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巴金百年读后感500字

巴金百年读后感500字

《惊情四百年》影评500字。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惊情四百年》影评5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惊情四百年》影评


《惊情四百年》,有点恐怖,有点凄美
平安夜,我选择魔鬼
我在轮回边缘,等待你再次出现
前世,还是今生
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愿得永生

电影影评之等待与寂寞
这是我挺早之前就看过的一部电影,当时电视分了好几部分反映,我就一直追着看,确实画面很阴森恐怖,当时还小,害怕但是又很想看。这部影片是吸血鬼当中相当经典的,话说是比较贴近吸血鬼的来源,德古拉伯爵,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一改吸血鬼邪恶形象,化为痴情汉吧。爱情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四百年,与等待一起寂寞,四百年,寂寞的等待。
等待,其实是一个很丑陋的名词。四百年可以很短,在古老的城堡里,因为我有等待的目标,那是爱情。四百年也可以很长,因为不会生老病死。在很多吸血鬼的影片中很多涉及到寂寞的话题,他们不邪恶,只是很寂寞。这种寂寞有时候有时候毫无意义,但是有时候痛入心扉。有句话,谈过了恋爱才知道了寂寞。《惊情四百年》有关爱情的等待。
电影影评之爱情与信仰
公元1462年,这是影片的时代,那个时代正是宗教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德古拉伯爵因上帝而战,但上帝没有保护他的爱情,他迁怒于上帝,从而化身投入邪恶势力。这是什么爱,使之放弃了信仰,这是什么爱,可以超越生死界限、跨越四百年不变?
爱情与信仰有时候是一种冲突,当两者无法和谐时,我们玩玩屈服于后者,是因为我们爱的不深吗?但在《惊情四百年》中,它企图告诉我们,爱是永恒的,是深刻的,甚至超于上帝的。
电影影评之丑陋与美好
有人说这是一种很麻木的爱,比如女主看见德古拉伯爵就情不自禁,甚至在知道他是杀死女友的元凶,看见他丑恶的一面,仍然去亲他,这在剧情的构建中很空洞,很麻木。这估计跟我们常识有关,王子、伯爵就是风度翩翩的,这么老这么丑的你怎么就接受的了。我暂且不论观众和媒体的审美倾向,但在现实中这似乎更加符合事实,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是美女,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帅哥,只能说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就是我对《惊情四百年》的影评,见仁见智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四百击》影评800字


《四百击》影评

看完这部电影,讲真我当时有点想哭。
在你完全不知道剧情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走向时刚开始看我依旧是很蒙圈。我以为后面会讲到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发生些什么,结果至始至终也就那么大。影片在开始的时候运用了很多长镜头,比起那些镜头里展现出来的景色,配乐更能吸引我的注意,因为它听着让人感觉就很不安还有点悲伤。接着开始讲了那个主人公,名为安东尼的孩子,倒霉地被逮到拿着小图片并被罚面壁思过然后在墙上写了一些东西又被骂和勒令擦掉,再联系后面他因为喜欢巴尔扎克并在写作中引用了一段话被老师讽刺抄袭并赶出教室就会不由得想,或许他就是在这方面有些天赋呢?他在墙上写的是什么不知道,但是他能准确记住喜欢的作家的话并加以引用也是不一般了,如果他遇上的是一个愿意去认真倾听并理解他的好老师,是否他的天赋就能有所好的利用?可惜,终究是被扼杀了,虽然是很久以前的外国的电影,但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教育体制下,那些被扼杀了天赋并被强行扭曲成考试工具的孩子还怕少吗?
还有一个就是安东尼看到自己的母亲出轨,吃惊?自己的母亲居然和别人在一起,自己逃课被妈妈看到了,要是我我肯定很慌,慌到会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那他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情那样装得很淡定地路过的呢?在逃课回去之后被老师抓着问理由和假条,他竟然说了:因为我妈妈死了。在事情败露之后他的爸爸还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了他几巴掌。我想到我小时候也曾经因为生气?怨恨?反正是一些很负面的心理偷偷写纸条咒我妈死,也曾经因为在小学时有一次上课在下面和朋友玩扑克牌被我妈看到然后在下课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告诉老师我在下面玩并让老师狠狠扇了我几巴掌。所以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类家长和老师吗?大人们总爱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不要脸且最强词夺理的说辞,还喜欢说我也是从你这个年纪过来的,你们心里怎么想我还不知道吗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什么是面子,小孩子这不懂那不懂所以没必要在意,可是我认为事实是小孩子虽然不明白像面子这样抽象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但是心理上天生的是会有所需求的,而凡是有许多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社交的圈子,大人当然知道可是他们往往忘了一群孩子也是一群人,虽然他们之间的社交圈是很不成熟的,但是性质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事实上在漫漫的成长过程当中那些大人早就已经被蒙蔽了思想情感,他们确实是知道会有这样的情感或者现象出现,但是他们早就已经遗忘掉了当初那份情感或者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感受以及受到打击之后是什么样的创伤还有那份创伤会给人带去的痛苦是多么的让人煎熬,所以才会那么随意地那么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地说我还不知道你啊。就像我当时被扇了巴掌之后在那些同学面前经常就会有点抬不起头一样,不知道安东尼在面对那些同学的时候心理上是否也是一样的。
后面就是他偷东西被抓,被自己的父亲送去教管所,在离开的车上他看着那些栏外的城市景观无声地留下眼泪那个画面很戳心,感觉上这么大个孩子不是应该该哭哭该闹闹吗?为什么他面对这些的时候看上去那么平静?可能是哀莫大于心死,而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最后,他从那个地方逃了出来,一直跑一直跑,最后终于跑到了他很想去的海边,看到这里感觉就像开始的时候你被绳子绑住了全身动弹不得,一直挣扎一直挣扎终于挣脱出了一只手,接下来呢?你猜你会成功挣脱还是把你绑起来的人会发现你抓住你并再次绑上?

四百击观后感影评


《四百击》是一部由让-皮埃尔利奥德和克莱尔莫里耶等主演的剧情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1959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看完这部电影,讲真我当时有点想哭。

在你完全不知道剧情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走向时刚开始看我依旧是很蒙圈。我以为后面会讲到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发生些什么,结果至始至终也就那么大。影片在开始的时候运用了很多长镜头,比起那些镜头里展现出来的景色,配乐更能吸引我的注意,因为它听着让人感觉就很不安还有点悲伤。接着开始讲了那个主人公,名为安东尼的孩子,倒霉地被逮到拿着小图片并被罚面壁思过然后在墙上写了一些东西又被骂和勒令擦掉,再联系后面他因为喜欢巴尔扎克并在写作中引用了一段话被老师讽刺抄袭并赶出教室就会不由得想,或许他就是在这方面有些天赋呢?他在墙上写的是什么不知道,但是他能准确记住喜欢的作家的话并加以引用也是不一般了,如果他遇上的是一个愿意去认真倾听并理解他的好老师,是否他的天赋就能有所好的利用?可惜,终究是被扼杀了,虽然是很久以前的外国的电影,但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教育体制下,那些被扼杀了天赋并被强行扭曲成考试工具的孩子还怕少吗?

还有一个就是安东尼看到自己的母亲出轨,吃惊?自己的母亲居然和别人在一起,自己逃课被妈妈看到了,要是我我肯定很慌,慌到会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那他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情那样装得很淡定地路过的呢?在逃课回去之后被老师抓着问理由和假条,他竟然说了:因为我妈妈死了。在事情败露之后他的爸爸还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了他几巴掌。我想到我小时候也曾经因为生气?怨恨?反正是一些很负面的心理偷偷写纸条咒我妈死,也曾经因为在小学时有一次上课在下面和朋友玩扑克牌被我妈看到然后在下课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告诉老师我在下面玩并让老师狠狠扇了我几巴掌。所以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类家长和老师吗?大人们总爱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不要脸且最强词夺理的说辞,还喜欢说我也是从你这个年纪过来的,你们心里怎么想我还不知道吗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什么是面子,小孩子这不懂那不懂所以没必要在意,可是我认为事实是小孩子虽然不明白像面子这样抽象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但是心理上天生的是会有所需求的,而凡是有许多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社交的圈子,大人当然知道可是他们往往忘了一群孩子也是一群人,虽然他们之间的社交圈是很不成熟的,但是性质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事实上在漫漫的成长过程当中那些大人早就已经被蒙蔽了思想情感,他们确实是知道会有这样的情感或者现象出现,但是他们早就已经遗忘掉了当初那份情感或者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感受以及受到打击之后是什么样的创伤还有那份创伤会给人带去的痛苦是多么的让人煎熬,所以才会那么随意地那么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地说我还不知道你啊。就像我当时被扇了巴掌之后在那些同学面前经常就会有点抬不起头一样,不知道安东尼在面对那些同学的时候心理上是否也是一样的。

后面就是他偷东西被抓,被自己的父亲送去教管所,在离开的车上他看着那些栏外的城市景观无声地留下眼泪那个画面很戳心,感觉上这么大个孩子不是应该该哭哭该闹闹吗?为什么他面对这些的时候看上去那么平静?可能是哀莫大于心死,而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最后,他从那个地方逃了出来,一直跑一直跑,最后终于跑到了他很想去的海边,看到这里感觉就像开始的时候你被绳子绑住了全身动弹不得,一直挣扎一直挣扎终于挣脱出了一只手,接下来呢?你猜你会成功挣脱()还是把你绑起来的人会发现你抓住你并再次绑上?

《情遇曼哈顿》影评400字


《情遇曼哈顿》影评: 难见爱的情遇
文/梦里诗书

异国他乡的追梦所衍生的爱情,却并无从给人带来多少认同的感动,《情遇曼哈顿》明面上乍看有着男女竞争同一角色和歌舞的新颖,实则仍旧是难见真挚的狗血爱情,这既源于电影在叙事和节奏上的失败,也源于其自身内在构思上的乏善可陈。

电影以王丽坤与高以翔饰演的男女主角在纽约共同竞争同一个角色花木兰为引,这样的开篇其实在伊始是带有着那么些许能让人眼前一亮噱头的,但自编自导的李巨源却并没有能真正去把握住这个引人入胜的噱头,去攫取更多的幽默或者是营造细腻的情感,转而用更多的人物使电影变的琐碎了起来,同时很多难见新意的包袱拼凑,更是令电影在开篇不久其实就变的矫揉造作。

《情遇曼哈顿》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一个爱字上,导演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将这对冤家对头组合在一起,于是乎在一部本有着绝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电影里,很多时候两个主人公给人的只是一种匮乏情感铺垫的突兀,这同样不仅造成了电影人物的空洞,也使电影另一条李媛和王传君的支线产生了很强的断层感,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节奏,终究使电影变成了一本流水账。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后,这种类如美漂的电影便一直不绝于银幕,但这种类型片却鲜少再能如同前作那般锻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其实《情遇曼哈顿》大可不必在爱情上耗费如此多的无用之功,不管是花木兰的角色创意,还是追梦美国演绎梦的心酸苦楚,都本是可以大放异彩的所在,但电影却只是想着如何去用一场蹩脚老套的爱情来打动人心,最终也将自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尴尬之局。

作为一部爱情轻喜剧,《情遇曼哈顿》所有的剧情走向都是在人意料之中的,于此同时电影也并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情感纵深,这样的情遇实在让人太难相爱了。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昨天中午,无意间在中央6套电一影频道里看到了播放的电一影《百年情书》,影片看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影片中英雄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今夜我特意在网上搜索文章《与妻书》来重读,读后我心里总想说点什么,下面我就谈谈观看电一影《百年情书》和读《与妻书》的一些感想跟朋友们交流交流。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慷慨赴死前,留下的最后文字——---《与妻书》。记得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曾经读到过这篇文章。彼时我尚年幼,对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复杂情绪,当然是不懂的,只是被那文字音韵之美吸引,学过之后,一直都不曾忘记。之后许多年,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今夜再重读《与妻书》,渐渐体悟到其中的真情,其中的胸襟,其中的情怀,更是忍不住击节赞赏,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悟。

影片以革命先驱林觉民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禀父书为独特视点,讲述林觉民烈士在广州起义前后对爱情忠贞、对家人眷念、对理想执著舍生取义的传奇人生追求。电一影里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影片将林氏夫妻间的真情与诀别置放在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革背景之下,更突显出这种真情的可贵与伟大。革命与爱情,同样都是在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壮美,在最年轻的时候,最好的岁月中,想把这美丽永驻,让时光停止,就一往无前。因为爱情最美的时候,不是为此而受的羁绊,为此而小心翼翼,而是因为爱情,能够承受更多的痛苦,能够更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说实话,电一影拍得不咋地,可我还是流泪了。我哭的不是电一影,而是那种知道战必败身必死而依然去做的觉悟。我向来觉得自己是个人文主义者,所以很不喜欢没事就死啊死的,我常想我要是在动乱时期没准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乖乖地待在家里,保护妻儿老小,静静地挨过去。 现在想想如果静静地挨不过去呢。于是有人站出来,去死。很傻吧,是很傻(这电一影也把他们拍得很傻,好像他们就真的很想去死一样)。可是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还能静静地坐在家里吗,如果我们站起来,那么他们就不傻,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更多的他们。

现在想来其实搞革命的都是些文化人,带头的都是些家境好的,家境好才受得了好的教育,不缺什么才会想要一个更好的东西,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电一影里的黄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流泪了,因为我突然想到,他们用生命换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现在在哪里呢?

哎!最大的悲哀在于此!!!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你牺牲与否,中国并没有变的更好些或更坏些。 悲哀啊、、、、

燃情岁月影评


燃情岁月影评(一)

好多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已经层层叠叠的将时光覆盖,再写影评的话也许是老调重弹。但是无论有多少影评。都不能将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激情冲淡。

我在最具激情的年纪看了这部影片,那时候的我也许是完全的用下半身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我一直以为靠雄性激素可以让一个男人简单而又充实的过完这辈子。觉得往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替,都是男人雄性激素分泌的结果。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也看过大河恋,里面的皮特也是不羁,也是和一个印第安女人相爱,而他的哥哥到最后有着成功的事业,如花般的美眷。相比于秋日传奇里的爱佛瑞,大河恋彷佛就是现实版的爱佛瑞。试问男人一生何求?

但是在秋日传奇里的爱佛瑞的台词给出了答案——“我遵守所有的规矩,神的,人的,而你(崔斯汀),并没有。但是可笑的是,所有的人喜欢你甚至多一些,所有的人。甚至我的妻子。”他语音低垂的在苏珊的墓前,跟崔斯汀伤心的说。

往往生命的激流,会与现实去对冲,在你的梦想与物欲之间,给你戴上沉重不堪的枷锁。这些枷锁,就是爱佛瑞所说的“规矩”。你可以去当一个乖孩子,生来美好的去享受你该享受的一切,在规矩的铁轨中,快速的奔向你的目标。当你回首的时候,你发现在这所谓的“规矩”的旅程中,你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做梦的自己。是你将生命的痕迹改变,改变成为千千万万人都类似的一条路,你与所有人都一样了,你也许会很成功,财富,权力,都会在这条轨迹中。前提是,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本心。

遵守规矩,利用规则,直到你的成功。这样何尝没有激情?所以,为爱佛瑞鼓掌吧。他不丢脸,相反,他是个有梦的人。

在这茫茫世界之中,与命运的激流对冲,只对大自然的神明致敬。这是每个男人所梦想的世界。但是,你敢吗?所以,向崔斯汀致敬吧。他是一个永恒。

在这个已经被各种规则雕刻的体无完肤的世界里,你找不到一丝自然的温情。有人会耻笑这样的后果,因为如果都按自然的准则,人人都不要活了,你喜欢上你的嫂子,你就可以跟她去做爱了。这不可笑么。

而更可笑的是规则代表了文明,同时不仅仅是文明,也是约束。更不可思议的是规则往往是最不守规则的人亲手制定的。你内心的熊将永远的沉沉睡去。因为你遵循的是——别人的规则。

最后用特洛伊的一句台词结束:我们不必羡慕神灵,相反。神灵羡慕我们。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死去。这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有了价值。

燃情岁月影评(二)

几乎从看到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便知道,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片,所有关于三角恋的戏份都不过是点缀,真正的主人公只有桀骜不驯的崔斯汀一人。本片从个人、家庭的视角去展现一段宏大的历史。从美国“驱逐”印第安人之后,到参加一战,而后重新复兴。这一系列事件中,崔斯汀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代言者,即呈现出一种堕落的纯真,而这纯真又带着野性的呼唤,向世人展示出极其迷人的魅力。

从历史上来说,美国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当“五月花号”抵达这片土地时,他们热情的接待了这一批移民,并奉上自己的粮食款待。只不过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一场屠杀。在本片中,崔斯汀的父亲因不满这种“恩将仇报”的不人道行径,隐居山林。崔斯汀在父亲的影响下同时接受西方文明与土著文化,他身上的“野蛮”带有一种神秘性和快意恩仇的人性本色。这种文化让他更具有弑杀和保护的能力,让他更容易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真实的面对外界的情感。经历过风风雨雨,终究被一个白人与印第安混血的女孩收服,并产下后代,延续这样一种精神与魂灵。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人渐渐迷失了本性,忘却了人性。崔斯汀的成长环境让他更多的去亲近自然,也更多的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片中一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便是最好的概括。如小弟弟山莫,面对所爱之人无法突破心中防线,一定要等到名正言顺方能水乳交融一般。大哥艾尔弗也始终无法跨过那道坎,一定要在弟弟坟前,等着自己所爱之人允许方可谈情说爱。但对于崔斯汀来说,爱了就是爱了,他会遵从心中的真实情感去行动、去回应。当然,他并非完人,在受到打击之后也会一蹶不振。他曾经两次出海不愿面对家人,是逃避,亦是疗伤。当他抛开一切远游之时,或许有人会认为没有大丈夫的承担,或许有人会觉得没有英雄断腕的魄力。但这其实就是真实人性的选择。当一个人受到痛苦的打击后,他一定会先求得内心的保护和平静,而后才能顾及他人。所以,片中的崔斯汀每次颓废得出现络腮胡须的时候,便是经历痛苦的真实写照。在痛苦的自我流放中,他在蓄积力量。

纯真的堕落源于崔斯汀对自我的坚持、自由的追求。当他认为上帝不公,会诅咒,并用一己之力来复仇。如果一个虔诚的教徒,是不可以对上帝有任何怀疑态度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对自我强大认知的人,才会带着这种在信徒看来是一种罪过的“堕落”去反抗上帝的安排。他从不循规蹈矩,从不按章办事。他在战场上以保护弟弟为目的而不是杀敌,在弟弟死后陷入疯狂复仇的痴迷状态,跨越兄弟妻不可欺的禁忌,有了夫妻之实后又无法在道义上给以名分,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走私、枪杀的行为……这一切无不违背上帝的“规则”,但在外人看来却有如此的有魅力。在片中,大哥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凡事遵守规则,无论是上帝的还是人的,他们却不喜欢我;而你,从不遵从任何规则,但人人都爱你的。”因为这是一种桀骜不驯的力量之美。

崔斯汀身上的野性不仅吸引着身边的人更是一种可贵的凝聚力。影片中他单人骑马从地平线缓缓出现的镜头一共有四次,每次都配以宏大的背景音乐,并且每一次都是通过他人的视角,将人们的兴奋点和关注度提升起来。而后,他便或从容的、或潇洒的、或精神百倍带着希望出现在阳光中。这时,所有期盼他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一般,满眼欢笑。在这片土地上,他就是太阳,是生机勃勃的夏天。他的魅力让身边的男人女人都折服,他也实实在在为“家”尽到自己的一份努力。似乎只有他在的时候,这个家中才充满欢笑。经久离家的母亲只有在他结婚的时候才重归故里;他对家的供养与经营一直都是实实在在的;最后,也是在同仇敌忾之际,让兄弟重归于好,因为此时,家大于一切。

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下,让人艳羡且令人心怜的崔斯汀的形象已幻化成一种力量,它来源于脚下的土地,神秘的文明,包容的心胸。他的自由洒脱、勇于承担、逃避放逐、勇敢面对、爱恨分明……无一不在潜移默化的代言。如果说《阿甘正传》为世人描绘了一个美国梦,那么《燃情岁月》便是对美国精神的一种诠释。

燃情岁月影评(三)

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予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牵拌自己前行,而内心的声音,早在懂得谄媚于人之前就消失殆尽,又或者,永远在耳畔孤独的回响。

我们无法抵挡Tristan从原野上策马呼啸带来的狂野,无法阻止Alfred带着文明进程的光环在人群中脱颖,无法拦截单纯的Samuel走向他并不了解的战火并失去生命,编剧选择了Susan去承受这一切,在她的时间坐标上,上校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现陨落,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她无法实现的希望,胶着一生的爱恨和等待,在时间和命运捉弄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自由的气息是残酷的,Tristan流淌着熊的血液,追逐着自己的冲动。在Samuel的墓前痛哭的男子,长发飘扬,柔情似水,任何女人都难以逃脱那样深情地懦弱,susan也不例外。爱上狂野的自由,就意味着接受他残忍的选择,“即使我有了孩子,你还是要走吗?”Tristan几乎没有迟疑的翻身上马,尘土飞扬中抛下流涕泗流的爱人。他是爱她的,我坚信。只是,自由的天性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如此又怎么能顾全爱情的美满?年复一年的等待,只有莫名的玩意从孤岛或荒地寄来,还有铺天盖地的寂寞和深入骨髓的绝望。她没有想到过还有重逢,“永远太远了”,这是Susan的借口,因为那个以为永远到不了的等待终点居然出现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后悔和惊异,命运是如此的捉弄,小伊莎贝尔的礼服、跨坐在Tristan脖子上玩耍的samuel,那原本都是她的,熬过了那些年空洞无望的等待,还要忍受将爱人和梦想拱手送人的悲哀。

susan身上流淌着我们自己的影子,因为爱和梦选择坚持,因为理想太遥远而不得不放弃,因为我们不是坚定地追随自己内心声音生活的俗子,所以不能像小伊莎贝尔那样,从小就坚持“他是我的男人”并固执的等到了那一天。或许,时间再开一个玩笑,让我们像susan一样,总是错过最爱的人,总是和最美的梦想擦肩而过,于是相信缘分和等待,从哭着嫉妒到笑着羡慕,安慰自己平淡就是真谛。

而那些咆哮着的声音,压抑在心底,总在深夜不断响起,所以,爱上他乡的秋日传奇,感动于自己的燃情岁月。

相信《《惊情四百年》影评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巴金百年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