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600字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600字

读《追风筝的人》一书有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读《追风筝的人》一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读《追风筝的人》一书有感

文/游佳明

前几天在办公室偶得《追风筝的人》一书,怀着好奇,信手拈来,随意翻阅,不想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一口气看完全书,读完之后唏嘘不已。书中内容叙述的是一对生活在阿富汗的少年阿米尔和哈桑在成长过程中曲折的情感纠葛和长大后的国家动荡带给生活的变故。书的内涵却是通过这段情感叙述揭露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在经历内乱和外族入侵后人民安逸恬静的生活被破坏,美好家园变成断壁残垣,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痛苦过程。

虽然书的名称叫追风筝的人,但本书对真正去追寻风筝只有两次描写,第一次说哈桑为使朋友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胜利得最完美,在追逐一只风筝的过程中,惨遭阿塞夫的凌辱。哈桑宁愿自身受辱,也不放弃对阿米尔的承诺,拿回了那只风筝。恰恰阿米尔目睹了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面对哈桑的险境,他却做了懦夫,背弃了友谊,选择了逃跑。哈桑受到了伤害。可是对于阿米尔来说,无论他走到哪里,哈桑受到的伤害都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霾,像蚂蚁啃噬一样刺痛心灵。第二次追逐风筝却是20年以后,阿米尔为解救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孤身闯回阿富汗,舍命相搏,把索拉博带到美国,完成对自身的救赎。达成心愿后,为了索拉博更好的未来又一次去追逐风筝。

作者用了很细腻的方法把阿米尔的内心变化呈现给读者。对于阿米尔的内心成长的变化,我读后没有太多的感慨,因为人性的变化需要经历和教训,需要成长的过程,对一个当时只有12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奢求太多,面对意外突发的遭遇,对于他当时的抉择,我们绝对不赞同,但也不能过多地批判,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不只是年少时,成年后的我们一样会犯未曾想到的错误。关键是我们对错误的反思和在意,只要意识到问题并且能勇于改正问题,这就足够了。阿米尔做到了,他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带给朋友的伤害,他的背叛带给友谊的亵渎是他一生无法忍受和忘却的,他最终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直面困难,完成对自己精神的救赎,成长自我,战胜自我,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经历,在30年前的时候,阿富汗还是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安静国度,却因为内乱和外敌入侵彻底改变,人民流离失所,无辜的生命被轻视和杀戮,包括作者在内的许多人经历种种非人的磨难流落在世界各地,回家成为一种奢望。多么悲惨的遭遇!联想到最近三岁利比亚难民浮尸在土耳其海滩那让人心碎的画面,深深地告诫人们内乱和战争对国家的伤害有多么沉重,痛彻心扉!

风筝在这本书里寓意着一种希望和目标,是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无论人生如何成长、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无论国家如何改变,都阻挡不了人们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了目标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追求下去!

以史为鉴,以邻为镜。我们国家现在国泰民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特别珍惜。对内,我们要时刻警惕极少数暴恐分子对我们社会幸福生活的骚扰;对外,我们要时刻防范敌对势力对我们国家的围堵挑衅。我们要避免内乱和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我们国家建设得强大起来,做到国富民强!只要我们国家的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所有的困难和波折都会成为历史长河的一丝小波浪。我们要把中国梦化作一只大风筝,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自由飞翔,我们每个人都奔向这只大风筝,最终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心中那只风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书给了我力量,它让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书,我结识了《追风筝的人》。

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所以我享受自然的风,因为风,自然多了放风筝的心情,因为风筝我结识了《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让我心灵震撼的书,它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让我永远的回味。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

书中的风筝只是心灵的寄托,我们希望随着风筝的飞舞能找回我们本该有的那份单纯与善良,现在社会的争斗让人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创伤,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放风筝时的单纯的年代,那份天真,那份无邪,任我们挥洒汗水,都只露出最甜美的笑容。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仅要为曾经的童年快乐,更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书中哈桑经常说这样的话:为你,千千万遍。我们身边都有一个最支持我们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伤害了最亲近的人,我们缺少的是朋友,是一颗真诚的心,我们为了这颗真诚的心也要勇敢,也要坚强。#p#分页标题#e#

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最终追到了他的风筝,勇敢,坚强,正直,诚实,而我通过这本书也明白了自己的风筝,我也正向它追逐,听完我的演讲,你找到了你的风筝了吗?

读小说《追风筝的人》有感


友情的救赎——读小说《追风筝的人》有感

325014浙江温州中学 陈露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的仆人之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小说的文字细腻温暖,就像是书的橘黄色封面上如火的晚霞。绚烂的空中,一只带着两条长长尾巴的风筝在轻轻飞舞,它的牵绊所在,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开始,从阿米尔和哈桑两小无猜的童年写起。爬树,摘桑葚,恶作剧,这跟所有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们的童年没什么两样。他们朝夕相处,他们疯玩笑闹,他们一起成长。本以为这是个关于男孩子间的伟大友情的故事,但文中提到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时,我意识到,哈桑对阿米尔,不只是哥们儿义气,那是对友谊的绝对忠诚。

哈桑嘴边的第一句话必是:“阿米尔。”

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风筝,阿米尔是放风筝能手,而哈桑是追风筝能手,他俩无疑是黄金搭档。然而在现实里,他们并不是并肩前进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的儿子。他们注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让我想到阿来的《尘埃落定》,即使在和仆人索郎泽郎玩得亲密无间时,麦其家的这个傻瓜少爷也很清楚:“即使是奴隶,有人也有权更被宠爱一点。”或许之于阿米尔,哈桑只是他“宠爱的仆人”,说到底还只是仆人。所以在哈桑信守承诺为朋友追到风筝而受到凌辱时,懦弱的阿米尔并没有站出来,他安慰自己:哈桑只是仆人。他以“少爷”的姿态掩盖了他的无能,也扼杀了一段友情。

而哈桑,倔强到固执地相信着这段友情。他从来不会对阿米尔说“不”,他小心地鼓励着有些自卑的阿米尔,甚至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吃烂泥”。记得有这样的细节,在哈桑受辱前,阿塞夫试图说服哈桑把蓝风筝让给他,然而哈桑不答应,只因给阿米尔的承诺。于是,伴着古尔邦节宰杀绵羊的情节,哈桑的悲剧犹如那只黑耳朵绵羊的悲剧,他眼睛里有着为了崇高目的而牺牲的坚定。

在神的面前他们同是人,但在现实中,他们的出身就是他们友谊的最大障碍。王子与庶民永远站在不同的位置,他们最初的一点点差异,在社会、教育、舆论的推搡下,犹如蝴蝶效应般渐渐有了千差万别。友谊,经受不起这巨大裂痕而被撕裂——阿米尔偷偷地把钱放在哈桑枕头底下。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想法,他最后一次成全阿米尔的心意_永远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长大后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于心。

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了哈桑的消息,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然而哈桑却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阿米尔的忏悔了,他死了。

阿米尔最后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以之来救赎自己的灵魂。

不论之后阿米尔怎样愧疚怎样赎罪,伤害依然发生过。赎罪唯一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罪。而后来哈桑与他同父异母的事实被揭露,不可谓不是一个讽刺。

那么我们,活在相对平等的社会里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坦诚地举起右手发誓自己从未辜负一段友情呢?有些情感并非无法逾越身份等级的鸿沟,而是无法逾越人心。

教师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教师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英语组 黄琦

经朋友推荐,我在阅读器中下载了这本书。那会儿还没有放假,每天的工作也很繁忙,没有整段的阅读时间,于是我将阅读器随身携带。上下班的公交车上,课间休息的十分钟,睡觉前的半小时都是我与这本书灵魂相碰撞的时刻。虽然阅读的时间是零碎的,但却丝毫不会影响这本书结构上的整体性,内容上的连贯性以及我和它情感上的交融。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阿富汗两个少年与风筝之间展开,描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以及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这部书,我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的书评网上也能搜到很多。在这里我只想对书中描述的比较典型的一个人物阐述一下我的个人看法。那就是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少爷。本书是以阿米尔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

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做游戏。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阿富汗斯坦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因此,在幼年时期,阿米尔一直为了想博得爸爸的宠爱和肯定而绞尽脑汁。甚至为了逃避哈桑在被害时自己没有挺身而出的内疚而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礼物,从而要求爸爸将哈桑赶走。这样,他就不用每天面对哈桑而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和煎熬,也不会因为哈桑的存在而减少爸爸对他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阿米尔虽然是一个孩子,但内心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阿米尔说,"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因此开哈桑玩笑之后或者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乃至斗风筝比赛结束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懦弱的跑开了。当时阿米尔的心里活动是:"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

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内心对阿米尔充满了鄙夷和蔑视。富家人的少爷就是这般自私与无情。甚至对阿米尔的父亲也充满了愤恨。对于阿米尔的谎言,父亲为何看不穿,为何要去冤枉哈桑。父亲一直说:"盗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可是对于阿米尔的谎言,这难道不是盗窃吗?盗走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总之,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一家人的不满和憎恶。

但是,随着我逐渐的往下读,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的思想也渐渐成熟起来。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而自此以后半生,在多少次的梦境中,在多少次沉默的思考中,他都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缠绕。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真正踏上了赎罪的道路。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所以阿米尔也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看到这里,我内心燃起来对阿米尔的崇敬。我突然觉得这个人是如此的高大。因为他敢于承认并且面对自己的错误,当有机会去弥补他的过失的时候,他也毫无犹豫的去做。即使面临的重重困难,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都依然坚持。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到小说的最后,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表现出阿米尔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人生的真正的救赎。

其实,阿米尔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认识到曾犯下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更幸运的是,他有机会去弥补,去得到救赎。而在我们的教学工作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因为自己的自私和虚荣,伤害过别人?是不是也曾为了获得一己之力而做过错误的事情?我们有没有像阿米尔少爷那样一直心怀愧疚,我们有没有像他那样愿意改变自己,愿意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去弥补我们曾经的过失去得到心灵真正的救赎。如果有,那我想,这样也一定是幸福的。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珍惜


珍惜——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Jacob的早归村

题记: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他也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好书,畅销十多年,打动无数人。阿富汗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将颇为悲伤和压抑的故事以十分平静缓和的语言娓娓道来,战争与和平、勇敢与懦弱、盗窃与救赎、亲情与友情、生存与死亡的多重碰撞与纠葛,足以让我们这些匆忙行走的人,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懂得珍惜和把握现在的幸福。

l 生与死:珍惜当下生活

这是一部展示阿富汗和平与战乱的史诗著作。

小说以1975年那个寒冷冬日为时间切入点,铺绘了那久远和平时代的阿富汗人民祥和而平静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富人区的阿米尔,其童年美好又丰富:住在“全喀布尔最壮观”的院落里,与哈桑在“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与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追逐过路的游牧部落……在树干上刻下名字,摘血红的石榴果实……”去电影院公园看《赤胆屠龙》,参加一年一度的比武竞赛,而后在整个冬天一起去放风筝追风筝、角逐风筝比赛。

这一切与我们的童年时光几无差别,鲜活而美好。然而,这些美好童年的背后,阿富汗国家命运却已逐渐陷入泥淖,“我的十三岁生日是在1976年夏天,这是阿富汗最后一段平静的和平岁月。”而后,“1979年12月,俄国坦克在街道上耀武扬威,开启了至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

阿米尔与哈桑童年里,所有的美好与苦涩、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懦弱,都被这场战争瞬间粉碎。

作为曾经阿富汗富甲一方的大商贾、大英雄、慈善家的阿米尔父亲,为了生存活命,带着孩子抛家弃产辗转到了美国。在国已不国的大背景下,他们沦落为了他乡最底层、苟且生活的人群。无论原来在阿富汗是将军、部长还是富豪,在美国他们都不得不从零开始,面对背井离乡的艰苦,从事底层苦力劳作以维持生计,全无往日荣光,也无他人尊重。而无法逃离的阿富汗人,则身陷囹圄,任人宰割,时刻面临着死亡、蹂躏、伤害的威胁和恐惧,生命如草芥般脆弱,更何谈尊严与人格,哈桑及其妻子被塔利班分子枪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受尽非人的虐待,而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所见尽是满目的弹坑、炸毁的建筑、衣不蔽体的难民以及穷凶极恶的塔利班武装分子。

正如书中所言:“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处不在”……“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而这些,于当下我们的生活而言,真是天上人间。

我们在为腐败行为仍未根治、收入分化加大、冤假错案未全纠正、老龄化加快、空气雾霾加剧、房价节节走高、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加大而焦虑不安时,是否有想到过远方有多少人有多少孩子正处在战火纷飞之下的生死边缘。我们因琐事缠绕而抱怨,却忽视了自己何其幸福地生活在一个稳定、包容、发展的强大国家,每一个人都有对于国家、民族繁荣的美好寄托和对于工作、家庭、生活安康的殷切期望。这难道不是幸福?

胡赛尼说:“我望着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我光芒感恩,为仍然活着感恩。”纵然我们的国家有千百处需要改善,但我们应该感恩,感恩有很多聪颖幸福的孩子,有五光十色、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阿富汗远离战争,希望世间所有的孩子都远离战争。

l 父与子:爱在心口难开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正直勇敢、爱憎分明、顶天立地的勇士和汉子。他痛恨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力,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力;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力。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在阿富汗时,他出资修建孤儿院,救助贫苦儿童;在逃亡美国的途中,因为一个陌生的女子,他挺身面对苏联士兵的枪眼,如同怒熊般咆哮;到达美国后他拒绝救济金,自食其力,虽然生活艰难,但仍然挺拔。

然而,虽然他痛恨盗窃,并一生为以此为做人行事的准则,但他却很早就背弃过自己的准则。他偷情一起长大、忠心耿耿的仆人阿里年轻貌美的妻子,后者随后为其生下了一生未能相认的儿子哈桑。他的一生,心灵因此饱受煎熬和撕扯,他对于两个儿子的爱,均无法正当的给予,用书中的话来描述“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被你和哈桑。他爱你们两个,但是他不能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你是社会承认的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你;而哈桑却继承了他勇敢、英勇的品质。”

或许因为背弃准则后的愧疚,或许是因为无法公开展示的父爱,他内心不自觉的偏爱哈桑,爱他的勇敢,爱他的善良,爱他的忠诚,为他做兔唇修复手术,带给他与阿米尔相同的礼物;对幼时的阿米尔则因充满期待而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严厉、苛刻、挑剔,让本就内向的孩子愈发的懦弱和逃避,阿米尔为了争宠而使哈桑受爆、因为愧疚逃避而陷害哈桑,使父子、兄弟从此分离、失散。

其实,不论是勇敢还是懦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都深爱。当他无法相认的儿子哈桑要离开他在喀布尔的家时,这个如狮子般威猛的男人泪流满面。而在他癌症病重时,阿米尔请求父亲向心爱的女孩家提亲时,他温柔而坚定给予儿子最后支持——穿上已经松松垮垮的白衬衫和海军蓝西装,微笑着、礼节周到的去往将军家提亲;花费掉在美国多年来所有的积蓄为儿子筹办隆重婚礼,强忍着痛留着汗撑到儿子整场婚礼圆满结束;收藏着儿子幼时写作的笔记本交给他的新婚妻子……

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作为父亲,他倾尽了所有。一如我的父亲,从不言说对我爱,但却将所有的爱都倾注于我身。尊重我的选择鼓励我读高中、考大学,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出钱来供我读大学、帮我缴房子首付款,正月初二与我坐一宿的长途汽车去彼时女友的家中提亲,提着胡麻油、大公鸡和山羊腿坐一天一夜火车来帮我照看初生的孩子,在北方隔着两千八百里路给我寄来新熟的杏子和梨瓜,每次回家将走时帮我装苹果装花椒装杏干打包好行李……

他虽然静默不言,守口如瓶。却一直是牵挂我们的引绳,是我们向前向上的根基。不论飞多远,有多艰难,有所依靠,便会强大。

祈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健康长寿!

l 与自己:勇敢面对世界

如果没有丑恶与意外,没有战乱与杀戮,没有偷窃与懦弱,那么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亦主仆、亦朋友、亦兄弟的关系或许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在哈桑善良、朴实、忠诚又老实的性格与灵魂庇护下,在”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见证下,他们在每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都可以一起放风筝、追风筝、割风筝。

然而,在那个“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的冬天的斗风筝大赛上,虽然阿米尔割落所有的风筝,大获全胜,获得父亲的赞许,但哈桑为他追到风筝的时候,因为不肯让出风筝而被阿塞夫施暴。阿米尔目睹伤害发生,却没有勇气站出来,选择懦弱的逃避。而后,他因为内心的不安和惭愧,先是逃避和疏远哈桑,而后又利用哈桑的忠诚设计陷害哈桑偷取家里财物,使哈桑的“父亲”阿里带走了他。

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们就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整整十二年的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阿米尔由此着了心魔。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恶人,“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显然,他的痛苦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良心与美德。我们不能苛责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经受考验时都可能是懦夫,当你面对那样晦暗又危险的场景时,你有没有勇气冲出去面对凶狠可怖的阿塞夫?甚至我们在面对公车上小偷明目张胆的偷窃和路边摔倒在地的老人时,都不一定有勇气去制止、去搀扶。

多年后,当阿米尔从昔日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口中得知他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哈桑及其妻子被塔利班残忍杀害、他们的孩子索拉博沦为流落的孤儿,他虽然犹豫,但最终还是决然的踏上了暌违已久的阿富汗,去尝试解救哈桑的儿子,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曾经懦弱胆怯,但“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他重返阿富汗,历经坎坷找到了丢失了的孩子,与变态的仇敌阿塞夫决战被惨打,危急时刻孩子发出对阿塞夫发出致命一击。千辛万苦,逃出生天。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阿米尔为了打开备受摧残的索拉博的心门,去放风筝、割风筝,在孩子一个微笑的鼓舞下,他喊出了回荡在心中几十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后转身,去追风筝。从心灵的缺口追了出去,找到了一条勇敢面对的救赎的路。

正如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李继宏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

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心中的风筝到底是什么。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无法补救的错过和遗憾,很多人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得到,很多事情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告诉自己,珍惜每一个当下和每一个机会?

在每一次天空有风筝飞起时,不论是迎接梦想还是困难,不论是挽回还是赎罪,我们都应该勇敢珍惜这每一次机会,勇敢出击、勇敢去追。

断线的风筝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曾通

翻开印着黄昏通透天空的封面,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境,而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友谊的故事,一个风筝的放飞与追逐的故事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
故事在阿富汗开始。这个中东小国在我的印象中,是战争、灾难、死亡的代名词。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背景,这个关于风筝的悲剧才更震撼人心。
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阿米尔常被人欺负,但哈桑却每次都挺身而出。即使会受伤,哈桑却也义无反顾。在他们的身上,我曾一度看到友谊的光芒闪耀。在追风筝的游戏里,夹杂着阿米尔对父亲的爱和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在风筝这个简单的玩具里,交织着他们的亲情和友情。此时,他们的风筝依旧飘在空中,随着风起伏,好似永远不会离开。
但,事实总是残酷的。阿米尔和哈桑,一个是主,一个是仆;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普拉图,一个是哈扎拉。他们被宗教,被种族,被主仆关系束缚着。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失去了纯真的友谊。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的爱,让哈桑在斗风筝比赛取得第二。然而,在比赛结束后,当他看到哈桑被大孩子欺负甚至猥亵时却选择了沉默。当哈桑坚定地反驳对方自己与哈桑是朋友时,阿米尔也毫无反应,他的想法甚至是: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他的怯懦打败了自己。而风筝也随着大风乱窜,在风雨里飘摇。
他们有错吗?阿米尔没有错,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和面对恶势力的自保并不能笼统的说是人性的恶;哈桑也没有错,他只是一个执着地追求友谊的人。为了阿米尔,他承认了本不该承认的过错,在陷害中离开阿米尔。也许,这就是哈桑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脆弱的风筝终于在大风中断了线,随风而去不知几里。两个人的相离,从此便走向人生的两极。哈桑跟随阿里去到了巴基斯坦,在战乱中死去;阿米尔则迁到了旧金山,在大学毕业后成了作家。然而,在二十年后,两个人的人生再度因为一个电话交汇在一起。二十年后,阿米尔终于得知了父亲深埋一生的秘密——阿米尔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然而此时,哈桑——那个曾经追风筝的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万般复杂中,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他毅然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完成了对自己人性的救赎。
在阿米尔的视角和内心下,我们看到了他的世界,看到了一个生性怯懦,却蜕变成勇敢的男子汉的人生。他不再是父亲评价里的“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了。当他决定救出索拉博的那一刻,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阴暗,走出了背叛哈桑的阴霾。
我想,正如父亲所说:“罪行只有一种,那便是盗窃”。阿米尔盗窃了哈桑的未来,也同时盗窃了自己的人性之善。但在这个成长与救赎的故事里他终于用自己的方式救赎了自己。“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这是我认为全书中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我想,没有人能发自内心的说自己没做过错事,在不同的角度,善和恶可能截然相反。但《追风筝的人》告诉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原谅,原谅那些过错与阴霾,并以此为戒,去用救赎的想法面对未来的人生。对于哈桑来说,风筝是忠诚与勇敢;而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则是自己对哈桑的愧疚和自己的救赎,是随着哈桑的生命而飘走的,需要他用一生去追逐的人格缺失的部分,他们都追逐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平稳地停在你掌心——只是你不能放弃,而是学会勇敢。
“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地微笑。我追。”不知跑了多远,风筝终于回到了阿米尔的掌心。公园里索拉博的微笑,让阿米尔终于抓住了断了线的风筝,他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读《追风筝的人》一书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追风筝的人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