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的孤儿
——观《悲情城市》有感
上周正值大陆"革命小将"Facebook网络大乱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甚感聊骚,逐将侯大师的作品《悲情城市》拿来聊以慰藉。虽然本人素来是"拿来主义"的接班人,但对大师佳作的再度审视,结合于宝岛和大陆最近的纷纷扰扰,不由得心生了一丝挂念,不吐不快。
正如题目所言,亚细亚的孤儿——台湾,自从大明朝被荷兰侵占,历经了郑氏的收复,清廷的控制,日本的占据,零零散散飘落了小百十年,其中对于台湾影响至深的便是1895-1945的日据时期(亦称日治时期),1945-1949便是国民政府从接管台湾至败走大陆的"陈仪"时期;也就是《悲情城市》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影片以主人公"文清"一家从电台中聆听日本天皇宣读投降书为起始,至"文清"被捕失踪戛然而止(影片中仅以文清侄女的口述体现),讲述了一个传统台湾家族在45-49年短短的五年之间的悲情遭遇,其中涉及了在当时"戒严时代"十分敏感的话题——"二二八"事件,侯孝贤大师也凭借自身精湛的导演技巧,精美的摄影技术,简洁平铺的叙事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折桂"金狮奖",一举跃升至华人顶级导演大师之列。对于侯大师的生平,我便不在此一一赘述,有兴趣者可以观看由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所指导的《侯孝贤画像》,从中可对这位祖籍梅县的外省客家人窥之一二。
侯导"意气风发"时
电影透过一个家族的起起伏伏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老大林文雄经营商行,在后期的帮派纷争中,不幸罹难;老二被强征东南亚不知去向;老三文良混迹黑道,因在上海做通译被判为汉奸,连累大哥一家;老四文清,恭俭温良,却阴差阳错陷入了政治漩涡中难以自拔。
时代的悲哀
老大林文雄及其家父的形象代表了台湾本土的乡绅阶级,出于生存,不得不与日本人合作,但在表面的服从中,仍然保有对于祖先宗嗣的敬重,在苟且偷生的岁月里,坚韧不拔地保留着中华五千年的祖先崇拜,他们象征着日据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与日本现代文明的碰撞。老二与老三的形象代表了台湾本土日据时期成长起的一代人,对于自身身份的迷失,对于自身归宿的求索,对于自身文化的抉择,这些话题从日据时期开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中华文化与日本现代文明的交融。老四文清的形象相比较其他角色就显得更加符号化了,出于扮演者梁朝伟本人,及不熟练于北方之官话亦不通晓闽南之方言,老四被设定成了聋哑人的形象,此番设定阴差阳错的为本片添增了更多的政治意味。文清的温文尔雅与老大文雄的市井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日式教育下的现代资产阶级与传统教育下的地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预示着比之日据时期的相对祥和,国民党后期统治的混乱不堪;其聋哑特征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其中对于中国大众"政治沉默"之传统,或多或少亦有影射之意。但在结尾处,"哑口无言"的文清出于自身的理想,慷慨就义之气节又与中国古代之士大夫"杀身成仁"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逃亡路上的"文清"
影片中除去林家四兄弟之外,最为着重树立之角色乃是文清的至交"吴宽荣",抛去日据时期的大环境而言,"吴"可以被视作一个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即具有一定革命浪漫主义思想却留存有小资产阶级反动性的脱离人民群众的知识阶层。在影片起始阶段,吴宽荣为首的一系列进步青年,曾在台湾光复后促膝长谈,感慨万千,举杯纵酒,高唱"流亡三部曲"中的"松花江上",即欣慰于台湾之光复,又进而对国民党执政之贪污腐败而痛心疾首,就好比剧中所说"马关条约签订时,问过我们台湾人吗",无论是荷兰人、日本人、国民党人都是先入为主,简单粗暴的对待着这片美丽岛屿的黎民百姓们,台湾百姓就好比是"九一八"里流离失所的难民,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被一个又一个"外来客"践踏着自己的灵魂,同为同胞的国民政府,非但不珍惜血肉亲情,反而横征暴敛,"狗去猪来",残害烟草小贩进而激起民愤,爆发了台湾史上的第一大惨剧"二二八事件".
狱友用血写的遗书
对于"二二八事件"而言,台湾最大的损失在于意识形态中存在一定民族主义的本土知识分子几乎消失殆尽,大量左翼人士被捕、被杀,台湾进入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威权政治,白色恐怖成了笼罩在宝岛上空散不尽的雾霾,在这片乌烟瘴气中,一个略显畸形的思想理论渐渐闯入了主流意识形态即台湾的"孤立主义",这之后不论是李登辉的"摩西论"陈水扁的"去中国化"乃至新近蔡英文大总统的挥马上任,都是拜由台湾"孤立主义"引发的"台湾主体论"所崇。
抛开政治意味而言,本片的配乐也十分出色,是由日本新世纪乐队S.E.N.S. 神思者为其配曲。其摄影风格及构图特色亦凸显了侯大师对于色彩的运用,如有兴趣者,可观赏由侯大师监制,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
好吧 就说这么多吧 我也去睡觉觉了 最后送上一首配乐吧
《城市有我奋斗的青春》观后感
看了这几部微电影,让我知道在城市里拼搏,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正值青春少年的我们渴望挑战,我们期待着当我们回首这一幕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出:青春无悔!
我叫刘洪林,四川万通13级中专9班的学生。我今年16岁,不是高富帅,不是官二代,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词语概括就是小人物,对,我是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今年才16岁,我有的是时间,我有的是青春
看了其它几名各地同学拍摄的微电影,明白了青春是多么美好,青春是如此多娇,令人永远流连忘返,希望永驻,但是在我看来,青春,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字眼,只是被那些理想家镀上了一层金衣,用那些极其优美的辞藻去歌颂去赞美。我们都一样,正处于挣脱过去,期盼未来,用力当下的阶段。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高中一年,社会一年,我也迷茫了两年。每天都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又回到了高中时代。聊的话题永远都是游戏、逃课、睡觉、抽烟、喝酒那么的颓废,那么的堕落!我们是年轻人啊!年轻人没有享受的权利,只有奋斗的义务,这句话,它时刻在抨击着我着即将堕落的心,我知道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每日三省吾身,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思考:我干嘛来了?我拿我现在的这些美好的时光每天这样无所事事换来了什么?几年之后,我拿着一纸文凭,什么都不会我又该怎么去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不知道,我最喜欢抬头仰望天空,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的梦想,我始终觉得它在向我招手,闭着眼睛,能感觉到我的嘴角是微笑着的,是那么近而又那么远!可是低下头的时候,我又看到这逃避不了的现实,刚有的幸福感又是那么快的消失殆尽最终我说服了我自己,2013新的一年,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放弃高中的生活。来到万通,变化好大,跟我高中相比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差别了,我身边没有了颓废,没有了堕落,没有了整天的浑浑噩噩,有的是学习,有的是天天向上!我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背上行囊,怀揣着那一份美好的希望,踏上了又一个新的旅程,那是一个一直向往的地方城市,哪里承载着我奋斗的青春,青春引奋斗而精彩!
在城市里拼搏,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渴望挑战,我们期待着当我们回首这一幕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出:青春无悔!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由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的书籍,相信有不少的朋友们都看过这本书,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观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一座城市,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对于这本书的喜爱,已经不足以用一段一段的摘录来表达。关于城市的无用想象,却是治愈秘密的良方。是的,怀揣的秘密都是待治愈的孤独,城市和作家又都凑巧隐晦地将它揭露出来,让荒谬的人懂得荒谬里的感知。
对于这座城市的喜爱,并非源自对好的事情的追逐。它给你第一眼肮脏的生活,让你嘴角扬起不屑的浮华。它给你没有缘由的打击,却让你在这过程里渐渐反过来懂得,这亦是她爱护你的一种方式。此时她让你的果实落地粉碎,下一刻她又给你答案,关于另一个理想的答案。好坏自有天意,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我们的生活是磨难重重的,幸运的生活永远是其中的一瞬之光,但时刻又有新的幸运形成。
带着固有的思维去阅读,稍微感觉有点可笑,机场、玻璃杯、世界地图等等,貌似都不是在元代可以出现的事物啊。一开始就想错了,我以为是历史小说,而是卡尔维诺借着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表达些自己的观点。
看完,自问一下,可能存在这些城市吗?现在未听闻,以前不知晓,未来不可知,秉承着不可知论,就相信着,存在这些城市,有光彩靓丽的太阳面,也有阴暗污浊的黑夜面,有些还不止两面,宛如人类一般,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也不是只有那一副脸孔,如果仅仅的正直就足够,要么善良已经是天性,要么他活在故事里,被风迟早吹走的。即使过去的事,过去的路程也因为旅人的经历而不断改变,因为旅人的过去也会随着旅行的路径而不断改变。每抵达一个新的地方,总是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过去,原来满意的自我也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发生些许变化,这变异的感觉潜伏在你现在走的、以后走的异地路程中。走一步,可能就失望或欣喜,都在于你自己,而不在于别人的眼光。现在的每一步,在以后的自己眼里什么样子,也只能等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来下定论了。
听故事的人只记得自己期待听到的事,看故事的人也是。现在的城市,是不是马可波罗希冀那般,不曾知,但不是卡尔维诺想要的,这也确凿了。决定故事,不是写故事的笔,而是听故事的人的心。在作者讨厌的活着的地狱里,想入世或隐匿,都逃不过海潮翻滚下的漩涡,要么接受丑陋,要么看到天堂,让它们慢慢生长起来。
当你走进斜城时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哪里是斜的,就像人们常说的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一样,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名字罢了。
而除了名字我还可以告诉你更多。它的每条街道通往何处,临街的商铺都售卖什么、或将售卖什么,旧城区内吹过的带有海咸味的风,还有老鞋匠的故事。我知道关于斜城的一切。我不是斜城人,我曾经与你一样,但现在我是个走不出去的旅人。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走出这座城,但我敢打赌你不会再次进入它。就好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是你选择走进斜城,而是斜城选择让你进入,再选择是否将你留住。
当被放走的人们试图回忆它时,会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他们不能想起、也无法谈论有关斜城的任何一件事,甚至一瓦砖。直到它变成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任何意义上。
刚看完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终于发现了其中的趣味。其实整本书我大一就看过,当时真的什么都没有看懂,现在看来可能是没有看前言的缘故。
前阵子恰好和大侠约了惘闻的音乐会,就突然想起了这本书,朦胧记得这是我曾经看过所有书中最懵的一本,所以趁这个机会就买回来又看了一遍。
整本书就像作者说的,在书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出的城市,他们仅仅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的确,甚至每个城市的名字都只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读完后令我既熟悉又陌生。
可以简单的把整本书当成游记看,短短的一篇,想想作者描绘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又或去者思考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它们的泛指是什么,两种读法都趣味无穷。
有一个城市我印象深刻,讲的是我经常去的一个城市,我每次都去同一家旅店,同一个房间,看向窗外同一块麦田。但是,年复一年,在文章的最后,我在屋中竟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读完后让我想起了伊藤润二的《无街的城市》,背后感到一阵寒气。
现在,我终于可以慢慢读懂这本书了。大一的我读书求量,现在想想真的是大错特错,看懂并思考才是读书最大的意义。
you could not just tell them they were wrong, please show them the right way.
66座纷飞的城市,每一座都对应了平行时空里的一种可能。像极了芸芸众生,也许这些城市就是芸芸众生。
有一座悲寂的城市叫佐拉,一座原本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终生难忘的城市,可星移斗转,宇宙在漫漫长夜里悄然变化,可佐拉为了让世人容易记住,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萧条,消失。故事的结尾,大地已经把它忘却了。
有一座由欲望铺陈的城市,你的欲望从不落空,但你来到这里也将变成欲望的一部分,最后只好安身于欲望之中
有一座嵌有一面巨大镜子的城市,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将透过镜子的反射遭到其他市民的审度,虚饰伪装由此滋生。而镜子中那座等比的城市与镜子外的城市就像两双相互凝视的眼睛,质疑着对方世界里每一事物的价值。
有一座今日繁盛的城市,它的繁盛以牺牲了昔日的优雅为代价。现住的市民消费着它的繁盛,却无不叹惋它昔日的容貌,这些可怜的人们叹惋也进行得小心翼翼,拿捏分寸,好让今日的城市不至于失落。
有一座城市,人们对它有种种美妙的构想,却将所有的构想储存起来,存放在博物馆里。菲朵拉还是菲朵拉宿命里的样子,伤心的菲朵拉市民只有久久沉溺虚幻的小菲朵拉模型,却对现实的菲朵拉束手无策。
说起城市的分类,可以这样进行: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在放纵欲望、委身欲望和消除欲望的三种可能性里,是否真正有优劣之分?欲望与个体的共存,是否存在一个安全的比例或区间?
也有一座绚烂多姿的城市,当你望上一眼,就要久久懊悔没有将它记个仔细,但当你稍稍久居,整座城市很快就会褪色。
有一座城市,极尽绚烂的城市景象背面藏匿着等面积的污秽面,他们像一枚没有厚度的硬币,正反面既不能分开,也不能对看。
有一座城市,建设工程绵延不绝。有人问其原因,答曰为了不让毁灭开始
有一座城市,房屋间以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依据结网。不堪密如蛛丝的网,市民便选择搬迁,对过去种种复杂的联系进行一次彻底的逃逸。
你看,这是一本假借游记实则描述芸芸众生的书。假借一个又一个对于城市的构想,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可能和困境。每一座城市都会对应一道久不弥合的伤口,无论他们看上去漂亮与否,来自皮肤一下,身体内核的疼痛都令人无助的清醒着。
我爱这本书,不止一遍的去读。时间久了,抚摸那些赋予城市的名字,像抚摸一个又一个残缺的孩子。这本书所构筑的房屋,我久久坐在其中,这里没有指示着出口的门,只有一扇扇窗,每一扇窗都无法逾越,窗外的风景只为了你会看到更多的困境。
相信《《收缩的城市》读后感1500字:收缩的城市,大西安会经历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