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2300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绿皮书观后感2300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绿皮书》这部电影由彼得法雷里执导,尼克瓦莱隆加、布莱恩海耶斯库瑞等主演,讲述了一位黑人钢琴家找了一位白人混混做保镖,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不断磨合、不断争吵,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绿皮书观后感2300字精选。

《绿皮书》的剧情很简单。富有的黑人钢琴家唐,雇了贫困的白人混混托尼,一起到美国南部巡演。两人的友情黑白配从互怼开始,充满了轻松的笑点,但主题依然不乏深刻。

看上去这像是一部有关种族、贫富等严肃题材的电影。影片探讨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孤独、偏见、觉悟和成长等深刻的问题,丝毫没有说教,只是用趣味传达着温情,丝丝缕缕浸透人心。

就像马云看片后所说:这不是一部教育片,它唤醒的是人们内心的东西。

开始,两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处处不合拍。比如,他们聊到唐的碟片。托尼说是封面上带小孩的那一张,唐却说那不是小孩,是魔鬼。

心理学家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内在的投射。从这里可以看出,托尼内心单纯,却麻木、无感。唐有钱有才,却心怀不安全感。他们都与真实的自己失去链接。

之后,剧情一边暴露着两人性格的弱点,一边剥茧抽丝出两人人性的光辉,让两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达到了共同成长。

唐对托尼充满不屑,甚至感觉托尼的姓不高贵,要给他改姓,才能把他介绍给观众。托尼高傲地拒绝了,答应不进演出厅。

难能可贵的是,托尼不仅不计较被歧视,倚着门聆听唐的演奏,还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大夸特夸唐:从后视镜看到他在思索,看到他的演出,觉得他像天使。他还当面对唐说:人人都可以模仿贝多芬,但你的音乐,你演奏的,只有你做得到。

艺术是没有边界的,能穿透人心。坦诚、宽厚和纯粹的心,能迅速被真善美穿透。地位的卑微,生活习惯的鄙陋,遮挡不住托尼心灵的高贵。这是托尼非常可爱的地方。

托尼的灵魂最光芒万丈的时候,是拒绝唐提升他为职业经理人和加薪条件。一个贫困到靠打赌吃26个汉堡挣到几十美元交给老婆保管的人,竟然拒绝了翻倍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而且拒绝得那么理所当然:我只是去和朋友聊聊天,并没有要离开你的打算。我们已经约定好了,我每周只要125美元。

看到那一刻,我非常震惊。托尼身上散发的光芒,足以将世间所有黑暗瞬间粉碎,瓦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最崇高的尊敬。

托尼的成长轨迹,也可以从他几次打架看出来。

当工作人员傲慢地拒绝按合同约定,在唐的演出剧院准备施坦威钢琴时,托尼一拳打过去,钢琴有了。另一次,唐醉酒后被白人羞辱,托尼一拳挥过去,又把手藏背后做出握枪的样子,把唐带回了宾馆。

如果说这些只是托尼的职责,那托尼第三次挥拳,完全是发自本心了。

因为是黑人,唐被拒绝和白人一起在餐厅吃饭。唐以拒绝演出为条件,坚持要在餐厅吃饭。餐厅负责人拿出金钱来贿赂托尼,请他说服唐不在餐厅吃饭,而且继续演出。托尼再次一拳挥了过去。

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唐,让托尼做决定,这最后一场要不要演出。托尼决定不演了。尊严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托尼,克服着浑身的小毛病,保持着高贵的本性,一路从种族主义者,成长为一名有情有义、形象高大的人。

唐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

托尼带着唐吃炸鸡,忘情处顺手把饮料盒扔出窗外。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看到饮料盒从车窗飞出,我浑身开始不舒服,好像那饮料盒贴在我脸上一样。直到唐让托尼倒回车,捡起扔在地上的饮料盒,我才释然了。这不仅仅是教养,更是对环境的热爱,对世界的爱。

这种爱,应该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优雅。

唐因为同性恋行为被警察拘禁,托尼贿赂警察把他救了出来。唐却指责托尼贿赂是可耻的行为,比起贿赂他宁愿待在监狱里。

因为托尼打了警察,两个人同时被关,唐只好动用政府高层关系打招呼,解救了两人。托尼夸唐真牛掰,唐却愤怒地说:我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会认为我就是这样经常打招呼的人!

唐的行为,让我再次震惊。一个人的修为,可以达到品行如此高洁的地步凭个人能力,站直双脚,骄傲地屹立在天地之间。

关于唐的男同情节,有人说多余,我却觉得合情合理。对于一个长年高处不胜寒的人,不被白人接纳,与黑人脱离,离婚,与兄弟疏离,他需要宣泄和平衡的力量。这样设计,反而非常人性化。我们不是他,没有他的经历,就无权指责他。

影片里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唐的觉悟和成长。

他有不尽的光环、荣誉、金钱和地位,在上流社会过着风光的生活。面试托尼时,他坐在被艺术品环绕的宝座上,看上去举止高贵,气质不凡,其实他正痛苦地活在面具里。面具戴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的真面目,以为面具就是自己,就与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他的包袱显然超越了身为黑人面临的种族主义,他陷入了自我认同之战。

雨夜,他与托尼大吵一顿。他终于吼出了内心的痛苦: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托尼的友爱像桥一样,把唐渡到了彼岸。唐对托尼的视角,从雇佣、挑剔,到被打动,回馈友爱,唐完成了蜕变,最终找回自我、回归本真,既能进入黑人酒吧弹奏音乐,给大家带来欢乐,和黑人融为一体,还能融入托尼家人过圣诞节。

从此,唐克服了内心的不安,可以跨越种族、贫富等障碍,带着爱行走在人世间。

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技能和封闭自己维护的尊严,而是用爱链接世界,八方借力,从内而外滋生出来的强大自信。

在剧情中,托尼给妻子写信,也是重要的桥段。

外国人家庭观念很重。三个月的分离让托尼犹豫很久,让托尼的妻子哭上几回。不得不分别时,托尼答应妻子经常写信。写信原本是简单的事,但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托尼来说,却是巨大的困难。语句不通顺,记流水账,单词出错,尽管如此,托尼都一直坚持给妻子写信。

托尼的妻子把每封信都当成珍宝,郑重地读给孩子们听。分离,并没有阻断他们爱的连接。

看到托尼笨拙地铺开纸写信,唐开始出手相助。教他单词拼写,教他写文艺又深情的语句,比如:我们之间的距离,令人黯然神伤,幸与你携游爱河,使我毕生心安。哦,还有,替我亲亲孩子。托尼的妻子在家人面前自豪地阅读托尼写的信,引起家人羡慕不已。

正是帮助托尼写信,唐回想起自己离散的家人,心被融化,开始渴望亲情,努力走出一个人的孤独城堡。

最终,唐推倒了内心的壁垒,来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很意外,接着紧紧拥抱了唐,接纳了唐。

唐和托尼的妻子迎面而立。唐说:感谢你和我分享你的丈夫!托尼的妻子走上前拥抱着唐说:感谢你帮托尼写信!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


总感觉这两位看彼此的眼神有一点含情脉脉,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在《绿皮书》的电影中,有一些特别的色彩让它这部电影获奖显得有些争议,但是认真看过这部片子,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还是挺多的,也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有句老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条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夫妻缘份实属难得,而修同船渡有那么难吗?

这话当然是不能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的 。古代交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出行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机会恐怕相当于如今的一场环太平洋之旅。因此,能同一条船出一次行,自然是难得了,何况乘船的安全系数又不高的,同一条船,意味着患难与共,生死与共。

三八妇女节,学校工会组织老师们看了场奥斯卡奖电影《绿皮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隔离和歧视较量的白热化时期。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同年11月,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并积极推动《民权法案》出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当然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这些显赫的正直事件。(好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绿皮书就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这本书标注了各个城市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电影主角设置有些反常识,同出行的司机托尼是来自底层的白人,雇佣他的老板唐雪利却是来自顶层的黑人。托尼,意大利裔,夜总会的保安,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他失业在家。唐雪利,音乐博士,古典乐钢琴家,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南方巡演,需要一个司机。他俩黑白对立,阶层对立,文化习惯对立。唐雪利为找到合适的司机,颇下了一翻功夫。当一向对黑人颇不友好的托尼面临高薪诱惑也毅然推辞后,唐雪利仍然利用间接关系说服了托尼。唐雪利为什么在众多应聘人中执意挑选托尼,除了他后来说的因为托尼擅长处理关系外,恐怕还有重要的一点托尼是白人,有利于帮助他在种族歧视的南方解决问题。托尼因为肤色而拒绝唐雪利,唐雪利因为肤色而选择托尼,这说明他俩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现实妥协主义或者现实主义。

除此之外,他们仍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喜爱。托尼尽管是个大老粗,但说起古典的现代的歌星和歌曲,却是滔滔不绝,对车里收音机播放的每支歌曲都能说点流派。尤其是唐雪利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在幕布旁注视、聆听的托尼,仿佛沐浴着乐曲之光,一脸沉醉和膜拜。之所以能打动托尼抛家弃子,为黑人做车夫,恐怕不仅仅是每周125美元的报酬,还有他跟妻子交谈面试情况时强调的雇主唐雪利的音乐博士身份,托尼对黑人的钢琴家头衔无比羡慕和敬佩。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彼此欣赏。托尼欣赏唐雪利的音乐才情,唐雪利欣赏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彼此深深隐藏起来,甚至表现出相反、对立的矛盾,但这点欣赏让他们踏上同一条船,同一趟出行。

小轿车与古代的船只一样,空间狭窄。在长时间的路程中,靠沿路风景解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多奇异的景色,在其中穿梭一个小时后,你都会觉得单调。那什么来解无聊?那就是聊啊。一开始,唐雪利有点不能忍受托尼的大嘴巴,甚至说你能不说话吗?而随着车程的延续,随着车里空间的亲密接近,托尼与唐雪利从音乐聊到了彼此的家庭。

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路,大家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他们中间的路程。影响中间路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人,有的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托尼与托尼。这条两个月的路途,两人彼此欣赏,彼此影响。托尼欣赏唐雪利的天才,唐雪利欣赏托尼的勇气。起初,是唐雪利教导托尼,比如捡起扔下的可乐塑料杯,归还顺手牵羊的绿石子,拍净因跪在地上赌牌而弄脏的裤腿泥土,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学生。后来,却是托尼给唐雪利上了最有效的一课,告诉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比小心翼翼维护自己尊严更能赢得尊严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的,挑战世俗,抛弃偏见,这是托尼对唐?雪利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他们彼此一直小小翼翼地遵循巡演合同,不敢影响演出,不敢有半点差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被肤色、被私利捆绑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邀请方boss面前,在隔离黑人的餐厅,优雅地说不天才与勇气完美结合。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绿皮书》)是的,能不能成为好的朋友,并不靠那些不可捉摸的缘份,而是彼此是否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彼此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祝福你!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

《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200字


《绿皮书》(Green Book)观后感

当黑人和白人几百年间的恩怨都能和解,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自己的大陆保持歧视?
别说这里不分种族,
有关地域、城乡、职业、民族和性别的差异,
也都不应成为歧视或被歧视的理由。
但消除歧视的基础是充分的对话和讨论,
而不是到处布满禁区,尤其是民族问题。
为何不能广开言路,让人们畅所欲言呢?

老美在待人接物细节之处对优雅的理解,
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我们应该算是不拘小节了。
阿里弹钢琴和雪景的画面,居然都是特效。
一部温情感人的影片,也不乏泪点。
也许再多加一个情绪激昂的高点,
或者一段惊彩的演讲,就完美了。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


《绿皮书》观后感


好看的。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800字


《绿皮书》观后感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


以下是绿皮书电影观后感,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部电影,知道这部电影是有争议的,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受还是很不错的,或许在外国人的眼中会有一些有色彩的东西,但是事实上,这就是一种现象,想要打破,道路还很长。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 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 Green Book 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 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绿皮书观后感200字


《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确很棒,一段旅程,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8个星期,在狭隘的车厢中激烈碰撞(当然是指精神上),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化学效应妙不可言。演员的演技是重点中的重点,维果莫腾森当之无愧是最大功臣,完全把一个耍滑头的意裔美国人的粗鲁,讲义气,圆滑世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特别喜欢他点下头,做个无奈的表情的小动作,很传神,阿里戏中角色比较沉稳,因此演出没维果出彩。但影片在探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选择了较轻的程度,我相信,事实上一定会有更难忍更难堪的情况,影片只是浅尝即止,而维果的角色的转变也是个问题,开头他连黑人饮过的杯子都要扔掉,但他却很快接受了为黑人服务的工作,并愉快地跟阿里交谈,请他吃鸡。这种转变感觉太快,如果换成一开始不认同阿里,后来通过接触,慢慢改变,最终成为好朋友,这样会真实点。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绿皮书观后感2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