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阵阵喜庆的鞭炮声不断地传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此刻,坐在书桌前的我,轻轻地合上《筑梦路上》的最后一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由此,我想到了家门口那条清澈见底,绿树成荫的小河的前世今生。
听老一辈的人说,家门口这条小河是为了疏浚西湖,引入钱塘一江一水而人工开凿的。以前,两岸的居民经常到小河里洗衣服,甚至把垃圾扔到河一一床一一里,时常有一些建筑公司趁着夜色,在此偷偷倾倒建筑垃圾,久而久之,一条原本美丽,清澈的小河,彻底变成了一条又黑又臭的污水河。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地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于是,“黑臭河”地整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专家们地实地测量和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出了整治“黑臭河”的方案。于是,在去年春季的一天,“轰隆隆”的机器声在河岸响起,数辆挖掘机开进了河一一床一一,开始进行整治施工作业了。工人叔叔们顶着烈日,不断地开凿河一一床一一,挖掘淤泥,疏浚河道,曾经的“黑臭河”正日以继夜地发生着变化。河岸两旁又种上了许多桂花树,铺上了嫩绿的草皮。经过三个多月的整治,“黑臭河”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原来黑如墨汁的河水,如今已变得清澈见底;原来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小河,如今却不断地飘来阵阵桂花的香味。以前每当有人经过小河边,总会捂着鼻子快速走过,生怕被臭味熏倒。而如今,人们却徜徉在鸟语花香的游步道上,不时会有小朋友们嬉笑地经过你的身旁。从他们天真可一爱一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多么得幸福!
曾经的“黑臭河”终于摘掉了又黑又臭的“帽子”。如今,正以她婀娜多姿的身影,焕发着青春的朝气,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她,就是我们怀抱梦想,奔向幸福地历史见证!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正在电脑上看着今天的新闻热点。忽然,键盘点到了一篇文章,打开一看,原来是林清玄先生写的散文《前世与今生》,对于作者林清玄先生,他是我敬佩的作家,于是,我仔细地阅读了这一篇散文,读了之后,我感悟颇深。
作者林清玄,中国台湾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对于林清玄先生,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桃花心木》和《和时间赛跑》就被入选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林清玄先生的这一篇散文《前世与今生》主要讲的是有一个人问作者一个问题:前世真的存在吗?作者的回答是: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研究是不是有前世这一个问题上,倒不如把握现在、把握今天、把握今世,好好的努力,只要今天努力了,就能看到未来的成功。对于明天来讲,事实上今天就是明天的前世,这就是作者对于前世与今生的回答。可想而知,作者林清玄先生是多么的理智啊!他想的很透彻,回答得让人一目了然。确实如此,有没有前世,谁都不能回答,毕竟我们都无法回到前世,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握今生,尽自已所能的努力与奋斗,从而创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生。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活在过去,又寄托于来世,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事。真正的智者就应该如林清玄先生所说,过去的让他过去,把握现在,才能支配未来。
《前世与今生》这一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人生最主要的就把握当下,活在今天。时间就像小鸟一样,今天一不小心就飞走了,明天转眼间又来了,而我们又无法留住昨天,所以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握今天,把今天的事情努力做好、尽力做到最好,那么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宝贵的,就像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昨天,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每一个时光,努力奋斗,不让自已留有遗憾。珍惜当下,把握今天,就是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前世与今生》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读书如果源于兴趣,源于喜欢,那么它将对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自身也有了新的见解,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那么你会写作品读后感吗?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前世今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内容简介: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那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重点。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死去,也从未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前前后后看了几个星期才看完。一开始的时候是兴致盎然的,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些无味。 在这本书中,魏斯详尽地描述了对他的病人凯瑟琳的催眠过程,以及凯瑟琳在催眠过程中的一系列对前世的解读。凯瑟琳经历过许多次人生,没记错的话,大约是86次,对其中的十多次人生可以详尽地复述,在前世里,有些身边的人就是现......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书的最后有三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对本书内容的讨论其中有位举出了清朝一本书中的一个关于转世的小故事个人认为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就如现今流行的穿越小说,是否未来也会被后人拿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时光穿梭的证据。而不论故事真假,轮回转世是否存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请相信,对于命运和生死,不要恐......
书摘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布莱恩·魏斯
◆第5章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
每日累积下来的负面力量应该受到同样的关注,譬如一个病人的严苛自我批评,可能造成比一件重大事故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些伤害的影响,因为混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中,更难被忆起或驱逐。一个持续自责的小孩,可能和记得某天被严重羞辱的孩子一样失去同样多的自信。一个平常家里会有一顿没一顿的小孩,跟经历过一段饥荒时期的孩子对食物有同样的危机意识。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通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的事这么少,你在此是我的老师。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然后可以休息。接着我们回来,帮助其他人。”
◆第7章“超意识界”的讯息
我想到人类总倾向于同类相聚,避免或甚至排挤外来者。这是偏见和种族仇恨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习,不仅去接近和我们的磁场相似的人,还必须帮助其他人”,我可以感受到这些话里的洞察力。
我要她用较高的观点来看她的童年,并试着回答自己提的问题。我最近读到有人能这么做。有人称这个观点为“较高自我”或“成长自我”
我们不能杀人,不管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帝才能惩罚人。
◆第10章遇见永生的自己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第11章闪现的真性情
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的教堂、聚会场所或寺庙里诵读着经文,那些经文也记载着灵魂的不朽。但是仪式一结束,他们又回到互相竞争的轨道里,依旧贪婪、喜好操纵、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性都会阻碍灵魂的进步。
◆第12章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是的,我必须学着有信心,也要信任别人。但我没有,我认为每个人都想害我,这使我对许多不该回避的人和状况都刻意疏远,反而和不该在一起的人共处。”
◆第13章末日大预言
大自然是平衡的,飞禽走兽和谐地活着。人类却还没有学会这一点,他们不断在摧毁自己。他们做的事缺乏和谐,也没有计划。自然就不一样了,自然是平衡的。自然是活力和生命及休养生息。人类只知道破坏。他们破坏自然,也摧毁其他人,最后他们会毁掉自己。”
◆第18章答案就在那里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久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这本书被山上法师安利几次之后,终于有了翻阅的因缘。读毕,窗外雨至,内心晴明。(书不推荐,附录有惊喜。)
从客观的态度来说,正文实在算不上严谨的科学纪实。然抱着开放性的态度,读正文,读书友有趣的评论和争议,读至最后的附录,竟发现自己相应的文字和道理,十分欢喜,遂做了些笔记和思考。
文中对事件本身的记载冗长重复,并思辨不足。比如时间的严谨性,为何不坠畜牲道,轮回的究极意义,所谓的医学科学方法不服众等等。这也是导致接受多年科学教育的书友一时间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除去这些,他更大的意义在于种下了一颗种子,发现自己,试图了解生命意义的种子,待因缘和合之时就会有生根发芽的希望。佛家讲轮回的主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含藏了生命的种种记忆和一切造作的痕迹,具有感果的潜质,它犹如一个库藏,不断存入或取出。但它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念念生灭,不断流变的。修行就是通过前六识,把第八识中的善法种子、无漏种子开发出来。很喜欢附录二中胡因梦修行之路分享,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无论信不信佛法,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前世戒今生,今生修后世。对于死亡,我们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安住当下,安住自心,和常讲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也有相应之处,这是本书于我的意义之一。
其次是科学与佛法的讨论。文中以科学之名,研究前世之事,但却有漏洞。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附录三中高黄之辩,很有意思。也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科学-科技,关于佛法-佛教。
科学科技佛法佛教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1992年,学诚大和尚就提出了要对话科学、学习科学的理念,不离世间法,与时俱进。
科学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实事求是让人信服。但确实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在假设、论证、推翻假设的自我否定中进行发展;相对的,佛法具有自觉自省,也随喜赞叹,站在一个更全面,有自省有自信、知目的重过程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科技作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的价值。佛教作为佛法在世间的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被商业化、被迷信化等等。
文中的引用卡普拉之言:“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然科学和宗教的相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教义本身的融合,还是个人内心的求索,都是对生命究极意义的探寻。
综上,个人拙见。
20xx.07.11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这两天看迷了《前世今生》,一天就翻完了,我很惊讶和欣喜遇见这本书,好像专门为我准备的。因为我知道因果报应,知道生命有轮回,但以我能接触到的资料,我不能说服自己毫不迟疑地相信它,我仍然有很多疑惑。但看完这本书,我的疑惑消除了,我确信了生命(灵魂)是不死的,生命是有轮回的。
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魏斯,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心理治疗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布莱恩魏斯就他的病人凯瑟琳焦虑、恐惧和痛苦的病情正常治疗无果的情况下,对她进行催眠,试图找到她童年时已经忘记的创伤,可是这个过程却意外地把他带入了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因为,凯瑟琳催眠状态下所说的,是她在不同轮回里前世的经历,描述地确定、详细而生动,让魏斯医生目瞪口呆!
需要强调的是,魏斯医生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在这之前,他从不相信灵魂,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是凯瑟琳的整个治疗过程,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得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的回忆。她同时也能做管道(媒介),传达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让魏斯医生从完全不信到怀疑,到查证,再到科学分析验证,再到录音记录,最后他确信无疑。
这本书就是他就整个催眠治疗过程所做的记录。仅是记录。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读到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他什么也没添加,也没什么删节。而且他花了四年的时间,才鼓足勇气,冒着被同行视做异类、不正常的风险,透露这些不正统的讯息。这也是他所得到的讯息的本意。因为这些讯息出自于灵魂实体,他的意图也是要让魏斯医生分享出来,去影响人类的思想,让大家都了解生命的不朽和生命的真义!
这个过程里魏斯医生也提出:从历史看来,人类总是不情愿接受新观念。就像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时,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完全不接受,甚至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现在的心理医生和治疗师也是同样情形。对前世回忆和肉体死亡后的生存,已累积了相当多的证据,也不愿检视评估。他们的眼睛仍紧紧地闭上。
而魏斯医生,能在他还怀疑的时候,能够保持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去观察,去查证,她的回忆有可能不是幻想或者想象,我们眼睛或其他感官感觉不到的事物也有可能存在,持开放态度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作风!要不是他的开放包容,也就不会有此书用真实的案例揭示和证实轮回的真实存在。
其实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我曾经对儒家和佛学思想都深深地排斥过。我曾经愚痴地认为:儒家思想是迂腐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佛家思想是教人逆来顺受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而存在的。但是后来我也尝试抱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学习这些智慧。真正了解和学习过后,我为自己曾经那些愚蠢的想法和错误的思想认识感到汗颜!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不了解就没有资格随意评判!
毛主席也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千万不要随意评判你所不了解的事物。否则,你可能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当看到绿色教育唐明老师推荐的50本书时,我尝试着买了其中感兴趣的两本,其中就有这一本《前世今生》。这本书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解答了萦绕在我心头半年多的疑惑。跟着凯瑟琳经历、浏览、感悟十几世的轮回,以及听到来自灵魂实体的一些教导,也让我了悟到超越生死的真相:生命(不仅是人)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
前所未有的轻松,开心!
《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我们总会被一本好书所打动,阅读作品后,我们都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新的认知。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搜索并整理了读后感前世今生,以下是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第三次灵异事件,是我和我谈了4年的ex,其实是我们在一起的第三年,前面的十一,那一年我们感情回光返照一样特别好,我也一个月去一次温州找他,那天晚上他回家去了,我一个人在酒店,我住酒店没有锁防盗链的习惯,不知道为何那天鬼使神差的锁了,然后当天晚上就被撬门了,整个房门都被撬开了,插在墙边上的房卡都被拔出去了,就那根锁上的防盗链救了我,前段时间和我许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联系上了一起出去吃饭说起这事,那天很奇怪,凌晨1,2点了,一般我ex早就睡了而且他晚上开震动手机,那天晚上却我发了求救信息他秒回我,也第一时间赶来救我,那时候我特别特别感动,但是现在和朋友说起,我朋友说这件事不会和他也有关系吧,这个就不说了,都过去了,猜疑也没有任何意义!总之那天我被吓的魂飞魄散的,[撇嘴]我目前就这三次比较重大的灵异经历,第一件事是我妈妈跟我说的跟我完全没有任何记忆,包括我和我爷爷的所有记忆我都没有,第二第三件是自己亲身经历,而且这两件事后果都不堪设想,足以改变我接下来的命运,或许也早就已经不在人世,一个是反常性格强硬拖我上车的涛弟弟,一个是鬼使神差锁上的防盗链,所以我信命,我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幸运,生命里贵人特别多,而且每个阶段都有每个贵人,虽然他们不能陪我走完全程,但是陪我一起经历过一段风景,足以铭记一生!很奇怪就是我和我爷爷那么好,我对他却毫无记忆,现在追溯到最早的记忆,也是我念托儿所老师抱着我坐在钢琴边,我,还有印象,那应该是我最早的印象,也有一些无法解释的,比如我天生没法吃内脏,尤其是猪肝,我闻到味道就想吐,吃进去会自动吐,所有的动物内脏都不能吃,还有我特别恐惧开车和坐车,尤其是坐车,特别恐惧,尤其大卡车,我坐副驾驶都会系安全带,看到大卡车我都会腿软心慌,追溯到我姑姑小姐妹蓓蓓阿姨在我小时候出过严重车祸,被大卡车撞的下半身瘫痪,但是现在我觉得我恐惧开车坐车,还有大卡车一定还有深层的原因,还有我不能吃内脏,就等着以后慢慢揭秘吧,珍惜当下,感恩,付出爱!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这本书被山上法师安利几次之后,终于有了翻阅的因缘。读毕,窗外雨至,内心晴明。(书不推荐,附录有惊喜。)
从客观的态度来说,正文实在算不上严谨的科学纪实。然抱着开放性的态度,读正文,读书友有趣的评论和争议,读至最后的附录,竟发现自己相应的文字和道理,十分欢喜,遂做了些笔记和思考。
文中对事件本身的记载冗长重复,并思辨不足。比如时间的严谨性,为何不坠畜牲道,轮回的究极意义,所谓的医学科学方法不服众等等。这也是导致接受多年科学教育的书友一时间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除去这些,他更大的意义在于种下了一颗种子,发现自己,试图了解生命意义的种子,待因缘和合之时就会有生根发芽的希望。佛家讲轮回的主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含藏了生命的种种记忆和一切造作的痕迹,具有感果的潜质,它犹如一个库藏,不断存入或取出。但它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念念生灭,不断流变的。修行就是通过前六识,把第八识中的善法种子、无漏种子开发出来。很喜欢附录二中胡因梦修行之路分享,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无论信不信佛法,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前世戒今生,今生修后世。对于死亡,我们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安住当下,安住自心,和常讲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也有相应之处,这是本书于我的意义之一。
其次是科学与佛法的讨论。文中以科学之名,研究前世之事,但却有漏洞。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附录三中高黄之辩,很有意思。也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科学-科技,关于佛法-佛教。
科学科技佛法佛教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1992年,学诚大和尚就提出了要对话科学、学习科学的理念,不离世间法,与时俱进。
科学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实事求是让人信服。但确实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在假设、论证、推翻假设的自我否定中进行发展;相对的,佛法具有自觉自省,也随喜赞叹,站在一个更全面,有自省有自信、知目的重过程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科技作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的价值。佛教作为佛法在世间的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被商业化、被迷信化等等。
文中的引用卡普拉之言:“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然科学和宗教的相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教义本身的融合,还是个人内心的求索,都是对生命究极意义的探寻。
综上,个人拙见。
20xx.07.11
书摘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布莱恩·魏斯
◆第5章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
每日累积下来的负面力量应该受到同样的关注,譬如一个病人的严苛自我批评,可能造成比一件重大事故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些伤害的影响,因为混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中,更难被忆起或驱逐。一个持续自责的小孩,可能和记得某天被严重羞辱的孩子一样失去同样多的自信。一个平常家里会有一顿没一顿的小孩,跟经历过一段饥荒时期的孩子对食物有同样的危机意识。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通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的事这么少,你在此是我的老师。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然后可以休息。接着我们回来,帮助其他人。”
◆第7章“超意识界”的讯息
我想到人类总倾向于同类相聚,避免或甚至排挤外来者。这是偏见和种族仇恨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习,不仅去接近和我们的磁场相似的人,还必须帮助其他人”,我可以感受到这些话里的洞察力。
我要她用较高的观点来看她的童年,并试着回答自己提的问题。我最近读到有人能这么做。有人称这个观点为“较高自我”或“成长自我”
我们不能杀人,不管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帝才能惩罚人。
◆第10章遇见永生的自己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第11章闪现的真性情
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的教堂、聚会场所或寺庙里诵读着经文,那些经文也记载着灵魂的不朽。但是仪式一结束,他们又回到互相竞争的轨道里,依旧贪婪、喜好操纵、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性都会阻碍灵魂的进步。
◆第12章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是的,我必须学着有信心,也要信任别人。但我没有,我认为每个人都想害我,这使我对许多不该回避的人和状况都刻意疏远,反而和不该在一起的人共处。”
◆第13章末日大预言
大自然是平衡的,飞禽走兽和谐地活着。人类却还没有学会这一点,他们不断在摧毁自己。他们做的事缺乏和谐,也没有计划。自然就不一样了,自然是平衡的。自然是活力和生命及休养生息。人类只知道破坏。他们破坏自然,也摧毁其他人,最后他们会毁掉自己。”
◆第18章答案就在那里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久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内容简介: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那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重点。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死去,也从未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前前后后看了几个星期才看完。一开始的时候是兴致盎然的,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些无味。 在这本书中,魏斯详尽地描述了对他的病人凯瑟琳的催眠过程,以及凯瑟琳在催眠过程中的一系列对前世的解读。凯瑟琳经历过许多次人生,没记错的话,大约是86次,对其中的十多次人生可以详尽地复述,在前世里,有些身边的人就是现......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书的最后有三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对本书内容的讨论其中有位举出了清朝一本书中的一个关于转世的小故事个人认为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就如现今流行的穿越小说,是否未来也会被后人拿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时光穿梭的证据。而不论故事真假,轮回转世是否存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请相信,对于命运和生死,不要恐......
一、读书内容介绍
可以说,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这本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魏斯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来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在那80多次的轮回中,凯瑟琳的意识能回溯到前生,使她能详细描述、解释她在清醒状态下不知道的经验、知识,并够准确透露她不知情的死后状态和人不具肉身的状态,甚至通过和高灵交流准确无误地讲述了只有魏斯医生本人才知道的自己的孩子和父亲的事情。真可谓奇!
虽然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一个事实,一个故事,但是也不乏魏斯本人的见解。魏斯博士通过书中的记录向我们传达了很多来自“前世灵魂”的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包括:人生来并不平等,但最终会平等;是不是转世,取决于是否有未完成的德行;不要要求完美,不要在意缺陷,爱才是最重要的;平衡与和谐是智慧的根本,但现在的人们凡事都做得太过;快乐植根于单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钻石,灵魂的工作就是清洁上面的灰尘,使它闪闪发亮…..
除了前世今生的轮回外,这本书还讲述了面对恐惧、离别、无奈、愤怒、贪婪种种危机时,我们要怎样有效地控制情绪,特别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为我们传授的关于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耐心与时机、信任与宽恕等实用的人生建议,更加敦促我们打开心灵,以坦然之心迎接广阔的未知。
所以,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以上便是我对书籍内容的一个概括,接下来是我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二、理解与认识
首先值得一谈的是文章的语言。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即便不强调文章的真实性,也给我那种面对面交流,不得不信服的感觉。不仅凯瑟琳的前世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书中一些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也让我受益匪浅。
但是说真的,凯瑟琳的前世大多时候都是悲云笼罩。痛苦、绝望和冲动是她之前人生的主色调。仔细一想,这也不失为一种能量。用书中的那句话“说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也许就是这些苦涩滋味,让人生得意更加强大。似乎凯瑟琳在经历前世轮回后身体的康复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人生中,当面对那些苦难,那些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时,
要知道往往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就像凯瑟琳,在勇敢面对前世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另外,文章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一世都是为了学会写什么,懂得些什么道理,当我们该懂得的都了解的时候,就该离开这世界。”这句话仿佛就印证了,为什么天妒英才,为什么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太优秀了,这一世该懂得都了解了,也许就该离开了吧!于是,我觉得我们活在世上,能做的不是拼命去争抢什么,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吧。而这个过程中,情绪往往又会左右人们,使人失去那颗平淡的心。人都容易情绪化,这是个事实。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空出心灵去感悟世间的一切,才能做到上善若水吧。
三、质疑
说到这里,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这个世间到底有轮回吗?
在查阅多方资料,似乎有这个东西:
1、据统计,通过特殊催眠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可追忆到前九世。
2、在我国,西藏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轮回转世的观点。
3、在保加利亚,一名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婴就会说八国语言,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例,而且只能用轮回转世来解释。
看着这些例据,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东西。就是人去世之前会留下一段脑电波,包含着这个人生前重要的,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在未来特殊时刻,特定场合,会被他的转世接受,大脑就有多出前世断断续续的记忆。
其实对于这种东西,我仔细想想,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至少魏斯的这本书有关轮回的说法是在传播正能量,也可以接受吧。
四、前后认识的差异和改变
1、“凡是皆有其理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当时,我们既无先见之明,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假以时日和耐心,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故也是文章的核心理念。正是如此,除了书中讲述的故事可看出这句话的含义之深,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做人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一切都做不成。很简单的,譬如读一本书,没有耐心去读,哪来的获益匪浅;譬如遇到困难,没有耐心,只会小事化大,大事化的无法解决。再看看我个人的行为,似乎也缺乏这一点。而今在看完这本书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2、回忆可以提供疗方。凯瑟琳在催眠中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即使那些生活困苦,悲惨,但是这之后她的病却康复了。这不恰恰说明了回忆可以提供治疗吗?关于回忆还有这种作用,我是从未想到的。但是再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的呢。一个简单的例子,不是有句话叫忆苦思甜吗,现在面对困难,但是回忆到过去更加艰难的岁月都挺过去了,如今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吗?
3、人生来并不平等。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观点。当然这是建立在相信有轮回的基础上的。一直以来,心中都是那个观点“人人生而平等”,这次我的观点被动摇了,或者说有了些许改变,源于凯瑟琳身上。
4、对轮回的看法。从小被教育相信科学,而轮回转世皆为迷信。不得不说,魏斯有一次让我的观点有了改变,至少对于轮回,不再是一概否定了吧。
5、多关注问题本身。
文中凯瑟琳在轮回中,有一位高僧对她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遇到问题总是在乎表面,或者说总是忽视了自身,直接一点,失去了自我。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于是总是追求任何东西的表面。在明白这些后,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了改变,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身内涵。
五、(准备进行的)行为的改变
说到底,思想的改变终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重在行为改变。但是距离读完这本书也没过太长时间,自己发现还是思想改变较多,实际行为改变甚少。思想上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更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包括对过去,将来,甚至死亡。而行为上多了一份谨慎,遇事更能慎重考虑。
所以,目前为止,思想已端正了,而行为的改变已迈出了第一步,下面是我所打算的在未来要进行的行为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意识到的不好的行为发起的挑战。
1、尊重身体规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经常运动。
2、帮助他人,积极与他人接触,多拥抱大自然。
3、绝不旷课,尤其是陈亮老师的课。
……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前世今生》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