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庄子说读后感350字

庄子说读后感350字

道家思想《庄子说》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道家思想《庄子说》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在世上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庄子说》。庄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他最终的理想世界是人与自然、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和谐社会。而庄子说包含许多故事,更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们不要受到自己识见的约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鱼和青蛙的对话贯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没有把大甲鱼告诉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听进去,反而还嘲笑大甲鱼呢!这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还有一篇让我有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螳螂捕蝉》,它 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潜伏的危机。那时,庄子在栗园游玩,被一只鸟撞到,他要去追捕这只鸟时,正好看到一只蝉在高声歌唱。蝉以为自己很安全,没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蝉的螳螂,也没看到后方伺机而动的黄雀。俗话说: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是要我们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 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险,只有这样谨慎小心的人,受伤害的可能才会最小。

看完书后,我对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观,每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还能教导别人,我觉得庄子说是一盏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庄子说》阅读笔记200字


《庄子说》是一本富含人生哲学的书,书中的每篇故事都意义深远,发人省思。它像是心灵导师,点醒人们心中的迷惑,解开知识之环带来的枷锁,对生活在繁忙混乱社会中的人们,助益良多。

其中有几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王倪的知道不知道》是警惕人们不要自我设定标准。王倪举例,人、泥鳅和猴子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人、鹿、乌鸦和蜈蚣吃的东西也不同,来说明万物的标准不一,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唯一获绝对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这样的态度看待所有人、事、物,接纳和我们想法不同的人。

《宋人的秘方》也是一篇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因为运用一种能够保护皮肤的药,而世世代代做漂白布的生意;有一个客人却因为把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帮助吴王打赢和越国的战争,而裂土封侯。同样一种药方,人会不会变通使用,结果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平时在做事时,不妨往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庄子虽然生活在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纷乱、痛苦的时代,却因为有清明透彻的思想,使得庄子在混沌的时代仍然能保有洁净的心灵。庄子的大道,是照亮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关于《庄子说》读后感800字通用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给大家来分享《庄子说》读后感,在读作品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我们可以将读书时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成读后感,写读后感的好方法是什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庄子说》读后感【篇1】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

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庄子说》读后感【篇2】

大家!我觉得爱看书的人很多,今天我来给大家推荐一本好看的书,叫《庄子说》,庄子说,顾名思义就是庄子说的话,讲的道理。

那么,《庄子说》里面的庄子是谁呢?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庄子呀!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不仅有着有趣的故事,还有着丰富的知识。书内图文并茂,语句通顺,还有文言文与现代文两种语言。

这本书有很多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庄子三剑》。这个故事是讲赵王沉迷于剑术,因此有五百多位剑客来投奔赵王。一天赵王提议让剑客们以后相互比剑,因此五年之后剑客们死伤了两百多人,诸侯见赵王沉迷剑术,打算夺取赵国的土地。太子见了,便很担心,之后太子请庄子来劝说赵王。赵王知道后说:七天之后请庄子来比剑。

七天之后,庄子拿着三把剑来参赛,分别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与庶人之剑。庄子说:天子之剑代表着仁爱,礼;诸侯之剑代表着智慧,勇敢;而庶人之代表着杀戮,无情。之后庄子又说:我发现大王最近喜欢庶人之剑我看是可惜了。赵王听完了这句话,马上恍然大悟,不沉迷于剑术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俗伤身的利器非常多,如酒、色、名等,沉迷于剑术也是一种。

讲了这么多,你有被《庄子说》这本书里的故事、知识、还有这么多名言所吸引了吗?如果你也觉得这本书有趣的话,那么快来看一看吧!

《庄子说》读后感【篇3】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庄子说》读后感【篇4】

《庄子说》感想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先问一下大家:大家知不知道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没错,我今天要介绍的书就是一本关于庄子的书。《庄子说》这本书是以漫画形式来介绍庄子思想的一本书,故事内容丰富,十分有趣。而且书上把许多严肃的人物画的十分萌,因此庄严的历史也就变得简单好多了,这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焦点。

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看似好玩,却透着人生的大道理,让人看了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故事讲得是庄子和他的朋友在桥边欣赏大江上的滔天大浪。这时,庄子说:浪里的鱼悠然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朋友听了,便问: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不紧不慢地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朋友被问的有点尴尬,只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了;但你不是鱼,你不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就可以肯定了。庄子还是不慌不忙的说:当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这句话时,你便已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那朋友顿时哑口无言。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惠子是理性的推理、求证,但当他应用他的知识去推理、求证时,已经不知不觉忽略了更多东西。

《庄子说》这本书就是这么好看,而且在欢乐中我们还学到了知识,这本书的作者也很了不起,他叫蔡志忠,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漫画家。所以我还向大家也推荐一下他的一套书,叫典藏国学漫画系列,这一套书里面就有历史巨著《史记》,大家快去读读吧。

《庄子说》读后感【篇5】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

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 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

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说》读后感【篇6】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世界因你而变

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旁边的人让你舒服,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旁边的人让你痛苦。 ◆“没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根本不知道人间有没有险恶” 活在人世间,我们不需要那么壮烈,尽自己所能不要给别人留下作恶的机会即可。 成熟懂事的大人都知道蹲下来和孩子聊天。孩子在用各种方法骗你的时候,你还配合他让他来骗你,这就是慈悲,这就是智慧。所以,慈悲跟智慧永远都是并行的,真正的慈悲一定是有智慧的。真正的智慧也一定自然长着慈悲的心,这就是“智悲双蕴”。 ◆“我是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我执” 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人性本“恶”,不认同你是常态 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诋毁,要保持不愤恨,这起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进入任何一个新环境,一定要心存敬畏 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千万别做 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你就不要考虑,纯粹是耗费脑细胞,做“无为之功”。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在明白这些情况的前提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一个有价值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没有习惯性对抗的心智模式 一个有价值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习惯性对抗的心智模式的人而已。这种人,想要不成功,都难。 ◆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对于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保持敬畏;对于梦寐以求还没有获得的一切,我们应该保持淡定。 ◆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 自在、喜舍、轻松、快乐、以“无用”为用等,都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有那种状态的人而已。 ◆什么是“自在”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到达不在乎对和错的地方,不需要将坏事变为好事,或在好事里面看到危险,不趋利、不避害、不攀缘。 ◆第十章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自己和自己吃饭,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现在,到底什么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价值观

《庄子说》读后感【篇7】

我恰好这时间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了瓶颈,偶然一回的听书,听到了书评人分享养生主、人间世这两本书,隔天周末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去买了,去了实体书店连一点折扣也没有,我拾了这两部书就去付款。太想看了,于是连网购75折都无法让我为了折扣优惠等待。

这书,很好阅读,书间行距让视线读起来很舒适,就这样下班和休假的时间翻翻,20天内读完了两本。按照往常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一读就睏。但这回我是真的在人生遇到了困惑,从以前到现在试了好几种方法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key,这些年来我在生活上做的实验,总是让我得不到答案。

其实书里说的很对,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活不成“应该“的样子,而不情愿活成“活该”的模样。所以一直不甘愿也不快乐,没有真正的面对自己。有了还想要,嘴里吃了、手里拿了、眼睛还看着、脑子还想要更多。就是不够直面自己,像自己掐住了自己脖子气根,说活不下去了,简直可笑,是我自己杀了自己。

我在书里找到了新的实验动机,这次试着用梁冬幽默的文字,试着做看看,面对自己坦然活成“活該”的樣子,让我的心快活。

《梁冬说庄子·大宗师》读后感1000字


年轻人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时候,是遵循梦想还是说先拿比较稳定的工资?是要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在小镇上安稳度日?职场中要不要附和领导的观点?在自己不喜欢的场合如何表现得体?

在之前,我觉得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每个回答背后都各有理由,各有优劣,各成体系。

曾经我在一个活动中担任助理(俗称的托儿)。游戏内容是:每个人要当中说出自己的梦想,如果其他人认可就站起来,如果不认同就保持坐姿。某参与者叙述完自己的梦想之后加了一句谢谢大家。当时我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你为啥不谢谢自己呢?。于是我就一直坐了十多分钟,让场面冷得不行(因为其他人都站起来了)。

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身上的角色和认知有时候是对立的、冲突的。比如在活动中,甲我觉得既然不认可说话人的梦想那就不要起来;乙我觉得作为一个托就要有托的觉悟,适时表现,该站起来;丙我觉得其实无所谓;丁我担心这次没有坚持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坚持

现在,庄子似乎已经给我们的这些纠结以一条明路:

书中,梁老师讲到他的一位朋友,出差的时候会带两双鞋有的场合会穿布鞋,有的场合会穿皮鞋让自己不与他人形成某种隔阂,并且不让自己的身份角色对他人形成某种隐隐的压力。

当我们以某种不适合的表情、言语、服装、发型,以及心智模式进入这个场景的时候,其实是另外一种我执。

佛家经常强调无相或者无我相,因为你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既是客人又是售货员;既是儿子又是父亲;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所以,没有一张确定的面相。当场景已经从A转移到B,你还舍不得放弃场景A所用的面相,那就是我执。

回想当时,没有坚持想法其实也不会怎么样。超人不会因为吃了一顿小龙虾就丧失能力。本是超人,上厅堂下厨房还是超人。不过我们还是会怀疑:遇事就变,会不会最终变成一只百变怪,没有了自己的样子?

去除自我(即每个角色中的我),或许方向是对的,但实行起来有点难度。入戏深了,出戏就没那么快。看多了深渊,深渊就回眸一笑。屠龙多了,身上的血腥味就重了。

机智的庄子又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我还没想明白,或者说还没认同,这里列出来仅供参考)

原文:在合适的时候,成为一个合适的人,让自己的生命剥离出若干层自我,在每个场合里都能游刃有余。如果能认清游戏中的角色,也应该有认清生活本质的能力在什么位置就演什么角色。把自己强大的我是谁的观念慢慢淡化掉以后,变成我是我们的时候,或者我们是谁的时候,让自己内在的多个自我都能够成长出来,和光同尘,你会在这样的人间获得更多的逍遥。

似乎是说,把一个我,分成多个我。让每个我都能独立成长(以应对不同的场景)。似乎有点像莫恩玛回复米瑞魔的意思。反正精神分裂者的春天已经来临,你是谁还重要吗?

这个方法思路上没什么问题,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一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类,未曾体会过化身万物的状态,不太好说这个方案就是最优解;二者,培植人格是需要花费资源的,有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花费?

第三者,没有

总的来说庄子说的是一个事情:要意识到自己会经常处于不同情景之中,不要把上一次的状态和思维模式代入这一次;要培养这种快速切换的能力。

我看《庄子说》作文400字_三年级读后感


“自然就是美”正是思想家——庄子所强调的,在庄子说这本书中,不直接讲深奥的大道理,而是以活泼、有趣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令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扇抒解压力之门。

《庄子说》这本书中记录了许多庄子的思想,其中《子贡衣服 雪白》这篇,告诉我们人就算有再高的职位,“心”如果不是清廉、正直的,那只不过是虚位罢了。就如书中的原宪和子贡,虽然原宪十分穷困,但他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反观子贡,虽然他每天吃着山珍海味,享受荣华富贵,但却要迎合世俗,放弃自己的原则。所以人宁可贫穷一些,也不要不正当的富贵。

我们对于未知的世界,往往是害怕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或许“未知”的世界会比现在好呢?《丽姬的哭泣》中的丽姬出嫁时,伤心得把衣裳都哭湿了,但到了王宫,享受舒适的生活后,才发现自己当时多傻。我们也一样,总是害怕“死亡”,但或许死后,可以更快乐、轻松、自由,且不受拘束。

《庄子说》以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告诉我们庄子毕生的思想,里面也写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看法,我们不时拿来读一读,便能使身心放松、生活愉悦!

庄子读后感


【篇一:庄子读后感】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篇二: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篇三:庄子读后感作文】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篇四:庄子读后感】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篇五:《庄子》读后感】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篇六:《庄子》读后感】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篇七:庄子读后感】

万物尽然,而以相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

凡人之心险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诅。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许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

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圣人无名。

【篇八:庄子读后感】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庄子》读后感


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遥自在,不惧生活的窘迫,不被名与利束缚,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内心永远的宁静,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庄子的洒脱来自于他对名与利的超越。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次庄子去梁国,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当时身居宰相的高位,听到众人说庄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会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连忙派人全城搜捕庄子,可庄子却不请自来,用鹓鹐和猫头鹰的故事告诉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国人来请庄子出仕,也被庄子用自己宁愿在烂泥里快活的说辞给拒绝。试问天下能有几人能够像庄子一样对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为着家财万贯,名垂千史,在人世间苦苦挣扎,却在泥潭当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恶性循环永远看不到尽头。可庄子却是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处境下,仍是不肯向名与利低头,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名与利的束缚才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洒脱也来自于他对生与死的超越。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气息,居住在形体之中,而死亡不过是又使形体回到了气息,是经历过一生之后的解脱和长眠。面对亲人的去世,他能放声高歌,而不是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中痛哭,这种洒脱便是来自于他对生死的看淡。生与死连接着两个世界,庄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长眠,他一生逍遥自由,既不乐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活之中也会少很多哀声吧。

庄子的洒脱还来自于他对道的理解与超越。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将道的含义尽情诠释。《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庄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过生活,而是跟着生活,从不妄为,只是独处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样乐得自在。至于他对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种逍遥不羁的人生态度,那种高深的境界,实在是众人难以到达的地步。

我们虽不是庄子,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可以学习庄子,学习他的洒脱,学习他的超越。摆脱名利与生死的束缚,踏遍红尘看透红尘,永驻内心的静谧。

喜欢《道家思想《庄子说》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庄子说读后感3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