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贝隆夫人》观后感10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隆夫人》观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贝隆夫人》观后感

每当我听到麦当娜演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阿根廷人民失去自己民族的精神领袖所处的悲痛笼罩着,眼前又似乎还闪过贝隆夫人伊娃站在总统府上发言的身影。艾薇塔传奇的一生让人思绪万千。带着对伟人的崇敬和惋惜,今天,我又再一次观看了《贝隆夫人》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依旧感触颇多。
音乐剧《贝隆夫人》讲述的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贝隆夫人坎坷而又成功的一生。从开始的身份低微到逐渐成名,直至最后成为了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艾薇塔凭借着自己出众的美貌、成熟的交际手腕以及坚定地的雄心壮志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I want to be a part of B.A.,Buenos Aires Big Apple.,她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绝不仅仅只是花瓶,成为了全国地位最高的女性。
影片的叙述方式和方法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首先,影片的最开始是从阿根廷副总统贝隆夫人的逝世讲起。无论是电影院里突然被告知阿根廷精神领袖贝隆夫人去世消息而在台下痛哭流涕的观众,还是在她的灵柩前沉痛悼念的众多民众,亦或是涌上街头为其送行的人群,阿根廷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镜头又转到艾薇塔父亲去世的那天,由于是不被父亲家族所承认的私生女,前去吊唁的小女孩艾薇塔被无情地粗暴地赶出门外。两组葬礼镜头的不断切换,两个事件的强烈对比,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一直在艾薇塔身边扮演着各种角色的旁观者,他为观众讲述着艾薇塔的心里想法,同时也评论着艾薇塔的所作所为。这一特别的人物设置使整部影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且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贝隆夫人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人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纵使一开始毫无背景和社会地位卑微的私生女艾薇塔是凭借着自己的青春,一次次出卖自己的美色,换取踏入阿根廷交际圈的机会,脚踩着众多男人组成的垫脚石,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才最终有了如今的名气和声望。是的,这的确有些不堪。可是她身上也不乏我们可以学习的优点。比如她的坚忍不拔,又或是她的从容自信。十五岁的艾薇塔跟随着探戈歌手麦加地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然后被麦加地所抛弃毫无依靠的她尽管迷惘,尽管落魄的只能流落街头,但是她依然坚定地选择留下来打拼。这种不畏艰辛,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我也希望,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我能坚定不移地越过重重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慈善晚会上,艾薇塔初次邂逅贝隆上校时,她所展现的自信和从容当真让人啧啧称赞。But you really should know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这是她的自白,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当时民众声望很高的上校前从容自若的夸赞自己,向贝隆上校表白。其实生活中同样也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不能因为有优秀的人在身边而自卑的无法抬头,而内敛含蓄,该展现自己风貌的时候不能逊色,要昂首挺胸,敢于追求。
《贝隆夫人》作为一部经典的音乐剧,很多的台词表演的都是通过音乐这一形式表达。其中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莫过于艾薇塔高昂着头颅,站在总统府上演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一曲。无论是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是发自肺腑的歌词,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这首歌似乎诉说着贝隆夫人的人格魅力。镜头里,贝隆上校依旧站在艾薇塔身边,底下的民众挥舞着国旗,高喊着贝隆,毕竟他才是票选成功的新一任总统。而这一刻,在我看来,艾薇塔的风采魅力彻底的掩盖过了阿根廷总统,她身上似乎闪着金光,紧紧地锁住了民众的目光和视线。多么震撼的一个场面!从贝隆夫人天籁般的歌声中,人民听出了她对阿根廷的热爱,而我却听出了她对不美好童年过往的回忆和现如今终于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深深感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拉贝日记》观后感5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篇二: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三:拉贝日记观后感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三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操他妈的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四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对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必须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伤心地落泪。不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么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己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己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己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面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面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面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可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应该说全世界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五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六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und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Ich habe zwei mal gesehen, dass der film ber den film zwei mal so gro war, dass ich 25 millionen menschen gerettet habe, und sie haben keine schuldgefhle, es sei denn, ihr seid kein mensch. Ich kann nicht, dass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ie zukunft bringen kann, wie sie in der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beitragen kann. Wir sollten mehr sehen, wie der film, der sehr dankbar ist (der historische film der mittleren zusammenarbeit).Am Ende ist nur ein starkes Land die Wahrheit.

猫咪小贝观后感600字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的“猫咪小贝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好的电影能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那些情节不断与我们的思维交融,产生了不少心得。观后感中要体现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观后感指的是电影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可以让自己进步的启发。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1】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猫咪小贝流浪记》这部电影,《猫咪小贝流浪记》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看的动画片。

片中讲的内容是:猫妈妈生了两只可爱的猫宝宝,大的叫小宝,是只黑猫,体质比较强壮,小的叫小贝,是只白猫,体质比较弱小。它们一家三口住在风景优美的'小河边的一个木板房里。一天,正当小宝和小贝在家玩耍时,几个小男孩闯进了它们的家,小宝逃了出去,但由于小贝体质较弱,还没来得及跑就被那几个小男孩丢到了离家很远的大森林里。就这样,小贝开始了艰难的找家过程。

在大森林里,小贝先遇到了毒蛇和大灰狼,在和大灰狼和毒蛇的激烈斗争之中,小贝发现自己会爬树了,巧妙地逃脱了毒蛇和大灰狼的进攻。在大山深处,小贝又遇到了想吃它的黑豹,起先,小贝还特别怕黑豹,只是一顾地往后退,突然它想起了在悬崖下被自己救上来的狮子“大花”的忠告,于是它勇敢地和黑豹战斗。最后它战胜了黑豹。

小贝在森林里不仅遇到了种种困难,还认识了很多热情的朋友,比如长耳朵兔子“多多”、大胖子狮子“大花”、美丽的梅花鹿姐姐“点点”,它从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本领,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小贝终于找到了家、找到了妈妈,原来体质虚弱的小贝变得强壮起来,相反整天依偎在妈妈怀抱的小宝却变得很弱小。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娇生惯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变得坚强,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我一定要向小贝学习,在风浪中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壮健康,绝不学小宝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2】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猫咪小贝》。这部电影是动画片,讲述了猫咪小贝找家的经历,我们非常喜欢。

猫妈妈有两个孩子,大的叫小宝,是只黑猫,体质比较强壮,小的叫小贝,是只白猫,体质比较瘦弱,猫妈妈对它们照顾得很周到,它们住在一个破仓库里。一天,小贝被一个小朋友给抓走了,后来又被丢到了离家很远的野外。这样,小贝开始了艰难的找家过程。

在森林里,小贝首先遇到了毒蛇,它拼命地逃,后来在小刺猬的帮助下,战胜了毒蛇。后来又遇到了大灰狼,在慌忙之中,它发现自己会爬树了,又巧妙地逃脱了毒蛇和大灰狼的进攻。在洪水中,又遇到了狐狸,它想起了蛤蟆对它的忠告,识破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机智地战胜了狐狸。小贝还遇到了一些朋友,得到了它们的热情帮助,还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了很多本领,比如它向鼯鼠学会了在树上飞来飞去。小贝用它学会的本领战胜了狼群,救了小鹿,还救了猞猁大花和小猴子等被猎人关起来的动物。它还帮助警察抓住了两个偷猎者。经过千辛万苦,小贝终于找到了家,原来很瘦弱的小贝变得强壮起来,原来强壮的小宝倒显得很瘦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只能使孩子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只有让孩子在风浪中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变得强壮健康,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猫咪小贝观后感【篇3】

《猫咪小贝》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出世时十分衰弱,声响象老鼠,猫妈妈给它起了个姓名“小贝”。在一次偶尔事端中,小贝失踪了,被一个小男孩捡走,送给了妹妹。小贝为了自在,从男孩家逃走了,从此,开端了它触目惊心的历险。小贝遇上洪水、见到食肉动物,都机敏地躲开了。它还交了许多朋友,学会了飞。在森林里,救了许多朋友:猞猁、小鹿等。小贝变得健壮了。小贝历经含辛茹苦,搭猎人的车回了城,猎人泊车后,它把猎人的偷猎罪过暴露在差人面前,立了大功。小贝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本来它家搬走了,它只好再次漂泊。途中,它救了一只岌岌可危的小猫,却发现是它哥哥小宝,它哥哥已经在妈妈的溺爱下,和小贝形成了明显的比照:懒散、窝囊,日子不能自理。小贝、小宝回家后,妈妈惊奇地发现,小贝比小宝巨大,并且比小宝刚强、英勇!今后,它们一家又过起了高兴的日子。

看过这部电影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不通过锻炼,就不会成器。我们说,对吗?

陈贝儿观后感10篇


下面的“陈贝儿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好的电影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很深的余韵,被作品中的情节吸引,总会有万千感慨。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记录下来,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陈贝儿观后感【篇1】

陈贝儿,香港主持人,也是娱乐圈里面的一位美女。2021年,她主导拍摄的一部真实记录片《无穷之路》火了,也让更多人感觉到了陈贝儿不一样的一面。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她靠真实的行动,将自己融入到人民基层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大家一起感受到了真正的明星艺人。

恭喜陈贝儿,成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

作为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表示自己在拍摄这一部节目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预期,而拍摄的目地就是想要让更多人的了解咱们自己的国家,一起来了解真正的人在社会之中的生活。

当然,很幸福的就是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感恩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的香港人以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知道现在国家的发展。

在无穷之路的拍摄之中,最令人欣赏的就是陈贝儿在天梯村当时的场景,整个天梯需要爬上去,作为明星艺人的陈贝儿,以前哪有这样子爬过在,甚至连渡河的时候都是乘坐一根铁索这样子。

害怕是有的,但作为主持人的陈贝儿,她亲力亲为,主动与村民们融为一体,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勇敢的一面。在不够坚强的时候,她病倒在医院之中也是着急地哭了起来,好一位真情实感的主持人,拍摄的记录片风格也是非常认真,没有半点的虚假。

在进入悬崖村的时候,陈贝儿本来就有恐高症,但她来回爬了2次钢梯,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她为了呈现真实的扶贫村生活,她做到了。

目前,陈贝儿透露正在筹备《无穷之路》的兄弟篇姐妹篇,她想让更多海内外的人看到真实的中国扶贫村情况,让大家真实的感觉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少网友在聊陈贝儿的这一部《无穷之路》时,表示姐姐的出发点十分的高尚,比起那些整天拍综艺圈钱的明星,陈贝儿这一个2021年度的中国人物大奖真的是实质名归。

陈贝儿观后感【篇2】

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脱贫之路,无尽之路。从藤梯变钢梯,由天梯变楼梯。可歌可泣的,除了凄美地,还有壮美地。 会想起《桃花源记》,过于偏远险恶,道路与信息不畅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况是可能的,但现实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武陵人无意进入到的那片远离乱世尘嚣的美好净土,悬崖村的实际生活环境是封闭艰苦而贫穷落后的。道阻且长,深入调研,耗资千亿,建安置房,工程浩大,授之以渔,让山民脱离贫困,安居乐业。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近代史里面,最大型的系统性易地搬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因而更显出精准扶贫的可贵。 会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杜甫的形象在脑海中的呈现更加伟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感谢国家的大力投入与前赴后继的扶贫干部的倾情奉献。 喜欢这个主持人。她是以平视而非审视的目光与受访者交流的,言谈举止自然亲切,而且很有韧性,完成整个攀登过程,五千多级的钢梯,13个小时。

陈贝儿观后感【篇3】

据央视新闻,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记录片《无穷之路》的主创、香港媒体人陈贝儿获奖。以下为组委会授予陈贝儿的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陈贝儿

随后,陈贝儿在个人微博上对自己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一事进行了回应:

感恩!很荣幸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我的份内事。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继续用心说好中国故事。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感动!

2021年,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豆瓣评分9.5,片子的主创是香港的媒体人陈贝儿。

出发前,她看到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成功的质疑。在采访中,陈贝儿说,她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她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

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

一路走来,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贝儿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看法。

采访中,陈贝儿表示,在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她说,她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她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

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这段经历也给了陈贝儿很大的震撼,她说,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她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们给她很大的力量。他们碰到困难时候的那种坚持,跟他们要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脱贫的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无穷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陈贝儿的意料,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陈贝儿说,很多香港观众朋友给她留言,他们都说看得很感动,因为这个节目他们也都知道了现在国家发生的变化,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陈贝儿观后感【篇4】

陈贝儿的经历绝不仅仅是从《无穷之路》开始,在TVB她早已是不可忽略的知名主持人,还有一位在香港演艺圈有着极高知名度的父亲。她的父亲陈永镐是金牌监制,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等天王巨星开演唱会,都少不了要找她爸爸。

还未工作时,陈贝儿就时常和明星同框,这和爸爸有很大关系。她从7岁就开始认识国际巨星,还和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大家都当她是小妹妹。

哥哥张国荣会拉着她的手带她到休息室,送小礼物和公仔,梅艳芳看她喜欢就送她演唱会的舞衣。见到巨星也不害怕,注定了她适合吃这碗饭,采访明星对她而言没有惧场的问题。

很多人发现陈贝儿身材高挑,其实自己就很适合去参加选美比赛。不过陈贝儿对此并不感兴趣。身旁的人会怂恿她去参加选美,可她不喜欢每次打开报纸看到的各种娱乐版八卦新闻,而且从小就显露出主持和司仪的天分,在加拿大读书期间就在电台当兼职DJ。

陈贝儿曾说如果想要靠爸爸,那就当歌手最好了,不过更喜欢当主持人。从加拿大留学回国后,她加入有线娱乐新闻台担任主播。她为了跑新闻不吃不喝,挨饿对她来说都是小儿科。

正是因为对新闻这一行的热爱及使命感,让她即使是做娱乐新闻记者,也一样有自己的追求。因为她的坚持,才有了和木村拓哉的勾手约定。

之所以可以争取到独家采访木村拓哉,这是她在采访被告知取消后好容易争取到的机会,也因此让她有了更多采访明星的可能性。2年后木村拓哉还在她的手心写下了两人的小秘密,这张贴脸合影让无数粉丝羡慕。

她是中国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她还是bma的总裁,兼顾主持工作。她通晓普通话、粤语、英语、法文和日文,让她在访问欧美等各国明星时,都可以无障碍交流,令人叹为观止。

陈贝儿观后感【篇5】

追溯陈贝儿的成长经历,她是香港第一位采访报道奥斯卡金像奖、戛纳影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采访过迈克尔·杰克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木村拓哉等国际巨星。加入TVB以来,她主持过《香港先生选举》《万千星辉贺台庆》等娱乐节目,也主持过《嫁到这世界边端》这样“叫好叫座”的人物纪录片,凭着真实、自然、接地气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无穷之路》有别于一般纪录片,以“接地气、视角独特,有笑有泪”的风格收获高口碑,陈贝儿与村民相处、采访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真性情、有温度和强大的共情力,让人印象深刻,赢得两地观众的好评。

《无穷之路》其实是陈贝儿第一次如此深入走近内地老百姓。在香港出生,在城市长大,在加拿大读书成长,之后又回到香港,陈贝儿和许多香港年轻人一样,对农村的印象以及内地脱贫攻坚的成果,最初也是概念模糊的。但在陈贝儿看来,她并没有把这场旅程单纯当成一份工作,她喜欢交朋友,愿意了解对方的感受,她希望和这些曾经遭受贫困的村民们敞开心扉,再把最真实的观察与感受,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

她此前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说:“感谢观众的赞赏。我不当这是一个主持工作这么简单,每一次拍摄,我都当作是一次探索,当被访者是一个朋友,我的性格喜欢与别人聊天,喜欢结交新朋友,我很开心可以借助我的工作见到这个世界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探访《无穷之路》中的村民,我没有预设他们是什么背景,就用什么态度与他们聊天,全凭真性情,我觉得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东西,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谈到拍完《无穷之路》后对祖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感受想传达给香港年轻人?陈贝儿说:“拍完节目回到香港后,我很想念、很舍不得,甚至有点不习惯。因为整个旅程经历了很多事情,见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很想念村民们那种淳朴的生活,他们的简单幸福,与他们的珍惜和感恩。这一次旅程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很高,今昔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现在的幸福难能可贵,我在村民的眼中、笑容中感受到,他们真的很感恩、很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这次旅程除了更加认识、了解内地的生活之外,对于我自己人生的成长也是重要的一堂课。它令我大开眼界,人生写下难忘的一页,有一种内心满满、非常踏实的感觉,了解到幸福得来不易,一切都要珍惜。”

陈贝儿也鼓励更多香港人,包括内地的观众,真的亲身走上这条“无穷之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怎么样,真的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多多交流,才能够知道。这档节目只是一个‘开场白’,关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希望有更多香港人亲自来内地体验,亲自走出自己的‘无穷之路’。

陈贝儿观后感【篇6】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10位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公布,他们是: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是: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陈贝儿身穿一袭中国红礼服,在一首《东方之珠》的配乐中登上了授奖台,从两位红领巾少年的手中接过奖座,她眼眶湿润。

台上,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对陈贝儿进行了采访。敬一丹问,就“无穷之路”这个话题,你出发之前有什么好奇呢?陈贝儿说:“作为传媒人嘛,还是有一个好奇心的,我们要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点,所以选中了一些人物,我们要用我们的镜头,要实实在在地记录,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全方位的拍下来,来告诉我们香港的观众,以及海内外的观众。”

敬一丹又问在《无穷之路》这个节目之后,陈贝儿听到了怎样的反响,又带给她怎样的想法?陈贝儿说:“其实我们拍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真的没有预期过效果会是怎么样,但是,我们的节目拍出来、播出之后,真的收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回响,他们的反映都是非常正面的。我很感恩,我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的香港人以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制作了英语版本。我们人民的生活一路在进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拍的题材真的很多,就像我们‘无穷之路’这个节目的名字一样。”

当敬一丹问贝儿,接下来在忙什么,陈贝儿透露:“我们在筹备着《无穷之路》的兄弟篇和姐妹篇了。”敬一丹感叹说:“无穷之路真是一个好名字,可以拍一辈子,而且关注这个节目的不仅仅是黑眼睛,可能还有蓝眼睛,大家一起来关注我们中国的无穷之路。”

陈贝儿观后感【篇7】

2021年4月起,陈贝儿一行五人,耗时三个月,跨越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的贫困地区,用并不高端的设备拍出了这部聚焦内地扶贫故事的《无穷之路》,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为讲好中国故事,她不畏挑战。2021年我国所有贫困地区摆脱绝对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为对比贫困地区的今昔巨变,陈贝儿需要拍摄海拔1600米的悬崖村房屋。上山的唯一道路是2556级的钢梯。刚开始爬钢梯时,陈贝儿就有些体力不支。爬到一半的时候,她开始感觉头晕。有着恐高症的她,身体抖个不停,心就像要跳出身体一样。最陡峭的地方近乎90度垂直。沿途很多村民劝她不要太强求,但陈贝儿还是坚持登顶,克服困难,挑战她的极限,全程可谓惊心动魄。

看着这条村民们过去求学和下山的唯一通道,她说到:“不是我感动大家,是村民们感动了我。”

她是现代的“司马迁”,用脚步见证历史进步,用镜头和语言记录时代发展,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爱国情感,让世界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看完陈贝儿制作的12集《无穷之路》。我想对祖国母亲说:“中国,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

陈贝儿观后感【篇8】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去年参与拍摄内地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女主持人陈贝儿,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她也是继2019年的“美心大小姐”伍淑清后,又一位“感动中国”的香港同胞。

2021年,陈贝儿与几位同事领命出征,穿梭内地6个省份14个贫困地区,深入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带着观众上天下地、翻山越岭。期间,她亲身体验贫困地区的艰辛,爬天梯、坐溜索,克服了高原反应等诸多超乎自己想象的困难。历经3个月,他们用脚丈量每一寸土,拍摄制作了12集《无穷之路》,讲述了各地扶贫的感人故事,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采访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们给我很大的力量。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候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强的。”陈贝儿感言,“脱贫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就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无穷之路》节目组成员此前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也表示,“国家如何用8年时间实现近亿人口脱贫的奇迹?我们用镜头去记录和求解,跨越几千里路云和月,心中的问号逐渐被眼见的震撼所取代。”

《无穷之路》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5分,该节目英语版本同样为人津津乐道。“我很感恩我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香港人及海内外观众知道国家的发展。”陈贝儿透露,近期她与同事正在筹备《无穷之路》的姊妹篇、反映国家发展进步的新作品。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正如颁奖辞“江海意无穷”所言,《无穷之路》和“陈贝儿们”感动中国实至名归。期待他们再接再厉,用心用情讲好更多中国故事。

陈贝儿观后感【篇9】

2021年春天,香港女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这趟旅程历时三个月,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探访了14个曾经极度贫困落后的地区。她攀爬了四川“悬崖村”1400多米高、2556级的“天梯”;和云南居民一起用溜索渡过湍急的怒江;走入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沙漠戈壁感受今昔的变化,她也与理塘“网红小伙”丁真、“悬崖飞人”“溜索医生”、当地扶贫干部等促膝谈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感受内地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人们以拼搏造就的幸福生活。由这段旅程拍摄和制作的TVB纪录片《无穷之路》去年播出后广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5分,被网友称赞为2021年纪录片的“天花板”。用心的制作、感人的故事,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打动人心,不少香港年轻人看过后都深为震撼,更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转变,生发出同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无穷之路》让这个平凡的香港女孩在内地迅速走红,年初,陈贝儿赢得了TVB万千星辉颁奖礼的“最佳女主持”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公布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无穷之路》成为2021年度2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3月3日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陈贝儿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这个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让陈贝儿、TVB上下尤其是《无穷之路》制作团队都深为感动和鼓舞。

陈贝儿观后感【篇10】

2022年3月,感动中国20x年度人物揭晓,有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有亚洲飞人苏炳添等,这些各领域的人士都用自己的事迹分享感动,传递了爱与力量。今年更特殊的是,有一位演艺圈人士获选,她就是来自中国香港TVB的女主持人陈贝儿。

陈贝儿对自己获颁感动中国20x年度人物感到很荣幸,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传达真实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给观众。TVB总经理曾志伟在之后发文恭喜陈贝儿和她的摄制队,并表示期待《无穷之路2》。

有人觉得陈贝儿的入选很意外,也有人则认为这是众望所归。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20年来鲜少有演艺圈人士当选。2012年,歌唱家韩红女士曾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她是公益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点亮了光明。

为何说陈贝儿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也是实至名归呢,这就要谈到她担任主持人的节目《无穷之路》了。在颁奖典礼现场,敬一丹和陈贝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陈贝儿告诉敬一丹,这档节目的初衷是告诉海内外的观众,让大家看到今天的不一样。

陈贝儿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桥梁,为此还制作了英语版本。尽管节目播出已经大半年时间了,她和团队已经开始酝酿兄弟篇和姊妹篇。正如敬一丹所说,不仅仅是黑眼睛,可能还有蓝眼睛会关注节目的后续。

白岩松在台上朗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陈贝儿的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

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记录着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在此之前,官方制作了关于节目的特辑,很多人都被其中的艰辛震撼了。到悬崖村要攀上2500多级台阶,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在怒吼的江水上溜索,在4000米海拔面临高原反应的痛苦,这都不足以概括陈贝儿和她的团队成员在3个月时间里的付出。

看过节目的观众一定发现,很多时候陈贝儿都是自己拿着自拍杆拍摄的。她的团队一共就5个人,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走遍10多个地区,拍摄制作了12集的纪录片。

陈贝儿提到自己获得感动人物时,更多的是感恩。在节目制作前,她也知道一路上会有很多不容易,可原本就有探险精神的她没被吓退。在攀爬悬崖村几乎90度的台阶时,她一度因体力不支和畏高症想要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四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地心引力观后感记录下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篇1】

"哇!真惊险那!"这是我们在看《地心引力》呢!

《地心引力》是一部美国的科普片,前几天还刚获得了奥斯卡七项大奖呢!这片子深受我们的喜爱,片子讲述了女宇航员瑞恩·斯通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都化险为夷,最后终于回到地球母亲怀抱的故事。

当我看到他们在修理哈勃望远镜时,遭到飞来的碎片的袭击,被迫漂浮在了太空中。瑞恩打着转儿飘走了。情况危急,她显得有些急躁。就在这时,她的同事马特告诉她,不要慌,用太阳和地球作参照物,小口吸氧气,小口呼。马特不一会儿成功救了瑞恩。我觉得马特很讲情义,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活命还来不及呢,去救什么人啊!

后来因他们的联盟号被碎片击中损坏了,只好到国际空间站去。但没想到那的飞船也不好,在修理时,他们又一次被碎片攻击。本来他们连着绳子的,后来绳子断了。马特飘向了远处,他不但没有害怕,还鼓励瑞恩勇敢地活下去。瑞恩要去救他,他拒绝了。为了让瑞恩活下去,马特选择了自我牺牲。这时候,我的眼眶红了,眼泪娃娃已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儿了。

当她到了我们中国空间站,想用天宫一号回去时,又遇到了困难。天宫一号上全是中文,她看不懂中文。但她并没有惊慌,仍然镇定自若。瑞恩回想着以前他们的联盟号是怎样驾驶的,胆战心惊的启动了"神舟"飞船。就在这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认为她已脱离危险了。然而,并没有。在大气层时,非常热,达到了200多度。没多久,所有的东西都会化为灰烬,但飞船是耐高温的,所以在飞船周围只是一层熊熊火焰,犹如一个大火球。但瑞恩不怕,因为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再过一会儿就可以着陆,回到大地的怀抱。正是她的这种自我鼓励,使她坚持了下来,我们也要有这种坚强的意志。

当然,她成功回到大地的怀抱,温暖的家。她就是《地心引力》中的不怕畏惧,坚持不懈,遇事冷静、意志坚强的女主角——瑞恩斯通。

2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观看了这部科幻大片。

影片在太空中展开,在美国太空站,一个男宇航员马特和女同事瑞安出舱修复望远镜时,卫星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舱的两人,其他人全部丧命。之后,在缺氧、失重、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们遭遇了重重险情,马特为了瑞安自我牺牲,瑞安最后凭借着濒死前看到马特的幻象,振作起来,乘坐中国神舟号返回地球。

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心一直都在吊着,3D特效和壮丽的宇宙奇观让我折服,一幅幅立体画面使我感到景物或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处,使我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之后,还有一种身处太空幽静的错觉。

在影片中,我很佩服马特,他开始表现得安逸悠闲,非常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在灾难降临时,又很乐观,看日出,安慰瑞安,最后,为了瑞安,牺牲了自己,感觉他很伟大。而瑞安也值得我学习,她从一开始慌乱、恐惧变为后来的冷静,勇敢,最后回到地球。

看完这部影片,使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浩瀚宇宙星系、蔚蓝深邃的地球、逼真的外太空工作站 等。而在太空那个幽静的环境中,根本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所以我要更加珍惜我身边的东西。

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篇2】

期末检测结束以后,为了缓解我们紧张的情绪,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和初二级部集体观看了影片《地心引力》。

男生,也许会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和神秘莫测的太空,以及主人公惊险刺激的经历。但是,作为一名女生,我更侧重于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感情。

关于牺牲,关于信念,关于母爱,关于友谊……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震撼绝不只有荧幕上的神奇太空,更是这些感情,让一部科幻电影充满了人性色彩。正是这些感情,让我人不看下去。

其实我没有男生那样对科幻电影十分痴迷,更谈不上喜欢,但是,是什么让我看下去了呢?

当电影里面的斯通博士讲述着自己女儿死去的事时,我的眼泪并未掉落;但是当她即将入睡,诉说着即将去见女儿时,我的眼眶却湿润了。这是怎样的绝望啊,当人们面对死亡时,首先想到的是否是自己的至亲。斯通博士的压抑,她面对着女儿的离去却并不能挽回什么,这是否是一种无奈?面对死亡的无奈?

我觉得电影中的克沃斯基令人痛恨,他虽是为了同伴的生存而选择牺牲,但是对于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让她再次放手时多么的残忍?她未能有机会救自己的女儿,却在拥有救同伴的机会是被迫放手,这种痛苦谁能想到?我承认,克沃斯基是理智的,在死亡面前,能活下去就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宁可选择毫无可能的救他,也绝不会放弃他!亲手放任同伴死去,这对谁都是一种残忍,尽管最后女主人公成功活了下来,她对生命的渴望令人动容,但是我始终相信,同伴的死去,对她来说永远是一个隐痛。

影片的最后,女主人公爬上沙滩,面对的是生和希望,令我再次动容,这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是新的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男生女生都十分适合的电影,要想了解更多,不妨去搜寻这部电影看看,相信你会陶醉于它的神奇!

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篇3】

或许我们的祖先在第一次抬头仰望夜空时就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和璀璨的星河产生了疑问,它们到底有多远,那上面究竟有些什么?但是他们一定不想也不敢想象自己能够一探究竟,那时在地球上的生存都已经很艰难,更不要说有能力飞向太空了。可是他们的向往和想象从未停止,于是便产生了许多与月亮和星星有关的美好的神话故事,像我们国家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也有伟大的尝试者,虽然最后葬身在火药的爆炸中,但是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止。

期盼了千年,甚至是万年,上世纪人类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飞上了太空,还登上了月球。我们发射了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人造卫星,我们建立了国际空间站以便人类可以长期在太空从事科研工作,我们制造的“哈勃”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古宇宙的景象,我们制造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甚至已经飞出了太阳系。然而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惨痛的失败,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众所周知的“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爆炸,共造成了14名宇航员罹难,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故造成了更多的伤亡,但是失败与牺牲从来不能阻止人类探索和前进的脚步。

《地心引力》这部电影虽然是一个虚拟的故事,但它再一次让我们见识到了太空工作的巨大危险性以及幸存的艰难。

开始一切都很平静,两名宇航员在修复望远镜,而另一名宇航员在微型推进设备的帮助下做太空行走,背景是广袤无垠的太空和蓝色的地球,从距离地面600公里的太空往下看我们的地球更加迷人。突然间, 被击毁的卫星碎片以每小时2万英里的时速闯入他们所在的轨道,还未返回航天飞机,毁灭性的灾难就已经降临。茫茫太空,人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更加渺小和无助,如果脱离了与航天器的连接你将没有任何能力控制自己,就像被撞离航天飞机而后脱离机械臂的女主人公瑞安·斯通,她束手无策,任凭自己旋转着漂浮向远方。这种漂浮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漫无目的和方向,最后要漂到哪里去你也不清楚。太空那么大,如果没人救你,你将永远漂浮下去。我想那时瑞安一定都快要绝望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在她向着暗黑无界的空间漂浮远去时男主人公麦特·科沃斯基,除她之外的另一个幸存者及时赶到并抓住了她,她这才得以获救。

航天飞机被摧毁,其他人都已遇难,他们只好前往空间站,但是空间站同样被损坏,这是他们最后的可去之处。因为燃料用尽,他们的降落并不顺利,在命悬一线的时刻麦特主动松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瑞安。瑞安成了孤独的幸存者。在麦特的指挥与鼓励下瑞安在氧气用完即将窒息的情况下艰难进入空间站,麦特还告诉她可以转移到中国的“天宫”空间站,然后乘“神舟”返回地球。她脱去宇航服自由地呼吸着氧气、蜷缩着身子的那个片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像是离开水许久又重返水中的鱼,又像是睡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自由、舒适而又安详。

经历空间站火灾险情,“联盟号”飞船成功脱离了空间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飞船被降落伞拉住,还险些与空间站发生碰撞,外出拆除降落伞时又遇卫星碎片袭击,再次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发动机却无法点火。飞船内的温度越来越低,与地面也失去了联系,当瑞安在绝望中陷入昏睡时又是麦特在她的幻觉中告诉了她解决办法。返回之旅依旧险象环生,艰难登上“天宫”时它已经在向地面坠落,在“天宫”快速坠落并烧毁的过程中“神舟”飞船最终还是断开了连接。高温与惊恐是最后的考验,当“神舟”穿过大气层后降落伞打开的一瞬,一路的惊心动魄终于快要结束,我悬着的心也跟着落了地,还差一步,就能重返地球。

当女主人公瑞安——唯一的幸存者,爬出水面身体紧紧贴在地面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能活着返回地球,不再被失重、无助、恐惧和死亡包围,那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再好不过了。影片最后重新站立在地面上的瑞安有些步履蹒跚地走向远方,是的,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不再孤独,因为她已踏上了熟悉的土地,投入了地心引力安全的怀抱。

堪称完美的特效制作使得这部影片十分逼真,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是牢牢抓住了观影者的眼球,优秀的音响效果和配乐更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地心引力》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等在内的7项大奖,是一部绝对值得一看的影片。

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观后感【篇4】

《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

剧情方面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在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在事故中,由于其他同事全部丧生,他们将面对的是残酷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内心中无限的孤独和恐惧。

整体感觉桑德拉.布洛克演技很好,比较可惜的是乔治.克鲁尼戏份太少了。

乔治.克鲁尼主要戏份,是在同伴因为含氧量狂降的时候不断和她聊天吸引她的注意力,在瑞安桑(德拉·布洛克饰演)打算放弃的时候出现在她的梦里,给她生的希望。

不过在电影中这段刚看时,以为穿越了,后来电影才交代这是在梦中。

影片的后半段,经过各种艰辛,瑞安登上了中国神舟飞船,其实中国的飞船没那么先进,你懂的,不过这片也只能这么拍拍。

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因为有一部分太空中的设备,人类已经具备了。

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构成了影片情节十分紧凑的90分钟。

另外片中以一种壮观无比的方式描绘了外太空,确实太空中的景色,很多是地面上的人所看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豪,花很贵的钱,然后又冒着生命危险,愿意去太空走一趟的原因,站点高,看的远,总是有一定的道理。

相对于叙事的简洁,该片的视觉呈现却非常复杂。与不少经典的科幻之作一样,《地心引力》在讲述单一事件的同时隐藏着博大的人类命题。

电影其实也在表达的是关于“重生”的两重意义,一个是困境的重生,宇航员在困境中要与己抵抗,如果输给自己,就会选择放弃和死亡,但最终掌握命运的还是自己;另一个是死后的重生,一方面Matt(乔治·克鲁尼饰演)看似牺牲了,但实际上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濒死的瑞安,在瑞安的心中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我们正在不断努力开拓太空,火星我们也准备开始考察了,有万能的地心引力,一切皆有可能!

警察夫人观后感影评


《警察夫人》是一部由金喜爱、孙浩俊和李起光等主演的动作电视剧,首播于2015年,剧情丰富连贯,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与一般的作品虎头蛇尾不同,此剧集算是甘蔗从头吃,超吃越有味。当然毕竟有了金喜爱,也不怕刚开始不好看而流失观众。说实话,我推荐此作品也有相当原因是因为金喜爱,我只看过《密会》和《点金神手》,里面金喜爱的形象都是高贵典型的贵妇人。而在这里转成非常接地气的普通警察出身的警察组长。乍一看有些不适应,但演技派就是不同,越看越有味道,不管是办案中的英气,与组员们的义气,与金民钟的暧昧都让人惊艳。一身匪气但又夺人目光,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故事表现的是警察,但走的是硬派风格,推理的氛围相当稀薄,反倒是有许多动作场面。而金喜爱和李多喜两个女性角色的又使得剧集反差明显,一扫推理式警匪剧的阴气。几场街头大战都是剽悍异常,很是让人热血沸腾。而案件也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各个单独案件又整个归为一个总案,大圆包小圆,整体布局完整。不管哪方面都是相当精彩的电视剧。

如果在罪案剧当中,案件是分集讲述,做不到单元剧的份量和水准,那么,某段剧情势必会为拉动收视而被人为割裂。

在本剧播出至第十集为止,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从第八集相关剧情来看,第四案游戏迷连环杀人案显然没有讲完,一直吊着观众的胃口。其实,即便播出已经过半,为使得剧情合理化,编剧还是在继续埋设伏笔:

姜会长故意诱使因为案情紧急,又为救人,情急之下来恳求的崔英真,迫使她向他下跪求助,希望得到相关监控录像的内存卡,可是在对方下跪恳求之后,他却又笑着说:

-啊呀,您真是一位好探员啊~

-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会告诉您的,可问题是我不知道,所以,就没办法咯~

这究竟是什么行为?

实际上,这是不动声色地耍弄别人,并以此泄愤,以此为乐的恶劣手段。说到底,相较于以义理为存活要义的黑道人来看,姜会长是不守信用的恶棍,则更像是一个无赖,而非大佬。可是,就因为这样,如此无耻,却又理直气壮,惯于食言反口,又特别擅长反戈一击,姜会长才能从人们口中的姜氏,成为现在众人皆含糊以对的姜会长。说到底,他是靠无耻和无赖发的家。时至今日,他的财富当中,饱含多少人的血泪,已经无法确切统计。

那么多观众都在好奇大妈究竟怎么才能说服姜会长,让会长交出内存卡。还有,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和疑问就是:

当年大妈抓了姜会长的儿子,将其投入大牢,当时姜会长已经要人彻查大妈她家的情况,怎么会查来查去,查到什么就没了下文,究竟崔英真组长大妈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姜会长把撒到的网顿住,生生停了下来?难道大妈她家与姜会长有什么不解渊源?

实际上,问题的答案已经在第八集尾声部分就有所解答:

大妈的杀父仇人朴东一,虽然一直都不肯请求被害人家属的宽恕,却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接近姜会长,说是要具备请求宽恕的资格,才去忏悔。以此推断,朴东一当年犯案也有可能与姜会长有关。

从本周相关剧情来看,推断准确。确切说来,当年崔探员被害一案的主谋并非朴东一,而是姜会长。他是以负担医疗费用的代价,说服了前辈朴东一,要他去取对方的性命。可是,在事成之后,事态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根据朴东一对当年背弃他的后辈所说的话来看:

-就凭你当初对我女儿所做的那些事,私吞了钱,让她在死之前还受了那些苦,我就不会让你那么容易就死。

对照他在抓到姜会长以后,所说的话:

-联系?那是在二十年以前就做过很多次的事了。

当然,为了活命,后辈也有最后的挣扎:

-大哥,大哥,说实话,当年就是我没吞那笔钱,你女儿也活不成。

-你女儿根本就活不成,是姜会长骗你,让你以为能得救,才这么做的。

看到这里,不少观众都非常同情朴东一:

他没有恶念,只是想救自己的孩子,在走投无路之下,为给重病的女儿筹钱看病,才甘心被姜会长利用,成为他的工具,害了探员老崔,使得崔家的两个女儿成了孤儿。但人是害了,孩子却没能得救,甚至就连医药费都没拿到,被后辈同伙私吞。

这也正是小吃店大妈一眼认出他,知道他的目的,却不肯多话,不收他的饭钱,把他推走,但却不对姜会长说出来人是谁的原因所在:

多年前,帮工大妈亲眼目睹了朴东一为救女儿好心被利用,害死公职人员,却没能得到报酬,反而导致孩子速死的悲剧。而她,是提供场地,并对实情保持沉默的人。多年后,她当然不能继续做昧心的事,但姜会长带人吃饭,又包下相关场地,等于是她的生计和活路,她又如何能够出卖赖以维生的金主?所以,作为一个良知尚未泯灭的人,小吃店大妈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收被害人的饭钱,也不说出他的去向,但却不愿与此人发生任何联系,更不可能给他提供任何帮助,只是抱怨着,说几句真心话,骂着讲着,把朴东一推出门去。

对于朴东一来说,他的人生,在他认识姜泰为,并与之协议害人性命以后就成了悲剧,正如他自己所说:

-这二十年来,我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这件事过来的。

他为救自己的孩子,害了别人的家长,让别家的孩子成了孤儿,却没能救到,只是成了工具,完事后被丢入牢里,算作灭口。对于这个悲惨的结局,不能不说是报应。他一直为此内疚,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赎罪的资格,不要在崔英真组长面前请求宽恕。可是,到了见真章的这一天,崔组长所执着又无法平息的仇恨之心有了可以释放的管道:

她一直不能宽恕,甚至见面就疾言厉色,大加讥讽的杀父仇人朴东一居然会有被姜会长撂倒的这一天,是不是能用主人公经常会说的:

-人活着真是什么都能看见啊~

这句话来概括。凭老探员的直觉,崔英真就觉得不对劲,可是对方拼命否认,她又没办法查的更深,更何况,对方的态度根本是拒绝沟通,不可能说出实情。所以,问了也是白问。可是现在,朴()东一仍躺在重症监护室,已经失去意识,不能做供,因此,办案人员只能按捺下一肚子的疑惑,等待时机,再查明真相。

那么,看似是杀人者,实则是被害人的朴东一究竟错在哪里?

他不该在明知对方是以利用他人为乐的恶棍,却还会犹豫,想要谈条件。以他抓到后,还要跟不讲信义又心狠手辣的无赖对口供,列举证据的情形来看,朴东一错在厚道,执拗,对人性的阴暗面认识不足,不智到了愚昧的程度,从根本来看,他没有基本的事实观念,也无法看清局面,这才会错失等待二十年的大好时机,不但没能报仇雪恨,反倒会被仇人姜会长再一次放倒并诬赖。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明白自己再一次被算计的时候,如此怒吼,那样的吼叫声,完全是灌满血泪,但当事人大都已不在世,已经无人能懂。

无论如何,第四案游戏迷连环杀人案已顺利告破,从相关情况来看,是真犯自己给出了线索,故意留下了路,让探员们去查,于是精通游戏的探员小李才会顺藤摸瓜,又为组内其他人提供了思路。说到底,原以为计划到天衣无缝,最后却失手被抓,还是游戏迷太过轻敌所致。不过,在本周相关剧情当中,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一提:

@游戏迷还是留下了到手的姜会长相关秘密账簿一事没说,只是仰天狂笑,蛮有把握认为一定有办法让崔组长转变态度。

@作为被害人家属,崔组长的妹妹崔南珍在亡父的墓前与朴东一见面,她本是来祭拜亡父,却不曾想遇到杀父仇人,因为不知情,又赶紧对方的态度出奇地友好又奇特,暗自纳闷,才说了几句,不料却被追赶而至的姐姐崔英真发现。问题就在崔英真带走妹妹的态度这里:

-走啊,赶紧跟我走~

-什么呀?

-不许问!

实际上,无论崔南珍是否考取公务员考试,她都已经成年,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士,即便是因为当年她年纪尚小,她的姐姐才没有把实情告诉她,到此时,也是告诉她的时机。为什么崔英真在父亲墓前见到朴东一和妹妹崔南珍会如此紧张无措,急忙把妹妹拖走?

平心而论,二十年过去,早已时光境迁,崔英真的态度是避嫌的态度,而非坦然面对的态度,究竟是什么让她认为还不到时候,让妹妹知道父亲是被人所害的实情,或是这个家庭内部另有隐情?往后看。

@在蹉跎了那么多集之后,追求心切的朴股长终于找到机会接近崔英真一家人,就按饮料店里的见面来看,朴股长特地出现,就是希望崔组长的家人,包括女儿和妹妹,都能够对自己有个了解,并且接受自己,喜欢上自己,所以他对徐恩荷小朋友特别亲切友善,希望以帅气大叔的姿态,被大人和孩子接纳。可是,从崔南珍的态度来看,她显然是误会了,误认为是朴股长要追求自己。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那可就麻烦了。

头绪纷乱,线索繁多,伏笔庞杂,在众多线头渐渐趋向一致的时候,也许还有真正惊人的真相将要被揭露,比方说,当年老探员的死,并不是有人为泄愤报复害人,而是受人指使所致,比方说,世上真的是有孽缘这件事,仇恨与性命会将人与人悄无声息地捆绑在一处,在时机到来时,猛力一提,让人猝不及防。当线头聚合,当疑虑汇集,真相究竟还要捱过多久才能被发掘?

陈贝儿观后感精选5篇


如何写出让人一看就懂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它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写自己的观后感,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心所想,以下“陈贝儿观后感”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陈贝儿观后感 篇1

据央视新闻,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记录片《无穷之路》的主创、香港媒体人陈贝儿获奖。以下为组委会授予陈贝儿的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陈贝儿

随后,陈贝儿在个人微博上对自己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一事进行了回应:

感恩!很荣幸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我的份内事。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继续用心说好中国故事。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感动!

2021年,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豆瓣评分9.5,片子的主创是香港的媒体人陈贝儿。

出发前,她看到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成功的质疑。在采访中,陈贝儿说,她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她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

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

一路走来,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贝儿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看法。

采访中,陈贝儿表示,在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她说,她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她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

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这段经历也给了陈贝儿很大的震撼,她说,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她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们给她很大的力量。他们碰到困难时候的那种坚持,跟他们要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脱贫的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无穷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陈贝儿的意料,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陈贝儿说,很多香港观众朋友给她留言,他们都说看得很感动,因为这个节目他们也都知道了现在国家发生的变化,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陈贝儿观后感 篇2

2022年3月,感动中国20x年度人物揭晓,有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有亚洲飞人苏炳添等,这些各领域的人士都用自己的事迹分享感动,传递了爱与力量。今年更特殊的是,有一位演艺圈人士获选,她就是来自中国香港TVB的女主持人陈贝儿。

陈贝儿对自己获颁感动中国20x年度人物感到很荣幸,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传达真实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给观众。TVB总经理曾志伟在之后发文恭喜陈贝儿和她的摄制队,并表示期待《无穷之路2》。

有人觉得陈贝儿的入选很意外,也有人则认为这是众望所归。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20年来鲜少有演艺圈人士当选。2012年,歌唱家韩红女士曾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她是公益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点亮了光明。

为何说陈贝儿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也是实至名归呢,这就要谈到她担任主持人的节目《无穷之路》了。在颁奖典礼现场,敬一丹和陈贝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陈贝儿告诉敬一丹,这档节目的初衷是告诉海内外的观众,让大家看到今天的不一样。

陈贝儿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桥梁,为此还制作了英语版本。尽管节目播出已经大半年时间了,她和团队已经开始酝酿兄弟篇和姊妹篇。正如敬一丹所说,不仅仅是黑眼睛,可能还有蓝眼睛会关注节目的后续。

白岩松在台上朗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陈贝儿的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

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记录着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在此之前,官方制作了关于节目的特辑,很多人都被其中的艰辛震撼了。到悬崖村要攀上2500多级台阶,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在怒吼的江水上溜索,在4000米海拔面临高原反应的痛苦,这都不足以概括陈贝儿和她的团队成员在3个月时间里的付出。

看过节目的观众一定发现,很多时候陈贝儿都是自己拿着自拍杆拍摄的。她的团队一共就5个人,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走遍10多个地区,拍摄制作了12集的纪录片。

陈贝儿提到自己获得感动人物时,更多的是感恩。在节目制作前,她也知道一路上会有很多不容易,可原本就有探险精神的她没被吓退。在攀爬悬崖村几乎90度的台阶时,她一度因体力不支和畏高症想要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陈贝儿观后感 篇3

追溯陈贝儿的成长经历,她是香港第一位采访报道奥斯卡金像奖、戛纳影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采访过迈克尔·杰克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木村拓哉等国际巨星。加入TVB以来,她主持过《香港先生选举》《万千星辉贺台庆》等娱乐节目,也主持过《嫁到这世界边端》这样“叫好叫座”的人物纪录片,凭着真实、自然、接地气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无穷之路》有别于一般纪录片,以“接地气、视角独特,有笑有泪”的风格收获高口碑,陈贝儿与村民相处、采访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真性情、有温度和强大的共情力,让人印象深刻,赢得两地观众的好评。

《无穷之路》其实是陈贝儿第一次如此深入走近内地老百姓。在香港出生,在城市长大,在加拿大读书成长,之后又回到香港,陈贝儿和许多香港年轻人一样,对农村的印象以及内地脱贫攻坚的成果,最初也是概念模糊的。但在陈贝儿看来,她并没有把这场旅程单纯当成一份工作,她喜欢交朋友,愿意了解对方的感受,她希望和这些曾经遭受贫困的村民们敞开心扉,再把最真实的观察与感受,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

她此前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说:“感谢观众的赞赏。我不当这是一个主持工作这么简单,每一次拍摄,我都当作是一次探索,当被访者是一个朋友,我的性格喜欢与别人聊天,喜欢结交新朋友,我很开心可以借助我的工作见到这个世界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探访《无穷之路》中的村民,我没有预设他们是什么背景,就用什么态度与他们聊天,全凭真性情,我觉得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东西,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谈到拍完《无穷之路》后对祖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感受想传达给香港年轻人?陈贝儿说:“拍完节目回到香港后,我很想念、很舍不得,甚至有点不习惯。因为整个旅程经历了很多事情,见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很想念村民们那种淳朴的生活,他们的简单幸福,与他们的珍惜和感恩。这一次旅程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很高,今昔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现在的幸福难能可贵,我在村民的眼中、笑容中感受到,他们真的很感恩、很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这次旅程除了更加认识、了解内地的生活之外,对于我自己人生的成长也是重要的一堂课。它令我大开眼界,人生写下难忘的一页,有一种内心满满、非常踏实的感觉,了解到幸福得来不易,一切都要珍惜。”

陈贝儿也鼓励更多香港人,包括内地的观众,真的亲身走上这条“无穷之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怎么样,真的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多多交流,才能够知道。这档节目只是一个‘开场白’,关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希望有更多香港人亲自来内地体验,亲自走出自己的‘无穷之路’。

陈贝儿观后感 篇4

陈贝儿,香港主持人,也是娱乐圈里面的一位美女。2021年,她主导拍摄的一部真实记录片《无穷之路》火了,也让更多人感觉到了陈贝儿不一样的一面。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她靠真实的行动,将自己融入到人民基层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大家一起感受到了真正的明星艺人。

恭喜陈贝儿,成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

作为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表示自己在拍摄这一部节目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预期,而拍摄的目地就是想要让更多人的了解咱们自己的国家,一起来了解真正的人在社会之中的生活。

当然,很幸福的就是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感恩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的香港人以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知道现在国家的发展。

在无穷之路的拍摄之中,最令人欣赏的就是陈贝儿在天梯村当时的场景,整个天梯需要爬上去,作为明星艺人的陈贝儿,以前哪有这样子爬过在,甚至连渡河的时候都是乘坐一根铁索这样子。

害怕是有的,但作为主持人的陈贝儿,她亲力亲为,主动与村民们融为一体,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勇敢的一面。在不够坚强的时候,她病倒在医院之中也是着急地哭了起来,好一位真情实感的主持人,拍摄的记录片风格也是非常认真,没有半点的虚假。

在进入悬崖村的时候,陈贝儿本来就有恐高症,但她来回爬了2次钢梯,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她为了呈现真实的扶贫村生活,她做到了。

目前,陈贝儿透露正在筹备《无穷之路》的兄弟篇姐妹篇,她想让更多海内外的人看到真实的中国扶贫村情况,让大家真实的感觉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少网友在聊陈贝儿的这一部《无穷之路》时,表示姐姐的出发点十分的高尚,比起那些整天拍综艺圈钱的明星,陈贝儿这一个2021年度的中国人物大奖真的是实质名归。

陈贝儿观后感 篇5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10位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公布,他们是: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是: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陈贝儿身穿一袭中国红礼服,在一首《东方之珠》的配乐中登上了授奖台,从两位红领巾少年的手中接过奖座,她眼眶湿润。

台上,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对陈贝儿进行了采访。敬一丹问,就“无穷之路”这个话题,你出发之前有什么好奇呢?陈贝儿说:“作为传媒人嘛,还是有一个好奇心的,我们要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点,所以选中了一些人物,我们要用我们的镜头,要实实在在地记录,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全方位的拍下来,来告诉我们香港的观众,以及海内外的观众。”

敬一丹又问在《无穷之路》这个节目之后,陈贝儿听到了怎样的反响,又带给她怎样的想法?陈贝儿说:“其实我们拍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真的没有预期过效果会是怎么样,但是,我们的节目拍出来、播出之后,真的收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回响,他们的反映都是非常正面的。我很感恩,我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的香港人以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制作了英语版本。我们人民的生活一路在进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拍的题材真的很多,就像我们‘无穷之路’这个节目的名字一样。”

当敬一丹问贝儿,接下来在忙什么,陈贝儿透露:“我们在筹备着《无穷之路》的兄弟篇和姐妹篇了。”敬一丹感叹说:“无穷之路真是一个好名字,可以拍一辈子,而且关注这个节目的不仅仅是黑眼睛,可能还有蓝眼睛,大家一起来关注我们中国的无穷之路。”

《布拉芙夫人》观后感600字


《布拉芙夫人》观后感

导演:林弻成
类型:爱情
发行公司: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上映日期:2014-10-02
主演:郑雨盛
李絮
李素英

《沈清传》是朝鲜古典小说,讲述一个孝女的故事。主人公沈清出生七天后丧母,在盲父沈学圭抚育下成人,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他们受了梦云寺僧人的欺骗,相信捐献三百石供米求助神灵,能使盲人重见天日。沈清求告无门,决心作自我牺牲,卖身商贾,充当投海祭神的贡品。孝心感动了上苍,沈清得救,做了王后,父女相逢。沈学圭一喜之下,双目复明。作品着力刻画了沈清的善良性格,对贫苦人民的处境充满同情,而且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助互爱精神。本次介绍的一部影片被誉为是现代版的沈清传,《布拉芙夫人》。该片通过情欲和复仇为主线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沈清传》。

大学国文系教授沈学圭因为与学生传出性骚扰的丑闻而被校方降职到地方工作,初到此地的他,由于自身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文质彬彬,便吸引了清纯的游乐园售票女孩儿德儿。说是互相吸引也好,真心相爱也罢。两个人因此走到了一起,德儿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有妻有女的已婚男子。然而有一天,教授沈学圭的同事来到当地与他说明情况,称学校的性骚扰丑闻是个误会,邀请其返回自己岗位。绝情的沈学圭抛弃了已经怀有身孕的德儿,回到首尔工作。德儿依然坚持与沈学圭在一起,就在争执的同时,不幸发生了。德儿身患疾病的聋哑人母亲因为一场火灾去世了,而两个人自此之后便没有了交集。8年过去了,沈学圭专心写起了小说,视力却一天天的变差,就在这时,德儿出现了

作为一部因为爱情而复仇的电影,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该片在韩国本土属于19禁的影片。影片中有四段情爱场面,裸露镜头也是比比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也是为了体现沈学圭与德儿彼此之间这种虐心的爱情。影片从40分钟之后真正的带领观众开始走上了复仇的路线,德儿精心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阱把沈学圭撕裂的体无完肤,而沈学圭的女儿清儿没想到成了最关键的一个人物,这种反转是的剧情安排还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片中最后的故事我认为是《布拉芙夫人》最打动我的地方。德儿虽然被沈学圭伤害的那么深,也想尽办法要把他弄得家破人亡,但事情做尽之后,德儿发现自己还是深爱着他。而沈学圭面对这一切的报复,甚至自己的双眼都被德儿弄成失明,竟一点都没有责怪德儿的意思,仍然渴望重见光明后与德儿继续在一起。痛苦的两个人相依,眼泪都浸湿了彼此的衣襟,回首过往,两个人伤心欲绝。

最后的一组镜头,德儿在黑暗的环境中只身一人坐旋转木马,看到远处慢慢走来的沈学圭,身后逐渐燃烧了起来,回到现实,德儿和沈学圭在长椅上坐着,沈学圭重新看见了光明,德儿闭着双眼眼角泛着泪光,画面淡出,沈学圭的那一句:德儿,我爱你。为两个人痛苦的爱情画上了句号,两个人终究还是在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的伤害也会随之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会忘却, 生活的扭曲也会重新回到正轨。

相信《《贝隆夫人》观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