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400字。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以下“《驴得水》观后感4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驴得水、驴得水。

三个驴得水,第一个是载着水的驴、第二个是铜匠假冒的老师、第三个却是那些如同牲口一般的所有人。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人的一个个改变,裴继山是大声向一曼说出:我喜欢你的人,却又在之后最先骂他是婊子,从前也许贪财,后来却只爱财;

铜匠从前是个淳厚朴实、会将一曼的头发一直珍藏,会在他离开的时候会一曼唱歌的人,却学得虚伪、肆意伤害一曼,任由一曼不停扇着自己耳光。

院长是曾经拯救过一曼的人,却在后来一次次沉默、一次次退让,为了中国农村教育而来到这里的人,抛弃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铁男的变化,是影片中最让我惊讶和欣赏,仿佛荒诞无比却讽刺无比,因为一颗子弹、一把枪,从前仗义执言的人在一曼差点被强奸的时候,在佳佳差点和铜匠结婚的时候,唯唯诺诺,不敢反抗。

影片用短短数月的故事,展现了人性如芦苇般脆弱,随着风左右摇摆的样子。

看着电影的时候,不是在嘲讽,而是在恐惧,深深地恐惧,那些都是如我一般普通的校长、一曼、裴继山、铜匠,最后变得面目全非,那么我呢?当你有的时候为了大局、为了理想妥协了一次,就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了?

这部电影到底是在说恶,还是在说人?

结局里一切又从前一样,照样站在会议室里,所有人讨论着小学的明天,一起击掌。结局里一曼还是选择用枪结束那一段不停受到伤害又不停伤害别人的无尽循环。

最后的最后,就像佳佳说的那样:

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刚刚观看了翔宇剧社的《驴得水》,哭了笑了,放弃回宿舍洗衣服的时间跑到办公室开电脑打字,就是为了脑中闪现的想法能够及时得到记录。

在路上听到两人讨论,说没想到这个剧这么负能量,铁匠一黑到底,没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却觉得这部戏的编剧着实反应了现实。既然是荒诞的故事,就要荒诞到底,也现实到底,没有鲁迅似的批判精神,只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会要求而写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让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剧一般给人的印象很短暂,因为那种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鲜感觉。反而悲剧能够震颤人心,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拒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避之唯恐不及,却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现在眼前,那种触动禁忌的感觉更能长久的保持。

先说说孙佳佳,她应该是该剧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智的人。她的单纯与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亲与其他教师的保护之下的。她虽然身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父兄的照顾与关爱,以及年纪小的理由,让她能够生活的无知无罪,因此她能够在其他人迷失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理智进行劝阻,并且最终得以远离是非。但她能够躲多久?没了亲人的关爱,她将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现实社会的阴影之下,那种单纯善良的心性能够躲过四处潜伏于暗处的恶之爪牙么?

女教师一曼是戏中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经也单纯善良过。如孙校长教导铁匠时诵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层小人物的天真无邪,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交际花日夜笙歌,又因为生存她选择了“连草都不长”的山村躲避闲言碎语。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当孙校长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钱用来建校舍时,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大家将最初骗得的3000元经费挪作私用时,她的花销用在了衣服上。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粉黛华服?在这个充满了男人气息的乡村小学,她也只能靠这种魅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她玩弄男人没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会因为铁匠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会在收回钢笔后对着远去的背影说“铁匠,对不起”,更不会在被侮辱后成为了一个疯子。其实我觉得一曼只是装疯,因为她已经无法正常的面对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听到“今晚的驴肉”后用深恶痛绝的眼光看她,曾经交付感情的铁匠道貌岸然的回来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为各种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弃她。她不像佳佳有父亲的支撑,也失去了有过床笫之欢的男人的抚慰,除了痴狂疯癫,她已经找不到方式来挽回可怜的自尊。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结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伤失望什么的,从此无须在意。同时我要对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台剧需要付出与奉献,她将一曼的心路与行动一丝不苟的表现,将角色塑造的十分丰满。观剧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我要说,不出演舞台剧,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放得开”,什么叫做“牺牲”。真正会品味剧情的人,不是用笑场和嘘声来表达对演员的蔑视,二是从动作和表情中,体会一曼这个角色的在放荡中的挣扎和渴望。

再说魁山,他从开始对一曼的追求、发出具有独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买貂裘费公款,不肯放弃到手的钱款,为升职而对特派员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是剧里面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物,是汉奸的典型。但这样的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和特派员是同样的人。虽然一个貌似深处高位,一个好像扎根农村。他们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够跟随孙校长来到农村,说明他还是有一番理想抱负或者说善心。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社会环境的残酷逐渐消磨了他的心性。他还能坚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够说出“结婚”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动了情,也下定了决心。所以遭到背叛让他崩溃,枷锁除去后释放出的恶劣因子充斥了他的灵魂,于是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坏、损、阴、恶。他狗血淋头地对着一曼破口大骂,粗话脏话假话实话毫不遮掩,正说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经的情和恋。所谓爱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于特派员,正如我先前所说,他和魁山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的他,身份在这个小山村中的校园里显赫非常,但在教育厅中不过是个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会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会投机,背负巨大的任务却只选取了一个地点作为目的地,只因为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要求:穷乡僻壤,基础教育。随手找个人滥竽充数应付交差就好,回头就有大把的钞票领取;或许连钞票都没有,只有顶头上司的口头嘉奖而已。作为底层小人物,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当然能够找到机会耀武扬威、发泄郁积的怨气更好。只是他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美国教育家罗斯来了,这让曾留洋英国、热爱莎士比亚文学的高材生也头痛不已。骗骗骗,编编编,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备技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就能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只是参与者太不给力,导致困难重重。被驴踢、遇诈尸,最后连钱的皮毛都没有看到,还被调查,只能说“这个气氛很让人气愤”了。说起来被调查只是走个形式罢了,这样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蝼蚁,不仅搞砸了挣钱的途径,还丢人现眼到国外了,一脚踢开,毋庸置疑,反正一个特派员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特派员站起来。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万万无穷尽的特派员们,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的人是铁男。他曾经的意气风华嫉恶如仇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视魁山的消极,守护佳佳的纯洁,支持校长的梦想,是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脾气”,最终却败在一枚子弹上,顺应形势认了干爹找了靠山。说他不坚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也抱怨,却始终抵抗着侵袭;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两个校园中普普通通的情侣,内敛着相爱,为着未来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年轻人,乞求“活着”,并不过分。他还有长久的岁月需要度过,美好的生活还没体验,要么死去,什么都不带走,要么活着,借用靠山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肉体凡胎抵不过枪炮的攻击,在特派员已经毫不犹豫开枪,并且有再次毙掉他的趋势时,什么嫉恶如仇什么年轻气盛,都抵不过对生的渴望。

时间有限,先分享这点儿体会。有时间再继续。感谢翔宇剧社和剧组成员的精心编排与努力付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们致敬!

驴得水观后感范文


《驴得水》讲的是一群“行为不端”又怀揣梦想的城市老师,到乡下办学校。天真又率直的一群真实的人们。

【驴得水观后感范文一】

开心麻花最近新出了一部电影,叫《驴得水》。如果你以为他像《夏洛特烦恼》一样是一部让你在电影院捧腹大笑,一秒接着一秒不会停息的欢乐喜剧那就会失望,我在最近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这几个月来在电影院里看到最好的一部电影了,所以我需要写点观后感,不然他也就仅仅成了一部杀时间的电影而已。

从电影形式上来看,他更像是一部话剧,夸张的人物表情,简单和快速切换的舞台布景,和因为没有旁白而演员的对话特别多的台词,就像是把一部立体的舞台剧放在了二维的影院屏幕上;从市场营销上看,各大中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也没有大肆的宣扬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推倒风口上,而是在上映几天后,人们偶然知道了这部电影,然后打开影院购票信息一看,喔,排片率还蛮高的,我猜测是各大院线经理相信开心麻花的实力,也由于《夏洛特烦恼》的成功,而给《驴得水》这么高的排片率。

至于票房,电影分析等,就不在研究和调查了,自己毕竟要写的是观后感,而不是影评。我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要讲的好,编剧是最重要的,故事的走向贯穿着整部电影的剧情,剧情的变化使观众的代入或者联想,从而达到与观众共情或者观影后给观众带来启发。《驴得水》这部电影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些感受和启发,这些感受或许我现在的这个年龄阶段似乎体会的不是那么深刻,但在这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实远比电影本身精彩的多。

我最喜欢的张一曼,老裴给她表白后她告诉老裴,自己好不容易跑到一个没人管的地方,就是想要过放荡和舒爽的生活,谁说了这辈子一定要找个男人一起过,自己的双腿就只为这一个男人打开的?我就想过**和放荡的生活有什么错。张一曼挥洒着剥完大蒜的外皮,撒向天空,呼喊着下雪啦,下雪啦,活的自由又开心。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张一曼为了赶走铜匠,就给铜匠说,你就是个牲口!关于这一点,说的坚决而又彻底,像极了在现代都市中那些洒脱而又飘逸的白骨精。

《驴得水》观后感150字


《驴得水》观后感
越来越深秋

喜剧的开头,悲剧的结束。最让人难过的是女主张一蔓,虽然习惯睡服别人的习惯是不好,但是也至于变疯自杀,如果换做是男人呢,会有这样的结局嘛?一定不会的。如果是男人这样,会被男人女人同时指着骂吗?也一定不会的。还有其他可恨的人,裴魁山,铜匠,铜匠老婆,都是可怜人,但不一定非要变成可恨的人。本来还能让人同情,可最后只有让人恨了。电影想表达想讽刺的东西很多,我大概也就能get到一大半吧,一定没有get。喜欢开心的部分,喜欢大家开心的在一起,佳佳和得水作伴,可后来,越来越不可收拾也越来越让人难过了。结局,只有砰的一声,不愿接受。

《驴得水》观后感2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中国现今社会缩影,太具有现实粉刺意义。为实现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的付出或不择手段的付出或改变人性实现理想,是否值得。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大到孙校长、张一曼,小到铜匠媳妇儿、特派员副手,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也许他或者她正在折射着你的影子。
可能我们的梦想没有伟大到要去改变中国,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此刻,有关曾经的梦想,你还在坚持吗?你为曾经梦想做了多少努力和改变?如今提到曾经的梦想你还能侃侃而谈吗?
不必也无需回答这一连串儿的问题,因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的梦想,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我的答案是一辈子,也许改变或者实现就在明天。

驴得水观后感3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气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在这部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它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这部电影的剧本值得五星,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总结来说,片子讲的是教育圈的蛮荒故事,市井官僚的党同伐异。知识分子都爱去延安,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性。背景嫁接民国,更能暗自反讽,只是还是将现实剥落,批评得明显透彻。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最后,不再开口的张一曼,让这个有些轻狂、癫狂和痴狂的悲剧故事,有了温度和忧伤。这部电影还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好片子。任素汐姐姐的歌手也是好棒啊!!!!

驴得水观后感6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偶然之间听到了任素汐的歌声,之后深深浅浅的在我这个假中文人的耳畔徘徊着,我要,你为我梳妆,我要,对镜贴花黄,都怪这月色,迷人的疯狂~进而我去观看了,女主角并不美丽,人物角色并不是大腕儿的电影《驴得水》。
全剧大概有110分钟,民国42年,在一个雨神庙改造成的小学中,有5个老师,或许,我从头到尾都只是知道孙校长是校长,周铁男是体育老师,而陈一曼,裴魁山,孙佳三人我却不知道他们是教什么内容的。
小学门前有一幅标语,进去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该小学自始至终都只有6个学生,从未出场过的学生。故事从教育部要派特派员来听吕得水老师讲课开始,但这个只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这是一个校长和老师们筹划出来的,用一个莫须有的职位来坑一笔收入用于三民小学的教育支出。
由于特派员要来视察,孙校长病急乱投医的想到把一个前来修理铃铛的铜匠打扮为吕得水老师,一曼负责教他几句简单的英文来应付特派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曼发现那个自称在英国留学的特派员根本就不懂英语,然后她让铜匠唱他的方言歌曲,糊弄特派员,以假制假的荒诞,最让我震惊的是特派员要给驴得水拍照,而驴得水抗拒镜头,最终一曼成功睡服他,。但也成功了,最终成功让教育部拨款3万成为驴得水专项资金。
但是这个看似是喜剧的悲剧中的转折在于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了。为了不让特派员发现这些闹剧,陈一曼对铜匠说我只把你当成一个牲口而已,然后铜匠对她怀恨在心。在之后,周铁男告诉的特派员驴得水的假的,不存在的,但特派员仍旧要铜匠扮演下去,铜匠答应只要可以狠狠地报复陈一曼,他可以陪他们演戏。就这样,一曼的头发被剪了,随之疯了,周铁男被警长的子弹震慑住了,也成了特派员的走狗。
结局是孙佳举报了特派员,特派员受了处置,他们几个老师被批评,孙佳去了延安,日子又像从前一样了,而疯掉了的一曼自杀了,就这样结局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裴魁山的那句话,你们别拿你们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是当下很多黑心厂家的内心写照吧,有时候会听到很多老一辈的人在讨论什么什么东西质量不如以前的了,那些黑心厂家不也是枉顾了道德标准去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铜匠对孙校长说他记住校长对他所说的有教无类的话语,然而当铜匠想逃离他以前的生活圈,一切又是那么无力,就像他无法逃离她的妻子的手掌心,但他好歹也试过,
还有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老师们,出于好意,怀揣梦想想来农村搞教育建设,为人师表的人结果还撒了谎,在强权面前,也选择了屈服,人性之懦弱矣。
看了这个标签是喜剧的电影,我却笑不出来,反而有些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驴得水》观后感12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9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前天晚上,22:30跑去影院看了场电影---《驴得水》,目前备受评议的一场国产电影。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驴得水》是继《夏洛特烦恼》之后,开心麻花团队的另一部力作,同是由话剧改编之后搬上大荧幕。因之前夏洛这部电影的喜剧印象深刻,让人误以为这也应该是一部喜剧,然而却是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前半场,确实有笑点,可是笑着笑着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后半场的气氛着实让人压抑,情绪无法释放,我是个泪点低的人,却硬是没有哭出来。
剧情内容是民国时期,几位老师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而献身于偏远大山区,因为经费拮据,便捏造出了一位驴(吕)得水老师吃空饷而由此发生的故事。突然有一天得到电报称教育部特派员来视察,情急之下,他们将来修钟的铜匠临时顶替,没想到蒙混过关,还分了一笔钱。到此为止,还是一部荒诞喜剧。然而剧情峰回路转,随着第二次教育资助方美国人来访,谎言渐渐败露,为了圆谎,不得不编织更大的谎言。校长、几位老师、特派员、铜匠在维护自身利益面前,也逐一展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后半场的几位人物角色的急速反转,让人始料未及。裴魁山的一次被拒绝,铜匠的一次被羞辱,周铁男的一次被枪崩之后,就完全换了一副皮囊,人性丑陋的一面尽显,赤裸裸的现实让人不忍直视。也许是角色转换过猛,一开始并不好接受和适应。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各异,校长是无私富有理想的,一心为了教育事业,却性格软弱,容易妥协。强权与利益之下,无底线,无原则,实则是自私的;裴魁山务实、精明,凡事先自保,一开始钟情于一曼,然而一曼一心向往自由,被拒之后又遭一曼睡服于铜匠,由爱生恨,得不到的便毁掉,中间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周铁男正直,愤青,所谓的刺头,充满反叛精神,好几次想要戳破谎言,却被校长堵住嘴。怎奈枪后余生,身上的刺全全卸掉,俯首臣服,面对一曼险被大兵强奸,却视而不见;铜匠一开始朴实无知,熟不知通过校长的有教无类知识洗礼,在一曼为了所谓大局着想而违心羞辱铜匠为牲口之后,他扔掉了一曼留下的那一缕头发,从压抑已久的奴性里破壳而出,转身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并将自己所受的羞辱也转变为恨,狠狠报复了一曼,直到满意为止。在看这几个镜头时,心被揪成了一团。校长的女儿孙佳是纯真的,富有理想主义的,然而面对父亲生命安危时,也不得不屈服于世俗,违心的嫁给铜匠,所幸被铜匠的泼妇老婆给搅黄了。这里面印象最深的应属张一曼了。她是自由的,浪漫的,前卫的,也是唯一没有被黑化的角色,然而她却是最悲剧的,或许现实里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只能自我了结。在看到她后面的几个镜头时,心是疼的。之前都想要保护她的人,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来,还都伤害了她。镜头的最后,她手捧的美丽鲜花被人肆意践踏却无能为力,随着最后一声枪响,连同自由,最终远离了这复杂的人性世界,这一刻,她应该是解脱的。
人性都有劣根,不是非黑即白,很复杂,所以不要轻易考验人性。人,也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之分,而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结局里,校长、周铁男和裴魁山三人继续在一起,为了所谓的理想而高喊团结奋斗,真实的一曼缺席了,一同缺席的还有真相。可是真相似乎并不重要,生活依然在继续,过去的似乎就这样过去了。片尾孙佳的一句:如果过去的就这样过去了,只会更糟。然而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这里,投奔到新的世界去了。
话剧改编的电影与往常看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感觉像是话剧形式的加长版,少了镜头的美感,话语比较多,一句接一句。但我觉得形式不重要,只要是能引发思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而不是笑过哭过就完了,第二天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

观后感《《驴得水》观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