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00字。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人和食物
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
不管聚散和悲欢
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
总有一种味道
以其独有的方式
每天三次
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
认清明天的去向
不忘
昨日的来处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几经推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上周五(18日)开播。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也让观众倍感亲切。21日,留学生牛宁也在北京海外网刊文,讲述他的“观后感”。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吃货们”的呼喊下,终于在4月18日拉开大幕。依旧是第一季熟悉的解说、背影音乐及剪辑手法,还有让人口水横飞的各种美食。

初次听闻“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东西还是在微博上,当时我还在英国读书。等到有机会在youtube上看到这个节目完整版的时候,这个词组已经在地球那边的祖国红得发紫了。倒不是传播得慢,而是它火得太快。

出来一年的时间里,再难的事都忍着没哭过;可当那些热腾腾的馍馍配上中国风的乐曲一齐袭击我的五官与五脏时,却不知怎的就湿了眼眶:有委屈,有想念,更有骄傲。这种复杂的情绪或许只有出过国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时候就一种感觉:国外再好的人文环境对我也毫无吸引力,中国才是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国饭菜把我养大。

在小小“崇洋”心理作祟下,出国前的我很向往那种天天面包加牛排的日子。可真的来到岛国之后,面包没吃两天就咽不下去了——所有面包都是一个味儿;牛排也吃不下去了,做不熟不说还充斥着一股腥膻味,加什么酱料都去不掉;最最怀念的青菜却只有3、4种,而且价钱堪比鸡肉……在youtube上看完《舌尖》后,我身边有朋友立马制作了“舌尖上的英国”:在这个国家的中心伦敦,人民比较喜欢吃fish and chips(炸鱼和薯条);而在中部的曼城,人们还是喜欢fish and chips;但是在遥远的爱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欢被油炸过的fish and chips。这番调侃在facebook(脸书)和t)可对于当时飘荡在海外的我们来说,无论哪里的食物,无论谁出场几分钟或者遗落了谁,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来自祖国的味道”。旁白中反反复复提到“中国饮食”、“中国文化”,对比号称“食物只能用simple(简单)来形容”的英国,我没法不为自己来自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而深感自豪。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片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曾设想:假如我是外国人,看完这个纪录片,会不会特别憧憬来到这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们,有幸品尝当地的美食?

于是我把《舌尖》推荐给我当时的导师,和他简单讲述了片子的主旨与内容,这位来自委内瑞拉的大叔很开心,他和我说他一直都知道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但仍然惊讶于一块豆腐竟然有这么多种做法。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与Discovery(探索)媲美,却没有英文版,无法让全世界都看得见。

身边不少外国朋友都这样说过:你们中国人完全可以用美食征服世界!这句话不假,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会有中餐馆的踪迹。虽然都是小买卖,没法形成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品牌效应,但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对外国人来说,宫保鸡丁和饺子都一样——“中国食物”。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餐馆往往只有食物本身,很少有文化。我真的怕,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吃过中餐,却愈发容易忽略每一道食物背后意味更深远的中国文化,而这,才是中国美食的精髓所在。

记得踏上回国的飞机前,我在曼城机场的星巴克和为我送别的西班牙朋友说:一定要来中国,你会知道比宫保鸡丁好吃的中国菜还有很多。她当时这样回答我:“认识你真好,否则我可能永远不知道中国除了面条饺子还有那么多美食。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我们的感悟往往随着作品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观后感是我们将自己观看作品之后的感受写成的范文。如何写出让人一看就懂的作品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从人们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票、布票、油票……。)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果子狸纷纷出笼……

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人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粗粮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这一集里不仅讲了五谷,更是讲了一种“情”。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讲卖黄饽饽的老黄。

老黄是一个在农田中辛苦劳作的农民,他每个周要去两次城里卖黄饽饽。老黄上上下下都是实在的:黄饽饽是实在的,人更是实在的。他每个饽饽一块钱,决不降价。他认为流水线上生产的饽饽,远远没有用自家石磨磨出来后亲手做的好吃,这个做黄饽饽的粮食是一种叫糜子的东西。糜子其实做饭并不好吃,但一经老黄的手就会变得又香又软又甜。老黄做这些黄饽饽要三天,从早上三点到晚上九点,要经过七道工序,非常麻烦。

可老黄的儿子明明就在城里,而且还赚了很多钱,可老黄仍住在他的土房里,他在城里卖饽饽,只能勉强糊口。他放着舒适的生活不干,是因为他很热爱他的工作。他有一个意识,就是要把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美食文化继续代代相传,这就是美食的传统--手工制造。

看完之后,爸爸也和我说了他的童年记忆,爸爸的感受可比我多多了。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大人们从来不给孩子们买零食吃,孩子们只能等到过年。”父亲不禁深情地说:“我小时候,天天都盼着吃奶奶做的麦芽糖。做麦芽糖的那天,很早爷爷奶奶便开始生火煮麦芽水,当我发现麦芽水开始慢慢地蒸发的时候,我便赶忙去烧火,直到麦芽水越来越少,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用筷子去搅拌。就这样,从早上一直守到下午,麦芽水中的糖分终于开始慢慢地凝固,成为了稀疏的麦芽羹,用筷子一挑,几滴黏在筷子上,可又慢慢地滴进锅里。”说着,爸爸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的眼里流露出一种既怀念又神往的神情,我感觉好像有一个大锅就在爸爸身旁,锅里正散发着麦芽糖的清香。

在爸爸的回忆中,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一集中说“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代代相承的,父母亲手做的食物,如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粒种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长大后都会想起自己的家庭。”

我相信,不止是父母给我亲手做的食物,还有许多,如同父母今天陪我看电视,我都会把它们当做最美好的回忆,代代相传下去。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4)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变革体,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穿、住、用、行上愈发的相似,似乎当下的中国食物是最能区分一个地域特点的了。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对人们获得的食物种类起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环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饮食结构和食物做出选择。贮存、腌渍、晾晒、冷冻等诸多方式被使用来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舌尖2中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白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树为弟弟获取蜂蜜,归乡华侨的一顿萝卜饭,为女儿苦练抓跳跳鱼技巧的父亲,养蜂父亲颠簸路途中的患难与共等等,通过食物所承载的那份亲情,是更重要的。

这世间最好的厨师,最好的食物永远都是父母和爱着的人。这不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亲情。

因为中年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乡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队,麦客们低下的效率与现代化社会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断进程,裹挟着一些人们走进城市,进入高楼,而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大潮,是否会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不复存在?

所以中国这辆列车,请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5)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昨天晚上实在没时间,仅仅看了一集半,就断网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种毛豆腐,我吃过,在数分老师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还有臭鲑鱼和火腿汤我都有吃到诶,就是纪录片里讲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纪录片里说的"杭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酱鸭",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来给高中班主任带了这种当地特产,也不知道老师觉得口味怎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鸣谢单位,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单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电视台",我还以为江西的某个美食也有介绍,甚至会有万年的贡米的,但是七集看下来都没有看到关于江西的美食上场。陕西、山西的面食,东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笋,云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庆的辣食…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云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么黏,吃多了容易胀气的,他们怎么会以这个为主食啊!我们只有打麻糍的时候或打年糕的时候会用糯米的。

这个纪录片确实很赞!尤其是那宣传片的首页,如果没有看到镜头最近的筷子,远看还以为是红色的写意山水画,实则是腊肉的红色纹理,那么富有文化底蕴…

我知道,我所品尝到的仅仅只限于川菜和徽菜,但是,这一记录片带我领略了中国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蕴的美食,留在脑海的不仅仅是那热腾腾的氤氲的美食热气,还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悠长,以及味蕾中对大自然最为无私馈赠的感激…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6)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等待,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众多美食家(chihuo)的期盼中姗姗来迟,而且是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展露出来,作为首个周首播的央视节目,舌尖二可谓是吊足了胃口,赚足了眼球。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景美食,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着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人们的离愁,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味蕾大动、梦绕魂牵。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这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片子最后还是回归到了脚步上来,麦客们要回乡,苗寨的夫妇要远行广东,老谭要继续启程寻找花源,夫妻船又要上海狩猎。人,一旦行走起来,脚步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舌尖二,在极度浮躁的今天,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有冷静下来的感觉,也让人能够有所回味,有所发现。至于发现的是什么,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后感不能代表谁,也许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代表。我想,只要能引起一些人们的思考,哪怕仅仅是给人一些舒适的感觉,也许这个片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7)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透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能够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就应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能够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就应深思的问题。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8)

不需浓墨重彩,没有凤爪龙肝,只是几粒浸润汗水的米粒,在母亲的手中简单蒸煮,却已成为异乡的我们,在睡梦中勾起馋虫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饱含情意、和真挚的纪录片。如果仅仅是介绍美食,那只不过是天天厨房的纪录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这部能拍出此番情谊的纪录片,它渲染着中国精彩的饮食文化,氤氲着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浸透着中国人勤劳坚韧的高尚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顾名思义,美食只是一种媒介,重点在“中国”二字。通过食物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中国。这正是纪录片打动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

通过纪录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饭桌上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道菜,但它们饱含着采摘者和种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说藕,通过纪录片我才知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劳动,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为了卖个好价钱,要保证藕的完整。这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勤劳和坚韧。在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能去忍耐,我们都能用双手去改变。

食物是中国家庭观念的体现。片子中介绍了一个给村中老者祝寿的场景。人们将自己碗中最长一根面条,挑到寿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仅仅几个动作,就将中国人家庭观念中尊敬长者的态度,表现的淋淋尽致。我们没有西方人拥抱接吻那样热烈情感展示,我们只是最质朴的行动,和饱含情谊的食物,寄托出我们对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续。

食物,吸收雨露与阳光,经过人们辛勤的劳作,变成人们腹中的美食,成为我们天人合一的体现。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区的稻米梯田,人们在里面养鱼养鸭,鸭吃害虫,不用大药,其粪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朴素的智慧,应在自然之中,既顺应自然,又获得自然的回报,时时刻刻对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结尾的写到: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我们。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专题“《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推荐内容。

在繁华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乏味单一,观赏作品等于充实我们生活,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记录下来,观后感就能够更好的整理我们的逻辑。有关“《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为您带来的,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篇1)

《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

为了给弟弟上大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为充沛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

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加工转化者都是由人来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为主的叙事习惯,让人看到更为丰沛的人文气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但也有观众认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浑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几分刻意:“完全没了第一季淡然乡愁的感动滋味,刻意煽情纠结人情乡味,素材太多展开太广,有些凌乱。”还有观众更加直白的指出该片缺点:“编得像走基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画面够好,剪辑节奏太快。”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篇2)

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趣味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的视频短片,颇有感触。

看过视频,我知道了:原来在酸甜苦辣咸这几种味道里,辣最年轻,也最刺激。贵州遵义市,是一个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把辣椒当做下饭菜来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瓶辣椒酱,既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又是对辣椒的忠诚。在成都的菜市场里,辣椒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很多成都人对辣椒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之情。想想我们广东人,我们对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时,偶尔放一点提味。

说完辣椒,我再来说说白菜。冬季的中国东北,很多人都会吃白菜。它对于东北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由衷的喜爱,而且是打小的饮食习惯。东北天气严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众食用。没有了当季的新鲜蔬菜,那么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选。对于东北人来说,腌酸菜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用新鲜的白菜来腌制,味道会更好。这件事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简单。腌好的酸菜可以配鱼煮着吃,也可以和肉搅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馅儿的饺子。时代在变,大家的口味也在调整,可对于大多数的东北人来说,不变的就是对酸菜的热爱。

我觉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着不同的味道,我们应当享受这种美妙的味觉之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到了中国的辽阔,南北的饮食差异,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的花样翻新。

来自西南大山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笋,湘西农家的腊肉,岭南手工的腊肠,东北鲜族的泡菜,山西百多种面食,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白面馒头,北京的烤鸭,山东的鲁菜,天津的狗不理,陕西的肉夹馍,台湾的乌鱼子,太湖的大闸蟹,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火锅店,上海的酒糟菜,草原上的马**,青藏高原的酥油茶,云南的烤豆腐,广西的酸竹笋,杭州的酱鸭,金华的火腿,徽州的臭桂鱼,东北的酸菜肉粉条,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妈妈自己做的手擀面,家里人一起包的饺子,爸爸亲手做的年糕,奶奶做的汤圆,一幅幅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不同的美丽地方,领略了不同的饮食风味!

一道道菜,一个个地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衍生出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建议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这七集的纪录片,特别是喜爱美食的朋友,顺杰,叟哥,小胖子,君子,小政等朋友尤其要抽空看一看!

篇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

篇三:《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篇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篇五:《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


成功的曙光属于每一个奋斗过的人。观后感小编为您编辑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作文范文,祝大家学习进步。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这个纪录片我对它一直以来都算蛮有情感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没有认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实正是有了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觉得有可看性。
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它寄托于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可以说食不离情、情不离食。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生于安徽、长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饮食的印记,幸好如今也不算离家太远,饮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种幸运之事。不过我的骨子里可能是个对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较强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尝试尝试。只不过囿于时间、地点和金钱无法实现,那么能有这样的一个作品能够让我见识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广的文化也是极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够唤起人内心的馋虫,但是真正让人感动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况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经传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享受一样的食物,这种情感的纽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让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阳节,按理说对于现代人,其实关于这个节日的记忆已经相当淡薄了,我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了应该用何种方式去纪念这样一个节日,可是食物不会,便是三岁小儿也明白今日该吃重阳糕了,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仅仅拥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载着人类赋予其千百年不变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传递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拍摄的手法厚重,也不会让食物的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很多人觉得舌尖关于食物的部分较少,或许是一带而过,并不详细讲她的制作过程,虽然有些可惜,不过事物总是在那里不是吗,比起食物,能够给我们展示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丢失的传统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是谁又会再去了解我们是如何播种、如何收获,这些粮食蔬菜是经过怎样的工序被送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现在的旅游业主张回归农村、回归自然,自然与我们的食物是息息相关的,几千万公顷的梯田、各种各样的原始的耕作生产方式,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在干着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正是这些奇迹才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有时候,能通过这样的纪录片了解到,也是非常可贵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不仅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记录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这是纪录片的主题,也可以让观众通过美食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传承,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对于吃,我一直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给人的感动,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最深处,欣赏片子的过程中,会让人忘记现实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当中。一个食好和历史,甚至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关联上。细节,过程的展示,真实的展示每个事物变化的过程。可以吃到,但制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 中国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在吃中分享快乐,比瞻仰几千年的遗物来得更有人情味一点。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不是那种奢侈的满汉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这是比较吸引观众的一点,因为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会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视角入手,来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过程,画面精致而优良,让观众充满食欲。每一种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鲜十足,不得不勾起人们的味蕾。另一方面,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更添加了几分纯真,朴实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央视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很少看电视的我晚上在家也等着看。全体网民为一套讲美食的纪录片而兴奋,这件事情在当下的中国十分罕见,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讲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顾名思义讲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转化 的灵感,讲的是豆腐、奶制品这一类偶然的美妙发明。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 和事,整个片子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对于中国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从小被教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饮食 上。在世界版图上,做饭好吃的民族为此总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输出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头一桩贡献。法国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 火腿、德国和比利时的啤酒、希腊的橄榄油、东南亚的咖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饼、阿根廷的牛排这就是吃货眼中的世界地图。这张地 图是和谐的、动人的、充满幸福的。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但往往被人误解,因为它太过丰富、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太过微妙。十年前,在大 多数外国人那里,宫保鸡丁、木樨肉、左宗棠鸡这几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国菜(Chinese),现在,美国小镇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区别了美食的 输出和一个国家国际关注度的上升,或许不无关系吧。

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美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美国朋 友载我去遥远的中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出国的时 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北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 剂。身为中国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中国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中国胃。《舌尖上的中国》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 中国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美食知识普及之外,《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还很有感情, 因为它十分关注人,关注自然。它的叙述是这样开始的: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它以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 事,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了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它还讲述了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时的智慧,因此也更懂 得敬畏自然。这种种正面的精神和故事,是不是在向当今中国食品工业的乱象温和地提出批评?

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