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成功无捷径读书笔记

成功无捷径读书笔记

《无用之美》的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无用之美》的读书笔记》,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我的读书笔记,记一些我读过的书,并记录一些转眼就忘的想法。大家不一定也会对这些书感兴趣,因为我深知,一本书,需要用读者此时的心情配合,才会有兴趣读下去。

《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是在西西弗书店看到的,于是列在自己的书单里了,趁着某天有空,跟其他书一起借了过来。

了解丰子恺,源于好友旅行回来送了我一本他的书《缘缘堂随笔》,看了他的文章就非常喜欢了,喜欢他的语境,更喜欢的是他所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怀。2011年我有幸去上虞参加了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论坛,并参观了春晖中学旁的丰子恺故居。里面有大量有关他的介绍和图片,算是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丰子恺的名字命名图画书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不用他的名字还能用谁的呢?后来又找来有关他的纪录片看,丰子恺这样的爱美又善良之人却遭受非人的侮辱和折磨,当时看了真是说不出的难受。2017年,在东京大学旁边的一条小巷子里又无意间发现了竹久梦二美术馆,还进去参观过。年轻时的丰子恺就是在东京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竹久梦二的作品,感动于作品的美感和诗意,之后他对艺术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竹久梦二非常大地影响了丰子恺绘画风格的人。

丰子恺说,美是没有用处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书中他讲了米勒、梵高、高更、塞尚等等画家的故事,米勒的志气、见识是最打动我的。书中26张插图,有8张是米勒的画作,米勒给丰子恺的启发也非常大。

对于想了解中国美术史、西方近代美术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启蒙书。并不是他讲得浅,而是他能把复杂的事物用浅显易懂的话语传递出来,真是敬佩。最烦的就是现在常有专家故作高深,用些专业术语,绕着弯讲,把听者弄得云里雾里的。

书里他也有对竹久梦二的画作进行赏析,还有他自己的漫画创作思路,到底是画岁月静好呢还是画人世险恶呢?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直率得很。

我最喜欢的一幅丰子恺的画,有部韩国电影里也有出现哦

对于相机,在1936年的文章中他写道“讲到艺术价值,照相自然逊于绘画”,可能那时候的相机功能不全,冲洗技术又差吧!电影刚发明的时候,不知道哪位名人还说电影没有用呢!

还是绕回来了,到底什么是无用的,什么是无用之美?除了绘画,摄影是不是也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摄影师,是“使用相机的艺术家”。嘿嘿。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无用是本心》读书笔记300字


书名:《无用是本心》 作者:潘向黎

潘向黎是我喜欢的美女作家,她的《茶可道》和《看诗不分明》文字温婉浪漫,轻触似有微温,曾经给我以美好的信仰和深深的感动。关于这两本书,潘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宁静那么好,但是并不是随时随地获得的,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个帘子。饮茶也好,读古诗也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两道帘子。”

潘先生用饮茶和读诗这”两道帘子”挡住了世俗社会的喧嚣和纷扰,独享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和纯粹,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氛围里,让我们格外羡慕和钦佩。

本书是潘先生的散文集,多为怀念故人和旧事的文字。书名取自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句子:“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不求关注,不求欣赏,就像空谷幽兰般,寂寞开放,孤芳自赏,是潘先生做事做人的原则,在她看来,守住了本心,安于无用,善于放弃,就是保住了本色,保住了天然。

而关于“有用”和“无用”的分别,庄子在《人世间》中早有精彩阐述,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接着又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所谓有用和无用,其实都是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来判断和取舍的,世俗一致公认有用的东西常常充满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而那些被认作无用的东西却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以思想和哲学启迪我们的人生。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桥之美读书笔记


篇一

看来《桥之美》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有了很深得一会,让我对桥有了更溶厚的兴趣,五冠中的文章写得唯妙唯肖,生龙活虎,让我看了仿佛桥就在我的面前。

文章中,从视角中,我体会到了,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以及南京大江大桥犹X一道直线,美丽动人之景,我相信这些地方去了一定让每一个人留恋忘返!

文章中,写到矛盾故乡写镇子上得芦苇林,让我很惊讶。芦苇居然会多到呈密不透风的情况,我觉得很惊讶!可是在每一石桥旁,却没了呢些多的吓人的芦苇了,他们仿佛在做一次深呼吸似的。

文章中,作者为了画一些座桥多次爬上高峰,作者不畏艰辛,只为画一座桥,这讲无懈可击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感到非常伟大。作者那伟大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让我皮不急待去学习作者呢伟大,不畏艰辛,顽强不屈的精神。

篇二

今天,读了吴冠中的文章《桥之美》这一课,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并且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真的写的很棒,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000字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 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 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了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美学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排除一切疑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畏惧!朱光潜先生也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学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人们在不断的探究美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美可以变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一总命题,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谈美离不开谈人,因为美是一种对于人来说才具有意义的价值。文中写到: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动大致分为知情意这三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并且对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我们学习美学是一大启发。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是一个双向过程。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 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吁我们冲破禁区,解放思想。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人的审美标准不同,美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难道西施都长一个样吗?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喜欢《《无用之美》的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功无捷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