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00字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00字

《果壳中的宇宙》读书笔记。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果壳中的宇宙》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果壳中的宇宙》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果壳中的宇宙》是史蒂芬霍金为其成名著作《时间简史》在2001年写的续篇。

你或许很难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读过《果壳中的宇宙》的前两章后,你便可了解它所基于的哲学原理。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了解了建立一个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家为之所进行的探索。

在众多的理论中,弦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理论,因而霍金的这本书中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弦理论。弦论假设不存在粒子,而只有弦在空间中运动,一条弦就是一个画在空间中的圈,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当一条弦随时间运动时,它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根管子。两条弦还可以结合形成一条新弦,一条弦也可以分裂成两条。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作用,包括电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从某种程度来说,弦论已经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因而弦论也被称为大一统理论(Theory ofEverything)。

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五个不同种类的自洽弦理论,这与弦论追求一种单一理论的初衷相左。经过数年努力,物理学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尽管目前这一理论还未得到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形式,但至少已为它起了一个名字:M理论。

在M理论中,时空是10维或者是11维的,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时空是4维的呢?霍金认为,存在着两种可能的解释:一可能是所有额外维的尺度非常小,甚至如普朗克尺度那样小,实在难以观察到;二可能是额外维的尺度相当大,甚至可达无穷大,只是在目前的观察条件下尚未观测到。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是新理论探索中的激动人心的进展,它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与此相反,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

考虑到大的额外维度,起初的弦理论(认为时空包含4个展开的时空维度和6到10个卷曲维度)中弦的概念可以被可以进一步推广到p胚,即高维空间的p维客体。霍金认为,时空就是一张推广了的膜,不过这张膜不是2维的,而是4维的(不同于起初一维的弦)。

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暗物质)。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不妨想像成是一个多了两维的核桃壳)。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以上是对霍金的最新科普书籍《果壳里的宇宙》的简述,其中每一段的内容都是很多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因而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老实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也只能理解这本书的前两章。虽然我也读过有关弦理论的其它科普读物(如《宇宙的琴弦》),我仍不能理解弦理论当前发展的状况。据我所知,弦理论发展的初衷是解决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之间的矛盾,之后由于标准模型的成功(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并与狭义相对相容,但不能包括引力,即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以及其弦理论给出的预言在实验中不能被验证,弦理论受到冷落。之后弦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小的卷曲维度(小于普朗克长度,对其探测超出当前实验条件,或许永远不能被探测)来弥补之前理论的缺陷以及预言,后来为囊括多种版本的弦理论,M理论被提出。考虑弦理论的这个发展历程,我有中云里雾里的感觉,并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到极大地担忧。由于它的发展脱离了实验验证,因而我很怀疑发展这种理论的意义所在。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宇宙》读书笔记


前不久,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有没有那种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我仔细想了想,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若干本读过的书,但最后都“放下了”。今天,我刚刚读完《宇宙》(卡尔·萨根著)。我想我有答案了。

今天回家路上,车里播放着主播汪洁播讲的《科幻世界漫游指南》。满脑子的外星人、人马座阿尔法星。如果眼前有一个外星人飘然落在车子的引擎盖上,而ta对地球的各种事物不甚了解。我一定会推荐ta在亚马逊商城购买此书。因为这本书讲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一切“值得一说”的事。如果ta想对我们有所了解,而不陷入尬聊的话,读这本书就够了。如果外星人的机场也卖书的话,这本《宇宙》的书名一定有个副标题“二十天了解关于地球人的一切”、“从陌生到老铁:一本书看透地球人”。

我本想尽可能地简述该书的内容,让朋友们全方位地了解该书的有趣之处。可是该书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我只能选取其中几点来略做介绍了。

该书出版于1980年。冷战渐热。所有生物数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候出现的这本书,仿佛像是一个将死之人,写下的回忆录,以及遗书。说是回忆录,因为这本书回顾了自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为了了解宇宙,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说是遗书,因为这本书深刻检讨了过去所走的弯路,总结了过去的失败教训。同时还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这个憧憬也是悲壮的,因为这个憧憬的背景是掌握几万颗氢弹的人正在控制按钮边上打蟑螂。如果在最后的最后,最后一拨人类要封装一本书向太空深处发射火箭,表明“我们曾如此如此活过”。这本书就很合适。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确的科学知识,二是天马行空的浪漫。

“如果我们被随机插入宇宙中,会发现自己位于一颗行星或其附近的概率是十亿忆亿亿(1的后面有33个零)分之一。”

书的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埃拉托斯特尼因为一件日常小事就断定地球是圆的,并用现在初中生就有的数学知识、木棍、眼睛、大脑,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为40000千米。看到书中的图解,和介绍,我是震惊的。我特意查了用目前的技术测得的地球周长,40076千米。

同时期的巨星还有欧几里得、狄奥尼修斯(语言学上的贡献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贡献相当)、希罗菲卢斯(奠定生理学基础——大脑才是智慧之所)、郝仑(第一本关于机器人的著作《自动机》)、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阐明了圆锥曲线的各种形式,18世纪以后被开普勒用于描述行星运动)……人类以这样开局,连我都感受到了一种稳稳的幸福。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建馆700年后,灰飞烟灭。亚历山大图书馆50万册图书被毁。有多遗憾?“书架上曾摆放着萨摩斯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的著作,论述地球只不过是众多行星中的一颗,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而恒星极为遥远。每一个结论都正确无误,但我们足足等了近2000年才得以重新发现这些正确的观点。”这一关灯,就要到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才开始再次睁眼看宇宙。期间的曲折挫折,常人难以想象。

这又说回本书的特点。虽然是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内容却不是干巴巴的文学描述。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如何对统一天文现象作各自的解读,哥白尼和托勒密还各自总结出了解释的理论。关键是这两个学说竟然基本都是奏效的。也就是可以用来预测行星的位置。之前一直好奇古代的人是怎么预测行星位置的,这回得到了部分答案。然而,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才是真正的答案。开普勒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他遇到了第谷。第谷,一个有天文梦想的纨绔子弟,死于暴饮暴食和酗酒。但他死之前将无价却一直没在意的观测资料交给了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之妙处在于,人在家中坐,用纸和笔就可以精确知道天上星星的过去未来。现正被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在介绍完太阳系、银河系、星际物质后,本书进入另一部分,天马行空的浪漫。卡尔·萨根从破解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象形文字开始说起,说到寻找古老而奇异的另一个文明的信息,寻求理解地外智慧的方法。他认定各个文明之间的共同语言:科学和数学。看到这里,我想起卡尔·萨根的一部科幻小说《接触》(也曾被改编成电影《超时空接触》)。卡尔·萨根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自然的法则在各处都一模一样。“遥远恒星和星系的光谱图样与太阳的相同,都能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而被理解。宇宙各处不只化学元素相同,而且主导原子辐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力学在各处也同样适用。遥远的彼此绕转的星系与地球上落地的苹果遵守同样的引力定律,旅行者号飞船前往其他恒星的运动也同样。”

卡尔·萨根在不断缩小寻找的范围,不断细化寻找的方法。由于自然法则的原因,如果我们主动发出信息,接收到并回应信息的会是比我们落后的文明。如果我们收到陌生信息,那么,该信息来源于比我们先进的文明。

当时最先进的工具是阿雷西博天文台。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将《不列颠百科全书》发送给15000光年外的天文台。顺便说一句,当前及未来三十年,最先进的天文台在中国。地外文明似乎触手可及了呢。这仅仅是明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了。这么一来,世间的科幻小说似乎都落入俗套了。两个文明一旦相遇,不大可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其中一个必然是“虫子”。

按照估算文明数量的德雷克公式,银河系现存文明就数以百万计。不过,有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我们可能是第一个文明。卡尔·萨根又提出几个猜测“也许星际空间飞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毕竟在光速的速度下很难看到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有什么样的阻碍出现。又或者地外智慧就在那里,但由于某种银河系中的公约、某种不要干预新出现文明的伦理规范,他们隐藏了起来。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正好奇又冷静地在观察我们,来确定我们今年是否能再一次避免自我毁灭,就像我们观察一盘琼脂中的细菌文化。”一个文明可能像蔓延的葡萄藤一样向外探索。“任何一个以我们(人类)目前技术进步速度发展了百万年的文明,其超越我们的程度就好像我们超越夜猴或者猕猴一样。”根据卡尔·萨根的推算,最快与我们相遇的文明,起码发展了一百万年。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星际航行?可能是为了永生。一个由永生个体构成的文明是否会觉得星际航行有点幼稚呢?

作者提醒我们,不必担忧地球人能不能对抗到访的地外文明。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对抗的余地。科幻作品中描述地球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战胜外星人的梗,可能是一种对地外文明的恐惧。其归根结底是对自身的恐惧。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而被我们毁灭的文明,也仅仅落后不太多而已。如科尔特斯和阿兹特克。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纯粹接收到星际广播。那时我们就该担忧文明的碰撞了。

卡尔·萨根还提供了星际信息接收指南。一是发送类似质数这样的信息,因为自然界形成这类信号概率极低。二是如何解读信息。

“射电技术允许传播的信息丰富得不可思议。也许当我们收听到信号时,会发现我们自己正处在《银河大百科全书》的第3267卷。”

“无论耗费多少时间,我们终将回信。我们会发射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最初只是最基本的——作为我们发起的长长的星际聊天的开头,由于星际空间距离的广袤以及光速的有限,这场对话将会有我们遥远的后来来继续。有一天,在某颗遥远的恒星的一颗行星上,一种与我们非常不同的生命可能会要求我们发送最新版的《银河大百科全书》,以获悉最新加入银河文明部落的社会的零星信息。”

在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后,作者带着对核冬天造成自我毁灭的恐惧结束了本书。

《解构宇宙》读书笔记


对我来说,仰望星空是生命中最大的美好,看着一位又一位天文学家观测的各种星星、星云、星团、星系,那绚烂却不做作的美丽,动人却调不出的色彩深深吸引了我。一幅幅宛如珍宝的图片构起了我对天空的向往。我觉得,天空中最美丽的便是那变幻莫测的星系。星系,在书中的解释是由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微尘所构筑状如云雾的居住着无数颗恒星与各种天体的岛屿,椭圆星系直径在3300光年到49万光年之间,漩涡星系直径在1。6万光年到16万光年之间,不规则星系大约在6500光年到2。9光年之间。在茫茫的宇宙海洋中,星系就像是一个形状各不相同的大蚌,体内蕴藏着无数的珍珠----恒星,我想象着大蚌在眼前打开的那一刻,闪耀的光芒,该是多么唯美!椭圆星系宛如宇宙之瞳,中心散发着迷人与深邃的目光,一圈一圈,晕染着四周,逐渐淡下;螺旋环状星系,便如同巨大的光环,那么圆,那么亮,中心如一颗巨大的珍珠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这是让我沉醉入迷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这美丽的外表之下,那些发现它们的人们,所付出的劳动与汗水我无法估计。从1610年伽利略发现银河系开始,人类对于唯美星系的探索便真正迈开了脚步。

梅西尔、罗斯、哈勃。。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将自己所有心血倾注在她身上,我无法了解他们究竟做了多少努力,因为在书中,什么都被大量一词所代替。但是,不难想象是有多难,因为时间,已经将追求之途上的艰辛表达地明明白白:1610至今12年15年37年等等,做同样的事情所花的时间开始用年来计算,当中那份艰难,那份执着,也如星系一样,映在了我内心深处,在追求星系的道路上,无数人倒下,又有无数人站起来,前赴后继。当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绚烂夺目的星系图时,仿佛,那发光的1750亿的星系,便如同先躯们伟大的灵魂,照耀地球,照耀宇宙,照耀人心。那迷人的光芒,便是天文学家们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的憧憬与向往的目光,这便是星系吸引人最本质的原因,因为,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梦想。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能力还不允许我去探索,但是,我相信,我终有一天会有这个能力,就算我做不到,在这唯美星系追求之途上,多的是宇宙探索者。

我们更多的从宇宙中得到的是无穷无尽越来越多的知识,它会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但是请不要忘了,在这背后,真正散发光芒的是那追求的脚步,好奇的目光,执著的内心与伟大的梦想。正是这样的灵魂让我们了解星系:它离我们的距离,它的质量,它的种类,它的成因,它的区分方法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探索研究是多么伟大的事业!虽然他们感觉不到了,但是作为后人的我必须向先驱们致以最高的敬意,是他们冲破地球,让我们的眼跟着他们。放向宇宙。

不仅是追求星系,在其他的探索之路上也是充满了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每一步都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这些步伐汇聚到一起,便是整个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这步伐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快的速度迈进,直至我们将未知彻底打破,那不放弃的求知精神,便是无比强大的能量,支使人类一步不停走向那如星系般灿烂美丽的未来!

《宇宙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书,我觉的宇宙真的很神奇,我们所了解的知识真的太少了。在探索宇宙奥秘时会产生许多疑惑,而这些疑惑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科学家都未曾解开的谜团。而这些极有可能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也许永远多不会明白。但这一个个谜团告诉我们宇宙是变幻莫测的,而地球的人类对与宇宙真的是太微不足道
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个孩子是异类,而在那个孩子看来周围充满了危险。我不禁幻想着如果有一天,人类出现了外星人的世界,和那个婴儿的遭遇也是一样的吧。想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惑,真的会有通向外星的道路吗?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宇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它对我们是遥不可及的,但如果我们不断的探索它,我相信宇宙就在我们身边。利用科学的技术去探索以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贡献科学的力量!就让我们去努力奋斗,实现这个愿望吧!

《行走中的玫瑰》读书笔记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面对性格各异,家庭背景特殊的初中生,真是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引起深度共鸣。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此书中有一篇文章《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深深吸引了我,说的是一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使得自己和他人都感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期望过高,导致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读到这篇文章后,使我想起了她。

她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除了在数学学习方面。当我刚刚接触她时,第一印象就是文静,有自主能力。但是第一次月考就超出了我的想象。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今天数学考试孩子没有考试,回家后就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种,晚饭也不吃,家长也没有办法,向我求助,我跟孩子简单的沟通了一下,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第二天来办公室找我。然后我就积极备课,针对这个孩子,我准备了一套方案“安慰套餐”。见到她时,还能依稀看到她哭过的痕迹,我首先从她的努力和表现方面入手,让她看到自己优秀的方面,避免焦虑心理,希望用平常心对待考试,然后指导她寻找更适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减少挫败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方面多多体验喜悦和成功。接近一个小时的沟通,她的小脸露出了笑容,如释重负的回到了教室。

我知道这并不是结束,孩子的心理状态需要慢慢调整。暴风雨果然还是很猛烈的,那天刚刚考完数学,已经晚上6点了,我刚准备离开学校,这时我的电话又响起了,看到电话号码,我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措施,我邀请她和妈妈来到办公室,看到她眼泪一直流,我又心疼又生气,这样下去孩子就废了,没有正确的认识观,一味的发泄只会让情况越发糟糕。我采取了“放松疗法”,让她继续发泄,我静静的等她自己停下来,当她冷静下来了,我又想到了“系统脱敏法”,我和她分析原因,让她述说自己的悲伤,在她的述说中自己揭开伤疤,她好像没有那么痛苦了,然后跟她聊,困难总是会出现的,重要的是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能一味的逃避,消极回避,要敢于正面面对自己的不足,有时候要后退一小步,才能跨越一大步。同时,我了解到孩子有很多特长,如跳舞,弹钢琴等,帮助她寻找合适的调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劳逸结合,锻炼自己具有一颗坚强的钻石心。最后,回归都学习方法上,要加强数学学习的综合训练,遇到问题要积极应对,有时候可以来点“阿Q精神”,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取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心理特征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登云梯,当遇到“玻璃心”的学生时,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教育有迹可循,有理可依,让每一朵求知的小花,艳丽绽放。

《行走中的玫瑰》的读书笔记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感恩中成长》读书笔记


读了这篇在《感恩中成长》,我朦朦胧胧的似乎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感谢别人;为什么父母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明白了

小时候,不管做错什么事,爸爸妈妈好像都知道,他们就像是我肚子中的蛔虫,我在想什么,他们也好像都知道。那时候我纳闷极了,问爸爸吧,爸爸就开玩笑地说:我就是在你肚子中的蛔虫,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放的是什么屁。而问妈妈,她的答案就和爸爸不一样了,妈妈就会回答我说:那是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在想什么我都知道。虽然我知道他们说的都不对,可事实真的好像是他们说的那样

有好几次,我玩电脑从8:50一直玩到晚上10:00中,这时候正是妈妈回到家的时间,妈妈推开房门,看见我又在玩电脑,我看的出,妈妈的心中顿时有一股怒气涌上心头,脸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包容,而是生气。妈妈开始骂我了,听:这么晚了,还在玩电脑,快去睡觉,电脑快关掉尽管我再怎么解释,妈妈也不听,因为害怕,我二话不说就关掉了电脑,走出房间,我就哭着跑道了奶奶的房间。

后来,我想明白,妈妈是为我好,所以对我那样凶,我知道,妈妈也不忍心。所以在此我想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让我知道了沉迷在电脑中,在网络中的危害性,所以我再次真诚的感谢你,妈妈,谢谢你!

平日里,奶奶总是毫无怨言地干着很平常的一些家务活:洗衣,烧饭,拖地

有一次早晨,奶奶要去上班,临走时叫我喂狗食,我满口答应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下午了,现在已经是1:43了。正玩得高兴,奶奶就打电话回来了,还说要下大雨了,让我关窗。我看看窗户外面,根本没有下,我就又戴上耳机,看起了《数码宝贝》。突然,只听窗外雷声大作,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暴雨。因为那时候看到很精彩的地方,心里还侥幸地想不可能淋湿衣服,所以就没有去关窗。一直到下完雨了,我的《数码宝贝》也看完了,我才想到去关窗,收衣服和喂狗食。

走到走廊,我惊呆了,地上都出现了一条小溪准确的说是两条,而且沙发的颜色也变深了。我一摸衣服,糟糕了,全部湿透了!我先把没有湿的衣服和已经湿了的衣服分隔开,然后把没有湿的衣服折叠好,接着,我把湿透了的衣服放在一堆,准备拿下去用吹风机吹干。我关好窗就下楼了。

到了楼下,我插上吹风机,拿了一件湿裙子,吹了起来。可吹到一半,我就不吹了,感觉很无趣,我想去喂狗食,可因为害怕狗,和王露瑶来叫我玩的原因,我把这些事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把门一关就去玩了,没有管奶奶让我做好的事情和湿的衣服,就玩去了。

奶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楼去看衣服,奶奶看见

后,向我了解状况,我就把事情的一五一十都跟她说了,奶奶知道后,有点生气,对我说:你既没关窗,又没喂狗食,记住,答应别人要做到,这次算了吧!我听了,感动极了,马上点头,一句话也没说。奶奶看见我这傻样,笑了,说:傻孩子。

奶奶所给予我的是包容,而妈妈给予我的和奶奶完全不同。所以在此,我也要好好感谢奶奶的包容,让我在感恩中成长,感恩奶奶的教诲,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感谢奶奶我也要感谢妈妈

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其实,感恩有时候是容易学会的,一份小小的心意,一个鞠躬,就能报答对方,感恩别人,但是人也是要知足的;不过有时候,感恩是很难学会的

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滴水换回一片大海,就在于你愿不愿意交出那时仅剩的一滴水了,不过,不能太贪婪。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千古绝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能表现出儿女对父母的恩惠感激不尽的感情,让感恩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书笔记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 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以下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识刘儒德,在2007年夏天。夜晚,北师大培训教室,一位瘦小白净配戴眼镜的男子,很像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给我们授课。一节课听下来,真的被他形象的图画、生动的比喻和有效的互动所吸引,这位老师底蕴深厚却不让人晦涩难懂,年轻儒雅确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是节好课!是位好老师!

再听刘老师的课,是09年暑期的培训班。依然是那位老师,仍然讲出了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三大效应。有用!感兴趣!

来到书店,仔细翻阅,发现刘老师竟写过如此多的书,购来最为经典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抱回家细细品读。

打开此书的《序》,首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建构主义的“鱼就是鱼”的故事。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程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做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是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而刘老师却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 “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读完此书,真的感觉这是一本“教育辞典”!它教会我们要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建议所有的老师、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喜欢《《果壳中的宇宙》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