虽说男尊女卑这一封建腐朽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已基本隐退,但在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中,这种思想仍然存在,甚至可称为根深蒂固。

在瞿同祖先生笔下,古代社会中,妻的地位,从古代法律关于“夫妻相殴杀”的规定中可见一斑:“夫殴妻则采减刑主义,唐、宋律殴伤者减凡人二等……妻殴夫但殴即成立殴罪,不问有伤无伤。夫殴妻则无伤不成立殴罪……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明、清律妻殴夫不问有伤无伤,伤轻到什么程度,只要有殴打的行为便可作为夫愿意离婚的条件,折伤以上便是义绝了,夫殴妻则须至折伤以上才可离婚,并且妻的单独方面的意思还不能构成离婚条件,须征求双方的同意……”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妻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极低的,夫妻双方的法律地位是极不平等的。根据被古人奉为圭臬的“三纲”规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妻在家庭中可以说是夫的从属,一切以夫为首。古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一个男尊女卑严重的封建社会中,她们的一生都要依赖于家中男性,却又不曾得到过该有的尊重,又是付出心血最多的。

书中还说到:“夫过失杀妻是不问的,但妻之于夫却无此权利。”可以说,在古代中国,一个家庭中,夫在某种层面上甚至掌握了对妻的生杀权,在婚姻中,妻的人身安全,在大范围下是基本无法得到法律保障的。再看当代社会,“家暴”这一恶劣现象,在社会中仍然时时发生,每一次,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沉重的故事。

自封建古代继承而来的,婚姻中的夫妻不平等,这似乎是一对潜在的基因,隐藏在当代人们的血液中,随时可能爆发。这存在于他们的血液之中,甚至让某些家暴者认为,家暴,理所当然。在一个存在“家暴”现象的家庭中,妻往往是弱势者、受暴者,她们日日夜夜的默默为家庭付出,却还要忍受来自丈夫的暴力。

近日,家庭暴力这一敏感词汇再次被人们所关注,网络美妆博主宇芽被男友家暴,施暴视频传出,网友一片哗然,明明在如今这样的一个宣扬法治,宣扬美德的社会中,为何还会有这样的恶魔存在。

为何现如今家暴现象仍然猖狂,我认为,究其根源,是深深根植于当代中国人心中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在婚姻家庭中,男方习惯强势,习惯掌握主动权;女方则习惯于依赖于男方,缺乏自主独立性。

在古代中国法律中,许多朝代规定,夫杀妻甚至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妻始终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女性对于家庭的支柱经济来源的贡献较少,在财产继承中,女子也无继承权。没有了经济的支持,女子出嫁从夫,与娘家便基本已无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遭受了家庭暴力,也无路可退。再联系当代,许多女性在婚姻中遭受了家暴后,选择保密,选择忍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认为自己身后没有依靠,只要忍一忍,事情就过去了,不仅是受害的她们,甚至她们的父母兄妹,她们的好友……都是这样劝解的。在这些来自外界的声音中,便深藏着来自封建腐朽思想的残留。这些声音,不仅没有给予她们支持,反而让她们越来越深的陷于黑暗之中……

在古代法律中关于“夫妻相殴杀”的规定中,妻子若殴打丈夫,则须受到官府加倍的严惩。不反抗,似乎是从古至今流存于血液中的卑微与恐惧。我国的家暴“基因”根植严重。我国的反家暴法却起步较晚。

1995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关于妇女发展的专门规划,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家庭暴力”概念。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并规定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和加害人的法律责任,这是第一次在国家立法中对家庭暴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的反家庭暴力工作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再看古代,在妻的地位严重卑下的宋代,著名才女李清照便是反抗家暴第一人,在她不幸的第二次婚姻中,丈夫张汝舟想要变卖古董遭到拒绝,便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按照宋代当时的律法,妻子状告丈夫,哪怕罪名属实,妻子也得坐两年的牢。饶是如此,李清照还是选择告发了张汝舟科举作弊的事情。张汝舟下了狱,李清照也坐了牢。幸而李清照词名满天下,当时的大官綦崇礼在得知了李清照悲惨的经历后,对她多番照顾,只让她象征性地在牢房里待了九天,就放她自由。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尚且有女性敢于为自己发声,在那个法律向婚姻中夫的一方倾斜过半的时代,仍有女性成功维权。反观现代,多少女性不敢求救,羞于发声。诚然,在“男尊女卑”“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在“反家暴”上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绝对不容忍任何一例家暴。

妻,不该再是是瞿同祖先生于书中第二章里描写的在家庭中卑微忍让的一方,在新时代的中国,她们不该再沉默,她们的身后是法律与道德的支撑,她们不该再畏惧。妻为何?妻在如今是一家之主,她们甘愿付出,也自由独立。

即使在封建的古代,妻也是《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中“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也会弹着绵绵琵琶,细诉心中情愫:“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妻是周恩来信中的无语凝噎的思念:“愿你珍摄,吻你万千。”

妻是心中港湾,无论何时。写到这里,我不经反思。为何要始终强调以史为鉴?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糟粕可能多于精华……

有人说,它已成为过去,甚至其中许多是被批判的落后思想。但仅依我个人所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可以从古代法律中寻到根源,我们取古代法律思想之精华,适用于现代社会解决问题,才是博古通今,发挥了史学该有的价值!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2)

初读翟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在今年春节之后,由于新冠状肺炎疫情发展形势严峻,小区封闭不得外出,在家闲来无事,想起了翟同祖先生的这本书,翟同祖先生用在家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简明而又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使得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开始看,翟同祖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和族分开后进行阐释。然后讲到父权的时候,有这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说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可侵犯)。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予的。然后翟先生又类比了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和扶苏。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又举例对神圣性进行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绝不可杀子孙”。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翟先生从一个父权,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做了一些思考。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在政治、社会、生活各个细节处表现出来,所谓的一个“礼”字,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社会秩序中做了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安排固然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扼杀了社会前进和创造的活力和动力。它也许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有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会落后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不能一枝独秀,而应该百花齐放,法律不应束缚人们的创造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出现了居民与防控人员发生争执的事件,有的人仗着手中的公权无视政府规定,硬闯防疫关卡,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今法律对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法律的平等,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才能让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刘鹏)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3)

最近因私事被惊扰,恰逢要翻译法律史的文章,颜老师就推荐了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给我,读完了结合生活有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1.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稳健的等级制度之上,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同时也是法律维护与保障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2.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3.跳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与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族之上,整个社会则是由阶级构成,形成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个体在这一社会结构中都有自身的位置,或尊或卑,或主或从,或良或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身社会地位的烙印。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4.在现代活成封建大家庭的代价太大,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必然一损俱损,因为归因模式已经变化。中国曾经的家庭是父权家长制,父祖是统治的首脑,又因为重视祖先崇拜,且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考试内容又比较固定,所以曾经的子孙成就往往要归咎于所谓家风血脉。但独立意志是现今做学问或者做事业的前提,家风已经很难成为承继良好品质的介质,往往是固守的传承,在一个大环境里互相不断强化,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若不想反思,每一个人就要不停扮演长辈曾扮演的角色,循环往复不停成为对方影子的复刻,互相维护彼此然后亲亲与共,将底色不停固定渲染。而对于权利的贪恋往往会造成许多中国当今父母对于曾经父权家长制的追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亲子关系里父母会太入戏,将这个头衔看作皇帝与官位,要有威权与帝王术要高高在上,孩子要在手下噤若寒蝉隐忍不发积郁成劳,反过来对外宣称孩子懂事乖巧听话,往往太平表象之下已有祸根埋下。

5.要了解舆情,可以不接受一些基于此的规则,但要看透这些规则为什么暗暗盛行,然后不反驳不回应不服从。因为种种社会心理根本改变不了,即使现在已经缺少这样的土壤,也不能骤然稀释。环境的捆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要企图期待一个人会与他生长的环境截然不同,除非能够不停跳脱不停反思诸己,才有一线可能。

6.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若有人做了攻击伤害自己的事也不要急于反击。不提醒不告知不报复不陷入情绪更不累及无辜孩子,一来脏了自己的手,二来是自己心胸不宽阔的表现。要相信身边人的认知和格局,从来挨骂的都不是丢人的,骂人的才是。静观其变,不阻止任何人帮助曾攻击自己的人,也不阻止任何将他们推下悬崖的双手。公道自在人心,把自己该做的礼数做全,可以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相信他们的选择,接受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7.往往一个人如何指责别人便体现了他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他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射,人性最深刻的恐惧便是对自我的厌恶。

8.永远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因为观念差别还是自己陷入情绪鲁莽,要能推己及人冷静分析因果,了解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感受大为光火,能够跳出风俗习惯格局放宽,对学术观点的包容要从对生活观点的包容开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 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前月购得陈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后,感慨良多。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先天不良

尽管清政府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预约变法之上谕,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但终究没有摆脱万古不易之常经,使得这次变法依旧缺失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其对变法范围的限制,最著名的文字是: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有此限制,当时贤良如张骞,权臣如张之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可能再次开创一个同光中兴的局面呢?

第二、 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 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喜欢《《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_11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