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部由范俭执导,余秀华和周金香等主演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脑瘫女诗人余秀华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余秀华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毫无印象,但说起她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出生时的缺氧使得余秀华患了脑瘫,但即便是这样,她也读完了高中。毕业以后,她便一直待在家里,还出版了多本诗集。

电影的名字《摇摇晃晃的人间》来自余秀华的第二本诗集名称,主要讲述了余秀华在成名后,为了挣脱婚姻的枷锁,而选择与丈夫离婚并且重获自由的故事。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写诗需要天赋,对余秀华来说,一个人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诗歌便是她的拐杖。高中毕业就一直待在家里的余秀华,每天的生活就是听着广播,看着诗集,然后创作自己的诗。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余秀华来说,这扇窗户似乎就是上天给的天赋。

余秀华的成名是靠那本《跑遍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诗集,在这个放眼望去尽是标题党的网络时代,这首诗表现得更为大胆。

影片中拍摄了大量的山里的美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一切的一切,像极了一首复杂的诗歌。

余秀华一直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在19岁的时候,便被母亲嫁给了大自己12岁的尹世平,对她的母亲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很不错的婚事了。

残疾的身体带来许多的麻烦,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这个身体的灵魂对外界的感觉不会比别人少。

结了婚后的余秀华,和丈夫互看不顺眼。结婚20年,很少有丈夫的()陪伴,她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一个人孤傲的在那写诗。

余秀华想要离婚,她想要自由,但奈何母亲和儿子都不同意,更何况母亲得了癌症,她不能失去一个深爱自己的人。

影片的最后,余秀华最终还是离婚了,母亲去世了,她和父亲继续过着诗意的人生。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着自由和安逸的生活,但现实却是,金钱和名利成了我们追著的目标。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世界,我们都在艰难的走着。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人间真情
何沛霖
最近,我看了一部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讲述了患者及家属面对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其中一集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那是在上海的华山医院,一个年仅24岁的名叫焦俞的年轻人,刚刚被医生断定脑死亡,无法再活过来。面对这个噩耗,家属们悲痛欲绝,而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捐献器官。要知道,分别亲人是非常痛苦的,更何况还要让亲人捐献器官。
与此同时,等待了好久的三个病人都有了重生的希望。他们的病情都非常严重,本来已经走向了“鬼门关”,现在因为焦俞家人的善举,三人的生命就有了希望。
焦俞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父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摸着孩子的额头,作了最后的告别。之后,医生摘除了焦俞体内可用的器官,共捐献了七样器官:一个心脏、一个肝脏、一个肺、两个眼角膜和两个肾脏。这些信息都被系统自动分配到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等待了好几年的肾脏病人和肝脏病人也被推进了手术室,开始进行器官移植。他们都很幸运,移植手术都非常成功。在八月十六那天,他们开开心心地跟家人团圆过中秋。
尽管焦俞过世了,但是他的器官像一颗种子,在别人的生命里生根发芽,这就是人间的真情,伟大的、令人敬佩的。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400字


很多时候,纪录片更能反映现实和人性。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影片由周全执导,以医院为拍摄点,主要记录了一些关于病痛和生死抉择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常听说:男修车前马后,女修产前产后。在古代多是男子出外赚钱养家,参加战争,骑在马上,容易丧命;而女子是因为医疗条件差,容易在生产前后死去,还有那时妻妾之间的阴谋战争。

今天,《人世间》重症孕产妇,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有些人会说,既然知道不能生产,为什么还要生。片中一位丈夫在妻子即将做手术前,安慰道:你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也得走完,当初就不该

生命没有了,意味着这个人的一切没有了。谁都想活着,谁都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为什么明知威胁生命,还要怀孕生产?

为了给丈夫留个后代,为了有个完整的家,不生就会离婚,为了要个儿子,中年丧子再要孩子

原因总是有的,让孕妇去搏命。

我们不能妄加评论,没有切身体会,不知道她们的艰辛和下决心的勇气。

我们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生日或许是母亲生产之日、闯关之日

做人好难啊,也许你的到来是其他人用命换来的。

珍惜生命,你的命比你想象中要珍贵,要来之不易。

纪录片风味人间观后感1400字


今年10月份,由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吸引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影片共有7集,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方的美食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风味人间》以精湛的手法、唯美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不知带火了多少美食故事,而我,居然勾不起一丝食欲,关掉视频,继续过忙忙碌碌的人生。

人的欲望的减退,好奇心的泯灭,大抵与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原来,菊花的品种和姿态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悠然,这句诗穿越千年、深入人心的奥秘也全在悠然二字上。

传说,古代有位掌柜先生,他记忆力惊人,有一次账房失火,烧掉了一大本账簿,东家急得跳脚,他却不急不慌把账簿从头背到尾,东家将他奉为神人。但这位掌柜的脾气不好,他睡觉时枕头上不能有头发,否则会失眠,铺床的仆人经常因此而挨骂。若干年后,他退休了,主人不忘旧情,前去看他,他正在刚翻过的田垄上酣眠,主人问他,现在的睡眠怎么这么好?老先生展颜一笑:当年我心中只有生意,再好的衾褥也形同虚设啊!

现在的我,吃得明显比工作之前要好,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胃口和食欲,崔莺莺长亭送别时说道: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心里有事,满汉全席也形同虚设啊!

鲁迅先生的生活一直很滋润,然而,人到中年的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少年时期吃过的水煮蚕豆的滋味,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小伙伴很真诚,自己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郎。

陆游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闲暇时才适合写草书,无事的晴天最宜品茶。这句诗暗用张芝的典故,草圣张芝平时惯作楷书,人问其故,答曰:匆匆不暇草书。

人生,没有一桩韵事不需要闲暇的滋养,尤其是诗和艺术。

看《风味人间》,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集《江湖夜雨》,美食的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和生意场的较量。小民姐,小民大排档的老板娘,武汉夜市大名鼎鼎的人物,她没有学过厨,靠着对顾客口味一点一点的摸索积累,才有了今时今日顾客盈门的局面,做了12年的夜市,每晚站6个小时,同时照看两个灶眼,在烈焰和油烟的熏烤中成就了江湖地位,顾客大快朵颐的背后是她对爱美天性的割舍和身体健康的严重透支。放眼《江湖夜雨》,所有生意火爆的大排档老板莫不如此,鸡爪要一只一只地剪,小龙虾要一只一只地刷,菜要一锅一锅地炒,生意越好,人越辛苦。

没有一道美食不需要心血的灌溉,越繁荣越辛苦。

张爱玲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提到过一种想象中的食物拈拈转,未成熟的青色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这应该就是第一集《山海之间》里提到的一种食物:河洛平原的碾转。小麦正在灌浆,尚未完全成熟,被碾成神奇的条状,凉拌着吃,吃的就是那股子清新浓郁的原始麦香,这原本是青黄不接时期的应急食品,却意外成就了别具风味的时令美味,它倒是不太费事,就是需要天时地利的先天条件,一般人根本吃不到。

《山海之间》里还提到两种食物:手抓肉和秃黄油。手抓肉是现杀现煮的当年生羔羊肉,清水煮,汤头雪白,天然美味,牧民们大口吃肉,为着接下来长达七八天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储存能量,他们饱经风霜的身体正需要这样幼嫩酥软的羔羊肉来滋养。秃黄油是蟹膏、蟹黄外加植物油和鱼露炒制的精致调味品,有着直指人心的满腔肥甘,需要一壶浓茶才能化解,食用秃黄油的往往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生活比较闲适的人们,那么明晃晃的动物油脂和胆固醇,不害怕吗?

那些高油脂高热量的美食看看就行了。

想来想去,竟没有什么非吃不可的菜,有那惦念美食的功夫,不如补补觉,有道是:梦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范文300字


《人间世》是一部由周全导演的纪录片,拍摄地点为医()院,记录了医生和病人在面临生死时的选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人间百态。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看完别人的人生,我就在想象自己的人生。人生好比一场纸片游戏,你不可能一直抽到好牌。这样子的我突然害怕了,害怕自己不可以陪伴父母,害怕自己没有资本让他们生活的更好。我没有期待过逃避自己的责任,只是想要让责任变得容易承担。

希望你可以变得更好!不论那时候的你,身边是否有一个陪伴你的人 ,我想让你坚强仅此而已。不可以一个人无声的哭泣,你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做一个没有负担的人,你可以获得一些东西来承担责任。

会拥有金钱的,那是一个时间问题。会拥有伴侣的,那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但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有趣的灵魂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人生在世,必有一死。不过是早晚问题,你所做的是让期待你成长的人得到回应。

爱上自己,珍惜活着。

[参考]《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当我们在闲暇时看看影片或者电视剧时,全身心的观看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触,为了更好的感悟作品里的真谛,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好的观后感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观后感呢?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1)

然现在已经距离疫情严重期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每每看到抗疫视频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们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武汉解封;还要感谢去到疫情深处的所有非医护人员,他们是最强辅助,如果没有摄像团队,我们怎么会知道疫情背后的故事。

医护人员给了向阳而生新的解释:医生护士们推着病床向前走,朝着太阳的方向走,他们正朝着生的希望走去。一线生机,我们百分百努力是他们给我们的保障,是我们无条件相信的原因。人间世,苦难与希望并存!

今天下午我们班级组织观看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第二集《相逢》,我感悟颇深。疫情风波虽然基本已经过去,但如今看到这些医护人员的事迹,我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你们用爱搭建桥梁,你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医务人员冲上去,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魔奋力搏击。他们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的生生不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人生最精彩最壮丽的韶华篇章!无数追光者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逆行者们无畏无惧战斗在病魔横行的最前线,我心中情不自禁的想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想为他们点赞:他们真是了不起的英雄!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2)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将医生塑造的似乎无所不能,好像他们总能将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总能起死回生一般的神奇。而《人间世救命篇》一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三则抢救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3)

以前有段时间爱看灾难片、恐怖片,喜欢那种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主角在灾难即将到来而不自知的天真,充满快感地看着他们遭受恐怖、变态经历折磨,偶尔也会被sudden shock吓到。

这类电影多半评分不高,阅过即忘,能留下印象的寥寥无几,更别提能引起什么深度思考,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可以称之为快餐式观影/下饭电影(是的恶心恐怖的电影我在吃饭时也看得下),此类影片的代表:《墓地邂逅1、2》、《车库惊魂》、《人皮客栈》、《林中小屋》、《遗传厄运》、《昆池岩》等等。

也许是恐怖片越来越无趣,也穿插着看起了历史、社会纪录片。

《人间世》追了两季,每一集都度秒如年,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医患关系、重病患者和急诊医生的日常。这个世界是你看到的那样,又似乎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看完两季,我的人生看似依旧平凡如一潭死水,但隐约能感受到,我的思考方式、我对医患关系的刻板印象、我对现实生活的挣扎与纠结,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女博士闫宏微患上三阴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抗癌路上她坚持乐观,孩子是她拼命活下去的支撑,但故事并非总是happy ending,从中国求医到美国再回到中国,她体内的癌细胞终究是没变聪明。2019年3月18日,闫宏微离世。

她的丈夫吴载斌今年疫情期间,在微博官宣和一位驰援武汉的护士相恋了。我不会去说不相信爱情了,毕竟妻子患癌,其中治疗、照料的艰辛也许任何人都无法切身体会。他的微博底下充斥着微微走了不到一年、微微瞎了眼遇上渣男等骂声,我觉得duck不必;但也很难去祝福他,只能说人有各自的选择和决定,这种选择和决定无需被他人左右。

但今天我不讲《人间世1、2》(明明已经讲了很多),而是想讲讲疫情期间它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01 人间世

高中读柴静的《看见》,被其中描述非典的章节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所震撼。2002年广东出现非典,2003年非典扩散至全国,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天空中。

柴静在书里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希望日后孩子问起自己妈妈,非典的时候你在干嘛时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因此选择做好记者的本分,走进非典病房,向社会大众客观呈现出非典疫情下,患者的真实状况。

2003年非典时,我7岁,疫情未曾蔓延到我那十八线小城市的家乡,我对非典的印象,仅限于大人们在交谈买不到板蓝根;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24岁,亲历疫情,切实感受到社会中弥漫着的恐慌和警惕。

口罩一罩难求,假期一延再延,家家户户闭门谢客,过年几乎不出门不聚餐,每天关注着新闻上冰冷的确诊、死亡、治愈人数,看着全国各地医疗队逆行奔向红区武汉,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昔日繁华的江城一时像电影里的空城一样。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间世。

02 人世间

在这样的人间世,所幸有一群人站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患者身前,与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死神抢人。

他们身穿白色战衣,头戴厚重的面罩,时而步履蹒跚,时而脚下生风。

隔离病房里,12床,一位81岁的老人。

医生好不容易控制住他体内的新冠病毒,但老人本身患有的糖尿病,却让他的整条右腿开始迅速坏疽。

医院没有做手术的条件,讨论再三,医生们决定护送12床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手术。

好在转运过程无惊无险。

疫情之下,医生做一场手术的难度远远大于平时。防护衣、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面罩 手术前必需的重重防护措施,让医生置身于近乎缺氧的环境中。

3个小时,8名医生,截肢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术中,主刀医生不得不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停下来休息,到外面卸下重重防护,喘一口气,再接着一头扎进手术室。

结束手术后,医生全身都湿透了。

但并非所有的手术都能有好的结果。

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缪医生,把急救比喻为开飞机。突然两个发动机全熄火了,飞机的高度在不断下降,而你要在飞机坠毁之前迫降成功。

突发情况考验的是医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相处时间最长的护士们,在这场疫情当中经历了太多难捱的生离死别。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有时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一位先生在病房里,心电图已经呈直线。护士为他整理遗物,却不经意瞥见他手机屏幕上,女儿发来的微信。

手机那一头的孩子不知道,她永远也收不到爸爸的回应了。

在这场灾难中,人们把医护人员称为救死扶伤的超人。但也别忘了,他们只是以医学知识为武器、以医疗技术为辅助,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人眼中,他们是逆行的英雄;而在自己心里,也许对自己投身疫区有一点自豪,但更多时候认为这是职责所在。

03 世间人

这次疫情之中,我姑且简单地把人群划分为「红区内的人」与「红区外的人」。

「红区外的人」,自然是你我这些没有近距离接触新冠的普通个人;而「红区内的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医护人员以外,还有运送物资的军人、坚守岗位的公务员、忙碌奔波的志愿者、快递员、外卖员等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

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归功于他们。

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最纯粹的展现。

上海援鄂的医疗队伍中,每位医生都会与武汉的当地的医生一起组成医疗队伍。在危险的操作面前,武汉的医生总是会挡在上海援鄂的医生前面。

扩皮(扩张皮下通道)时很容易有气溶胶产生,气溶胶里污染物、病毒很多。武汉医生说,扩皮的我来做,你先头侧过去,扩皮之后你再来置管。

武汉的医生给上海援鄂的医生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我看见他眼里有泪,有对武汉医生保护上海医生的感动,也有对共同战胜这场疫情的坚决。

红区里,除了医疗人员之外,还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身影。

还有志愿者的身影。

援鄂医疗队结束任务启程回上海时,一位志愿者穿上皮卡丘的人偶,举着一块写着谢谢的纸牌,成为送行队伍里亮丽的风景线。

摘下头套的他,面对镜头有些许不习惯,腼腆地笑着,说起做志愿者的经历。

而直到采访结束,他也没有透露自己的名字。现场的小伙伴看他的朋友圈才知道,他们是武汉的一个志愿者团队。除了皮卡丘,他们还扮成海绵宝宝和哆啦A梦,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为医疗队表达感谢。

但《人间世》并非只挑温情的情节来讲,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不同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所思所想。

病房里的一位老太太哭着说自己不想活了,并把自己的氧气导管拿掉了。护士很生气,感觉她在这种时候添乱。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护士态度不好、不该说这样的话伤人,但站在她的角度思考,一边是情绪不好的老太太等待安抚,一边是濒死的危急患者需要救护,此时让她去冷静下来安抚老太太的情绪,真的很难。

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不希望患者康复,也没有一个医护人员能在患者放弃希望时无动于衷。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常在新闻上听到一些90后这样的声音: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你们站在我身前;现在我长大了,换我来保护你们。 17年前那批懵懂的孩子,已经成为有模有样的大人,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关头挺身出。时光交错,17年前的大人和17年后的大人身影重叠;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总有一群人逆风前行,为身后的人拨开云雾。

想起一句很俗但是真相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褪去救死扶伤的身份,也不过是你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啊。

作为这场疫情之下无数平凡个体的我们,通过这场肆虐全球的灾难,至少应该铭记两点。一是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路漫漫,珍惜身边人;二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尽量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4)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

那时,农历新年即将到来,这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期待着早日阖家团聚。

年轻护士即将回武汉老家过年,她打算今年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

离家多年的医生久居上海,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他也能回武汉待短暂的几天。

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在家准备年货,今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他们的孙辈即将出世。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约定好的难以团聚,无交集的陌生人却因此相逢。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人们常常埋怨生活枯燥梦想遥远,有人为了生活而放弃追求,也有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实践自己的理想。

陈桂林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武汉人。她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希望自己可以救死扶伤,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给病人带去生的希望。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护士,即使小时候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她却仍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新冠疫情爆发后她挺身而出,瞒着家人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

陈桂林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她会在来雷神山上班的途中,和同事调侃自己的生活,会在防护服上认真写下武汉加油,还不忘配上一个嘴角弯弯的笑脸。

她说,太阳很大,能发光发热。月亮比太阳要小很多。不做太阳,但能做月亮吧。

用爱传递勇气

7床的爷爷一家三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他们被分在了三个不同的地方隔离治疗。与老伴仅一墙之隔的爷爷只能通过手机联系联系妻子,两位老人约定要一起努力活下去。

老伴在信中回顾了他们二人青梅竹马的故事,感谢老爷子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期盼他早日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刚出生的小孙女。

信的最后,奶奶动情地写道:

你总是说想过平淡的生活,你总是要我留在你身边,说你想见我。那你就要有信心坚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啊,早点醒过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5)

今天观看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纪录片。纪录片展现了武汉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病房中的生死搏斗现场。

关于治疗方案的激烈讨论与抉择,对肺炎患者的悉心照料,无不体现着医者仁心。在三级防护的状态下,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工作四个小时。缺氧,闷热,汗水湿透多层防护服的状况时有发生,然而他们还会在因自己身体不适而浪费一套防护服时,泣不成声。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和挑战下,他们依然苦中作乐,坚持到底,为彼此加油打气。我看到他们在转运病人返程时欣喜于路边的樱花,我想说,其实他们和这樱花一样美丽。人们总是称赞医护工作者是英雄,但对他们而言,他们只是恪守职业精神的平凡人。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战疫情。

在这场疫情之下,正是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和每一个忠诚而善良的普通人,以他们的血液里的良知和勇气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保护了中国人。我分明看见他们眼中炙热的泪水,以真心换真心,生命便发生了奇迹。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星夜不眠,在这个和平年代,他们完成了一个属于全中国的英雄梦,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的生生不息,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正因他们心中始终有一句话:有小家才有大家,扶危度,厄医者担当。所以他们选择了逆行,选择了与病毒较量,选择了为生命站岗,而他们逆行的背影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奔跑,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安全的后方,而是去往最危险的战场。

影片短短一小时,展现的只是一小群人的抗疫工作,却折射出了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医护工作者。身为一名临床医学生,一位新时代的青年人,我愿意做他们那样的人,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义无反顾冲在前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行动书写人生的韶华篇章。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6)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战胜疫情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

要增强生命重于泰山的政治自觉。生命重于泰山,在当前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党组织安排。要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无畏冲锋在疫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增强疫情就是命令的思想自觉。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要闻疫而动,要充分认识到严峻疫情就是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考问,要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要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在抗疫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在矛盾冲突面前不躲避、在危机困难面前不惧怕、在歪风邪气面前不退缩。

要增强防控就是责任的行动自觉。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新时代的人民斗争一定能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战胜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7)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篇二: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上个学期,我们语文课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文章讲述了美丽辉煌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侵略。让我感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今天,我又一次看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圆明园》,感受到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的圆明园。并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大清陷入风雨摇曳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圆明园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帮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我看完片子后,心里对当时为对抗侵略者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他们并不是懦夫。数万勇士英勇地朝着侵略者冲锋,冲锋,以求保全皇帝,保全圆明园,保全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再勇猛的铁骑,再锋利的战刀,也无法与先进的来福qiāng,远程炮相抗衡,可敬可怜的勇士们,举着大万长矛还没有来得及接近敌人,就被远程炮炸了个粉碎,可悲啊!被炸了个粉碎,同时被炸碎的还有大清帝国的防线。他们不知道,当他们还在使用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大刀长矛时,当他们还在使用着两个世纪以来丝毫没有改进的炮时,敌人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机器,拥有了强于大刀长矛数百数千数万倍的qiāng炮!清政府没有让先进的科技进入国门,没有让他们拥有同敌人相同的武器,因为皇上认为“天朝”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这个悲剧告诉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进步,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强身健体,长大了和千千万万同胞共同用自己的力量去创建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篇三: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