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一)

第一次认识柴静,是看到了有关药家鑫的那期节目,她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只是简单的评论,而是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注意到了柴静的很多负面消息,没敢打开看,也觉得看了又能怎样,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后就细致的看了她的书,断断续续有三个月的时间吧,从她的文字里看到了柴静的成长、进步、成熟,这才是真实的柴静吧,因为文字是不会说谎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想想吧,这样合适吗?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问题,也觉得自己似乎在真实的活着,因为我嗅到了进步的味道,开始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每天都可以过的很充实,即使经常一个人也不觉得孤单。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处理好了这段时间,你就学会了强大,可以宠辱不惊的面对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这本书的尾页部分,边吃早餐边看,怎么发现句句都是真理啊,说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这就是生活的沉淀、生命的顿悟吧。看书,不只是看热闹,它给我们打开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每一种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经历一边,但是你在书里可以体会的到,当你融入故事情节,开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时,你就会理解人生的百态,原来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是我们不了解的,所以,以后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去发表结论。

很多人说,当你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干的时候,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快感,从而走向成功。柴静就是这样的人,认真、执着、热爱,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去认识改正身上的缺点,一步步的变得从容、宽容、理解,节目也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当然,也羡慕她身边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彼此,这样的工作谁会不为之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懒惰了很多,变得不求上进,再这样下去真的就废了,自己都会嫌弃自己。所以,心态一变,你不会觉得多余的工作是负担,因为不去接受挑战、只是逃避你怎么去证明自己原来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二)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本能地认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最后发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然而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满悖论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质疑,故而字里行间带有脆弱迷人的气质,与此同时,又因这种发问与质疑的持续性,这些文字拥有一种韧劲,糅合着作者的执拗与激情。

但我猜,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会对这样的文字产生些许不适,因为其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种的悖论式表达,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达成共识的界面上,诸如:过程是有价值的;人性是复杂的;认识自我是艰难的;内心要独立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论证过程。

二、柴静说,我的理想是不断完善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人的一生是不断实现自我意识的过程。当看见非典时期由于疫情的肆掠,运送病人的医生没有隔离服,只穿着普通的蓝色外科手术服时,我们明白了,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当看见偏远的双城中,出现了集体自杀事件,我们明白了,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看见十几年遭受丈夫殴打都不曾还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华后,我们明白了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憎恨,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直到书的末尾处,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曼德拉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三、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望天

梳理了思绪,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于细节处。正如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一个在悖论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面对既幼稚又成熟的学生,我们要懂得把握其两面性;面对既活泼又安静的学生,我们要懂得其差异性;面对既骄傲又谦虚的学生,我们要懂得因材施教。从实践中获取问题,到理论中寻找答案,并有机结合。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


刚刚翻上两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平实无华的叙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觉这是一本能触动心弦的书。读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和同样看过的爸爸讨论方知,那是因为真实。爸爸说,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我又何尝不是,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以来采访的书,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对生命,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理解。读它时,共鸣一直存在,让我犹如身在其中,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地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这本书给我两方面的震撼,其中一点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认知与理解的能力。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在哪,又为何而做了些什么吗?当我们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时,脑中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才是我们最应该知道到的。你或许不会关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你或许不会在意遥远他乡的违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许会对不收零钱的行为做出让步,你或许会对不开一张五块钱的发票忍气吞声。但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你还会淡定吗?如果明天,不给开的发票从五块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还能“淡定”吗?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少惹一点麻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视一切。回顾历史,中国不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的口号,却忘记了那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条条框框,被权威“统治”渐渐麻木的人们,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我们需要的发声人,不是某一个,某几个,而是全部,是浩浩荡荡的龙的传人们。

除了这样无声的“歇斯底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见到了作者笔下那让人心动的团队。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去寻找它们热血中的真理。“几十平米,低着头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这段描述,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样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实在令人生羡,令人感动,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当记者的想法。那些年,她们拼过,累过,战斗过,现在作者想来,也一定满怀幸福吧。

书名为《看见》,柴静将她所看见的,别人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告诉我们不要盲从,要理性,要理解。她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将像水溶于水一样,但她不一样,她是这茫茫大江中,最真实,最清澈的一涓。

柴静的《看见》读书笔记感悟赏析1000字


柴静的《看见》读书笔记感悟赏析1000字:

不是第一次读柴静的这本书。曾因为我很喜欢的老师推荐,我读过此书并认真做了摘抄。但正因为读过,我才如此惊讶,两次阅读的间隔不超过五年时间,同一本书里触动我的句子就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初读时,或许因为年轻气盛,我所关注的,是对幸福的期待,是对苦难的浪漫式幻想。那时候,让我念念不忘的句子,是“浅青色的黎明,风把天刮净了,几颗小银星星,弯刀一样的月亮,斜钉在天上”,是“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如今再读,更加抓我心思的,是反省与思悟,是那一声声的叩问,是“你有思想吗?你有什么思想我请问?真让你开始去想的时候,真让你拿出自己对问题看法的时候,你能有看法吗?”,是“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是“你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

我曾认定纯粹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以为,世界的样子应该是黑白分明。一件事情,应该有唯一的属性,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就算有复杂性,就算有黑白混合的地方,那也应该是在一面白净的墙上不小心沾染上点点黑斑,即使污点暂时去不掉,黑白之间还是泾渭分明的。花了很长的时间,我逐渐意识到,不存在纯粹的黑与白。这个世界不是黑白混杂,而是不同程度的灰。

这让我困惑。我能理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很难接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了。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我理解。但,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这是我曾经不能够弄明白的。

直到我看见有人说,真理总是成对出现的。所谓的真理,不过是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结论。既然有条件才能成立,那么当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结论会发生改变,也就不意外了吧?

在见到发生极端案件而媒体开始报道犯人在生活中的样子时,我也一度想发类似“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理解你,我们对于不幸的身世不感兴趣,也不管动机是什么”的截图。读书笔记·读完《看见》,我意识到,我可以反感媒体刻意摆弄人设夸大罪犯善意为罪犯卖惨,但我不应该抵触媒体对凶手家世的研究,以此来助于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但也仅止步于此。媒体与国家可以研究改善如何关爱社会边缘人群,对于罪犯本人,对于那些在清醒状态下经过谋划已经去杀了人的人,我不认为我们有理由可以宽恕。作为幸存者,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资格代替被害人说出原谅的话语。

也许过些时日,我的观点还会变化,谁知道呢?但如果发生了的话,大约是说明我还在思考,还在成长,不是吗?作者:浮傾

相信《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