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看绿皮书有感300字

看绿皮书有感300字

《绿皮书》影评900字。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绿皮书》影评9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绿皮书》影评

近年其实不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奥斯卡的获奖电影似乎都在翻新格子,似乎是为了改变人们一直以来的保守作风,像《黑豹》,《摘金奇缘》都上了榜,在为那些少数族裔的人做出贡献,还有许多提倡女性自由自强的电影,甚至还有一些同性恋的电影也都并列其中。其实这些获奖电影的背后就在告诫我们一个事实我们需要关心那些我们容易忽视的以为弱势的群体,告诉自己其实他们也应该享受人们给予的平等与尊重。

改变人们的观念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勇气。

你知道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回到他原来的地方,他可以有三倍的费用,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敬仰,却选择忍受这些?因为他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观念。1962年,一场白人之高的浪潮又开始席卷,他选择巡回在白人的地盘展演,无意选择了无尽的不平等与唾弃。绿皮书,一本专门为黑人旅行提供住宿方便的小册子,可想而知,黑人与白人吃喝住睡的地方都不能是一个水准的,都已一道平行线划开来。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唐在黑人酒店里一个人坐在破塑料椅子上的那个姿态,他翘着二郎腿,双手十指相扣,静静地凝视着周围一样肤色的人们,他们鄙俗地聊着鄙俗的话题,他们做着自己承认要做的下等的活,唯独自己,戴着眼镜在角落看书,不言不语。这个场景是有历史依据的,黑人们只能群居一团,像是一头头在野外觅食的大型动物,过着没有目的地的生活,相当真实。种族歧视的观念是要慢慢消退的,法律上的保护,法律上的措施,能否得到人们内心上的认可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东西是法律和强制无法改变的。也许唐本不该存在于这个时代,从小极具音乐天赋,兼修心理学多种学科,在哲学领域也有很深的见解,是个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天才人设,因此这部电影的特色就出来了极富有矛盾的喜剧色彩。
我是住在城堡里没错托尼
孤身一人
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让我给他们弹钢琴
是想让自己显得有文化
但只要我一下台
我又变回了那个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
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
而我只能独自承受这种轻蔑
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所接受
因为我跟他们也不是一类人
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
或者是不够男人
那请你告诉我托尼
我是到底是什么人?
托尼,一个刚出场就让人看透了的人设,因为看不惯上层人士的自大狂妄偷帽子,出手打人就因为一句你敢打我,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扔掉来到家里两个黑人喝了两杯水的杯子,在唐要求他做男仆一般的活时立刻否决离开。他是一个白人,可他却缺乏有唐一样的气质与修养,因为维持生活只能当黑人唐的私人司机。当然,这种矛盾也同时影射了许多喜剧色彩,但这却不是最主要的,塔影藏在细节之中,包括偷幸运石,扔炸鸡骨头,给妻子写信多个地方。沉重的题材,也应该有轻松的氛围,这样才能让人们有更深刻的思考。托尼的机智与乐观,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效果。一部好的电影为什么一定要轰轰烈烈呢?情节出彩不一定能赢得头筹,这就是国产电影我觉得需要认清的地方,说实话《绿皮书》本身没有什么情节,可是他看到了生活中问题的本质,平平淡淡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里面,让我们踏上救赎的旅途,明白什么才叫真正高贵的灵魂。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却并没有大于他的政治性,但它却不同以往像《月光男孩》一样,可能只是在为黑人同性恋歇斯底里地呼喊,打抱不平,而是着眼于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该怎么让当事人黑人自己解决。这就有复杂的人性的碰撞。
说得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真的是腹中无墨,学识浅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只是一味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你大可认为这就是一部特别的喜剧,那也不痛失你的时间,拥用乐趣,但你也同时必须要认清一点,唐是拥有什么才会这样去做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绿皮书影评


《绿皮书》这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电影院观看呢?是由维果莫腾森、马赫沙拉阿里等人主演的喜剧片,讲述的故事涉及到了种族歧视的话题,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篇绿皮书影评精选,一起来看吧,相信大家也会有很多感触。

漆黑的雨夜,车灯照射出一道橘色的暖光,沿着美国南部绘制了一部温情的公路电影。

相对于其他同类种族体裁,此片没有那么沉重,讲述更温情,美好而充满希望。

本片在讲种族,讲美国黑人的不公待遇,没错。倒是我更觉得重点是在讲圈子。

本片着重讲了两个人,一个想融入主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极力想证明自己可以和白人一样优秀,文明。却被自己的肤色和先入为主的受害者心理,卡在了两个圈子中间,徘徊在此的他,看似过得有名有利,却没一点归属感,异常孤独!

而另一个在社会底层的意籍白人,只想在夹缝求生,努力让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好。他不想黑人钢琴家想的那么多,只想和他的家人亲友开心的活着就好!

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却因为一辆车,两个月的一段公路旅行,相互欣赏和学习着对方身上,自己不曾拥有的部分,也发现了彼此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有原则有理想,不想按照身边的圈子去过活,一个不想当底层的庸人,一个不想当黑手党。

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圈,也生活在那里,只是有时候是有型的,有时候是无形的。有形的原生家庭的圈子,同学的圈子,工作的圈子,兴趣爱好的圈子,三观相符的圈子,特殊嗜好的圈子等等!

有些圈子我们很想进去,但是却不是适合自己的,虽然很向往,但是不适合,强求而已,那又何必?

有很多圈子,并不是我们想离开就可以离开的,进去的久了,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在里面,失去自我

虽然这么多圈子,最终只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就好!就像意大利人可以选择不加入黑手党,黑人钢琴家可以选择更加文明的生活!可以选择在哪里吃饭,哪里方便,哪样的圈子生活!选择的权利。自由的选择!

《绿皮书》影评600字


《绿皮书》影评
唐华盛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看完《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绿皮书》影评300字


《绿皮书》影评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影评500字


《绿皮书》影评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It happens that we have become friends. This is not fate. 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 《绿皮书》
此片讲述着有着不同的肤色,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两种人因为现实的原因而走到了一起。这是一部典型的模式化公路片,所谓公路,就是以一段旅行开始,到旅行结束的题材电影。这也更是一部提倡种族平等拒绝歧视的一类影片。1962年,一名白种人托尼由于工作停职不得已去找工作维持生计,正巧,一名身份高贵的黑人钢琴家唐雪莉正缺一名巡演司机,在金钱的利诱下不得给托尼当了司机。开始了一路向南的艰苦旅程,路上雪莉遇到种种的不公平待遇使托尼深感痛恨。
此片一上映便取得了22项获奖记录,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和全球奖。
马云在三刷后说, 就像电影中的台词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这部电影能给人带来很多思考 。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在于影片以黑色幽默形式诠释了种族歧视,生而不公的待遇。一路向南,越走越难。泪点与笑点并存,一部分细节处理的堪称完美,从影片开始托尼扔掉黑人喝水的杯子到最后和黑人拥抱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托尼的乱丢垃圾偷窃石头与雪莉的彬彬有礼形成对比。托尼在车里大口大口的吃炸鸡并递给雪莉,雪莉开始很嫌弃,后来翘起兰花指的品尝起来。回家那天是平安夜,托尼困到开不了车,雪莉知道他着急回家团聚,亲自开车送到他家楼下,雪莉与托尼家人拥抱时感受到了温暖,但由于自尊心还没有留下过节,之身回到冷清的家,面对空无一人的家里,倍感孤独,最终去了托尼的家,所有人都感到了满足与幸福。
生活便是如此,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场旅途,卑微,坎坷,不公但需要的是自我灵魂救赎,打破自卑,打破孤独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影评1200字


《绿皮书》影评1200字

“仪式感是什么?”“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它时刻不同”。《小王子》里面关于仪式感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村上春树说过,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平常的生活单调枯燥,尽管还是原来的配方,但生活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所以我们需要仪式来给生活增添色彩,给普通的日子赋予一点内涵,提醒我们生活之外,还有诗和远方。

周末的时光就是让我们因紧绷的工作状态慢慢地放松下来,给大脑一次自由放飞的时间。昨天晚上看了最近评分很高的电影《绿皮书》,影片真的不负期待,特别赞。它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笑料和争吵。但在彼此最需要时候,一起共渡难关。他们放下偏见,彼此真诚,收获了一段真诚的友谊。

电影关键词:温暖、相信、勇气、力量、尊重、表达爱、感受爱、互相扶持……

钢琴家唐因为是黑人的缘故,面对整个社会对他不公平的待遇,他都优雅地回击。他的司机托尼却为了唐打抱不平,很不舒服。此时,唐对托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每天会听到这些侮辱的话,而你只听一次就受不了了。”文中的经典话语: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

托尼因为和妻子有约定,要求给妻子写信,托尼日常感十足的碎碎念情书,和唐看到后教科书式情书,形成了对比。同一份深情,不同的表达方式。“爱你是我做过最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受唐的影响,托尼也在慢慢地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妻子深深地爱。情书,似乎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都忘记了怎么写。你写过情书吗?你收到过情书吗?爱,需要表达。你,做到了吗?

唐的最后一场圣诞节演出,因为自己是黑人,当地不允许他在大厅吃饭,几番交涉之后,唐和托尼毅然放弃最后一场演奏。的确,得不到尊重的演出放弃也罢。他们出来后来到了一家大众酒吧,橘鸟酒吧,在这里,唐得到最完美的释放,他整个人都在发光。在这里,没有偏见,没有歧视,没有侮辱,只有真诚,看到他在台上尽情弹钢琴,忘乎所以,这应该是最打动人心的演奏。托尼给唐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弹得了肖邦,但你的音乐。你所做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是引人思考的。他们的汽车在农田边抛锚,钢琴家唐下车面对同族困惑羡慕嫉妒的眼神,面无表情地与他们对视。

有时候,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唯有勇气能改变人心。还好,唐可以选择。

故事的结尾,唐去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妻子拥抱唐的时候说道:“谢谢你和我分享了我的丈夫,谢谢你替他帮我写情书。”托尼的家人也没有因为唐是黑人,而歧视他。整场电影,没有华丽的台词,只是很简单但又令人思考的对白。美国派的风格,黑色幽默。并不煽情却又如此感人。

为托尼妻子那样的人点赞,她不去歧视任何人,不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温暖美好富有力量。

说了这么多,会不会太剧透了。强推这部电影。总会有一个画面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关于亲情、关于爱情……

《绿皮书》影评800字


《绿皮书》影评

可以给《绿皮书》贴上很多的标签,包括:种族歧视、意大利裔美国人、同性恋、阶层、双雄、公路等等。但《绿皮书》的好处就在于对于这么多的矛盾冲突,影片始终以一种淡淡的、温和的态度来描述一切,既没有无视,也没有将各种矛盾激化。

一黑一白两个人在美国南方的八星期旅行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六十年代白人至上阶段美国的各种社会现象,或者说美国白人心理深处的固执概念:对黑人客气,并不代表尊重他们。

影片循序渐进地将情节慢慢推进。从钢琴师和司机刚上路时的交锋,到酒吧里的冲突,到幸运石、炸鸡和写信的桥段,以及钢琴师对黑帮招人的担心,直到回纽约时司机在后座上的睡眼朦睲等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从冷冰冰的雇主关系,逐渐发展为相互帮忙、进一步相互照顾、再进一步相互引导。这一条情感基线没有大起大落,却逐渐平滑。两个人心灵渐近,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

影片的另一条成就基线是下中社会阶层的意大利裔司机和上下社会阶层的黑人钢琴师地位之间的逐渐变化。钢琴师在影片开始时是处于高高在上地位的。居高临下的宝座、命令的语气和司机无可奈何地遵从无不显示了这一点。

但在两个人的交流中这种情况逐渐起了变化。教吃鸡、教写信,用意大利家庭喧喧闹闹的温情表现引出司机对钢琴师孤独生活方式的评议。从司机逐渐学会罗曼蒂克的写信方式,不再需要钢琴师的指教可以看到双方地位的逐渐接近。钢琴师离开宝座,离开空空荡荡的房间,来到司机家过圣诞,司机以主人的身份接纳钢琴师,也是双方成就的象征。两个人相拥一抱,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

种族歧视和同性恋歧视是《绿皮书》很重要的一条矛盾基线。从北方到南方,逐渐清晰的歧视环境和歧视态度在圣诞夜最后的一场演出之前到达了高潮,也一直被观众所期待着。但这个高潮其实并不高,冲突发生地并不大。最后出手为钢琴师解决问题的人是意大利裔司机,这一切与美国白人无关。比较明显的暗示在于两名白人乐手明白一切却从不作为,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之外的另一种政治正确。

很多人不喜欢《绿皮书》,可能因为影片对黑人种族歧视的问题只描述没控诉。但《绿皮车》至少比29年之前的《为黛西小姐开车》更进了一步,于脉脉温情之外显示了来自两边的严峻。

恭喜钢琴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但我更喜欢阿拉贡国王维果莫特森的表演,没获奖有点遗憾。最能体现他演技的包括腆着肚子回家睡觉的片段、坚持自己名字的片段、楼梯上解释不参加黑帮招人的片段和被叫醒从车后座上爬起来的片段,非常随意自然,不做作不加戏,对影片保持温和的整体基调非常有帮助。

130分钟的《绿皮书》容纳了很多的情节,除去开篇和结尾,在旅途中发生的片段至少有十四个。这也造成了所有的情节和冲突都是浅尝辄止,钢琴师或者司机刚刚对眼前的经历刚刚发表了几句有点深意的言论,立刻就被切换转场,这维持了观影的兴趣和新鲜体验,但让人来不及深想。如果这是有目的性的刻意为之,那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影片中也能看出很多经典影片的痕迹,包括《为黛西小姐开车》、《雨人》、《午夜狂奔》、《午夜牛郎》、《忠奸人》、《国王的演讲》等等。

《绿皮书》很优秀,个人认为还到不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无可争议的程度。但不管怎么样,好莱坞对现实主义影片保持着一种不离不弃的执念。

喜欢《《绿皮书》影评9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看绿皮书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