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舌战群儒读后感600字

舌战群儒读后感600字

“舌战群儒”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舌战群儒”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江东,为说服孙权抗曹而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津津乐道。从现代的角度看来,舌战群儒涉及到辩论的智慧与技巧。

如何在与别人进行一场辩论时占据优势呢?舌战群儒的小说故事中给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将对方先捧后摔,欲抑先扬。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比如,群儒中的张昭一上场,就先用三顾茅庐前的自比管乐、如鱼得水等事实将诸葛亮抬高,再列举诸葛亮跟了刘备后的种种败绩,诸葛亮你不是承认自己挺厉害的吗,为什么跟刘备后地盘反而变小了呢?如果张昭碰上的是普通人,这先捧后摔一招肯定让对方哑口无言。但他遇到的是诸葛亮,巧妙的是诸葛亮运用了以下几个辩论智慧点化解难题。

张昭列举的事实俱在,诸葛亮只能强调自我境界:道德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战略上别有良图。人在江湖混,无非靠两点:人格与能力。中国人在传统上作文崇尚人格魅力,把个人的道德境界看得比能力还重要。再来,诸葛亮用更多种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比如说自己客观条件差、照顾百姓等等,但就是在这么差的条件下取得了各种胜利。最后搬出名将韩信也曾如此不堪,古人即使这样能成就大业。我诸葛亮至少做了些实在事,而你张昭却只会纸上谈兵。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步儒直接点出诸葛亮就是来忽悠江东免费抗曹的。但步儒用错了典故,苏秦张仪在历史上算是正面人物,想要黑诸葛亮还用错了人物。所以诸葛亮抓住他这个错误直接攻击完胜,而绕过是不是来忽悠的问题。

总而言之,舌战群儒中涉及几个关键的辩论要点。第一,先捧后摔,让对方顺着你立的杆子往上爬。第二,比不过能力事实就比道德境界。第三,能力与人格都不过的话,就跟优秀的古人比抬高自己。第四,最后一招,对方言辞错误可以以此开辟新的辩论点,或是直接绕过问题忽悠对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一)

我又一次沉浸在了《三国演义》之中。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谋略之书,而其中几个情节更为经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就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那是公元208年,刘备兵败新野,诸葛亮前往东吴商议联合抗曹之计。我仿佛走进了书中,和诸葛亮一起来到宫殿内,眼前是一群主张联曹、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我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应对。忽然,一名谋士出言刁难诸葛亮,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说了一番绵里藏针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我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更加好奇接下来他的精彩表现。果然,一个又一个谋士败在了诸葛亮嘴下,皆说不出话来。我完全入了迷,竟拍手叫好。诸葛亮终于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说服孙权、使孙权决定攻打曹操。

好一个才智超人、忠君爱国的诸葛亮!他在众多谋士之前还能十分冷静已经是很令人钦佩的,但他还能用得体的语言绝地反击,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难道那不是凭借着他的智慧吗?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忠君爱国也让我为之感动,这不仅在诸葛亮的言语能体现出来,在他那一笑一行中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诸葛亮真不愧是智绝!

这本名着中,我再次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是它帮助诸葛亮成功地说服孙权抗曹;是它让曹操一点一点被挫败;是它让刘备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完成兴国大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智慧,才能完成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拥有智慧,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只有成为智慧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变得更加大胆与自信,登上成功的顶峰。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实力,只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智慧,灵活运用,跨出人生中的一大步,一定就是个智慧之人。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您不如听张绍的话,投降曹操。孙权听了这句话就很生气,最后决心跟着刘备携手共进,共同攻打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对激将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上,老师和家长就常用这个方法。例如期末考试,我算计算题时非常粗心,于是我妈妈就说:要是你期末考试计算题错了很多,那你每天就做100道题。考完之后,我发现我计算题只错了一点点。我现在才发现,我妈妈用的是激将法。诸葛亮真是有勇有谋,在那个时候就懂得利用人的心理,使用激将法。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三)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说明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东吴群臣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孔明的机智。

大战过后,曹军乘胜进逼东吴。是战是降,令孙权左右为难。此时刘备一行人投奔江夏,孙权命鲁肃去向刘备探听曹军虚实,鲁肃见了孔明,力劝孔明联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随鲁肃返回,去见孙权。此时东吴上下,都因曹兵进逼而惊慌失措,文官们都劝孙权投降,而武将们则力主抗曹。一群谋士见孔明来到东吴,料想是来游说孙权抗曹。于是众人故意为难孔明,想让他答不上来而放弃。可是他们的每一句刁难的话,孔明都对答如流,如张昭问孔明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地躲避曹兵,孔明却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战略格局。而应对虞翻拿刘备的失败为难孔明,孔明用围魏救赵之计,驳回了他的问题,同时让他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接着孔明又驳回了步骘的问话。薛综侮辱刘备,被孔明厉声遏住,路绩的问话被孔明以嘲笑的语气说得语塞。最后是严?和程德枢的问话,也被孔明一一破解。就这样,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着实令人叹服。说得众人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舌战群儒》一文我看了几遍,觉得孔明的论辩在文中尤为重要。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章显现出孔明的机智,更显现出了他的胆识和口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舌战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读《诸葛亮舌战群儒》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您不如听张绍的话,投降曹操。”孙权听了这句话就很生气,最后决心跟着刘备携手共进,共同攻打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对“激将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上,老师和家长就常用这个方法。例如期末考试,我算计算题时非常粗心,于是我妈妈就说:“要是你期末考试计算题错了很多,那你每天就做100道题。”考完之后,我发现我计算题只错了一点点。我现在才发现,我妈妈用的是“激将法。诸葛亮真是有勇有谋,在那个时候就懂得利用人的心理,使用“激将法”。

《群魔》读后感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具政治色彩的一部,全文刻画了一个绝顶聪明的毒蛇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人物形象。而其他的人物比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基里洛夫、沙托夫等都是都是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人物形象的性格补充,他们一起构成了群魔。本文以小见大,情节精妙,结构紧密,主线清晰明显,人物形象生动,其揭露的政治本质十分深刻,不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彼得·韦尔霍文斯基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一个卑鄙小人。世间最可恶,以及最险恶的就是这种人。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带着面具,带有目的,比如他诓骗了省长夫人,在宴会上捉弄、嘲讽了省长夫人,又躲在背后,全不担责,反而是一副关心的嘴脸。其险恶用心被人指出后,立马冷冷地反问:“这关你什么事?”这段描写真是绝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都刻画了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人物形象。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一个无风不起浪的小人,杀人的时候眼也不眨。可是他的父亲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头,真是不知道这样的父亲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儿子,文中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2.基里洛夫

基里洛夫的人物形象最为知名的是他的自杀理论。他希望通过自杀成神,最终自杀了。文中借基里洛夫之口,说出了一番对宗教和自杀的论证,当没有上帝以后,会发生什么?陀翁的理论在他的别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著名的“宗教大法官”。态度颇为独特,但是到底有没有上帝,对于一个无神论的中国读者来说,区别不是很大。

3.沙托夫

沙托夫像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参加了一个政治组织,发现了其与自己设想不一时,想要退出,却被怀疑告密而最终被杀害。他冥思苦想,找到了精神导师,却最终被无情杀害,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特别是他临死前明明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深爱的妻子回到他身边,生了一个斯塔夫罗金的孩子,两人畅想未来,然后沙托夫就被秘密杀害了,这极强的戏剧性。

无论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基里洛夫还是沙托夫,都是主角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人物形象补充,因为在文中,关于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多是侧面描写,之前发生的事情也都含含糊糊,提了一两句。

二、情节分析。

《群魔》主要写了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以告密的名义教唆五人政治小组成员杀害了想要脱离五人小组的大学生沙托夫。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其精神导师。

全文分为三部,情节非常紧凑,第一部是开端,写了家庭教师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与将军夫人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娜长达二十二年的友谊。同时事件的主要人物纷纷登场,多是省城某俱乐部的成员。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娜的独生子,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直到第二部才登场。

本文节奏卡得很好,过渡段落冗长,每个人物都具有陀翁特有的歇斯底里。而在过渡段落之后紧接着是小高潮,每一个高潮都非常精彩,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说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高超。

在文章的最后,沙托夫已经被杀害,事件被众人所知,彼得·韦尔霍文斯基逃离国外,主角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给侍女达莎写了一封绝不会为了某种思想或者信仰而自杀,邀请达莎和他一起去国外过隐居生活的信之后,在将军夫人的庄园自缢身亡,全文完。

前文基里洛夫评价尼古拉·斯塔夫罗金说过,不止基里洛夫自己,就连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也被一种思想吃了。基里洛夫被哪种思想吃了,文中写得很明显,就是为了成神而自杀。可是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心里在想什么,读者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作者从来没有正面描写过。假使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精神导师,那么为什么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不能像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一样活着呢?

在被删掉的一章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承认他曾经诱奸少女,在少女自缢的时候不阻止,并且在屋子里整整等待了四十分钟,确认少女的确自缢身亡后离去,最终逃脱法律制裁。在一动不动等待的那四十分钟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在想什么呢?什么样的人能做出这样的事呢?世界范围内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挖掘人类之恶之深,无人能及。像这种主人公,也没有别的作者能进行创作了。

丽莎在离开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时候说过,尼古拉心中有一种非常可怕卑鄙肮脏的东西,如果两人一起生活,就像身边有一只巨大丑陋的毒蜘蛛,她们就一边相爱,一边恐惧,最终在恐惧中,她对尼古拉的爱就会消耗殆尽。这一段的比喻也非常精彩。

《群魔》是一部各方面非常优秀的文学作,能持续创作出像《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痴》等作品的作者像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是全人类的伟大财富。

读《舒克舌战贝塔》有感300字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两只老鼠舌战人类的故事。他们共舌战28次,舒克胜15次,贝塔胜13次。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倒要看看这两只老鼠的看法,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

这里面舌战的内容广泛,且每局皆精彩,每局双方都用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由百万读者投票。

我最赞成第2次pK中舒克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往纸上写字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如果教育的不好,那么只会往纸上添污点;如果教育的好,那么白纸就会变得五彩缤纷”。怎么样,精彩吧!

这本书后几页是郑渊洁的名言,其中我最欣赏的两句是

“一个好老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一个差老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在于井口的直径不同”。尤其是井底之蛙之说,让我受益良多,我将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井口。

我建议大家这本书。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5000字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5000字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2、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4、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本来这段史前历史就是一个谜。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点的。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3、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实际上,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导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国齐家修身的完美统一达到至善标准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很难想象,若如一个魔王般的君主能构建出极乐世界般的光明国度,一个普遍不注重修养身心的国度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评那样是离开现实的纯粹幻想,他扬尧舜禹、周文王等为代表的圣君道德礼仪同时,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纣王般的暴戾统治。虽然创建理想社会的实践遭受严酷的创伤,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思想伟大之处。

4、从这段经文,还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心法的运用亦在其中,这是了不起的。

芸芸众生对于物欲的贪求没有止境,就是不知遮止,没有明明德,借用佛家术语,就是无明烦恼现前。这就要以智慧观照。有了知止的智慧,便明确止于至善君子可为,亦明确遮止君子不可为。知至而后意诚,具有正确的心法抉择,而后如《大学。传十章》所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则心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则修矣,性则显矣,仁则发挥至极致也。真修身者,则不论居家眷属,还是大众百姓,不论亲疏,平等施仁,仁爱至上,如此则国家得以真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们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仁爱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认可差别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现实人类社会没有绝对平等。所谓平等,只是承认差别的平等。若一个家庭,男女各安本业,长幼各安礼仪,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谐,和谐便是平等,便是齐家。上至国家,若政体合理,社会制度井然有序,君臣、官民有序,万物各得其位,是为天下太平。

其二、受周易思想影响。孔子崇尚周文王为代表的所谓圣君治世,无疑对周易思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接受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载《系辞传》就是孔子所作,便是例证。比如天尊地卑观念,在人事运用上,便是男尊女卑,认为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错乱,则卦位不正,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谓六爻乱动。若行非中庸,走极端,即所谓爻动过之而不及。上可为祸国家,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礼仪尽失。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言教中,提出了许多对治办法,其中许多在今天被斥为糟粕。

四、《大学.经一章》之结语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亦是劝诫语。劝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面讲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国家,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安抚天下百姓,不能兴礼仪,不能广施仁爱。如此本末倒置,则悖于大道。若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徒劳。

说几句题外话:这是本人向研究会及会外文化行业诸位老师、同仁的学习汇报材料,谈的是个人体会。至于孔子思想原貌究竟是怎样的?历代都有人研讨,仍然是莫衷一是。其实,儒家思想主要在用的方面强调了它的社会功效,所谓修齐治平,所谓养浩然正气也。孔子及其学生所传播的方法论体系,由于受历史动荡条件的局限,主要在于呼吁上至君王,下至平民进行社会道德修养实践,提出修身齐家与治世平天下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效法周礼,实施仁政仁爱,结束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乃至干戈不息四分五裂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是孔子一生所致力的事业。

儒学方法论体系,集中体现由子思所撰的《中庸》一书,强调以诚为实现中庸的关键。后来许多理学大家都持守中庸信条。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中庸主张,与佛学中观般若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孔子德比天地,明昭日月,但他所处的时代迫使他把视线侧重于关注修身与治世的融合,处处体现针对时局,对世间根基进行世间道德的教化,未能明显看出他关于出世理念的言论留下。但在一些修治著述中,又可窥见他的心性的光明照射,所以,他既是圣人,外现的又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孔孟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大家不少,却在儒学门内,又难以复制孔圣第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所以,对孔子的解读,真不是那么轻松的。历史是无情的,若真是儒家人,反而难做儒家事。

《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动物也有美丽的心灵,有些人可能会说,畜生就是畜生,它懂什么?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暑假,我读了沈石溪先生的著作:《愤怒的象群》。真是让人禁不住感慨万千。

本书精选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创作的广受欢迎的中短篇动物小说佳作。这些作品讲述了关于大象、熊、牛、乌龟、大白兔、鹅等多种动物的传奇故事,并通过这些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的动物故事,展现了动物世界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揭示了动物们丰富的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尊重。聆听到动物们动人的心声,触摸到动物们美丽的心灵!

故事讲了因为一个名叫岩温扁的青年,因为心存歹念,残杀了一头的大公象,拔掉了象牙。可是这却引起了象群的愤怒。要不是波农丁说出了发现岩温扁满身是血,鬼鬼祟祟的情景,说不定曼广弄寨早就被象蹄踏成了平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心存不良心态的岩温扁最终被被象蹄踏死,躺在了那头大公象的身旁。

面对生活,又有多少人考虑过动物的感受:给自家的狗或猫吃剩下的残渣;看到流浪在外的动物,视而不见,一走了之;有些人甚至排挤动物。其实,动物也有美丽的心灵,有些人可能会说,畜生就是畜生,它懂什么?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养了一只狗,当主人出去时,他叮嘱小狗要看好孩子们。出门回来之后,主人看到狗和孩子全身沾满了鲜血,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主人以为狗对孩子们起了歹心,大怒之下,拿起菜刀将狗的头砍了下来。随后,他发现桌子底下有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了,顿时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主人怪自己太鲁莽,晶莹的泪珠从眼中流出……听了这个故事,谁说动物没有美丽的心灵?

希望人类与动物界能永远和平,再也别出现这种情况了。警告人类: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心的人永远会遭受报应,而没有贪念的人,将会一生太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舌战群儒”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舌战群儒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