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影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更是可以让我们思绪万千,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之后的感触。写观后感时应该有重点内容,而不是将所有感悟都写在文章中。写好作品的观后感有哪些诀窍呢?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九零后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蒲佳灵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自5月9日起,电影《九零后》开启全国14城路演,回到与西南联大关系最为密切的三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汇聚,共同组建西南联大;如今,电影《九零后》将属于西南联大的真实记忆,重新带回西南联大的起点。
5月15日,在南开大学,联大化学系41级毕业生王积涛的夫人、95岁高龄的葛稚芬女士出席放映。她听儿女提起这部电影,“非得要求来看”。她的儿女表示:“老人年纪大了,没什么愿望,能够在她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件大事,真是她没想到的,她一直以联大中的这几所大学自豪!”映后交流环节,一位历史系的同学情绪激动、一度哽咽:“这部电影和西南联大一样,都是火种。”
同一天在北京大学,影片导演徐蓓回忆电影与北大的渊源:“《九零后》开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北大拍的。”一位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生同学“在观影的时候很强烈地形成了两种对自我的映射”,“第一种是作为北大学子的映射,第二是作为90后青年的映射。看到影片中的他们讲述这些青春的话题,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青春最好的状态。”这也是《九零后》继北大专家研讨会之后再一次“登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600多个席位几近满座,各系师生、清华附小的小学生、已退休的教授、91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巧合的是,放映当天恰逢梅贻琦老校长逝世59周年纪念日。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中国最传奇大学”走进全国高校多位观众感动二刷。除了与西南联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中国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不同于《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
近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安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弥漫,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其实我觉得那个支线短结局就挺美好的,煜王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江山,我觉得春庭选择进皇宫骗取皇上信任帮助煜王夺取江山结果却只会同时伤害包括自己在内三个人的心。煜王真正想要的就是春庭能陪在自己身边罢了
首先,作者的封面很用心,况且是免费,本来就很吸引人。其实作者的作品吸引我的不止有那些故事情节,还有文笔,一般我都会沉迷于故事之中,看不见别的作者的文笔,而大大的文笔流露出一股小家碧玉的感觉,每个重要的主角出厂的用词更是引人注目,还有一些诗句,应该是大大自己写的,真的特唯美,女主的名字因为有了那层含义也很讨人喜欢,令人记忆犹新。
其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没有其他故事的心累,也没有其他的牵着读者走,反倒觉得煜王与顾书瑶(春庭)的爱情更是令人神往,这是一大亮点,他们可以说爱的无私,不贪图利益也未强求对方,是互相的,刚开始是情愫慢慢出现,到后来爱到矢志不渝,春庭的不强求,煜王为保全她而舍弃她......(再后面就看大大的了,我是两条线都走,有可能有点思路混乱了,说的也是大杂烩)
最后,人物性格鲜明,各有各的特点,没有强求女主多完美,性格皆在她身上,女主敢爱敢恨,煜王忍痛割爱时她未求情,未做过多的犹豫,直接履行了以前的话。
煜王真的向女主口中说的满腹经文,黑白分明(腹黑),虽爱女主,舍不得她,可他却会放手,女主应该也有这一点,如果有些事情发生也会显现出来。煜王在最后关头没让女主留下,装作不爱放弃女主,实则心痛不已。
无论是怎么样,作者从一开始没几多花,没几个人开始,到现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实力,一开始我还应为下不了跟它做了很久的抗争,全因为简介吸引人。
下面是催更,我都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了,有可能牵扯到别的剧情了,请大大见谅,真的好久没玩了,一直挂在本地那,跪求大大更新。
《春庭花欲晚》是好朋友推荐的,刚开始觉得游戏名字很像《寂寞空庭春欲晚》,开头有点吸引人,步步为后面作铺垫,循序渐进,后来越来越好玩了!关键是,游戏没有一个恶毒女二,却依旧精彩,厉害了!
第一,感觉作者的剧情连接什么的都没毛病!很赞!层层递进,逻辑合理,不跳跃,人物的感情也不突兀,不像我一般看到的小说,男女主一下子就产生了感情,而且作者的伏笔下得很好,开始煜王注意了春庭,我以为是像霸道总裁式的:女人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却不料,玩到最后,是因为女主长得像煜王初恋女友莫飞絮,才在刚开始注意到女主。还有女()主认识的莫雪倾,我猜到她会和莫飞絮有关,后来竟真的猜对了,感觉宫廷线好好玩,后面应该也会更加精彩!当然,也期待王妃线的更新!
第二,人物形象很丰满。
四爷煜王的外冷内热,还有他的才干和担当,特别是出兵西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特别是立绘,让我这个玩家一见倾心!而且很专情,虽然以前是喜欢莫飞絮的,后来他为女主放弃王位,放弃江山,果然是个痴情的主!当然,女主也步入宫廷,为煜王争取江山,都是对了对方,却只能行如陌路,好虐!
女主春庭,感觉很淡定,特别聪慧机灵,不像那种傻白甜,还有就是女主也不是圣母,在宫廷线里,也是很有心机的!就喜欢这样的,而且女主也很专情!
师父姫千翎,我也特别喜欢这个设定,师父属于付出型,从春庭成为他的徒弟,就开始无条件对春庭好,姫千翎应该是与皇室有血海深仇,所以曾恶中原,不喜权贵。但是为了女主,还是选择去邺都,最后还进宫了,真是对女主宠爱有佳。
武将冷清羽,很有原则,对煜王很衷心,但也是个暖男,只是不喜欢表达情爱,反正就是个木头型的人物,对他好感一直不错!
书生宋晔嘛,温文尔雅,后面的立绘不错,感觉做哥哥可以,作者你设定女主叫他晔哥哥,是不是这个原因。
腹黑反派皇上,刚开始特讨厌,后来宫线玩久了,觉得皇上也很帅,很有魄力呀,虽然是坏的,但是......(我承认被立绘收买了)
还有小王爷,太可爱了,真想抱回家!感觉小王爷煜王和春庭在一起,很像一家三口,哈哈哈哈,自行脑补中...
第三,有几个场景特别惟美,配乐很棒!
大殿上二人共舞,清风明月,抚琴对歌。(文笔不好,就不具体描绘了,反正很美)
春庭和煜王月下在亭子里喝酒那段。
春庭回到邺都,和煜王一起放花灯!
王妃线,春庭嫁给煜王的时候。
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小剧场和福利番外很有意思。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注意福利翻外吧,我可是一点内容都没错过,感觉玩番外特别有爱!推荐推荐!!!
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位,我们或许会获得新的感悟和见解,写一篇观后感记录观看作品时的心路历程也不错,观后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影片的主题和立意。大家是不是对于观后感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呢?有请阅读我们为你编辑的九零后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联大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中国昆明。因为中国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平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席位几近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联大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联大,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联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蒲佳灵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不同于《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
近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我欲为人第三季》是一部于2011年播出的奇幻喜剧,该剧主要由拉塞尔托维和勒诺拉克里奇洛等主演,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严重吐槽和剧透!!!!!!一句话形容Annie,做人唔精做鬼唔灵。仲够胆同Mitchell有感情线?!!!食懵你编剧呀,好彩人地要拍The Hobbits,唔係就睇到火滚。一个连Nina嘅角色感都强烈过佢嘅所谓主角,最叻做过乜?杀佐只吸血鬼,救佐个下一秒就死嘅女警,搞佐场大龙凤,导致Mitchell被捉,Nina被捅,George空伤心一场。所以三季落嚟,三个真正主角眼冤离场,得返佢卖剩蔗。
E01 Lia
Mitchell去地狱救Annie。
Mitchell, You saved me.
You saved me too.
看上一季有段时间了,所以开始看时一直回忆到底上一季在讲什么。Nina和大耳狼诡异地在一起后,真的很不喜欢Nina。所以一开场Nina在大耳狼面前各种装可爱真是别扭啊。Nina果然又各种不满要和Mitchell分享大耳狼,不过Nina想和大耳狼做爱受阻那段各种有爱。
Mitchell和大耳狼在医院等着Sean死去,大耳狼的告别,Mitchell重新经历每一件自己犯下的罪、承认自己丧失人性,被宣告要死在狼人手中(肯定是George啦!不会是这集才出现的那两只吧)。看着挺虐心的。那几个野吸血鬼抓狼人,然后所有人观战的一段让我想起了Tair又要出现了,这季真是福利多多,除了这个帅大叔,其实第一集里面那个金发烂牙神经质吸血鬼是paul Kaye演的,嗲死了
E07(在这个咆哮盛行的礼拜!!!)我要出脏字了啊!这集真tm吓死姐了!!!喜欢Nina的你伤不起啊!!!第二季就差点被Lucy做实验弄死!!!这集又被Herrick拿刀往胸口扎!!!还好看到了结尾下集剧透没死啊!!!尼玛我我我差点哭了!!!然后前面McNair是真的死透了我去!!!这么一枚优质帅大叔就便当了啊还没看够啊!!!Nancy也死掉了我还想看她跟Annie多玩玩侦探游戏呐!!!
这集配乐很拉轰但是极其违和有没有!!!
Herrick觉醒以后很吓人很残忍有没有!!!
Mitchell这个混蛋无比纠结都不知道该不该同情他了有没有!!!
Annie精神世界瞬间崩溃有没有!!!
George这集跟Tom一样酱油有没有!!!
Nancy还会Lie to Me人肉测谎仪很穿越有没有!!!
McNair大叔身材好而且变身特效大大地进步有没有!!!
最后拍照那位小哥淡定帝有没有!!!
编剧在玩worst case scenario挑战观众接受度有没有!!!
TT下集一定要把Nina救回来!!!
编剧你敢不敢母子平安!!!!!!!!!!!
刚看完就来咆哮,我已经心力交瘁了
(被Torchwood摧残过的英剧迷你真心伤不起啊)
E08 George好帅好帅!!!!!结尾肿么那么勾人的!!!!Mitchell死透了!!!!!!Im doing this because I love you!!!!!又出来个Wyndam!!!!!!1 vs 3 !!!!!
编剧你居然让母子平安了,好主流哦!那么下一季的话就会有小狼了咯(耶耶耶有下一季有下一季)!其实我还是不是很理解Mitchell,他的精神世界实在是飘渺怪异闹不过杀Herrick那一记真是款准狠
快结束那一场每个人都在飙泪!我看得肠子都结住了
所以Mitchell就这么死掉了,下一季Aidan Turner就回不去了嘛?(很想看看编剧怎么把他圆回去的!)演技那么好其实可以把头发整整变个什么identical twin回去的
不过Wyndam看上去还蛮不错的,Herrick也算后继有人了
凹乌!狼嚎!下一季要等1年!!!!!整整1年!!!!!
【等一年我也不要看美版】
人性复杂,又软弱易变。我们耗尽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这东西,总还是研究不透,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人性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体察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放学后》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1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2
我看来,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是一个级别的日本优秀作家,他的推理小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
之前看过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而作者正是东野圭吾先生。
他写的《放学后》算是他的成名作。里面的主角是一位教高中的男老师,但是教课对他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很枯燥,所以也被同学们称之为“机器”。
主角一开始接二连三遭到被杀的危机,而学校里又接连死了两位老师。一开始我便猜到了可能会是自己的妻子想杀他,而我只猜对了结尾,却没有猜对过程。
谁也没想到害死那两位老师的竟然是射箭部的惠子,还有一个在野外集训时内心受到伤害的一个女生。她们两个合起伙来,将这两位无情地杀掉。
有些事情根本没办法言表,当一个女孩的内心受到极大的侮辱时,往往都想着自杀,可是面对亲眼目睹过自己秘密的两位男老师时,便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全书最精彩的还是最后。主角感觉到自己没能做到一个好丈夫。正如文中所言:
“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不光如此,还一直都在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还有孩子,简直数不胜数。如果身边出现一个男人,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当然会视我为障碍。”
主角根本不想死,因为他死了自己的妻子就成杀人犯了。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3
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杀主人公开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杀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杀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杀,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杀,实在是一个笑话。
放学后800字读后感 东野圭吾小说《放学后》读后感
当某人给我推荐东野圭吾的时候,以为是个推理新人,当我看他的介绍才吓了一跳,《绑架游戏》《神探伽利略》,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日剧。其实最近几年除了大河剧,日剧已经很少看了,看这些只是因为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山田孝之、绫濑遥、藤木直人、柴崎幸等等,但当时我被明星的光芒笼罩,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原著后面的名字。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日本了,我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看的下去。故事的开头虽然直接就是杀机四伏,却并不特别吸引我,毕竟这么多年看的书太多了。但是,学校、教室、安静的走廊、谈钢琴的女孩,这些影像却让我没有能够停下来,一直到看完,内心却有淡淡的悲凉与不畅快。
小说整体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像一些纯爱片。节奏舒缓如轻轻流淌的小溪,不是没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杀人,我却仍然宁静如常,深陷在这种宁静中,不想让任何的人和事来打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
表面宁静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东野用平缓流畅甚至是有点平淡的语调,为我们慢慢的道来。因为是推理小说,读者会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但作者点到为止,不着痕迹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终让我们忘掉。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忘掉后,它们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来,变成一个狰狞的恶魔,将我们吞噬。
密室杀人让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比如以前看金田一,几乎全是密室类,还有什么《黄室奇案》,还有什么西村京太郎、阿婆的作品。所以当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密室,我的第一感觉甚至觉得有点无聊。继续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密室不过是个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杀人动机而不是杀人手段。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4
舍友搬走后,留了几本书在书架上,有一本东野圭吾的放学后,我拿过来,从阳光透过雾霾隐约照到窗内的傍晚,看到只能听到屋里日光灯在响的静夜。看完了,脑子里全部都是这些人。
以下有剧透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着一份安稳的工作,有着一个贤惠的妻子,平时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供消遣,似乎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主人公平时对人客客气气,也从不干涉其他人的个人生活,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成为这起谋杀案的主角。可最后作者却给他来了一刀。这一刀叫我心里面很难受。不知道作者为啥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一个人,是要怎样才能对和自己同床三年的枕边人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他只是疏于关心她,没有家暴没有虐待。现在想想,可能作者想强调下,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你也看不透她的人性是怎样的。
学生:惠子,惠美,阳子和雅美(名字都太像了……)我看到的是18以前那段年纪里的纯真、仗义,嗯,可能还有无助吧。惠子和惠美采取的是最最极端的方式,阳子则是反叛,为了反叛而反叛,飚车,雅美的方法看似最有效,通过组织学生运动来抗议或来抵制学校或者教育的一些问题,可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我羡慕她们疯狂的青春。当我意识到我竟然也有有这样的想法时,我意识到,当时,没有用力去划那根火柴。
老师:主要讲的都是学校的事儿…两位男老师的死,年轻女老师被威胁,都是我们看客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引发的。之所以觉得是小事儿,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人啊,一旦钻到了里面,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儿,动机说出来,外人都会觉得可笑,但你不知道这却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
想到几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叫剑雨,那会是被里面的江阿生和曾静的爱情打动而对这片印象极深。现在想想,里面的反派大boss为获得摩罗遗体,在武林里掀起血雨腥风死伤无数啊,为了啥?其实那个大boss是个太监,只是因为那个摩罗遗体可以叫他恢复普通男人有的能力。
人性复杂,又软弱易变。我们耗尽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这东西,总还是研究不透,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人性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体察的。感同身受,只是说来听听的。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5
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他们捍卫的东西呢?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活态度,还是自己身体...高原阳子因为穿着稍微暴露被剪头发,感觉受到侮辱,所以想要陷害村桥;加奈江因为被两位老师看过裸体,所以觉得自己被人视觉侵犯,从此感觉两位老师的眼神都在意淫自己,不堪受此侮辱想要自杀。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也许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就是那个年纪最骄傲的坚持,不允许他人的玷污和蔑视。因此,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才是最好的教育和保护的方式。
对于成人来说,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又是如何?麻生恭子对男女之事很轻视,觉得只是游戏,但是其他人却陷入无法自拔;前岛老师因为小时候家庭的阴影,不想当父亲,而强迫妻子堕胎,伤了妻子的心,最后导致妻子出轨,合谋害死自己。成人的世界里,感情和事业有太多的变故和曲折,任何的波动对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说不明,也道不破,一切随缘...
《放学后》电影观后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欲后》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