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一部由莫言主要的长篇小说,书中以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以及乡村女妇产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读书确实是有跟风的,一方面可以跟更多的人交流,另一方面则是确实喜欢看书,比如《亮剑》热播时,我读《亮剑》,《权利的游戏》热播时,我读《冰与火之歌》,总的来说,我是虚荣心在作祟,其实更多的是我觉得文字比电视画面更具温度和表现力,在看过文字之后,才能更加了解和解读人物的内心,才能更好的把人物与场景相融合,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关系,也正是这样的习惯,让我读了不少书,但由于我是属于看过就忘并且不太善于思考的人,尽管我很想把我内心的想法写书来,但文笔有限,仅能写一点点零碎的东西。
读《娃》也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确实不太了解他及他的作品,至于为什么在我文笔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么差的情况下,还想写《姓》的读后感呢?因为确实跟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我慢慢地讲,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本书的背景及梗概,就不一一细说之所以说跟我有相似之处,因为在特定的年代里我也是黑户,是众多超生中的一员,我出生在河南农村,家中有哥哥和姐姐,在80年代,作为老三的我必定是一个黑户,当时为了躲避罚款,我哥哥从3岁起一直和姥姥一起生活,一直到小学二年级大概在8岁左右,5年的光阴很少在家,后来又去我姑姑家生活了两年,所以说为了我的成长,我哥哥从小就一直在亲戚家来回生活。
《蛙》的书中描述了关于计划生育中用拖拉机拉坏门楼的场景,这种场景在我家同样有过出现但并不是要让我妈妈去堕胎,而是为了罚超生的钱,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农民没有太多挣钱的门路和思维,我们家一直靠种地为生除了每年的公粮需要上缴后,余粮留够一家人到下一季的口粮,其他的则拉到收粮食的场所进行贩卖为全年一家的开销,幸运的话,或者说收成好的话每年还会有些结余,这就是我们家当时所有的收入所以才会不缴不起我的超生罚款被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用拖拉机拆掉门楼的事情,我作为第三个书生的小孩,罚款会更多一些我印象中我妈妈说的应该是5000或者 8000,我不知道超生罚款是如何计算的,但我知道这笔钱在80年代的农村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听我母亲说,当时她就坐在拖拉机前,抱着拖拉机的前轮哭着骂着,我妈妈没什么文化所以我能想象我母亲骂得用多难听,但她也是为了维护我们一家人能不过连门楼都没有的日子,因为在农村门楼就是一家的脸面,谁家的门楼盖得越漂亮,在村里就越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全村都会讨论谁家又修了特别好看、特别贵的门楼,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很少与人争吵和脸红所以在成们门楼即将被拆掉的时候我的父亲迷茫而又无助的看着这一切,这也导致后来每当父母吵架时,我母亲总会拿这事来噎我父亲,但我能理解我的父亲,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一个老实的农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无助观望,等我长大成年后,我时不时问起成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你敢那样做,母亲总是用她充满老茧的手捋着头发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但我知道或许只用这样才能阻止他们。但我家的门楼还是被他们拆掉了,我有时候也想问成的父亲,为什么当初没帮母亲一把,但每回看到他下地回来,母亲为他擦汉、给他换掉满是泥巴的脏鞋的时候,看着父亲充满笑意的脸,我总会释然,或许这就是属于他们之间的幸福。
其实我想写关于读完莫言《蛙》的一些感触,但下笔之后,不死为何所有的思绪都把我拉回到了童年,这可转就是文字的魅力,总能让彼此产生共鸣让人热泪盈眶。
《一九八四》一书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是一本正直小说,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和压迫,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下层阶级人们生活艰难。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降噪耳机里轻声吟唱的女声,昏黄灯光下被敲打着的键盘,正是我昨日想象的现在,一个普通周日的晚上九点半。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床头柜躺了一个礼拜,今天写完它就可以归到我的小书柜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一九八四》,早到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自己大概是看不懂的,所以也就一直没看。隐约记得是关于正直的内容,然而学生时代正直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我总是不能想象自己能跟正直沾上什么边。再加上小时候每每看动画片正过瘾的时候,遥控器就被我姥爷抢走,接着画面就变成了新闻联播,这导致我对社会新闻和正直内容有一种幼稚的报复心理。
这本书其实是被凑单买的,也因为是凑单的原因,它本在我阅读单里排到了很后面的位置。之所以被提前了,是因为被人推荐阅读村上春树的《1Q84》。这两本书名字的巧合,总让人觉得有什么联系。作为晚辈的村上春树也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一九八四》致敬,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开始。
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春节前后看了美剧《使女的故事》,故事是好故事,可惜第二季的节奏实在有故意拖延之嫌。当时看剧的时候看见弹幕在时不时就会提到《一九八四》,那时候也埋下了不小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1Q84》也读完了。《一九八四》和《1Q84》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二者都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外。村上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一九八四》,也提到过我喜欢的画家蒙克,以及喜欢的电影《骗中骗》《2001太空漫游》等等,每每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庆幸提前有所接触,从而有更好的理解。
回到《一九八四》来说。刚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伴随着恋恋不舍,我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乔治奥威尔在这里构建的世界如此完整,逻辑如此缜密,文字运用的如此巧妙,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掉进了这个世界里,合上这本书,回到现实的时候,往往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一本只有18万字的精简小说。在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领袖人物老大哥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被描述的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任何一栋建筑的楼梯间、任何一个视野里发现老大哥的形象,并伴随着我正在看着你的标语。事实上,组织也的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每一个人,在外面有巡逻的人员,在室内有监视器;出了家门要提防所有人,因为他们会举报你,回到家里要谨言慎行,哪怕是在梦里,因为儿女会背叛你党的宣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几乎也是无处不在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我停顿了很久,试图理解这充满着矛盾的三句话。当其含义从果尔德施坦因的《寡头正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被阐述出来的时候,从奥勃良理所当然的态度下被解释出来的时候,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神化的顶峰。作者用短短几个段落,就解答了我前一天还觉得黑白颠倒的疑惑。只是寥寥文字就将我说服的如此完全,我也不再会质疑书中世界的人们为何被洗脑的如此透彻。
这是一个被主要瓜分成三个大国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国家里,战争绵延不断,人民食不果腹。集权政府每天宣传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老大哥一次次正确的预估、反党分子果尔德施坦因没完没了的恶行但尽管战争总是胜利,正直方向也总是正确,异端分子不断地被打垮,让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眼下的世界却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地,他挖掘自己的记忆深处,隐隐觉得之前的日子似乎是更美好的,现在的日子却越来越糟糕且看不到头。
老大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可见的今天。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着很多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在为党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在修改历史,根据今天修改昨天。如此是为了向人民证明,老大哥永远是对的。而当被修改这一行为也被遗忘和修改的时候,虚伪也会变成真实的存在。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一处让我深感背后生凉的地方。
我想到之前有个段子,是微博上有人发现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这引起了一阵小小波澜。因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记忆中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然而年轻一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一直听的是星座版本。这使我错愕,随即我搜索了百度和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一的宋祖英的版本,实实在在歌唱着星座。虽然后来有解释曾经的的确确是有民族的版本,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点悄悄被替换了。但是否可以理解,随着时间后移,如果这首歌有幸还在被传唱,将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我认为的记忆中正确的版本。
歌词是件小事,但它涉及太多人的记忆,从覆盖面积来讲,其实是很可怕的事。除此之外,上周去书店扫了几页马丁卡帕罗斯写的《饥饿》,文中就营养不良人口统计数字不断被修改的描述,让我怀疑温斯顿是不是来世界粮农组织就职了:
世界粮农组织最近已经减少了他们对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改变了统计办法。类似的统计该组织已经做过了多次,1974年该组织的专家们认为世界饥饿人口的数字大约是4.6亿,这一数字和诸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其他组织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在当时的报告中,专家们还预测说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可能会达到8亿。到了1989年,预言变成了现实,统计数字变成了7.86亿。
但是在1990年,世界粮农组织重新核查了之前的统计数字,然后声称之前使用的统计方法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在1970年时不应该只有4.6亿的营养不良人口,而应该是它的两倍还多:9.41亿。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说那一年,也就是1990年的7.86亿并不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少了1.55亿人,这可是个大成就。
来到又一个十年之后的1999年,他们说饥饿人口的数字是7.99亿,距离8亿差的那100万人去哪儿了呢?不管怎么说,这回饥饿人口可真的是上升了吧。得了吧,他们又开始检查之前的统计数字了,然后说实际上1990年时的数字不应该是7.86亿,而是8.18亿,所以1999年的7.99亿又一次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的下降。我们又赢啦。
好戏还在后头呢:2011年时他们坚持说1990年的数字是8.48亿,到了2012年又说1990年的数字该是10亿,2013年这同一个数字就变成10.15亿。这样看来,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真的有什么人道问题的话,最严重的就该是1990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问题了
我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良,但我们还是很难相信在短短三年里,方法就改善到了能多发现之前没人发现的1.6亿饥饿人口的地步。但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又该怎么解释这些统计数字一再出错的现象呢。
《白说》是一部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作的书籍,书中主要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很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和公众的交流,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完令人感受颇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春节在家看了白岩松的《白说》,主要是白岩松2010-2015年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后期作者再次整理时的读后感。《白说》有谈及音乐,教育,哲学,新闻,自身经历等各个方面。
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见解。白岩松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白岩松讲的是社会道德,那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甚至一个team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环境以及制度来约束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徇私舞弊等负面情绪,把原本员工心中的积极上进高效等原本就存在的工作态度给激发出来。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坏的员工,有坏的公司制度。比如说有公司强制996工作制,如果没有做到,影响员工的年终奖等切身利益,会让原本工作高效的员工开始磨洋工,拉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那也有公司,对于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激发公司员工不断精进工作的氛围。
《猪倌》是一部由丹麦作家安徒生著作的童话故事书,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书中讲述了王子因为像公主求婚失败而化装成猪倌捉弄并惩罚公主的事情。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有人说: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知道在一千个人的眼中,是不是也有一千本经典童话?
要想搞清楚什么是经典童话,也许要搞清楚经典是什么含义?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经典读音jīngdiǎn英文名classics: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在我的眼中,一本算是经典童话的童话,必然应该有它的的经典之处,这个经典之处,应该是能体现下面几点的平衡。能做到了有趣的情节和优美的文笔之间的平衡,能做到了有趣的情节和有深度的启发,进而帮读者建立正确三观之间的平衡等。
通过一些阅读,我发现,有些童话侧重于情节的趣味性,但是文笔欠佳。虽然故事情节比较引人入胜,但是因为文笔粗糙,读起来缺乏美感;
有些童话文笔很优美,很细腻,但是情节却很薄弱。通篇读起来,虽然让人能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但是整个故事,却是乏味无趣。
再就是,有些童话比上面两种要好,即兼顾了文笔的优美,而又有十分有趣的情节,但是,却缺乏有深度的启发性,所以,不能帮读者建立正确的三观。
而《安徒生童话》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经典,也许就在于,他的作品,做到了,优美的文笔、有趣的情节和帮读者树立正确的三观的统一和平衡。
下面是对安徒生童话《猪倌》的阅读和分析:
年青英俊的王子,携带珍贵的礼物来到一个国家,向美丽的公主求婚。王子带来的礼物,一件是一支神奇的玫瑰花。这支玫瑰花的香味有奇特的治愈功能,无论是谁闻到它,都会立刻忘掉所有的忧愁和烦恼。而且这支玫瑰花的生长环境也极为特殊,它不是生长在普通的地方,它生长在王子父亲的坟上,可见,这支花在王子心中的地位一定是非同小可。
王子带来的另一件礼物,是一只有着美妙歌喉的夜莺,它几乎能唱出天下所有的曲调。这两件礼物,可以说都是稀世珍宝,它们代表着王子的一片真心,它们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欢,可是却没赢得爱吹毛求疵的公主的喜爱。公主不喜欢的理由居然是因为这两件礼物,都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
公主的无情并没有让王子气馁,他伪装成猪倌,自愿给国王养猪。尊贵王子屈尊纡贵,只为可以接近公主,可这次的近距离的接触,让王子真正的了解了公主的人品,公主即贪婪又轻浮,为了好玩的玩具,居然愿意和猪倌拥抱、接吻。在认清公主的真面目,王子感觉这样的公主不值得爱。他对公主说道: 我现在可真瞧不起你,王子说,一个诚实可靠的王子你不要,你也不懂玫瑰和夜莺的价值,但为了好玩,你却可以和一个猪倌亲吻。现在你终于遭到了报应。 王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公主落入了可悲的结局。
《猪倌》通过对公主这一反面角色的塑造,表达出了爱情的神圣性。一个贪玩而又轻浮的人,是不配拥有爱情的,即使这个人是位外表美丽,而且身份高贵的公主。她最终也将会一无所有。
丰满的情节和恰到好处的幻想运用
《猪倌》的情节是十分有趣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但是却有,王子求婚受挫,王子的伪装成猪倌的锲而不舍,到最后认清公主真面目的理智弃绝的三个丰富的情节构成。
而且结局不是那种公主和王子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常用方式,是充满悬念性和带有点悲剧性。
另外,文中的幻想部分,也控制的恰到好处,文章没有从头到尾的,被超现实的幻想所充斥。只是在描写,王子第一次送给公主礼物和第二次王子做的玩具的神奇方面(),运用的幻想的笔墨重一些,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个人感觉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文笔是激扬澎湃而又韵味十足的交响乐,那安徒生的文笔就是温柔而又优美的小夜曲。散发出来它独特的魅力和别样的美感,让人陶醉。
最后,以文中一段优美的文字,结束本文吧。
在王子父亲的坟上,长着一株漂亮的玫瑰,它每五年开一次花。尽管只有一朵,但它非常美丽,当他绽放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无论是谁闻到了它的香味都会立刻忘掉所有的忧愁和烦恼。王子还有一只夜莺,它小小的歌喉几乎能唱出天下所有的曲调。王子想,这朵玫瑰和这只夜莺应该送给公主,于是它们被装进了两个银制的大盒子中,被送给了公主。
从小就开始在看《安徒生童话》,每次看的时候,都有些不同的感受和变化。下次再看的时候,一定又会有新的感受和变化。
在这个世界上,有快乐的人就会有难过的人,有成功的人就会有失败的人,有勤劳的人就会有懒惰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懒惰》这本书呢?相信书中的内容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周边的一个姊妹借一本书给我的太太看,这样我就碰到了《懒惰》。在碰到这本书的上一个主日,教会的一个姊妹曾跟我提过这本书。
看这个书不是凑热闹。只因为它太薄,又是讲论工作的问题,而且讲得很认真。这样,从周六早晨翻开第一页,借着零碎的时间到晚上读完。
读过这本书,我没有欢喜,也不想用借书姊妹所说的扎心来形容。我想说,既然我从中看到这么多丧气的问题,我该如何面对。不见得我同意作者每个观点,但是其中的观点我即便不同意,看到作者金南俊牧师像个运动员一样殷勤地在参加对抗懒惰的比赛,作为一名晚辈多少要对这些问题给出回应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拿出一套漂亮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对得起看书所花的时间,更是给短暂的地上生活负责。
开篇,作者提出一个让信徒们抱愧蒙羞的事情,上帝的救赎在一些信徒实际生活中连十块钱不如。基督徒老我中的懒惰就此提出。谈懒惰的载体是劳动或者工作。工作不是惩罚,而是祝福,最早的人类(亚当和夏娃)便是在伊甸园里劳动。所以劳动不是罪的结果,劳动带来的痛苦才是罪的结果。
想想自己的经历,深有感触。工作的挑战之大,以至于不喜欢祷告的我可以坚持每天为自己的工作祷告。记得2014年还未走出校园,仅仅是在一个公司暑假实习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那段经历已经让我深感工作的负担。到今天,工作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每一天的工作始终是对我的挑战。不过,按照作者的说法,蒙神呼召过疲惫的生活是祝福,成圣的路是漫长而艰难的,这个过程让人必须仰赖神的帮助,并紧紧依靠神而生活。
那么,我借着工作的挑战收获了什么,又迷惑在哪里。
公司给每年6天带薪病假,我一天没有用过,感谢上帝让我有个好身体,实在没有理由用这个名义休假。当看到别的同事巧用带薪病假休假的时候,我告诉自己需要坚忍。
劳动合同上写着8小时工作制。那么,在这8个小时内除了喝水、上厕所等时间外,必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因为微信开着,难免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分神,会花一点点时间在上面。这样,给8小时打了折扣。所以应当通过在下班时间再补一些工作时间使得工作时间满足合同要求。
上班时间,不单是外表要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而且,情感和思维也要付诸工作上。不能因为家庭、社会新闻、个人情感的波动影响到工作。但是难免状态不佳,有一次像失恋一样难过无心工作,又有像碰到长假到来的时候心态浮躁。我想公司每个月给我的人民币不会因为假日的多寡而打折扣,但是我的工作状态会因为一些事情有起伏。
产品结构的设计需要做到每个部分都有合理的冗余度,但是因为嫌麻烦,在保证大体原则不出错外一些细节没有做优化处理。分明感到自己的懒惰,没有用尽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且,下次出现这个问题,我仍旧会心里大大地征战。我的意志与懒惰将继续作战下去。
每个人都有上级。在公司工作,很容易感觉到同事们在有无领导督察时做事的认真程度的不同。另外,很容易感觉到当说出一个问题可能引起额外的工作甚至加班的时候,自己的胆怯。而圣经挑战基督徒,要给主做,不是给人做(西3:23)。
做技术的人容易坚持己见。对于领导布置的一些问题可能存在不理解或者不情愿做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这个时候是对顺服的考验。当然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些忍耐去完成这项不太喜欢的任务,给领导一个答复。圣经挑战基督徒当用诚实的心,而且带着惧怕战兢对待自己肉身的主人(弗6:5)。
工作不是1+1=2这样,简单而肯定的公理。现代技术发展让每个领域的知识充满了相对性。一个命题成立就像海上看到的冰山,水面下则需要更大体量的假设做着支撑。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以判定这个命题推导有误。新的技术体系下,一个最终产品需要经历层层的盘问和考验。而这些过程注定工作需要细致、严谨、思考和大量时间的投入。而如果工作需要限定时间完成,则需要通过加班赶进度,让精力和体力承受一定挑战,并且要牺牲掉陪家人或者休闲娱乐的个人时间。流泪代表这个过程的辛苦,收割的欢呼则是因为经历这个艰难的过程后得到果实而欢喜。
人类工作的热情给外表冰冷的产品赋予了生命。当企业家动容地谈到自己创业历程或者普通劳动者热泪盈眶地想起自己的劳动,皆是表明人类需要带着热情才能获取工作的意义。
每当我对自己的工作有厌倦的时候,我在想是否应该换一份工作。因为对工作没有热情,证明自己摆错了地方。如果我懒于思考,不想让当下的工作质量得到改进的话,我便泯灭了上帝给我的机会。
工作附带的这些特征让我经历挑战,而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一直给我带来困惑。
当代人为了赚更多金钱所付上的代价越来越对生活提出僭越的要求:工作地和家庭所在地不在一起、通宵达旦牺牲健康、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工作以外的人际关系、少生孩子或不亲自带孩子
而我正是因为有对生活上的各样需求,使我成了一个工作上软弱的人。我需要每天和妻子团聚,我渴望每天在家吃早饭和晚饭,我需要充足的睡眠,我需要有自己的爱好:读书、写作和运动,我需要和弟兄姐妹保持常常的联络和聚餐,我希望有很多孩子并且花时间把他们养大这些对我有很大的意义而所有这一切需要时间这些时间与工作时间左右挤压我,让我在职场显得时间过度敏感而脆弱。
工作要谈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是个何等需要耗尽心血去执行和思考的问题。
《天狗》是一部由贾平凹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正在打井时不幸受伤残疾后让自己的徒弟天狗与媳妇山月成婚,最后选择自杀成全山月和天狗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如果要做旅行家,什么茶饭皆能下咽,什么店铺皆能睡卧,又不怕蛇,不怕狼,有冒险的勇敢,可望沿丹江往东南,走四天,去看一处不规则的堡子,了解堡子里一些不伦不类的人物,那趣味儿绝不会比游览任何名山胜地来得平淡。--《天狗》
随着这句话的铺垫,贾平凹笔下一篇以天狗为主人公的小说就此展开。
生活在堡里的主人公天狗因贫穷36岁仍未娶妻,那时候给村里打井是一项很吃香的职业(),师傅出于对打井技术的保护虽然收了天狗作徒弟却不传授他打井的技术,天狗也只是跟着师傅去干活,在这期间他因为师娘对他的关切而对师娘产生了恋慕之情,文中主要的情节便是围绕着这三人开展。
天狗对师娘的心思在文中多是通过编成歌谣的形式表达,委婉而又大胆。
在辞退天狗后 师父因打井中的意外瘫痪,一家陷入困境。
天狗拿出继续尽力救治师父,将自己也置身于困境之中,因此失去了拥有自家媳妇的机会,间接导致了下文中招夫养夫事件的发生。天狗碍于是自己的师父,即使入赘成了师娘的夫也不碰自己的师娘。天狗担起了整个家的担子,师父师娘的儿子五兴也因天狗而能继续上学。
在招夫养夫事件后,三人都背上了精神枷锁,人性与伦理之间产生冲突。
师父愧疚于他让这个家陷入困境也拖累了师娘,他主张让天狗入赘,后来在精神的痛苦中自杀。后期天狗养殖蝎子获得成功,似乎生活在变得越来越好,但师父的自杀势必会让活着的人背上更为承重的心理负担。
开始时师父对打井技术的保护与后期天狗将能富起来的养蝎技术免费传授给堡中的人家形成对比。文章后面天狗想让这个地方美丽富饶统一起来与开篇介绍这片地方美丽和富饶不能连缀在一起相照应,表现了天狗的淳朴和大方。
三位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底层的小人物,是贫穷让他们陷入这种困境之中。这是一出悲剧,有着深深的无奈。
作者心思缜密,文章情节发展合理,脉络清晰,时间线清楚明了。
《异类》是()一部由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的书籍,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呢?书中讲述了作者通过对一些成功人士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成功的方法。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请认清现实,成功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看书名会误以为这本书要揭示某项成功秘籍,可能是我太笨,没有get到任何一个 只要这么做你就能成功 的观点,相反,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反成功学的书。因为书的本意只是换个角度审视成功背后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大部分是天注定,根本不可能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
举个例子,你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会环境吗?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响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响成功的5个要素
本书开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队选拔为例,那些天才球星们,大多出生于1-3月,因为这个国家的冰球队员招募年龄是按每年1月1日划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后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发育期,他们总日常训练中会有一些微弱的体能优势,从而让教练更关注他们,得到更多训练和指导机会,球技得到进一步提升,又进一步获得关注,如此反复:优势 = 机会 = 更好的优势 = 更好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一开始的势能,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微弱优势,让他在每次决绝种胜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进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强。
就好比在中国小学入学年龄是9月1日前,那么理论上来说生日是9月1日后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实年纪7岁时)入学,相比于班里大部分6岁的儿童来说,他的智力、体能都会更突出,从而成绩会更好,好成绩会得到老师更多关注,从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机会,与班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公司也一样,刚入职时,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势能,是你日后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家庭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先天遗传(智力)和后天培养。
智力优势是有极限的,并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样,女孩喜欢高个子男孩那2米怎么样?恐怕没几个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优势,但太高了并不一定有用。诺贝尔奖得主并非都是天才,相反他们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际关系、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跳跃方面要更突出,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才是获得成果的关键。
所以,能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就足够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聪明,其实对成功的意义不大。同时,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家庭,这颗智慧大脑很可能就此埋没。
良好富裕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倾向于协同培养,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当中,从孩子的身体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贫穷家庭,家长对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养,认为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们工作太忙了,没空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封闭,表现欲不强。所以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心智成长,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几乎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书中讲了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一个智商190的天才儿童(爱因斯坦160),从小活在母亲改嫁(4次)、家暴、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的环境下,上学、打工、社会体制的遭遇都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他从小就不能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长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终日守着农场,碌碌无为,而他自己也习惯了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机遇分为两种:偶然的运气和时代的机会。
偶然的运气包括关键时刻贵人相助、名额刚好多处一个而且给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个别人在特殊时刻遇上的好事。
而时代的机会包括某个行业的崛起、国家高速发展、某种体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点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机遇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历史契机,而不单单是他们回忆中的那些艰苦岁月。
文化影响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成功因素,因为它太习以为常了。 就像犹太人会经商,江浙沪人更懂得做生意,这是民族/地区文化影响的典型。一个人生来看到,同学、朋友、亲戚等都在从事类似活动,而从小被灌输的道德价值观等也会迫使他走向类似的道路。在这些人眼里,走南闯北才是天经地义的,我在家乡朝九晚五反而被当作不务正业。
再如,为什么中国学生数学更好,因为中文对数字的发音更简短 6 0 8 5 7 3 6 ,随便7个数字对应中文是7个发音,而英语的话前两个数字就占了6个发音,能比么?再有, 3/5 这个数,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个五分之一??。所以数学方面,美国学生先天就弱于中国。
另外,中国常年稻米耕种的历史,让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圈,都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互帮互助等勤劳、和睦相处的文化思想。在农耕时代,中国农民每年的劳作时间差不多是西方游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亚洲留学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让老外感叹:他们太用功了!老外眼里亚洲学生几乎就等于好学生。
10000小时定律,当你专注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持续实践一万小时以上,你就会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勤奋更多来自于实践者自身的兴趣,驱使他全情投入。
比尔盖茨、甲壳虫乐队、冰球队明星球员、著名律师,在他们成名之前,务必要明白,他们早就通过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书中还说了个有趣的例子,很多音乐家们,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天才。但实际情况是,那些天才音乐家背后往往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有足够的经济让他们在成年后都不用工作,专注练习音乐。总之,相比于二流音乐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练习时间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综上
比尔盖茨、马化腾、马云这些巨头的成功背后,他们的艰难岁月、吃苦耐劳这些毋庸置疑,但没有他们的中产家庭、学校经历、公司或者一系列从业经历,没有那一个个机缘巧合,一次次雪中送炭,如果计算机时代早或晚到来几年,情况将完全不同。
这里所说的不成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内,80后几乎都是中坚力量,担任中高层角色。这里的不成功是指,80后这一代人内几乎没出现什么著名的、数一数二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家。
从如今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来看,不论BAT还是排名前十的企业中,80后创始人能占几席?更有意思的是,行业巨头们几乎都属于65-75年之间,尤其是70前后。为什么?
其实异类这本书揭示了背后的奥秘,95年中国互联网兴起,2000年互联网井喷,2010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然后95年的他们还在上中学,2000年的他们还在上大学,2010年的他们发现市场造就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了,他们就是80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美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邱伟杰著作的《美的人》这本书呢?书中主要通过十二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品以及如何变美的方式。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序言
拿起《美的人》书籍,第一次听说本来美,心里也在发问:本来美到底是什么?作者说本来美是一颗天赋的种子,种子需要浇灌培育才会成长。人生出来就是美的,人生出就是丑的。作者的观点更通俗易懂。只有认识到美的本质,才可有对美的发现、美的驻守,美的成长和美的结果有真实的理解和作为。
修炼总要是有法门的,技法重要,但观念更重要。首先要能鉴别美丑、善恶。何为至善至美,何为大恶大丑
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我们怎么从小引导孩子从小就开始有修炼美的意识,这个很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六大观点》中第五点提出:善良既救别人也是自己的福气。善恶、美丑一念间,让我们把美的修炼从娃娃抓起。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 我听说 100 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 ; 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我们被世界这样高度赞美的时候,如果我们开始沾沾自喜,傲视别人,这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落下灰尘,我们的本来美就会被遮蔽。如果我们知道痛了,那说明我的本来美还存在,假如连痛神经都没有,那么本来美的种子其实已经腐烂。
人首先要有悲悯心,汶川地震,看到我们的同胞压在废墟下,我们很痛;普吉岛沉船,看到我们的同胞沉入海底,我们的心都在痛。这些痛不是为我们自己,是千千万万的同胞,这就是己心通天心,他心如己心了吧。
修炼美的时候不能图方便,美的修炼过程是痛苦的,也是需要耐心的。国家领导提出:工匠精神。在修炼中,我们要想出精品,就要下功夫,笨功夫,别人在修炼时,我们可能不耻、可能嘲笑:怎么这么笨!其实不笨,他们是真的在践行工匠精神。
结 语
美的修炼是通向心灵完善的途径。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他人礼貌,是美;尊老爱友是美;敬业爱岗是美,尊师重道等等都是美,我们有很多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界定,我们每天问一下自己:今天真实美了吗?神也只关心我们一件事:你的性灵圆满了吗?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愿我们在修炼美的路上和悦愉快,满怀收获。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由奥地利作家罗伯特泽塔勒著作的小说《大雪将至》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德里亚斯艾格尔对工作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一生的故事。很多看过这本书的网友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小说的主人公艾格尔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虽然他平庸无奇,还因为儿时养父的虐待而瘸了一条腿,但是他的一生,对爱情忠诚,对工作尽责,对国家尽心。堪称无愧。
艾格尔因为儿时家庭的不幸,而被应该称为姨夫的人寄养,他是不幸的,因为这位养父具有虐待症,两言不合,小伙子!撅起你白白的屁股准备挨鞭子!终于有一次被打坏了,打断了一条腿,虽然在乡村医生的精妙的医术之下接好,但从此还是一个瘸子。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窗,就会给你打开一道门。此言不虚,虽然腿瘸了,但手臂更有劲了,呼哧呼呲,力大无穷。现在养父不敢打他了。只有将他扫地出门。不敢打了,再打这小伙子要干死他了。
小伙子有力气,在工地干活一个顶三,老板也喜欢他。慢慢的也有时间想女孩子了。上天有成人之美,终于让他遇到了爱情,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人居然恋爱了,也许女同志发现了他令人惊叹的精神世界吧。
艾格尔在山上放火摆字母求爱那一招真的太浪漫了。我都被他感动了。
就这样,小伙子成家了。因为感觉到为人丈夫的责任,他毛遂自荐,要更多的工作,老板被他搞蒙了,是要更多的工资吧?好好干!不会亏待你的。
如果作者行文至此,该是多么美好的故事,历经忐忑不安的童年,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但作者才不会让故事就此结束。发生雪崩了。艾格尔的妻子丧命。这世间无法承受的痛苦铺天盖地一般袭来。这个德国人崩溃了。他的真爱,他的唯一的爱,没了。
接着,他想到了从军,却因为瘸的腿而被刷下来。极具()讽刺的是几年过后,政府却强制要求他从军,因为政府需要他这样的人。那时应该是二战吧,德国兵力不足,开始抓壮丁了。
艾格尔的从军路也不安稳,忽然就被抓到战俘营,二战早就结束,却还被关在俄罗斯七八年,这个世界,仿佛早就忘记了还有一个战俘营
经历过不堪忍受的战俘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艾格尔已经有点格格不入,当年穷困潦倒的小山村,被雪山围绕的小山村,如今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游客簇拥不绝,兴致勃勃。
老年的艾格尔开始做起导游的工作,因为对自己家乡这一片的熟悉,让他做起导游来游刃有余,那些在游客眼里宛如天堂的美景艾格尔看的太多了,他只需要保护游客的安全。
终于,导游做厌倦了,也许是艾格尔自己老了吧。
如果已经在开往地狱的路上,那就应该和魔鬼一起笑着去,他说,笑笑又不辛苦,还能让整个事情更容易忍受些。
最喜欢文中的这句话,没事就笑一笑吧,活在这个世上,没有谁是容易的,各种欲望早就让人千疮百孔。
艾格尔有一天看到了自己的养父,老态龙钟,行将就木,枯骨如柴,这个人曾经是艾格尔心中的噩梦,如今却也敌不过岁月,变成了一个等死的老人。他只能每天数着死神到来的日子,艾格尔心中没有大仇得报的喜悦,他的心,一如他经历的所有苦难,依旧平静。
我最佩服艾格尔的一点就是,就算生活夺走了他那么多,他也从没抱怨,他始终平静的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仿佛这是他自己前世遭的罪一般。
艾格尔的精神世界也特别强大,他对他妻子矢志不渝,哪怕后来遇到了投怀送抱的女老师,他也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不是柳下惠,这只是他对他妻子唯一见证忠诚的办法。
艾格尔终于在浑浑噩噩中死去,一如他的养父。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我们猜不到自己会何时死。但可以从容的面对。对于生死,对于疾病,对于离别,都是一道千古难结的难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大雪,这场雪,一定洁白无瑕,每场雪里都藏着一个孤独的生命呢!
相信《蛙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蛙》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