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达芬奇传读后感600字

达芬奇传读后感600字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书评。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书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一书由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讲述了他的一生,这本书主要讲述的不是达芬奇的成就,而是讲述了他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他做人做事具有的品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书评。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托斯卡纳的芬奇镇,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公证员。他从小跟着祖父长大,因为私生子身份,没能接受所谓的正规教育,这反而使他成为了实验与经验的信徒。他不仅对自然界具备足够敏锐的观察力,还拥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列奥纳多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更在众多领域展现了他的天才:他现存于世的7000多页手稿里,涉及物理学、解剖学、地质学、几何学等,在很多领域的发现都开创先河,爱因斯坦曾说,列奥纳多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世界科技将提前半个世纪。虽然列奥纳多也一直计划出专著,但他的想法太多了,在各种奇思妙想里跳跃永远在追逐自己的好奇,对完结那些未了之事缺乏热情。

所以列奥纳多作品不多,又因为很多画作半途而废而为世人诟病,比如《博士来拜》、《安吉亚里之战》。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一直带着《蒙娜丽莎》、《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不停地润饰完善着。《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他艺术的最高巅峰,穷毕生功力于此画。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有机会去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时,心情的激动无法言表,她被玻璃镜保护着,并且隔出了两米(感觉)的安全距离,一大堆的人挤在那儿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欣赏,只为感受她那神秘的微笑。离得远,画偏小而暗,背景细节看不分明,为什么它既不是巨幅制作,又不是多人场景,仅凭着单人肖像就荣登镇馆宝座呢?

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比如它对面整整一面墙的《加纳的婚礼》感觉更震撼啊。

看完这本传记,特别是其中介绍《蒙娜丽莎》的章节,我才明白了一些:标志性的晕涂法,钟爱的螺旋纹和卷曲头发,随着你移动的眼神,神秘的微笑他花费太多时间研究的光学、解剖学、地质学都在这幅作品里体现出来。所以说啊,所以说,知识储备很重要,审美的水平,欣赏的眼光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多方面学习后才不至于看不懂,或者看个皮毛,赞一声好美!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当然,多看,也是提高欣赏水平的途径之一。

犹记得2013年6月底专程去故宫看《千里江山图》,也是好多年没有拿出来展览了,但武英殿里竟然没有几个人是否宣传的不够?远没有成为今天的网红。真的是被它震撼到了,既开阔无垠,又细致入微,看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走。第一次观赏十多米长的青绿山水图,现在回想起都觉得幸福。不能拍照,买了一本画册,云泥之别。李白的《上阳台帖》也同期展出,对书法只是略知一二,有一种很激动很满足很享受的感觉李白哎,他写的字哎。站在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前,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与作者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说回到列奥纳多,今年卢浮宫为了纪念他逝世五百周年,金秋时节将会举办达芬奇作品回顾展,除自有的五幅外,还会向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等各大博物馆借展,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齐全的一次达芬奇作品展,有机会去的人们可以一饱眼福了。

伟大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让我们更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而我也要读书,多学习,有机会再去现场看它们。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350字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

《达芬奇密码》这部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本的原著小说被搬上了荧幕,看完这部片,给我感觉最深的或许是电影的画面。整部电影的每一格画面都好似陈旧的欧洲油画,虽然大部分场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并没有失去艺术品应有的细节。在为数不少的回忆场景,画面用一种灰白色调表现历史,既沧桑又不失华丽。整部电影的动作场景虽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现的片断并不激烈,不过导演用快速的剪辑配合音乐与音效,让整部电影弥漫着紧张气氛。 所谓的达芬奇密码,就是隐藏在大师达芬奇作品中一个关于基督教的惊世骇俗的秘密。耶稣是凡人,他有所爱的人并且留有自己的后代。两派人马根据各种或为密码或为文字的提示,试图找寻到耶稣爱人抹大拉的玛丽亚的丧身石棺以及耶稣存于世上的后人。一方企图毁灭以维护上千年的宗教信仰,一方企图揭示使这个惊天的秘密昭告天下。影片的最后,男女主人公的一席谈话找到了正反合。耶稣为什么不能既是人又是神?耶稣的崇高在于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德行将世人团结在一起,他已经幻化成一种博爱与宽大的精神。最终,耶稣的后人选择了让圣杯即耶稣的爱人继续躺在大师的作品之中,在满天的繁星之下永久地安息。 对于向我这样不信基督甚至没有信仰的观众而言,对于小说及影片的主旨是很难深有体会的。不过作者通过大师达芬奇的作品来解读基督教,分析地有理有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这种超人的联想力实在令人惊叹。一部好的小说带动出来的一系列产业效应真是不可小觑的。

《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700字


这一本书是侦探推理小说,又在其中讲诉了宗教知识。这本小说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里面的主角寻求的谜底是圣杯的真相。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7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这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在推理的过程中又讲解了一些宗教知识。

其实我倒是觉得,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些宗教知识,情节推理只是一个让人读下去的钩子罢了。

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看起来有点乏味。本身我对侦探小说就不是太感兴趣,再加上宗教知识,而且还是关于基督教的,又更加乏味了,算是勉强的看完。

平常对这些宗教本身关注较少,连耶稣是哪个宗教的,还是刚刚去百度确认了下,才知道是属于基督教的。

如果平常没有关注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看起来可能就没有多大的乐趣。

看这本书之前,首先要对基督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因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耶稣是神,以往的传说也是一直认为耶稣是神。

然而这本小说,却说耶稣是人!

这本小说,是从一个凶杀案开始,几个主角找到了被杀害人留下的一个线索,故事的脉络就是要通过这个线索来解开一个更大的谜底。

这个谜底就是小说里的故事目的,几个主角一直在寻求的圣杯真相。

圣杯的起源是来自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人借用这种宗教来完成正直斗争,在罗马教廷崛起的时候,原有的基督教义中的对女性创造生命的这种神圣特性的崇拜被抹杀掉,新的基督教信奉的是男性统治,这样原有的那些基督教徒也被称为异教徒。

后来原基督教徒寻找圣女的过程中,为了免受罗马教廷的迫害,所以以圣杯来指代圣女,因为杯子的形状形似女性的子宫,所以杯子在古代也被用来象征女性,这就是圣杯故事的来源。

因为主角是两位历史学家,这些都是他们在不断的破解过程中自己说出来的,小说还通过他们说了一些基督教的其他知识,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拉丽莎的微笑》也成了小说里的线索。

然而小说毕竟是杜撰的,宗教传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秘密也正如小说里的结尾,依然还是一个谜。

这本书我觉得唯一值得的里面的宗教知识可以拿来作为谈资,讲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宗教真相,装装逼就行了。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1200字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

本来就喜欢看侦探类的小说,因此对这本书怀着极大地兴趣,记得高中的时候《达芬奇密码》的书和电影都是好如潮的,《达芬奇密码》不仅给人悬疑跌宕的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宗教文化,读完小说,让人回味无穷且从生活的现实情境穿越到欧洲宗教起源发展的那段时间。
《达芬奇密码》的故事情节的紧张有序,让我随着主人公的逃亡之夜跌宕起伏着。故事的画面性让我仿佛就置身于巴黎,将巴黎的名胜一一浏然一样,不仅画面性很好最主要的是里面文化的冲突,作者对达芬奇等人的理解让我很想让知识得到延伸,可惜不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于宗教我望尘莫及,只凭着我对宗教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实在不能够解读如此庞大的内容,不仅如此,他直接颠覆了我以往对天主教,基督教的认识,那时总觉的宗教知识单纯的一种信仰,而基督教就是信耶稣,会经常去教堂祈祷,饭前会祷告感谢上帝,是带给人和平安详生活和美好愿望的宗教理想,但是在达芬奇密码中我看到的是对由宗教信仰而引发的到底谁是神谁是人的争论,以及用信仰来获取权利的暴行,和对于信仰的偏执。书中不乏对梵蒂冈为了防止异教徒权利过大而展开大屠杀的揭露和因对于信仰的不同而因此残害当时无数女性的批判。在探知剧情的同时,又对历史西方宗教于新的认识以及启发。
DAN brOWN写达芬奇密码, 却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诉大家, 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一切都是男性为夺取女性权力处心积虑设下的阴谋.隐瞒, 清洗, 抹杀, 谎言重复一千遍终于变成事实. 起初的被迫现在成为自愿, 自然, 甚至进入潜意识, 成为超自然---神是这样先被人造, 然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假如抹大利真是基督教女传人, 又没被男性对手夺权, 我老人家觉得男女不平等的历史也不会被改写. 男胜女败,是历史必然,看看没受基督教影响的其他文化就知道了...裹小脚虽然比剿巫温和一点, 打击面更大. 佛教思想算是最接近自由平等的, 一与世俗相结合, 也立刻成为性别统治的工具. 东方文化好在没有一神独尊,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总某种程度上都是虚构的,尽管写得如此真实,但是书中的观点早在六○年代就被提出,美国大型的科幻节目《Discovery 》也报到说这个纯粹是某个疯子的恶作剧,当然人们都说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历史毕竟是人记录下来的,所以改写是有可能的,所以会出现很多野史,但是它门毕竟不入主流通常会被遗忘掉。耶酥地位毕竟在基督教稳固了几个世纪,要是能用一本小说推翻真是太荒谬了,但抛开这些小说还是写得很精彩的丝丝入口虽然没有大量文学词汇,但是却让人欲罢不能!
我对于宗教仅仅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往往一些新的信息都会让我重新衡量,所以我实在佩服作者能够如此系统性地评论一个宗教,虽然不能说对和错,但是他有自己充分的理解。而且他对于数字的敏感,密码的解读,密码筒的设定,都让我整个人雀跃不已,我很喜欢这些小东西,虽然我不是很懂,并且用中文看英文和希伯来文,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是单单这样就让我觉得很兴奋,很想能够实物触摸和感受整个解密的过程。并且他对达芬奇几幅画的解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对于达芬奇的了解也让我重新又认识了一次达芬奇。虽然暴露了达芬奇的一些隐癖,但是丝毫没有负面影响,而是加深了我对他的喜爱,他时时刻刻都在开玩笑不是吗?他那些隐藏性的小动作就让我觉得他极为的可爱。在这里,就要说的时候,书的真实性,可以看出我喜欢作者对达芬奇的解读,不管事实真的是如此,我在潜意识中已经把它当成是达芬奇真实的意图。虽然很荒谬,但是隐隐约约让人觉得达芬奇画那些画的时候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写得如此真实肯定让很多读者都觉得似乎真有其事,已经迷糊了到底这是小说还是纪实,不过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就如同最后到底能不能找到圣杯一样,这仅仅是心灵上的一种信仰,不是吗?
小说的结尾处从探寻苏菲爷爷的密码筒,找到圣杯后裔所在之处,变成了苏菲的寻亲。有点小小突兀,但是那种皇室血统的流传还是给人以神秘的气息。每每想到这本书不仅能在脑海中想起人物们逃亡寻密的画面还能在自己心中似有似无的感觉到一种信仰的光芒,虽然宗教自古以来就和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每当遇到困难和痛苦时,总是不自觉的想起自己的信仰,如同书中兰登在落入井中后,一直在祈祷上帝,希望能救他。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自己给以自己的支持,一种精神的永存。因此,当信仰掌握在自己手中,握紧拳 头感谢那些力量,就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坚持以及抗争。我希望宗教只是那么一种纯粹的精神,但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信仰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无论对与错,只要不偏执激化都是感谢自我感谢信仰。

影人影事:《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


隔了一天才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这两部电影有多么的耐人寻味,只是因为它们在我心中产生了些许矛盾与纠结。

说实话,在看这两部电影之前,我的确是心潮澎湃,毕竟丹 布朗的这两部经典小说已不知被我读过几遍了,就算是微小的细节,也早已烂熟于胸。其精彩的推理与追逐真让人有种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但这两部电影都没有原汁原味地还原书中的情景,而是做了大胆的改编。考虑到真实地还原丹 布朗笔下的每一个细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这样的改编是有必要的,二来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这样的简化反而能使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情节更加连贯。从这点上讲,这样的创新是成功的,只可惜对于像我这样丹 布朗的铁杆粉丝,影片的跌宕起伏就略显乏味,那种无数次在脑海中呈现的不断变换的空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显得粗糙了许多,所以对于这两部姊妹篇,我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再有一个纠结的原因,就是主人公罗伯特 兰登的扮演者汤姆 汉克斯。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汤姆 汉克斯,在他刚出现的时候,我心中不觉五味杂陈。在我的心目中,兰登这个人物形象是个儒雅、充满智慧,同时又身体强健的中年学者。戴不戴眼镜其实无所谓,最关键的是要表现他的执着与一种永不放弃的勇敢。从这点上讲,汤姆 汉克斯对人物的表现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由于太过笃信原著,我一直认为他的饰演总缺乏亮点,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不够,总给人一种兰登似乎早已通晓一切的感觉,情节处理得太快,而事实上在原著中,兰登思考的过程其实是在无数交织的紧急情况中体现的,这两部电影都注意到了情节变换的紧凑,却忽略了兰登这个人物的思考所带给观众的另一种震撼。

还是忍不住要提到科学与宗教。宗教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信仰,而科学是人类发现的新上帝。古往今来,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教会曾经疯狂地压制过新科学的发展,科学也曾将历史悠长的宗教打入过万丈深渊。但就我个人观点,人类需要信仰,信仰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由此人们创造了宗教,让自己的心灵有寄托。但时代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意识形态并不能代替一切,于是人们又发现了科学。这两者其实并不存在着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只是领域不同。宗教令人的精神虔诚,而科学则在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做出贡献。大千世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内心感受,但无论如何,和平地相处才是地球应有的未来。丹 布朗书中描写的一切,启迪着我们,人类不应为了某些原因而自相残杀,真理永远引领着我们向前迈进。


读达芬奇的密码有感1000字


达芬奇的密码一书由美国作家丹布朗所著,这是一本将推理和宗教知识融合的小说,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引人心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读达芬奇的密码有感1000字。

这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在推理的过程中又讲解了一些宗教知识。

其实我倒是觉得,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些宗教知识,情节推理只是一个让人读下去的钩子罢了。

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看起来有点乏味。本身我对侦探小说就不是太感兴趣,再加上宗教知识,而且还是关于基督教的,又更加乏味了,算是勉强的看完。

平常对这些宗教本身关注较少,连耶稣是哪个宗教的,还是刚刚去百度确认了下,才知道是属于基督教的。

如果平常没有关注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看起来可能就没有多大的乐趣。

看这本书之前,首先要对基督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就直接从百度搬过来了: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圣子基督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第二位,他在万世以先,为父所生万物都借着他受造 ,是全人类的救赎主。我们都是因他的缘故靠恩典被收纳为上帝的儿女。耶稣基督的本源是出于上帝,而不是人,他是为成全天父上帝拯救世人的旨意,由圣灵感应,童真女马利亚而取了肉身,成为世人。

人类从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并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借助耶稣基督,才能获救。耶稣降生并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

因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耶稣是神,以往的传说也是一直认为耶稣是神。

然而这本小说,却说耶稣是人!

这本小说,是从一个凶杀案开始,几个主角找到了被杀害人留下的一个线索,故事的脉络就是要通过这个线索来解开一个更大的谜底。

这个谜底就是小说里的故事目的,几个主角一直在寻求的圣杯真相。

圣杯的起源是来自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人借用这种宗教来完成正直斗争,在罗马教廷崛起的时候,原有的基督教义中的对女性创造生命的这种神圣特性的崇拜被抹杀掉,新的基督教信奉的是男性统治,这样原有的那些基督教徒也被称为异教徒。

后来原基督教徒寻找圣女的过程中,为了免受罗马教廷的迫害,所以以圣杯来指代圣女,因为杯子的形状形似女性的子宫,所以杯子在古代也被用来象征女性,这就是圣杯故事的来源。

因为主角是两位历史学家,这些都是他们在不断的破解过程中自己说出来的,小说还通过他们说了一些基督教的其他知识,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拉丽莎的微笑》也成了小说里的线索。

然而小说毕竟是杜撰的,宗教传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秘密也正如小说里的结尾,依然还是一个谜。

这本书我觉得唯一值得的里面的宗教知识可以拿来作为谈资,讲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宗教真相,装装逼就行了。

纪录片《达芬奇 米兰的天才》观后感


纪录片《达芬奇米兰的天才》观后感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影院。
这部纪录片是为一次展览所作,讲述的是达芬奇在米兰期间的生活,专家采访和场景再现穿插交替。或许是期待过高,看完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内容大多是早已熟知的。给被访者的镜头太多,作品的镜头太少。音乐也一直很平淡舒缓,没什么波澜。
但看完后,总有股淡淡的感觉萦绕心头,回味无穷。特别是几件作品的特写。虽说艺术作品一定要看原作,但是原作,如蒙娜丽莎,本身就很小,中间还有玻璃罩子和栏杆隔出千山万水的距离,基本上也就看个大概。而在IMAX大幕上,连画布上有多少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真的是要屏住呼吸才敢直视。只是每件作品的展示时间太短,还没看太清,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在介绍《最后的晚餐》时,先是展示了几幅之前同一题材的作品,僵硬程式化的构图对比之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随着缓缓流动的音乐铺满整个画面,那气氛真是动人!恢宏的气势、肃穆的氛围、动作手势的韵律起伏,恐怕只有在如此大的尺度上才能完美展现。为此画所做的头像习作也一张张呈现,寥寥几笔素描,竟也令人如此震撼。
本想着这画如果配上莫扎特的安魂曲之类的会更震撼,但后来看《佛罗伦萨和乌菲兹美术馆》,达芬奇配的也是那般涓涓清流的音乐,也许这才是达芬奇的气质吧(《佛罗伦萨和乌菲兹美术馆》中米开朗基罗的配乐不是交响乐就是协奏曲,全都悲壮的不得了)。这是以后要细细体会的。
费罗尼埃左下颔处的一抹反光,也是美极了!
以前看画总要想这画为什么好、哪里好、如何实现等等一大堆,但那时我只想静静地看着这一幅幅画,不去思考构图、颜色、结构等等,只是看着,便心满意足。我想这才是艺术的本来意义吧。
最近在看《达芬奇笔记》,其严谨令人叹服。一句话总结:达芬奇的最动人之处是用科学的精神创造艺术,用艺术的趣味研究科学。
感觉这部影片的基调是:达芬奇是人,而非神。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达芬奇创造的是虚无:他的艺术作品没有几件是完成的,但却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发明也没有几个实现的,但也对后世的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启发了无数科学家。

张幼仪传读后感书评


《张幼仪传》一书由丁言昭所著,讲述了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的一生,在爱情的长河中,这个女人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老公,此后一生便是寂寞。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张幼仪传读后感书评。

张幼仪,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人,陌生的可以转眼就忘。就像当年,老师讲到徐志摩的诗时,提到他的原配夫人叫做张幼仪,我记住了诗,但这个女人的名字只在脑海中停留了片刻,便像一叶极轻极快的小舟,转瞬间就漂出了脑海,不知去往何处了。以至于第二节课老师在讲徐志摩的风流情史时,我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出来他的原配叫什么,只记得姓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反倒是他的那两个刻骨铭心的情人,一个是林徽因,一个叫陆小曼,从那天起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陆小曼

因为对徐志摩不感兴趣,所以对他的情史也止于了解,并没有深究,包括那两个名声赫赫的大美人,对她们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她们很美而已。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林徽因是西安小雁塔的设计师,陆小曼是专业画师,我才惊叹于她们不俗的才情,开始阅读与她们有关的书籍。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那个从不曾被我记起的女人徐志摩原配夫人张某某。好奇心驱使下我搜索了关键词徐志摩夫人,搜索结果出现张幼仪三个字,至此,我才记住了这个女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

读她的传记之前,我一度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因为恪守妇道而被选中为徐家媳妇,因为思想守旧而被丈夫抛弃。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错的不只是对张幼仪身世的无知,也是对爱情的无知。若是真爱,不会因为你出身卑微而嫌恶抛弃;若是不爱,亦不会因为门当户对而厮守终生。但无论爱与不爱,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铁汉变得柔情,失去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弱女子变成巾帼红颜!

张幼仪就是后者。

在那样一个未开化的年代,离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张幼仪坦然接受了:我知道你不爱我,从你娶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但既已嫁你为妻,我便择你所依,我会为我们的感情努力,我会拉近和你的距离,我可以陪你出入厅堂,也可以为你洗手做羹汤,我可以等你回心转意,也可以接受你纳人为妾。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想要退居幕后,却让你愈加厌烦逼我退出。好吧,既然你已经放手,我也无谓强求。不过,让你失望的是,离开你,我并没有凄凄惨惨戚戚,我找回了我自己,你瞧,现在的我符合了你对女性、对妻子的一切幻想,可是,你已高攀不起!

张幼仪成全了徐志摩想要成为第一个离婚男士的心愿,也成全了自己的后半生。其实,读了张幼仪的传记你就会懂得了,她的成功和离婚后的幸福和可以预见的。

早在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她就明白了,她和徐志摩的种种差距中,有一种便是自己读书太少。在离婚之前,她虽然开始弥补,但这道缝隙已经存在便无法弥合了。在离婚之后,张幼仪更加坚定了学习和读书的意志,在异国他乡,坚持英文和德文的学习,并最后做了德语老师。回国后,她凭借自己的见闻,凭借学到的知识,在上海滩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读书和学习让她变得坚强,让她越发明理,便也就越发的泰然自若、大气贤良。徐志摩在世时,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奉养徐志摩父母的责任,徐志摩去世后,她还继续资助陆小曼。

这样的她,没有因为离婚女人的污点而被世界践踏和抛弃,反而是得到了时代的恩宠,变得愈发强大和迷人。最终,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虽然晚,但是没关系,有生之年,她值得拥有这份疼爱与美好!

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若是不曾走出封闭的空间,就永远不能见到不曾见过的景象,不能结识不曾结识的人,不能遇到命中注定要在某处相逢的爱。若是不曾走出心中的牢笼,就只能如井底之蛙般永远生活在自己那一小块天地;只能任由心中那一份躁动从不安渐渐变得疲惫,最后停息;只能任由视野越来越狭小,最后小成一个光点。人生也是如此,一旦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在远离未知危险的同时,也难以看到更多的美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张幼仪这样婚姻不幸的女人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几个能像她一样坚强勇敢,敢于走出内心的牢笼,敢于打破世俗的禁锢,敢于挑战自己,为自己博得一番新天地!张幼仪,这位从坍塌的婚姻废墟中走出的女子,用知识包装灵魂,用书籍填补信仰,最终活成了一朵艳丽而傲骨的女人花!

相信《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书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达芬奇传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