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生命之树》读书笔记。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之树》读书笔记,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先收到钧岚老师推荐的书是《会痛的不是爱》和《生命之树》。女儿选择了前本,我就选读了《生命之树》。看到封面真正吸引我的是文章的副标题:个人成长与能量疗愈。当时就觉得与我们这次的心理疗愈师初阶培训比较贴切。但当我正式阅读的时候,我才发现好深奥哦!好像有点看不懂的感觉……随着一章章的慢慢品味,开始有了一点感悟了。

这本书的作者凯思.雪伍是美国一位享誉国际的导师和治疗师。他的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术语、有关人体的七个脉轮与自己身体的切入点是如何紧密联系、教会你如何用你的脉轮来释放堵塞的能量、教会你如何把不良的能量转化为健康的能量的技巧,使你重新与你的自我、你所爱的人和你生活的世界取得平衡与和谐。所以说《生命之树》是一本实用的、易于操作的指南。

歌德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本身。我们每一个人自打出生就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拥有了精微能量系统,它有脉能(能量转换器)、气场(能量库)、经脉(能量通道)组成。我们平常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其实都是能量事件,有好的,有不好的。不好的反应在精神、心理、情绪或身体健康层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能量系统的堵塞,它导致人不能自由放射能量。那么我们就要通过治疗受堵塞的能量系统来自我疗愈。那如何来打破受堵塞的能量库呢?作者重点讲到了心理-灵性整合,就是把人类能量系统和人类能量场里的不良状况系统地转化为健康的工作状态。就比如我们心理疗愈师初阶班上老师让大家分组去感知和有意识地去体验去回忆旧的自我部分,让旧我重现,然后认识和体验一个真我。很多学员在这个环节都得到了能量的释放,包括我自己。我认为,这就是在打破能量堵塞、打开和平衡脉轮、促进回忆、重拾和重聚,心理-灵性整合帮助人回到自然的完整状态,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因为自我和真我合一了,所以喜悦!

书中作者把通过人体感官来接受物资世界信息,经神经系统处理 ,并被理性头脑解读的现象称之为第一注意力,把通过心的直觉感知世界,通过精微能量系统(脉轮、气场、经脉)来处理的 现象叫第二注意力。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平常老让孩子们做事要用心去做,不要凭感官,不要看表面的道理了,原来也是在强调第二注意力呢。如何发展第二注意力,提高对世界感知的准确率,与周围健康的能量场产生共振频率?作者在本书第二章给出了七天的训练指南。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很成功,而有的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失败了?究起根源是因为不成功的人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在于精微能量系统和个人能量场的失调。或者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也缺少工具来修复先前的能量系统损害。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成长经历的记载和剖析证明了自我疗愈和团队治疗对能量系统损害修复的成功。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没有去上7月7-8日的亲子课程前,我与女儿的关系总有一种微妙的,说不清的敏感。当女儿在小组互动环节拉着我的手,哭着对我说“虽然我从小很优秀,但是在你们眼里还是觉得我不够好,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考试得第一名的时候,你们让我继续努力,得第二名的时候,你们说我咋没有得第一名?到现在,我成家了,你们还是觉得我做的不够好,没有想你们期望的那样去走,反正各种不顺眼,各种挑剔”。在这一刻,我的内心一阵阵刺痛和收缩,能量场受到强烈冲击。我开始在自我和真我之间反复撞击,当我平静下来用心去思考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老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她,放大她的缺点而忽略她的优点,老拿她和邻居的孩子和同学比,现在又拿她和成功的同学们比,觉得没有给我们光宗耀祖,给她心理上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直到她现在还在心里恐惧着、痛苦着……我们自以为付出的全部的爱如果造成她能量场的堵塞,这能算是爱吗?直到钧岚老师问我“你想给她什么?”,我回答“幸福”,老师转头问旁边的女儿“你幸福吗?”,女儿回答“我很幸福啊,老公爱我,公婆喜欢我,一双儿女聪明可爱”。这就OK了啊,你还想怎样?老师说我们自认为的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那不是真正的爱……通过这次疗愈,我觉得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样,回来再也没有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女儿去要求她了,其实,她已经做的很好了!打开了这个卡口,整个家庭都充满了能量!

生命是伟大而奇妙的。作者在第七章“再次绽放”中对生命进行了不一样的诠释:他从怀孕、分娩、婴儿期、哺乳期到孩子长大和父母分离,以及家庭生活中产生的愤怒、信任、天真分别描述了能量场的玄妙,从而达到降低能量损害,清除能量系统堵塞,让生命享受与宇宙大我的合一。

从本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人除了医学上的生理结构解剖外,还有相对应的七个脉轮,那就是从下至上的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和顶轮。人在外界感官和心里意念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有所反应,其实就是这七个脉轮所产生能量的放射。那么人们要想身体健康就需要打开自己的脉轮、调和脉轮并释放受阻能量来修复脉轮。所以,作者在本书第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详尽地介绍了如何使用正确脉轮与脉轮冥想及我们的生命之气从何而来。就像中医用针灸推拿打开我们受阻的经络一样,使我们的精气神通络畅通提升。最喜欢的是每一次脉轮的冥想都和瑜伽的呼气吸气巧妙的结合起来,它起始于第一个脉轮,终结于顶轮,这就是我的生命通道。这也和我们这次学习的乌帕瑜伽的调息法不谋而合。

第一次跨越自己的专业,学习心理疗愈,不知所措的写了这些心得,请大家多多指教!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因为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当中的爱的分量。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为何会显得如此的沉重?这样的观点又是折射出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和情爱观呢?

在书中,我们的男主人公总是很吝啬爱这个字眼。每一次、每一个情人都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字眼的抚慰,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每一次都选择逃避。或许这可以说是不够勇敢,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一份慎重。这份慎重是对于爱情的尊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男主角一直都是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徘徊。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深爱的那一个是谁?对于自己的妻子,他觉得非常纠结。因为他们在一起本身就像是一场意外。但是,不论他身在何处,在哪一个情人的身边,最后的他都会准时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其实,这就已经是真爱了。但是,他总觉得这不是,或者是不能够确定是。

直到自己的妻子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就变得不完整了。每一个情人的面孔都会在眼前模糊,他开始认为是自己老了。老得到最后只能守在自己的妻子身边。所以,一旦妻子离开,那么他就是没有了任何的情感依靠。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爱这个字眼,认为这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却为这个字眼纠结了一生。他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逃避,可能是对于责任的逃避。但是,回头想一想,为什么爱情永远都是和怎人挂钩的呢?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以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天,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才明白:生命是在绝境中求生;生命是在不利的条件下坚强长大、生长;生命是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心脏!
有一次,我发现了一只小蚂蚁,我想玩一个恶作剧,便把蚂蚁踩伤,把它埋进了一个堆积如山的土里。而我正想着蚂蚁永远爬不出来时,那只蚂蚁竟然艰难的爬了出来!我顿时惊呆了,半天没有动弹。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课文中的飞蛾求生,它们是多么渴望生命多一点,并不想让其他人或者动物夺取自己的生命。

本文作者杏林子,12岁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身体上90%以上的关节全部坏死,不能动弹,但她努力坚持,绝不向死神屈服!这样,她凭借着只有手指能动的一双手创作了几十本鼎鼎有名的书。她的家人曾多次劝她不要再写作,多多休息,但她每次都坚决拒绝。她说:“如果生活中不写作,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她又摆着那只只有手指能动了手写了起来。

2006年杏林子与世长辞了。但她努力写作,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世间,留在了每位读书者的心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书笔记


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这本书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一切归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或许太过于沉重,我自信并没有真正完全将这本书读懂,只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窥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图,但终归是别人的观点。等我变得更加成熟些后,我会将这本书再读过,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 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 谈谈个人理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范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的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可以听到时钟滴答流逝的声音,手捧着一本书,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感受生活与生命的美好。我十分感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生命、对人性的阐述。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生命的价值是要通过一生去实现的,生命之轻在于虚度,生命之重在于充实。

那么生命是什么呢?生命就是出生死亡,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在父母的呵护与老师的敦敦教诲中开启了生命的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少年的青涩到青年的稳重,在生命的过程中最终我们学会了很多:美与丑、善与恶、包容与宽恕。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长,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承担。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后,我由衷的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可以沐浴阳光享受生命的美好;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帮助的人,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温暖。

生命中每次选择与决定都在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几年前我们选择的结果,未来的生活则是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的,通往精彩人生的道路或许有无数条,但对我们来说生命是条单行线,没有岁月可以回头,所以确定人生的方向前我们要用心来思考。站在生命的路口面临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轻与重本没有对与错,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我们永远也不要抱怨生活,这一切是自己选择的,抱怨是对自己选择的否定,对自己选择的东西后悔完全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态度。面对轻与重的抉择谁也无法预料后果,我们所谓轻如鸿毛的东西到最后也许成为你最无法承受的疼痛。我们不能用这个理由来否定自己从而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我们生命的轻与重都应该是由我们自己选择并最终由自己承担,无论我们到最后是不是能承受,总比别人选择了最后自己承担要有意义!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每天我们忙于工作、学习、生活,压力使我们喘不过气来,在无数的压力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包容,在坚强和包容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成长。空闲的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背起行囊去旅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去感受万千的社会、去体会生命的美好。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人生的下一个路口是惊喜还是忧愁等待着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个当下。从不曾奢望得到更多的东西,经历过这许多难忘的岁月,再来回首每段往事,心情是淡然的。守候在自己安静的心灵世界,为生命轻与重的选择付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书笔记


有很多书,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屑一顾,原因是它们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波涛汹涌的情感,但是在阅读结束再回头思考的时候,又会觉得温婉深沉,回味无穷。读这类书纯属精神层面的享受,可以获得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页页将《生命》读完,我从心底里服了米兰?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将哲理小说提高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其对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思考颠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价值观念,甚至开始使我产生惶恐。

生命中确有轻重之分。人类奔波劳碌倾其一生无非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即一直以重的姿态在追逐轻,而人类幸福的标准无非是家庭、名利、爱情等媚俗的东西。西方悲观哲学家叔本华以为,人生即意欲之表现。意欲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是去追逐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对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弃追逐,重新审视身边的人,考虑一下如何真正的活着,抛掉负担,回归自然,养精蓄锐以应对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轻有重,还有沉重之轻。叔本华说,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会使我们理智地提醒自己应该遵循的生命法则。有重就会有对于轻的渴望。然而当轻真正降临,我们却很难承受。沉重之轻与重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生活更加糟糕。人们习惯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赞美中肯定自我,当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谓生命之重时,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这时候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上进心被当做垃圾处理了,自我意识就再也无法支撑,社会上只剩一群人感叹家庭亲人的可贵,芸芸众生将慢慢丧失掉个性。说的远一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就更没指望了。

诗人兰波说:人生要一边赶路,一边赏花。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往往强调并列性。兰波想表达的不是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而是要用这心态来赶路。人生如果仅仅用来赏花,便只剩空虚、恐慌和无聊的安逸了。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书中对于我们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种特定称谓,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们拥有一份坚信和简单化的真理来得到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并同化他们整个集体。在媚俗的世界里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是对个人定义美的意志的剥夺,它来自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认为书中四个主人公中,弗兰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们每一个人,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别人眼中偶然的错误。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脱离公众就难免媚俗。当个人有意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去应和群体的价值取向时,就已经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潇洒的萨比娜也不能免俗。

书中有两对互做对比的人物:托马斯和特蕾莎用来表现灵与肉,萨比娜和弗兰茨用来表现轻与重。灵与肉的纠葛占了本书大部分篇幅,但是浅薄如我却并没有参透什么,而萨比娜和弗兰茨的对立冲突,让我印象深刻。

萨比娜是带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独行的女画家,她的人生充满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载体。被特蕾莎发现和托马斯的情人关系时她选择离开,弗兰茨准备和她真正携手时她又再度选择离开。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国家社会中。在祖国遭遇困境时,她对游行队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历史和文化不会使她与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亲近。这样,她又构成成了对同胞这个概念的背叛。她宁愿自我地生活在阴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阳光下。我觉得她和书中两个男人之间都不存在爱情。她不愿承担什么,始终处于背叛的进行时,所以他们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轻的道具。和托马斯在一起,是类似知己的存在。和弗兰茨在一起,她则扮演起长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组织家庭安顿下来,对别人来讲是种轻,对她则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可是一个时时刻刻将自己视为局外人的人,一个总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会剩下什么呢?萨比娜给了我们答案,只剩下空虚和寂寞。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


今天我带着疑问而又迫不及待地心情读完了《去年的树》这篇文章,认认真真地阅读后,我心中的谜团不仅一一解开,而且我从文中领略了不少新的道理,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文中写一只小鸟从春到秋给一棵大树唱歌,冬天到了,小鸟不得不离开树木,它们约好明年春天,小鸟还给大树唱歌,可春天来到了,小鸟找不到那棵树,于是小鸟便经理千辛万苦找到唯一的希望,唱了一首歌便飞走了。文章中可以让我看出,现在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破坏植物,乱砍滥伐,让大自然的一切变得那么没生机,在一年中砍掉了成千上万棵树木,不仅少了一份美丽,而且树木释放出的氧气也就白白浪费,树是美化环境的,在校园,在街道,在路边都可以看到树木,正因为有了树,大自然的一切才变得生机勃勃,才变得充满春意。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树木被我们砍伐的所剩无几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见,没有树是不行的。文中的小鸟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朋友变成那样后,难道不会伤心吗?他希望见到去年那棵茂盛的树,他更不会想到去年的郁葱大树如今变成人们的利用工具。
小鸟渴望为那棵茂盛的树唱一首歌,可再也不可能了,我们要为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要找回去年的那棵树。

《我们的树》读书笔记


故事大意:每年圣诞夜,我们一家人都会开车到路加森林找我们的树。爸爸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抱着箱子。妈妈牵着妹妹妮妮,我抱着毯子走在最后面。走在森林里遇到一只鹿,猫头鹰的叫声从森林深处传来。我们用玉米花串、系好绳子的苹果和橘子装饰我们的圣诞树,还挂上蜂蜜小米葵花子球,然后在树下撒些带壳的坚果、面包屑和苹果片,给那些不会爬高的小动物。妈妈叫我把毯子铺在地上,坐下来欣赏我们的树。她带了一壶热巧克。让温热的杯子暖和我的手指。爸爸关掉手电筒,我门安安静静的坐着,希望有小动物出现。离开以前,妮妮和我各选一首圣诞歌来唱,我选朝贺耶稣诞生。妮妮选王老先生有块地。我们越唱越快,因为歌词很长,而且越来越冷。夜里,我躺在床上,想我们的树。第二天,阿姨、叔叔、表兄弟姊妹都来了,一屋子快乐的笑闹声中,有时候,我的心又带我回到路加森林。我想像鸟儿、松鼠、鼹鼠、浣熊和鼬鼠都在享受圣诞大餐。说不定有熊、狐貍,踩着细细尖尖的脚掌跑来。它们全都在那里,在圣诞节这一天,围着我们的树,唱它们自己的圣诞歌。

我认为,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应该珍爱地球,不要砍伐树木。要和大自然成为好朋友。希望大家也能学习故事中的爸爸妈妈,过一个环保的圣诞节。

《冬青树》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了《冬青树》,印象尤为深刻。

文章并不长,主要写了我从小命运便十分不好,生母早死又被生父遗弃,而她自己又在一次婚烟的悲剧里扮演了不幸的一方。可以说我是十分不幸的。从小我就被舅母所抚养。她待我很好,甚至超过了她的亲生儿女。长大后,舅母的儿女包括我再内,为了职业,不能守在舅母口口声声说:走了顶好,图个清静!但我心里明白,她是多么盼望孩子们都围绕在她的身边。所以几个兄弟姐妹都商量好,要在舅母六十整寿的时候全体回家,为她祝寿。虽然,儿女们都已各自成家立业但只有回到了舅母身边才算真正回家,因为舅母无论什么时候都使你安心。舅母是一个懂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而且也得到真正生活的人。舅母经常骂人,但她骂人是毫无恶意的,就是因为舅母这种毫无恶意的骂人常常表现这种家庭的融洽,她的骂声里含了无限的爱和关怀,她真是一家子不倒的权威。本文把舅母比做冬青树,因为在我的生活里舅母永远存在。同时,我画了一幅画送给我的舅母。

这篇文章,不仅用了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我的舅母。更让我明白,也许你的外表很柔弱,只要你意志坚强,即使你面对困境,也会勇敢的承受。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蜜罐中长大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父母的辛苦操劳是为了我,对幸福的定义竟是如此的淡薄,总是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受不得一定的挫折,在学习中也经常是因为一点的不顺利就失去信心。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像冬青树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都会常青。我要感谢这这篇文章,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怎么去感恩,怎么去努力,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以后对社会有用的人。

喜欢《《生命之树》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生命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