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
王财贵教授在演讲中,告诉我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我们要了解教育的本质,不障碍孩子;要轻松愉快地开展教育工作,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就必须开展读经教育。
截止演讲日,经过王教授7年的努力,仅台湾岛就有100多万小朋友在接受读经教育,中国大陆有超过三百万小朋友在接受读经教育,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在接受读经教育。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的父母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我们要对这句话做痛彻的反省,我们要重新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理论。
首先,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心态。近一百年来,中国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症。中国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了,全盘西化,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还要靠翻译,这就代表,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想要去吸收别人的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全盘西化,不是学到美国的冒险精神和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在学好莱屋、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不是学到日本的企业家精神和樱花的那种悲剧精神,而是在学日本的卡通动漫。丧失自己文化信仰的民族,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其他民族也不可能有贡献。如果中国人只是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中国将又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除了各方面强大之外,我们的心灵也要成长,我们的文化也要再放光芒。我们的下一代要有宽阔的心胸,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哪里做起?从文化的教养做起。我们的教育不是从上到下都非常努力吗?难道我们没有考虑文化教养吗?其实不是没有考虑,我们上从教育部,下至老师家长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只是如果没有对准焦点,那就非常可惜,事倍功半。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本质了解不够透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认识不够清楚,那么我们所做的教育可能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反效果。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来自美国二十世纪初的教育思想,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所谓的边需教学,所谓的行为科学主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其实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认知的心理发展,所应用到的科目应该是认知的科目。前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这叫边需教学,按部就班。这样教就必须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对于科学的教育必须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教。美国的科学教育的安排是比教合理的。如果违反儿童认知心理,那么科学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其次培养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层才培养科学家。而我们的科学教育让我们的国民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从小学就害怕思考,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那么困难。科学教育要养成儿童喜欢思考、愿意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属于认知科目一定要认知的非常清楚,如果一知半解,就要教下一科目,下一单元,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怎么办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降低我们的科学教材程度,适合儿童,让他学得很愉快,以至于培养思考的兴趣;第二个办法是从小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以便应付高度的科学教材。
一句话,科学教育应该按照科学的办法来教,要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而人生很多学习,很多科目不属于科学,科学的科目只占很小的比例,十之八九都不属于科学。所以,非科学部分不需要用科学的办法来教。如果非科学科目也按科学的办法来教,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
什么叫非科学?什么叫非科学办法?比如音乐、美术、美感教育。有一句话说,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因为音乐是属于耳濡目染,不是属于点滴传授的,不是属于思考分析,乃是一种环境的陶冶。好的东西耳濡目染,不好的东西也耳濡目染。一个人在胎儿时期,3-5个月就有听觉。那个时侯就可以有音乐教育,用什么音乐教育呢?用具有音乐内涵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0-3岁,人的听觉发展60-80%,所以,3岁之内,要听尽世界有名的音乐,只要听1-2遍,深入心灵,终生不忘,影响一生。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让他充满爱心,要让我们的国民悲天悯人、温柔敦厚,教育的时期就在3岁之内。3-6岁,脑神经还有20%的机会;6-13岁,剩下10%的机会。依照人类心理学和脑神经的发展,13岁之后,直觉的能力就消失去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就没有了。上天赋予我们的强大摄取的能力,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这样伟大的心灵的呼唤,你再跟他起共鸣,但这种人是很少的。美术教育也是这样,让一个孩子三岁之内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风景,世界有名的建筑,只要图片就可以。一幅名画,只要看过三次,终生不忘。耳聪加上目明,就叫做聪明。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人才的基础就奠定了。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是很难的事。除了艺术教育,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教育语文教育。人类的文化成就,人类的智慧都要靠语文传下来,而且语文的学习要比其他的学习更加困难,更加深刻。但是语文的学习是几乎不要教就会的。
语文分为语和文两方面,语就是说话,文就是读文章、写文章。只要有语言环境,一种语言,三岁之内,全部学完;甚至两种、三种、四种、五种语言,三岁之内,全部学完。而且不费吹会之力,根本不须要教。但是要懂,不懂就浪费孩子的天资了。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人类发展历程,等到错过时机,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焦头烂额,还是学不好。要懂人性很简单,每个人都懂,只要时机恰当,非常简单。所以,白话文是不用教的,只要认得字,就会读白话文,就会写白话文。
那么学什么呢?学文。它是记载语言的工具,是准确化、简捷化、优美化的语言,是人造的语言,是升化的语言,是高度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叫做文章的语言,简称文言。我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就是靠文言文。自然环境可以学语言,但不可以学文言。要传承人类智慧,继承文化传统,就必定要学会读自己民族的文言文。不能读文言文,就代表不能了解自己的祖先,只好当作一个从零未开发的原始民族来看。
我们如何把这个断层连接起来,一个是自己努力,死马当活马医,另一个是培养下一代。因为这种高度的文化教养必须要在13岁之前完全的完成。怎么做?首先在工具上要养成能够读经史子集的能力,就是文言文的教育;然后从阅读之中,渐渐融入其中,用古人的智慧渐渐开发我们的智慧。读经教育就是用这些经典著作进行耳濡目染,最终培养出具有高远理想、心胸开阔的人才。
读经典著作可以涵养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眼界,增进我们的道德勇气;可以启发我们内在的心灵。所以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没有任何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可以使这些著作永垂不朽,只有人性可以做到,因为人性在我们自己心里。而这些经典同时又是最好的文学著作,所有文学家只不过学到这些经典的一个面向,就足以成家了。所以,要想有好的文学素养,直接读经典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人说,读经教育,就是教育的经济学。只要学一点点,就会收获很大,而且高度有用,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现有的小学教育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可是小学六年毕业后,除了认识两千个中国字,心灵里面一无所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之先生是读古文长大的,可是在他成名之后,建议当时的教育部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从此以后,中国人没有了胡适之,出不来了。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写的很好,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鲁迅、老舍、林语棠、梁实秋,这些白话文名家都是读古书长大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教育思想出了问题。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不懂没关系,长大就有用,每一年都有他的懂。但是如果先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那么如何做呢?很简单,就是去读经典著作,即读经教育。教材是经典,教法是读。只要是够高够深够远,可以感动千秋万世,都可以称为经典。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第二本是《老子》,第三本任选。怎么教呢?很简单,六个字,小朋友跟我念,读经六字真言。为什么会这么简单,因为凡是合乎人性,合乎自然,天地之间本来就是很简单的。
读经是最好的认字方法,因为人是靠图案来认字的,常看图案就会认得。所以不需要教认字,只要教书。
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最好的,通过读经训练可以把儿童记忆力提升510倍,甚至终身不忘。这要在13岁之前进行,通过反复诵读,只是记忆,不必了解。这样注意力渐渐集中,记忆力渐渐提升,语文程度渐渐增长,理解力也就跟着增长。内在学习能力同时增长,13岁之后,数学科学也能学得更快更好。阅读能力好了,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一个学期可以读300500本课外书。
老师的作用在哪里?指点孩子的迷津,指出一条他的方向。不费吹灰之力。
英文学习也是六字教学法,小朋友,跟它(录音机)念。读什么?读西方经典。20篇该文章,1千个句子,一辈子不用教英文。
民族文化的融合,要有高度的心灵来融合,而高度的心灵是开放的,是对所有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吸收的,但是一定要在十三岁之前打定基础。打基础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不重要的东西,不要教,自己就会。

王廷印
2015年1月29日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观后感


《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观后感

亲爱的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来自兰心之家深圳亦蕙妈李凤莲,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收听我今天的分享。我今天的分享内容是:《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观后感。

有时候一句话,一本书,会让一个人的内心突然变得明亮,甚至于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调皮的学生如果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也能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而若不幸遇到一个聪明又无恶不作的人,也将被影响一生。就看影响你的这些能量是正的,还是负的。

而我是被《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视频影响了,这个视频让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自己,并为之改变。究竟这个演讲有什么魔力,能让我为之改变呢?视频主持人的一番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过得更好,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事业有成,更希望我们的子女能够成才。"一下子,我们的求知心就被全都提起来了。"但要实现这些愿望,我们就要拥有更多的智慧,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呢?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寻找。"是的,我也在不断地寻找,但始终都没有找到。就在这时,主持人又告诉我们:"第一,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获得智慧;第二,可以从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国学经典中学习和摄取。"看到这里,我就在想:祖先留下来了哪些国学经典?什么是国学?何为经典?我很想知道,就继续看下去。主持人又说:"今天有幸请到了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专家,"累积法"创始人赖国全老师来为我们分享他这么多年来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的经验……"."累积法"赖国全,这几个字,我是第一次看到,竟然还有"累积法"这种学习法?

赖国全老师开始演讲了。在演讲开始之前,要请大家和他一起,对着孔子三鞠躬,感谢孔子这位万世师表,千古圣贤。赖老师对孔子的这份恭敬心真的让人很赞叹。在这个演讲中,我受益匪浅,并感慨万分。为什么呢?就分以下几点来述说吧:

第一点:让我又一次了解到现代教育的弊端。女大学生白天当校花,晚上坐酒吧;90后校花被大款每月万元包养;上年纪的教授在讲台前站着讲课,年轻的大学生坐在座位上睡觉;两个小学生因产生口角其中一个跳楼自杀;北大双硕士生,在试用期后被淘汰跳楼自杀等……虽然这些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没有太多的关系。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不把自己孩子思想格局培养好,难保这些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在这个学期放假前,我们家长到孩子学校听了一节教育专家讲课,听我们孩子的班主任说,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跳楼自杀,这一新闻,主人翁就是这位专家的女儿。可悲的是作为母亲的她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何跳楼自杀。听说她的女儿一直以来成绩都是很优秀的,能出国留学,家境应该也不错,还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的。现在这位跳楼自杀女孩的母亲,这位教育专家,拼命地到处演讲,告诉家长们,不要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能开心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孩子很多方面都很优秀,就是思想格局不健全,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赖老师用建房一说来比喻的话:"就是地基未打好。建房子的第一步,是打地基;第二步,是做结构;第三步,是进行装修,正常的房子都是这样建起来的。但我们现在有很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装修:学跳舞,学画画,学武术等,不注重老祖宗早就给我们那一套做人的标准,作为人的地基。"是的,房子地基没打好,房子容易倒;人的地基没打好,也容易走极端,或自杀身亡。有多少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半工半读才能完成大学学业的,也没看人家跳楼。

第二点:让我了解到中外杰出人才成长的奥秘。中外杰出人才很多就是从小诵读智慧经典的。比如古代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诸葛亮;现代的毛泽东、温家宝、习近平等。这些伟人圣人的两个特点:一是都是饱读经典诗书的;二他们都是从小进行学习的。有很多人可能不信,但我相信。因为我听到很多家长都会说,经典这么难,全是古文,自己都学不会,也不理解,孩子能学会能学懂吗?等孩子长大了再说吧。如果每个家长都等孩子长大了再学,那就不用学了,因为孩子长大也会像我们一样,也会不懂,也会不理解的。一代传一代还会去学吗?在这次演讲中,一个从不关注新闻、从不关注历史、从不关注国家大事的我,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优秀民族的例子:就是犹太民族,这个民族犹太人总人口1600万人,占世界人口比例还不到0.3%,但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共有680位当中,有138位就是犹太人。而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没有一位得诺贝尔奖。听到这里,作为中国人的我,感到羞愧。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励志感人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都教育,不惜几次搬家,搬到她认为理想的地方,最终将孟子培养成才,名留千古。赖老师说,他那有一位优秀家长,为了孩子,也搬了五次家,这种行为让我惊叹。犹太人有个显著的特点,他们的孩子从小都要学一部经典《圣经》,从小就要学习,要背诵。他们西方就只有这一部经典,但他们学好了,所以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中国经典非常多,我们应该为能生长在中国而感到高兴,佛教里面讲:"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我们的经典有:《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但在这次演讲中,我了解到我们中国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近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读经典,真的很可惜。在未听这演讲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们中国原来有这么多经典,更不知道这些经典都是我们老祖宗千百年前留下来的,太珍贵了。

第三点,了解到学习经典的十大好处:一,陪着孩子学习经典,自己也会受益很多;二,通过学习经典,孩子的识字能力会得到有效地提高;三,孩子识字后,通过大量读书,阅读能力也会自然提高,会喜欢上看书;四,通过大量读书,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有效增强;五,从小孩子通过读经典,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得很好;六,还有助于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七,道德修养也可以通过读经得到极大地提高;八,饱读经书的人,外貌气质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看过有这样的一句话:"饱读经书气自华。"九,跟着音频读经典,能练就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十,孩子的思维能力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这十大好处,都是赖老师陪孩子读书九年时间总结出来的。而且在2004年赖老师一家还被选上深圳十大优秀书香家庭,2008年被选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家庭。2009年赖老师的孩子佳佳,参加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与香港大学主办的首届经典翘楚榜比赛,取得39级的优秀成绩,一级是1000个字,太优秀了,我们大人都不可能背出那么多字,也许这就是赖老师从佳佳小时候就陪她读经典的原因吧。

第四点,赖老师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很好很科学的学习方法,叫"累积式"教育137学习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也让人容易坚持下去。1就是每天读一遍,一遍读10分钟;3就是每天读三样,7就是相同的内容连续读7天,读完了7天再换新的内容。当时知道了这种方法时,我非常激动,看完演讲后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故事书试验起来,每天按"137学习法"试验。不试不知道,一试不得了,孩子的记忆力太强了。我读了几次的故事,读错了哪一个字,或者读漏了哪一个字她都知道,而且可以给我一一指正,这方法真的太神奇了。如果有谁家的孩子读书读不进去的话,或记不住的话,可以按此方法试试,真的很灵验。

第五点,遵守好八大原则,使用起来效果才会显著。八大原则就是:一是当下读经的原则:读经并没有年龄限制,就看你用不用心,所以这叫当下读经的原则。二是全家读经的原则:如果爸爸在玩游戏,妈妈在看电视,让孩子一个人读经,是读不好的。所在要大人也一起读,一开始孩子不愿意读不要紧,我们大人先读就好了,孩子看到大人这么认真读书,时间一长,自然就把孩子吸引过来了。这就是全家读经原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科学读经的原则:读经读得好,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好,要坚持下去是很难的。我们读经,就要像吃饭一样,每次读经时间不能太长,坚持每天读就可以了。四是系统读经的原则:什么叫系统读经呢?我们就说盖房子吧,钢筋很好,我就光用钢筋可以吗?不要水泥和砖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再好的东西,也要其他材料的科学搭配,读经典也一样,不能只读一样经典,要多样搭配读。这就叫做系统读经。吃饭也一样,就天天吃白米饭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时间长了会营养不均衡。五是不离家庭的原则:如果因为没时间,长期把孩子放在私塾去读,父母从不参于进来,这样孩子长期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生长,对他们的心理是很有影响的,最起码亲情会缺失。所以再忙也要一周把接孩子接回来一次。六是不离社会的原则: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现在的社会乌烟瘴气,混乱得很,很多人都被熏黑了,所以不让他跟外面的其他人接触,觉得只有这样就不会受到污染了。如果这样做就错了,因为没受到污染的孩子,如同温室的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据我所知,在很多的成功人士当中,基本都是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在无数挫折中成长的,积累经验,最后长成了成功人士。所以我们不要怕外面的社会有污染,因为我们有经典陪着我们同行;因为有经典为我们指路,不会走错方向而到不了终点;因为有经典为我们照明,不会因走路时不小心而掉入万丈深渊。如果不学经典,我们才真的要担心会被污染。

一本小小的《三字经》里面就有很多智慧:"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如果长期的朗读,就会有意识地知道要"亲师友,习礼仪";还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孩子经常朗读,自然就知道从小就要努力学习。所以我们带着坚持读经典,会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熏陶好我们的孩子,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应该怎么去判断是与非。在复杂的环境里完成自己的判断,才能最终成为人才。而关在温室里成长的孩子,成长得太顺利了,等走上社会了,一受挫折,马上就会倒下,那些跳楼自杀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所以,要遵守不离社会的原则。

七是不离生活的原则:我们读经,要像吃饭一样,一口一口地吃,慢慢地就会吃饱了,只吃一顿饱饭,孩子能长高吗?肯定是不能的,每天都要吃饱,慢慢的才会长高。我们读经典读一次不懂,就要再继续读,读十次,读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看看懂不懂。读他十年,二十年看看懂不懂。读经也像开车,车好不好,路好不好,开车人的技术怎样,这些条件都很关键的。我们培养孩子也一样,就看我们是拿什么书来培养,是通俗的漫画书还是充满能量的智慧书,这些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关键条件,所以说要不离生活。

八是不离圣贤教诲: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们要不离圣贤教诲。圣贤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操之过急,积小就会成高大;我们不要老想着做大事,要先想着把小事做好,做不到的事先别考虑,以免劳心伤神,有时间就用来多读经典,读好了,懂自然会来,懂了自然就会应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一)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文/小义大道

虽然不爱看书,但海岩的许多作品都灰常之熟悉,因为他笔下的不少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剧,并且反响都还十分不错。《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玉观音》等等,从看过有深刻记忆的、或是没看过却有强烈印象的,无一不显示着海岩剧有着莫大的魅力,就连如此附有大哥风范的高群书也禁不住的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老作新拍,在如此浪漫的七夕之节来玩味一把与爱情婚姻相关的虐心游戏。

别看高导一身匪气,但他非常热衷于拍摄警察与犯人的相关作品,并且整得还格外出彩。就如去年的那部《神探亨特张》,在别人的眼里也许是不入流的法制栏目剧,但他用一匹金马狂肆质疑,爷就这么个性、爷就这么霸气、爷就是这么牛逼!而海岩的警匪剧本,尤其是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貌似最与高导脾胃相符。这部作品中将悬疑、破案、逃亡、浪漫爱情完整的缝合在了一起,剧情的吸引力成几何系数的被放大。也是将几种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得最好、发挥到最好的作品。而高群书更是看中了这一闪光点,尔后通过自己的个性创造,最后将这几个元素表现到极致!

这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简之相解就是一位女人对组织和情人先后背叛的故事。这位女人名叫吕月月,长得漂亮非常迷人,是一刚出警校就参与一场追回国宝金佛大案的女警察。组织安排她与一名黑帮二公子嫌犯在熙吃喝玩乐,在保护和监视的同时做他工作与警方合作,让其哥哥交出金佛。在一次次浪漫幽会陪伴中,在一场场激烈杀斗冒险中,根红苗正的女警虽被美男子吸引得晕头转向。吕月月的渐渐迷失,让这一大案的破案过程更加附有悬疑的色彩,也让观众看得尤为慌张,不但为这起案子慌乱、也为她的老情人薛宇感到紧张。而飞蛾扑火后的吕月月拿回金佛后,选择放弃亲人、放弃同事甚至放弃名誉和一切,去与一个黑帮人士私奔的情节,是她忠于自己真挚感情的强烈背叛。这样的故事非常让人感到压抑,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吕月月天真、任性却又善变、虚荣的真实女性化特征。

其实,故事讲到金佛回归时已经算一种可有的结局,虽然那时的吕月月已经放弃正义投向了邪恶的怀抱,但在爱情的世界里,又哪有什么正义与邪恶之分呢。只是,作品还要好好的表现一下人性而已,特别是向吕月月这类年轻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脆弱。在熙自毙之后吕月月的再度回归让这个人物在追逐自己利益的过程显得无比奇葩,而最后愿为在熙家族留下独苗的结局亦显得尤为诡异。

虽然在前戏中高群书用尽了力气将警匪故事整得非常热闹、刺激,但不难看出全在为最终这一主人公人性落点做铺垫,他将吕月月这个人物的命运塑造得更为曲折、更为跌岩起伏,吕月月对未知和恐惧的执着、在爱情中的弱点,像极了《色戒》中的王佳芝,在高导的虐心编排中,将那种爱的伤痕、背叛、原谅、救赎表现得真实无邪!

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没有原著和电视剧版那么沧桑,结局亦没那么悲凉。高群书在影片结尾处用了足足五分钟的近镜头,对准吕月月的脸部特写。在深山野岭,吕月月那撕心裂肺般的痛哭大喊有着太多太多的信息量。第一分钟,你会反应这是孕妇即将临产的分娩之痛,但随后你能在她写满内容的表情和声音中,感受到曾经迷惘,有过内疚,现在后悔、痛苦与绝望的复杂情愫!

如此开放的结局,意想不到的下一步,那份生离死别的正邪爱情,是件震撼人心的痴心往事,叱咤在风花雪月里,回荡在大山深处!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文/木易孝敦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很多人并不陌生,起先是海岩的小说,要知道海岩在那个年代拥有相当大的市场,高中老师缴获的闲书里,金庸、古龙跟海岩简直呈三足鼎立态势。再有就是1997年赵宝刚的同名电视剧,看完电视剧始终都为徐静蕾的表演所感染,为吕月月的抉择所震撼。或许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如今再看高群书导演的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在跌宕的剧情和曲折的人物命运里看到了更多深层次的内容。

吕月月究竟爱谁?这或许是看完影片之后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她爱薛宇,毕竟当薛宇在厨房里为她做石头鱼时,她的眼睛里分明流露着爱的光芒;但是更多人的认为她爱的是正熙,因为当金佛已经到手之后,为何她还要义无反顾的跟着他浪迹天涯;在她的领导眼中,她是个只爱自己的坏女孩,以为跟着正熙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时义无反顾,当嗅到罪恶的味道时及时回头是岸这些或许都对,但或许都不对。吕月月谁都不爱,她只是在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里寻求快感和刺激,吕月月谁都爱,坏坏的正熙有痞气,酷酷的薛宇够帅气,可是她不知道该选择谁。无论吕月月爱谁或者不爱谁,都不要过多的解读,就当这是个刚刚迈出校园的小姑娘为情事做过的傻事吧,只是这件傻事代价太大而已。

高群书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钟情于警匪片,这个外表看着足够粗犷的汉子却拥有着一颗足够细腻的内心。众所周知,在大陆拍警匪片存在着太多的掣肘,就连杜琪峰拍完《毒战》都忍不住十分想念纯港产警匪片,因为那里想怎么拍怎么拍。可是大陆却不行,要三观正确,要正义收尾,当带着脚镣跳舞时,难免有些高难度动作难以完成。所幸《风花雪月》带有足够海岩风格的虐和带有高群书风格的狠,当虐遇到狠,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吕月月跟薛宇在一起是觉得不够劲爆,可是当吕月月选择跟正熙在一起时,又有很多人觉得世事弄人。

其实,吕月月的选择倒有点代表了广大成年女性不曾说出口的心声。都说谁一辈子不会爱上一两个人渣,或许爱上人渣的过程正是对自己平淡无奇生活的无声抗议。吕月月跟薛宇的感情之所以不能打动别人不能打动自己,就是因为长时间如一日的平淡总有人会觉得厌烦,当有人出来打破这种平静,给这个女孩一些前所未有的刺激,吕月月的选择倒也可以理解,而那个第三者无所谓是金正熙或者银正熙。

电视剧版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当徐静蕾面对刘汉强跟姜武时,我想闭着眼睛也得选前者,然而电影版却直接让这一抉择难度上升了不止一个等级。当面对黄晓明和在熙时,任凭谁都不可能轻松作出决定。所以尽管题目美其名曰风花雪月,片中也不乏浪漫的戏份,可是比起浪漫,血色的成分更加浓烈,三角恋,三个人爱的都足够惨烈。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美国电影研究者托马斯沙兹在专著《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将美国电影赞为是一门经典艺术,那么为什么不去钦佩它那最值得钦佩的,亦即不仅是这个货那个电影制作者的才能,而是那个系统的天才,它那始终充满活力的传统的丰富多彩,以及当它遇到新因素时的那种能产性,这话指出了好莱坞电影的随机应变能力,特别是在类型片上,传统的、单一的类型片模式加入了其它类型的元素,而推陈出新。而这部由高群书执导、杨颖、在熙、黄晓明主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便是一部将警匪、爱情、黑帮等类型片元素大杂烩在一起的新作。

影片根据海岩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做了不小程度的改动,特别是在吕月月这个女主角的身上。影片讲述来自于韩国黑帮的金氏家族二少爷金正熙在深圳时,为执行公务的刑警们所救,吕月月作为警队里的外语优秀的新人,自然就被安排了保护兼监视金正熙的一举一动的任务,而在行动过程中吕月月与金在熙暗生情愫,甚至要跟随着他背井离乡,不过在临走前,她用手机拨通了家里还有上司的电话,于是吕月月、金在熙等人的行踪被暴露出来

海岩的原著小说本身主要也是从吕月月的视角讲述故事,只是原著里因为文字篇幅大等缘故而吕月月被塑造成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有一场故事便是伍队长质疑吕月月,你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你跟他去了,不惜抛弃你的母亲和你的组织,抛弃关心你帮助你的所有人。后来你觉得无利了,或者他得罪了你,或者是你想家了,所以你又出卖了他!你太可怕了!高群书的改编保留了伍队长质疑吕月月的这一幕,不过在编导的创作与杨颖的演绎下,吕月月更多是一个跟随着爱情走的女警察,甚至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我见犹怜的小女子,如她在情急之下开枪后回到警局的那种迷惘的眼神,把这个人物的复杂心理细腻的表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高群书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经是借着海岩的小说原著的框架,讲述另一个吕月月的故事。

而警匪、爱情还有黑帮的类型元素的大杂烩,也就成为了本片的最大特色。导演高群书本人便是以拍警匪剧成名,成名作《命案十三宗》到后来的《征服》等,高群书一次次的在警匪的类型框架里融入了其它类型片的元素,也即托马斯沙兹所说的遇到新因素时的那种能产性,对于这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来说同样如此,内地公安对于国宝金佛的追查,金正熙、吕月月、薛宇之间的三角恋,韩国黑帮与日本黑帮的政治矛盾,不断的推动着剧情的进展,其中在黑夜里的深圳街头追车的那场戏,也再现了高群书所拿手的动作追逐场面,并又通过多年老警察的临死一幕,将生死一线间的一刻放大。

整体来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经是回到了高群书最拿手的警匪类型片的模式,又因为故事本身有着海岩的同名小说为基础,加上演员杨颖等的用心表演,而使得有着一种较为唯美、悲情的浪漫与忧伤。

读一场电影


一声高过一声的尖叫,一句比一句好的赞叹今天,我和我的挚友陈积楷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惊奇队长》。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戴上3D眼镜,感受电影里的激烈打斗场面,源源不绝,让大家看得目不转睛,就如置身其中,也让观影者心旷神怡。

电影一开始,我的心里就出现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问题:惊奇队长为什么那么强?惊奇队长会胜利吗?罗南为何会复活我带着问题,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长相不同俗流、令人作呕的外星人,可之后我才知道,人不可貌相,外星人的内心还是善良、乐于助人的,可惊奇队长又是怎样从一个小孩变为强者的呢?刚开始我有点蒙圈,看着看着,我明白了:她本是个飞行员,为了不让克里人(坏人)拿到能量而牺牲了自己,不料她竟然吸收了能量又被克里人消除了记忆,而且改造成了战士。

她认识了一个地球人伙伴,经过了艰难险阻、进退维谷的努力,找回了记忆,变为觉醒时态,那样子真是器宇不凡、玉树临风,全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手一探十几个克里人就倒地身亡了。

最后,她与伙伴们风雨同舟、并肩作战,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从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厄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看到厄运变成幸运的那一天!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一)


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这么多年过去,海岩的原著小说忘得差不多了,徐静蕾和濮存昕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也记忆的不多,所以对高群书执导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充满了好奇。对于海岩的印象来源于《永不瞑目》和《玉观音》,料想他的故事里从来少不了处于感情漩涡挣扎的警察和游走在灰色边缘的爱恨情仇,高群书的电影新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不例外,这个无比纠结的故事,女警言行仍在主导这部电影的情节进展。但女警爱上黑帮分子并意外为他生下孩子这个情节却牢记难忘,这个设计成为了整部故事的驱动力,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杨颖扮演的是一位刚毕业的深圳女刑警吕月月,扮相十分俊俏,和当年电视剧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的徐静蕾一样,有着不属于警队的那种另类女性特质。因为韩国和日本的黑帮在深圳争抢国宝,因此她所在的专案组委派他去保护韩国黑帮老大的小儿子正熙,没想到日久生情,电影用的是影像语言,看不到吕月月的心理活动,在保护黑帮分子正熙的过程中,吕月月是如何爱上他的这不得而知。但这一切都被她的男友,黄晓明扮演的薛宇看在眼里

看之前以为黄晓明是友情客串,看之后发现他的戏份够得上主角了,从头到尾都在出现,只是从戏份的重要性上不及在熙。他所扮演的冷血刑警有型有款,吃烧糊的鱼那一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而杨颖这个演员的运用,导演高群书恰到好处:她的确不像一位刑警,但正因为她的外表不像,才具有欺骗性,才达到了这个改编原著很多的电影版本之目的。

从故事来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有着一丝《永不瞑目》的影子,只是那个跟着匪徒走的人从陆毅扮演的男大学生变成了杨颖扮演的女刑警,只是相对于陆毅那个角色的单纯与悲剧性,杨颖这个角色却并没有让人觉得可怜,更多的是感到可怖。警与匪的对立性质决定了双方遇到只有激战而很难产生缱绻,海岩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由此想带领读者进入女警的内心世界。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加入了占领很多戏份的追车、枪战镜头,在刻画吕月月与正熙互生情绪时,采取了留白表现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按照我的理解,吕月月爱上正熙的唯一缘由是,作为一名警察新手,她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女性身份而非职业要求,从学校到警队,她并没有彻底完成由学生到职业警察的身份转变,情窦萌生后无法自控。至于有人会将此解读为,女警为找回国宝自我牺牲,这是说不通的,追缉国宝是集体行动,吕月月只是其中一份子,如果其牺牲她的感情来换回国宝的回归,故事未免也讲得太主旋律了点。

整部电影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吕月月为什么会对正熙动真情。戏里安排了很多原因,薛宇的霸道蛮横令她不舒服,刑警队对她的不信任让她很失落,她承诺陪妈妈过父亲的忌日,单位却不允许她的事假,再加上正熙温柔体贴多金浪漫帅气逼人,于是,再再加上正熙居然送她国宝赢得芳心,所以吕月月完全败给了自己的内心,跟着他不辞而别,打算远走高飞了。

而在离开中国的前一夜,吕月月像是良心大发一样,打通了刑警队的电话;日本黑帮的杀手也赶到了现场,韩国人全军覆没,正熙也自杀在吕月月眼前。这一切的发展最让我赶到意外的是结局一刻,刑警队对吕月月开始例行调查,但却不了了之,刑警队长对吕月月说,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死了,死无对证,真相永远没人知道。但我知道,你这个女人太可怕了。

是啊,队长为什么会觉得吕月月可怕呢?她真的是被感情逼得随波逐流,还是在利用这段感情呢?她利用正熙对她的爱,让他把金佛给了自己,完成了任务;她又利用正熙一家人对她的信任,偷偷地打了电话;正熙说,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我会死,所以正熙当着她的面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吕月月机关算尽,赢得全场,狠到极致!这还是当初那个开枪杀人之后蹲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小女警吗?当然不是了。别的刑警以为她是初次开枪还在害怕,走过去想安慰她的时候,她却冷静地说:正熙长得跟照片上差不多啊。

在高群书的电影里,一场不该发生的爱情,其挑动者并非吕月月,而是那个深情的黑帮分子正熙,正熙不惜送回国宝金佛以换取和吕月月见面并要求她一起走的机会,在如此一个正反颠倒、天火迸发的时刻,吕月月懵懂地随正熙走了,她爱上的并不是正熙,自然更不会是国宝,也许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情感暗示,这暗示曾出现于李安电影《色戒》中,收了明知道不会属于自己的鸽子蛋的王佳芝,不也是确认了他真的是爱我的之后义无反顾地拿命去救易先生吗。

剥离掉警匪题材、角色对抗,把《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当成一个普通爱情故事来看,一切就会变得好理解多了。黄晓明饰演的警察男友薛宇,是个嫉妒心强、不怎么有男子气概的人,当他与吕月月之间的感情陷进平淡俗常后,正熙的闯入便成了搅局者,如果读过弗洛伊德有关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会发现这个貌似复杂的三角情感关系其实最简单不过,在紧张激烈的对抗环境中,不排除会有人抽身而出,意图通过释放自己的意愿来改变现状,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存在感。

了解这些,《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不再是一个令人纠结到憋屈的故事。对于电影版故事,我的理解是吕月月即不爱正熙,也不爱薛宇,她也不爱自己,她爱的是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对未知恐惧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个故事恰好也迎合了风花雪月的贬义一面,在风花雪月的背后,更多的是情事无常。就好比恋人看完电影后,回家炒菜做饭喝上一杯,这才是正常的生活,如果出了影院其中的一位就跟别人跑去浪迹天涯了,你说这悲催不悲催?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电影观后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电影观后感

文/伊念真

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主要是以一个名字叫吕月月的女人的爱情为主线而展开的故事。为了追回一个价值连城的金佛,女刑警吕月月奉命保护已来到内地的香港黑社会头子金家老大的弟弟金正熙。金正熙是追回这个金佛的唯一线索。香港天龙帮寻踪而至,金正熙几次险些丧命。在频繁的接触中,金正熙对吕月月渐生爱慕之情。在吕月月的再三说服下,他答应交回这个金佛,但要吕月月跟他逃往境外。吕月月沉醉于金正熙的爱,又不能放弃她的职责,她终于拨通了刑警队的电话。当刑警们赶到时,金正熙的哥哥等已死于同天龙帮的厮杀中,而金正熙也在吕月月和她的队友们面前,绝望地自杀了。

吕月月辞去刑警的职务,却发现自己已怀上了金正熙的骨肉,月月决定生下孩子。新生命的降临无疑是给这个悲剧色彩的故事一个最大的安慰,电影的最后,用了一大串特写让我们看到了她灵魂深处的挣扎,她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片尾美丽的一树花开和孩子清亮的哭声,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和叹息。

这部电影很复杂,故事情节很紧凑、很完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完全接地气的拍摄手法,那一系列小人物的完美展现让人印象深刻。拍摄警匪部分用了很长时间,这也是电影中台词不多的原因,枪战,飙车,爆破无疑会让男性观众热血沸腾,爱情部分稍微弱点,所以很多人会不明白男女主人公之间如何相爱的。

吕月月作为一个家庭并不是很幸福的美貌女人,刚从大学毕业就分到了警队,身边纵使有薛宇这样贴心,温暖,还会做饭的大帅哥陪伴,身体里不安分的因子注定,她会希望自己的爱情有一场华丽的冒险,这个男人,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了,黑帮老大的儿子,她第一次见到他时,仅仅一张照片,就被深深吸引了,短暂的相处,已处处表现出那似有若无的好感,她喜欢他的绅士风度,喜欢他的淡定从容,细心的恰到好处,会在单独相处时告诉她他的家世,会私底下打听到自己的生日,虽然,她刻意表现的很排斥,但这一切,全在薛宇那个自称我比你还了解你的人眼中暴露无遗。薛宇是了解她的,薛宇是包容她的,也是因为爱,爱情有时候会很微妙。你爱上一个人,会毫无缘由,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但你会包容她所有的缺点,只为将她捧在手心。当有人说月月做的诸多不妥时,薛宇会当场愤怒的用书去砸旁边的电风扇,月月在执行任务时,薛宇总会出现在她身边,时时刻刻给她提点和保护,当吕月月爱上其他人时,他会说,现在不爱了?没事,一个誓言的问题,只要你发誓,我当什么没发生过,但是他也明白,月月最后确实还在爱的是金正熙。薛宇失望的眼神让人觉得他是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啊。原著中,有一句话,表达了薛宇的全部感情:你是我的梦,怕你走远,但愿梦醒时,还在眼前。

而金正熙是从英国留学归来,从小父亲就将他与自己黑帮的生意分隔开,他是单纯的,他是善于幻想,易于失望的,他说,如果我爱一个女人,我会永远爱她如果她不爱我,我就自杀,然后在天堂保佑他。这个女人,就这样来到了他身边,她,美貌如花,她,会救自己于枪林弹雨之中,可她是冷的,他是热的。无论故事怎样发生,他都要和这个女人在一起,用自己的生命去爱她。当幻想滋润他时,就青春勃动充满动力,当幻想破灭,就心灵枯萎,灰心绝望。在熙在剧中的表演,也是张弛有度,将那个敢爱敢恨的金正熙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让吕月月没有想到的是,爱情有时候和生活差距很大,你会奋不顾身爱上一个用生命爱你的人,无论他是逃犯也好,黑帮子弟也罢,而那个人到底适合你么?一起往香格里拉逃的过程中,两人的生活差距体现出来,身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眼前这个人,自己要依靠一生的人,要不要和他走?从此远离他乡,一辈子都别想回来。几次想找到手机与外界联系,未果,这一次成功了,她只是想和自己母亲联系一下,听听母亲的声音,电话那头,母亲急切期盼女儿回家,一位年老的母亲,一位只能依靠女儿的母亲,她动摇了,她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拨通了薛宇的电话,最难堪的时候,她想到的还是薛宇,最让她割舍不下的除了她母亲,还是薛宇,可是电话未通,她拨通了警察局电话,那边同事着急的问是不是吕月月,你在哪?的时候,她哽咽了,她犹豫了,她束手无策了,当理智与情感相碰撞的时候,谁也不知道,相信哪一个才会是正确的选择,除了捂住嘴流泪,什么也没说,挂断了电话。第二天,当看到队里的人出现在自己面前,看到薛宇过来问你没事吧,看到正熙被抓,那么突然,但她知道这里的人是自己找来的,看到正熙抢走了薛宇的枪时,她求他,放下枪,正熙慢慢将枪对准自己,那一刻,她求他,不要,可是,那个时刻,正熙的如果她不爱我,我就自杀,在天堂保佑她的台词在我脑中闪过,这一句话就是对正熙悲剧命运的伏笔,他一句话没说,狠狠的盯着吕月月,表情绝望,在她面前,扣动手枪自杀了。一声枪响,世界都安静了,血溅到背后的土墙上,慢慢扩散,成了一朵血色的玫瑰花一样。玫瑰虽美,但那时的影像是多么的刺眼和刺痛人心啊!

吕月月对正熙,是欲不爱,已深爱。可最终导致的还是金正熙的自杀,这就是她的爱,她的结局,她的代价。我相信她最初也是爱薛宇的,薛宇更是爱他的,无论她爱过谁,只要她愿意回来。可是,当正熙在她面前开枪自杀的时候,她知道,她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他。

说实话,当我最后看到在月月和正熙起床的第二天,正熙高高兴兴的去花店里面为月月买玫瑰花的时候,我那时候真心觉得正熙是把月月当成自己最爱的女人,或者说是未来的妻子来看待了。就算是警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也没有怀疑是月月报的警。还在用一种还不太顺口的中文叫着月月,月月,他真心爱着月月,就像把一朵洁白的花捧在自己的手心一样,她成了他对一切美好的最直接的努力和希望。那天晚上他和月月在一起睡的时候,他也是把身子对着外面睡的,对月月没有一点非分之想,后来月月主动和他缠绵的时候,他也是很干净的吻月月,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的感觉。当他们身体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镜头给观众的感觉是,他们真的是相爱了,美且短暂的爱情,可能对于月月而言只是想作为一种回忆,不过是先完成她自己某一些感受、某一些想法的回忆。但是对于正熙而言,那是他的全部。所以在最后,正熙用枪自杀前对月月笑了一下,很凄惨的微笑,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这是正熙最明智也是最令人心疼而无奈的选择。

就我个人观点,我是很反对吕月月这样同时爱着两个男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其实金正熙和薛宇,是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男人,都能给月月呵护备至的爱。但是《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贪心不足的结局大多是以悲剧收场。

这部电影,虽然部分情节和拍摄处理的还很粗糙,但是它确实能够引发观众对待爱情婚姻、对待社会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也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尤其吕月月、金正熙和薛宇的扮演者,在某一些细节动作表演上,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二)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爱情是没有逻辑的,即使你很想通过自己的逻辑去归纳爱情的生命脉路,却发现,没有一份爱情可以找到合理的逻辑解释,生命与爱情对于价值观没有任何意义,当爱情来临,即使是流氓痞子你也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去爱。

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主人公警花吕月月(杨颖饰)就是这样的爱情经历,她与黑帮痞子正熙(在熙饰)的爱,惊天动魄,撕心裂肺,你无法用高尚或者卑鄙来衡量,甚至警察薛宇(黄晓明饰)与吕月月的感情也无法用因搭档而日久生情来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的爱情与爱情的本身一样干净而无可置疑,但是,这样的爱情,在一个不该到来的时候到来了,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凋谢的玫瑰注定要与这一场虐恋灰飞烟灭。

艺术作品中的爱情,往往更注重悲剧,这是艺术效果始然,电影艺术里的爱情也不例外,惨烈更能够提升观众的观看欲,观众感受着与众不同的爱情所带来的感观刺激,这样与主人公一样撕心裂肺般的爱情疼痛,就是观众想要的结果。爱情就是一枚幸福的子弹,击穿了却是悲剧的场面。

从剧情看,08年奥运会期间,失踪多年的中国国宝金佛,重现在韩国头号黑帮金氏家族之手。警方在金氏次子正熙潜入深圳境内避难时,安排女警吕月月以全程保护正熙之名追查金佛的下落,两人在经历了险象环生的黑帮追杀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并且展开激烈的身体冲突,而吕月月与警察男友薛宇的恋人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正熙答应配合警方的行动,却在哥哥正泰的安排下,携金佛潜逃。正熙失踪的日子里,吕月月与薛宇逐渐重修旧好,正熙的突然出现让吕月月又陷入在正熙和薛宇之间选择的两难境地。

电影中的飙车追杀,让电影无论是爱情的激烈与冲撞程度,还是狂野的飙车使刺激枪战,这些显得异常热眼的,实际上在给这样不同寻常的爱增添色彩与注角。

其实,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警匪恋也不是很复杂,感情来的突然,去的也无怨无悔。如果说,警花吕月月是为了警察这份工作使命而牺牲了爱情甚至自己也说得过去。但是,经过爱情的进度,那些为了使命的爱情也不复存在,生命中的种子一定是植根于爱的这块土壤,这也说中了中国民间对爱情诠释的一句土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与电视剧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相比,电影版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对故事情节的提纯度更高,更具有紧凑与紧张并行的场感效果,人物的情感表达也由于松散而变得更立体化。

但电影的善良之处也往往也是狠毒之处,吕月月怀上黑帮痞子正熙的孩子,也在预示这生命再次浮出的苦涩与不幸。

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观后感

文/赵猪

俗话说的好,女人心、海底针。这句话对于恋爱中的女人尤其适用,你永远不知道她此刻心里想得是什么,你甚至不知道此刻她爱的究竟是谁,就象《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摇摆不定的女警察吕月月一样!当然,假如换做是你,左手是刚毅勇敢的黄晓明,右手是神秘、忧郁的在熙,估计你也很难做出选择。

可怜的是,除了爱情上的左右为难之外,高群书导演在自己的新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还给吕月月安排了情与法、责任与情感之间的双重挣扎,让她更加难以自拔,也使得这部戏,有了更深层的内涵。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原本是海岩老师的名作,1997年曾经搬上过荧幕,当时饰演吕月月这个角色的,是玉女徐静蕾。时隔多年之后,高群书导演再次把这部电影搬上大银幕,找来新科玉女杨颖(Angelababy),同时对原作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目的正是要凸显出作为女人,作为一名女警察,吕月月这个角色内心的挣扎。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高导的这版《风花雪月》显然并不仅仅只是一部警匪片这么简单,他的野心更大,他希望借此来展现出当代中国女性内心欲望与现实社会之间无法共存的那个微小的部分,也希望能够引起每一个女人,正视自己内心世界里,那个不安于室,渴望爱情与自由的吕月月!

没错,这么说或许有点小小叛逆,但是我相信外表粗糙的高群书导演内心,在某个角落一定也住着一个被层层禁锢住的吕月月。面对道貌岸然,层层压逼而来的现实社会,种种不合理,不科学,甚至是泯灭人性的规章制度,时不时渴望着能够小小的出轨一下,品尝那种自由的快感。假如偏偏这时,她面对的又是充满诱惑,更加洞悉人性的魔鬼,她内心的天枰,自然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说得太大了,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小女警能够面对的事情了,人类历史上,诸多圣人恐怕也无法面对这种两难的抉择,甚至连圣经里传说的人类始祖亚当,不也正是因为无法面对这种诱惑,才堕落成人吗?

形而上的东西不多说,还是说回电影本身吧。高群书导演丢开了《神探亨特张》里别有风味的伪纪录片手法,重回商业电影路线,风格依旧硬朗而且成熟,黄岳泰掌镜的摄影,把深圳、香格里拉拍出了一种通透的质感,而影片中突如其来的暴力、追车镜头,不渲染,不残暴,却依然保持着高导自《征服》以来的美学体验,非常爷们。

杨颖奉献了从影以来层次感最丰富,最内心化的表演,楚楚可怜得令所有观众都忍不住爱上她,而最后一幕孤独绝望地倒在汽车旁,撕心裂肺的嘶吼,更把她内心的挣扎与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从她的表演当中,显而易见地让人体会到,每个吕月月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醉,亦或是,每个女人心中的那个吕月月,无时无刻感受着的痛苦和迷醉!

观后感《《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