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2016实践论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6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一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二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矗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三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可以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缺乏机场设施。 必须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达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个可以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面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精]《实践论》读书笔记通用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实践论》读书笔记”,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过实践),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认为是片面的),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我承认启蒙思想的创见确实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互动,是对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一种学术上思想上的回应。但这样的回应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实践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起码在这个制度的创制上,也可说是人的认识的自我发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实践中检验错误、认识错误,从而按照实践的结果不断的纠正错误,以致得到正确的认识。这简洁却深刻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认识过程的实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这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对事物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的认识,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人在这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使认识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人的认识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中列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的例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的的例子和战争(指挥作战的实践和经验)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时表示不了解情况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两个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针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部分还阐述了人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类型,即直接认识(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和间接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实践)。

这一部分在总结了其观点之后,批评了与之相对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的观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认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都只是说明了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的认识论同时强调了经验认识和理性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清晰简洁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确认识的过程。在逻辑上也同样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得到的认识最后是正确的,那必须是认识的材料(经验得到的)和认识的过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强调利用认识的能动作用改造世界。

认识的能动的作用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以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即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续,可以验证第一个飞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运动中才能到达正确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实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基于实践的认识也必然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实践是无限的,所以认识也是无限的。

通过最后一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前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后者的错误在于认识超越了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遵循认识紧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紧密相关的,真理是没有尽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知行统一观,反对将实践和认识的分离。

总结起来,我的感想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说出了人类认识的大部分的事实,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揭示(这两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但任何的正确的观点、理论,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也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观点。因此深刻的理解《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哪些认识时是适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释,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释上却是不合适的、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实践论》。然而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2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3

《实践论》的命名主要是毛泽东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而这篇文章也很好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国的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列宁也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些话都是得到了证实,而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出现,发展与完善也是经过了实践的锤炼。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实践上去的是巴黎公社,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完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修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写出的理论。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使用到这一原理的便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指导作用。让俄国成功摆脱了封建沙皇的统治,赢得了胜利。这一事例无不向我们证明社会的实践对真理产生的影响。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能互相分离,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引,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建造是由程开甲、钱学森、邓家先等人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对照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到正确的方法。

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了更好的去适应环境,中国也在探索,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依据客观规律,运用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去造福世界,造福人类。许多时候需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达到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才能够改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在历史上有右倾机会主义,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中国从成立到至今,指导理论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现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应该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这便是《实践论》的大致内容。而我们需要的是从前人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教训,更好的运用在我们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运用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分叉路、歪路。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4

最近,依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组织和要求,我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示,总有一种新鲜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陌生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论。我以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入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衬托,也是无法进行事物笼统思维的,因而,仔细学习哲学非常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论述知道论问题,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知道论首要和根本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知道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小看实践,形成我国革新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维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实践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知道而能动地开展到理性知道,又从理性知道而能动地辅导革新实践,改造片面国际和客观国际。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

“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作业实践中去”,信任这也是关于咱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一起也是新时期公安作业开展的需求。

“实践是查验真理的仅有规范”。断定知道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片面上觉得怎么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成果怎么而定。真理的规范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开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开展改变的,真理又是相对与必定的辩证一致,所以要跟着实践的改变而开展真理。公安作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开现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正、弥补、完善作业机制,以习惯新状况,处理新问题。

坚持“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的知道道路。“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知道的辩证开展进程。依据这一根本原理,在公安作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的知道道路,不断提高作业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知道依赖于感性知道,感性知道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知道,从感性知道而片面能动地开展到理性知道,又从理性知道而片面能动地辅导革新实践,改造片面国际和客观国际。”因而,对作业目标的知道,就不能满足于经历层次,而要通过考虑、实践,沙里淘金、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外至内,求得理性知道,总结规则性。对事物的正确知道正是在长时间、详尽的实践中,到达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况。

只要在公安作业中斗胆实践,才是咱们关于公安作业知道的真理性规范。毛泽东同志关于这句话给了愈加深入精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进程中,人们到达了思维中所料想的成果,所以知道被证明了,假如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利,在失利中得到经历、改正思维,然后获得成功。

少量民警总抱怨时机太少,时机历来就不是少,而是时机来了咱们没有决心和才干捉住它。时机是留给有预备的人。咱们要活跃提高自我,活跃了解各方面常识与经历,这样当时机来暂时,咱们才干掌握时机,发明成功。咱们要捉住时机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才干做有预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处理现象问题,理论才处理实质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不管何人要知道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触摸,即日子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处理的。”这说法看似平铺直叙,实践上正是许多人疏忽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咱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含义。咱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会其间的思维,应用于咱们的实践,然后使咱们更好的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历。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5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6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系列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2)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3)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4)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它的 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 就 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 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5)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实践论读书笔记3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一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二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三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笔记)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同志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而这篇文章中反映出的实践观道理,对于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这篇文章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我们在高中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与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赵括,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喜欢阅读兵书,在和别人谈行军用兵之道时,谁也不能与之抗衡,他也因此洋洋得意。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与赵军战于长平。赵军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有效地抵制了秦军的进攻,拖延了战期。秦军怕久战不下,使用反间计,赵王于是贬斥廉颇,启用赵括为主帅。赵括改变了廉颇的战略,生搬兵书条文,结果导致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死于其中。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对书上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中可以做出绝大多数的题目,但是过了几天就忘了差不多了,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不利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水平。因此,我们在书上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用实践检验。学习不是单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上,而是要把这些概念加以运用。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作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大学生,我们要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积极的将我们从书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实践论》中的这种重视实践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www.dhb100.com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实践论》读书笔记(通用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是由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心境会得到升华。读后感是自己阅读作品后最真实的体悟,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毛泽东之因此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咨询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藐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峻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阔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浮现的社会性咨询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经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进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进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2)

刚刚读《实践论》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文词的优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平时在那些思想课的课本上看那些东西就不是很少,看来看去就不觉得有什么意思。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这是永远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要我去做那就不太能做到了。这句话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是大学生,很多大道理都懂,而且都能把它说出来,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只说不做,那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做不到实践,现在才发现实践是多么重要,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遇到了什么挫折,只是我终于明白,懂得道理,那只是理论,实践我们一直就没有做到,甚至就从来没有着手去做,我们不是理论家,也做不成理论家,理论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实践,既然有了理论,那就一定要有实践,不然理论再多,说得再怎么好也只是空谈,纸上谈兵是兵败的源头,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这个理论才是理论,要不然它就不是理论了,那只是假想而已,假想又怎么叫做理论。任何时候随口一说就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理论,说过之后就无影无踪,甚至马上就忘记自己曾经说过,没有去实践,不会有理论,有理论也是不准确的。

实践是理论思想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就像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理论要比实践更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理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谁人随口说出来的,他在说这个理论之前肯定经过了实践。其实实践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经验,但是经验并不是总是有用,所以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实践过程,看到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论。每一条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对于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学过理论,前人的理论用来指引我们前进,可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仅仅有前人的理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实践,通过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或许你会得出自己的理论,或许你还会发现你的理论与前人的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什么错误,这不是说明你错了,也不是说明前人错了,要想到前人所处的环境与你不一样,理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的看着前人的经验去办事,那就成为了本本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我们注重实践,知道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之前是不能说是真理的,甚至不能说是理论,那只不过是一个命题而已,这个命题对真有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命题才是正确的。然而当一个真理出来的时候,往往与这个真理有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真理的存在只是为了指导后来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但是怎么会有同样的问题呢,世界时变化的,问题不会一模一样,所以真理不能照搬,要结合实际去应用理论,这就是实践。

《实践论》并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并不是仅仅在告诉共产党员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多么重要,怎么样去实践。外国考察团去延安考察的例子不仅解释了实践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他告诉同志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说出了毛泽东自己的信心,也鼓励了同志们的信心。也许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纯粹的去讲道理,不是说实践了,那么将道理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说道理并不是反对实践,懂得了实践的道理,才能去实践,如果不知道实践的作用,那我们要什么实践。明确的知道了实践是干什么的,它的用处是什么,所以才去实践,因为那样是有好处的,要是没有好处谁会去做。实践是有用的,所以实践是必须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当感觉到一件事情的现象时,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是当你知道它的规律的时候,你就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样。说明你已经完全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遇到的时候很迷惑,当别人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要知道事物的规律就得通过实践,不是所有的规律别人都会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多,大自然不会明确的告诉你,只有自己通过实践去找到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使有规律的,她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凭空想象,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就是铁板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用,但是如果没有了唯物主义,再怎么唯心也是空谈。我告诉自己明天要怎么做,可是没有做到,你不会去打自己的耳光,或许你会,在打过之后就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打自己。遇到一个问题就要马上投入实践去解决它,实践过了,情况就不一样,你实践出来的理论也会不一样,或许这样也不错,只要将问题解决了就行。世界是变化着的,问题也是变化着的,时间过去了,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

借助于当今世界的科技,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通过别人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方法。实践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没有那样的神通广大,外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想反正有人去了解,我就不要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该停止前进了。所以出门是必要的,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出门了,那还叫什么世界。实践不能全部自己去体验,也不能全部由外界得来,外界来的并不是真实,不一定就能反映世界上的情况,别人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实践还是得借助于自己。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3)

《实践论》的命名主要是毛泽东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而这篇文章也很好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国的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列宁也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些话都是得到了证实,而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出现,发展与完善也是经过了实践的锤炼。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实践上去的是巴黎公社,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完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修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写出的理论。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使用到这一原理的便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指导作用。让俄国成功摆脱了封建沙皇的统治,赢得了胜利。这一事例无不向我们证明社会的实践对真理产生的影响。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能互相分离,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引,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建造是由程开甲、钱学森、邓家先等人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对照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到正确的方法。

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了更好的去适应环境,中国也在探索,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依据客观规律,运用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去造福世界,造福人类。许多时候需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达到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才能够改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在历史上有右倾机会主义,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中国从成立到至今,指导理论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现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应该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这便是《实践论》的大致内容。而我们需要的是从前人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教训,更好的运用在我们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运用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分叉路、歪路。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4)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5)

最近,依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组织和要求,我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示,总有一种新鲜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陌生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论。我以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入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衬托,也是无法进行事物笼统思维的,因而,仔细学习哲学非常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论述知道论问题,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知道论首要和根本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知道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小看实践,形成我国革新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维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实践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知道而能动地开展到理性知道,又从理性知道而能动地辅导革新实践,改造片面国际和客观国际。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

“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作业实践中去”,信任这也是关于咱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一起也是新时期公安作业开展的需求。

“实践是查验真理的仅有规范”。断定知道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片面上觉得怎么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成果怎么而定。真理的规范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开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开展改变的,真理又是相对与必定的辩证一致,所以要跟着实践的改变而开展真理。公安作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开现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正、弥补、完善作业机制,以习惯新状况,处理新问题。

坚持“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的知道道路。“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知道的辩证开展进程。依据这一根本原理,在公安作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的知道道路,不断提高作业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知道依赖于感性知道,感性知道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知道,从感性知道而片面能动地开展到理性知道,又从理性知道而片面能动地辅导革新实践,改造片面国际和客观国际。”因而,对作业目标的知道,就不能满足于经历层次,而要通过考虑、实践,沙里淘金、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外至内,求得理性知道,总结规则性。对事物的正确知道正是在长时间、详尽的实践中,到达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况。

只要在公安作业中斗胆实践,才是咱们关于公安作业知道的真理性规范。毛泽东同志关于这句话给了愈加深入精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进程中,人们到达了思维中所料想的成果,所以知道被证明了,假如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利,在失利中得到经历、改正思维,然后获得成功。

少量民警总抱怨时机太少,时机历来就不是少,而是时机来了咱们没有决心和才干捉住它。时机是留给有预备的人。咱们要活跃提高自我,活跃了解各方面常识与经历,这样当时机来暂时,咱们才干掌握时机,发明成功。咱们要捉住时机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才干做有预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处理现象问题,理论才处理实质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不管何人要知道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触摸,即日子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处理的。”这说法看似平铺直叙,实践上正是许多人疏忽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咱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含义。咱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会其间的思维,应用于咱们的实践,然后使咱们更好的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历。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6)

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这句话指导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和指导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与态度!

是的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从咿咿呀呀,学习走路,叫爸爸,妈妈,学会基本的礼节,学习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方式与应对方式,学习如何吃饭,睡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的!

可是等到我们上了小学之后呢,我们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娱乐,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孩童时期如果没有抓好,就会慢慢的染上一些个小毛病,小毛病要是没有监护人帮忙纠正,时间一长,就成了恶习,等到长大成人,想改就晚了,人是受习惯支配的动物,没错,养成好的习惯自然成就一生,养成坏的习惯自然,会影响你得人生!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接触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与规范,其实一个人的学习不能够完全依赖别人的督促,小时候或许可以,但是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你就该知道自己应该自动自觉的去学习,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去接受正确,并且有用的知识了!

有了从小学5,6年级的启蒙教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时候这个小孩的行为和性格基本有了雏形,但是还不够完善,所以按照实践论的理论来讲,教育孩子除了要让他们不断的,接受有用的好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多多的,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去不断实践,这也应验了,古人所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理!

一个理论,如果在没有得到科学实践的验证,是不可能立柱脚的,也是不可信的!

实践能够验证一个人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一旦发现错误,他可以及时调整,改正!

实践能够让一个人,逐渐的成长,成熟更快的走向成功的道路

实践更加能够让一个人明白,只有端正态度,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探索,才会不断的进步与成长!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1500字(模板6篇)


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读作者写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不妨写一下自己读书的感悟,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1】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2】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那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日本侵略者正疯狂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批判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地剖析着当时中国的国情,纵观全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它以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为核心线索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关于认识的相对论和绝对论即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最后将会为中国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篇哲学论文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任务。”就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只能跟寻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还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由于中国走了正确的道路,才会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同时,这篇哲学论文也具有时代的意义。在《实践论》一文中他提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实践仍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的哲学精髓。在当时的年代里这篇文章运用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及破除错误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毛泽东的很多思想观念确实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的时代里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表达的非常好,同时,书中也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向我们灌输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他因此也成为一代伟人,被一代代的后辈所铭记和讴歌。其实我是十分的敬佩他的,不仅在于他独特的军事理论,更在于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水平。从小就学习毛爷爷的作品,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苦与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感。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3】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过实践),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认为是片面的),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我承认启蒙思想的创见确实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互动,是对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一种学术上思想上的回应。但这样的回应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实践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起码在这个制度的创制上,也可说是人的认识的自我发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实践中检验错误、认识错误,从而按照实践的结果不断的纠正错误,以致得到正确的认识。这简洁却深刻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认识过程的实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这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对事物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的认识,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人在这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使认识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人的认识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中列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的例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的的例子和战争(指挥作战的实践和经验)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时表示不了解情况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两个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针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部分还阐述了人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类型,即直接认识(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和间接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实践)。

这一部分在总结了其观点之后,批评了与之相对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的观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认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都只是说明了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的认识论同时强调了经验认识和理性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清晰简洁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确认识的过程。在逻辑上也同样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得到的认识最后是正确的,那必须是认识的材料(经验得到的)和认识的过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强调利用认识的能动作用改造世界。

认识的能动的作用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以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即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续,可以验证第一个飞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运动中才能到达正确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实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基于实践的认识也必然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实践是无限的,所以认识也是无限的。

通过最后一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前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后者的错误在于认识超越了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遵循认识紧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紧密相关的,真理是没有尽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知行统一观,反对将实践和认识的分离。

总结起来,我的感想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说出了人类认识的大部分的事实,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揭示(这两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但任何的正确的观点、理论,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也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观点。因此深刻的理解《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哪些认识时是适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释,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释上却是不合适的、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实践论》。然而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4】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5】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篇6】

摘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提纲:首先简述毛泽东《实践论》的大体内容,再讲清楚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关系,然后以此为依据猜测在作者写作目的。接着写自己读完《实践论》的感受和一些理解,最后总结一下。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从中我明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2016教师读书笔记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2016教师读书笔记(1)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后,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便有了以下的心得和体会:

一、 心存下载,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 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 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 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2016教师读书笔记(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部力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论述教了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读这本书,不仅了解了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使我逐步接触和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

在第一条建议中提到教育的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的教育每个儿童。这句话使我感触很多,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我们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学习成绩好的,也有学习成绩差点的,有让你喜欢的,也有让你感到头疼的等等,但我们面对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充满希望,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绝不能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正如文中所说: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允许孩子们犯错,对他们所犯的错要能够理解,不能一棒打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承认错误,亦步亦趋的去感化和教育他们。

再有教师的艺术和水平正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是的,作为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少了热情,对待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冷淡的态度,那么他是不适合做老师的。正如教师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去接近学生,学会去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课余生活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心灵,取得他们的信任,要让学生就像待知心朋友一样的对待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使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文中提到关于教师的健康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现在我国对学生的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而我们教师却很少去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在我们教师群体中有很多的职业病,如:慢性咽炎、颈椎病、双腿静脉曲张以及一些心理障碍等,有资料说明,有人曾对重庆市500余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以我们教师应在工作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要使自己总是或长期处于过于激动的状态。教师的工作是劳其心,费其神的,学生让教师生气的地方实在太多,如:上课捣乱、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如果我们面对这些不会调控情绪的话,恐怕一天下来就会让你吃不消。书中对消除激动和气愤提出了几条建议,我们不妨在实际教学中作一尝试。

说道神经衰弱,这也是在教师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状,防止神经衰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常有一颗童心,使自己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还要学会去关心别人,与学生心连心,使师生共处在一个美好和谐的氛围中,就像书中所述我亲爱的同行,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就是使你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016读书笔记范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书笔记范文一

《爱的教育》是一本记录小学生安利柯从十月开学第一天,到第二年七月发生在他身边的种种感人的小事。是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亚米契斯写的。下面有几件事例。

安利可有一位好朋友卡隆,他在一天里做出了一件令人感人的事情:有几位小孩在学校欺负一位残疾小孩克洛西,克洛西被Ji怒了,一个墨水瓶仍去,一不小心,扔到刚进去的老师,老师说:谁仍的?卡隆非常可怜他,就站起来,老师又说:不是你。残疾小孩站起来了,说:有很多同学欺负我。霎时,几位欺负她的人全部站起来了。最后,那些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放学了,学校门口坐着一位小孩,正在伤心地哭着,许多孩子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那个小孩是个烟囱扫除人,得这三十个铜币,铜币从口袋的破洞里漏掉了。孩子们纷纷捐钱给他,还有一个小孩给十个银币,那烟囱扫除人欢喜地拭着眼泪,手里装满了钱。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叙利亚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父亲借了书件来抄,收入非常少,叙利亚在父亲十二点钟的时候开始帮他写字,第二天父亲非常高兴。叙利亚持续了四个月,学习越来越差。最后,叙利亚写字的时候,一不小心,笔掉下去了,父亲慢慢的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儿子,紧紧地抱住他,这时,叙利亚才知道父亲在他身边,他说:原谅我,原谅我。父亲原谅了他。

还有一件感人的事情:一八五九年,法意两国联军因救隆巴尔地,与奥地利战争。正是那个时候的事:意军要去奥地利的基地侦察,看见一个孤儿在农舍门口工作,窗边飘着一面三色旗。士兵要他爬树看一下有没有奥地利士兵,孤儿在上面看见的都说出来,有几声枪声传过来,士兵要他下来,因为敌人发现我们了,孤儿一直都在上面侦察。轰!!孤儿死了,永远的与世长辞,士兵用军人的礼来葬他。这位年轻的孤儿为国而牺牲了,本来长大还能做自己的事干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可惜了。

爱就是以上三个事例的中心思想。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爱的故事里都有一颗少年人高昂而可敬的心灵。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爱,世界会无法想象,所以,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书笔记范文二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的,一本好书会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尽的快乐。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我想向你们推荐一本书《爱的教育》。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亚米契斯的一部代表,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这本书主要是写小学生安利柯的成长故事。通过安利柯九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并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小石匠的朴实可爱,克洛西的坚强不息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篇文章是《勇敢的罗伯特》,故事讲述了:一次爸爸送主人公安利柯去上学时,目睹了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时候,跑到马路中间,正好有辆马车驶过,眼看小学生要被车子轧着了,罗伯特英勇地冲了过去把小学生抱开,小学生得救了,可罗伯特却被车子轧伤了脚,脚骨粉碎,从此残废了。罗伯特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如《扫烟窗的孩子》、《感恩》、《穷人》、《小抄写员》等等。

从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每每被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爱的教育》这本书将会把爱带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爱无处不在!

读书笔记范文三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高中一年级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写这本曾经影响过很多人,但现在已波澜不惊的《爱的教育》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我短暂的教师经历,也因为在采访中我看到的那些贫穷的儿童和深受伤害的幼稚心灵。

2016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写下来的笔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2016最新读书笔记大全,欢迎阅读。

一:小学生读书笔记

《童年》 高尔基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碍!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碍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鲁滨逊飘流记》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好词摘录:

搁浅、兜底、吞噬、烟波弥漫、泅水、山坳、恭顺、惊魂甫定、斑斑印记

好句摘录:

我简直吓坏了,呆呆地占在那里,就象挨了一个晴天霹雳。

看到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惧置之度外。我在心里发誓:下次再看到这种暴行,一定不放过他们!

好段摘录:

这里地上结满了许多瓜类,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数有大,还有黄灿灿的柠檬。我顺着果园的斜坡望去,到处是一片清新翠绿的美景,这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顿时感到自己成了这块富饶的土地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1. 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若不是预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代价,若不是预先对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正确的估计,那真是太愚蠢了。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做不到。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昆虫记之七 装死专家步甲》读书笔记

优美词语

引以为傲、不屑一顾、恭敬、火冒三丈、攻势、、逃之夭夭、得意洋洋、苦涩、侥幸、惟恐、履行、自言自语、伎俩、威慑、荒谬、唯唯诺诺、喧闹、一言不发、胆怯、挺身而出、毫不畏惧、晕厥、火势、千姿百态、愚蠢、卑鄙、虐-待、毛骨悚然、筋疲力劲昏迷不醒、蜷缩、怜悯、愤怒、难以忍受、争先恐后

精彩句段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所以我们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虐-待,我们始终是正直的昆虫,绝对不会做出欺骗他人的行为,

别说是因为我们不会飞,才想出装死的伎俩!别说是因为我们跑不快,才想出装死的伎俩!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

尤其是自杀,连想都没有想过!那种愚蠢的事情,只有卑鄙的人才会做出来!

读后有感

强者也会偶尔的躲避着比自己厉害的对手,以免的丢掉自己的性命。作者 对步甲昆虫的了解很透彻,步甲虫装死是它抵御不了对方时的一种自卫的方式,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就像本书中叙述的昆虫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得有自我保护能力,要有自我防卫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安全自在地生活着,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范爱农》读书笔记

好词:迫-害、遭遇、妥协、悼念、容光焕发、筹集川资、坚执、淡薄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感悟: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熠熠生辉 奇幻莫测 震耳欲聋 美不胜收 惊天动地 无穷无尽 屹立不动 毛骨悚然 寸步难行 英姿 精确 荒寂 沸沸扬扬,残酷,破损零散,沸腾的水流,光彩夺目、瑰丽无比

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追赶的那个怪物,真的跟尼德兰的鱼叉相碰,我决不敢打赌,保证这个怪物无事。

读后感 这部小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告诉了我许多我不了解的美丽岛屿;它让我了康塞尔是何等的忠诚;还告诉了我许多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者在海底遨游,能看见许多珍贵的鱼儿,又能经历许多希奇古怪的事

二:中学生读书笔记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繁星春水》不止有爱的篇章,还有蕴含生活哲理的乐章:

我不会弹琴,

我只静默地听着;

我不会绘画,

我只沉寂地看着;

我不会表现万全的爱,

我只虔诚地祷告着。

是的,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我们漫步山林,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那一抹抹霞光;当我们走进大山,看着奔腾的瀑布,看着那一股股山泉。这时,你用心去欣赏,去感受,那夕阳倾泻的山林和飞流而下的瀑布带给你美的享受。

《繁星春水》如一杯茶,似浓又似淡。

它浓浓的,芳香无比,像一朵傲雪的腊梅;

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出谷的幽兰。

读它,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我非常喜欢看伊索寓言这本书,里面有好多的寓言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动物篇中有《狮子、熊和狐狸》的故事,狮子和熊它们为了一只小羊羔,先是争吵,后来就动手打了起来。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双方都受了重伤。其实狐狸早就躲在远处坐山观虎斗了,它看到了狮子和熊搏斗的全过程。狐狸把躺在它们之间的小羊羔抢走了。这个故事说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两者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利。

人物篇里面有《农夫和蛇》的故事。在一个冬天里,一个农夫在路边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把蛇救了起来放在怀里,蛇慢慢的苏醒了就咬了农夫一口,农夫感觉剧痛,他把那该死的蛇扔在地上踩死了,最后农夫说了一句蛇就是蛇,怎么也改不了它那丑恶的本性。这个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不会改变,怜惜恶人,后患无穷。

鸟类篇里面有《公鸡和珍珠》,讲的是一只公鸡肚子饿得咕咕叫,为了寻找食物,便向粪堆走去,它想粪堆里有什么虫子或没被消化的食物,公鸡满怀希望的翻着、挖着扒着扒着,突然扒出一颗闪着光芒的珍珠。但公鸡不觉得珍贵,拿起来看了看,又把它扔了:这么一个又冷又硬的石头,除了会发光,什么都做不了,还不如一粒米好吃了!但珍珠一点也不在乎,因为总会有识货的人要它的。后来有个过路人发现了珍珠,赶忙捡起来,高高兴兴地把它拿走了。这个故事是说,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珍贵的。

寓言虽然篇幅短小,但它的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故事背后的哲理,给人们深刻的启示,也是我从中得到教益。

三:学生读书笔记

冯骥才 《铺花的歧路》/刘心武 《班主任》

早前,无意中读了卢新华的《伤痕》,便开始百度伤痕文学,但是毕竟那是一段人们缄口沉默的历史,所以不了了之。最近在读物中看到这个内容,忍不住读完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和刘心武的《班主任》,我一直很喜欢那段时间的文字,《林海雪原》、《亮剑》、《轮椅上的梦》是小时候读过,现在不记得情节,只记住名字并且记忆里加了难忘和记忆深刻的书。然而,伤痕文学是一种对畸形社会的呈现和反思,文字中所提及的当初的社会现实、人的状态,却是我怎么也找不到词来形容和评价的东西。

周冲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看了一半才发现是一个人写的内容,江西所谓出生贫寒却被誉为美女的80后作家周冲的随笔、随想。很多文章内容与现在的生活很接近,一篇篇短文适合耐心不好的我,买来只是作为临睡前的消遣读物,却不想看完竟也认同序言所说生活的代价,就是对文学的成全。或许某些文字能引发你的某些思考,也许这就足够了。更不消说,周冲评论萧红,我最近也在看萧红,也才意识到电影黄金时代就是讲的她(没看电影)有时候有才华的人,确有异于常人的很多行为,表达的文字与实际生活中的自己相去甚远,这算不算是变相的自我实现?

伍绮诗《无声告白》

看完华裔女作家的《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的小说。故事情节环环紧扣,讲述第一代美国华人劳工的儿子李与白人女子玛丽琳及她们的三个孩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认为其他肤色的人种与众不同(多半是贬义),整本书很易读。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小说,无奈的生活,敏感的孩子,设法想要摆脱却始终不如愿的生活状态,二女儿死后才明白的诸多道理出轨、同性恋、梦想,太多的无奈,如果生活是如此这般,我们又有什么好期许的?不过毕竟是小说,我只能以看小说的心态来看,也要乐观的推荐家长们看看,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或别人身上,这是一把无形的枷锁,会让人透不过气来,最终选择走向极端。

马克李维 《伊斯坦布尔假期》

逛书店一眼被封面和书名吸引的书,熟悉的作者,虽然我已经丝毫不记得《偷影子的人》的内容。这种故作神秘,而后一气呵成的写作风格,让我在看完之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翻看作者,才知道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其实,我也期待自己能够有次疯狂旅行,而旅途中有着不期而遇的人。

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

读乔治奥威尔只能靠书评来理解书的背景含义《动物庄园》作为一部寓言小说,作者所真切感受到的是,所谓的平等、自由实在是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世上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时代。一群动物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力图打破旧秩序,本应冲出牢笼,但又跳入了另一个陷阱,他们依然被欺骗,被奴役,被统治,不平等是不变的结局。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类农场是人类管理动物,动物农场是动物管理动物,仅此而已。《动物庄园》里最令人恐惧的还是那句话,那被篡改的只剩下一条的戒律:所有动物一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当平等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时,所谓的平等不过是一句自欺的谎言,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为了彻头彻后的笑话,微贱的平民唯有在困境中沉默挣扎。

四: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岳阳楼记》读书笔记1000字

范仲淹,今人之于他的了解,不仅仅是因为其曾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也很少有人知晓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很多人对他了解和敬佩是源自那千古不朽的名篇《岳阳楼记》。也许《岳阳楼记》不及李白的狂放豪迈,但之所以成千古绝唱,是其本身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和从容淡定的情怀。细细品读,掩卷深思,其文其人之于吾辈的为政做人,还有不可多得的教益。有很多的启示和大家一起分享。

《岳阳楼记》提醒我们为人之心。现在有很多的人在讲有一颗平常的心,过简单的生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我们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作为凡夫俗子,几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物质的追求,对于某些人来讲,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的目光始终是向前看的,这里的前,不代表先进和高尚,而是攀比和追求物质的享受。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时是霪雨霏霏,有时是春和景明,我们很少有那些大师级人物的沉着与淡定,在困境中,难免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但是长时间沉浸在这样消极的情绪中,还如何去在我们的事业上发愤图强、一展身手呢?

众所周知,在2009年,有多位领导费正常死亡,有的是工作的压力太大,有的是生活中的困惑无以排遣,有的是对社会中的某些不正当的现象无能为力,其中有政绩突出者,也有普通的官员,他们选择了解脱。用一种非正常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先人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人没有接受过现代的教育,很少用科学的头脑武装自己,但是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气概和把酒临风的乐观情怀却值得我们汗颜。

如果我们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就不会为职务的变化、官职的升迁而消极沉沦,反而能够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在其位谋其政,有新的作为,创新的辉煌。每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念党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感念党所赋予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每天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对人民的敬畏,对权力的敬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每天怀着一颗进取之心,在工作中找差距,在工作中比干劲。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生活中有一颗平常的心,简单生活,努力工作。

《沉思录》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一、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他的判断。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保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己,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己的不足,看看面对名和利,能否保持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己。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洗涤自己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保持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二、常守一颗坚定的心。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择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理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理想,成就事业。

三、激发一颗向上的心。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保持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责任,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用心去工作》读书笔记1500字

在曾经的入行培训时总行的培训老师曾今讲过一个故事,1898年古巴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派罗文送信,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在哪里,罗文却毫不犹豫、没有任何推诿地接受了这项艰险的任务,他独自一人历尽千难万险,在极端艰难的困境下,以绝对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把信件交给了加西亚将军。其后,有关罗文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以及罗文身上所体现的忠诚、责任、敬业、勤奋、创造精神,随着《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送信人也成了主动性、责任心、执行力和创造力的象征。

从罗文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力对于我来讲就是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不抱怨,不拖沓,我的执行力简单的可以总结为:领导委任我做的事,我的责任就是把信送到领导要求的地方!

而没有责任心,执行力根本无从谈起,执行力是责任心的体现和最终落脚点,二者共同构成优秀员工立足岗位、奉献企业的重要素质和能力。这句话是对加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的最好的诠释。责任心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对企业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对工作高度负责,才会竭心尽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工作。在本书中陈绍鹏的事业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事业中有责任心、有压力,才会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对我们而言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什么样工作岗位上都要高度负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愉快接受和完美执行我们唯一选择,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责任更不能讲任何借口,成功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许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他们把工作看做是与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的事,将身心彻底融入其中。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事。责任的标准就是能在规定的前一天完成任务,普通小事处理得当,超乎想象的事情做到恰到好处。责任的标准就是能把别人做到合格的事情做到优秀,把别人做到优秀的事情做到卓越。责任能让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就是培养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认真做好小事,就是在成就大事。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颗颗土粒垒成高山。这一理念一直伴随着我,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种理念可以永垂不朽。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在说的:工作,是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做的事。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就是用尽心思,就是承担责任,就是一丝不苟,就是不讲任何代价,不讲任何付出,任何回报,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为获得一份薪水的职业。

用心去工作是培养成功人士的培训丛书,如果你想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你就必须读它,用心体会,用心感悟和揣摩,它会告诉你许多成功的必经之路。它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只言片语能表达的,它将影响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它将成为我的一盏指路明灯。

《孙正义的头脑》读书笔记800字

在读《孙正义的头脑》前,我首先上网搜索了孙正义的相关资料,我觉得在读这本名人言录之前,了解他的相关背景是必要的。孙正义是韩籍日本人,祖上是汉人,他骄傲地称自己是孙子的后代。这样的出身让他对中国,韩国,日本分别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换言之他也是一位亚洲综合体,也有助于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首富。

结合这本书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几句话和自己的一些工作实际我粗浅地谈谈以下感受。

第一,预计成功率可达70%的事业就值得一做。

我刚刚从公司的后端维护部门掉到前端做支局工作,当初选择调职也是经过一番斟酌的,考虑到一下三点让我有这70%的把握,首先我在后端的综调部门干了两年积累了不少用户端维护的知识和系统业务流程方面的知识,再者在后端期间我与同事相处融洽,与后端一线人员都打过交到,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更宝贵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支持我去前端的决定。最后,我觉得自己不能安于现状,给自己一次机会,就算我不是事事最好,能拿个80分也不错,加之我前两年的努力,加权下来70分足矣,既然有70%的希望那就去做!

第二,谈判要学习捕鲤手真麻氏。

在我挑战新岗位之前我就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信任我,我觉得这是我要做好支局长的一个课题,对上是面对客户和领导对下是面对客户经理和营业员,取得他们的信任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积累最多的还是对待客户方面的经验,与客户打交道其实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所以在谈判前要做足功课,洽谈过程中要让顾客发自内心地产生愿意与己方达成一致的意愿。这几周我支局到分管的学校收取江海名师视频费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和家长欢迎我们信任我们愿意出钱,在去之前我准备了如何回答家长和学生又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当然微笑服务是最必要的。在孙正义看来,谈判并不是说服对方,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受到对方欢迎的过程。这点我完全同意,我们有我买的目的,顾客有顾客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是等待我们去说服去改变的,是要我们去迎合的。这就是为什么钓鱼的不稀奇,可是把身子弄热潜到河底抱鱼的却收获很多。看来引鱼上钩不如引鱼入怀。

第三,高水平的批评能够提高成绩,低水平的批评能够加强忍耐力。

面对批评就是一次吸收意见的过程,何谓高水平的批评就是批评加指导意见,何谓低水平的批评就是只批不评,无有用信息量,但是还是得欣然接受,为什么,因为我是服务行业的,观念就得是服务于人,任何的批评指正都是为更好的服务立的标杆,督促我一步一步向前进步。

第四,孙正义的风林火山海。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风林火山的概念出自于《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军队行动快速如风。其徐如林:军队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肃穆宁静。侵掠如火:进攻敌人时,像燎原烈火,猛不可当。不动如山:部队驻守时,如山岳一样,不可动摇。孙正义在风林火山这四个字的后面加上了海。意思是局面在最后要像海一样,达到一种吞噬掉一切后的平和状态,战斗才算结束。他真正将这五个字落实到行动中,是在称霸日本网上拍卖市场的时候。为什么我要在小标题下加孙正义的,孙正义这个想法是划时代的,是与传统的日本思想下悖逆的,这也是他的突破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他在少年时帮爸爸开的咖啡店打开销路,只有突破才能让他有勇气独自在海外求学,最终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创业的。在我没有参透互联网兵法的能力之前,我甘当大海中的一滴水,为企业有朝一日咆哮而出一统通信天下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本书中孙正义对互联网的理解,孙氏的互联网兵法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多言不必,希望以上文字能激发更多人的阅读兴趣罢了,到书中去遨游吧。

喜欢《2016实践论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实践论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