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
这两天我进行了断舍离行动,扔掉了一些衣服和女儿的玩具,整理了书桌,把关于教育的书籍放在一起,计划一本接一本重新阅读,写读书笔记。
第一本是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这是我15年在网上买的,之前通读了一遍,现在再看,仍是觉得针对小宝开始的注意事项非常全面。家有小宝的父母可以在网上买本看看。
如果早读他的书几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虽然我的女儿已经错过最佳教育时期,我还找到几条她现在还是需要的记录下来,特别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好的习惯。这些其实都是父母在做在学,才能真正帮到孩子的。
第一点: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
第二点:做父母的须禁止小孩子作伪。
第三点:教小孩子服从。
第四点:教小孩子爱人。
全书通俗易懂,讲得都是案例,一百多条举例当中,在儿子一鸣那儿的就占了73条之多,他把学来的家教知识在儿子身上印证,自己的学说也在儿子身上实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鹤琴先生说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
知新的母亲很明白知新的心理;她也很能体贴知新的意思;而知新也很愿意听她的话。一日早晨,知新同她4岁大的妹妹玩弄积木,搭桥砌屋,玩得很高兴,他母亲走来看见他同他妹妹俩玩得这样有趣,就笑嘻嘻地称赞了他们几句,并且对他们说:“我们要吃点心了,我再给你们5分钟功夫,你们快点玩,玩好就把积木放在原处。”
就是这样简单地几句话,让孩子有了一个心理预期,比命令式的骤然制止要强多少倍,我们成人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被告知立刻停止,也是有诸多的不愿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给他留有一个时间,让他缓冲一下,他也就接受了。
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倘使不论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么小孩子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儿童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我们用粗糙、粗暴去对待孩子,孩子的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既不能无原则溺爱,也不能太严厉,语言要柔和,行为要严格。
写好作品的读后感都有哪些妙招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最好的读后感就是人内心的想法,下面读后感大全为您呈上“家庭教育读书笔记”相关主题内容。
转眼间孩子已由“呀呀学语”的小豆丁成长为“处处说不”的毛头小子,随之各个方面的“问题”也就一个接着一个的冒了出来,初为人母的喜悦也随着这些“问题”渐渐消失,惆怅慢慢的多了起来,好在此时学校给家长推荐了这本好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的惆怅也在这不断地学习中慢慢消失。
当孩子刚刚跨入学校大门时,写家庭作业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可后来作业越来越多,孩子起初的新鲜感没了,厌烦悄悄的袭来,看着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发脾气,我又气又急,有时候甚至被他逼到了“大吼大叫”,当我“软硬兼施”后孩子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无奈极了。恰在这时我读了《克服厌学的办法是找到好感觉》一文,我试着去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他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和建议,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感。当孩子写作业发脾气时,我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的去面对,然后等孩子发完脾气后,就将孩子搂入怀中说:“怎么样?火发完了舒服点没?人是需要发泄的,想发泄的就发泄出来,像你刚才那样。”心平气和的安抚孩子,顺便在夸他两句:“孩子,虽然作业很多,但是你写的还不错的,你看看擦痕少了,书写也很规范。你呀,可以把写作业当成平时最爱玩的打仗游戏,把它们当做是你的敌人,写完一项说明你打赢了一场,全部写完之后,看看你用了多长时间打赢了多少场胜仗,好吗?”孩子听完我的话,刚才的激动情绪完全没有了,而是喜悦的接受了作业。开始的几天,孩子还是会有不耐其烦的情绪,这时的我学会了接纳他的发火,不再对他吼叫,而是心平气和的提醒他一下,一个星期下来,孩子嘴里的“烦死了,讨厌死了”逐渐的消失了,我也做到了真正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妈妈。那天孩子写完作业后,我开玩笑的问孩子:“请问昊昊先生,最近成功打败了很多敌人,能谈谈你的感想吗?”儿子被我一句问话弄得不好意思了,说:“老妈,您的这招太管用了!”我顺势对儿子说:“怎么样?以后愿不愿意让妈妈给你出主意?遇到事情还愿不愿意听听妈妈怎么说?”儿子认真的点点头。
在当下的社会体系中,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就是这种心态促使着我们每天只知道盯着孩子的错误、弱点,拼命让孩子改进、提升,由此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使得孩子与家长存有代沟,让本该积极向上的孩子消极了,让付出了很多的我们伤心了。其实这些都是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息息相关的。现在的时代也要求我们终生学习,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喜欢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里有一个秘密:就是你在童年时受到了学习的伤害。也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使我们受到了学习的伤害。当我们长大了,有了孩子,我们也在用同样的传统教育方法伤害我们的孩子。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家长来说是积年累月的长久考验。我深知自己的孩子身上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作为家长,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陪伴下共同成长。
县家庭教育学会成立大会的伴手礼之一,就有一本陈鹤琴《家庭教育》。根据会前预估人数,购买书籍,做到了略多几本,以防不足。不想,实际参会人数远远超过预期,全体理事以上人员都不取,才勉强应付。清理会场时,有幸让菜当在角落里找到一本“幸存”的,带回一读。
菜当希望读它建构一个家庭教育知识框架,不想此书完全出乎菜当对一般理论著作的理解,十分易读有趣。菜当一口气就看了三分之一,然后再两次就看完了第一遍。
小孩子的三种基本能力。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应该成为《小孩子(一鸣)教育方法》更为贴切,全书共十三章加附录,分成从儿童心理、学习的性质与原理、普通教导法、卫生习惯、游戏及玩具、勇气、父母榜样、待人接物、惩罚、经验增长、环境等进行详细地论述。
作者认为孩子生来没有什么观念,但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是一生做人的基础。
1、接受外界刺激;
2、这种刺激在脑筋中肌肉里或者可以保留着;
3、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有相当的反应。
菜当认为作者由此演化成全书的理论依据,认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良好的环境,实施积极的、正确的、鲜活的、具体的、长久的教育刺激,使之在孩子脑筋中肌肉里保留并积累至反应,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行为,成为习惯,最终培养成为遵守公德、服务社会、济世救民的合格公民。
儿童的七种基本心理。
陈鹤琴在开篇第一章就罗列了孩子的七种心理。
1、好游戏;
这就意味着成人要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游戏,提供合适的玩伴、运动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优美的、坚固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也可以是水或动物等),并鼓励孩子玩后及时主动整理收藏;积极让孩子参与画图、看图、剪图、剪纸、着色、穿珠、锤击、浇花、塑泥、玩沙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肌肉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好模仿;
成人要以身作则,正确示范,做到公平、礼貌、诚实、公正对待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表里如一,同时注意选择良好的环境。
3、好奇;
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带孩子体验和见识,参与实践,产生问题,同时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成人不轻易给予答案,以免造成依赖心理。
4、喜欢成功;
提供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孩子接受挑战、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喜欢野外生活;
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充分实践,发展体力,增长知识。
6、喜欢合群;
给孩子良好的伙伴或驯良的动物,发展其社交能力和爱心,习得遵守社会规则意识。
7、喜欢称赞。
学会用合适的言辞赞赏孩子,进行积极暗示和鼓励。
如何责罚孩子?
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理解孩子处在其年龄段的心理动机,要充分体察其犯错误的背景及原因,通过诱导胜过打骂、恐吓、哄骗等方式,非得责罚时,也要注重时间和方式。
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之教导原则
1、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2、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3、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4、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5、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就禁止他行。
6、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
7、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予以适当的作事动机。
8、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9、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10、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11、游戏式的教育法。
《亲爱的加百利》是挪威作家哈芬丹。费昂的作品。作者以一封长信的形式,描述了他与患孤独症的儿子加百利一起共同成长的种种困难与快乐,作者用饱蘸真情的笔墨,记述了一个父亲对这个不同寻常的儿子的爱,用节制、有分寸又恰到好处的喃喃自语,记下了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
天地之间,最伟大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也是最无私的付出。父爱本已伟大,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与众不同的儿子”的父亲所付出的爱。在绵长的字里行间,细腻而充满柔情地回忆着加百列身处襁褓之时的欢喜与忧愁;当加百列因为看录像片而梦想当海盗的时候,父亲精心部署了海盗游戏,让儿子亲临其境去感受虚幻与现实的区别;为了让加百列保持愉悦,依照加百列的心愿辛苦筹办了大型宴会,可其间敏感的加百列误解大家,大闹宴会并出逃,痛苦而愤怒的父亲又丢下一切寒夜中到处寻找儿子,只是为了让他找到一种依存感等。当读到孩子问“我长大后,你和妈妈都死了,我失去了你们,那时谁照顾我呢?你觉得,那时候我能一个人生活吗?”父亲只能喃喃的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好好睡,明天,我们将继续生活”这一章节时,我的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是啊,这也是他的父母放不下不敢想不敢触碰的问题,只能用“明天继续生活”来回答。一天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天;一年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年,直到儿子有一天能够真的走出“迷宫”,父亲才算功德圆满,但这一天何时能到来?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对这个特殊孩子无悔无怨的深爱以及他们特殊的父子之情。对世界而言,父母可能是平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作者竭尽所能让孩子快乐成长,教会孩子认识世界、学会生活。我认为,作者需要的不仅是同情和感动,更是想通过这本书让社会广泛了解孤独症,走近和了解这些孩子和家庭,对他们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他们缺乏与外面世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对规则和秩序有着自己独特偏执的认识,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也许能随心的成长,但他们终会长大,会有离开父母甚至永远失去父母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爱和理解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给他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这也许是作者写这本书最美好的愿望。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人生,我们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反思并找到自己的路。
作为一个11岁孩子的妈妈,回想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对比作者对孩子那种爱,不禁羞愧。虽然我也爱孩子,愿意把今生最好的都给他,倾其所有来爱他,但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随着他的成长一天天在增多,从他小时候学语时能清晰的喊一声妈妈就心满意足,到现在考99分还去责备为什么没考100分;从他能写对一个字到为什么不能门门功能都得优…?一步一步,我提高标准却忽视了他的努力和天赋。我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而优秀的`,眼中看到的总是他的缺点,总是为他的不努力和不听话而焦虑而愤怒。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而那个完美的孩子却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参考着那个完美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成长,按成功的标准成材,一旦希望落空或达不到要求,就会对孩子发泄情绪,甚至用“不打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老话来安慰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下,每天家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孩子怕做的不好,怕做错,我怕孩子做的不好,比不上别人优秀……,总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强加给孩子,要求他指责他,生怕他落后而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在爱他、为他好的名义下,强迫他而不是耐心的引导他……。
看完了《亲爱的加百利》,看到作者对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满足,在感恩上天赐给我们健康孩子的同时,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孩子会怎么样,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对待孩子?能否以那样的耐心和宽容对待他,一步一步去引导他,主动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逻辑,把他带回到我们的世界?能否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差异,不埋怨不抱怨,主动寻找适合他的道路?无论怎样,都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接受他的不完美和不优秀?”……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在教育中煎熬的中国家长阅读,在感动的同时反思,我们对孩子是否太急躁和功利了,是否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的快乐?即使他不是最优秀的,只要他能够心中有真善美,他都是最好的!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努力的去理解他,接纳他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引导他,共同寻找能让孩子接受的,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也许我们彼此都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珍惜今生的母子缘,接纳和认可彼此所做的努力,一起享受共同成长的幸福时光,静待花开。
南宋时期大学问家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意是说,方方正正的池塘就象一面明亮的镜子,天光云影、湖光山色倒映其中,景物清晰可见,这都是因为有源头清澈的活水。思想源头的活水是什么?就是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获取新知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育书籍。书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深:"只有不懂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现就对《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当今社会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很难去做,因为现在是竞争的社会,作为父母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小皇帝"的父母。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龙成风。只要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当父母的就脸面生辉,无尚光荣。但孩子怎样才能"出人头地",怎样才能让孩子成才,也使当父母的非常头痛。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父母似乎省心了。当父母的只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等等。其实这只是对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一种教条的说教。事实上孩子需要接受的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更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范例中介绍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充满爱心,关爱他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今天我给孩子去开家长会,相比之下,我发现自己是一名不合格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自己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当父母的就"称职"了。去年10月份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以来,濮阳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让我感到充实了。在充实的同时却与孩子的沟通少了。在此,我特别感谢孩子的母亲和他的姥姥,一直细心照顾着孩子。我以后要多挤点时间来陪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最吸引我的是书中“父母课堂”这个栏目,因为在家庭教育这个新课题上我们这些毫无经验的父母应该是学生,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理念,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书中有几句话很有道理: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在这本书中确实为我们展现了许多民主的、客观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等等,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确实不少启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阅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几点体会。
一、欲成才,先成人。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二、家长是镜子,孩子是影子。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然,家长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也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尽量创造和谐、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严慈相济,恩威并施。我们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同时不能对孩子们缺点过分包容和溺爱。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第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家教,形成“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良好局面。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家庭会伤人》中写到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我们改变的能源,所以我尊重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送给自己一句话: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照顾自己,你无需牺牲自己来获得爱,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说的时候就说吧。做一个快乐的自己。为自己而精彩的活着吧。
近日,再一次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校园里孩子们真诚可爱的笑脸、老师们诚挚关爱的眼神、还有那热闹非凡的课间时光。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内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却是不平凡的。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这本《爱的教育》是通过一个四年级小男孩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例如:铁匠的儿子波列科西、班长德罗西、“小石匠”、好朋友卡隆等,他们从岀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整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就在这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启蒙人,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只有时刻让爱心、耐心、童心陪伴左右,才能让孩子学会感知爱、学会爱别人。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可见,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读了《爱的教育》让我对师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新老师》一文中,新老师捧起孩子的脸查看,把手放在额头看有没有发烧,这些小细节透露出老师对孩子的关怀。对于犯错的学生,老师没有斥责或是体罚,而是用自己真诚的心感动学生。这正是“爱的教育”的最好体现。《从前的老师》一文中,瘦小的二年级女老师每天只顾着为孩子们奔波忙碌,对于教过的学生也会去家访,询问情况。她热爱教育事业。如母亲般的善良和慈爱让她赢得了孩子们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无数个这样的老师,她们默默无闻,却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爱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们做出了完美的示范。《父亲的老师》----执教60年的高龄教师在84岁时退休了,当他离开心爱的学校、离开心心念念的学生,他的心顿时空荡荡的。这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他能将教过学生的成绩单细心收藏,而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挚的爱。
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形容,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岀爱心的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朋友。
爱,是一次永远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行,一路上经历着许许多多或快乐,或忧伤,或感动,或幸福的风景。它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绚丽多彩。教育中有爱,才会真正让孩子、让教师拥有更加丰盛的心灵。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我愿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