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坚不可摧》观后感1400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不可摧》观后感1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公司的年度会议发言上,有一项是关于企业文化宣讲的,准备时间比较仓促,加上琐事繁忙,一直理不清头绪,颇有点捉急。却正好于这个时间观看了今年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坚不可摧》,虽然宣传得天花乱坠,也得到了几项提名,其实电影拍得乏善可陈,但其主题所表现出的坚韧的态度倒与我司企业文化吻合,于是作此观后感,权作为会议发言的一部分充数。

影片是改编自一个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路易赞佩里尼,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意大利移民第一代后裔,曾经的奥运明星,是参加1939年柏林奥运会5000米比赛获取第8名并和希特勒握手的运动员(影片中含糊地以一场预赛的第一名来表达了,我不查还真不知道呢),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美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在一次救援行动中坠机,并在太平洋上漂流47天,后被日本人俘虏成为阶下囚。最后,战争结束后他终于回到美国,并克服了绝望和自毁倾向,重获新生。
他的传奇一生,被作家劳拉希伦布兰德著成了书,就是《坚不可摧》,而现在又被搬上了银幕。
朱莉作为一名演员,曾给我们留下过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是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其实就像很多演而优则导的情况一样,虽有科恩兄弟的打磨,影片还是处理的很一般。对战争的宏观的描述很单薄,从一次轰炸任务就直接进入到因搜救战友而坠海;而对童年的天赋开发的描述则有很强的模仿同时代阿甘的的痕迹,海上漂流的几十天里,隐约有点《少年派》的味道,影片的摄影画面很美,不是那种磅礴大气,但是细节特别丰富。
从影片描述主人公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就隐约感受到有点传教鸡汤的味道,从儿时移民到美国在教堂礼拜,到海上漂流时以上帝做为指引,再到战俘营的磨难以及获救后摆脱心理压力,贯穿整片,宗教救赎感觉强烈,这可能是西方美帝国主义典型的价值观体系。但在对应我们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主人公在面对种种几乎无法逾越的苦难甚至是灭顶之灾时,表现出的坚强意志让人印象深刻。
他和幸存的战友菲尔、迈克三个人在海上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救生设备的筏子上,时时刻刻都在受着没有食物、没有水和暴晒或暴雨的煎熬之中,也永远都不知道是否可以获救。虽然面对着最困难的境遇,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获救之后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绝望过,而是坚韧地面对所有的苦难,用坚持用信仰,面对了死亡一次又一次的临近。
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信念,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结局。影片中,路易用希望代替恐惧,坚持不懈地设法生存,而每一次的胜利都增加了他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另一个战友迈克的畏缩情绪让他变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愿意参与其中,意志就越发薄弱,以至于在海上漂流了20几天后就死去了。应该说无论是路易的坚持信念,还是迈克的一蹶不振,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我们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战俘营的日子,对路易来说有过之无不及,战俘营长官鸟人的近乎变态的虐打每天都会发生,当信念的力量使路易熬过一天后,他面对的将是另一天可能更为凶残的毒打;而坚持使战俘们看到战争胜利的希望时,他们会面对日本人溃败前的杀害,不管他们如何信仰上帝,上帝仿佛已经将他们完全遗忘了。路易在最终获救之后,曾有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受到那么多苦难,我会自杀。这一段,对日本军人的塑造停留在一个极端变态的人物上,有点极端,不知道这部片子会不会受到日本人的抵制。
影片最后的对于获救后的路易的生活只是一笔带过,颇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对于路易战后的心理上克服绝望和战后综合症并成功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过程,交代的很简单,但是她耄耋之年参加奥运开幕长跑的真实镜头,让我很触动!

看完影片,我决定务必要去读一遍原著!
而作者劳拉希伦布兰德,她个人的故事,在坚韧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方面,恐怕一点也不比她笔下的形象差。她从19岁开始就得了一种叫作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疾病。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都虚弱到不能离开家,甚至没法离开自己的房间。但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完成了两部引起广泛反响的作品,一部《奔腾年代》,另一部就是《坚不可摧》,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她对路易赞贝里尼做了75次采访,而这些采访竟然全部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以同样坚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作为观众或者读者的我们。

2015-2-4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坚不可摧观后感500字


期待了太久的电影,终于赶在第一时间看完。一方面确是为了来验收女人耗费了三年时间的心血;另一方面在先前通过各种途径手段了解到的故事梗概中也真切的被路易的故事感动 。在今天确确实实走进影院之前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各类电影网站、影评人给出的评价适在平平,随意读了几篇外网的影评大致都被批评故事叙述过于平淡,情节组成太多,缺乏感情爆发点总体来说好坏参半,给个及格分。忍耐了那么久,终得以见到真面目,也终于有资格对那些批评的声音给予还击。首先, 刚开篇几分钟之内飞机上的情急确实让我紧张了起来,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杂乱的镜头和略失真的表演。但随着画面的切换和回忆的插入,逐渐拍摄功底显现出来,故事有了基调和前奏,一切才和谐起来。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也是我最为震撼的几个情节之一海上漂流的47天。画面、配乐、表演、情节,无可挑剔,主题和电影中心思想也完全融入。接着剧情的转折出现后,主角先后进到了3个不同的俘虏营,循序渐进,情感积淀,在最后一个俘虏营中情感全面爆发。随着happy ending和结尾处对影片原型的缅怀,影片落幕。着看到导演、主演、剧本改编者、摄影师第一次在影院看完了全部字幕。(连打扫卫生的大妈都走了)最后一个人坐在影厅中央,然后我知道我即使不用给安导加感情分也会评给她高分的。一些电影里的场景适在让我熟悉,因为过去三年里,我所能看到的安吉的照片几乎都是在片场。那样神奇的重叠,恰好印证了她三年来的付出。于每位观影者是感动,于我更是深入内心。就像电影的主题那样 survival redemption resilience. 安导在接近两小时的电影中给了我难以承受的感动。

《坚不可摧》观后感1300字


安吉丽娜朱莉是我和丑丑同学最喜欢的好莱坞女星。她的美丽性感不可方物、女王气场无人匹敌、为人行事特立独行,在一众流水线式批量生产的女星中鹤立鸡群。更重要的是她的博爱与真诚令人敬重。她收养过三名不同种族的孤儿,她对苦难者的关怀帮助也使她成为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特使。这一身份使她能更多地接触到被战争暴行摧残的、失去家园的难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
为此,她根据自己在波黑难民营中所见所闻自编自导了电影处女作《血与蜜之地》。这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圣经中天主向亚巴郎及其后裔许诺的我要带你们进入一个流奶淌蜜之地,而电影中,人的贪婪冷酷将淌蜜之地覆盖上了残酷的战争之血。这部电影我前段时间找出来看了,作为一名女性,里面没有小资,没有文艺,爱情也是杀戮,讲述战争对国家、种族、个体,尤其是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而这次,安神的视角又对准了另一处更臭名昭著的集中营,然后有了《坚不可摧》这部电影。本着对安女神的憧憬喜爱,我选择了进电影院观看。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角赞佩里尼是一名意大利裔的美国人,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赞佩里尼从小却是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为此,他的母亲经常为他祈祷,希望他成为一名诚实善良的孩子。一次机会,赞佩里尼的长跑天份被发掘出来。在还是一名高中生时,他就代表美国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但随后而来的二战打断了他的运动生涯,他成了一名军人,1943年,他所乘坐的战机在南太平洋上空坠毁,赞佩里尼与另一位幸存者,靠一艘设备简陋的救生艇,在海上奇迹般的漂流了47天后,被日军发现,遣送到日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由于赞佩里尼的不屈和奥运选手的身份,他受到了看守长渡边变态、非人的残害,遭遇非常悲惨,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屈服,直至迎来美军的营救。
正如这部电影的名称《坚不可摧》,我们看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英雄形象,但坚不可摧的并不是肉体,而是信仰:当他在大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靠接雨水、吃生鱼肉、海鸟肉生存时,我们看到了被大自然摧残得瘦骨嶙峋的病态肉体;当他被皮鞭、棍棒、拳头抽打,被军靴踢踩跺踏、被各种变态酷刑折磨时,我们看到的是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软弱肉体。但支撑这肉体生存下去的却是信仰坚不可摧的信仰。当赞佩里尼在海上漂流遇大风暴,随时会被巨浪吞噬时,他向天主祈祷:主啊,如果你能让我生还,我以后的生命都将属于你!。
天主给了他这个奇迹,而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在此后的2年中,他面临无数次的绝境、死亡,是信仰给了他愈挫愈勇的力量。锅炼银,炉炼金,上主炼人心(《圣经 箴言篇》17章3节》),磨难是天主给祂所拣选选的人特别定制的炼金炉,如同亚巴郎、约伯、多俾亚、保禄为的是使他们经过火炼,炼净他们如同炼净银子,试验他们如同试验金子。(匝加利亚先知书13章9节)。赞佩里奇就被安置在了集中营的炼金炉里。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变态的渡边让已经被折磨得羸弱不堪的赞佩里尼举起一根柱子,如果放下就会被射杀,衣衫褴褛,被煤渍浸染得肮脏黢黑的赞佩里尼趔趄着举起了柱子,尽管身体打晃,但他一直坚持着,这个场景很像《耶稣受难记》中耶稣背十字架上山受死的情形,那根粗壮的柱子压在这个看似一根稻草就能压垮的战俘身上,他背负的是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最终,被击垮的不是重轭在身的赞佩里尼,而是对面那个在他目光注视下的刽子手,他被赞佩里尼坚不可摧的意志击垮,唯有用对赞佩里尼暴风雨般的抽打及痛哭嚎叫来宣泄自己的崩溃。
如果你认为坚不可摧的仅是赞佩里尼在集中营炼狱般的遭遇,那就错了,这样,他和一般的英雄有什么区别呢?赞佩里尼的坚不可摧更表现在他战后的作为。战后,他兑现了对天主的承诺,走上了侍奉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展现了基督徒惊人的宽容与爱,他不仅原谅了所有曾经伤害过他的日本军人,还亲自到日本,与他们和解,并在80岁高龄时,参加了日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窦福音5章44节)赞佩里尼用耶稣教导的方式展示爱的坚不可摧。在救赎、宽容、和解的爱之旅中,他到达了97岁的生命尽头,去年7月,老人安然辞世。而朱莉,也在筹备拍片时,与老人结成了忘年交。
今年年初,教宗方济各接见了朱莉,并观看了这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
作为曾深受日军荼毒的中国,我们拍过许多反映抗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但震撼人心的有吗?同样是反映战争的苦难,作为男性的张艺谋拍出了秦淮河畔的脂粉气;而作为女性的朱莉,却拍出了西风烈、残阳如血的壮烈;相较国内抗战片为了不能忘怀的记忆主题,朱莉却表达了爱是弥合伤痛的唯一方式。

《坚不可摧》观后感400字


《坚不可摧》观后感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励志电影,因为它的通篇主旨是在讲述一个拥有信念或者说是拥有信仰的人与死亡不断做抗争的故事。
什么是励志?我所理解的励志是某个人做的某件事让人看到后或者听到后,由此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比如斗志昂扬或者热血沸腾!举例来讲,上学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好好用功,就会给我们讲古代为了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还有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
然而,看完这部电影我并没有产生奇妙的那种化学反应,代替热血沸腾的是一种深深的沉思。电影《坚不可摧》讲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前奥林匹克长跑选手路易赞贝里尼驾驶的战机意外坠毁,路易与其他两位同机组员在海上漂流了47天之后,遭到日本海军长期囚禁,并受其中一位军官渡边长野残忍虐待,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念和坚定的信仰战胜了自己,这样一个过程。
每次看电影,我总是会有一种代入感,所以当主人公因飞机坠毁而在茫茫大海之上漂泊时,我提心吊胆,害怕他坚持不下去,当主人公被囚禁在日本集中营受到虐待时,我提心吊胆,害怕他就此放弃。我并不觉得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想的是如果我是他,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我想并不是求生的本能支持主人公坚持到最后,因为与其在那种毫无尊严可言的日子中苟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的死去!那么一定是他心中的某种信仰在起着作用,其中包含国与家,包含自我的救赎。
信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让电影中的主人公为之坚韧的活着,也可以让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

《坚不可摧》观后感450字


《坚不可摧》观后感
朱先泽

在央视6频道欣赏了美国影片《坚不可摧》,我真正被剧情中的人物、情景和细节深深地感动,爱憎及其强烈,心灵随剧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而震撼了。这部影片,描述了一群被日本鬼子俘虏的美国陆战队官兵在集中营和煤矿里受尽折磨的非人生活,集中表现了一个奥林匹克长跑运动员与亲人的悲欢离合。点面结合得十分惊奇,剧情跌宕起伏,而且视野也很开阔。当日本鬼子及其残忍地毒打俘虏的时候,我多次真想冲进荧屏画面场景,从日本鬼子背后狠狠地捅一匕首,看着失去人性的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在惊慌失措中奄奄一息断气才解恨。看美国优秀影片,没有看戏看表演的感觉,演员与剧中人化为一体,一言一行都真实可信。日本鬼子在战争失败前夕,本想无声无息消灭这批孤岛上的美国俘虏,幸亏战争突然终止,美国战俘得以九死一生凯旋,受到美国民众和政府的热情接待。最后,日本孤岛集中营和煤矿劳改营的罪犯,在服法改心革面之后,也返回了日本,没有被斩尽杀绝,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回归。
我看过很多国产的反映集中营和矿场的影片,特别是战斗片,我认为比美国这类影片的差距依然很远,缺乏有文化诗意的导演,缺乏有思想境界的编剧,缺乏真懂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制片人。此片的切入点很小,但反映的画面却很深远,而且耐人寻味。国产的不少影片,虽然画面华丽,演员漂亮,但言行与神情却常常在提醒观众,这是演员在认真表演呢,于是,观众的心灵很难遇上一两回真正的震撼。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也也很多被俘的官兵吗?如果如实地构思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几个令人无法忘记的剧中人物,吸取外国影片之长,一定可以拍摄出几部经典的故事片的。《血战台儿庄》和《芳华》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就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对待自己被俘虏过的战友,在极左时代总是不与信任,甚至被冤屈地视为敌人叛徒与特务,这正是特别令人痛心的往事啊!

首堂电影课《坚不可摧》观后感


《坚不可摧》
上周五,我儿子及其3个同学(年龄都在12、13岁)总共4个家庭聚会,我提议晚饭后大家集体去看电影《坚不可摧》,并以玩游戏方式组织写观后感,但实则是给4个要成长为男子汉的小男孩上第一堂电影课。看电影之前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并说明了游戏规则:
一、你认为电影里的男主角是男子汉吗?为什么?(比如男主角身上具有什么样性格品质让你认为他是男子汉?)如果不是,那么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的?(举例说明:如蜘蛛侠,钢铁侠等)
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男子汉,你认为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
三、你认为离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还有多少差距?为了成为一个男子汉,你准备怎么做?(列出男子汉成长计划)

游戏规则如下:
1、 家庭为单位,家庭内男子汉参与写观后感,下周四晚上6点前私信发给洪炜,由洪炜统一发到微信群内,家庭女同胞们负责评选。
2、 评选方式:数量2篇(满分)、质量(投票),两项各占50%。
3、 游戏评定一、二、三、四名。第一名家的孩子可以提议所有家庭成员玩一个娱乐类游戏。游戏内容(如我儿子提议的萝卜蹲、另一个男孩提议的撕名牌等)自己考虑,游戏仍取一、二、三、四名。(综合两次成绩,决出总排名)
4、 下周六再次聚会,仍然是吃饭看电影。费用产生方法:第一名全免费,第二名20%,第三名30%,第四名50%。
《坚不可摧》是以真人真事改编完成的一部电影,孩子看完都说好看,但是他们会写出什么样的观后感呢?我很好奇也很期待。这是他们的第一堂电影课,以后还会陪伴儿子上第二、第三堂课

不可饶恕观后感


不可饶恕观后感

昨晚看了一韩国电影叫不可饶恕,观后感如下:

故事情节 :
一个法医教授,多年前为了将女儿送到美国去治病,做了一次违心的假证,结果导致被害人家庭蒙受屈辱和不幸,罪犯逍遥法外。 被害人家庭的二个人开始对犯人和做假证言的人进行报复,报复最终降临到法医教授身上,导致法医的女儿被害,法医自己也因此自尽。
故事结局悲惨,情节发人深省 :
不应该为亲人利益或爱的名义而加害他人
不能说谎,不能作伪证
看似很小的错误,有可能招来致命的后果
不可饶恕和复仇的心理会把人变成魔鬼,最终导致灭亡

《斗牛》观后感1400字


《斗牛》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我们历史课本的常客,十年寒窗的艰辛以及考试制度的限制,让我们不得不去强行记诵那些伟大的主义,而忘却了历史本身的摸样。其实,真正让我们融入历史的,往往只是一个关乎生命的故事。
简单说来,《斗牛》讲的就是一个中国农民和一头牛的故事。影片一开始,牛二那满口参差不齐的黄牙充斥着整个画面,斑驳的牙齿似乎就预示着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影片一直在牛二的主观视角与上帝视角中快速切换,主观与客观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等等手段都在渲染着那个年代的动荡和不安,也向我们预知着即将面对的震撼。
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影片采取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在牛二跌入万人坑之后,一头牛突然在破碎的砖墙后出现了,而后影片借牛二看向牛的视角转入村民们对牛的围观,由此进入回忆的那条线索。在画面的衔接上并不会突兀,且很容易带我们进入影片理解故事,自认为这是影片在结构处理上的最大亮点。而后的衔接也都是合理顺畅的,使我们可以从容的参与到故事本身之中。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影片仍然是有点虎头蛇尾的问题,后半部分的剪辑手法确是急转直下,很多的插叙就像是在为了炫技而剪辑,这种刻意为之的处理方式难免会让我们感到一种缺乏诚意的挫败感。
尽管如此,影片还是将那一时代的农民生活表现的真实可爱。一头荷兰奶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参与到了八路军的战斗中,又以重要物资的身份被八路军重托给村子保管,以躲避鬼子的围剿。影片通过牛二和牛逐步建立起来的关系将中国农民与牛之间那种互相扶持的感情完美表现出来。影片用牛二对于牛的感情 来影射他与九儿的感情,用牛的种种性格表现来映射九儿,并将这种映射扩展到对整个中国农村妇女的一种隐喻。
影片基本是由黄渤一人独撑大局,而黄渤的演出确实可圈可点,很多笑料以及隐含在故事内的主人公内心情结都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在黄渤和牛的对戏中,牛的很多眼神和表情的解读都是通过黄渤扮演的牛二来完成的。而通过黄渤的表演,牛的内心也丰富了起来。闫妮在影片中饰演村里的寡妇九儿,尖尖的刘海儿造型其实是与那个时代极不吻合的,但这种造型却帮助闫妮将这个张扬甚至是有点放浪的寡妇形象塑造的丰满起来,突兀却合理的存在着。
我个人非常喜欢影片中一个日本兵的角色,很多人都将他与《南京》中的日本兵进行对比,虽然同样是不杀中国人的善良日本兵,但本片的角色好像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导演的处理水平问题,但我觉得这其实只是不同的角度而已。本片的日本兵是一个善良、胆小甚至有些温顺的日本学生,他对于战争本身是没有什么追求的目标的,因此,他的塑造就更贴近于真实。而《南京》中的日本兵则是一个怀有自我强烈信仰的军官,他对于战争有着关乎信仰的追求,所以真实战场最他的冲击可想而知,而他的转变也就不那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许,朴实总是比高尚更贴近真实,也更容易被接受吧。
影片整体都处在一种灰冷的色彩中,除了九儿的红棉袄就只在结尾处用嫩绿的小草来彰显新的希望。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免有些落于俗套。过于灰冷的影调也阻碍了影片想要表现的真实感。
此外,影片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有些差强人意。首先就是死不了的主人公让人联想到日本漫画中的小强精神。日本人的刺刀捅不死他,枪弹打不死他,炸弹也炸不死他这些在别的角色上都是一击致命的伤害牛二都可以将其一一消化。其次,是地雷的处理。日本人在村口设置了地雷后离开了,但是这些地雷保护了牛二和牛免于饥民的杀害,可是当八路军再次杀到时地雷仿佛都不存在了一样。这些桥段的设计必须要让观众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合理的链接,因此在观看影片时,就总是不能不跳出戏外,难以融入到影片的故事中。
虽然存在有些遗憾,但影片还是向我们传达了他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展现了生存的意义。
不记得从哪看过这样一句话,电影无关政治、无关历史,只是关乎生命本身。而这部影片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理念。有的评论认为影片没法给人任何精神力量。但我认为恰恰相反,精神力量的传达其实并不在于影片一定要宣扬某种主义,或者是为了国家牺牲奋斗什么的,而是在于展现出生命本身的力量。对于那一时期的中国农民,生存往往是最难完成、也是最可贵的一种精神。他们有着自己遵循的原则和对天地的信仰。
很喜欢影片的结尾,当牛二拿出村里与八路军签订的契约,想将牛交还到路过的八路军的手上时,八路军的军官已无法带牛上路为由将牛还给了牛二,并随意的在契约上用墨水印了一个指引。这让全村人付出生命保护的一头牛,让牛二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的一头牛就这样随意的还给了牛二。这里,不只体现了中国农民那种严守诚信的契约精神,反而更反衬了某些宣扬的如此高尚的主义中不堪的一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也是影片对于黑色幽默最好的诠释。

《活着》观后感1400字


《活着》观后感

上小学时看过电视剧版《活着》,剧名叫《福贵》,直接以男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当时只觉得不管是背景还是人设都有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剧情伊始也是喜剧性的。但当时年纪小,并没有体会到这样的起名蕴含着巨大的悲怆色彩以及所体现出的富与贫,喜与悲的强烈反差。
我至今仍记得那一个纨绔子弟为所喜之人跳花鼓灯,也记得那白发苍苍的老者为所爱之人跳最后一出花鼓灯,如是我这样的年少不懂事,看到此处眼泪也哗哗流下来
第二次接触《活着》是高中的语文课电影版的《活着》。葛优和巩俐对其又是一次全新的演绎,平凡之中流露出真情。小说版至今还没有拜读过,因为不敢想象那太过凄凉的色彩:一位年迈老人,夕阳西下之时,牵上一头老牛,道不尽的世事沧桑
我不想过多的评论政治形态,也不想过多的研究是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了福贵一生的悲剧般的命运,我只想去赞扬贯穿整个小说中令人感动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主人公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人生的超脱感悟。
时代造就故事,福贵的一生即是中国几十年的缩影,地主的儿子,嗜赌如命,家道中落,参加战争,经历文革
不平凡的时代造就不平凡的人生,或悲苦,或欢愉,就像老舍的《茶馆》,也是说不尽的小人物的小故事,但这小故事其实也不小,这小人物其实也不小,因为社会中的大部分都是如此的小人物,所以这种小故事其实代表着整个时代的常态,即这些故事造就了这个时代。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苦难都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苦难造就了传奇,或是刺痛人心。我听过很多故事,关于那个时代,道不尽的心酸艰难,却让你对他们心生敬佩,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类人,哪怕一生悲苦,他们仍然坚定的要活着。
我想主人公福贵的不平凡在于他人性的闪光点。虽为富家纨绔子弟,嗜赌如命,却能因为所爱之人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这是不同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我一直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若走上歧途,是很难再走上正轨的,但福贵,他为爱走上正途,他爱家珍,花鼓灯就是他们爱情最淳朴的见证,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颗诚挚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点,关于友情。福贵和春生在演皮影戏时相识,在当俘虏时相约。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小说的设定也是这样具有戏剧性,但这戏剧性不是喜剧性,它是一种悲剧性。福贵的儿子因春生而死,这是对福贵精神的双重折磨友情之于亲情。命运之手并不会就此收手,家珍离去,凤霞离去,二喜离去这是一个怎样悲苦的命运,风雨肆意拍打这摇摇欲坠的坎坷的人生。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动它的,村里人也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很心酸,却透露出对人生的一种顿悟感。福贵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一生,从财富,到友人,到亲人,而他也是收获的一生,生命,友情,爱情,亲情。如果一个人他不愿死去,他愿意活着,那么他一定是有未完成的心愿,有他值得牵挂的人,这并不是对生命的贪恋,而是对爱的贪恋。好好的活着,何尝不是所爱之人对他的期盼呢?但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个个逝去,而你却活着,孤独的活着。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尽管你造就不了伟大,你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在经历苦难、克服苦难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坚定的活着的信念,就是对所爱之人对自己期盼的一种完成,实现所爱之人的愿望,这就是一种伟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物质精神极大丰富,精神极度空虚的时代,这已是老生常谈,但谁说不是如此,我们过着富足的日子,却有着一个清贫的灵魂,而以福贵为代表的那一类人,虽生活清贫但精神富足。我常常看到有大学生轻生的新闻,或因压力,或因感情问题,我其实不很能理解,一个人的抗压能力竟能如此之差,而且这些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自己撒手人寰,有没有想过对亲人、对朋友造成何种伤害。生命诚可贵,就算不看重这个上天赋予你的生的权利,至少要考虑到你爱的人、爱你的人。我并不同意人只为自己活这个观点,我觉得人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为他人活,这就是亲情、友情、爱情的力量,是一种期盼,是活下去的动力。就像福贵,在亲人一个个逝去的时候,他有照顾还和他在一起的亲人的责任,而当亲人全部离他而去之时,他的责任就是自己好好的活下去。就如福贵所说,有时候心里痛苦,有时候又很踏实,他不用再担心家人没人照顾,他也不担心自己死后无人下葬,听起来很凄然,但他其实已经超脱,已经释然。在经历大苦大难之后得到大彻大悟,虽物质欠缺,却精神富足。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在如此好的外部条件之下,怎么可以不珍惜好好的生活的机会,在经历挫折之后,又怎能自暴自弃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以福贵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坚韧与豁达,我们要好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喜欢《《坚不可摧》观后感1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