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灵品质读后感

心灵品质读后感

《心灵独白》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心灵独白》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在读了本书收录的(为了这青春》、(秋之歌》、《很累又很尽兴的生活》、《心锁》等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后,我深深感到《心灵独白》的题目出得好,它可以使我们青少年学生表达自己的企盼、渴望以及迷惘、忧烦、苦闷、怨}贵等情怀。由此,我也理解了何以在全国竞赛中选作此题者众的缘由。 有道是:题,指额头;目,指眼睛。从题目看,命意了然:要求参赛者敞开心扉,写写自己的心里话。这些心里话常常是藏于心灵深处,往日或不便言,或不愿谈,或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及说出,而今在独处之时,平静地求索、凝重地反思之后,可以 独白一番的。独白,讲究本真,很自由,无干扰,无遮拦,要求尽可能以尤美的语言写出自己对于事物的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当然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但不该是大段的叙述,因为是要人了解自己的心灵,而不是要人知晓一件什么事情;它也可以有所议论,但不该是长篇的论证,因为是要诉说心曲,而不是要驳斥谬误与宣传自己的主张;它L要应取第一人称的写法,但也不排斥第二人称的运用,不过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一切是为了自己能一倾积像,让人了解自己性格的本质特征,而非通过对他人的颂扬或是指斥,使读者去了解别的什么人。 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苛求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必须做到站在时代的前列,紧紧按着时代的脉搏,正视现实,探索人生,及时而准确地提出并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和奋发的希望,使文章里跃动着强烈的当代精神的热流。但我们似可借用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这两句话来强调好的文章必须有正确、积极、鲜明的主旨。

我们应当也可以要求习作者们就其个人的生活实践,写出能够比较敏锐地感应时代的气息、真实地反映自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正在走向成熟的心理体验和探索,或者也可以揭示在某些生活际遇中受到的种种困扰,以青少年心之声来呼唤与警示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引起注意与足够的重视,虽则是暴露,却也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青少年作为社会人,有其各自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内容。环境对于人的思维和情感能产生极微妙的作用。这心灵独白,必会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即精神领域里,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与判断,反映作者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倾向,也必然会显示个人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中,想要采取某一行动的某种意志。参赛作者面对这一题目,定能调动起沉淀在意识底层或隐伏在潜意识之中的不少的独特感受,诸如学习压力、代沟、教育方法、人尊与自尊等等,然后必会选择其中最有深切体验的内容,自己跟自己,当然,也可以说是向读者,把那一份真情、实感、理念娓娓道来。 人们常常是有所思乃在夭地间。

新蕾杯作文大赛在秋季揭幕,于是我们的作者们触景生情,唤起往日情绪的记忆积累,抓住一个秋字融情于景,或由景入情,或由情入景,揭示由此感悟的哲理。或说自己在这秋季走向成熟(《秋的反思》),或认识到叶子原来孕育着自己的宝宝,大地静静地睡着,积蓄力量,吮吸养分,说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生机勃勃的春日(秋的启示》),或深思人生的秋风迟早会刮起,珍惜青春必须用自信挑战命运,并用困难是我们的恩人告诫自己(《秋之歌》)。有的文章则隐含了类比推理的逻辑思考,提出必须经过冬口的洗礼,才能迎来绚丽的春夭,走进辉煌的殿堂,就要付出艰辛(心灵独白》)。 客观外物早已与作者们的心灵多次撞击,那写作的灵感 就不仅限于来自触景生情,也可闻声动心,如月亮》之由刘欢的歌声起笔;也可睹物伤怀,如《凝重的反思》之由看风车而引发。年龄生日,无不触动那些正处在、或刚刚度过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的心灵。请看那些《14岁的少女》,}18岁的醒悟》等篇。

《为了这青春》的作者体察到自己把青春更多地交给思索与磨练,认识到未来的路准备了荆棘,更准备了阳光来等待自己。应当说,是辩证的思维水平使作者在将感觉诉诸思维、形诸语言的时候,写出那么多显现她的成熟、有力、厚实的锦言佳句。 因事动情,即事缘情,把情融化在叙事之中,掌握得好也是可取的写法《心锁》一文用细腻的笔触,流荡着浓浓的感情色彩,抒写个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那随着小伙伴的一声搅扰,即刻浮于脑海的半空悬下钓鱼之饵的画面,所用文字不多,真实感人,不仅显示一r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也显示厂如此即事缘情布局谋篇的独特魅力。 当然,直抒胸臆也各有令人称赏的地方,请读一读《今日的 宽余》、《冲不破的网》和《无奈的我》,还有《很累又很尽兴的生活》、,后一篇文章先从小同学们心底涌动的话生活真累呀开篇,既而写生活就像一首激昂的摇滚乐,作者说他觉得这种生活很充实,很快乐,然后写无论与朋友共处,抑或个人独处,作者体会到的是14岁犷碌中的快乐;第四段实际上写的是尽管忙碌,尽管有挫折,但作者依然很欣赏属于我的生活;第五段写忙碌的生活需要调节,而调节的最好方法便是运动;最后总结全文,以自问自答累了吗?累了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累了就是尽兴了引出结语,点题,收束结构严I的全篇。该文无论是立意谋篇,无论是语言表达,都可称得起是L几乘之作。

说到语言,令人感奋的是从《心灵独白》的多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某些作者的语言功力。不少美文以优美精炼的词汇,巧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婉曲、反问等各种修辞方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心灵的震颤,写出了凝聚着自己的思维成果的心声,颇有情味。情之所至,犹如泉之涌,水之挞,喷薄而出,十分流畅。其中许多警句,所含信息量大,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能收长留人心之效。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请看1}:累又很尽兴的生活》中的一段话:如果朋友说喜欢大家一起去玩,我会随声附和,十儿岁的孩子在一起畅谈生活,流露出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本色,所以我喜欢;朋友说喜欢一个人独处,我也特别赞成。

人需要一个空间,一个独自生存的空间,也可以说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以至于能包容灵魂深处的每一次自责,容纳失落后的每一次痛楚。独处并不等于孤独,每一次激情过后的冷静正是自己看清自己的时刻。于是从与朋友的共处中,与自己的对话中,我体会到的是14岁忙碌中的快乐! 当然,此次入选的某些文章也有某些不足。有的内容格调还可再求昂扬向上;有的结构还可再求严谨,使文章结尾水到渠成,更为自然;语言方面尚需提倡精益求精,加强锤炼。但瑕不掩瑜,我还是要为《心灵独白》众篇叫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

第一次拜读李敖的作品,《传统下的独白》,里面是一篇自序加二十篇杂文,发现这种带着点黄又带着点狂的笔调也许就是他个人的语言特色吧。

李敖用的字2020句很尖刻,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对女人心理的描写: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不是赶火车!。

总觉得这李敖对女人的偏见挺严重的,什么喜欢有点奴才味儿的男人、结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眼中的女人都挺现实的,也许跟他受过不少来自于女人的挫折有关吧,似乎年轻时候的他总是孤独寂寞的:我又不会跳舞、不去教堂、不善说可爱的废话、不忽视礼义廉耻中的第四维、不再是男女同校的大学生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 。里面还有段文字2020挺悲壮的: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怪凄凉的。

李敖对爱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爱情不是' 永恒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 专一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藐视海誓山盟的人,维护水性杨花的人,他说: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反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婚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我不能苟同,但也许这里面有他的道理,过程始终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

李敖是个名副其实的愤青,他认为青年人都应该有愤世嫉俗的朝气,他说:咱们若要真的振作起来,非得先培养愤世嫉俗的气概不可!。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读了这些文字2020,你可以体会到李敖对社会教育改革的那股激情,同时也饱含了对年青一代的期望。难怪说他的书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

李敖也有他另一种语言风格,像散文诗似的文字2020,柔美的意境。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窈窕和成熟五月的湿风吹上这南国的海岛,也吹开了这朵玫瑰的花瓣与生机,它畏缩地张开了它的身体,仿佛对陌生的人间做着不安的试探,文字2020虽美,但是总觉得带着点阴暗的味道,带着薄薄的怨。

读完,觉得这《传统下的独白》就是李敖写来宣泄情绪的,但这种任意而为的写作态度却偏偏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二)

这本杂文《传统下的独白》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有点深奥。他的文章与大多数人对于他作为批判传统的斗士的认识不同。经常引经据典,读完以后能让人明白大师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已成大师级了。

突然又想起了题外话,其实我觉得真正是反传统的学者是不存在的。古有李蛰,但它也不是真正的批判传统思想,而是对那时人们曲解与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不满。我想现在的李敖也是如此。他从传统与现在之间找到了不同点,找出了好坏是非,于是乎开始呐喊罢了。

这本书叫做独白,依我看这就是真正的独白。他的举止让他显得与某些人(自己脑补)格格不入,所以自己会感到孤独那是正常的,成为了大师就注定要孤独了,因为能和你平起平坐的人这个世界有几个。里面的文章都是杂文,而且言辞都挺激烈的,不管是那篇《不讨老婆之不亦快哉》还是那篇《长袍心理学》那都是批判虚伪的文章。感觉李敖与李蛰不单是想法相似,连姓都一样,难道有某种关系?

受到冷眼看世界五个字2020的影响,我对李大师的思想起初有点不屑,想:这么大了还当愤青,没事做吗?不过现在又接受了存在即合理这一思想,于是对他的看法有点改观: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所以李敖的批判也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必须的。从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李敖他批判最多的,是咱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庸之道。不管说的对不对,那都能让我们对这一思想有新的认识。

其实我最欣赏本书的,其实也是最欣赏本人的地方,就是他不被政治所干预的言论。希望能一直保持,同时在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岛,不管是茫茫大海的孤独,还是狂风暴雨的绝望。都要保持自己不变质,然后继续探索。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三)

李敖,台湾学者,桀骜不驯,狂妄不自大,人如其名。

话不多说,回看《传统下的独白》,笔者认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与书名相符合。书中分为三大部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中国艺术新研。第一部分包括20篇文字2020,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主要对当下中国的诸多传统、习俗,给出自己的评价及想法。表达其反抗传统、蔑视传统的态度。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提出新的看法,以通俗的文字2020呈现中华文明的精华。特别是文中提出要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鬼子--别再误解中国。最后一部分,以《周越墨迹研究》为主线,拿出大量史实证据,肯定了书法家周越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周越,何许人也?当今书法界都知其甚少,我等平民亦难知之。以此看出还原历史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书中文笔辛辣,观点独特,嘻笑怒骂、嘻皮笑脸皆文章。用它自己的话说:李敖的作品不可不看、不可再看,所以笔者从了他的意思,看了再说。

《传统下的独白》之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共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作者李敖通过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反抗传统、渴望变革的态度。

不得不承认,李敖的文章的确会给人以难得的震撼。他在文弱的文学界竖起了一面特立独行敢爱敢恨的旗帜,无愧大师之名。作为一个受犬儒思想影响的人,李敖把精神自由发挥到了极致。《传统下的独白》共二十篇文章,前面的部分写李敖不羁的爱情观、狂傲的性格和他眼中社会民智的逐渐开启。相对来说,后面的部分更加精辟,分别批判了迷信、守旧、法律的无知、政治的虚伪、教育的扭曲和中医的不科学。如果说前者更多地体现出了作者的潇洒,那么后者则流露出作者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严谨。

本书成书于李敖年轻时,处处体现了他的轻狂和豪迈。然而,在我看来,李敖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在年轻时写出这样一本反传统的书,而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李敖时,发现他仍那么激进,充满了本应只属于年轻人的活力。李敖在《北京法源寺》和《传统下的独白》中都提及过,年轻时狂热的激进者到老时通常会成为狂热的保守者,而李敖没有,这就是李敖与别人的不同:始终如一,即使始终如一地轻狂得有些不近人情。

人都是会成长的,李敖也是。但是他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改变性格,而我们大都在这个泯灭人性的社会失去了自我。

是什么让李敖一生坚持这样一种大逆不道的性格?我们会因为无知而轻狂,很明显,李敖的轻狂绝不是因为无知。试反思自身:我们会因爱恨而发奋,因愤怒而冲动,我们会因情绪波动而做一些夸张的事。可是,李敖的性格也不可能是因为情绪波动通常情绪波动不会持续一生,而且虽然李敖很狂傲,但他的文章是严谨的,没有情绪化。那么,什么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格?看来只有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了。

我们并非要讨论李敖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而是讨论独立的人格。李敖在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即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这驱使他以一个符合自己态度的性格面对这个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代中国文化长期处在不预便废,至今未立的境地。现在的人已经不再纠结于礼义廉耻,不再用功于经史子集。渐渐地,人们失去了道德准则的约束和精神发展的动力,社会流于空虚和匮乏。与其说李敖太桀骜不驯了,不如说这个社会太平庸了。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中国社会历来不缺少损人利己的人,现在社会的悲哀不是道德沦丧,而是由于道德缺失引起的道德沦丧。不知道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中国最伟大的不是长城,而是思想文化。

其实,把中国古代文化统称为封建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侮辱。三从四德是错的,相敬如宾却是对的;君则敬臣则忠是错的,首孝悌次见闻却是对的。我们因为阶级斗争恨屋及乌把封建文化否定得差不多了才发现,该丢的没有丢掉,不该抛弃的却失去了。我们放弃了阶级剥削却没有放弃阶级歧视,我们否定了压迫却还没实现平等,现在没有了奴隶却还有苦工,推翻了君主却还有对奢靡的向往。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敖,似乎不论用多么夸张的褒义词来描述李敖都不为过。但是,在我看来,李敖并不是一个完人。喜欢他思维的敏感和对待人生诙谐的态度,但不赞同他的很多观点,例如他对虚伪政治和中医的抨击。首先,政治的本质就是实现不平等。古代这种行为可以堂而皇之,而现在必须伪装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外壳之下。因此,抨击政治的虚伪和不公本身就是无聊的,就像骂一条狗是狗一样。我个人认为,除了革命纲领,任何对政治的唾骂都是乏力的。其次,中医固然有很多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部分,但李敖对于中医的抨击类似于毫无情由的人身攻击。的确,中医尚未被证实,但同样没有被证伪。中医的合理性不在于它符合科学原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科学原理和思想文化都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例如在伽利略之前哥白尼是最科学的,但他却不是正确的,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的思想是最合理的,同样不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不是静止的。因此,面对中医,最好的态度是怀疑而不是嗤之以鼻,最好的行为是探索而不是讽刺打击。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二)

读完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中感慨万千。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忍丢下,尤其是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与青春同行》、《我呼唤着今天的春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尴尬与自豪》、《给十八岁的女儿一封信》等等,让我久读不厌,那优美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无不启发我怎样读书,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孩子。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2020,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2020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好教师很光荣,做一个好家长也同样光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有心理准备,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信任。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三)

假期中我有幸借到了李镇西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想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班主任的情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区热爱。除了爱心和童心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心。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责任心是每个班主任所必备的。爱心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因为儿子和我的学生同样大,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上课了还在教室门外玩耍,生病了会告诉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成了他最信任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起老师。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自己的学生。我想也许以前我们做的不好,带我们至少可从今天开始努力做到最好!李镇西还说,班主任应该是一名专家。班主任除了上好一门课之外,还应该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着较深的学术造诣或爱好。这样会让您的学生更喜欢您、尊敬、宽容。

二、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就是阅读和写作。李镇西说,无论多忙,都会花时间去读书,去写作。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一次家访,一次活动,一次谈心。日积月累,都可能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2020表达出来。

三、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境界

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指的是教师内在的功底以及对教材的一种处理。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还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学语文。

所谓的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要追求一种自然洒脱与随意。像国画一样,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泼墨写意,不管运用别哪种方法,都要能把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课文深处。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一个广告人的独白》读后感1000字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1000字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作品是一部优秀的由作者写的作品。通过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自己对于它的理解写下来。如何动笔写好作品的读后感?你也许需要"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1

说到李镇西,可以说我是他的潜在的粉丝。为什么说潜在?因为笔者从不去标榜谁,只要思维、做法合理,我谁都会听。为什么说粉丝?因为笔者很多年前都看了李镇西的多本著作与听过他的讲座。

李镇西,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识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你幸福”,他注重实实在在的爱,是真爱,而不是面子工程的假爱。

他对青少年的早恋问题,是用思维引领孩子正确的恋爱观,而不是生搬硬套去“棒打鸳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正确看待未成年人的爱慕心理,“人对异性的兴趣”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所以,李镇西遇到中学生的恋爱现象,不是不管,而是巧管。什么叫做巧管?就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尽量不要把孩子的“错误”公之于众,是与孩子分析当前的奋斗与未来的目标,不要在“青春的时间”做不奋斗的事情,不要让时间错了位。

所以,李镇西遇到学生恋爱,如遇到学生的亲吻,他不是呵斥,而是故意把手中的教学资料轻轻地掉到地上,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过后用其他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思想通了万事通,意识好了万事才好奋斗。

李镇西《用心灵赢取心灵》还有一个沟通的艺术,就是书面形式的沟通。与新班级的新同学好,还是自己女儿的教育,经常用书信的形式沟通。新同学“未见其人,先感其心”,用爱的魅力自始自终开展爱的教育,爱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其实,本人现在也每天坚持写作,确实写作可以把自己平常的言行举止修补,可以让日常生活表达不到的东西,用文字的凝炼可以传达自己真正的意思。教儿育女,与人沟通,总会有思想的碰撞与矛盾的火花,但文字可以让自己让他人静下心去融合。

如果写作有什么好处?我觉得我的思想家人理解了,或者一些身边愿意读自己文章的同事与朋友理解了,理解我做人做事是属于什么方式,背后的心里的声音是什么。

我觉得我很多年前已经在关注着李镇西的教育灵魂,但真实的自己,还是愧对“镇西教育思想”。爱无边,更要包容去爱。

真正爱一个人,不在乎天天祝福他,而在于不断包容他。因为包容,所以鼓励才有更深的价值。包容一切大于所有的礼仪,这就是真爱。

爱不在形式,爱不在口头,而是用爱心赢取爱心!(杨政政)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2

假期中我有幸借到了李镇西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想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班主任的情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区热爱。除了爱心和童心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心。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责任心是每个班主任所必备的。爱心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因为儿子和我的学生同样大,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上课了还在教室门外玩耍,生病了会告诉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成了他最信任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起老师。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自己的学生。我想也许以前我们做的不好,带我们至少可从今天开始努力做到最好!李镇西还说,班主任应该是一名专家。班主任除了上好一门课之外,还应该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着较深的学术造诣或爱好。这样会让您的学生更喜欢您、尊敬、宽容。

二、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就是阅读和写作。李镇西说,无论多忙,都会花时间去读书,去写作。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一次家访,一次活动,一次谈心。日积月累,都可能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境界

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指的是教师内在的功底以及对教材的一种处理。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还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学语文。

所谓的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要追求一种自然洒脱与随意。像国画一样,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泼墨写意,不管运用别哪种方法,都要能把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课文深处。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4

读完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中感慨万千。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忍丢下,尤其是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与青春同行》、《我呼唤着今天的春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尴尬与自豪》、《给十八岁的女儿一封信》等等,让我久读不厌,那优美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无不启发我怎样读书,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孩子。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好教师很光荣,做一个好家长也同样光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有心理准备,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信任。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相信《《心灵独白》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灵品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