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1000字。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桃姐》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桃姐》观后感(二)


《桃姐》观后感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桃姐》观后感(一)


《桃姐》观后感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生活,或许正在困扰着每个有老人的家庭。

《桃姐》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由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一部电影。电影讲诉了一位自幼就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少爷,与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的一段感人的主仆情的故事。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罗杰和叶德娴饰演的桃姐,将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看了感动颇深。用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内心,对电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引起了我的共鸣。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与同事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以及和家庭的关系。很多人都忽略了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而忙碌在事业的交际圈中,当生活不如意时,也总是在抱怨,很少能同家人沟通,更不用说放下忙碌的事情,停下来去关注身边的人。孰不知牵挂自己的人,就在自己的身边。《桃姐》通过平淡的故事,想要传达出的意思,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片中桃姐的经历,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明天,如何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关系,也许当我们老去的那天,得到的关爱会跟多。

平凡的生活,总是有人默默的操持着,片中的桃姐在罗杰家中一呆就是六十年,六十年中她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壮大,同时她也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不断壮大的家庭。没有结婚生子,而是看着自己带过的孩子,逐渐的长大成人。等到自己渐渐老去,不得不去养老院度过自己的晚年。在养老院的生活,她见到了有她想要的家庭,但子女不孝的人,也见到了一直靠着政府救济养老的人,相对于他们桃姐算是幸福,她用尽一身所养育的罗杰,在她生命的最后都一直陪伴着她。她的生活没有失去意义。

《桃姐》是近期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通过电影相信大家会明白一些,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推荐大家欣赏电影《桃姐》!

《桃姐》电影观后感


《桃姐》电影观后感

期待已久的《桃姐》终于看完了,看完内心很平静,并没有网上说的那样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觉很好,感触很深,感慨也很多!感性之至,稍抒己见,也只是在观影之后情之所至,总想说些什么,但是语言不尽优美华丽,但却情出于心,语出于口,肺腑之感。

叶德娴固然是《桃姐》的最大亮点,连多年来再跟她合作的刘德华,今次在片中也有洗尽铅华,低调而又平实的演出,放下巨星的包袱,脚踏实地演一个寻常人物,对桃姐的感情由开初的平淡到后来的关怀备至,当中没有张扬的演技痕迹,一切拿捏的都很到位,感人至深,《桃姐》中的刘德华很不刘华,反而是久违了我们亲切了的老大,这也是为什么金马奖评委把影帝头衔给予他了,过后张艾嘉解释这次金马会给予刘德华,主要原因是这次他没有耍帅,低调的演,演的很群众化

影片以桃姐在老大饰演的罗杰家中工作了六十年照顾了他一家五代人的故事为轮廓展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另一条暗线索则是罗杰对桃姐照顾的变化。罗杰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到最后变得体贴入微,这是和桃姐感情日益明朗化的结果,影片不停的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罗杰的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基于是对桃姐的依赖,及至对自己的反思,到最后两人的相濡以沫。故事情节很感人,很容易让人有所反思!

感谢许鞍华导演给我们拍摄一部令人感动、令人感触的电影,感谢老大和叶德娴的精彩演出,给了我们既精彩又感人的角色!看完之后,很容易使人在情感上有所感触,通过某些桥段很容易的实实在在的看到从前或者是以后的自己!

一部很温情的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更没有刻意的矫情,有的只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桃姐,简简单单的生活和工作,却获得了一份满满的亲情。《桃姐》这部电影虽然是文艺片,但如许鞍华所说一点也不闷,笑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它没有走赚泪路线,故意把剧情弄得很悲伤,滥情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是琼瑶的戏,不是许鞍华的。所有的观众,在该笑的时候都忍俊不禁,从笑声的分贝来推测,至少露出了八颗牙;在该沉静的时候,全场基本上还是没有杂音的。它有笑点而无泪点,泪点只是在心中体现吧!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哥带着自己的妈妈吧,看的很投入,作为妇女节上映的电影或许更适应我们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也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哪位桃姐!

本来想用《望着你,就像望着我的未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的,感觉起来太文采化,还是不用了,一篇感想难以抒发完心中的那些感慨!

《桃姐》观后感:感动


《桃姐》观后感:感动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桃姐观后感600字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桃姐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桃姐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带给大家。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桃姐观后感 篇1

今晚看了电影《桃姐》,突然感触。一部电影,100个人看,有100个个人观点,因为经历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后所领悟的也不同。

别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怀念的那种像一家人似的"主仆"关系。而我领悟的是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电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个没有儿女的佣人,养大了少爷罗杰(刘德华),等到了桃姐年迈了,刘德华反过头来照顾桃姐。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道德和孝道吗,知恩图报。然而电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个养老院,住满了年迈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没有儿子来看他们,只是每个月给钱养老院然后就不管他们。还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养老院,几年没人来看。

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问题了。年轻人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让老人流浪外面,ZF的养老政策和医疗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社会的很多不公平,ZF却无心去拯救这个社会,这一切都得归于教育问题。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时间来培养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抽几年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呢?结婚生子最终的目的还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人来照顾自己吗?要不然生个蛋还能吃,养条狗还能摇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在爷爷老了的时候做到孝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你的。在医院工作了4年了,也见到很多“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确实让人心酸。

缺乏亲情的我特别孝顺,记得读初中那时,我爷爷78岁中风了,左脚走不了路。开始就是我晚上帮我爷爷洗澡、擦背、穿衣服。后来病重了需要两个人帮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两个,有时候我还要去帮忙。那时候爷爷已经有老年痴呆了,脾气也不好,老是讲粗话。就这样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来广州读书。就这样过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爷爷就走了,享年84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伯父和叔叔他们的孝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80后和90后很多也都成家立业了,也为了父母了。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顺,好好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辛苦一辈子了,也开始老了,慢慢的也开始糊涂了,也开始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细心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回报的时候了,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那样。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孩子也会像你现在这样孝顺的。还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无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还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么心酸的数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PS:感觉自己书读的太少了,表达能力有限,词穷。

桃姐观后感 篇2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叶德娴也是一位老人了,从我第一次在《与龙共舞》中看到她,再到现在的《桃姐》,她都奉献出了自己教科书般的表演。她刀子嘴豆腐心,怕罗杰旧病未愈不许罗杰吃牛舌,但又精心烹饪了一块赞不绝口的牛舌;她被罗杰接回家首先摸摸家具上的灰尘,一脸不满但又细微得几乎看不出来;她自己已经不能再照顾罗杰,便想张罗着再找个佣人,絮絮叨叨啰啰嗦嗦提了一大堆要求,好像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佣人,而是一个母亲;她怕给旧东家添麻烦,无论是要自己掏钱住养老院,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绝旧东家的馈赠,都令人觉得那节俭与善良,似乎是出自家佣对主人的客气与感激,但更加是出于桃姐朴实无华的本性,毫不矫揉造作;她盛装打扮跟着罗杰看首映,好心劝告身边的宁浩别吸烟,自己看电影看得睡着,却固执地跟罗杰说电影很好看;她知道坚叔老不修,但豁达大方地对很不满的罗杰说,他还玩得了多久呢。叶德娴与许鞍华一起,塑造了身材矮小可爱可亲的桃姐,塑造了一个成功而完美的桃姐。

没有生离死别,只有一张张空床位,只有一场追悼会,一张黑白照片,和坚叔的一束白玫瑰。导演刻意回避,因为那已经不是桃姐的生活。在末日之前,桃姐仍然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温暖银幕下的我们。

这部不是为了对抗而诞生的香港电影,算是尚存的香港电影。然而它放之四海皆动人。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但却代入感极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对于这样的电影,无法也不忍心从任何技术层面上评判分析,只能如标题所说,不作评论,只谈感受。

桃姐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桃姐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桃姐》一片,有些感触,闲来无事码点相关文字,以志所思。

总体说来,这是个很平淡的电影。作为港式文艺片,套路不可谓新颖,情节不可谓曲折,道理不可谓深邃,但意味却颇为绵长,有看点兼泪点。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开头是桃姐给出差回来的少爷下厨。少爷刘德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习以为常,始终未多看桃姐一眼,也无多少言语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为劳碌和老迈中风去了医院,故事才进入正题。

本来少爷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里,而现在这种变化,使少爷初次思考起这桃姐这样一个女人来。一个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顾你,而你却习以为常地依赖,某一天这人突然离开,你是否茫然无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爷并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很会体贴人,只是他和桃姐的关系太久远了,形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桃姐在时,他不需要对桃姐太多关心,而当桃姐需要关怀时,他就不假思索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然而角色转换,未学会关心人的人,怎样照顾好一贯关心你的人呢?当桃姐不想给少爷添麻烦说想去老人院的时候,少年居然以为桃姐很想到那里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们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长辈有时候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怕给子女晚辈添麻烦。可惜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懂的。少爷虽不知其里,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后。而世间一味索取、得寸进尺、不思回报的无情之辈,却是多如江鲫。

虽说香港的老人院设施完备服务正规,但也不见得能让老人颐养天年(大陆就更不消说了,多的是盘剥老人)。有子女赡养的话,谁愿意去老人院呢。一个连假牙都能戴错、处处贪恋小便宜的地方,逢年过节又无亲人陪伴,还得忍受电台学校等组织虚伪的献爱心活动的骚扰,如此终老,想来无味。可见老无所依,于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爷养尊处优,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处。但少爷却知道,桃姐,这个老迈的佣人,在病倒后需要他的关心照顾。这出自责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里,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抛弃的?老人院还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空巢里,自生自灭?这个国家,老人不靠子女,还能靠谁?以此看来,桃姐是幸运的。

在少爷的尽心照顾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后来又不幸得了肺气肿。在桃姐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内,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种天生的默契,能时常互开玩笑,俨然一对母子。少爷重新认识了多年尽心照顾他的老女佣人,更发现了自我。原来照顾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虽然朴实,但也爱美,少爷投资的电影开映展,要带她参加,她欣然答应。回去拿出口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细的整理了一番。展会上端坐大方,是个体面的女人。展后少爷问她电影如何,她拼命说好,满是对少爷的嘉许,少爷却不知她视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后来在睡觉吗?"二人相对莞尔。有多少人在老的时候,自暴自弃,生活邋遢不修边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气压晚辈?老人和晚辈应各存尊严,才能和睦相处。

秦沛饰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宝,每好开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铭是人就应该开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这样一个潇洒人物,却非常好色,有点钱便去找洗头妹消遣。钱不够,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问用处。他拿去,某次被少爷撞见。后来又当少爷面向桃姐涎皮赖脸地借钱,少爷当场训斥点破,桃姐却说"给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见桃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多能宽容、怜悯可怜之人。人之垂老,且让他风流去吧,此生还有几番寒暑?后来桃姐去世,追悼会上秦沛捧花前来,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暂相识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后,翻脸无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后,不思回报?至于以怨报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来,秦沛虽好色,品性却是温厚。

再后来秦沛又去找老人院里的其他人借钱时,已没人那么慷慨了,当他问一位戴眼镜的老头时,老头不看他,而是自顾自地吟起了李义山的《无题》(相见实难别亦难)。这时秦沛怔住了,内心惘然,倒不是因为嫖资没了,而是其他。皆知这首《无题》里的春蚕丝尽而死、蜡炬泪干成灰,这里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无奇的经历,加上老头忘我地吟诵,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春蚕和蜡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将一生付出亦无悔也。由此引发泪点,让人唏嘘感慨无垠。

桃姐观后感 篇5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观看了《桃姐》这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佣人和一位名叫罗杰少爷之间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与陪伴罗杰少爷成长,而她已日渐衰老。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风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医生说,她的身体已不容乐观,以后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罗杰只能送她到养老院。他时常去看她,陪她聊天,仿佛一对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渐渐地放开了。

观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来后,我一直对妈妈说,他们太可怜了。

“老人们难道没有吃的吗?他们对慰问的食物那么感兴趣。”

妈妈说:“老人们行动上不便,不能到市场买,只能等着亲人探望的时候带来,可是有的亲人总有各种理由没来。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待父母不可以嫌弃他们。比如走路慢呀,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实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这样吗?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走路跑步,爸爸妈妈有嫌弃过我们吗?我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耐心地收拾残局,教我们怎么做得好一些。他们老了,走不快了,听得不利索了,现在轮到我们等他们,等他们慢慢走路,慢慢吃饭,难道不应该吗?

有句话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来脸上发烧啊。那时候,因为觉得煎饼实在太好吃了,根本没有多想,一口气全吃光了,一点也不留给爸爸妈妈!

我决心改掉不为父母着想的坏习惯,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顺的“诺贝尔奖孝顺儿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恒,要用真心去陪伴。

电影《桃姐》观后感(一)


电影《桃姐》观后感

昨晚看完电影,回家后反省一下自己,以前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这真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年轻人都应该看看。以前老公经常说,等我们老了,就不操任何心,我带着你全世界旅游去,相伴到老的走不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养老院,一直觉得这样的安排了挺不错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论长短,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是父母给我们最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爱惜生命,珍惜好每一天,和我们最亲最爱的老人过最幸福的生活。老人心理最想要的幸福,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银行帐户里的那个数字,老人想要的幸福很简单,天天有孩子们的陪伴,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散步,我想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我俩努力的方向。

在这部电影里桃姐和罗杰之间的情感挺感人,有可能现在很多当孩子的都没有做到这些,同时这部电影也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现状,这个社会丑陋的一面,中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人缺少孩子的关爱,甚至好多老人过年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想这个时候老人的心情一定非常的难过。

养老院我以前的定义:挺好的,大家都是老人,有共同语言,有好的心态,养老院也可以是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些,看到的只是傻傻的,痴痴呆呆的老人,没有笑声,没有好的环境,只有简单又破旧的一些基本设施,老人们看着身边的老人朋友一个个的离开,心里应该有难过,同时有害怕,可能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对于我来说,死亡真的需要勇气去面对。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努力,让我们双方的父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应该从现在做起,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让父母来做,因为他们为我们做的已经够多了,爸爸妈妈的爱,我们没有做到同等的回应,最起码要尽心尽力做到更好。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要任何人对你失望,但千万不能让你的父母对你失望,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自己的宝贝永远是最棒的。

电影桃姐观后感600字


电影桃姐观后感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 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桃姐》观后感:殊途同归


《桃姐》观后感:殊途同归

听来的消息,说是学校一位摄影老师,二月再次踏上探险之路,目的地是深山,时至今日,未能与之取得联繫,不知音信踪迹。大学时期,为数不多我能够记忆深刻的选修课老师,亦是极为欣赏的前辈。是以想到另一个故事,一位登山爱好者在珠峰遇难,其妻认领尸体的时候向搜救队询问,他是上山途中还是下山时罹难,得到答桉是下山,方觉安慰。

如果每一日均为理想同信念而生活,那么不管何时面向末日,都无足挂齿,险要化夷。如此,反而觉得无有激浪起伏由着岁月催老更是负担,可怖而惶惑。然,平凡是世间的众数。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早已不再新鲜,正如黄秋生那个角色所言,投资老人院很赚的,因为需求量大嘛。生老病死,无有亲人者、子女工作繁忙者成为老人院的主要服务对象,甚至年已古稀的母亲要送五旬的病女无奈入住。老人院硕大的空间被简陋地隔断成一件件拥挤狭小的屋室,或是两三人同住,条件好的倒也可睡个单间,偶有转叶氾黄的排气扇吱呀转动。屋内一床一柜一钩,生活用品被贴上姓名签以便辨识。餐时,能自理的自食,不能者受食,而可自理者也未必全然意志清晰,年迈的表徵更似未识世事的幼儿。有些老人眼神早已失却年富力强时年的精厉,更多的是空洞和乾瘪。终日不是坐在椅子上等待时光流逝,就是斜倚牆壁不知所措。年轻时,也许是体面多识的校长,也许是平庸无奇的僕人,还是有老去的一天,同桉而餐未有差别。年迈者或许最害怕的便是被当做无功社会。老人院众生像早已让人唏嘘不已。或许,这样的趋势也只会蔓延,时代的步伐太快,迅勐的生活节奏鞭笞人们前行而不能停下脚步稍事休息,那么年迈的亲人除却送入此类全日制疗养机构,还能作何他法?也许我们希冀医疗制度的完善,养老机构的人性化,然而天伦之乐又岂是集众在这样的机构中?也许我们以为老人可与同龄人为伴,但是他们的幸福怎会不是同亲人相伴?再退一步,也许和同龄人相伴亦能如意,也许机构服务体贴入微,然而年事渐高所带来的肌体痛苦、与社会的孤绝之感,真真正正爱莫能助矣。片中一位老太,总是趁半夜收拾行囊念叨着要回家回乡下,而命运之门就如同老人院的玻璃门,即使依稀看得见外面,也再也回不去了,徒留惘然一片。

关爱老人是社会热点议题,亦是美德,媒体、学校借题发挥宣传教育者不乏其多,片中就有一处这样的描写。媒体走进桃姐住的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月饼,共度中秋,而前台表演节目时满面堆笑的歌者在后台却拿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嫌弃表情,摄影机镜头前刚刚派送给每位老人的月饼,在摄影机关闭后又被一一收回,月饼只是道具,如此,这些老年人弱势群体活生生被等同于了月饼,成了作秀者的道具。作秀者离去,老人们本以为可以恢复平静,却被告知还要等待下一场慰问,接着一群小学生欢乐地涌入,老人的疲态同小学生的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二者又何尝不是都被无形地设置成了秀场的装饰?

桃姐辛劳一生,在梁家服务六十载。或许她已将梁家上下视为至亲,家政操心成为信念和习惯。看到梁家人处处都好,自己便心安愉悦。所生活的现实,或许不会遇到一位乳母或者佣人,可是身边有父母有祖父母。桃姐待梁家,像极我之至亲待我。不久前,见母亲更改通讯工具的签名状态,提及过去不堪回首的一年,不觉心中一沉。我的外祖父母同片中的桃姐年纪相彷,一位耄耋一位古稀,在过去的一年,由于肌体的不堪而双双仙逝,时隔不到半年。外祖父正如桃姐,处处与人为善,怕麻烦他人,痛疼自己忍住,心爱小辈,事事都说好,寡言,默默付出。外祖母也如桃姐,细緻,讲究,热情,处处节省。罗杰(刘德华饰)带桃姐参加自己监製的电影的首映礼,归途中,他牵着矮过一个头的她,问她好不好看,她由衷地快乐地自豪地说好。尚记得外祖父同我讲的每一个讚誉,比如,儿时新买的凉鞋,他说好;参加画展拿了奖,他说好;学做一道菜,他说好。印象里,他从来都对我的事说好,哪怕其实没那么好。外祖母退休前是医生,讲求卫生细緻的生活,偶尔使点小性子,就像桃姐执拗地纠正说不放姜的燕窝是腥的,那个时候我不懂,外婆怎么不爱体谅家人的辛苦和心意,而如今,隐隐体会,这或许只是老者归于了童真,要像理解孩童一般去理解一位老人,即使他/她世事经身,最后亦要返回人生的初始。犹记得,外祖母意识不再清晰的时候还下意识地要求不用呼吸罩吸氧以节省金钱。如今,昔人不再徒剩空悲。我是看着外祖父母离开的,从有生命走向晦暗和枯藁。而祖父走的时候我在异乡,那一年他八十九。近二十年前祖母离世后的多年岁月裡,祖父是独处的,他不愿搬去任何一个子女的家中,或许认定了一个地方就会习惯它,再难以迁移。年幼的记忆中,祖父总是坐在他的椅子上,很少言语,高深莫测,我不知他在思索什么,有时候闭目养神。在电影中,老人院里有的老人也是这样静静坐着,我彷佛看到了我的祖父。那或许是一种我尚不能体察的孤独与落寞。如果可以,我渴望抛却对长者的畏惧感而小心地拥抱一下他们早已瘦弱的身体。

老,实在可怕。开头所述登山爱好者,爲了梦想而牺牲,也许年轻可惜可歎,也未必绝对是件憾事,实现了梦想而不用经历衰老的痛苦。毕竟殊途同归。恰如片中所言人生幸福的果实都来自忧伤的花朵,生有时,死有时。

整部电影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真实可感,有的情节就像发生在触手可及的身边,比如江美仪饰演的金女士对于母亲的爱与气,金老太对儿子的偏爱。老人院中每个角色的表情和动作都绝不是演出来的,叶德娴的妆容更是真切至极。太多的细节值得体味,而有所经历者更容易被切中要害。也许每一个人对每一部电影的感受都是主观而异同于他人的,有所共鸣,就是好的。

桃姐影评


桃姐影评(一)

横扫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各大主要奖项,代表香港地区出战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作品《桃姐》可谓香港电影在今年给影迷们带来的一个惊喜。很多人看完此片都觉得故事感人至深,真情动人,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在观影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场面非常感人。但是本人认为,总体而言,本片的文艺气息偏重,在注重戏剧冲突、人物矛盾和情节起伏发展的商业电影里并不显得优秀,但是细节做得非常细致到位,自然感人。

本片的首要人物自然是桃姐,电影开头以字幕的方式方式交待了钟春桃,即桃姐的身份和故事的前史:桃姐已经在梁家做了60多年的女佣,照顾了梁家三代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桃姐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责的女佣,把主家的人已经看做亲人对待,把罗杰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关心,自己却坚持在女佣人这样的角色上,并不要求主家给予自己太多利益、关爱和地位。接下来的主要人物就是罗杰了,罗杰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一个非常好的少爷,把桃姐认作干妈,而且一直非常好地照顾桃姐,直到她安然离开人世,这样把主要人物关系说出来后,突然发现其实这部片的首要人物并没有足够多的内心需求,故事也没有设置足够的障碍去对抗人物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矛盾冲突就弱下来了。唯一可以算得上冲突的也许只有桃姐不愿意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和罗杰要求对她的给予之间的冲突,因此整部片故事节奏比较缓慢,内容也比较平淡,很难找到高潮点。

根据类型电影要求,生活的矛盾零散而孤立,戏剧冲突应该注重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每一次冲突都源于上一次冲突,所谓递进是每一次冲突都比上一次更为激烈,这样的联系和递进才保持了戏剧张力。

我们看一下桃姐的剧情,主要的故事线索是桃姐年老病倒,罗杰把她送到老人院并给予很多帮助和照顾,桃姐在极力不想麻烦主家的情况也在主家的坚持下接受了许多关心和照顾,最后在医生征求罗杰同意下减少药物维持静静离开人世。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挖出很多感人的细节,罗杰小学同学问候电话、罗杰母亲回来看望桃姐、桃姐和罗杰整理陈年物品、罗杰带桃姐看他的电影首映,(这些细节在文章后面会提到)虽然这些细节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细节故事悬挂在故事线上仿佛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支持作为情节点,把故事向最终方向推进,即使把这些“情节点”交换位置,仿佛也不影响整部片的结构,这样就说明了影片情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并不强烈,像树状结构而不是纵向结构发展。

在人物塑造方面,罗杰和桃姐是很成功的,但一些角色只表现了一些枝节却不够有力,没有集中烘托主题,轻轻带过后来又不讲了。比如蔡姑娘的家庭身世,桃姐问她她不想回答,后面也没交代。我们把明星效应抛开不谈,但从人物作用分析,徐克和洪金宝扮演的这两个角色好像除了说明罗杰是监制就没什么用了,黄秋生扮演的这个角色作用也难以理解的,教罗杰收回深水埗的屋子找人去恐吓房客一顿。可能真的反映了一些现实,但对《桃姐》的主题表现作用不大。

当然,总而言之,《桃姐》还是很成功的,前面说到影片的故事细节偏于平淡,但也许正是这种偏向平淡的故事细节成就了《桃姐》,人们观看的时候总会在影片里面找到许多自己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的影子,因为这些故事太真实了,有点像生活的记录,这些故事很有可能会发生在每个观影者的身上。从桃姐身上,很多人都看到了许多自己家中的老人的影子。的确,这个善良朴实真诚的女佣,把梁家的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不求回报地付出,这些优点正是许多中国老年妇女的标志。下面看看几个影片中感人的细节。

影片第51分钟,罗杰的几个小学同学一起在罗杰家中怀念桃姐的饭菜,打电话给桃姐唱了一首俏皮歌,桃姐一一认出他们的声音,并很亲切地交谈,话筒递给罗杰时,她不想让罗杰耽误时间看望她。一个充满慈爱的女佣人,在时隔多年后竟然还记得罗杰的小学朋友,可以联想到当年他们小时的欢乐时光和桃姐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真挚的感情。

影片第60分钟,桃姐整理物品细数很多伴随罗杰成长的故事,细数背带、香皂、旧钞票等等。相信这点家中有老人的观众都深有感触,老人喜欢怀旧,喜欢讲过去的事情,东西不舍得扔掉,桃姐此刻就像我们家中的老人,絮絮叨叨却倍感亲切。

影片第65分钟,桃姐和罗杰在公园里看到新婚的夫妇然后互相调侃对方的情感生活。虽然双方都在嬉笑,但是背后的情况是:桃姐为罗杰大龄未婚的状况担忧,罗杰害怕桃姐老年单声孤独。两人亲如母子却又没有年龄的隔膜。

影片第86分钟,罗杰带桃姐看自己监制的电影首映,桃姐虽然不会欣赏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打瞌睡,但看到罗杰在事业上的成功,万分高兴,一路兴奋地说:“我看到你的名字了,好大个。”“你爸爸如果还在看到这景象的话,他开心死了。”罗杰说:“他不会,你才会。”两人手挽手,情如母子,罗杰让桃姐走人行道里面。看到这里我们看出罗杰的父亲并不十分支持罗杰的事业,但是桃姐却一直为罗杰事业默默加油。

影片第94分钟,神父在桃姐病重的时候抓住罗杰和桃姐的手,说:“生有时死有时”,罗杰说:“血管手术有时,胆囊手术有时。”桃姐说:“吃奶嘴有时,进棺材有时。”两人都不禁笑了起来。桃姐此时已经很从容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而罗杰想在桃姐临走时多给予一些欢乐,安然离去,以致于最后他同意让医生减少药物维持,而不想桃姐忍受太多痛苦。

细节还有很多,来不及一一列出。

《桃姐》被定为文艺片,用商业片的套路分析可能并不中肯。但总体而言,个人觉得由于细节出彩,《桃姐》还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

桃姐影评(二)

基本上《桃姐》是一部看了都说好的电影,零差评或许稍显夸张,但口碑极佳肯定是不争的事实。深刻者看到人情冷暖,港人百态;娱乐者看到很多明星脸,幽默搞笑一样不缺。悲观者见怜,乐观者开怀,散文诗般的剧情,不闷不骚,亦无刻意煽情,实属年度好片。

自然,许鞍华在《桃姐》里是寄托了私情的。尽管改编自真人真事,可到了电影里,再真实的事都幻化成导演意图,以或高调或暗涌的方式呈现。料想同样终身未婚年逾花甲的许鞍华,在听到桃姐的故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儿无女,何以为老?进而推及,人老之后,该何以为度?

所以在看《桃姐》时,始终有个问题萦绕着我---到底桃姐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她一手带大的罗杰少爷,真待她亲如生母?她帮佣了一辈子的这家人,是真把她当亲人了吗?纵然她病了,罗杰送她去医院;她要去老人院,罗杰出钱安顿她;怕她孤单,时不时抽空去看她;春节过年还把猫带去给她做伴;每次去看她,都带她下馆子;两人并肩散步,说说笑笑…总之看起来非常主仆情深,亲如一家。

可是事情的另一面却同样醒目:她那么老,伺候他吃饭,他当她空气一般只顾自己闷头吃喝,坐沙发吃水果看电视,她就默默收拾碗筷,自己躲厨房里吃剩菜。明明全家都移民了,几个房间都空着,却还是让她住在阳台小屋,里面塞得满满当当,根本无法转身。她突然中风病倒,他就按她要求送去老人院。春节过年全家都去外国团圆了,留她独自待在老人院。他母亲见了桃姐也是极尽客气礼貌之能事,带各种礼物给她,不像馈赠,倒像施舍。临到头,他明知桃姐时日无多,还是冷静得对医生说,“我要出差一礼拜,如果这当中她过世,就让她先进太平间,等我回来办手续。”语气平稳,好似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

这让我看得很纠结,也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桃姐究竟在罗杰心中算何位置?他对外说是自己干妈,心里分明是有分寸的。哪怕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把他一手带大。佣人,终究是个佣人。这一点,桃姐心里更是清如明镜。也因此,当他送她去医院,她就说我干不动了,我要辞职,你把我送去老人院,钱我自己出。在老人院里盼着他来,像是盼自己的亲儿。真来了,她又不断抱歉,说浪费他时间,叫他别来。最明显的是,他母亲来看她,带礼物给她,她那种谦卑感谢,发自肺腑。最后让她拍全家福,她更是千恩万谢,受宠若惊。

主仆之情,一主一仆,全在这丝丝入扣的分寸感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看的人却真真切切,感同身受。这也是我喜欢《桃姐》的原因,在极简的表象下隐藏着极复杂的人情。就如英文片名《ASimpleLife》所指,桃姐的人生确实非常简单,可同时又岂止如看起来的那般简单?一切似是而非,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除了主仆俩外,其余配角也各自精彩。老人院里众生相,道尽世态炎凉。不管是春节加班的蔡姑娘,还是偏爱儿子被女儿指责的阿婆,抑或到处借钱打炮的坚叔…没有刻意展现任何丑态老态失态,镜头中传递出的孤独与悲悯,丝毫不减。

桃姐从中风到好转再到离世,前半程娓娓道来,后半段急转直下。这份节奏感,亦如人生,总是开头缓慢,结尾快。从这个意义而言,倒是苍生平等,无论富贵。难得的是,这一路的铺陈,始终从容淡定,尽在掌控。到葬礼,便得某种圆满。没有死的过程,更不展现悲伤。所有的情绪都压着,就像桃姐一世的命运---再亲昵,终是仆。认命,是她终身恪守的本分。

不用说叶德娴的好,这份好在桃姐身上显现的是妥帖自然,好像她就是这么一个随时都可能消失的平常老妇。表演的至高境界是融入角色,我在叶德娴身上便看到了这份融入。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刘德华的收敛,原本这么一个大众偶像是不适合演罗杰的,容易让人出戏。但最后竟能忘了他是刘德华,同时又不时被他的一些小包袱逗笑,不容易。

说到包袱,这片子的幽默搞笑,也是一大看点。无论是徐克、洪金宝、刘德华三人联手哄骗于冬;还是刘德华被误认为空调工、出租车司机;黄秋生的潮人扮相;抑或刘伟强、关锦鹏、宁浩等众导演集体客串,统统笑料百出。就连一向低调的许鞍华,也忍不住在自己片中客串了一把。

我不能说《桃姐》是许鞍华最好的作品,拍过《客途秋恨》、《千言万语》的她,在电影的表达上,始终有自己的坚持。这一回,我想她更多是把情绪放在了人物背后。有时候不需要跌宕起伏,人生的惊涛骇浪,照样叹为观止。桃姐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桃姐》就是这么一部片。

桃姐影评(三)

一直认为,香港影坛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拥有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如果缺少了许鞍华,香港电影将是残缺的,即使她仍拥有王家卫、徐克和吴宇森——因为许鞍华是香港电影的底色。从《客途秋恨》到《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再到如今的《桃姐》,许鞍华的镜头一直对准香港最普通的民众,成为注重传奇色彩绚烂的香港银幕上最暖最本真的色调。看许鞍华的电影,一方面总是折服于她的从容和细腻,另一方面又总能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当中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凝重的社会历史感。

《桃姐》是一部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本片的英文名“ASimpleLife”可谓影片的最佳注脚——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刻意赚取眼泪的煽情,没有华奢的矫揉造作,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每个平凡香港人身边的生活。

故事中的女佣桃姐为少爷Roger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还患有中风,于是Roger把她送去了老人院。这本应使得他们关系渐渐疏远,但没想到却成为了彼此间关系的真正开始——因为它迫使Roger重新审视自己与桃姐之间近于母子的感情。

这世上有太多的东西要到快要失去时才会让人发现它的价值,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或几个“桃姐”——她/他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生活中的另一半,也可能是你的朋友。他们的所在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会让我们慢慢忽视他们。

桃姐对于Roger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女佣,她更像他的母亲,关切他,牵挂他——她是那个深爱他的人。于是当桃姐搬入老人院以后,Roger会如此失落,因为他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照顾他衣食起居的人,而是空掉了心的某个角落。

桃姐可说是香港底层的小人物,但她的那份忠诚、善良和自尊令人动容。当她中风后,她主动要求住到老人院,虽然她对那个家有太多的不舍得,只因不想让东家太为她操心,她甚至于一开始非要坚持自己来承担老人院的费用;她一再叮嘱Roger没必要经常探望她,虽然她是如此的牵挂他,只因不想耽误他的工作;而当Roger在老人院里主动承认自己是她的干儿子时,虽然她表面上强作镇定,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她眼中闪现的泪花,感受到她内心的震动。这种小人物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正是支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最伟大的力量,于是当我们看到Roger挽着桃姐走在街头时,我们会有一种由衷的欣慰,甚至为其落下泪来。

影片中的老人院像一面照亮人生百态和社会侧面的镜子,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比如那位因生活窘迫,为了医疗设施不得不住在老人院的女人;比如那位因为母亲重男轻女而与住在老人院的母亲不断争执的女人;再比如那位热爱生活、极度活跃,但又喜欢嫖的黎叔。

人,如此卑微又如此高贵,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生活,如此艰辛又拥有如此的幸福,再次感谢许鞍华为我们呈现生活中这并不完美的一切!

喜欢《《桃姐》观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