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婚姻手册欧亨利读后感

婚姻手册欧亨利读后感

性爱与婚姻读后感(3)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性爱与婚姻读后感(3)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性爱与婚姻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的原著名为《marriage and morals》,是伯特兰▪罗素于1929年出版的作品,凭借此书罗素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我们看来,直译的话应该是要叫《婚姻与道德》,谢显宁的版本也的确是这么做了。文良文化的这个译本将其译为《性爱与婚姻》,这样的翻译现在看来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事实上我后来特地再去查找了morals的释义,结合作品主要讨论的内容,我认为《婚姻与性道德》才是最合适的。阿尔弗雷德▪金赛也曾在弗洛伊德的作品《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xual Theory》)中有过这么一段解释:对社会上层人士来讲,所有有关乎于性的社会行为都被看作是道德问题,而道德这个概念又被视为性道德的同义词。

好了对书名的解释就先到这里,我们还是来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吧。

罗素在书中回顾了过去有的或在相对不文明的地区仍存在的制度,以及西方文明中至今仍保留的制度(上个世纪),分析了性道德对个人、夫妻、家庭、国家的影响,从而说明旧的性道德必须改革的理由,同时对新的性道德内容及其改革途径做了阐述。

众所周知,罗素的另一个身份是数理逻辑学家,写作风格一贯简洁缜密,仅从自圆其说的角度来看文章已经将论点讲得足够明白。诚然,和一切改革一样,新道德作为新事物出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个提倡性道德改革的人也极易受到苏格拉底式的误解。

我的意思是说,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旧道德构建新道德,使其难以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再加上章节的排列次序其实并不是太好,或许是为了行文方便,总的看来也能将论点全面地阐释完整,但却少了些层次感,为此我对文章的几个要点重新做了梳理。

首先是基于心理分析研究的纯粹属于个人影响的部分,包括成年时由法律裁定的行为的影响和壮年时所遵守法律的传统观念。罗素本人是非常重视儿童教育的,也曾创办过自己的儿童学校,关于儿童的性教育这部分他肯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称其代表了真理的一个方面。

在此之上,他批评了旧道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味施与压制,提倡在儿童阶段就应该将新道德的教育付诸实践,使人们在童年时代受到关于本能方面的教育,教育的功能就是把本能引导到能够导致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活动的方向上去,这里用了火车制动器的例子加以强调。

罗素认为,孩子应当是活泼、愉快和纯真的。在孩子的生活中,内疚、羞怯和恐怖不应该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恐惧;他们不应该对探索自然的危险由畏缩之心;他们不应该把它们的本能生活隐藏在黑暗之中;他们不应该把他们所不能自制的冲动埋葬在无意识的深处。

假如要让他们成长为正直的男女,在知识方面是真挚诚实的,在社会方面是宽容豁达的,那么我们必须从小就训导他们,使这些结果成为可能。

其次需要考察男女之间的问题,包括婚姻和婚姻以外的各种关系。

这边提到了基督教的性道德观。在正统的基督教的教义中,婚姻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圣保罗所承认的“防止私通”;另一个是生儿育女。

《旧约》里提到的私通概念对男子其实是很宽容的,在古法里男子只有与已婚女子发生关系才会被谴责,因为他犯了侵犯他人的财产罪,也就是说,男人也许不能与已婚女人通奸,但是,他却可以随意与未婚女人通奸。而女子只要有婚姻之外的男女关系则被视作犯罪。

至于后一个目的则让性道德更加难以为人所承受,为了表示忠于这一动机,男子不惜对女子采用任何残酷的手段。

教会的工作就是使人们接受性的本质就是不圣洁的。教会的工作做得十分彻底,以至于一个男人对任何女人都不可能产生富有诗意的感觉,除非那女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爱情若具有浪漫的成分,必须是柏拉图式的。

即使是现在,从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直到结婚,传统道德一直在毒害着我们的爱情。它使我们的爱情充满了忧郁、恐惧、误会、悔恨和神经紧张,把性的肉体冲动和理想爱情的精神冲动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使前者成为残忍的,使后者成为没有生育的。

美满婚姻的本质是彼此对于人格的尊重,以及肉体和精神方面极为深切亲密的关系,这使得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成为人类所有经历中最美好的事情。和一切伟大而有价值的事情一样,这种爱需要有它自己的道德,而且常常需要为了大的利益而牺牲小的利益,但是,这种牺牲应当是自愿的,否则就会违反为爱情而牺牲的本意。

这么说可能比较隐晦,事实上罗素是不反对婚外情的,他本人也在身体力行这件事。这一点对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至于我个人对这件事的立场......只能说我已经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他所提倡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力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是必要的,婚姻中的男女应该有深切而真实的爱情,如果夫妻绝对相爱毫无二心,固然是美满的。罗素提倡的新道德在这里表现为,即时不忠之心真的产生,也不应该视作是可怕的事,如果我们觉得保持忠诚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那么若有偶然的失足还是应该彼此谅解,这需要自制力。

不仅是压制不忠冲动的自制力,还必须控制嫉妒和专横,这样的自制需要从小学习。使用自制的目的,与其说是限制自己的自由,不如说是不要干涉他人的自由,罗素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会比较容易去尊重他人的自由和人格。当然如果这个家庭缺少足够的自制力,他们的冲突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这个时候解除婚姻并非一件坏事。

为了解释新道德的核心所在我在这一点上已经拓展过头,这应该是第三点的内容。

第三点是对家庭问题展开讨论,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在父权家庭的基础上讨论妇女解放,早在基督教产生以前,女性道德的约束是为了确定父亲身份,而男性道德则是由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教义——在现代则更多的是因为女性的嫉妒,嫉妒在妇女解放中很有势力,妇女解放使女子去争取一个能给予两性自由平等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让女性去束缚男性的社会。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离婚,离婚的种类五花八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对此有不同的规定。在两性关系中,彼此始终不渝在动物和人类中都存在,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在不安定的时代或动乱的民族中,父亲的合作对于子女生理上是一种极大的付出。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罗素认为,父亲的作用正在被国家削弱,保护由警察提供,而抚养则可能完全由国家提供,至少在最贫困的人们当中是这样。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法律与性的关联关系。首先,法律是在执行为社会采纳的关于性道德问题的法律,其次它也在保护性范畴中个人的一般权利。后者包括保护女性及未成年人和防止花柳病(一种性病)两个部分。

最后一点是人口问题,这个问题涉及范围很广,罗素在这里从卫生方面的问题、个人或公共的经济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优生问题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于优生学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前者的目的在于增加优良人种,后者的目的在于减少不良人种。目前看来前者比较切合实际,也就是禁止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进行生育。积极的优生学则在于鼓励具有优良基因的父母在国家的支持下养育众多子女,然而因为我们目前很难确定什么人算得上最优良人种、无法确定我们理想中的人类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这种可能性还是属于未来的事情。

在过去,不合理的性道德使人们受到许多不必要的压抑,造成人们的诸多痛苦,随着避孕法的进步和普及、以及国家参与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程度不断提高,性道德正在发生变化,新的道德正在建立,这个过程或许艰难,但是毋庸置疑。

至于罗素所提倡的这一套新的性道德,仁者见仁了,书本身呢是肯定值得一看的。

性爱与婚姻读后感 第(2)篇

美好的婚姻来自于哪里n——读罗素的《性爱与婚姻》n正如该书的前言部分指出,《性爱与婚姻》是一部论述爱情、婚姻和幸福的著作,也是罗素的代表作品之一,值得每一位善良、向往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人去阅读、去品味。是的,读罢此书,掩卷沉思,你一定会有所悟,有所获。即使一些观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被舍弃,但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还是会给我们启迪,引领着我们去追寻美好的爱情、两情相悦的婚姻、历久弥新的幸福。而这些是每一个人人生或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书,你还可以了解100多年前人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情况,以及当时社会中关于卖淫、娼妓、人口、优生以及性自由等方面的认知。1n夹杂着世俗味道的情感并非一无是处,有些东西要褪去虚浮,而有些则要调节。物质的抚慰成为某种形式的吸引。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不应该用道德的眼光去衡量,也不应用普世价值去判断。社会发展的每个时代自成一体,各具特色,我们没有理由被过时的、颓废的荒谬禁锢。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才会有阳光的味道。现实世界既有朝气蓬勃,也有萎靡不振,快乐与忧伤如影相随。两情相悦可以化解一切,即使泪流满面,也要拥有一份甜蜜的苦涩。2n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对性的认知和束缚上,对男人和女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样一种教义,阻碍了人类在爱情和婚姻中美好的体验。任何宗教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顺应民意的,也有违背意愿的,更有违反常伦并摧毁人性的。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不完美,它还能如此顽强的生存和遗传。如果仅仅以愚昧无知来说辞,似乎还是无法令人信服。或许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抑或困惑,产生一种神行的需求,才会那么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流传着。正是因为有着宗教的存在,在男女同异性发生性行为的时候,人们的观念是不同的,同一种行为,一方施行就是犯罪,另一方施行只是被谴责。而被谴责的原因是侵犯了别人的财产。根深蒂固的观念和陋习毁掉的不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悲哀。现代社会回归了本性,自由的平等的基础业已形成,但是现实生活中,婚姻生活中仍然少不了那些游历的身影。而且破坏力极强。人性被泯灭,做行尸走肉般的圣者,不如做一个体格健壮的老者。生命失去了价值,只有被奴役的选择。3n因美好爱情,人们的情感需要表达,需要以一种方式诉说,于是把情诗作为寄托,情诗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恋爱自由的人,为了获得爱情的体验,在努力寻找中,产生了这种动力;另一种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以个人魅力获取愉悦。浪漫的爱情是生活所赋予的最大快乐和源泉。如果男女之间的爱情炙热、充满幻想和柔情,那么,在这种关系中就存在着某些不可估量的价值。浪漫的爱情还应该成为婚姻的动机。符合社会需求的浪漫爱情才会更持久、更热烈、更有价值。当爱情演变为亲情 ,浪漫只是一种情怀,孩子成为家庭的主角,夫妻之间的爱开始转换,视线得以转移。在婚姻生活中,男女都应该追求平等的性欲,而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更缺乏广泛的认知。社会对男性有较大的包容性,他们忘记了道德的约束。而对于女性,则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给予评头论足,并愤怒声讨,横加指责。男女之间完美的爱情是自由而无畏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平等结合。只有自由的、热烈的、无拘束的和全身心的爱情,才能得到各种善意的回报。正因为这样的爱情凤毛麟角,求之难得,因此,我们生活在痛苦中,而且在苦苦追寻中,碰得头破血流。终其一生,都活在罪恶的深渊里,无力自拔。美满婚姻的本质是彼此对于人格的尊重,以及肉体和精神方面极为深切亲密的关系,这使得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成为人类所有经历中最美好的事情。观念平等、身心自由、亲密无间、价值等同是我们从婚姻中得到幸福的基础条件,所谓最大的幸福有三件:第一是奔放的爱情;第二是幸福的婚姻;第三是美妙的艺术。而我们终其一生,有的也不可得。虽然,美满的生活离不开自我约束,但是,与其约束那丰富而广博的爱情,倒不如约束那狭隘而充满敌意的嫉妒之心。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不幸的爱情千篇一律,美好的爱情万里挑一。与其说是嫉妒毁了爱情,不如说是爱情满足不了欲望。得陇望蜀像一个魔鬼如影相随。4n道德束缚中的自由,源自于男权思想的影响,通过匪夷所思的制度和所谓的宗教戒律,一面以不洁和罪恶为说辞,要求女性尊崇和守制,一面又以自由为借口,自我放纵;道德平等中的自由,源自于女权主义者的道德觉醒,以及社会发展的新的认知,在道德体系的构建中,男女处于同样的坐标系,他们有着共同的责任来维护来构建,而非来自于某一方的约束。现实情况是,这样的自由难以平衡,总是处于此消彼长,因为大多数人为了追求自由而自由,忘记了道德的约束和底线。人类的猎奇心理强大,越是隐秘的越想得到答案,并为此不遗余力,一旦幻象破灭,反而会失去兴趣。如同每天大鱼大肉,久而久之,亦会丧失食欲。当然,有些改变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程,n

性爱与婚姻读后感 第(3)篇

1.女性身份的低微源于旧时代人类的生存活动,在进行体力劳动获得生存资料的时代,女性更加依赖于男性,因此生存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表现为女性身份较低。女性的性自由受到的道德约束较大很大也取决于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存资料的获得已经不仅限于体力劳动了,女性的人格我越来越独立。包括性自由,政治权利等等已经同男性趋于平等。甚至某些方面还得到了社会的优待。2.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宗教在特定时代极大的影响的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书中所述,大部分的宗教都觉得性是一种罪恶多有不解。性是罪恶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基于何时的呢?或者说是怎样形成的呢?无论哪种宗教或者社会道德观似乎都对人类本性的东西加于抑制,比如吃和性。但是我觉得不正是人类的这种本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空巢婚姻读后感600字(3)篇


空巢婚姻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小说所指出的“空巢”问题值得每对夫妇去正视思考,如果你对家庭还算重视的话。两周来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小说,恍然有种看国产电视剧的感觉。rn 小说语言平淡朴实,情节简单,围绕着三代人的婚姻生活展开。姚澡花作为寡妇攀“高枝”,名声扫地,作为女儿的胡丫也感到丢脸害臊,最终姚澡花孤身一人死在村里家中;胡丫一心想离开村庄,不曾考虑自己与白宁在学识和思想上的差距,便与白宁相恋,跟随白宁来到城镇生活,两人的内心渐行渐远,争吵打闹成了家常便饭,以悲剧收场;胡静作为白宁和胡丫的独生女,虽父母亲疼爱,但天天鸡犬不宁的家庭让她有了远离这个家的想法,毕业之后最终选择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生活,结婚生子,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夫妻双方因聚少离多,生活上的困难沟通不及时,工作上的烦恼又互不相知,未能在对方遇到事情时及时互助,更因异地的限制让双方亲密不再,渐渐地感情也疏离了,引发一系列婚姻问题,精神或者肉体出轨,幸运的是,最终胡静和王国庆都选择了回归家庭……rn 结尾没有对所有人的归宿都一一道来,但胡静以自己亲身经历悟出的话语诠释了婚姻的相处之道,“把对方的需求放在首位,让对方感觉自己是爱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相扶相伴着走过一生,这才是世上最深挚、最浓厚、最牢固、最持久的情感。 ”n 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陪伴,陪伴才是最真实的温暖和依靠。

空巢婚姻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总的来说 写得真好. 每个人物的刻画太好了 忧郁的愤怒的无奈的每个人物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 从第一代开始 本来以为三代人的笔墨会是同等的 但是其实越到后面才越是重心. 第一代 本来就是最原始最nature的一代人 描写的也很到位 最基础的需求 最简单的要求 最浅显的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础最基础. 第二代 开始注入新鲜的色彩 激情留下的新生命 从农村来到了城市 结果发现也不过如此 需求层次整体提升一个台阶 从以前的地为床天为被来到了小楼 结果还不如自己的天大地大. 但是毕竟来到了新的环境 心里的虚荣心以及文化层次的不同仍然给两个人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代 越来越好了 上了大学 婚姻也变成自由恋爱 激情反倒是被稍微压抑了一会儿. 但是人活的越近现代 心里面的 世间的诱惑就越多. 金钱诱惑 男女诱惑 权势诱惑. 于是你不是你 你又是你 我不是我 可我仍然还是我. 真真假假孰真孰假? 最美好的莫过于每一段的“美好结局”罢. 最初一代 寡妇的妥协. 第二代 精神崩溃后 平静生活的妥协 第三代 携手共进 归于平淡真实的妥协. 太难过 太压抑却又太美好. 珍惜生命中每一点每一滴. 

空巢婚姻读后感600字 第(3)篇

给4星好评。以前总是听过空巢老人空巢儿童,实际上,更多的是空巢婚姻,两个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到底是为何走入婚姻,有为何不去维护婚姻,人人盼着天下能有一个人与自己相伴到老,可是,现实是青壮年夫妇外出打工,小年轻夫妻异地工作,这些内因外因造就了婚姻不能完整,在25-35岁这样的年纪,抚养孩子,爬升职位一点都不得空,最最考验的就是这段时间,多少人是一个人背负家庭的重担,男人仿佛成了家庭的倒影,水中花、镜中月,孩子病了送医院能不能靠孩子爸,自己累了能不能依靠爱人。出轨,小三,寻找真爱等插曲就开始了。不是一个独立、贤惠的人就能有好的婚姻,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就这样女主都被折磨出神经病了。怪不得说中国满大地都是焦虑的妈妈,家庭都是缺失孩子爸爸。这样的家庭怎么造就心态完整的孩子。不完美的婚姻都快要成了中国的特色婚姻。心大一点。日子总要过。

婚姻,与爱情无关——《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婚姻,与爱情无关——《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婚姻,与爱情无关——《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第2页

你,不该背叛我们的婚姻读后感(3)篇


你,不该背叛我们的婚姻读后感 第(1)篇

这题目写的好好,你不该背叛我们的婚姻,写了女主人公经一条发帖发现他的老公出现了外遇,她不像常人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非常冷静分析丈夫为什么会出轨,也做出了改变。在改变的同时,也很积极的收集丈夫出轨的证据。在忍无可忍了条件下,终于受不了与丈夫摊牌。在收集证据的同时,她认识了两个男人,A酒店的经理老范和明康集团经理郑彬。老范经历了与女主人方彤同样的经历,所谓是同病相怜,成了知心朋友。而郑彬一开始就是因为业务利用方彤欺骗了她的感情。女主人公遭遇了两段感情,一是丈夫出轨。而是郑彬处心积虑去接触了方彤,正当方彤动心时刻,从程俊口里得知郑彬是为了得到她的信任再买断她手里的股份。两种打击下。原本坚强的方彤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最后选择去死。

其实我心里是很欣赏方彤的,因为她很理性。遇到问题她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然后再从对方上分析原因,最后也会做出改变。这点我很欣赏。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她内心封锁的太封闭了,容易想不开。实在令人可惜。人真的是这样的,拥有的时候不懂的珍惜,失去了才知道重要性。她老公,事业有成,找了小三,结果呢?得到了什么?婚姻事业两败,还坐了拘留。男人有时候想着老婆情人都拥有,但是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女人情感上是与别人分享不得的!男人在情感上永远都是受到教训才懂得珍惜,可惜太晚了。

文中小三的后果,让我越来越明白,做人小三永远替代不了妻子。当然能转正最好,但是永远别忘记,能抛弃糟糠之妻的男人总有一天别的年轻姑娘会替代自己,自己也正在走男人前妻抛弃这条路。如果要当情人,就要做好情人该做的事,做好随时就要离开这个男人的准备,不能越狱做他妻子该做的事。

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爱人。如果嫌弃爱人不爱打扮,那你可以带她去逛街,买衣服。如果不爱保养,你可以买一套护肤品,常常叮嘱她。如果不会享受,自己享受的同时别忘了带上一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要是好的并适度的享受周围的事物,她一定会接受你的意见并受你的影响。女人没有不爱美的,可以不化妆,但是都喜欢保养自己。

你,不该背叛我们的婚姻读后感 第(2)篇

很压抑的一本书,没时间不用看。陪伴身侧,白手起家,男主出轨,女主受伤同时又遭遇图谋不轨之徒,雪上加霜,心灰意冷,自杀变鬼。为什么女主不能争气一些,外遇是个进行中的现在时,借用乌龟的话,是个不想要的gift,不是还有将来时吗?是惊奇满满的mysteries。放手,不放手,都对自己好些? 外面世界破碎之后就放弃自己?女主的性格原本就是悲剧。读过这些文字: 女人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最后要用笑来伪装掉下的泪。多么压抑的生活指导,都不要不是更好? 云淡风轻地让它去,做自己可以的,无论哪个定义上的重新开始,说我更富有了!不是更好?人,生来孤独。选对另一半,选对朋友,让睿智的人群围绕。人脉的建立,尽可能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有知性朋友可以turn to,帮着拿主意,在最困扰的时候,有知心朋友可以哭诉,得到慰藉和开导。一切都不是刻意的,随意随性,自然追寻。想达到这一步,先要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是一样的,不要妄自菲薄,共同成长。当一半天塌陷的时候,你还有一半刚强的后盾顶着你呢。试着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

你,不该背叛我们的婚姻读后感 第(3)篇

选择死亡,方桐用了一生的勇气,我不知道勇气这词用在这里对不对?背叛,婚姻,这都是很重的词。如果她选择提前和余辉摊牌,事情是否会不一样了?事情在刚开始萌芽就原谅,坦白,或许就不会越来越不可收拾。男人为什么会野花飘飘,家花不倒,出现问题一定要选择伤害,伤害后又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夏洁到底该如何引导才能让人生依然鲜活?佛说渡劫,也就是那个劫难无人可以改变和替代。不该背叛,可当背叛你了,该如何呢?

与其背叛再去想,不如提前预防背叛,与其发现背叛去放弃,不如好好反思到底是否有爱,有,就宽容,没有就给彼此自由。在一起同床异梦,那才是最可怕的。人,离了谁都能活,关键是你们是否目标一致。时间冲淡一切,很多事都完全不算回事,找个人倾诉,找个地买醉,唯一就是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去做。不要自己的事还没清楚处理就去开始下一段所谓的感情。只有清楚自己要什么,你才有正确的选择。相爱就不要彼此折磨,人生最可悲莫过于此。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4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幸福的婚姻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篇1

爱情实验室心理学报告——《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幸福的婚姻》这一本书,是西雅图爱情实验室心理学报告,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弋特曼的经典作品。

这一本书和其它类的婚姻情感书籍最大的不同是,它基于大规模的家庭关系研究,并有着长达40年的跟踪报告,它基于真实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一本用数据来作婚姻导向的书。

弋特曼被称为“婚姻教皇”,他预测离婚的准确率高达91%,有一半的离婚发生在结婚后的头七年,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

问题婚姻在日常交流中就能显现出来。

交流过程中,批评、鄙视、辩护、冷战,只要有一方或者多方出现,那么沟通必然不会顺畅。

谈话以苛刻的开始,谈论的中心在于指责对方,尤其是攻击对方的人格时,这会引起人的自我保护机制,隔绝对方传送过来的信息。

当人受到批判时,习惯性地自我辩护,在交流中为自己辩护,实际上是反过来责备伴侣,而辩护的潜意识是我是对的,是你导致问题出现的,这也会导致冲突升级。

鄙视一旦存在,说明这个婚姻正走向毁灭或者名存实亡的结局。这是让对方知道你讨厌他,这会让冲突到最大化直至不可逆转。与一个讨厌自己的人相处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一想到两人还生活在一起,甚至还呆在同一个房间,也会让人感觉压抑和愤怒。

当一方出现情绪淹没感时,就容易陷入冷战,拒绝与对方进行交流沟通,即使心里有万种想法,但在对方看来是无视对方的存在。交流断掉,彼此心存爱意也无法发现。

还有些婚姻破裂的迹象,对彼此生活糟糕的回忆,对婚姻无处不在的消极看法,以及夫妻间感情修复尝试的失败。

一是完善你的爱情地图。

了解对方的喜爱,知道对方的信念,明白对方的节奏。彼此了解,更能产生共情能力。了解对方,会知道对方在遇到大冲突时会有怎么样的反应,越能与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联系。夫妻之间可以适当地留些空间,给予彼此人格、经济、精神、人际独立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尽可能地理解对方。了解对方并不代表是控制对方,你越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对他的各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在平时细微处越能知道对方的情感变化。

二是喜爱和赞美对方

喜爱和赞美对方是幸福婚姻的基础,即使是那些不善于语言的人,在日常行为,在一举一动中,对伴侣的喜欢都能让对方察觉到。

会步入婚姻,对方有你欣赏的优点,有你喜爱的性格。对欣赏和喜爱消失时,婚姻也渐渐步入到平淡无激情的地步。

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靠用猜的方式,往往有误差,大胆直白的语言能让双方语言一目了然。

出自内心的喜爱,那是陷入甜蜜恋爱的首要条件,婚姻繁琐忙碌也要不忘初心。

三、彼此靠近而非远离

每一天有意识地向对方靠近。你想要感情亲密些,那么就应该有人往前迈,你们两个才能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情感好坏真的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更需要的是经营。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四、让配偶尔影响你

两个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若是遇到可以解决的,冷静下来总归能解决得了。若不能,那么,不管你喜不喜欢,那么妥协则是你惟一的方式。

你对配偶表达妥协,并不是说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要不是涉及到你不可动摇的原则,那么让配偶影响你,你愿意为他改变。

五、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问题存在,彼此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以温和的方式开始,以妥协收场。

在争论的时候,记得目地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于解决问题不利的因素少提出,如对于对方的批评,消极对待问题。

两个人合理解决问题,围绕这个中心点,那么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六、学会化解僵局

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那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性格上的某些不同。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童年经历、成长方式,那些种种的不同导致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存在个人的性格中。

如宗教信仰不同的两个人可能会为了简单的一顿饭而争吵,性格相反的两个人会为同一事情反复争论。这些问题最终是无法化解,能化解的是个人情绪和看法。

当你把对方以与你不同的地方,甚至是特立独行的怪点,看成是一种幽默的个性,不必为对方的马大哈而郁闷,也不必因此对方心直口快而烦恼。

学会与问题相处则是最佳的方式。

七、创造共同意义

梦想是指希望、志向和愿望,它们都是你身份的一部分,给你树立目标,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

梦想可能是一件小事,如每周末看一场电影浪漫,也可能是一件大事,如想买一套心仪的房子。也可以是业余爱好,平时生活习惯等等。

尊重彼此的梦想,是幸福婚姻的秘诀。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梦想,那么也要理解对方的梦想。这会让你们拥有共情的能力,想知道对方想做什么是高情商夫妻的表现。

你可以为对方的梦想提供财力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最高级的梦想是把对方的梦想纳入自己的梦想中。

夫妻之间可以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仪式,为每一个过生日的家人一起制作蛋糕,每年固定时间拍个全家福。

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内部,矛盾不是婚姻的惟一主题,有着共同意义是婚姻的追求。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篇2

中国式的家庭排序是这样子的,第1位是孩子,第2位才是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把家庭关系的看作是亲子关系,其实,家庭关键的核心在于婚姻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和我们的配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会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本书《幸福的婚姻》的作者约翰戈德曼,号称美国的婚姻教皇,他可以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作出预测,一对夫妻是否会离婚,他的准确率高达91%。

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数据,都是基于约翰戈得曼博士,在16年的时间内,他在西雅图的爱情实验室里面的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约翰戈德曼博士,他在美国的西雅图修建了一些公寓,然后供一些夫妇来周末度假居住,并以此来对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进行监测和观察。

通过他的观察和研究,他最终总结出了7个能使婚姻免于破裂的法则。

首先,如何能看出一对夫妻,是否会离婚的几大迹象。

第1个迹象,苛刻的开始

一个苛刻的开始,就注定了整场谈话的失败。

“你是不是应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比方说洗个碗拖个地。”这就是一个苛刻的开始,我们不仅要让他去做洗碗和拖地这个动作,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产生对家的内疚感。

第2个迹象,末日4骑士

骑士1:批评。

“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袜子不要放在沙发上。”这就是批评。

骑士2:鄙视。

“你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为别人考虑的人,不知道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人。”这就是鄙视,鄙视的程度是比批评更深。

骑士3:辩护。

“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辩护是我们想在冲突中获得胜利。但其实,在争吵中,是不可能有谁会赢的。

骑士4:冷战。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当批评鄙视和辩护,充斥在整个家庭生活当中,那么冷战也就会随之而来发生。

第3个迹象:被消极情绪淹没

情绪淹没意味着配偶的消极情绪,无论是假借批评,鄙视还是辩护,突然爆发,而且势不可挡,让你觉得自己不堪一击。

一场婚姻的破裂是可以预见的,先是以习惯性的苛刻开始,接下来争论期间出现了批评,鄙视,辩护,冷战4位骑士,并带来频繁的情绪淹没感。

第4个迹象:身体语言

人类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我们人从原始人类进化而来,原始社会母亲是负责哺乳的,所以要求他能够较快的放松自己的心情,从紧张中平复出来,从而能分泌出更多的乳汁。而男性的肾上腺素很容易被释放出来,而且男人不容易冷静,是因为他们能够更加的保持警惕,从而能够捕获到更多的猎物。

所以,当家庭里面充斥着苛刻,鄙视,批评,辩护以后,男人就会倾向于选择,来通过冷战的方式保护自己,这是动物的一个本能的选择,男人试图避免冲突。

第5个迹象:失败的感情修复尝试

当夫妻双方吵完架以后,男的试图去和好说“。我们到楼下去散个步吧。”如果这个时候女的说,“好呀,等我换个衣服吧”这就是一个成功成功的感情修复。。而如果这个时候女的说“要散步你自己去”。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感情修复。

第6个迹象,糟糕的回忆

当一对夫妻被消极情绪包围时,他们对过去的生活只剩下了一些糟糕的回忆的话,那么他们离离婚也就不远了。

那么,如何来修复和拯救我们的婚姻呢?约翰戈得曼博士给出了我们7个法则,帮我们渡过危机,拯救婚姻。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篇3

看幸福的婚姻一书,书中有个比喻触动了我,婚姻中的夫妻二人就像齿轮。第一,齿轮咬合在一起,必定有齿凸出去有槽凹进来,夫妻生活中二人有进有退才能使婚姻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行越远。第二,主动轮顺时针转到从动轮必定逆时针转动,表面看起来两个轮子方向相反,但目的是一致的,齐心合力才能使婚姻的列车往正确的方向行驶。

第三,同一时间内两个齿轮只有少数几个齿是互相接触的,其他齿是分开的,但必须保持有几个齿正常咬合在一起,否则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就像夫妻,不是每天都任何时间都在一起,但必须保证有一段时间是在一起交流磨合的,否则分居必定没有好下场。

之前很久看过这本书,也是樊登推荐的,今天在听樊登再次讲,很多细节都回忆起来了。

所以这六个状况苛刻的开始,末日四骑士、情绪淹没、身体指标变化、失败的情感修复和回忆很糟糕就代表着这个婚姻会出现问题。一定要避免!如何避免?方法论是:完善爱情地图;培养喜爱和赞美;彼此靠近,肢体上心灵上,减压谈话,不要说教;让配偶多影响你的决定;讨论问题是温和开场,妥协结束;与一些没法解决的问题和睦相处;创造共同的意义。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篇4

婚姻幸福的“七大法则”——约翰•戈特曼《幸福的婚姻》

一是完善你的爱情地图。

了解对方的喜爱,知道对方的信念,明白对方的节奏。彼此了解,更能产生共情能力。了解对方,会知道对方在遇到大冲突时会有怎么样的反应,越能与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联系。

夫妻之间可以适当地留些空间,给予彼此人格、经济、精神、人际独立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尽可能地理解对方。了解对方并不代表是控制对方,你越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对他的各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在平时细微处越能知道对方的情感变化。

二是喜爱和赞美对方。

喜爱和赞美对方是幸福婚姻的基础,即使是那些不善于语言的人,在日常行为,在一举一动中,对伴侣的喜欢都能让对方察觉到。

会步入婚姻,对方有你欣赏的优点,有你喜爱的性格。对欣赏和喜爱消失时,婚姻也渐渐步入到平淡无激情的地步。

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靠用猜的方式,往往有误差,大胆直白的语言能让双方语言一目了然。

出自内心的喜爱,那是陷入甜蜜恋爱的首要条件,婚姻繁琐忙碌也要不忘初心。

三、彼此靠近而非远离。

每一天有意识地向对方靠近。你想要感情亲密些,那么就应该有人往前迈,你们两个才能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情感好坏真的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更需要的是经营。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四、让配偶尔影响你。

两个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若是遇到可以解决的,冷静下来总归能解决得了。若不能,那么,不管你喜不喜欢,那么妥协则是你惟一的方式。

你对配偶表达妥协,并不是说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要不是涉及到你不可动摇的原则,那么让配偶影响你,你愿意为他改变。

五、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问题存在,彼此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以温和的方式开始,以妥协收场。

在争论的时候,记得目地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于解决问题不利的因素少提出,如对于对方的批评,消极对待问题。

两个人合理解决问题,围绕这个中心点,那么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六、学会化解僵局。

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那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性格上的某些不同。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童年经历、成长方式,那些种种的不同导致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存在个人的性格中。

如宗教信仰不同的两个人可能会为了简单的一顿饭而争吵,性格相反的两个人会为同一事情反复争论。这些问题最终是无法化解,能化解的是个人情绪和看法。

当你把对方以与你不同的地方,甚至是特立独行的怪点,看成是一种幽默的个性,不必为对方的马大哈而郁闷,也不必因此对方心直口快而烦恼。

学会与问题相处则是最佳的方式。

七、创造共同意义。

梦想是指希望、志向和愿望,它们都是你身份的一部分,给你树立目标,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

梦想可能是一件小事,如每周末看一场电影浪漫,也可能是一件大事,如想买一套心仪的房子。也可以是业余爱好,平时生活习惯等等。

尊重彼此的梦想,是幸福婚姻的秘诀。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梦想,那么也要理解对方的梦想。这会让你们拥有共情的能力,想知道对方想做什么是高情商夫妻的表现。

你可以为对方的梦想提供财力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最高级的梦想是把对方的梦想纳入自己的梦想中。

夫妻之间可以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仪式,为每一个过生日的家人一起制作蛋糕,每年固定时间拍个全家福。

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内部,矛盾不是婚姻的惟一主题,有着共同意义是婚姻的追求。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5篇)


林觉民曰: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谁有何尝不想一生无忧,但国家危难之际,只有挺身而出了!你在读完林觉民的与妻书之后有没有什么想写的感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篇一】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读此文是,胸中热血沸腾、澎湃激荡。为其大义自傲,为与之同为中国人而自豪。如今在读是,却顿生出些许悲伤,如同当年老师所诉“当你们时隔几年再观之,体会、心得将大相径庭。”初闻,不以为意,只觉林觉民乃国之英雄,人之标榜。然,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接触爱情,体会爱情,才终于明了,当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时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读此文,闻的“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爱着的人儿,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一封绝笔信?要抱着怎样的心才不会让爱着的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睁睁看着对方死,虽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当离而离者,不当死而死者,不可计数”又怎可为自己之幸福而断送他人之幸福。初读是,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当世之豪杰英雄也。然,现在观之,却多了许多的无奈,为自己不得不与妻子分离而无奈,为国家之现状二奶,为天下人之不幸无奈。

从前,只是不停的讴歌林觉民的深明大义,却忘记了在背后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明白了家庭的责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老,独得自己一人承担,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篇二】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20xx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结束!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篇三】

《与妻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妻子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林觉民在1920xx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的诀别信。

这封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对我的感受是林觉民在开头时就告诉其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其妻子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与妻书》语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场景——林觉民是含泪写着《与妻书》的;而妻子看《与妻书》时,哭红着的眼睛,时不时哭着,一手拿着书信,而另一只手却用袖口擦着时不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泪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红的眼睛很让人心疼,林觉民的妻子还怀着孩子,还未出生,但我却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边听母亲诉说,一边也在哭泣,而林觉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经不省人事了。——这便是我读《与妻书》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不止这几幅,也有林觉民和妻子相爱的场景,在画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时又为这个结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对上天的不满,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真让人为之一颤。

在林觉民的笔下,有句话让我很深刻:‘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其意思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当我刚看到这句时,有些惊讶。但后来才理解涵义,发现她其实是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觉民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时期,在国家和家庭之间,他毅然的选择了国家,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这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他身为中国人的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深值我们去学习!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篇四】

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启发【篇五】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那时候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婚姻的意义》读后感


我读提摩太凯勒牧师的《婚姻的意义》,是想更明白圣经所说的婚姻的意义。阅读这本基于牧师九周讲道而写成的书,如同聆听他讲道一样,心被所感,思有所动,随着他所讲的不断深入,又跨入新的领域,促发许多灵感,唤起了对追求真理新的渴望,收获很大,不仅对婚姻,而且对福音、对生活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凯勒在这本书的引言中写道,这是一本适合已婚者的书,一本适合未婚者的书,一本合乎圣经的书,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讲讲我读这本书的体会。

本书对已婚者讲了什么

凯勒写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帮助那些婚后面临着日常各样挑战而寻求实用资源来帮助自己应对、并且希望借此成长的夫妇们。当人们在日常婚姻生活中面临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应对和解决,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好的办法可以使用。市面上流行的有关婚姻的书大多是偏重实用指导,以帮助人们解决具体的问题,就表明了这样的需求很强。在实际生活中,夫妻们也常常会寻求圣经的指导和帮助,但一些时候是寻章摘句,用来支持自己。比如,有的姊妹说起夫妻存在的问题,会这么说:圣经说丈夫是妻子的头,可也说丈夫当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他没有很好地爱妻子,我是不是要顺服他?丈夫会这样说,妻子也不顺服我,我还要那么爱她吗?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每一方似乎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出一段话支持自己。

凯勒当然也是要帮助夫妻们解决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以亲身经验现身说法。但是,他首先做的是回到圣经中所说的婚姻的原意,先看教义和原则,再来解决如何面对和处理具体的问题。

凯勒带读者一同回到圣经:婚姻首先是神的美意。圣经始于一场婚礼(《创世纪》里亚当与夏娃的连合),又终于一场婚礼(《启示录》中基督与教会的连合)。婚姻的根源是神的作为,是神的心意。凯勒引用保罗的话: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以弗所书5:31-32) 凯勒解释到,在圣经里,奥秘这个词不是用来表示某种圈内人士才懂得的神秘知识,而是指某种奇妙的、让人恍然大悟的真理,是神借着圣灵所启示的真理。这个奥妙是什么呢?保罗说,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32节)。是指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在婚姻里,人为配偶所做的,就像基督为教会所做的。婚姻就是经历福音,像基督那样舍己,服侍别人。

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之下,参考全本圣经,像丈夫是妻子的头,妻子也要凡事顺从自己的丈夫这样的话就好理解了。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基督是怎样做教会的头呢?《腓利比书》说: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到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腓2:6-7)丈夫做头,就是像基督那样做仆人,是像仆人一样的做头,是舍己全然奉献的。

这样的真理要明白,才能对付实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许多时候,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关键是要被圣灵充满!

这里,凯勒抓住保罗的核心思想,点出基督徒夫妻生活的一个关键点:夫妻自己要像基督徒一样生活,才能过好婚姻生活。要靠着圣灵的能力服侍别人,迎接婚姻中的挑战。若不靠着圣灵,经上所说的丈夫和妻子关系之类的话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已婚夫妇的基督徒生命要有一定的成熟,不是软弱的、匮乏的,只知索取,而是晓得神的基本真理,并且愿意把婚姻当作彼此造就的服侍。靠着圣灵,在实际生活中,改变自己,去服侍别人。

这当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我们这些罪人的自我中心牢固,有时甚至自己都察觉不到。凯勒特别提醒,不能靠着自己去服侍别人,那样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地服侍的。凭着自己,许多时候,你会十分愿意服侍,但若遇到一些挑战,比如没有得到期望的配偶的回报,你就可能反过来会生出怨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许多并不是真正的爱。我们没有真正的爱,只有靠着圣灵,把福音真正注入我们内心深处,让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活过来,我们才有来自神的真正的爱,去真正地爱别人。

因此,借着婚姻,福音的奥秘显明了。婚姻的使命是夫妻双方彼此携手,互相帮助,共同走向新造的人。凯勒指出:婚姻是上天所设立的,它具有内在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爱的人力量和恩典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让人面对自己的本相;爱的力量,让人从心里更新,得到医治;恩典的力量,让人彼此饶恕与和好。神创造婚姻是使我们与他更接近,并给我们带来绝妙无比的满足。

未婚者可以从本书学到什么

未婚者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如意的人,遇到神所赐的那一半。凯勒对这个问题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他对未婚者说的话,不仅有助于未婚者将来获得婚姻的幸福,而且对于未婚者在单身状态下的生活也很有帮助。未婚者从本书中可以学到很多。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凯勒指出,在当今流行世俗文化的影响下,未婚者择偶观有许多错误之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造成择偶困难重重。有人说,未婚基督徒择偶比非信徒更难,因为除了要求属灵上的生命成熟外,世俗所谓的外表、职业、收入等条件一点儿也没有降低标准,仍摆在同样高的位置。凯勒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让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不仅是给已婚者,也是给未婚者,因为今天单身的人要正确地看待婚姻,他们既需要看到婚姻严酷的现实,又需要看到婚姻的未来。这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婚姻所必需的。

婚姻是住在圣灵里,婚姻里面不是两个匮乏的人,不晓得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婚姻不是靠着从对方肯定而获得全新的生活意义。因此,未婚者要在生命上预备,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生活中尊崇神的位置,等候神。凯勒指出,单身的人若不能平衡而明智地看待婚姻,就不能过好单身生活。

实际上,凯勒为未婚者寻求婚姻伴侣指出了一条路,即先从友谊开始,而不是从外表、职业和收入等外在条件开始。

第二,珍惜单身生活。凯勒指出,单身是美好的。借用神学家侯活士的话:基督教是第一个认为单身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基督教欢迎单身生活,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因为神才是生活的根本保障。早期教会的历史显明单身是向世人宣告:我们未来的保障不是靠家庭,而是靠神。在本书,凯勒对平时所说的独身的恩赐给了一个清楚明白的解释。独身的恩赐并不是像我们凭感觉想的那样,不是有克服独身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难的能力,而是靠着神的恩赐自由地专注于福音事工的能力,像保罗那样。凯勒说:独身恩赐不只是属于少数蒙召的人,而且独身不一定持续一生。独身恩赐也可能只是为了一段有限的时间。这种解释使人释放,也表明人生最重要的是与主基督建立亲密关系。所以,要珍惜你的独身时光。趁着还没有家庭的缠累,多为主做工。

第三,过好教会的团契生活。凯勒指出,单身的生活可以在基督徒群体生活中,经历家庭内部的跨性别关系所带来的独特益处,尤其是弟兄姊妹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弟兄姊妹彼此服侍、彼此受益的事工,这种跨性别的彼此补足就会自然发生。凯勒实际上讲的是教会的肢体生活。

凯勒对这一点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这一段所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信了基督之后,不仅有了与主的亲密的关系,而且进入教会,进入一个肢体相连的群体生活,进入弟兄姊妹组成的家。这样一个家不是抽象的,而且实实在在的,有着类似婚姻关系的某些力量,能起到家庭的某些功能。凯勒说,婚姻具有内在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爱力量和恩典的力量,更新彼此。正如婚姻是一种特殊的肢体关系一样,同样,教会的肢体关系中也具有这样内在力量,更新弟兄姊妹,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不一样。当刚开始到一个教会的小组和团契时,我们还不能敞开自己或面对别人的真实,慢慢地我们会面对和接受弟兄姊妹的真实面貌,表现自己的真实本相,这是真理的力量。后来,我们学会去关心别人,服侍别人,这是爱的力量。然而,我们弟兄姊妹在一起,免不了会有误解、矛盾和伤害,但靠着神,我们彼此悔改,彼此饶恕,重新和好,这是恩典的力量。同样,肢体关系也会促进弟兄姊妹的成长。如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会都存在着有许多单身弟兄姊妹的情况。过好教会的团契生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肢体连接,让弟兄姊妹相互建造,彼此帮助,共同成长。并且,让教会承担起家庭的某些功能,建立弟兄姊妹间的亲密关系,使单身的弟兄姊妹得到温暖、爱护和成长。

一本讲解圣经的书

凯勒说,相对于其他两个来源自己的婚姻体验和工作经历,本书更根本的来源是圣经的教导。他称这本书是一本讲解圣经的书(A book about the Bible,中译本译为一本合乎圣经的书),是一本与圣经紧密相关联的书。以圣经中关于婚姻的教训为基础,忠实地解释婚姻的意义,阐释有关婚姻的经文在实际境况中的应用。圣经的教导和应用是第一位的,凯勒夫妇的婚姻体验和工作经历是对圣经解释的辅助支持。因此,这本书可以视为一本解释圣经(有关婚姻教导)的书,特别解释列在全书正文之前的《以弗所书》5:18-33这段经文。

基督徒一般都很知道圣经中关于夫妻关系最著名的论述是在《以弗所书》第五章22-33节(以及《歌罗西书》中类似的经文3:18-4:1)。这段经文包括教导做妻子的话,教导做丈夫的话,中间融入思考基督与教会关系的话语。这段话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理解。 如果我们只着重在丈夫和妻子各自应该做什么的字句,很容易陷入律法之中。只有放在基督与教会的关系中,放在基督的爱和救恩的光亮下,这段经文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丈夫做头,是负责任去爱、去舍己、去承担;妻子为丈夫的益处舍已,顺从丈夫。爱情在婚姻之中,而夫妻的关系的爱超越男女之爱。

因此,这段经文必须放在整本圣经关于婚姻、福音的真理中理解,放在上下文中理解。实际上,这段经文是紧接着上面经文的18节和21节:夫妻彼此顺服是基督徒彼此顺服的表现(21节:又当存敬畏的心,彼此顺服),而彼此顺服是充满圣灵的表现(18节: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这样,只有活在圣灵中,夫妻关系才会活出应有的相互关系:为对方舍己,顺从和无私的爱,像基督甘愿为教会舍己那样。爱情,不只是美妙浪漫的感受和态度,还包括意志和行动,作为基督门徒所须做的一连串决择。像凯勒解释的,当你没有爱的感觉时,仍要有爱的行动。因此,有关夫妻之道的经文是从五章18节开始的,而不是从22节,5章18节到33节是一个整体。

由于查经用心不够,加上现在经文章节划分、小标题排列的局限以及读经习惯的影响,我们会很容易把经文一段一段地割裂地去理解。我就是这样,虽然对以弗所书还算比较熟悉,但长期没有很好地把22-33节经文与上面的经文联系起来理解,孤立地看这一段经文,就没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读凯勒牧师的《婚姻的意义》,对这段经文包含的丰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来,又看到钟马田关于《以弗所书》的解经讲道集,有一卷书就是解释5:18-6:3节这段经文,题目是活在圣灵中:婚姻、家庭、工作(Life in the Spirit:in Marriage Home Work)。他认为这段经文的主旨是活在圣灵中(5:18-21),后面三段有关婚姻(5:22-33)、家庭(父母与子女,6:1-4)、工作(主人与仆人6:5-9)的经文讲的是活在圣灵中在这三种最基本人类关系中的表现。

我们常说,神的话一经解开,就放出光来。是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从圣经中得到力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忠实地、正确解释圣经,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钟马田牧师谈到圣经对基督徒生活的至关重要性时说,每一个基督徒面临的可以想到的经验,圣经中都已经有了并且应对过了。这是因为,不仅真理是不变的,而且灵性生活(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的规律从来没有变化。因此,使徒在历史上对那个时代信徒所说的话,今天仍然对我们说话。(钟马田. The Life of Joy)圣经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凯勒这本书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圣经树立了一个典范。从解经和释经的角度读这本书,会对我们的读经生活大有帮助。

生活的意义

婚姻是人类社会第一项基本的制度,夫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婚姻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或明或隐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已婚者、未婚者还是离婚者。上一代人的婚姻影响着下一代人的婚姻,父母美满的婚姻会给孩子带来对幸福婚姻的憧憬,而父母离异不仅会造成他们自己人生的某种断裂,也或多或少会给孩子未来的婚姻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周围人的婚姻状况影响你的婚姻。而如果一个社会中有相当部分人的婚姻存在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就有会很多问题。婚姻是人生经验的集中体现,它能给人来带至高的幸福,也会让跌入痛苦的深渊。

要想婚姻幸福,必须生活在神的旨意和教导中。因为,婚姻是神设立的。凯勒指出:很多人不承认神,也不承认圣经的权威,但是凡在婚姻幸福的人,其实都是遵行神心意的人,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点。那么,认真听从神的话,有意识地按照神的神去行,岂不是能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神告诉我们在婚姻中的生活像基督为教会舍己那样,是舍己、彼此顺服的生活。因为,两个带着各自不同生活经验的人结合在一起,要学习对付自己和接纳各自以前生活所有的,包括以前生活中所受的伤害,对付自己的私心,彼此饶恕,面临共同的挑战。这样,婚姻让双方学习爱,心灵联结,携手走向新造的人和幸福的生活。

婚姻很重要,因为神设立婚姻,让我们借此彼此学习中舍己,互相顺从,经历福音的大能;婚姻不是第一位重要的,因为我们最终的归宿是基督,与主相爱、与主联合才是重要的,这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今天我们读《婚姻的意义》,不仅要明白婚姻的意义,而且借此更明白基督舍己的奥秘,明白福音的意义,明白生活的意义。

经上说:他替众人死了,为的是要使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着,却为那些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而活。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幸福的婚姻》读后感


《幸福的婚姻》一书确实是一本能让任何夫妻从中受益的婚姻指南,非常适合夫妻静下心来共同聆听。我是个笨嘴拙舌,又懒得写点东西的人,但昨天晚上我听了李维老师解读的《幸福的婚姻》,并认真看了读书笔记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禁回忆起了我和老公结婚十八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忆中那些美好的瞬间,突然有了一种想说说心理话的冲动。

看到有关离婚率的统计,我真的是大吃一惊。我的亲朋好友少有离婚的,但离婚率逐年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李维老师为大家解读的《幸福的婚姻》想必已经让很多维书会的朋友受益。书中讲了问题婚姻的六个迹象:苛刻的开始、末日骑士、被情绪淹没、身体语言、失败的感情修复尝试,糟糕的回忆。书中也给出了帮助夫妻渡过危机的七个法则,可以巩固夫妻间的友谊,也是幸福婚姻的核心。

我很欣赏法则三中的一段话:每桩婚姻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局,原因在于夫妻的感情储蓄不同,那些互相靠近而不是远离的夫妻就好像是往感情银行存钱。细细体会真是很恰当的比喻。法则三中还提到夫妻间要进行减压谈话,这对一桩幸福的婚姻很有必要,它可以拉近夫妻间心灵的距离。

我和老公自结婚十八年来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睡前聊天沟通,即使在老公因下岗外地打工,我们两地分居近十年,每年累计仅有一个月两人相聚时间,我们也没有间断过睡前聊天的习惯。电话、手机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交流沟通的工具,就算是每天按部就班,无事可聊,也要彼此问候一下。记得在女性丽智蜕变系统培训时,台湾bonnie老师数字生命能量学的课上,老师通过我们的生日数字提到我们夫妻曾长期分居,常通过电话互相沟通时,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得流泪。

那是因为当时想起了自己曾因想念老公而心痛半夜醒来,想给老公打个电话诉说心里感受又怕打电话吵醒他时的复杂心情。现在老公只要回家就会给我和孩子每人一个拥抱,这是幸福的拥抱!身体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作者也给了出了改善婚姻的五个建议:道别、重聚、赞美与欣赏、喜爱、每周约会。另外我认为一桩幸福的婚姻缺少不了夫妻间的绝对信任。正是我和老公之间彼此信任,坦诚相待让我们相处时少了猜疑而心情愉悦、放松。

非常感谢老公一直以来的理解、信任、包容、关爱!这让我感到与之相知、相爱、携手一生是我此生的幸运,让倍感幸福!

壮美的执著与永恒的人性爱——我读井上靖《孔子》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大全五篇


林觉民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没有人不怕死,只是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但此时没有人站出来,国家就将分崩离析!在你读完林觉民的与妻书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篇一)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20xx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结束!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篇二)

林觉民的《与妻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美的情书!读书学近代史时,师未曾细教,高中语文有摘选,吾亦未细研读,那时,情窦亦未曾开,至今,二十余年,家庭角色渐重,每每逢离别迎送之时,亲情无比浓郁,忧伤油然涌上泪角!念及林觉民《与妻书》中说:“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生于特殊时代之中国,何等不幸,然书之情何得凄惨,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读书时,被告知是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抛妻离子舍身取义,没有细细感受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情结下的情感纠结,开篇称谓,“意映卿卿如晤”,性情之人就是在生死之关头亦可见之,开头: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阴阳两隔对于至情至爱的恋人任何一方都是无情的打击,在理想和爱情之间,在情人和斗士之间,在唯吾独醒的革命年代,个人袭卷在那历史无情的洪流中,这种舍身至今细读起来仍然感人凄然泪下!这种情形下写家书,给人影像革命者亦有多情不舍一面,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不似先前所受教育,革命者被塑造成大无畏光辉凌然的样子!人性的一面给后人太多的怀念,感受至今安详美好的生活,珍惜亲情无微的存在!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生是一种渴望,大都彼此希望对方不无先己而去,情谊深切时,陷于对人生今后的沉思时,吾等亦有此之考虑想法,然俗语说:先去者先解脱,然林觉民知自己妻子不忍自己先去之悲伤,说“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但是,现在当吾妻面对吾之手迹时亦是吾之绝笔,吾亦先妳而去,阴阳两隔,不得见了!这样子革命者最不忍心之事,可见对妻子的真挚至爱在此时已经悲痛欲绝已,我想:在书写《与妻书》时,定如其所说,泪雨于笔墨其下,人在悲伤时往往思绪万千可以疾书千卷而不倦,唯恐言书意不尽!

最美情书没有现代情书之卿卿我我,亦无风花雪夜,无美词华藻,但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无不感染心怀,古人忠孝不能两全,虽然带着对妻子的无比眷恋,仍然不得不舍己以拯救国运的大义凌然的牺牲精神涌现于纸上,,吾辈读之嘘嘘不已,然其妻在此后一年,亦带着对夫君的无限思恋,追随而去,也是今人不能及!相比现在之爱情,处处以物质交换之,何有美之感,况先生之婚姻亦是父母包办之婚姻,然先生对妻子之情比现代之一见钟情自我恋爱的情感更深挚,更依恋!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篇三)

今天,我们学了林觉民的《与妻书》。首先,林觉民在信中叙说了与妻子无法诉说的痛苦与不能相见的原因。文中写日常生活,确实可以体现出他与妻子的情深,其中的“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确实如诗如画。他所写的文章,语言有特色,也颇具文采。对住室简单地的描述,足以见其高超的写作水平。“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寥寥几字的简单描写,体现了与妻子的深情。当他从日本回来,参加起义,为了让妻子明白他的家国情怀与大仁大义,在信中写回忆,写两人的感情,而不是讲空洞的大道理。写与夫妻之间谁先死的玩笑与调侃,写他哄妻子的温柔场景。这让我更能体会他对妻子的爱。

读完全文,我体会最深的便是林觉民崇高的思想境界。开头写“意映卿卿如晤”,标准的情书开头,之后写“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便让人一下子感到为国家而牺牲,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儿女私情与国家民族大义如此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更让我感觉到了林觉民的铁血侠义与柔情。假如没有他们在国家安危之时,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又怎么会有今天现在不受疫情干扰,安定强盛的国家呢。面对革命先烈,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出力。

读史书,懂人情,明使命。

我们不会忘记林觉民等革命先烈为我们作出的牺牲。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篇四)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读一遍——大致是初中吧,那时太小,读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难以完满,隐隐也有怪责林觉民抛下妻子,让她后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认为他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牵强附会,是为自己开脱之语。

但后来渐渐长大,脱离了豆蔻年华的那颗自以为是的少女心,也更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爱国的热血,便愈加为书信内所表达流露的浩浩正气,以及大丈夫的责任于己所折服。诚如他书信中所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那是一个动荡不堪,支离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乐,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战争”二字搅得粉碎。那是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践踏。

我未曾亲自经历过或亲眼见证过那段染血的历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仅仅从苍白的文字里所感受到的万一,便足够让我心痛悲凉了。我心疼当时的人民,哀婉祖国的河山,也痛惜我中华民族。

我是极爱极爱中华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们。可能没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过谭嗣同先生的一段话,那时候的感觉微妙极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从心头冲刷而过,痒痒的,又特别的舒服。这不是艺术的渲染又或夸张整改之语,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读完时,甚至有了些微呜咽的冲动。我无法描述这种“被折服”,终了了,也只能叹一句大丈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战争和在那之后的八年抗战;想到了那一场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想到了新中国终于成立时人们脸上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后很多人便选择了抛弃和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叽叽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数落社会的残酷和制度的缺陷,觉得自己被生活蹂躏,被幸福抛弃,被世界遗忘。可是,我们够幸福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可以拥有这块美丽富饶雄浑大气的土地,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居住在我们的根系上并一直居住下去,我们有一个虽然不够强大但一天天发展进步的后盾。当初为了这些,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一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又多少人热泪盈眶,觉得就此死去也再无遗憾?!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这才是一个民族的骨气!所谓浩然正气,所谓大丈夫!

与妻书对爱情和婚姻的感悟启发(篇五)

“吾至爱汝,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赴死也……”这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一晚忍痛写下的《与妻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这是林觉民与陈意映深情而凄美的爱情见证。

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所有人都会为他们彼此的爱而动容。他们之间本可一起白头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腐败、混乱的国家燃起了林觉民的一腔爱国热血,决心参与起义。林觉民到日本留学,两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松岗明月三千里,天不许归期!

可惜世人心结难解,哭了无数有情人。两人相隔两岸,越是不见,越是相见;越是相见,越是不敢……陈意映于林觉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千头万绪,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红尘中牢不可破的牵绊。所以出于他对她的爱,让他敢于英勇就义赴死。

于是,那个人就这么走了,除了思念和回忆,什么也没留下。死前的一个晚上,他最牵挂的,还是他的意映,正照应了那一句话:你还会在我心里,但我不会在你身边。她朝思暮想的那张脸,那个人,终究是见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它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机会圆?或许民国时期的爱情大都是这般……既称尘缘,便似喧嚣,来尔复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也只为心爱的人而红。”林觉民也是如这般,爱一个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爱一个人。也许在林觉民死后,陈意映也曾幻想他还在身边,两人对着月亮一起细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缘长可,短可。盈盈浅笑,翩舞惊鸿,难抵心中离别愁。君忧妻悲情难诉,借酒浇愁心尤苦,卿深夜楼阁人影孤。不知世间何人影成双……墨砚成空,残烛摇曳把相思尽数焚去,随风飞过万丈尘寰,古松刻下的往昔,终成了断不尽的飘摇跌宕。

白首深情是岁月的善举。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与不朽。

《婚姻》读后感300字


昨天,我拜读了一位老同学发表的《婚姻》这篇文章后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他们夫妇都是我的同学,而他的妻子又是我的闺蜜。真不知道如果她看到文章里所表述的他对婚姻的一种纠结和无奈时会怎样的心情!我可算是他们爱情,婚姻的见证人之一吧!他们邂逅于一次老同学的偶然相遇,这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相信缘是天定的这一说法。

在我印象中,他们的恋爱过程没有风风火火和死去活来。婚后我那女同学多次怀孕流产,让她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记得那是她刚怀她宝贝女儿三四个月的某一天我去看她,躺在床上的她是那么静,脸上看不到往日喜悦,对我笑的是那么牵强。更让我想不到是她居然对我说想打掉这个来之不易胎儿。看着她满脸的泪花我明白了发生什么。在她为了能给他生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的痛,内心煎熬伤害了自己,到后来居然用生命为赌注只为能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孩子!换来的却是两个自亲自戚的人的背叛!接下来好长好长的一段时间,我就陪她笑,陪她哭。他们的女儿终于顺利出身了!而她却变了!只要她的视线离开女儿就不会再看见以前那个热情,开朗,美丽的她。好强的她想过要放弃,但她没有,因为我太了解她对他感情了!前几年他生了一场病,她昼夜陪护着,总是在没人时偷偷流泪。

后来她自己干起了工程,而他在家工作白天是爸夜里当妈,在外界都认为他们这一家好幸福!昨天我看了他的文章才知道他在现实婚姻有多的痛苦,其实换位思考,对于他来说放弃自己所爱的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生活真的痛苦啊!所以我决定等她事业上的关卡过后,我会好好劝劝她!让她明白有一种爱其实它叫放手!

老同学的这段让我明白爱情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它可以让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吸引、长相厮守,连父母都能排除在外。在爱情里任何人都没有洒脱和自如,除非你没有真的去爱,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信任和真诚。

村上春树偶像的这本书,穷尽了性爱与救赎


村上春树偶像的这本书,穷尽了性爱与救赎

1.

露丝科尔四岁的时候,有天晚上,正在双层床下铺睡觉的她突然被做爱的声音惊醒,声音来自她父母的卧室。这是约翰欧文长篇小说《独居的一年》的起笔。

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小说开篇。主角瞬间进入故事现场,并且抛出一颗叙事炸弹:女儿听到了父母卧室传来的做爱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作为读者,我想知道。于是,我就被约翰欧文带着进入了1958年的那个夏天。

2

47万字2020的小说,分三个部分:1958年夏天,1990年秋天,1995年秋天。

发生在1958年夏天的是围绕一家人展开的疯狂而带有自毁的性爱与救赎之旅。

一场车祸带走了科尔夫妇的两个儿子。他们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正值青春,是最意气风华的年岁。意外殒命,活着的才是最难过的。

父亲特德科尔,在创作过几部几乎滞销的严肃小说后,转向了童书创作。凭借着几本关于老鼠、鼹鼠人的恐怖童话小说扬名世界,成为畅销作家。他本人还负责童书里的插图。他经常以画画为名,去约各种少妇、中年妇女作他的模特。很快,模特们就会变成他一个又一个的情人。

母亲玛丽恩科尔,有名的大美人,也有一颗写作的心。但因为儿子丧生,她无法抑制地只要动了写作的念头就会想起死去的儿子。她沉溺在人生的哀痛中。

特德提议再生一个,也许会缓解这种痛。之后,露丝出生。

他们所在的房子里挂满了两个儿子生前的各种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整个房间变成了缅怀两个儿子的照片纪念馆。

因为儿子的事,再加上特德四处留情,夫妻感情破裂。他们决定分居。特德酗酒,需要有人开车。

一个暑假,渴望写作的高中生埃迪来到他们家实习,做特德的作家助理,实际上是专职司机司机。他像个自慰机器一样疯狂地迷恋着玛丽恩。而玛丽恩也因为他的气质长相酷似自己的儿子,渐渐地和这个高中生搞在一起。

而故事开篇四岁小女孩露丝听到的做爱声正是她母亲和埃迪。

在那个夏天发生了很多荒唐的事:特德与一位模特分手,模特不甘要弄死特德;玛丽恩在与特迪发生60多次性爱后,卷走了家里全部的关于儿子的照片,然后彻底消失不见。露丝那时还不太明白发生的一切。埃迪提前结束实习回家。

玛丽恩抛下自己的女儿,无法爱她,毅然离开。她常年走不出儿子死亡的阴影,她时刻警告自己不要再去爱女儿。她害怕悲剧的再次发生,也害怕自己稍微从悲剧中缓解一二是对儿子的背叛。

特德看似漫不经心照样去勾三搭四搞出各种狗血剧,但他也只是在用女儿露丝、用滥情滥性和酗酒来克服伤痛。

埃迪卷进他们家的事。此后,他将一辈子背负着爱对比自己年长女子的爱活下去,直到再次遇见露丝,他才能知道,他也会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人。

3

时间来到1990年秋天。

露丝成为一名小说家,出版过几部小说,享誉全球。但她的小说里,母亲总是缺失的。小说里的女主角总会有一个闺蜜。

没有作家会不拿自己的生活作素材。露丝有一个闺蜜,汉娜。她像有性瘾般没有男人就浑身不自在。她对婚姻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她是典型的性开放的那类女孩。称女孩也许不合适,因为露丝此时已经三十六岁。

她在世界各地办新书发布会和朗读会。她拥有许多拥趸。与此同时,她也在寻找下一部小说的题材。她要写一部女作家与男友一起去妓院观察妓女做爱的故事。在那次性交易之后,女作家的生活受到震荡,决心改变人生。

露丝去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接触妓女,积累素材。结果,遭遇了一起谋杀妓女案。当时她躲在柜子里目睹一切。而这件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件,正如她所构想的小说般,让她决心改变人生。

她和自己的文学编辑,一位真正爱她包容她的男人,结婚了。

在去荷兰之前,她试图在壁球上战胜自己从未赢过的父亲。她和父亲的关系处于尴尬但还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境地。她在去父亲住所前,正在召开自己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的开讲人正是埃迪。她联系了母亲的旧情人,也是一位出版过几部作品,在年长女人中颇有声望的作家,埃迪。埃迪送了她几本加拿大女作家的侦探小说,让她当做飞机消遣读物。而这个女作家正是她的母亲。

那次发布会,与她约定好会到场的闺蜜汉娜没有出现。而发布会结束,埃迪与她谈起了那位失踪三十四年的母亲。当露丝回到父亲家时,撞见了正在泳池里做爱的一对男女:她的父亲特德和她最好的闺蜜汉娜。

她赶他们出门,无法接受这一切。她想报复父亲,于是同父亲还算不错的朋友发生性关系。在他们做爱时,他唯一期望的就是让父亲撞见,羞辱他。可是这位朋友用露丝拒绝的姿势强奸了她。他们发生冲突,露丝和他分别受伤。

露丝在去荷兰前,在路上,告知父亲一切。她没有原谅父亲。当他经历过谋杀案及荷兰的艳遇种种后,回国。她真的决心改变人生,原谅一切。可这是,她的父亲已经在自家仓库自杀了。

父亲无法原谅自己。

4

之后,露丝与文学编辑结婚,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编辑几年后去世。剩露丝独居。依然陪伴她的,只有埃迪和汉娜。故事已经进入第三部分,1995年秋。

露丝41岁,埃迪53岁。埃迪还爱着她母亲,但他也爱露丝。露丝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的独居的一年中,去过阿姆斯特丹,并带回来第二任丈夫,一名退休的警官。

哈利警官曾经是红灯区受人尊敬的警察。他与露丝目睹的死去的妓女之间还有一段故事。是他,破获了那个谋杀案,抓到了连环杀手。是他,苦苦追寻着唯一的目击者和留下证词却不留名的露丝。是他,热爱着露丝的作品,在看到露丝最新的作品有涉及到观察妓女谋杀案后立即断定露丝就是他要找的目击者。是他,爱着露丝,也被露丝爱着,他们幸福地在一起。

与此同时,苦等一生,始终爱着玛丽恩的埃迪,终于等到了那位八十多岁却在他眼里依旧最美的加拿大女作家。玛丽恩一辈子都在写一位女侦探追寻失踪的两位男孩的故事。她一辈子无法挣脱出来。

在最后这一刻,母亲来找埃迪,他们去见露丝。而故事的最后一句,让我想哭:

别哭啦,亲爱的,玛丽恩对她唯一的女儿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这一刻,一切都可原谅,一切都已和解,一切都是爱。

5

村上春树曾这样评价他的文学偶像约翰欧文:

欧文本质上是位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冲突,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了不起。如此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

欧文的作品从不炫技。他本分地叙事,忠于人物和故事。每个人都囿于自我的心结和魔障,努力挣脱。每个人都在寻求救赎之路。包括那名死去的妓女,她曾想和自己喜欢的男人一起去瑞士滑雪。最令人心疼的是玛丽恩,无法承受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这已经让人唏嘘;更为悲伤的是,他无法承受自己对女儿的丝毫的爱。一个不敢爱女儿的母亲,最终带着所有儿子的照片逃了一生,写了一辈子作品也还是纠结于两个故去的儿子。

当露丝找到哈利警官,当玛丽恩重新和埃迪拥抱,在他们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终的自我救赎之道。

诚恳讲故事,诚恳地去展示一切爱与救赎。欧文的小说让人上瘾。从第一句话开始,他会拽着你读到最后一刻。这种刺痛过后浑身治愈温暖的感觉,我只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遇到过。

忽然想起木心一句话: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作者:尹沽城

《婚姻鞋》读后感1000字


婚姻——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及感悟


婚姻——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及感悟:

小说里最荒唐的一段婚姻无疑属于无赖军官维克汉和贝内特家放荡的小女儿莉迪亚:维克汉在军营中爱好赌博,欠债已久。眼看吸引伊丽莎白的计划失败,他便带着对自己有意的莉迪亚私奔到伦敦,最后在达西金钱加威胁的双重因素作用之下才与莉迪亚结婚。在我看来,维克汉纯粹是因为逃债路漫漫长夜也寂寞顺道骗走了自己送到嘴边的莉迪亚;而莉迪亚放荡不已,贪恋的也不过是维克汉作为军官年轻帅气的外表。两个完全不懂得爱与责任的人通过一桩为了遮掩丑闻勉强促成的婚姻结果,之后的过的日子可想而知。维克汉常年游手好闲,两人花钱又大手大脚,莉迪亚不得不从自己的嫁妆里变卖首饰补贴家用,甚至开口向姐姐要钱,总之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俩的婚姻真的算得上是反面典型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与维克汉和莉迪亚恰恰相反,贝内特先生的表侄柯林斯和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特的婚姻是当时英国最普遍最中规中矩的了。柯林斯是即将继承乡绅贝内特全部遗产的牧师,夏洛特是乡绅卢卡斯的女儿,两人的确是门当户对了。可是婚后夏洛特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她没有伊丽莎白的聪慧和简的美丽,为了在成为一个老姑娘之前获得一份未来生活的保障,与柯林斯不过见面(不超过)两次就答应了他的订婚,还是在对方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之后(我小时候认为这段情节十分扯)。他们俩,夏洛特是因为经济,而柯林斯是为了让他的金主凯瑟琳夫人满意——“你应当娶一个淑女”,总之都不是为了爱情,便草草成婚。理所当然的,他们婚后全无默契,柯林斯无聊至极,两人的夫妻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毫无激情可言。这段中规中矩的婚姻并不理想,显然也是奥斯汀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讽刺。

而对于贝内特先生和夫人的婚姻,我只能用哭笑不得来形容了。年轻的贝内特先生被夫人的美貌冲昏了头脑,两人又正好门当户对,于是贝内特先生迫不及待地与她结婚。没想到外表貌美的贝内特夫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村妇,在婚后的相处中贝内特先生渐渐发现了她的愚蠢和粗俗,却没有办法逆转自己的决定。巨大的知识/智商差距注定了两人不能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只能为了生活和孩子勉强搭伙过日子,这桩婚姻当然也不够理想。话虽如此,但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常常是我的快乐源泉,奥斯汀语言的讽刺艺术也在贝内特先生嘲弄自己的夫人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至于是什么样的对话,还需要大家自己去书中亲自探索。

总之,《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段婚姻不仅让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用不同类型的结合把奥斯汀的婚姻观实打实地展现了出来。五段婚姻有各自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共同结合起来又完整体现出了作者观点,缺一不可。

在我心里,奥斯汀是个完美主义者。她设计她作品中人物结局时的严谨程度和规划她自己的婚姻有的一拼。在(一)中Siya通过作品大概归纳过奥斯汀的婚姻观,男女品性相投,互相尊重的爱情是美好婚姻的基石,但若缺少了对等的门第阶级和经济基础,婚姻的结局也不会走向美好,上述的三段婚姻必缺其一,更遗憾的是其他方面的完整程度也不足以弥补缺失的东西,所以这三段婚姻都算不上真正的美好。奥斯汀对待自己笔下的人物尚且如此现实苛刻,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她最终未婚了。奥斯汀宁缺毋滥的婚姻观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她,始终没有遇见那个符合所有条件的如意郎君,所以她宁愿在当时那个闭塞的社会中忍受别人奇异的目光也一生不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活得明白洒脱的样子呢?

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去探寻奥斯汀的人生经历后,Siya只能感叹奥斯汀不愧是我最喜欢的外国女作家。关于奥斯汀的故事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她的人生经历,如果你觉得文字资料不够生动,也可以去看看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了解更多哦!作者:怀旧少女Siya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浅谈婚姻价值观


浅谈婚姻价值观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冰镇火药

最近,参加一个英语阅读的课程,继《小王子》后的第二本书就是《傲慢与偏见》。

和富有童趣的《小王子》不同,《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一段,或者说是几段“爱情故事”。

在读这本书前,老师就给我们打了一剂预防针:这本书比《小王子》要难,让我们一定要挺住!不以为然的我果然华丽丽地看晕了!特别是书中的人物关系~谁让这个家庭中有5个女孩呢?

后来,根据老师的建议,去看了05版的电影。虽然刚开始看电影时,不太能被吸引,但硬着头皮看下去后,慢慢开始理解了书中描写的那些阶级差异,也和我的婚姻价值观产生了碰撞。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的观点太过传统,但那却无法改变我对于门当户对的执念。不同阶级,不同层次,甚至地域不同的人,难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不同,而这些很有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而当这些没有意识到的差异发生碰撞后,产生的会是什么?在最初的好奇过后,那便就是矛盾了吧!或者也有可能像《傲慢与偏见》里所描写的那样,最初会有偏见,但慢慢消除甚至相爱。可是,正因为这不是常态,所以才写成了故事嘛!

虽然,在故事的结尾,Elisabeth的父亲答应了这门婚事,但我想,Elisabeth和Darcy在最终走向婚姻殿堂前,一定还会经历很多磨难吧。

有人说,爱能战胜一切,不管是距离也好、年龄也好,甚至连家里人的反对都可以成为一种考验。但是,两个人长时间的没有联系、两个人之间存在代沟,没有办法相互懂得,相互理解、没有人支持······这样的情况下,真的会感到幸福吗?还是,那只是叛逆心理在作祟呢?

但是,门当户对并不适合所有人。《傲慢与偏见》里的Darcy如果没有遇到Elisabeth,也许会一个人默默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傲慢地呆一辈子,没有安全感的他,在那贵族世界里应该很难找到一位能让他绽放真正笑容的女子吧!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对相亲特别反感,一提到相亲,好像脑门儿都疼了,而我却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好方法。

很多人不推崇相亲是因为怕被骗,毕竟没有一个相互暗恋的过程。但是,相对于正常恋爱,相亲也许更为“安全”!为什么呢?因为相亲的对象一般都是父母亲戚朋友认识的,知根知底的情况下,才会安排见面。

两个人只要互相看得上眼了,就能很快了解对方,甚至融入双方的家庭,婚后就很少会存在所谓的婆媳不合啊等等的问题。《傲慢与偏见》里,Bennets一家频道地参加各个舞会,就是觉得舞会上的男生家庭条件会更好,更能给她们带来幸福!试想,如果她们的母亲手里有一大把优质男,还需要让她们参加那么多的舞会吗?

刚开始挺反感她们的母亲,觉得太注重金钱地位,但后来慢慢体会到,这是她的爱啊!毕竟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家女儿能够找一个好的归宿,不愁吃不愁穿的呢?

也许,等有一天我们老了,也会催着自家孩子找另一半,甚至安排相亲。毕竟,照顾了孩子二十几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为他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能找一个可以照顾自家孩子的人。然后,就可以安心了,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喜欢《性爱与婚姻读后感(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婚姻手册欧亨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