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500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也许以下内容“狗十三观后感影评500字”合你胃口!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by之梦轩主人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

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成人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成人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平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1000字


《狗十三》影评


这是一部来自于生活、看似稀松平常,但却异常残酷、扎心的电影。

作为一部青春片,它非常与众不同:色调、影像都是灰暗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最后看似一个大团圆结局女孩成长了,全家关于叛逆女孩与宠物狗的羁绊解除了,但所有观众的心却疼痛了起来。

然后我们开始回溯自己的青春,并开始感同身受我们每一个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成为了大人眼中的懂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失去了多少,改变了多少?而这一切,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电影中有很多段落,拍得非常内敛,却触动人心。

比如女孩英语考了95分,本来很开心,父亲却突然把她带到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说:他是一个弟弟,并拉着他们一起去庆祝生日,宴会上,大家都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女孩被挤到角落,仿佛是个局外人。

弟弟把姐姐小狗惹怒,狗疯叫,爸爸打它,女孩蹲下身安抚,然后默默的就哭了,与其说她是在心疼狗,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同情。从某种角度讲,她就像这只小狗一样,不被在乎,不被重视,被人嫌弃,任人欺凌。



之后狗咬伤弟弟,后母让爸爸将狗送到狗肉市场,女孩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后来女孩获得物理比赛一等奖,爸爸特别高兴,说不管什么要求都满足她。女孩提出想知道狗被送去哪里,父亲带着女孩去流浪狗收容所寻找,可小狗已经因为绝食不在了。即便如此,女孩还是在车上对爸爸说了声谢谢。这句谢谢真像一把刀子你把我的狗送走,现在它死了,我还要说谢谢,谢谢你的不杀之恩!



包括在随后的庆祝会上,爸爸的朋友好心给女孩点了狗肉,全家都知道女孩刚刚经历了什么,可是谁也没有说话,就那么看着女孩。最终女孩还是微笑着说:谢谢叔叔,并懂事的吃了狗肉。天啊,这也太残忍了!简直是把牙嚼碎了往肚子里咽!



还有最后,当女孩和表姐在大马路上看到一条与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时,表姐冲过去询问,女孩却陷入沉默,当表姐问她为什么不把狗要回来,女孩却说:我刚才好怕那只狗扑过来,幸好没有。可走进胡同,女孩就哭了,她多么委屈呀!那明明就是她最初的爱因斯坦,可她已经再没有能力要回它、收留它、养护它,因为她深深的知道,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如果懂事要以失去纯真、失去自我为代价,我宁可孩子们永远都不要懂事!

但这就是我们现今社会上大多数家庭所发生的故事,很多父母总是片面的强调自己的孩子要听话懂事,根本就不理解孩子,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无视他们真正的内心诉求。



本片对于女孩父亲这一类家长也给予了客观的还原与冷静的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讲,女孩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但总体上讲还是不错的,知道关心孩子,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但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式家长的武断、自私、粗暴与欺骗。

粗暴:比如父女第一次一起出现,就是父亲当着老师的面推搡女孩,还在学校里当众追着数落。第二次冲突更是全面升级,女孩为了寻找真的爱因斯坦,间接造成爷爷受伤,奶奶大晚上的单独出门。父亲把所有的火都撒在孩子身上,凶狠打骂甚至抽嘴巴、拿脚踹,逼孩子认错,一个女孩子呀,被她折磨的惨不忍睹。



欺骗:比如父亲和后母有了二胎,一直瞒着女孩;为了平息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想念,弄了一条假的爱因斯坦糊弄女孩;明明答应女孩一起去看天文展览,却在当晚带着女孩去参加饭局,还让女孩喝酒,结果错过展览。

纵观全片女孩与父亲之间产生的矛盾,大多数是由家长一方引起的,但最终家长却要求孩子要懂事,承担家长所犯错误的后果,这实在是有点不讲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皆是如此。



结尾处,女孩看着弟弟在滑冰场边哭边学滑冰。相比于女孩李婉,弟弟肯定是全家的中心,最受宠的人,但是他一样要经历一次次的摔倒、苦苦哀求、痛哭流涕之后被无视、被强迫着继续下去的命运。

难道,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吗?

经历各种挫折,扭曲本真心性,然后成为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自己?

好可悲啊



pS:

片名很有意思,《狗十三》,之前还有一部电影叫《血十三》。

这个十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我的理解,也许导演是想表达,片中的小女孩,像狗一样的,十三岁的青春吧?

作者:蓝雨星城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400字


《狗十三》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感触,中国式教育的背后影藏着多大的悲哀,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听家长话,不管对的错的都说是为了我们好,却不知道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小编带来了篇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一起看吧。

要用多少的泪水,才能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浇灌成懂事稳重的大人呢?

一夜之间长大的李玩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哭不闹;接纳了突然出现的弟弟;用成绩成为家人的骄傲;路上遇见自己丢失的爱因斯坦也没有追着去要回来只是一个人躲到墙角掉眼泪;逼着自己喝下会呕吐的牛奶;在酒桌上对人微笑,面不改色吃下了别人夹来的狗肉

这一变化让长辈们惊喜:娃长大了,懂事了。

可没有人会去想,这个懂事,蕴含着害怕,沉默,妥协。

影片中的长辈们,麻木且傲慢,依仗着年纪和辈分的权威,一针针地刺下,用心上淌满的血,生生将一个小孩变得隐忍和讨好,成为他们所喜欢的懂事的人。这是多少人成长过程中触目惊心的残酷啊!我是为你好的背后,究竟是有几分真心,还是全都是伪善呢?

这是第三次看《狗十三》,看一次难过一次。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不是只有大悲大喜的动荡才能换来大彻大悟的成长,只要心中有胆怯,身边不存有信任,很快的,就可以丢失自我,变为一个合格的、无趣的成人。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个群体里,不论这个群体是家、学校还是交际圈,最弱小、最无力反抗的那个存在,总会成为所有攻击和负能量的承载体。

他们不敢反抗,不敢倾诉,甚至于不敢哭出声音。他们把大人或群体里其他人之间的冲突当作是自己不够乖、不够懂事,把所有的错都一把揽到自己身上。总以为只要自己表现好了,这个群体就会和和睦睦。

或许是受到伤害的那天,又或许只是看似平常的另一天,他们悄悄变了,勤劳懂事,听话顺从。他们不再向群体中的别人索求生存以外的其他需求,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更合群,懂得调节,以此来让这个群体更开心一点,多一点不会散的保障。

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去学着长大。有的人一辈子被呵护着,有的人感受到生活和身边人事的冰冷与疼痛,已经被逼着长大了。

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用懂事来将自己那颗还未长大的心脏快速催熟。

我妹妹从小就欲望爆棚,从几块钱的泥巴,到几百块钱的电子表,几千块钱的演唱会她喜欢的很多,想要的很多。我很羡慕她,即便她仍有些愿望实现不了(比如她想去埃及挖一挖金字塔下面有没有宝藏),但终究不会像我一样,因为曾经没有说出口、没有得到而有所遗憾。

至今对我仍有杀伤力的两个词,是拖油瓶和负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别说有人这么说我了,就连我自己,也时时觉得自己是我妈的拖油瓶和负担。

如果没有我,她会活得多好啊。

如果没有我,她不会因为生了女儿又舍不得女儿被欺负而跟我生父离婚;如果没有我,她就算要再次结婚说不定还能不考虑家庭而更疯狂的恋爱;如果没有我,她可以省下好多给我治病、交学费、买各种东西的钱我真是糟糕极了。真是一无是处。只能拖累她。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很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

怕被嫌弃,就选择一个人。

怕被辜负,就宁愿不付出一腔深情。

特别特别小的时候,我渴望拥有一只大大的毛绒玩具熊。那时候心很小,误以为有一只大大的玩具啊,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世界。后来啊,我哥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只大熊,那天晚上我抱着它,一下子就哭了。

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幸福到拥有了世界;相反的,是突然意识到再也不会轻易拥有似乎得到世界的感觉了。

我从小就很懂事。叛逆期因没钱而开始,也因没钱而结束(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为了给自己为数不多的欲望买单,为了呵护我妹有的每一个欲望,我早早兼职,坚持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还能赚钱的事。想要去为压制欲望的童年的自己报仇,想要给我妹撑起一片永远不需要压制自己的天。

懂事本来应该是人生疲惫之后才衍生出来的病毒啊,为什么要出现在最应该放肆和任性的年纪呢?

到了现在,我时常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也没有任何特别想要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你要知道,有追求和欲望,才是年轻的价值。所以我对我妹最大的期许跟祝福,就是这一生,都可以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欲望而活。

电影里的李玩,再也不会发脾气了。她笑着接受所有的本不喜欢,笑着隐藏起一切的我想要。这正是最让我难过的一幕。

从今以后,她的愤怒要怎么去表达?又该如何去释放她的欲望呢?面对不快,面对被长辈和老师强行扭转的梦想,她是否都说不出半个不字了?本该向外爆发的负面情绪却被狠狠向内压抑,其伤害,恐怕与自残无异吧。

看阿摩斯.奥兹《我的米海尔》的时候,记住了一句的话:

我要是石头做的就好了,坚硬而安宁,冰冷而又现实。

你喜欢这句话吗?我不喜欢。或许很多所谓懂事的孩子都不会喜欢。

坚硬而安宁,冰冷而又现实,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可以让人避免太多或许会有的悲伤、失落、寂寞和绝望。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他们的世界里,妥协、顺从与迎合从此就会成为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了。即使这冲突的来源并不是自己。

每一段合群的关系中,都会有至少一个默默委屈的人。他们往往选择改变自己、甚至是伤害自己,以此来讨好和成全别人,从而维持住表面的平静。但你知道的,妥协从来都不快乐。

会有失落,会有无助,会绝望,会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表面看上去,情绪没有丝毫波动,甚至可以去安慰和劝阻别人,生生憋住自己的眼泪。

你不难过吗?为什么感觉你这么平静呢?

心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我想把自己变成一颗石头很久了。

狗十三观后感500字


《狗十三》观后感
越来越深秋

非常现实的一部好片,导演竟然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从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经的影子,应该也是很多中国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来,很可怜,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经,那个年纪的自己,和身边人的冲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宠物的走失,同样的,没有失而复得,永远的失去了。虽然我没有责怪家人,但是女主的伤心,完完全全可以体会,甚至可以说,我曾经比她更伤心欲绝。另外,从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确实是撕心裂肺的,感觉自己的童真一点点的在死去,电影通过几次饭局来表达女主的变化和所谓的成长。饭局,是中国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也在饭局上看到过太多这种虚伪恶心的景象,其实自己还是吃这碗饭的呢,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在饭局上的表现一点没长进,依旧那么木讷,和十几岁的初中生女主没两样,性格决定命运吧。。。。我是该庆幸自己内心仍是个孩子吗?电影七七八八的小时挺多的,有那么一两件事没怎么看懂,但女主的变化,我并不认为这是妥协,还是很连贯自然的,可能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类似经历。父母的爱真的很重要,但比爱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爱没理解,女主是没爱没理解。。。),片中的爱情,谈不上爱情了,少男少女间的好感和欣赏,其实我还挺喜欢这段的,恰到好处,很淡很自然,没有发展才会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吧。
为什么大人都觉得对宠物的爱是可以随随便便找个替代品就可以解决的呢?每一个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因为它长的全世界最可爱,它的品种最高贵还是怎样,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找来替代品,对它也不公平。我觉得电影中第二条狗真的很可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完完全全的牺牲品,养宠物务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见第一条狗的反应,有看到评论说女主长大了,对生活对等等妥协,我觉得不是妥协,在我看来是,它现在的生活很不错,有爱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没有能力给它好的生活和爱,就不要打扰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边也会是个悲剧。

《狗十三》观后感500字


《狗十三》观后感

教育,是我们热爱谈论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教育问题一直是在我们所谈论的话题里占着重要的位置。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网上出现许多关于今天中国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电影,《狗十三》引发了大家的惊动。网上有人甚至认为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是幸运的。一时之间,无数多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论在网上暴发开来。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呢?大致是说13岁的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与自己的家人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特地去看了国内豆瓣的影评,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这个少女的角度去批评今天中国式的教育。影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李玩的父亲送给了她一只小狗,小女孩李玩将他当作知心朋友,有一天,这只小狗被爷爷丢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后,依然没有找到。为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里人买了另一只相似的小狗送给李玩。并对他说,这就是小女孩丢掉的小狗爱迪生。全家人都说这只小狗是爱迪生,连李玩的堂姐也没有站在小女孩这边。这个事情,网上的舆论都是说,大人的世界虚伪,大人们在不经意间将说谎交给了孩子。哪怕这是善意的谎言,可孩子不懂,他们之后说谎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家长教给他的。这里呢,有几个问题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爷爷弄丢了狗,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错。爷爷没有看好爱迪生,可是这只狗因为自己的爷爷走丢了。我很奇怪,我们能怎么做,让自己的爷爷向你低头道歉吗?况且,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家人并不是没有作为,他们不是没有寻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后,继母还重新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狗送给李玩。网上说这个继母的做法是自作聪明,我难以认同这个说法。你的继母为了向你示好,为了体谅你,特地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狗送给你,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这个小女孩就不能体谅一下自己家里人的心情呢?难道一只父亲送给你的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重要吗?

狗十三影评300字


狗十三影评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喜欢物理 却被 要求调到偏科的英语兴趣班。从不喜欢喝牛奶到一个人点牛奶喝。
她养一个叫爱因斯坦的狗,有些很深的感情,后来狗丢了,她一心想找回来,为了找狗,爷爷腿伤了,奶奶差点走丢,她乱发脾气,和爸爸吵一架狗,她慢慢被迫接受狗丢了的事实。后来,为了让李玩开心,一家人弄开了一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可是李玩一看就不是,她想争辩,但被一家人怒气冲冲下,被迫慢慢接受这个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
后来这个狗狗咬伤弟弟,虽然李玩苦苦哀求,但是狗狗还是被爸爸送到狗肉店。李玩找遍狗肉店也没能找到狗狗,还是没有找到狗狗。去喝酒浇愁,被爸爸找到,拉回家凶了一顿,慢慢的李玩也被迫接受了没有狗狗的生活。以至于,在一次大人的聚会时,被长辈加菜,李玩竟然也吃了狗肉。
后来,一天,李玩再次遇见爱因斯坦,她没有惊呼,甚至没有要回。我明白了,面对现实,我们被迫放弃一些我们喜爱的东西,这是多么的残忍。与其将来被迫放弃,不如根本就不要开始。
就这样,李玩长大了,懂事了。因为,她把自己的喜欢深深的埋藏了起来,接受了一个个被迫的事情,为了家人或别人,为了社会的规则。没有喜恶,只有规则或被迫。这或许就是长大的代价。和强迫自己的规则和社会和解,埋葬自己的感情和喜恶。

《狗十三》影评1000字


《狗十三》影评


刚看完《狗十三》,心里有点感触,随便写写,按照人物分析一下。
爷爷:宠着孙女李玩,想着给孙女买螃蟹吃,然后就把狗弄丢了;而且性格固执,自己错了不认错,大男子主义,有点封建,有点重男轻女,孙女名字不帮着想,给孙子起名字特别积极。
我突然发现我怎么写成了高中阅读题模板了,算了就这样吧。
奶奶:宠孙女,性格软弱,正好就是和爷爷大男子主义反过来,虽然担心孙女,但是最后他爸打李玩的时候也就是劝两句,其实也是袖手旁观,没办法,中国式教育。
后妈:主意贼正,就电影中的来看,暗示她不是个老实人,总搞些小聪明,李玩他爸惹李玩生气,她就买了条狗,狗丢了送了个轮滑鞋安慰,最后没辙又买了条相似的狗,小聪明太多,结合最后他爸跟李玩亲妈打电话之后骂自己不是个好爸爸,我个人推测,我觉得是这个后妈勾引他爸,和她亲妈离婚,电影没交代,但我结合其中暗示,认为应该是这样,要不他爸也不至于痛哭流涕骂自己。
爸爸:大男子主义,实锤,但也不能不说不爱李玩,就像他爸说的,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就懂了,这个做法吧,就像是半杯水,你可以说它是有半杯水,也可以说它是没了半杯还剩一半;他爸的做法可以说是以爱之名的伤害,但也无法否认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女儿,虽然过程错误,但初衷是好的,至于打孩子的事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有弊病,也直接,不太懂教育这方面,先不妄下结论了。还有就是他爸爸实际上也担负了很多,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必须要在家里维护自己的地位,父权。
李堂: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是不坏,发现高放劈腿了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或者说还是太年轻,认为爱这个词太老土了,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的东西,不知是不是我个人的共鸣,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总得喜欢谁吧,太精到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是说真的懂爱,而是像别人有什么好东西我也得有的一种攀比心理,你有喜欢的人,那我不能拉下,我也得有,但是却完完全全不懂爱。
高放:和李堂一样,甚至说,比李堂还傻,一开始喜欢李堂,纹了个堂字,我相信他当时肯定不会自认为冲昏了头脑,只是觉得我很喜欢李堂,我会永远喜欢你,我就纹上你的名字;后来又喜欢李玩,纹上李玩的名字,太幼稚太冲动,但是有自知之明,不算是坏,李堂提出分手,没拖泥带水;李玩拒绝他,也没纠缠人家,很值得舔狗们学习,当然,舔到的除外。就是幼稚而且傻,不懂爱,玩玩就腻了,但是谈恋爱的时候肯定是满腔热血的,要不也不至于纹身。
弟弟:就是个小孩,啥也不懂,其实都是家里人给惯的,养而不教,是家长们的错
爱因斯坦:哇,自己走丢了找不到家赖谁,赖智商低吧,我还以为是金毛,一想金毛智商没这么低
蝙蝠:蝙蝠你更惨,心疼蝙蝠,需要蝙蝠保护协会,本电影唯一阵亡角色,一哈子打死,惨的一比,大家也没关注蝙蝠死活,社会性死亡
李玩:选角真的很好,非常符合人物,真的不需要演,我真的觉得她可能就是在演自己,演技没掉线过好吧,有些酸酸的评论真的恶心。整个电影就是围绕着她来展开叙事,就是李玩自己从不懂事到成熟的过程,从反抗大人给她戴面具到最后自己主动戴上面具的过程,很悲哀,很现实,从不理解,到主动去做,很无奈的一件事,辩证看待,不能说好坏,都这个年纪了,不是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要辩证看待,但是对于这种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总让人一声叹息。
还有想说的就是标题狗13,这句狗B是对谁说的呢?我觉得是对这个社会说的,不是愤怒的辱骂,而是一种无奈的发泄,脏话真应该好好传承,一个字词,语气不同,无数个意思哈哈哈哈
最后我其实还发现了一件事,大部分算是这样的,就是李玩穿的衣服的颜色,可以反映出她心态的变化,当然不算校服,就是校外的衣服,从淡色到结尾的纯黑,一脸.........嗯.........旁观者的无奈吧,已知无法改变,发现弟弟也要被迫成长,被迫接受这样的事实,只能冷眼旁观,最后全片结束,真的让人感触特别的深。但我文学功底理解能力有限,就写这些了,反正也不是交差,都是给自己看的,放开随意写哈哈哈

《狗十三》影评800字


《狗十三》影评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叫《狗十三》,没有带任何的心情,只是因为无意中看到一句话我们都像狗十三一样活着,从开着弹幕,到关闭弹幕,就这样我看完了整部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李玩,因为是女孩就胡乱取的,所以她的弟弟叫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昭昭。有一天她放学回到家,看到了她爸爸给她送的狗,根据后面的情节猜测这只狗原本应该是她后妈的,因为家里生了小弟弟,所以就把狗送到了爷爷奶奶这。一开始她并不喜欢这只狗,但是也许是后面的相处,或许是内心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她开始照顾并且喜欢上这只狗,并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后来,爷爷上街买菜,不小心把狗丢了。那天正好她的爸爸和后妈也回到了家,后妈送了她旱冰鞋,她把鞋穿上并且在房间里滑了滑,这是一个孩子在展示她的友好。后来她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她一直在询问它去了哪里,她跑出去找它,叫它的名字,模仿它的叫声,她的爷爷和姐姐过来找她,想让她回家,她推了她的爷爷,谁也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不就是一只狗吗,她的家人难道比不上一只狗吗?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在这个一家难得团聚的日子,为什么情绪会来得这么快,就只是哭着找和那个她有些相似的朋友。
后来她的家人为了让她不那么难过,就买了一只和爱因斯塔长得很像的狗,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回来了,她高兴地回到家,却发现本该和她亲近的狗却不认得她了,她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再次爆发,其实就像她说的那样,狗丢了,大家一起去找就好了,哪怕找不到,也没关系。可大人总是自以为是,想出一些自己认为聪明的方法。所以她生气,她说那不是爱因斯塔,让后妈把狗送回去,她爷爷看不下去,让她不要在闹了,她看了她爷爷的脚,一时不再闹了,因为愧疚。可心情在没有得到真正安抚的时候,哪怕一点小事也会引起爆发,她看到那只不是爱因斯坦的狗吃着本该是爱因斯坦吃的饭时,她生气地摔了碗,跑出去。那晚她和她姐姐喜欢的男孩子一块喝酒,喝到很晚,她奶奶担心,出去找她,迷了路,他的爸爸出门找人的时候,开门刚好碰上她拿着酒瓶回家,抓着她的手把酒瓶往墙上砸。把奶奶接回家后,他爸爸这段时间积累的脾气也完全爆发了,她满手是血,在浴室里哭得站也站不起来。出来以后,他爸爸让她坐在他腿上,问她痛不痛,哭着向她表示自己的歉意,告诉她,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你啥时候能长大呢?
后来她英语考了95分,她爸爸带她去之前说好的天文馆,但是记错了时间,天文馆没有开门,也是在那一天,她得知自己有一个已经三四岁的弟弟,那晚是她弟弟的生日,所有人都很开心,爷爷奶奶争相抱着弟弟不撒手,爸爸给他唱着生日歌,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笑得很开心,只有她脸上要扯着笑,看着他们,被挤到角落,像一个局外人。
长大到底是什么感觉,是爸爸说娃长大了,懂事了,不让他爸操心了;是哪怕喝了牛奶就想吐,也依然接了过去;是哪怕内心抵触,也装作很高心的样子,把狗肉塞进嘴里;是笨拙地迎合成人世界的规则,开始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时间缩短,人就能长大得快一点儿,只有孩子才会想长大,所以长大的李玩告诉自己的是,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有很多。最后希望所有已经长大的孩子,希望有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那里的你不会像狗十三一样活着

《狗十三》影评600字


《狗十三》影评--谁的世界更疼痛?
张雪迎

时间《狗十三》的豆瓣评分是8.7,给了我蛮大的期望。今天看完电影,又去看了一下评分,已经降至8.4。反倒让我松了一口气。这个评分,应该还会继续往下降。我并不是想说这部电影有多差,而是觉得它还达不到8分以上的水平。在我这,7分算是封顶了。
之前看到过多个影评,都在极力渲染残酷的青春,我感觉过头了。李玩的青春,远算不上残酷。她有着疼爱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姐姐,还有一个喜欢她陪伴她的男生。所谓的残酷,不过是父母离异、丢了条狗、然后英语竞赛发挥失常。如果强行把这算成残酷,恐怕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有点作。
单从剧本上看,这种残酷是肤浅了些。不过导演的手法还算老道,有几场戏,张力很足。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聒噪的配乐,风格单一,而且太满、太吵闹。成长中的疼痛与妥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所以这电影容易引起共鸣。但剧本的稚嫩,限制了电影对疼痛感的表达。导演的老道和剧本的稚嫩叠加在一起,让这部电影时不时会显现出一些撕裂感和矛盾感。前面一直慈祥的爷爷,突然大吼大叫,甚至是尴尬。
关于成长的疼痛与妥协,与其说是电影在表达给我们看,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在电影里寻找自己当年的影子。中国式教育的核心,常是听话二字。我们为了变得听话,一次又一次地妥协,我们慢慢学会了放弃、学会了迎合、学会了原谅、学会了忍耐。我们的棱角被硬生生地磨平。我们忍痛削平自己的脚,去穿上现实这双鞋子,然后蹒跚前行。我们都试图在电影里寻找这些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然后为它潸然泪下,为它痛骂这狗日的青春。其实,们的青春真的这么残酷,这么可恨吗?也许,并不是。我们恨得不是青春,我们恨得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再也找不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而这,恰恰是一种怀念,或者说是一场祭奠。
成人的世界更疼痛,还是成长得过程更疼痛,这很难说。李玩的爸爸轻松吗?你我现在的生活,轻松吗?其实,我们都是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缸里的鱼、栓着绳上的狗。宣扬鱼缸的奢华或者渲染枷锁的冰冷,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我们需要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世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有时候,生活的真相的确很残酷,但我们大可不必因此去痛恨这个世界。就象我们不能有因为有乌云,就去痛恨天空。因为,那里一直存在着,一轮能给我们温暖的太阳。

狗十三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名字真的很特别,细心的人将十三换做数字写法大概就会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居然还有了这么大的含义!够永远是狗,但是人却有可能不再是人!看完这部电影,内心很平静但是思绪却飘远了!

都2018年了,有些传统的错误思想一直还是根深蒂固!这部电影,故事的情节其实也很简单,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恶毒的后妈,不太关心自己的亲爸,一只灵魂寄托的宠物,还有越来越成熟和虚伪的自己。

讲点剧透吧!电影的主人公是为13岁的青春叛逆少女李玩,父亲的再婚和弟弟的出生,都让她在这个家中显得越来越渺小与孤立。父亲是关心她,但是这是表面的,从来不关心她内心的真正需求。所以当她变得孤僻时,父亲想的是送一条狗!这是一个讨好她的工具,但是狗真的是个好东西,不像人!尽管李玩()一开始不接受它,但它依然对你好!这条狗被取名为爱因斯坦,就这样陪伴着这个内心无比寂寞的小女孩!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大人们总是想着给了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可是,没有真的爱,物质是会变质的。

后来,爱因斯坦走丢了,李玩疯了一样的找它,就此和家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爷爷受伤,奶奶走丢,这些她都没有在意,她就想找到这个自己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父亲恼怒,打了李玩,没有丝毫的情感,但是在打完之后,父亲有后悔了,他开始道歉。此时的李玩似乎开始变得懂事了,她开始不再执拗与寻找爱因斯坦而接受了新的那只长得很相似的狗狗!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归于平静。李玩的弟弟,因为是家里的男孩子而从小就受宠,被宠的有些过头了,也很叛逆,会拿晾衣架打人!后来他的目标转向了这只新的狗狗,他打了这条狗,狗狗在反抗的过程中将弟弟弄受伤了。虽然这只新的狗狗也渐渐进入了李玩的世界,但是这时却又一次,因为继母和弟弟给无情的踢走了!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新的狗狗虽然摆脱了被吃掉的命运,但是它绝食死了!原来的爱因斯坦,被其他人收养了!

大概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后来李玩在明知道其他人的故意为之的情况下吃下了狗肉!也许很多人的青春都是这样的,被逼着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好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这种疼痛青春,会爆发但是终归平静。或许,正确的爱一个人的方式应该是从心出发!我们终究会被岁月打磨,变成光滑的石头!很硬但是没有了棱角。

喜欢《狗十三观后感影评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