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3)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3)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 第(1)篇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在这样矛盾丛生,竞争激烈的时代,忧虑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我们愁工作抽生活,沉浸于低迷的情绪而不自知。借卡耐基之言为你我指点迷津,帮助我们在险象环生的年代依然从容自如。

本书干货

一、忧虑是生活的破坏者

柏拉图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只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却忽视了精神上的疾病。其实,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开呢!”

1、      忧虑是各种疾病的源头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瑞尔博士曾经说过:“不知如何对抗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这句话事实上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格伯医师与卡耐基一起度假时说道,“如果病人能祛除恐惧与忧虑,70%的人就不用看医生了。我倒不是说他们的病是想象出来的,”他继续说,“他们的疾病跟牙疼一样真实,甚至比它严重上千倍。我指的是消化性疾病、胃溃疡、心律不齐、失眠、头痛,甚至某种瘫痪。”  

“因为我自己就被胃溃疡折磨了12年。我所说的话是有理有据并且是真实的。”

    “恐惧使人忧虑,忧虑使人紧张,从而影响到人的胃部神经,胃液分泌紊乱,引起胃溃疡。”

    曾写过《神经性胃病》一书的约瑟夫·蒙泰格博士也说过同样的话。他说:“你吃的食物不会引起胃溃疡,引起胃溃疡的是那些负面情绪。” “溃疡随着情绪的压力起伏。”

   如忧虑也可以让你身患风湿病、关节炎,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罗素·西基尔博士是世界著名的关节炎治疗权威,说明了以下是容易得关节炎的四种情况:

    1.婚姻破裂。

    2.财务危机。

    3.孤独和忧虑。

    4.积怨未消。

不同的原因造成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当然这四种情绪状况不是导致关节炎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四种原因。

2、忧虑会腐蚀女人的容颜

    卡耐基采访过好莱坞女明星曼尔·奥勃朗,她告诉卡耐基忧虑一直以来都是引起她的高度重视的对象,因为她知道忧虑会摧毁她在电影发展事业上的主要资本——美貌。她告诉卡耐基说:“我刚开始步入影坛时,既担心又害怕,那时我刚从印度回来,在伦敦一个熟人也没有。我见过几个制片人,没有一个肯雇用我,我仅有的一点积蓄也渐渐用光了。有两个星期,我只靠一点饼干和水充饥。当时我不仅仅肉体上饥饿难忍,还饱受心理上的折磨,我对自已说‘也许你太傻了,也许你永远也不可能闯进电影界。你没有经验,没演过戏。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你还有些什么呢’。”

    “我站在镜子面前,开始端详里面的自己,才发觉到忧虑正一步步地毁坏我的容貌了!眼角不但有皱纹而且一脸的忧愁,这时的我对自己说你必须立即克服忧虑,你唯一的本钱就是容貌了,不能让你仅有的一点资本由于忧虑而毁于一旦。”

    再没有什么会比忧虑使一个女人老得更快,它不仅摧毁了我们的容貌,还会让你脸上出现雀斑、皱纹、溃烂和粉刺,会使我们咬牙切齿,会使我们总是愁眉苦脸,会使我们头发灰白,甚至脱落。

后来,她结婚当了一名全职主妇,她听从住所附近主妇们的推荐,她又听从主妇们的建议用很受欢迎的上门推销的化妆品,但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肌肤一下子变得光滑美丽起来。

“真的是好不容易才遇上了这样好的化妆品啊!”她兴奋异常地给卡耐基打来电话。卡耐基问她:“怎么个好法?”她说:“脸上的疙瘩全都不见了,皮肤也变白了……”

我情不自禁地想:“果不其然!”

她为肌肤持续烦恼了约10年的时间,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遇见好的化妆品”,而是她身体内反反复复蓄积下来的令人感觉不适的精神压力,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血液循环不畅,皮肤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出现紊乱。她总是脸色黯淡,稍有不悦脸上便长出疙瘩,这全都是内在的精神压力所致。那么,持续了10年的讨厌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一瞬间全面解决呢?那就是结婚。年过35岁的“闪电式结婚”,不要说周围人都觉得惊讶不已,她本人可能也最最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位皮肤粗糙不堪的女性先后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在某次人事变动后被调到了其他科室,仿佛全身的毒素全部排出似的,肌肤变得光滑润洁起来;还有一位女性在与长期同居的男友分手,重新搬家之后,立即显得容光焕发,终于告别了仿徨于各种化妆品的生活。很多人的肌肤都是在变换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所后才发生了变化的。

因此,精神解压才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二、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你想掌握一种快速、有效、一学就会的排解忧虑的方法吗?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1.           自己要清楚的明白可能发生最坏的状况是什么?

第一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坦然地分析目前的状况,以及由于失败而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

2.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在考虑过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状况后,我鼓励自己接受它

3从而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情平静下来后,我就开始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善我已经接受了的最坏结果中去

彻底破解忧虑的方法

除了这个公式,那到底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步骤来分析问题,就能彻底解决那些形形色色、让我们忧心忡忡的难题。这三个步骤是:

1.           找出忧虑的根源。 认识不清、困惑不解是使人产生忧虑的原因。世人之所以忧虑,大多是因为对引发忧虑的事实缺乏了解,因而胡乱揣测,最终妄下结论所产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忌讳就是那些主观、独断、感情用事的人,我们必须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查明引发忧虑的事实真相。 那如何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呢?

A.在查明事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假装是在为他人搜集资料,而不是在为自己,这样就可以保持冷静而客观的态度。

B.假如一定要在陷于忧虑时去调查引发忧虑的根源,我会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甚至做对方的辩护律师,这也意味着,我会清清楚楚的发现那些对于我不利的因素,虽然这样做我并不乐意,但为了做到“理性、客观”,我必须如此。

当正反两方面所有事实都一一呈现,你往往会发现,真理其实就隐藏在它们中间。

2.           分析事实的真相。

把事实写下来更便于进一步分析。实际上,仅仅只是把查清的事实和面临的问题直观地写在纸上,就非常有利于我们作出合理的判断。正如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所说的:“把问题陈述得条理清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卡耐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果断作出决定对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如果老是犹豫不定所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自己深深堕入仿徨无助、如坐针毡、濒临崩溃的境地。在我看来,一旦明确无误地作出决定,那么一个人50%的忧虑就已经烟消云散;此时如果再趁热打铁,具体实施该决定,余下40%的忧虑也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综上所述,只要把以下4个步骤落到实处,就能消除90%的忧虑:

A.准确写出我所担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B.针对所担心的事情我下一步将会怎么。

C.选择并作出最终决定。

D.把决定付诸于实践。

3.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

三、赶走忧虑,解放心理

1、用忙碌代替忧虑

忧虑是“乘”闲而入、萧伯纳说:“让人愁苦的秘诀就是,空闲时间来想想自己到底快活不快活。”所以不必去想它。让自己忙碌起来,你的血液就会开始循环,你的思想就会开始变得敏锐。让自己一直忙着,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一种药,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解药。

2、用概率法排除忧虑

担心的事发生的概率很小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我发现我所担心的事情中,有99%根本就不会发生。现在我知道,无论哪一年,我被闪电击中的机会都只有三十万分之一。

事实上,我们很多成年人所担心的事情常常都是非常荒谬的。如果我们根据概率评估一下我们的忧虑究竟值得不值得,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忧虑就会自然消除了。

3.用“到此为止”止损

给自己画一条底线,在每一件让人忧虑和烦恼的事上,加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制,事情的结果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很不守时。他总是在午餐时间已过去大半以后才来。我告诉他,以后等你‘到此为止’的限制是10分钟。要是你在10分钟以后才到的话,那我们的午餐约会就到此为止,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

我真希望在很多年以前就学会了把这种限制用在我的缺乏耐心、我的脾气、我的自我适应的欲望、我的悔恨和所有精神与情感的压力上,常常告诫自己:“这件事只值得担这么一点点心,不能再多了。”

4.不为过去的事而忧虑

快乐就是活在当下

四、让自己常保充沛的活力

1、学会放松

休息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它能够让你在精神充沛的情况下工作起来更有效率。要衡量一天工作的质量,不要看你有多么疲倦,而要看你有多么不疲倦。

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之所以感到疲倦,大多数是应为精神和感情所引起的。英国最有名的心理分析家海德费,在他那本《权力心理学》里说:“绝大部分我们所感到的疲劳,都是由于心理影响。事实上,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

碰到这种精神的疲倦,应该怎么办呢·要放松!放松!再放松!要学会在工作时保持一颗“平常”心。

所谓放松,就是消除所有的紧张和力气,只想到舒适和放松。开始的时候先想怎样放松你眼部的肌肉和脸上的肌肉,不停地说着:“放松……放松……放松,再放松。”使自己由脸部肌肉,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像孩子一样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

以下是关于放松的建议:

A.工作时采取尽可能舒服的姿势,要记住,身体的紧张会产生脖子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劳。

B.多读一些关于自我放松类似的书籍,比如哈克·芬尼·罗伯持博士所写的《消除神经紧张》,同时,也建议你看丹尼尔·何西写的《为什么要疲倦》。

C.A随时自我放松,看看太阳底下,打盹,看猫,或者在身边的桌子上放只旧袜子,以此来提醒自己应该放松到何种程度。

2、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行事有序,做成大事。以下就为你推荐4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使你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帮你从疲劳的困境中走出来。

A.整理一下你的办公桌

第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把和你当前工作不相关的东西都拿走。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处理起来容易许多而且也更有头绪。

B.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工作顺序

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查尔斯·伊文斯·休斯说:“人不会因为过度的工作而死,却会由于高度的忧虑。” 要能够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从而来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这是第二种方法。

C.马上解决事情,不要拖延

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做决定,那就当机立断,不要拖延。

D.把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

学会如何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

3、安稳地睡个好觉 ,如果失眠不要因为失眠而焦虑

安稳睡个好觉

是否有安全感是安稳入睡的一个必要条件。大卫·哈罗·芬克博士曾写过一本书叫作《消除神经紧张》,书中明确的提出和自己交谈的方法。他认为,语言是一切催眠法的主要关键。如果你要从失眠状态中解脱出来,你就对你身上的肌肉说:“放松,一切放松。”

众所周知,肌肉紧张时,你的思想和神经就不可能放松。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入睡的话,就必须从放松肌肉开始。然后,为了同样的理由,把几个小枕头垫在手臂底下,使自己的下颚、眼睛、手臂和双腿放松,我们就会在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之前入睡了。

另外,失眠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为此而焦虑.为失眠而忧虑所产生的损害远远超过失眠本身。

4、生活靠自己去调节

A.积极思考:许多专家呼吁,积极思考可以调适工作压力,清除不必要的情绪。上班族多亲近正向思考的人能减少倦怠感。

B.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

你和自己之间就所得和所失进行的交易,简单的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交易。平衡意味着选择和取舍,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让我们站到你的老板的视角上,换个位置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做些思考。

a.你的老板最关心的事情是竞争力。当然他也希望你能快乐,那是因为你优秀的工作表现能够使公司获得利益。实际上,如果他的工作做得好,他就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很有吸引力,从而来进一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

b.老板给你付工资的原因,是因为他希望你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工作当中,包括你的头脑、体力、活力和献身精神。 如果你能给他出色的业绩。这里的关键词是“如果”。绝大多数的老板都很乐意协助员工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

c.老板们很清楚,公司手册上面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政策主要是面向新人的招聘工具,而真实的平衡安排是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就具体问题进行单独谈判得到的,其背景是一个相互支持性的企业文化,而不要总是强调“但是公司规定是这样的……”

d.那些公开为工作与生活的矛盾问题而斗争、动辄要求公司提供帮助的人,会被当作动摇不定、摆资格、不愿意承担义务或者无能的人,因此,那些消极抱怨的人最终总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e.即使最宽宏大量的老板也会认为,你没有真正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很多人其实心里面都明白,的确有一些策略能帮助你处理好这个问题,他们也希望你能采用。

五、培养平安快乐的心情

快乐源于心境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矛盾是事物产生的原因。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于矛盾产生的,那么我们的思想也就造成了矛盾。 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似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付的惟一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所有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小儿科。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流士把这些总结成一句话——决定你命运的一句话:“我们的思想造就了我们的生活。”

六、不因别人的批评而烦恼

如果你错了,就大大方方地说出你的错误

    如果你错了就要勇敢的先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你认定别人有错,你出于好心而直接告诉他,那结果是怎样呢?如果对方是一个脾气好的人,也许会坦然的接受,但是在他的心里可能就不会留下好的印象。而要是碰到暴躁的人,肯定马上会指着鼻子,暴跳如雷。你能得到的是什么呢?

    哈尔德·伦克是道奇汽车在蒙他哥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说销售汽车这个行业压力很大,因此他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于是造成了冲突使生意减少,以及产生种种的不愉快。

    当他意识到这样做没有丝毫益处,他就尝试另一种办法。面对顾客的不满,他会说:“我们确定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可能我们也有错,请你告诉我吧。”这个办法很能够使顾客解除武装,而等到他们气消之后,通常就会更讲道理,事情就容易妥决了。很多顾客还因为听到这样谅解的态度而向他致谢。其中两位还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哈尔德这里买新的车子。在这种竞争剧烈的商场上,相信对顾客所有的意见表示尊重,并且以灵活和礼貌的方式处理,这样就会容易很多。

    承认自己也许弄错了,这样就绝不会惹上不必要的困扰。这样做了,不但能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对方见你如此有礼,不可能跟你过不去,也会以礼相待,宽宏大度,承认他自己有可能错了。双方在一种和谐和互相谦让的气氛中解决问题,那么达成协议就很有可能实现。当然,这在事实上是没有错的,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变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

    当然,这是假如从原则上说你是对的情况下,你该先尊重别人的意见;但如果你真的错了,你最好是迅速而真诚地承认,这比你去争辩有效得多,而且有趣得多。

我把忧虑的时间及精力投注在了工作和生活上,生活才会顺心舒心。

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 第(2)篇

你不能锯木屑,因为它已经被锯过了,就像过去的事一样。过去的事以成为过去,正如同你试图锯木屑。 流回小溪的水已经不能再推动石磨了。正如梭罗所说的:“我坚信人的生活被他的意识力量所左右,如果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努力,下定决心过他想过的生活,那么他就一定会成功。“如果病人能祛除恐惧与忧虑,70%的人就不用看医生了。我倒不是说他们的病是想象出来的,”他继续说,“他们的疾病跟牙疼一样真实,甚至比它严重上千倍。我指的是消化性疾病、胃溃疡、心律不齐、失眠、头痛,甚至某种瘫痪。”n恐惧使人忧虑,忧虑使人紧张,从而影响到人的胃部神经,胃液分泌紊乱,引起胃溃疡。”n不要为明天烦恼,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烦恼,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总之,尽量为明天做好周全的计划吧,但要记住的是我们永远不要为明天担忧。不能改变,接受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哲学家林语堂在他那本深受欢迎的《生活的酥》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心理的宁静来自能接受困境。因为它能释放心灵的能力。”n这话说的简直太到位了。它能释放心灵的能力!一旦我们接受了最坏的结果,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可损失的了。这就意味着就算有一天我们失去的一切都有希望回来了。三个步骤是:n1.找出忧虑的根源。2.分析事实的真相。3.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果断作出决定对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如果老是犹豫不定所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自己深深堕入仿徨无助、如坐针毡、濒临崩溃的境地。综上所述,只要把以下4个步骤落到实处,我就能消除90%的忧虑:n1.准确写出我所担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2.针对所担心的事情我下一步将会怎么。3.选择并作出最终决定。4.把决定付诸于实践。世界上许多人说无法选择,不存在什么个性自由。他们狭隘的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只是机遇。这种说法是比较偏激的,因为我们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我们浪费了很多不可能再补回来的时间,去为那些一年之内就会忘掉的小事发愁。我们用这些宝贵的时间把它用在我们觉得值得做的事情上和感觉上,去想伟大的思想,去体会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因为生命如此短促,何必只顾及那些小事。”n-担心的事发生的概率很小n-接受比纠结更幸福n-我接受整个宇宙n-用“到此为止”止损n给自己画一条底线n股票交易中最重要的原则,‘我在市场上所买的股票,都有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度,不能再赔的最低标准。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程。”n显然,我们的快乐与否并非由情境所决定,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反而决定我们的心情。就算再怎么痛苦挣扎,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丝毫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惟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富兰克林的道理:n“长大后,我见识了人类许多行为,认识到,许多人买哨子都付出了太多的钱。简而言之,我确信人类的苦难,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计,也就是,他们买哨子多付了钱。”nnn让自己一直忙着,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一种药,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解药。忙于这些有意义的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为过去烦恼。造物主妙笔一挥,n哪管你虔敬聪慧,n也改不了它一句半行;n即使流干了眼泪,n也洗不掉任何一个字眼。绝大部分我们所感到的疲劳,都是由于心理影响。事实上,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n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布列尔博士说:“一个坐着的工作者,如果健康情形良好的话,他的疲劳100%是受心理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的影响。你应该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应该充分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人生n罗根·史密斯说:“人的一生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拥有你所向往的;然后,享受它们。只有最具智慧的、能够坚持的人才能做到第二点。成败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你是否已竭尽所能。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第一名。快乐的秘诀是什么。他说:“西尔斯百货公司总裁罗森华曾建议我说,如果你手中只有一个酸柠檬,那做杯可口的柠檬汁吧!这是我一直遵循的法则。”n静下心来阅读那些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作品。迄今为止,他看了差不多一千五百本。书籍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也开拓了他的眼界。人生最重要不仅仅是运用你的优势,因为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真正重大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中获益,这需要真正的智慧,才显示出一个人的上智下愚。能够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一种责任而是这种快乐,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每个人想在漫长的人生中享受快乐,就不会只想到自己不去顾及他人,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伤害别人的自尊就等于在犯罪n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的事,因为人们想到的只是自己。人们关切自己的头痛,只怕比关切别人的死讯还要多。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相信、肯定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可以了。你只管尽力而为,然后撑起一把伞,让批评之雨顺伞滑落,而不让雨流入脖子里,让自己难过。争论之中没有赢家。我们绝不可能对任何一人——无论其智力高低,试图用口头的争执从而去改变他的思想。在细小的争论上,让我们的客户、丈夫、妻子、情人赢我们。其实争论根本无法消除误会,对待别人的不同看法,我们要依靠协调、技巧,还有同情和宽容。与其等待别人对我们或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指责,还不如我们自己认清自己的弱点。我们可以是自己最严格的批评家,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前,我们应该自己认清并处理这些弱点。赫韦尔这个做法可能是由富兰克林学来的,不过富兰克林并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发现过13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担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决定一周改一个缺点,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进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难怪富兰克林会成为受人爱戴,从而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感谢批评你的人,因为他在促使你进步。他的结论99%都是错误的。让我们放聪明点儿也更谦虚一点儿,当你因恶意的攻击而怒火中烧时,何不先告诉自己:“等一下,我本来就不完美,连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99%都是错误的,也许我起码也有80%的时候是不正确的。所以这样的批评我应该坦然的接受,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感谢它,并设法从中获益。”n那些困苦的环境中,我学会的东西将会使我受益终生,这是那些生活在舒适环境的文人难以理解的。我学会了珍惜每一天,不会为未知的明天而恐惧和烦恼。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为过去的事烦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当你坠落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会上升。拿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条线,将其分成两栏,一栏写上“正”,另一栏写上“反”。我会用三天时间来进行思考,将想到的问题随时写在各栏内。在全部写完之后,我开始评估正负各种原因的分量,如果我发现两边的分量几乎相同,我就把它们划掉。如果发现某个“正”因素相等于两个“负”因素,那就将它们三个一起划掉。如果我发现两个负因素,等于三个正因素,我就将它们五个全都划掉……如此以来,最后一定能找到问题实质所在。如果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后没有发现新的因素,自然而然结论就出来了。

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 第(3)篇

昨天看完的书,书写的可以很实用。

一、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为明天所能做的最佳准备,就是将所有的智慧,热忱积极地投注于今天的工作中,这是唯一能为未来做的准备工作。

不要去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想。

好的思想处理原因和后果,它能导致逻辑、建设性的计划,坏的思想却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

智者视每日为新生。

我人生绝大部分的忧虑,其实从未真正发生。

二、如何对抗忧虑: 1、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状况是什么? 2、准备接受最坏的状况。 3、设法改善最坏的状况。

接受现实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忧虑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摧毁我们集中思考的能力。

不知如何对抗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 忧虑能使最坚强的人生病。

三、如何处理烦恼? 1、收集事实 2、衡量事实 3、做出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1、我的忧虑是什么? 2、写出我能做什么? 3、决定应该怎么做? 4、立即执行

困惑是忧虑的主因。

一旦做出决定,执行它,不要怀疑自己,不要频频回顾。 我发现过度思考问题会产生困扰和忧虑。

四、如何分析忧虑

1、问题是什么? 2、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些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4、你建议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五、如何消除忧虑的习惯

1、保持忙碌。2、不要为小事烦恼3、根据概率,不会发生的!(我们的忧虑和烦恼大部分都来自我们的想象。)4、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5、为忧虑设立“止损点”6、不要忧虑过去的事

六、如何停止忧虑:

想要培养更平和快乐的心理态度,第一条原则:想得开心,做得开心,你就真的会觉得开心。

1、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

2、不要指望他人都感恩

3、牢记你所得的恩惠——不要去计较你的烦恼

4、不要模仿他人(无知的人才会嫉妒,而模仿无异于自杀。 )

5、设法从失败中获益

6、为他人创造喜悦

七、克服忧虑的最佳良方

1、祈祷2.不要为批评烦恼 ( 批评往往是掩饰的赞美。)3、尽力而为,避开非难 4、学会自我批评

八、保持精力旺盛的六种办法

1、经常休息,在你疲倦之前就应休息

2、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疲劳

3、如何驱除厌烦(厌烦是感到倦怠的主因。 情绪比生理更易形成倦怠)

4、不再担心失眠

九、克服忧虑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完全沉迷其间,忘了自己的挫折。

轻松的工作,学会避免在匆忙和压力下工作。

用长远眼光看问题,两个月后我就不会担心这件事了

一遇到烦恼,能以开玩笑代替歇斯底里的女人,已经坚强到刀枪不入了。

要时时想着放松,在工作、进食、上床时都得想着放松。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

高云 2016200525 国际关系学院

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谈言论自由,不得不先探讨一下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中美两国对待外国网站的态度则有些差别。在中国,有些外国网站是无法登陆的,有名者如Facebook等。为何封禁?道理很简单,防止有关中国、有关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外国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网站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何以认为,这些外来言论会对政权产生威胁呢?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耐受性的。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政府,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民众对党不信任,那么他的合法性就被削弱了,这时候政权的颠覆未必不可能。

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有些敏感的话跟自己人可以说,跟别人不能说,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总统进行批驳与嘲讽。

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老师的朋友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杂志发行后却被勒令撤回……(此处被老师省略79字)可见,抛下内容不提,只字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关于内容方面,小学期期间阅读的Gary King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还未涉及出版物,仅仅是微博、论坛等等网站上发表的言论。作者调查得出结论,“Censorship is oriented toward attempting to forestall collectiveactivities that are occurring now or may occur in the future”,审查制度是针对那些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言论的,而那些批评政府、批评伟人的文章倒并不是审查制度的主要目标。除屏蔽外网,审查制度为防范群体性事件、排除隐患的又一方法。而美国则对出版自由很是看重。“美国的言论自由终点……而是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本书中的“氢弹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上文,中国相比于美国,对于言论自由多了许多限制。那么,不得不问,为何中国就害怕言论自由而美国不怕?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我想试图从法制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是一个法律制度很完善的国家。三权分立的大框架二百多年前就定下,而宪法也是沿用二百余年没有更改过。就像老师上课所说,法律不须更改则说明是比较完善的。美国就在联邦宪法的大框架下稳定的运行着,它的存在减少了领导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不满意,只是针对某一届政府,那使用自己的投票权让他们下台就是了。美国人将法律制度视为保障,保护自己也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则不同……(此处省略182字)但是这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制度并不好。“中国道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检验。

《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读后感_600字


《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读后感600字

我看过类似的书,一开始看的时候激情满满斗志昂扬,觉得我的人生可能要因为这本书的启发而改变了,跟着书里的描述做规划,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后来看的“套路”渐渐多了,这本书还未看完的时候我就发现它跟我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是巧合吗?显然不是,我只是看了基本姊妹篇而已,你看过的东西(时间地点书名都不重要)你觉得认同或是对你有冲击的内容都会刺激你的大脑神经,激发你的内隐记忆。所以,我是记住了,而非掌握了。也只能说,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但他们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人受益匪浅也有人一无所获。我们对成功的看法不同,这也并不是简单的起点终点中间路线的关系,我当然知道要培养辩证思维,要控制情绪,要做规划,要认清自己……可是,你们的成功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切切实实经历的,这一点我羡慕不来,我缺乏执行力缺少经验缺少资源,所以该走的弯路该碰的壁并不会因为别人的指点而减少。不管你认为的成功是什么,努力总没错,活到老学到老,可能对这件事没用的努力能在另一件事上发挥作用呢。要自律,按自己的节奏来,我相信不是所有人的理想都是高管CEO,有的人说不定觉得小确幸就是成功呢。

今天看到一段话:

“曾经有段时间,我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特长而焦虑,我太普通了,难以接受。后来不知道哪天就想通了,为什么我不能普通呢?哪怕是普通的迪斯科还能普通的摇呢,对吧。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才艺的,不然谁来当观众。 ​​​”

《历史深处的忧虑》(精选)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400字《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讲起美国,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天堂,仿佛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可怕的地狱,是万恶资本的大本营。然而,这些判断都是有所偏颇,而这本书则除去了有色眼镜,让我更清楚的看见了美国政法体系的不足与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辛普森案在这本书中占据了大版篇幅,在这一案件中,我的感到了许多迷惑与不解,不过也第一次比较清楚的了解了陪审团制度,程序正义与无罪假定等制度与精神。无罪假定是指在嫌疑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定他是无罪的。这是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无罪假定保证了检方与辩方在道义上的平等,检方并不是正义的代表,而辩方律师也不是为罪犯开脱的恶人,也保障了嫌疑人拥有洗刷自己不白之冤的自由与权利。这种无罪假定的法制意识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的理解,例如20xx年1月5日,安徽警方抓获三名抢夺儿童的犯罪嫌疑人,并在其照片上打了“马赛克”三个字后上传了网络,并获得了网民们的一片叫好声,称其为最美马赛克,这种侵犯嫌疑人隐私权的行为居然得到了一片称赞,这充分体现了无罪假定在人们意识中的淡泊。当然,这种意识也在逐步渗透到了中国法制体系中,在20xx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了嫌疑人不必穿囚服,这是在司法改革中的一大进步,无罪假定肯定会更加深入人心。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是一直都不是很了解这种制度。在了解之后我对这种制度感到十分的怀疑,给嫌疑人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断需要专业知识与理智的分析能力,但是陪审团成员只是普通的成年公民,而且排除了律师、医生、教师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职业,但不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理智分析的能力,更别说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而且在排除了精英行业之后,我对陪审团成员的水平产生了怀疑,让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陪审团掌控杀生大权,真的令人感到不安与怀疑。而且陪审团也难以保证公平,在辛普森案中,陪审团成员就是黑人多于白人,在种族冲突的大背景之下,这显然利于辛普森一方大打种族牌,以洗清自己的嫌疑,通过一个自身就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团体来保证公平的审判,这可以做到么?在《乌合之众》里提到,在人群中,每个人的愚蠢将会得到叠加与加强,而理智只会相互抵消并削弱,因此多人的陪审团也许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反观大陆法系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官主导,更加有利于做出公平的宣判。通过辛普森案,我还认识到程序正义不仅仅是做出公平审判的前提与基础,还是普通人权利的保障。违反程序正义的证据必须作废,以此种证据为基础的推断也将视为不成立。乍一听,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将证据作废,显然是不利于做出公平审判的,比如辛普森案里各种证据,险些因不符合程序而作废,这就有可能放走罪犯。但是仔细的思考后,我意识到程序正义恰恰是最重要的,假如没有程序正义,就是给了警察巨大的权力,变相鼓励了警察为了破案而不择手段,普通人的隐私就完全丧失了保障。历史上英国曾发行过通用搜捕状,严重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合法权益,而这也成了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更是促成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东德斯塔西对自己人民实施无孔不入的监听,在看似对人心牢牢掌控的背后,却在民众中滋生对东德政府的厌恶,促成了东德最后成为历史。看似多余的程序正义其实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是重要的权利保障,更是在暗中左右这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与未来。这本书还刷新了我对正义的理解,其实正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站在不同角度,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日剧《legalhigh》里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正义感不过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对他人的同情心泛滥。司法制度追求的是公平的审判,而非正义的伸张,因此检方并非正义的代表,辩方律师也不是给罪犯开脱的人。对正义的偏执追求有时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杭州保姆纵火案里保姆被判处死刑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是一则“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评论得到了最高点赞数,这令我感到脊骨发凉,死刑是她罪有应得,而不是为了平息民愤的而做出的审判,很多人总是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但他们很多时候反而是对公平的审判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现在网上有许多人在嘲笑莫焕晶的辩护律师,是想出名想疯了,这令我想起了《间谍之桥》里那个为苏联间谍辩护的律师,为什么不能给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呢?民愤总不能剥夺一个罪犯给自己辩护的权利吧。《乌合之众》里提到群体是有盲目性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通过成为力量的一部分,人们感受到强大,永恒和迷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屈服,并放弃个人力量和自豪感;但也会从中获得新的安全感,并参与在被力量淹没的骄傲中”,同情心泛滥的群众在人云亦云中凝聚成的民愤与正义感,并没有多少由理智分析与专业知识的成分,在干扰公平审判之余,就只能让群众里的每个个体感到自己无比强大与满足。中国的法治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或许是封建社会的旧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犹存,青天大老爷的幽灵仍然在徘徊着。在微博上,只要搜索关键词“共青团中央”“举报”,就可以看到巨婴对自己看不爽的事情疯狂举报,请求进行封杀,就如旧社会时期时,面对不公的老百姓到衙门一跪,口呼“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完全看不见对对法治的信任与依赖,在这些上纲上线的举报中,我还隐约瞥见了文革时大字报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对审查感到恶心,但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封杀罢了,就如很多时候我们谴责不公,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从不公中收益罢了(跑题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美国法治体系相对完善,但是也有不少缺点,中国法治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而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相信在修改宪法之后,中国法治制度一定会越来越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样子。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

我是怀着一种好奇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深重的忧虑,而且还是潜藏在历史深处的。刚开始读,这本书便引起了我的兴趣。

早些时候了解过,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整本书都是以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口吻给他在中国的朋友写回信,回答卢兄关于美国自由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在讲故事的感觉,没有灰色枯燥的概念之类的,而是把自己在美国各个阶层的所见所闻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充满生活色彩。作者讲述了大量的生活见闻,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时与中国的法律和观念进行对比,反映两国人在历史、文化、观念等深层次的差异。

美国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十分重视个人自由。在这自由诞生的背后,是英国长达286年(1493年1779年)的殖民统治,这时间比美国建国的时间还长许多。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有多种过分压榨美国人民的政策,其税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的自治;英国立法不允许老百姓有集会的自由,并允许当地驻军侵占民房,人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侵犯,结果冲突频起。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民不满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政策。这样屈辱的历史让美国人对于自由十分向往,也让美国人民在建国之初就用《权利法案》对自由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者禁止宗教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者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可见美国人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和重视。

首要重视的权利是人权,即身而为人的最基本权利。《权利法案》规定了美国人民最基本的权利,并将其变成一种规则。为了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美国除了将禁止种族歧视写入法律之外,还通过了平权法案、能力缺陷法和民权法等。虽然种族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法律权利上,争取了所有美国合法公民的平等。

在安全与自由面前,美国人选择自由。不自由,毋宁死,这正是美国人对于自由的重视。奥克拉荷马大爆炸之后,其中一名嫌疑犯尼克斯的兄弟曾被拘留,但是之后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在这样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面前,美国人还是坚持原则,以理智的行为来处理,维护自由权利,依靠证据定罪,当然也不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随便定罪。再比如,美国实行枪支自由,但是却总有不法分子实施枪击,对人民生命造成威胁,但是枪支自由依然没有废除;也有美国总统被刺杀身亡,在这些案件面前,美国的枪支自由从未被撼动。

在国家利益与自由面前,新闻自由不会因为国家利益的威慑而让步。在美国人民扞卫新闻自由的同时,他们支付了国家利益的代价,但是国家利益是美国全体人民的,只要他们愿意这也是他们的自由。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一旦国家利益这个重磅炸弹能够有朝一日炸开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一个缺口,整个美国的新闻自由局很可能全线奔溃了。在自由面前,美国人很坚决,总是毫不犹豫地认为自由高于一切,同时,对失去自由的恐惧远远高于对核武器的恐惧。

在美国,民权是每一个自由人的基本权利,作为美国民众,他们可以依法保障自己的自由。比如言论自由权,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在没有宣判之前,他们也是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而且,在审判之前,都有无罪假设。还有个人隐私权,即便是警察也不能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进入民宅搜查,否则证据是无效的。

林达形容的极为贴切,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但是,追求这样的阳光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也是本书题目中忧虑的涵义,即美国人为了追求自由而付出的代价,承受的痛苦。这些代价存在于过去、现在,也将延续到未来。比如在美国的枪支自由,可能让美国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由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一部分犯罪分子趁虚而入,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成长带来危害的色情、暴力等侵犯。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很多,可是既然美国人选择了自由,就必须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这是美国人的选择。

站在中国的角度看美国,很多人向往美国的民主,也有很多人批判美国的因自由带来的混乱。在中国,也有人希望获得美国那样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尽管国情和历史及文化观念等与美国不同,但是我觉得建立一套严格而公正的宪法是可以做到的,法律至上的原则也是可以确立的,我们需要的是提高法律的地位。依法治国虽然提出来很久了,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口号,我们的这种法律意识和行动达到一致的时候,我相信中国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法律上自由的国家,通过法律让国家治理更加完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二)

《历史深处的忧虑》,作者是林达,一对夫妇的合名。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把能在图书馆中找到的所有他们写的书都看了一遍,很喜欢那种深入人心,引人共鸣的写作风格,而且还很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

这本书是他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主要围绕着美国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展开。第一条,新闻自由,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二条,组织民兵和持枪的权利;第三条和第四条是关于个人隐私,个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接下来的几条主要涉及的是美国的司法制度,司法独立,陪审团制度等等。可以说,美国人的这十条修正案,是对美国人-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确认和重申,尤其是美国人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让我这个从小被教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感到震撼,虽然对于自由的追求总要付出代价,国家安全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是美国人在两百多年的风雨中,还是始终站在自由的一边。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首次判决禁枪令违宪,确认了美国人持枪的宪法权利,其实这也是美国人为了维护自身的自由而做出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政府永远都是一个可怕的怪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侵害个人的生命和人身自由,而持枪的权利正是为了防止政府或者是他人对自身自由和财产的侵犯,并在必要时反抗政府,用于自卫,甚至是革命。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作者在文章中一再的重申,有时是国家安全,而有时则可能是个人的生命,但美国人民一直都誓死扞卫他们来自不易的自由。这样的举动有时候会让我们费解,自由的涵义和真谛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验。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辛普森案这个世纪大案所展现的美国司法制度的概貌之外,让我还记忆犹新的是言论自由的内容中性原则。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很多人还是不甚明了的。言论自由,仅仅是一种说话的权利,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言语的形式反映出来,其本质在于思想的自由。言论自由,仅仅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已,并不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的让真理越辩越明的神圣目的,况且究竟谁能保证说掌握了真理也是有疑问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三)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

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林达写过了,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的法律了,中国也许是几千年君权至上的律法习惯了,在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明主之后,法律所保护的仍是当权者的利益。我们看到过许多人因为发表反动言论而被动权者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逮捕,却从未见过当权者因批评某些党派、团体而锒铛入狱的。仅在正常人权利这点来说,已有很多的不平等,更不用说其他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了。

很多人在批评美国的巨大贫富差距,而我却觉得贫富差距在中国似乎更厉害,富人们一掷千金,而且更为愿意去国外消费,很多项调查均表明,在纽约最繁华街上房产的拥有者70%都是华人,而出入各种高消费场所的也以华人居多。而中国一些边远地区,饥饿仍然是种折磨,而这种折磨比SARS、禽流感更为可怕。而美国的贫富差距相对要均衡一些,至少那些所谓穷人也能有口饭吃,而且年收入还不低。这样的现象就好比假如一个人需要两个苹果才能吃饱,而一个美国富人和中国富人有大片大片苹果园,谁大谁小暂且不谈,反正一定能供给丰富的生活。一个美国穷人会拥有2-20个不等的苹果,过日子没问题,但一个中国穷人往往只有半个或一个来裹腹。然而并不是说美国就没有真正的穷人,也有穷困潦倒的,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应该是上面提的那样。

换过来想,美国和中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国情不一样,历史文化不一样,只是希望能互相借鉴,兴利除弊,美国让为自由等权利付出的代价减到最少,中国呢,也为自由和权利而奋斗。

无人生还读后感(3)篇


十个人登上孤岛…与世隔绝的环境…心怀鬼胎的各人

狼人杀就这么开始辽…

还是有童谣剧本的限定杀人顺序和方法…

一个个死人的时候气氛还是营造的很好的…

试图拉拢别人又不得不互相猜忌 一直萦绕的死亡恐慌…

虽然可能不够悬疑?至少明面上法官一直是试图掌控局面的那个人…

而且一直到最后法官的独白都没能解决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纵然自白里写了自己如何杀人…但是除了交代把枪藏在哪儿了几乎没有细节…

                    … …

具体的操作没有 时间线也没有 但就神出鬼没谁都没撞见 一切都很顺利…

                … …

我必须承认,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必须承认自己也被这种天性所驱使,我想让别人知道,在谋杀这门艺术领域,我实属天赋异禀……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厚道地笑了…

可能因为缺乏实感。你可以设想法官是个精神病人 脑补了一出好戏 就这样

我知道故事是虚构的 但正因为虚构才更要让人觉得真实不是么?

一个自诩正义的制裁有罪之人的天才变态杀人狂 

却没有让人感受到精妙的罪犯的宿命感…

这让自白的结尾就显得很不够劲儿了

好多推理小说总会有那么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来审判着其他的坏蛋。他们化身正义,却手提屠刀,变相成为另一种杀手。想想那些法网之外的人替天行道,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恐惧吗?就过程本身,十个小士兵,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先解脱。所有人死亡的顺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的轻重来安排,同样,他把自己也安排进去,他才是真正意义上是第十个死者,所以他同样明白自己所犯下的罪是最为沉重的。他用一场审判,甚至是一场一场的审判,彼此之间的审判,互相的猜测,不信任,恐惧,把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仪式。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点,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随着故事推进,一个怀疑凶手出现,而紧接着他就会用死亡证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如果没有全书最后的哪一章节,想必这会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悬案。我也看了很多评论,看见大家说的一些bug1.法官红泥装死那个我觉得虽有点问题,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为毕竟当时已经没有电了,法官为了能更好的掩饰过去提议的用蜡烛,最后死亡的时候身边才两根,大晚上狂风大作烛光摇曳,没有近身检查从而被瞒过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发现,他是可以改变后面计划的。2.所有犯罪过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设计好,法官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际进展进行下一步行动,只不过他进行得比较顺利、或者说,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咱们最后看到的结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记录下来,而非有些人说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发展”、“如果某某某没有按他所想的发展他就不能完成谋杀了”。事实是,如果没有按他所想发展,他会改用另一种方法完成计划的~当然,不可否认主角必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机敏睿智,是个犯罪的艺术家!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杀)以后记录的,而不是自己预先写下过程而按其实施的,所以说什么“如果被害者没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按照童谣完成谋杀”之类的话,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理论上法官有自己大体的犯罪设计,但是绝没有预言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怎么样,只是在合适机会用童谣内的方式下手,靠着自己的超强大脑完成完美谋杀。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一场十个“罪人”的“受罚”之旅…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带去考验人性。 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

沃格雷夫自小便充满正义感,长大后也如愿以偿从事了法官这一可以审判那些负罪者的职业。或许是由于命不久矣的原因吧,着迷的他竟然想要亲自来“审判”那些无法被法律追究责任的人,从而有了无人生还这样一个结局。就像许许多多的孤岛案件一样,作案者往往都是将所谓的理想放大为近乎扭曲的执念。

但回顾起来最令人回味的是最后的“心理实验”。就像布伦特说的那样

维拉作为十人里罪孽最为深重的那一个,所受到良心的审判也是最沉重的,尤其是在雨果发现之后。或许是为了所爱之人,又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怎样,“杀人”之后会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这种罪恶感会随着时间不断加强,最终在周围的人接连死亡之后,维拉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罪行,选择了自杀。

在看到十角馆事件后的推荐才终于回想起来要看的书,算是孤岛事件的经典代表了吧,突然想再看一遍钟表馆了[嘿哈]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3)篇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1)篇

季老

   

    在北大只要一提起季老,所有人都会知道是季羡林先生。季老不仅在北大人人皆知,就是在国内的知识界、文化界、舆论界,只要说起季老的大名,几乎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季老同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中,虽然不乏一批大师级人物,但能够有季老这样的知名度,得到季老这种政治礼遇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

    季老有这么大的名气,首先应该和他的资历、背景有关。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北大集中了全国人文社科界最多的著名学者,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评定的北大一级教授中,季老是最年轻的一位。其他人大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先后去世,1997年陈岱孙先生去世后,北大的老一级教授就只有季老一人了,全国范围内有这种资历的学者也属凤毛麟角;其次,许多大学者一辈子从事的都是高深的学问,普通人自然不懂,无从了解。季老的专业研究如梵文、巴利文虽然没多少人懂,吐火罗文更是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懂的文字,但季老又善于写散文,很多人读过他的散文作品。他还写过《牛棚杂忆》、《留德十年》这样颇有些影响的书,一般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季老;再有,季老受到的政治礼遇极高,他去世前几年住在301医院,温家宝总理几乎每年都去探望,前后去了五次;还有季老的家事,如他和儿子的关系,关于他遗产的纠纷等等,多次成为舆论的热点,无形中也使得季老名气大增。

    我是1981年考入北大的,那时候北大的前辈学者还有不少,季老只是其中之一。印象中我也听到过季老的一些逸闻趣事,例如说有新生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以为是学校的老工友,就委托他照看一下行李,开学典礼上才知道他是时任副校长的季老。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校党委当秘书,季老那时已不担任副校长了,我也极少能看见他,但我经常会在办公楼看到李玉洁女士,听人说她是季老的秘书。我心里还有些不解,当时王力、冯友兰这些老学者还在,但没听说他们有专职的秘书,另外我以为秘书应该是像我这样年轻的,而李玉洁看起来差不多是退休年龄了,因此对季老的特别之处留下了一些印象。不过在我参加工作的头些年里,一直没有和季老有直接的接触,也不知道多少关于他的事情。

    大约在199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我早晨上班时经常会在图书馆北边的路口遇到季老,后来看到有报道说季老为了写书,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不记得季老的夫人是哪一年去世的,就在我时常遇到季老的那段时间里,有一天早上似乎天气不好,好像还点下了点雪,但我仍然在路上遇到了季老。我记得那天到办公室后,听同事说季老的夫人去世了。我当时很有些纳闷,为什么季老在夫人刚刚去世时还照常外出呢?后来也看到有报道以敬佩的口气说季老一心扑在研究上,夫人去世时仍然坚持工作。我是在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了解了一些季老的家庭背景,特别是季老去世后看到他儿子季承的说法,才算解开了当年的疑惑。

    我直接和季老的接触大约只有两三次。1998年是北大建校100周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最高领导人忽然对北大的百年校庆异常热心起来,先是于4月29日来北大“暖寿”,又于5月4日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我私下里曾有一种看法,当时朱镕基刚刚出任总理,又是要闯“地雷阵”、“万丈深渊”,又是要“准备一百口棺材”,一时风头正盛。最高领导人有意为北大造势,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毕竟朱镕基和最高领导层的几位清华校友都颇为引人瞩目。当然我只是妄加猜测,不过有人以朱镕基出席校庆大会看起来似乎不愉快,对我的看法表示了一定认可。

    “暖寿”当天在勺园举行了一次座谈会,由北大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以季老的资历和名望,自然要躬逢其盛。有关这次座谈会的报道说最高领导人一见季老,即说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的客气话,足见季老的分量之重、名望之高。季老当然要在会上重点发言,不过我听一位参加座谈会的人说,季老那天的发言比较一般。我后来专门查了一下有关报道,季老大概说了两个意思:一是人才培养要注意文理并重,二是要采取措施避免人才流失。季老是座谈会上辈分最高的“一老”,其发言确实未见出彩之处;反倒是参加座谈会的“一小”——法律系女生李岭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她将北大学生的状态概括为三句话:学习上勤奋努力,生活上丰富多彩,政治上积极上进。并表示爱祖国、爱北大,是我们的口号。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北大的命运联在一起,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实在是佩服这位小女生对北大当局和最高领导人意图的把握能力,果然她发言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带头鼓掌”。

    最高领导人亲临北大是一件大事,按照惯例要马上报送北大师生的反映,上面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催问了。我当时在党委研究室工作,和几位同事分头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季老的看法自然是首先需要了解的。当天晚上我打电话到季老家,记得是李玉洁接的电话,她听明白意思后说季老已经睡下了,不便再让他起来。当时在场的领导们也只好作罢。但过了不长时间,季老的电话就打回来了,季老还没有睡着,询问了来电情况后亲自回了电话。我做记录时感觉季老很激动,他说这是历史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到北大,意义十分重大,其他的话我记不起来了,基本上都是这类意思。通话过程中季老激动、兴奋之情始终溢于言表。

    我还有一次和季老直接接触是在1999年底。当时我的大学同学曾楚风在湖北主编《今日名流》杂志,因为马上要进入21世纪了,他们想请一些名人发表对新世纪的看法、展望。季老是北大辈分、名望最高的学者,于是找到我希望能请季老谈一谈。我和李玉洁联系后征得季老同意,于是陪杂志社的几个人到朗润园季老家中拜访。我是第一次进季老家,看到季老家里的摆设十分简朴,家具都比较老旧。季老应该是刚吃过午饭,桌子上还摆着一些没吃完的白菜豆腐之类的家常饭菜。我们还未坐定,就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上看到电影明星许晴的照片,季老爱猫是很有名的,照片一看就是许晴抱着季老的猫拍的。我们都有些好奇,我感觉季老似乎也在等着我们询问,果然曾楚风刚一开口,季老马上就用十分愉悦的口气说:噢,那是许晴。进一步解释说是他的学生刘波正在和许晴恋爱,是刘波和许晴来家里时拍的。

    刘波其人此前我见过,但不知道他正在和许晴恋爱,只知道他是诚成文化公司的董事长,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可能也受过季老的指教,所以对外说他是季老的学生。刘波曾策划出版过一套影响不小、售价很高的《传世藏书》,并请季老任主编,不过季老自己说他那个主编是“挂名的”。刘波还出资200万美元设立了以季羡林为名的研究基金,我参加了在友谊宾馆举行基金成立仪式。经季老解释后我们才明白了,一位是才子、富商,一位是当红女明星,更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前辈学者,他们之间的交往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季老当然也可以为女明星的崇拜而感到几分自得。至于听说刘波和许晴分手,破了产并跑到国外,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但是当问及季老对21世纪的看法和展望时,我却不禁有些失望。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又是一位饱经风霜、年近九旬的世纪老人,我以为季老理应对新世纪谈出一些深邃、独到的见解。但季老似乎没有多少想说的话,经曾楚风他们一再恳请,也只是简单地谈了一点看法。或许是这些看法太平常了,我已经想不起来季老都说了些什么,总之感觉是像我这样学识、阅历都非常浅的人也能认识到的。后来我从季老的文章里看到他对21世纪做过一些展望,例如季老在《梦游21世纪》一文中就写到:“我梦到,我们的国家继续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下去、、、、、、56个民族团结得像一个人。南方不再洪水泛滥,北方没有森林火灾、、、、、、”;“我梦到,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相爱,相忍相让、、、、、、对待爱情坚贞真实,谁也不做露水夫妻,把离婚当作家常便饭、、、、、、”。诸如此类的一些梦想和期待,作为一种愿望也许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社会还充满着各种问题和冲突,人性在可预期的未来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前提下,季老的想法只能是一种“梦游”。

    如果和一些真正的大家相比,季老的思想深度的确比较有限。例如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对人类社会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洞见;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北大前辈学者,无不以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贡献卓著、影响至今。相比之下,季老的见解恐怕就太简单、太理想化了一些。我不是苛求季老,不要求他一定达到大思想家的境界。但季老毕竟是这个时代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名气最大的学者之一,以他的阅历、身份、影响力,完全可以对这个时代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发表更深入一些的见解,他也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但是季老显然离这样的期待相距较远。

    对季老的专业研究我是一窍不通的,他的散文我看过一些,不是太多。我认为季老的散文是写得不错的,例如写胡适的,写胡乔木的,虽然不见得全面,但写出了很多真情实感,文笔也比较质朴。我曾听王学珍说季老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远不是最重的,《牛棚杂忆》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不足,还是对“文革”这样一场空前浩劫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缺乏分析;《留德十年》我感到也有类似缺憾,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科学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民族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季老似乎也没有多少涉及。

    前些年季老发表了一些观点,例如他讲过“21世纪必将是东方的世纪,将迎来东方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复兴”;还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是指西方文化虽然长期占据主流,但将会逐渐让位于东方文化;他尤其推崇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于博大精深的东西方文化都所知甚少,不过总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思想启蒙,民主、自由、法治等人类公认的普遍原则还远没有深入人心的国度里,是否急于期待东方文化的复兴?我曾听汤一介先生明确讲过不同意季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看法,认为我们现在主要还是要学习西方文化。我对季老的见解比较认可、印象深刻的是他积多年阅历的一些经验之谈,例如他讲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倒是很让人信服的名言。

    2005年前后我因为要编写北大统战史略,偶然在统战部的档案里看见一份1950年代有关季老的材料。当时季老40多岁,任东语系主任。材料里有两点评价我还有印象:一是说季老比较好名誉,什么荣誉都要争,如果西语系受了表扬,他就会比较介意;二是说季老一个人在北京生活,长期把妻子留在山东老家不接过来,想和妻子离婚,又不好意思提出来,毕竟是妻子多年承担了家庭责任。季老和夫人的关系从季承的说法里得到了证实,虽然材料带有那个年代的特点,但这两点评价应该是大体不差的。季老去世前几年,忽然提出要辞去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博得了舆论的不少好评。但北大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季老获取名誉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季老的想法,也不敢完全苟同这种看法,不过季老好名誉的特点看来北大有一些人还是了解的。

    季老去世前后还出现了一些戏剧性事件,不断形成热点新闻,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下来。先是钱文忠以季老的“关门弟子”自居,给季老行跪拜大礼,着实炒作了一番;然后又传出季老收藏的书画“失窃”,时任秘书杨锐被停职,此事甚至惊动了温家宝总理;再有季老13年未见面的儿子季承回到他身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情节。2009年季老逝世后,围绕季老的遗产季承和北大发生了持续纠纷;季承出版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全面披露了季老特殊的家庭生活。中间还穿插了季老故居被盗等事件,整个过程颇似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连续剧。

    对这些事情我了解的有限,谈不了多少看法,不过在季老的遗产问题上倒是有些话想说。据说季老早就表态将他收藏的字画等文物捐给北大,季老毕竟是耄耋之年,生前最后几年一直住在301医院。北大校方早就可以根据季老的愿望,请季老立下有效遗嘱,将文物移交给学校妥善保管起来,其实北大图书馆就有季老的工作室。但是北大校方却一直不作为,似乎季老可以长生不老下去。在季承回家之后,虽然季老和儿子之间有过很深的隔阂,但面对的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生儿子,季老不再明确表态将文物捐赠给北大,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只是季老去世后其遗产纠纷愈演愈烈,对北大和季老的名誉都有不小损害,这种情况恐怕也不是季老愿意看到的。另外季承的书我没有看,不过主要内容也有所了解。虽然季承的做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认为他损害了季老的形象,但也有不少人赞许季承不为亲者讳的勇气,是讲了真话的。

    季老愈到晚年名气愈大、影响愈大,所谓树大招风,可利用的价值自然也大。刘波、钱文忠等人可能都听过季老的课,但是“亲授弟子”、“关门弟子”之类恐怕是谈不上的。季老的秘书中我只认识李玉洁女士,有一年我和李玉洁一起去机场接从韩国访问归来的季老和郝斌副校长,一路上李女士十分健谈,感觉是一位干练、直爽、风风火火的老太太。李玉洁长年照顾季老,早就被很多人视为是季老的家庭成员,那一次我带《今日名流》杂志社的人去季老家,他们都以为李玉洁是季老的夫人。2003年底我所在的党委统战部搬到燕南园53号办公,紧邻54号李玉洁家,但我只见她回来过一次。为了翻建53号小楼,施工部门在54号东侧搭了几间临时建筑,没有及时拆除。李玉洁看到后大为不满,不仅骂施工单位,也高喊着让统战部长出来,后来干脆找来一帮人把临时建筑拆了。我不禁感慨老太太跟着季老见了很多世面,口气、脾气都大了许多。我不了解李玉洁等人对季老的作用,但是季老受到身边一批人的包围、影响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季老生前和身后,各种宣传、介绍、回忆、评价他的文章都非常多。我和季老的接触十分有限,本来是没有必要再写这些文字的。不过季老毕竟名气极大、影响极大,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北大前辈学者,我也不能不对季老有所关注。尽管我没有能力对季老做全面评价,也不妨把我知道的一点季老的事情,把我对季老的一些看法告诉世人,或许能对人们了解季老起到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我想季老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他在梵文等领域的造诣、贡献、成就是得到公认的,他对待学问的认真、刻苦、勤奋早就被奉为学界的典范;季老还是一位不错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很有影响,不乏许多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季老又是有局限的,首先他不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以他的身份、阅历、影响,他没有对时代、社会发出多少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声音,而是比较顺从、配合,充当了某种适应体制需要的角色;其次季老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好人,虽然他在家庭中未必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远不能称得上是伟人,尽管很多人希望他成为伟人,甚至有人认为他已经是伟人了。在季老去世前的若干年里,他一直是北大资格最老、名望最高的教授,是最能代表北大形象的一位前辈学者。但是季老的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同样是盛名之下,被许多社会公众还寄予厚望的北大,其实早就彻底依附于体制,整体上失去了为社会贡献有价值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何况在今天的北大,能够达到季老做人、做学问境界的学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2)篇

长大了,才慢慢明白,有一种帅,跟脸没有一点点关系啊,他是什么呢,他是历经岁月变化后的豁达,历经风云变换后的坚守和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刚毅。这是一个人慢慢的在岁月磨练中通过读书和阅历沉淀出来的气质。所以他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人的容颜终有一天会老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结果。有一种美也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洋溢在眉间的书香,沉淀在内心的修养和面对困难所展现的自信,这个也跟脸没有关系,这个东西是什么给予的,是书给的。这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凭什么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所以在阅读中人对自我素质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跟你们强调一句话就是阅读,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你说一个人书没读多少,他的思想很深刻,开什么玩笑,你不读书你连表达都表达不了,甚至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表达。有一个儿子问他爸爸。我为什么要去读书的时候,他爸爸是个鉴定玉的专家,随手拿起一颗玉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你读过书了,你就会说此玉通体圆润、色泽透亮、晶莹剔透,持此玉之人必得品行端庄嗒嗒嗒说了一大堆,如果你没有读过书呢,拿起石头你就会说:卧槽,你看这石头,卧槽,你能说什么,说不了嘛(注意这里的卧槽不是骂人的意思,这是个语气助词,就跟古时候的之乎者也一样,加重感叹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人表达难受是怎么说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现在我们怎么说:蓝瘦,有多难受,香菇,为啥想哭,难受。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是季羡林写有关人生的文章选集,季羡林98年人生中可谓是波澜壮阔,虽然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的存在和他留下的书籍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少的笔墨。

   什么叫人生?这个课题太大了,连季老也不能清楚,自古以来,无论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谈人生的人很多,也有很多阐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文章,但是都是正确的吗?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民吗?或许连他们自己都越谈越糊涂。季老觉得我们人的生都是被动的,被动的出生,糊里糊涂下或许有所成就,但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反省能力,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结合到我现在面临的实际,我觉得自己每天去反省自己,或许又活的更累,有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或许这就是我的不思上进吧,难得糊涂我觉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我这个年纪是需要越活越明白,老了所有明白了才要难得糊涂)。其次谈到的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个人认为人性的善和恶都不能简单去评判。 

人生的做人与处世,在里面写得我也是颇受益的。首先我们是礼仪之邦最基本的是要懂礼,在生活中,从我每次出行坐公交车中这点让我深有感触,但是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也不是一种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同在公交车上,如果把让座变成一种负担,那就远远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人生的涵养,不是虚伪的谦虚,是那种荣辱不惊的态度,在我看来,不谦虚也同时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形式。容忍,时常听别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同样有个成语叫“得寸进尺”。怎么解释容忍二字,忍是别人侵犯了你,而你将刀刃放在心上,把心削平,而容就是一个界限了,在界限内,你可以容忍,界限外,如何忍?知足,最耐人寻味的是冰心老人提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到底什么是知足?如果简单的像高中作文一样,定义知足与不知足,或许我思想就永远停留在应试教育。

人生读后感600字(3)篇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看完人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岔道口,选择很重要,有时候一个选择就会影响一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道选择题,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小说中高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黄亚萍,放弃了真正爱他的巧珍,这个错误的选择最终让他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最爱的巧珍。

他当然想和黄亚萍结合在一起。他现在觉得黄亚萍和他各方面都合适。她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也好,又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弥漫着一种对他来说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这样的本地姑娘,尤其是农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认为她们是单纯的,也往往是单调


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是好事,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实现去奋斗!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其实高加林最爱的是他自己,他所作出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其次才是巧珍,他喜欢巧珍也是因为巧珍对他百依百顺,对他好,考虑的也是自己的感受。

最懂爱的人应该是巧珍,她对加林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在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她提出分手时,作为一个农村的不识字的姑娘既没闹也没死缠烂打,而是默默地流着泪成全他。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成全!像电视剧《如果可以这样爱》中祁树礼对白考儿的爱一样,为了自己心爱的人选择提前结束生命用自己的心脏去救耿墨池,因为他知道白考儿爱的是耿墨池,所以他选择成全她!

扯远了,言归正传,说说黄亚萍,她对加林的爱另人窒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他,最后高加林也说了她爱的是另一个人,我想他说的应该是黄亚萍爱的只是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理想中的爱情对象!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文中的德顺老汉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看透了很多事,明白了很多道理。说的话很朴实又不失哲理性。

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加林听了德顺老汉的这些话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儿,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有了这一次教训,相信加林在以后的岔道口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尤其喜欢文中那个年代的感觉,淳朴、善良,羞涩、真挚,纯真…抽空再看一遍,感受或许又不一样了。读完后接着又把平凡的世界加入书架,继续沉浸在路遥的世界里~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人生路遥18个笔记◆ 引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別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第二章>> 从绞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 第三章卖东西吆喝一声没那么丢人吧?死要面子活受罪!>> 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他和黄亚萍相比,有难以克服的自卑感。这不是说他个人比她差,而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方面而言。>> 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 第七章>> 奥勃洛摩夫>> 高加林渐渐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再不像刚开始的几天,以一种压抑变态的心理,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 第八章>> 谣言经过众人嘴巴的加工,变得越来越恶毒。>> 乖人不常恼,恼了不得了。◆ 第九章>> 哈呀!值钱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人挣的?只要人立得住,什么东西也会有!◆ 第十一章>> 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 第十二章>>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 劳动啊,它是艰苦的,但也有它本身的欢乐!◆ 第十四章>>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 第二十章>>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第二十三章>>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地?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她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味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人的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一步错,步步都是错。在读到巧珍与加林第一次在村头约会时我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一对悲剧恋人,这才像我了解的路遥,他深刻地认识到在黄土地上劳作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艰难与困苦。冲破阶级而当我此刻读完时,虽然做好了悲剧收场的心理准备,不免还是唏嘘。什么叫命运?这就叫命运。生活有一点残酷,也还算有一点希望。路遥算是用了下面这段写景的话来收场这个故事。“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县城的灯光先后熄灭,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脱去了夜的黑衣裳,显出了它们各自的面目。时令已进入初秋,山头和川道里的庄稼、树木,绿色中已夹杂了点点斑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篇


导语: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篇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1000字(汇总4篇)


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从中获得的感想会一直留在心中,阅读作品,犹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很多,读完作品后,我们不妨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吗?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1

《历史深处的忧虑》,作者是林达,一对夫妇的合名。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把能在图书馆中找到的所有他们写的书都看了一遍,很喜欢那种深入人心,引人共鸣的写作风格,而且还很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

这本书是他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主要围绕着美国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展开。第一条,新闻自由,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二条,组织民兵和持枪的权利;第三条和第四条是关于个人隐私,个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接下来的几条主要涉及的是美国的司法制度,司法独立,陪审团制度等等。可以说,美国人的这十条修正案,是对美国人-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确认和重申,尤其是美国人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让我这个从小被教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感到震撼,虽然对于自由的追求总要付出代价,国家安全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是美国人在两百多年的风雨中,还是始终站在自由的一边。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首次判决禁枪令违宪,确认了美国人持枪的宪法权利,其实这也是美国人为了维护自身的自由而做出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政府永远都是一个可怕的怪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侵害个人的生命和人身自由,而持枪的权利正是为了防止政府或者是他人对自身自由和财产的侵犯,并在必要时反抗政府,用于自卫,甚至是革命。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作者在文章中一再的重申,有时是国家安全,而有时则可能是个人的生命,但美国人民一直都誓死扞卫他们来自不易的自由。这样的举动有时候会让我们费解,自由的涵义和真谛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验。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辛普森案这个世纪大案所展现的美国司法制度的概貌之外,让我还记忆犹新的是言论自由的内容中性原则。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很多人还是不甚明了的。言论自由,仅仅是一种说话的权利,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言语的形式反映出来,其本质在于思想的自由。言论自由,仅仅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已,并不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的让真理越辩越明的神圣目的,况且究竟谁能保证说掌握了真理也是有疑问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2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书。作者林达夫妇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一个超级大国。以前,我对美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美国电影与各种旅游攻略上。除此之外,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独立战争、民权运动还有“自由与民主”。我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运作的。林达在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走进美国,了解它历史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忧虑。

美国的自由早已从我爸那里听到了许多。比如“9•11”事件,当时碰巧在看电视直播的他对此是深有感触,每每提起自由与民主,他就要拿这件事发表长篇大论,仿佛这件事情必须和美国的自由挂上钩。我自己也对美国允许持枪和言论自由攻击宗教,最后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件而感到十分疑惑。这不禁让我想问,美国的自由究竟是有多自由?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答案。“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在了解到美国人为了自由付出的代价后,我为他们对自由与民主的狂热追求感到不可思议。即便付出巨大代价,他们依然乐意用生命甚至是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自由与民主。

自由与权利是密切相关的。而权利又与法律不可分割。书中提到了关于华人因为不了解当地法律,做了在中国人看起来十分正常的事情而被邻居举报,最终被指控“虐童”的案例。美国警察的严格执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如果被指“贿赂警察”,那你可摊上大事了。还有许多案例和故事都让我对美国人极强的法律意识感到惊讶。因为和中国比起来,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经常会以对错来判断事情,而美国人经常是以合法或不合法来判断事情。对于这个移民国家来说,确实是需要严格的法律才能治理好“文化大熔炉”。

在大篇幅的有关辛普森案的介绍中,案件的来龙去脉、法庭上的精彩辩论、“无罪推定”和“陪审团制度”的解读、给美国带来的影响,还有相关的死刑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公正、平等的法律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从美国故事中我对于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就好像我身边那些移民到美国的同学,他们为了在自由的国度,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付出了许多代价。不过这与美国和美国人民200多年来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愿他们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我现在也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与健全法制体系。虽然美国式的自由在我们身上并不适用,但是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人民可以更自由、幸福地生活在这广袤土地上,历史深处的忧虑可以越来越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3

我是怀着一种好奇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深重的忧虑,而且还是潜藏在历史深处的。刚开始读,这本书便引起了我的兴趣。

早些时候了解过,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整本书都是以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口吻给他在中国的朋友写回信,回答卢兄关于美国自由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在讲故事的感觉,没有灰色枯燥的概念之类的,而是把自己在美国各个阶层的所见所闻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充满生活色彩。作者讲述了大量的生活见闻,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时与中国的法律和观念进行对比,反映两国人在历史、文化、观念等深层次的差异。

美国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十分重视个人自由。在这自由诞生的背后,是英国长达286年(1493年1779年)的殖民统治,这时间比美国建国的时间还长许多。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有多种过分压榨美国人民的政策,其税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的自治;英国立法不允许老百姓有集会的自由,并允许当地驻军侵占民房,人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侵犯,结果冲突频起。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民不满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政策。这样屈辱的历史让美国人对于自由十分向往,也让美国人民在建国之初就用《权利法案》对自由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者禁止宗教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者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可见美国人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和重视。

首要重视的权利是人权,即身而为人的最基本权利。《权利法案》规定了美国人民最基本的权利,并将其变成一种规则。为了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美国除了将禁止种族歧视写入法律之外,还通过了平权法案、能力缺陷法和民权法等。虽然种族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法律权利上,争取了所有美国合法公民的平等。

在安全与自由面前,美国人选择自由。不自由,毋宁死,这正是美国人对于自由的重视。奥克拉荷马大爆炸之后,其中一名嫌疑犯尼克斯的兄弟曾被拘留,但是之后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在这样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面前,美国人还是坚持原则,以理智的行为来处理,维护自由权利,依靠证据定罪,当然也不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随便定罪。再比如,美国实行枪支自由,但是却总有不法分子实施枪击,对人民生命造成威胁,但是枪支自由依然没有废除;也有美国总统被刺杀身亡,在这些案件面前,美国的枪支自由从未被撼动。

在国家利益与自由面前,新闻自由不会因为国家利益的威慑而让步。在美国人民扞卫新闻自由的同时,他们支付了国家利益的代价,但是国家利益是美国全体人民的,只要他们愿意这也是他们的自由。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一旦国家利益这个重磅炸弹能够有朝一日炸开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一个缺口,整个美国的新闻自由局很可能全线奔溃了。在自由面前,美国人很坚决,总是毫不犹豫地认为自由高于一切,同时,对失去自由的恐惧远远高于对核武器的恐惧。

在美国,民权是每一个自由人的基本权利,作为美国民众,他们可以依法保障自己的自由。比如言论自由权,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在没有宣判之前,他们也是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而且,在审判之前,都有无罪假设。还有个人隐私权,即便是警察也不能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进入民宅搜查,否则证据是无效的。

林达形容的极为贴切,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但是,追求这样的阳光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也是本书题目中忧虑的涵义,即美国人为了追求自由而付出的代价,承受的痛苦。这些代价存在于过去、现在,也将延续到未来。比如在美国的枪支自由,可能让美国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由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一部分犯罪分子趁虚而入,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成长带来危害的色情、暴力等侵犯。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很多,可是既然美国人选择了自由,就必须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这是美国人的选择。

站在中国的角度看美国,很多人向往美国的民主,也有很多人批判美国的因自由带来的混乱。在中国,也有人希望获得美国那样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尽管国情和历史及文化观念等与美国不同,但是我觉得建立一套严格而公正的宪法是可以做到的,法律至上的原则也是可以确立的,我们需要的是提高法律的地位。依法治国虽然提出来很久了,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口号,我们的这种法律意识和行动达到一致的时候,我相信中国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法律上自由的国家,通过法律让国家治理更加完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4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

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林达写过了,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的法律了,中国也许是几千年君权至上的律法习惯了,在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明主之后,法律所保护的仍是当权者的利益。我们看到过许多人因为发表反动言论而被动权者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逮捕,却从未见过当权者因批评某些党派、团体而锒铛入狱的。仅在正常人权利这点来说,已有很多的不平等,更不用说其他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了。

很多人在批评美国的巨大贫富差距,而我却觉得贫富差距在中国似乎更厉害,富人们一掷千金,而且更为愿意去国外消费,很多项调查均表明,在纽约最繁华街上房产的拥有者70%都是华人,而出入各种高消费场所的也以华人居多。而中国一些边远地区,饥饿仍然是种折磨,而这种折磨比SARS、禽流感更为可怕。而美国的贫富差距相对要均衡一些,至少那些所谓穷人也能有口饭吃,而且年收入还不低。这样的现象就好比假如一个人需要两个苹果才能吃饱,而一个美国富人和中国富人有大片大片苹果园,谁大谁小暂且不谈,反正一定能供给丰富的生活。一个美国穷人会拥有2-20个不等的苹果,过日子没问题,但一个中国穷人往往只有半个或一个来裹腹。然而并不是说美国就没有真正的穷人,也有穷困潦倒的,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应该是上面提的那样。

换过来想,美国和中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国情不一样,历史文化不一样,只是希望能互相借鉴,兴利除弊,美国让为自由等权利付出的代价减到最少,中国呢,也为自由和权利而奋斗。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读后感1500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前几天听了梵登老师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分享一下感悟,克里斯坦森教授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了解人生,他把这些精华融入书中。这本书有三个部分。1.我怎样获得事业的成功与幸福。2.我如何保持与亲朋好友,家人,爱人之间永久的幸福。3.我如何能够保持正直生,远离犯罪。

第一个问题讲的就是我们大白话中所说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从事一份固定工作。文章讲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所以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能让你有追求成功的热情,才能才工作中感受幸福!!

第二个问题就是针对与工作与家庭,很多人在事业上风生水起,但家庭生活中却常常是“一地鸡毛”。文章中讲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中,并没有认真的去经营家庭,所以工作和生活我们要做一个天平,合理的安排。这些话说着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个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我们经常会讲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的一生,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开始都给自己了很多美好的憧憬,但生活的现实让我们经常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但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诱惑,对一些不正直的东不妥协,那么“犯罪”这个词就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是的,现在感觉就是如此!回想起以前上班的时候,每天早上去上班都会特别发愁,上班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同时还教会了我机会来了如何选择,最主要的,是要分配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家庭也是一样,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在家庭当中的角色了!除了这两点呢,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贯穿其中的,就是正直!其实,正直不正直,心真的知道!公园里的花很漂亮,写着不许采摘,但最终你还是把它摘下来了,其实你在摘的时候也在挣扎到底摘不摘,你也知道它不能摘!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总结:做正确的事,让好的结果自然产生!

读《如何经营幸福人生》有感


心要大了事就小了

——读《如何经营幸福人生》有感

文/王爱梅

阅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其中的很多内容确实使我受益匪浅。既有感于文明能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巨大力量,更有感触的是幸福要靠自己来经营,而心是那么的重要,心要小了事就大了,心要大了事就小了。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这本书以我们身边的平常事讲述生活中平常的哲理。父子——父慈子孝;君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进道义。很简单明了的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可谓大道至简。但要悟懂简单的道理岂是不用心、不用情能够达到的。

"幸福与财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这是范伟在《饭局也疯狂》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心态。公交车上遭人抢座、堵车遇到加塞,碰上这样的事儿,有的人摇摇头一笑了之,有的人会跟对方论一番道理,有的人却不惜争吵动粗。同样面对一份做到一半的工作,有人会想,还有一半没做,要做到什么时候啊?也有人会想,只有一半了,快做完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内心感受各不相同,幸福其实就在这一念之间。

工作中、生活中,任何人都离不开父子(妇女)之间、君臣(同事)执之间、夫妻之间、弟兄姐妹之间、朋友之间的种种相处,可无论那种相处,没有相互尊重的姿态、没有敞亮的心胸、没有包容的情怀、没有主动的付出,想相处融洽、并在几种关系中倍感幸福愉悦是不可能的。

古人云:"养形不如养神,调身不如调心",有了好的心态,也就有了好心情,才有做好工作的源动力,才有感受幸福、留存幸福的基础。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追求幸福是权利,心想事成是希望,但想时时幸福、事事遂心显然不可能。道理是这样的,尽管谁都不情愿,但被添堵、被插号、被抢座占位加塞儿,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以什么表情面对世界,世界将会以同样的表情对你。置身其中,与其抱怨"这个世界怎么了",与其怀疑"这个世界会好吗",不如从改变自己做起,矢志不移于发现并相信"这个世界在改变".

每个人都要从与人相处中慢慢成长,慢慢领悟。学习《如何经营幸福人生》,感觉对幸福的理解更开阔了,让"心"大起来,得有大眼光。"小有所系,大必所忘也",将精力耗在无谓的琐事纷扰上,只会蹉跎前行的步伐,贻误成长、事业和发展。静气凝神,心无旁骛,视线专注于远大目标,心力倾注于崇高使命,无暇顾及"小",不屑顾及"小","心"自然就"大"了。

我相信,宽容别人,也是在善待自己,一个人倘若为他人的一点过错而心存芥蒂,为自己遭受的一点不平而耿耿于怀,始终忘不了、"放不下",伤害更多的可能是自己。

"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遇事知人,化事鉴心,还有什么"事",能比一颗比大地、海洋和天空还要宽广的"心"更大呢?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懂得知足感恩,做到爱岗敬业,找准自己,看淡名利,热爱岗位,少发一些牢骚、多做一些反思;少争一些名利,多干一些实事;少摆一些成绩、多怀一些感恩;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幸福一直都在。

相信《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