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飞传》有感(一)
看着这本书,似乎就站在历史的那一头,面前显现着千军万马。
当徽钦二宗葬送了北宋的盛世,原本千疮百孔的江山更加不堪,来自北方的铁骑踏入中原,妄图取代大宋王朝。是他,一点一点地保住了大宋江山。
他,在青龙山上以八百之众大败一万金骑。他,带领岳家兵势如破竹,直捣黄龙,连自大的兀术也不由得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谈起他,金兵人人变色。
然而,昏庸的宋高宗担心他功高盖主,突然从京都发来十二道金牌,急召他回去。他不由得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摸了摸背上的刺青,他甚至以感到内心万分冰凉。精忠报国,报国忠君啊!他仿佛看到兀术在金营里狞笑,笑他英雄一世,最后功亏一篑,葬在了这个昏君手上。
他无奈把马牵回,一摸长枪,长枪上染有无数敌人的鲜血,但今后可能要伴他长眠了。
果然,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到战场上来,再也看不到他英勇杀敌的景象。
他,在母亲的教导下一心为国,最后却是被一个奸臣玩弄于鼓掌之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一生无过,居然被冠以"谋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他,是可悲的。
他,遵从母亲教诲,精忠报国,虽被奸臣毒害,却无怨无悔;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无愧于大地。几百年后的今天,他声震八方,名扬天下,受人崇敬。他,是成功的。
真正看破名利的人,才会明白他为什么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真正懂得他的人,才会明白他其实得到了更多;他,就是岳飞。
五(6)班:赵佳怡
指导老师:倪 彤
读《岳飞传》有感(二)
陶子懿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岳飞传》。它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伟大故事。
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他从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又和牛皋、王贵、张显、汤怀结拜为兄弟,一同抗金。书中通过写岳飞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牛头山大破金兵、大破朱仙镇等故事,讲述了岳飞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一生,最后岳飞被奸臣秦桧杀死在风波亭。
我最喜欢岳飞初出茅庐打的第一仗——青龙山大战。岳飞八百破十万金兵取得了胜利。在青龙山上岳飞利用石阵、火阵、水阵大败金兵,用自己的智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读《岳飞传》,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伫立在我的眼前,他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带着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终其一生抵抗外族的入侵。我也要学习岳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岳飞传》有感(三)
谭沐蓉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到这首诗,大家一定都想到了岳飞。
每当与同学谈到岳飞时,我都不禁感叹:岳飞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可惜了!宋朝的衰败在于君主的无知、臣子的懦弱。俗话说,忠言逆耳。可甜言需防是饵呀!当时的宋徽宗,听信奸臣秦桧,与金议和,把岳飞撤职。结果,金撕毁条约时,又急急忙忙的去找岳飞。也难怪宋朝会被推翻,这些忠臣被宋这样耍来耍去,要是我早就爆发了,我可真佩服他们。
回想岳飞一生,真是坎坷。19岁投兵,20岁父亲病故,辞官返乡。父死后,金兵大举侵入中原,他再次投兵。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四字"精忠报国",岳飞走后,其母自尽。因为她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岳飞后因战功赫赫,被秦桧嫉妒,赐死于临安风波亭。我对此感到很气愤,功臣、忠臣被赐死,奸臣却舒服的享受。这什么道理?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爱国,他们爱的是游戏、是自己。虽然现在的课本里、广告里都在强调爱国,可大人们从来都是在说"以后出国留学、国内空气不好、国外舒服……"有的老师也说:"学习好后去美国啊。"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话语,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时时为国家?不仅大人如此,现在的媒体也有责任,他们总是宣传如何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我们有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什么叫爱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不定我们都投降了呢!
我为此而感到气恼却又无力改变,让我们在一个更好的坏境里成长吧!不要总是重视语、数、外。品德也很重要!
不管我周围的人怎么说,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有机会能留学,我会把国外好的技术引进来,而不是只图着自己的舒服,不想到国家的培养。中国,谢谢你!
读《岳飞传》有感(四)
永远不朽的灵魂
一本书、一个人、一首歌,三位溶于一体其精神、灵魂,能在数百年中一直被后人感染、传颂,能激励世世代代少儿、青年乃至老年人爱国精神,我首选《岳飞传》。
小时候我曾无数遍听着收音机,不耐其烦的听着刘兰芳所讲的评书《岳飞传》,青年时我又无数遍看不同版本的《岳飞传》书,现在我又白听不厌、自己白唱不够的"精忠报国"这首歌,可以说岳飞这个爱国传奇人物一直伴我走到今天,没看一遍《岳飞传》感觉都有不同,爱之、恨之、惜之,情绪不断加深感慨颇多,虽然岳飞以离去已久,但他那不死的灵魂、爱国的精神、激情的斗志和坚定的毅力,却始终是后人世世代代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每每看到岳母亲手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这一段我都潸然泪下,每每看到39岁的岳飞被奸人,害死在风波太时,我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暴跳如雷大骂一阵,接下来便是默默无声的惋惜,嘴里情不自禁的唱起"精忠报国"这首歌,或慷慨激昂的朗诵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满江红。
我曾到过岳飞墓前,心里默默的朗诵这首满江红,哼唱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深深地鞠上几个敬仰爱戴之躬,转眼看到秦桧卑鄙的跪在那里,我的眼睛感觉到为什么,大晴天的秦桧浑身都是湿淋淋的呢?
我恍然大悟,他无时无刻都在被后人唾骂,原来是被后人的口水吐湿的永远不会风干,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在他的卑鄙的小人身上狠狠的吐上几口,站着的岳飞名垂千古,万人敬仰,跪着的小人遗臭万年,人人恨之。
岳飞你安息吧,相信你千百年不冥的眼睛,会看到一代又一代有志的后人们在沿着你,爱国的路上继续前行。无数中华儿女在为国捐躯、为国献青春、为国洒热血,用实际的行动对你的安慰和敬仰。
一首"精忠报国"为你永远安祥入睡,一本"岳飞传"让你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才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曾国藩从墨绖出山到严旨令其北上天津处理天津教案,面临数不清的抉择,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可以说得上是以治大国之智来进行抉择。带军途中不只一人向曾国藩提过,逮到它日,取而代之之意。当湘军攻下江宁城后,自己的兄弟和忠实部下一起跪柬,然曾国藩却不为所动,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有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所在的集团的利益考量,自己当时已是位极人臣,已经实现了自己所想达到的一切,为何在冒险去“造反”呢,反而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称号,他的价值观始终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之类。他一直以一种救世者的心态存在,曾国藩要的是创立不世之功,他以 为偶像,他想要的是永垂青史,这样的一群人始终是俯视中国最广大的平民百姓,唯心主义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曾国藩的救命于水火之中和宋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一个新国家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态有着天壤之别。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
“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曾国藩的麾下能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浅层上来说,是他们认为在曾国藩的领导可以建立一番功业,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则是与曾国藩自身密切相关的,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第二才能便是隐忍之能,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一直隐忍,忍辱负重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不为过。曾国藩“空降”湖南,书生领军,王船山算是湖湘第一人,出则领军,入则一心治学,一代大儒,乃湖湘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曾国藩仰慕多年之人。曾国藩初到湖南官场上,以儒家之道来办事处人,惹多人不悦,最后,连巡抚骆秉章的面子都不留,惹大家怨声载道,被迫逼走衡州练兵,再回长沙时,已是靖港惨败之际,看着无能平庸之辈升官发财,自己苦其心力,一心为了消灭长毛,到底为了什么?一次失败,没人理解就算了,还有这么多的人讥笑,还趁机想打击自己,月色皎洁,靖港古镇旁的平静江面上,一片败军惨象,精神恍惚,心如死灰,平静的江面上“噗通”的一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沿着湘江北上,出洞庭,西上武汉,东下九江,一路上有成功又失败,相对于战场上的暂时成败,更让人苦恼的便是各省官场的掣肘,物资供应不足是个极大的问题。江西巡抚林则徐之婿沈葆桢是曾国藩亲自向中央举荐之人,然而到了江西,军需物资空缺极大,由此和江西官场开始了一场博弈,动了江西官场的蛋糕,惹得自巡抚到普通百姓都极大的仇视湘勇。
湘勇举步维艰,虽为解江西之困,却处处受钳制。而九江的惨败更让这位湘勇统帅精神崩溃!
看着曾国藩一再的惨败于石达开,我都不愿再看下去,大军惨败对统帅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看着更随自己湘勇子弟一个个子弟命丧黄泉,这个团队就这样要消失了......从衡州出兵前的《讨武檄文》是多么的可笑啊,还活着干什么呢,一死了之吧......(于读书之时,仿佛身临其境,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感曾所感之绝望,感觉和死神有了一次接触)
九江惨败后,曾国藩“逃”回湖南,再次丁忧,大悲大痛像毒蛇一样的缠绕着曾国藩,大悲大痛之后方有大彻大悟。郁结于心,不得解,曾国藩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始终兢兢业业,忠于圣上,以儒学为道,却始终是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然偶然机会,得世外高人指点,重读道家学说,终获大彻大悟,“以退为进”,“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谈到这里,我不禁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曾国藩原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然而真正处于社会金字塔顶部时,儒家的那一套并不适用,如果说适用,也仅局限与个人修养方面,做事,处人方面都不可取,曾国藩以个人实践证明一部分儒家学说的虚伪性和儒家学说在这些处在社会金字塔上部的社会精英心中的地位。(这方面有待深究)
曾国藩的大彻大悟是他的一个重生,先是主动修复与左宗棠的关系,后是回到江西,主动去拜见江西诸官员,大大缓和了湘勇和江西官场的紧张态势,为之后的行事之便打下基矗
恰逢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内讧,东王、北王被杀,翼王率领十万天兵出走蜀地,
这一切给了湘军极大取胜的机会,随着湘军的重整旗鼓,湘军最终总算挺进江宁,洪秀全被掘尸焚骨,五千余名天国士兵壮烈自焚,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破产,中国农民式的革命运动又一次的遭遇了惨败。后人如何评价这场农民运动是一个问题,这场运动和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意义更是一个值得让我们警醒的问题。
读《普京传》有感
谢寒波
强人政治与强权国家的思考
各位书友,根据学习安排,今天由我分享读书心得,最近读了四本书,《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民主的细节》《普京传》《共和国领袖——周恩来的故事》,今天分享的是《普京传》一书的读书感悟。写的时候天马行空,无所顾忌,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近年来国际风云变幻,金融危机、利比亚战争、乌克兰危机、ISIS恐袭、叙利亚危机、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再平衡,在种种国际事件中有一个国家"蹿红",那就是昔日帝国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而俄罗斯崛起背后的掌舵者就是"硬汉"普京,一个始终以强硬作风显于世的伟大政治家。
大变动时代,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外交成了一种兴趣,我读的《普京传》并不算经典,也一度厌烦其空洞、啰嗦的表达,但出于兴趣坚持看完,也算有所收获。初读此书,主要有四点思考和感受。
一、英雄与时代相互召唤。称普京为"伟大政治家"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或觉得言之过甚,如将镜头拉回20年前或许就不会那么看。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结束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阴云"冷战",经历了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改革与叶利钦激进的"休克疗法",俄罗斯经济急剧下滑、政局动荡不堪、民族矛盾尖锐、寡头干政盛行、外交空间急剧萎缩,一度从"一流"国家沦为"二流"乃至"三流"国家,大国风光不再,举国精疲力竭。1991年普京退出特务机关克格勃,踏足政坛,1994年出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后历任总统事务局副局长、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联邦安全局局长、第一副总理、代总理、总理,1999年任代总统,2000年正式当选总统,后经历"梅普"权力漂移,在四年总理蛰伏后再次当选总统。在高度集权和动荡不堪的俄罗斯政局,普京政治仕途堪称传奇。
纵看普京成绩单,成就斐然:在执政期间,通过"团结运动"走上政治前台,主导组建的"统一俄罗斯党"超越"俄罗斯共产党"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党,成功平衡国家杜马,结束了苏联危机以来的政党纷争;铁腕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势力,成功平定车臣叛乱,通过"削藩"和反腐运动重回国家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主权和行政权力;大力整肃"寡头",打破寡头干政困局,破除行业垄断,收回国家战略资源,挽救国家经济命脉;实施"双翼外交",在欧亚政治空隙中灵活穿梭,开展务实外交,成功扭转冷战铁幕下的外交空间紧缩,借助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危机、打击ISIS等行动,重回大国地位;实施经济改革,10年间国家经济总量翻了一倍,居民收入增长9倍,通货膨胀率下降5/6,贫困率下降一半,重新回到世界十大经济强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晋身"金砖国家"行列;重点加强军事建设,重振俄罗斯军工,重回军事大国形象。我们常常为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须不知我们的邻国,在十年间同样历经改革走向复兴,而且早已奏响俄罗斯版"复兴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京的卓越领导和坚强意志。普京身上兼具有邓小平和习近平的领导特色和成就,之于俄罗斯的国家振兴,普京不愧为一代伟大政治家。书中自评普京"他为俄罗斯而生",其实俄罗斯也因他而重生,时代与英雄交相呼应,奏响了一曲澎湃的帝国振兴之歌。
二、个人经历影响执政风格。"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是俄日北方四岛争端时的名言,出兵车臣、格鲁吉亚、乌克兰,打击ISIS时毫不犹豫,整肃寡头、削藩毫不留情,普京的执政风格一贯的鲜明、强硬。深究普京过去,其执政风格深深打下了过去的烙印。其主要体现在少年成长经历和克格勃工作经历。少年时期,普京十分要强,个头不高却十分喜欢打架,从不服输,为保持孩子王地位勤学摔跤和柔道,深得柔道精髓,六年级才开始发奋读书,少年时期开始按照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前进,少年普京始终保持独立思考,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其坚韧不服输的品性和沉重冷峻的表现在少年时期就显现无遗。普京少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并成功加入国家特殊机关,沙皇秘密警察的继承者——克格勃,毕业于顶级特务学校"红旗学校",毕业后进入铁幕最前线"民主德国"从事秘密活动,一干就是16年,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时退出克格勃,踏足政坛。克格勃可以说是普京执政前的唯一工作经历,克格勃工作期间形成的敏锐洞察力、冷静头脑和干净利落的行事风格,成为其执政后的鲜明特色,驾驶战斗机、猎熊取胆等"硬汉"形象无不是克格勃时期一名优秀特工的基本技能展示。从普京的过往来看其执政风格,往往能找到规律之处,同时其特殊经历培养的"喜怒不言语于外"的沉稳又令人难以捉摸,也成了其个人独特魅力所在。
三、理性谨慎对待"北极熊".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奉行的是"双翼外交",即欧亚兼顾,力图打造"欧亚共同体",并成为主导,同时在外交布局中,以亲欧融欧为第一选择,其次巩固独联体,防止地缘政治被压缩,再者发展俄中、俄印关系融入亚洲,稳定后方,并与美国周旋。中国与俄罗斯共通之处在于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也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平台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很多时候俨然是一组政治同盟,主张俄中建立广泛同盟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但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对待。原因有三:一是普京主导下的俄罗斯外交战略中,中俄关系并不是第一选项,亲欧融欧才是,俄罗斯一直谋求进入欧洲,与欧洲抱团发展,主导亚洲的意愿并不强烈,我们不能误判对方战略定位;二是普京外交奉行的是务实外交,与中国走近主要在于缓解西方制裁下的经济危机和联合在国际事务中对抗宿敌美国,和领土争端国日本,谋取外交空间。同时,一方面巩固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地区大国印度的关系,意图在中印关系中谋求主动,相互牵制。普京务实、不动声色的风格,把不住哪天反咬中国一口,"北极熊"可不是温驯的角色。三是普京领导下的强权俄罗斯,虽逐渐强大,在国际事务中也不断发声,但其外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与欧洲爱恨交织,欧洲是我国外贸第一国(地区),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冲破美国对我战略包围的关键,过度亲俄势必造成与欧洲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周旋。同时,在乌克兰危机中,普京挥舞的"能源大棒"令欧洲措手不及,失去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欧洲基本不能正常运转,不得不向俄罗斯屈服让步,眼下我国试图大力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同样需要警惕潜在的战略危机。
四、普京政治下的俄罗斯危机。前面评价普京为"伟大的政治家"主要是针对其过去所取的成绩,但冷静思考俄罗斯的当下局面,依然危机重重,且很多危机正是普京执政期间所形成的顽疾。一是过度单一的能源经济。普京执政10年,俄罗斯经济快速腾飞,主要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剧增,其民族工业和民营经济并未真正崛起,经济转型缓慢,近两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俄罗斯又重新陷入了财政窘境,不得不压缩各项公共开支,国内矛盾又开始显现。如西方持续经济制裁,原油价格持续走低,俄罗斯经济崩溃不无可能。且受制于中东地区形势;二是倚重军事力量的大国崛起。俄罗斯重回大国地位的主要手段是展示军事"肌肉",打击ISIS也好,介入叙利亚也好,其外交主导地位并不明显,往往是孤军奋战,或是备受争议,其大国崛起是备受争议的崛起,且军事投入过大,不利于经济转型,处境依然艰难;三是新特权集团"西罗维基".整肃"寡头"和反腐运动,普京成功打击了之前凌驾于国家、人民之上的特权集团,同时大量重用克格勃出身的官员(几乎占据俄罗斯政坛大半江山),虽克格勃出身的政治家具有"忠诚、务实、精干、保密"的优良品质,但成为潜在的政治特权集团已是不争的事实,普京之后的俄罗斯领导人能否独立施政,政党竞争机制能否继续有效运行,恐怕是大个问题;四是集权政治下的民主道路。普京的集权政治保证了国家主权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但其利用政党政治把控国家杜马,侵蚀各民主邦国国家权力,打压持不同政见的在野党,导致总统权力无限大,"专制"的迹象已经显现,是极不利于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和政治改良的。
回顾全书,总结一句话:历史选择了普京,普京也创造了历史,也终将成为历史,普京的"我相信俄罗斯拥有未来"的未来在哪里,依然是个大疑问号留给未来。
读李鸿章传有感(一)
高二(4)班 唐柔嘉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读李鸿章传有感(二)
是功,是过?
2016学年高一15班
执信中学 姜杰
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人痛斥其为卖国贼。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明白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浙甫,号少荃,谥号文忠。出生于1823年的他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谓是少怀奇志,才华出众。然而,这只是他跌宕起伏的开始:随着道光帝的逝去,刚接过这个担子的咸丰帝似乎还是太过年幼,社会矛盾愈加剧烈,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起义就这样开始了。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建立淮军,挺过太平天国数次进攻,并在最后打败了顽强的太平军。
从那之后,李鸿章一战成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一度被西方报誉为东方俾斯麦。但其后半生的外交手段却是一大败笔:面对诸多刘强的欺凌,总是想着“拆东墙,补西墙”,却意识不到“两墙都倒”才是最终结果,导致我偌大的华夏古国,被列强们瓜分殆尽,还要赔款。
正如梁先生书中所说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事也是晚晴的历史。一口气读完《李鸿章传》,仿佛切实地看到晚晴在列强夹缝中最后的挣扎。对于李鸿章这一争议人物,梁先生也评价得十分到位:“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成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计划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胜之城,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仿佛做了一辈子的修理工,想把清王朝这栋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破旧楼给修补好,终究还是没能成功,但他似乎已经尽力了。“李是时势造的英雄,并非造时势的英雄”,作为臣子,李鸿章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一丝谋逆之心,为保全国土日夜操劳,对百姓的饥苦生活于心不忍,对自己的逝去不能再为朝廷效力而感到悲伤与无奈,对祖国的未来感到叹息。
有人说“为什么李不选择像曾国藩一样,激流勇退,把天下交给下一代人?”我觉得,事情总是要有人承担的,也许李鸿章就是选择了承担吧,不管是骂名,诽谤或是指责,他都接下了。功过似乎早已被定好:大败太平军,接任曾国藩,兴办北洋水师,领导洋务运动,最终却一事无成,签订《马关条约》等,或许,这就是李鸿章的命吧。
读李鸿章传有感(三)
历史与文化之不幸
2016学年高一2班 张钰晴
余读任公之《李鸿章传》,感其不幸,痛其衰亡。然细思其人其事,所以有此悲剧者,乃历史与文化所致也。
放眼全球,中国乃四大古国中唯一文化不断者,其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之长远,所涉疆域之宽广,无一国可出其右者。余研习物理,知物体有特性曰“惯性”,然历史无惯性乎?况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数千年矣,又何能于一朝一夕之间改乎?由此,虽外疆渐盛,而国人眼界闭塞一如往昔。元以下之海禁,清特起之锁国,伤人未满一百,自损何止十万!少荃诞于斯时,所见所习唯封建礼教,眼界尚狭,纵年岁渐长,所见所闻不同,其本性已定,再难改矣。任公斥之为“不学无术”,然又如何有新思想、新学术供其幼年所习?合肥行改革,自守旧制,而世间封建余潮尚如泄洪难挡,有成功之法乎?恐非世人所能料矣。此况乃历史与文化共定矣,非少荃一人之悲。
德富苏峰曾言少荃性情如中国人之性情:冷血、自大、隐忍、脸厚、善辩、狡诈,或有过之,然并非虚妄。自古以来,能处高位者,有几人不似少荃?如唐之房、杜,宋之王定国、王荆公 ,明之严分宜,清之陈午亭,无论忠奸,性格中必有特质似少荃者。此乃中国官场乃至民俗文化所定者,其间玄机,一句“物尽天择”可谓道尽,少荃性格如此,并非偶然。
虽然,少荃亦人杰,若宋则为吕夷简,若明则为徐阶,也可称之一代名相,何至于后期如此不堪?盖其所生时代,新旧交替之时,少荃随旧潮,更被历史所湮灭亦。若晚生数十年,未尝不可如任公一般指点人物,快然自足。若少荃泉下有感,必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尝闻“生不逢时”乃人生一大痛,古之人诚不欺我!
少荃之不幸,乃历史与文化之故,非唯少荃一人。少荃之同辈人,亦遭历史与文化湮灭矣。否则,以中国四万万人,岂会“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乎?此两者威势之可怖,余今日见矣,诚为一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谭嗣同传》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张爱玲传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