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300字。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何以为家》观后感3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以为家》观后感

十年前看Caramel开始一直关注的导演,陆续听她先生写的原声,看她演的法国电影,直到Capharnaum入围此次戛纳主竞赛,成为个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见,当初所有的灵气聪明仍在,镜头却越发冷静干净。结局处的回暖,是残酷现实里女导演留有的慈悲。见过游乐园女神被扒光,洗过沾了鲜血的衣服,听过蜘蛛侠变成蟑螂侠的传闻。才知道美丽会变丑陋,纯净会变脏臭,英雄泯然众人,自己却无能为力。把童贞交给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诉状告父母,挤笑脸嘲弄命运。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从一句话的简介 就直击心灵 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 开篇就哭的稀里哗啦 结束 已经泣不成声 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那句在法院上12岁的小ZEIN的发言: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孩子永远是我的软肋,我给你五星还不行么...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何以为家观后感



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却不去抚养他们,很多人连户口都没有。那些贫穷的国家,父母不管养不养得起孩子,就不断在生下来,一个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却睡了一家人,六七个小孩。这些孩子不能上学,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大些的孩子就要来养家。

电影《何以为家》里面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赞恩,他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他每天要带着弟弟妹妹们去街上打工,他们就靠他一个人养活。他很疼爱自己的妹妹萨哈,但父母为了钱把萨哈嫁给一个比萨哈老几十岁的房东老男人,最后用一只鸡换走了萨哈。赞恩无法抢回妹妹,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等到他再回家时知道自己的妹妹已经不在了。他拿着刀去找房东,最后他砍了房东的一条腿,被警察带走了。在法庭上,赞恩向法官状告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他了生命,却无力抚养和教育,依然不停生育。最后他只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何以为家,大大的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安顿小小的我,弱小的肩膀上承担了生活的压力。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家庭,这样幸福地活着。

何以为家后感3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美好的周六晚上,和一起跑步的学姐,说走就走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中东地区为背景,从一场特别的庭审开始串起了主人公艰辛的流浪之旅。
整个电影没有炫酷的镜头,只是平铺直叙,却看得让人揪心、心痛和愤懑,一切都因为那份真实,由衷感受到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来自法庭上的那场对白,到底谁对谁错,我不知道,但各人有各人的艰辛,各有各的活法。
这场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导致的这一切暴力、凶杀和强奸,但是在中国,在我所处的教育行业当中,已经不再是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是教育理念的制约,多少父母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学会做父母就有了孩子,成为了爸爸妈妈,他们用上一代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的下一代,因为工作忙就像电影中的那个镜头,把孩子捆在了家中。
事实上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疯狂溺爱,生活当中充满了各种冷暴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和电影中主角的经历并无太大差别。
愿那些勇敢的孩子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这是我们对那些尚未被社会关注到的儿童最美的期许。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长江路支行—陈云翀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何以为家》观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小男孩的艰难人生
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收获了一致好评

并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复联4》的全方位碾压下
《何以为家》是近期电影院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没有场面没有Ip的小众文艺片
《何以为家》拼接不俗的口碑一路票房逆袭
相比《复联4》这样的万种防剧透大片
《何以为家》是即使全盘剧透
你也会被深深震撼的电影

故事讲述12岁小男孩扎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底层
一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破房子里
父母除了抽烟酗酒打骂孩子
就是不停的造人接连生了一堆的孩子
但是他们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孩子们不仅没有户口
无法正常上学还要负责养家
大点的孩子就在街头卖东西赚钱
小点的就用铁链子拴在家里
年龄最大的扎因则成了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除了要在房东的杂货店打工
扎因还要去药店行骗
帮助妈妈购买制度的原材料
对于扎因来说
家里都不是温馨的港湾
而是榨光他每一滴血汗的黑心工厂

纵然生活艰辛如此
扎因也一直默默承受
直到父母为了钱把他最爱的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
扎因痛心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就在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的时候
好心的服务员希拉尔收留了他

拉希尔其实不必扎因好过多少
她是非法移民带着年幼的儿子
孩子是个黑户见不得光
上班的时候就把他藏在厕所里跟扎因的父母不同
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自己的作为母亲的责任
她一边想尽办法延续假身份
一遍拼尽全力爱护孩子
扎因的到来让她有了喘息的机会
白天拉希尔外出上班扎因在家照看孩子、
晚上拉希尔下班的时候会带上客人吃剩下的蛋糕
三个人在一起渐渐有了点家的感觉
可温情总曾不过三秒
拉希尔因为没有证件被抓入狱

独自带着孩子的扎因迟迟等不到拉希尔回家
也找不到她在哪里
为了养活拉希尔的孩子
扎因只好重操旧业
去药店骗药制毒
去救助机构骗物资
可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两个孩子最终还是弹尽粮绝
走头无路之下
扎因决定把拉希尔的孩子交给人贩子
毕竟他保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下家
那一刻扎因终于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孩子
谁都保护不了
人贩子还答应只要有身份证明
就能帮扎因办理移民去一个自由的国度
就在扎因回家寻找证明的时候
得知妹妹难产大出血死了
妹妹才只有11岁
悲愤交加的扎因拿起尖刀
刺伤了按年龄都可以当爸爸的妹夫
然后因此入狱
妈妈来监狱探望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的消息
这让本就绝望的扎因彻底绝望了
他终于明白父母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最终他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向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要求他们不要再生孩子
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和妹妹的命运
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有新的弟弟妹妹
重新过一遍这样的悲剧人生

本片导演娜丁拉巴基曾经亲眼目睹显示生活中的战争和混乱
所以她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构建这个故事
想要揭露底层难民的真是处境
就连电影的小主角也不专业演员出生
而是导演从叙利亚难民找来的
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其实扎因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底层家庭的代表
他们生活在满目疮痍之中
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更别提基本的社会保障稳定收入和优质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父母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
把女孩作为售卖的物品
贫穷和无知形成恶性死循环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电影还打脸了世界各地每一位身患生育癌的父母
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的罪大恶极

《何以为家》观后感2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女性导演用其独特视角,展示了这被称为耶稣之城的阴暗一面。社会没有完整的体质,没有计划生育的管控,底层人民无休止的生育给孩子造成无尽的痛苦,孩子的生活、教育完全得不到保障,影片便旨于此。男孩结局的笑记忆深刻,更加令人心酸,佳作,推荐。


电影简介: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以前几乎从未关注过阿拉伯语类的片子,偶尔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便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父母的故事,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关于孕育生命的故事。

虽说在战乱频发的阿拉伯世界,生活确实很艰难,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何止存在于那样的社会中呢,其实在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于类似的情况,也许有多少人甚至都从未明白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为何。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这样的思想是十分普遍,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的呢?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是在压力之下生孩子的,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太多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催婚、催生也许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必备技能吧,父母的出发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子女好的,可是也给子女造成了压力。而社会的压力来自于,在大众的思想中,生儿育女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可是只有生过孩子女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谬论,可是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生儿育女才生的,其实在新生命真正到来之前,有多少从未想明白过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

回到跟电影思想有关的内容,在眼前的社会中,关于生命的孕育,有一个问题是跟电影内容相似的,就是很多人在孕育生命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现实能力的考虑。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些事情,有些看似条件不怎么样的家庭却孕育了多个生命,甚至于说条件越不好的,生的孩子越多。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有人说是意外,怀上了不生不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确实,可是如果自己注意点,又怎么会有意外呢?

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其实,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人们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给即将到来的生命,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好好地养育一个孩子,其实这个好的标准并不高,只是如果孩子多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承担的。而在很多条件差一点的家庭里,他们的期望只是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可是他们又是否考虑过其实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其实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现象,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父母,这样的现象也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事实上偷尝禁果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一个生命就是严重的错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这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根本不知道父母不成熟的人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倒了,后面的一切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对年轻的父母由于经济能力问题,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要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而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成长期的不完整,这样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更不要说在孩子最初人格树立阶段不成熟的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生儿育女的意义在哪儿,我不便妄加评论,但是这个意义确实值得人们去细细思考,而不是为了生而生。作为女性更是如此,如果不考虑清楚,那么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个社会总是在宣传男女平等,可是女性如果都无法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生儿育女、生不生孩子,那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但可惜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我想,每一个真正想做父母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到来之后可以给他们最好。可是现实中呢,有些父母从未想过自己能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创造多个生命,就像以前常见的,捡垃圾收废品也带着好几个孩子。也有一些父母,他们给了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但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还美其名曰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我觉得,在中国社会中,为了你好其实是最可笑的借口,有多少人就因为这句话做了自己本不想要的选择。

电影《何以为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好好养育他们,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家又何以为家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养育孩子,那么你们创造这个生命又是为了什么呢?

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文/梦里诗书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何以为家》里,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透过她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在这里从贩卖毒品到儿童买卖是那么的随处可见,从非法移民问题到孩子最为基本的生存都无从得到保障,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延伸为一部颇具深度的电影,而娜丁拉巴基透过这一系列罪恶事件的串联,却将最后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赞恩,本该是身处学堂,憧憬未来的年龄,却不得不整日为了生计辛苦奔波,而赞恩的家庭虽然是一个拥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这个家里,所充斥的也并不是其乐融融的温馨,赞恩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骂,漠不关心,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赞恩,其实从小就不曾感受过多少亲情,但电影却又透过剧情的展开赋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责任,这种残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笔。
面对赤贫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做事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深深的网住了像赞恩这样的社会底层,并使之将贫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罪恶横行的社会里,所有关于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复存在的。如果说在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里家庭的缺失只是个例,那么《何以为家》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则是中东不少家庭最为真实的缩影。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其实透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愚昧的固有的认知更只是使他们将孩子当成了商品和工具,这种认知的愚昧与一个动荡畸形的社会现状,二者是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由此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变得更为真实有力。
一个孩子眼中绝望的家与世界,将一幅凋敝混乱的社会百态跃然光影,而这部电影或许无法改变黎巴嫩的现状,但它却足以让每个人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能否肩负起一个家的责任。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与两友在纽约film forum看黎巴嫩导演Nadine Labaki新片《迦百农》(2018),戛纳评审团奖。一友哭得很惨;我极力克制与分析,也有一段没忍住眼泪(似乎是第一次出现监狱那场,感觉到了、读导演访谈也印证了,那是真的监狱、真的犯人,很多孤苦无依的小孩,很多非法移民,大概是这种真实的惨令人难过)。

与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与《小偷家族》一样,关于贫困家庭、关于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养护或无能力抚养给孩童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而在黎巴嫩,因为多年战乱,及近年的叙利亚战争难民绝大多数都由发展中国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纳超过一百万的叙利亚难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岁男孩Zain就是叙利亚难民,已随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没有学上,在街头长大,艰难度日,从未睡过真的床,全家人挤睡在地上也明白为何片中多次出现全家人拥挤睡眠的镜头,皆来自真实。Zain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一个难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终于睡到了真正的床,也开始学读写。

而成千上万在黎巴嫩或巴西贫民窟或美墨边境骨肉分离的孩子,并没有像Zain那么幸运,依然挣扎在饥饿中、置身于战争、政治体系、街头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怀孕期间更加留意贝鲁特街头巷尾的穷孩子,他们乞讨或作童工为生,她花三年时间调研,采访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们的境况,让他们的真实经验说话。她与摄制组在街头找到Zain,找到叙利亚难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亚非法劳工,及婴儿Yonas(她现实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们,拍摄之后也真如电影中一样被逮捕。

因为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经验与情感,有颇多现场发挥,比如Zain追着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来,全摄制组都跑起来,于是有大段纪录片般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长镜头。实景拍摄,真实人们,所有力求导演不干涉的真实性使得职业演员出身的Labaki认为自己在片中出现不妥,只给扮演Zain律师的自己几个简短镜头(依然有点违和感)。影片拍摄六个月,素材五百小时,初剪12小时,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剪到现在的版本两个小时,但感觉最后半小时还有剪裁的可能。Labaki与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获得资金拍摄此片。音乐在后半段偶有不克制之嫌,再少点煽情力量会更有力。

《迦百农》以法庭戏结构全片令人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特写》;关于这个战乱中儿童承受成人之罪的令人惊异与心痛的小男孩又令人想起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Capernaum(迦百农)原为圣经中一个地名,阿拉伯语意为混乱。这些最易受到伤害的孩子怨恨自己为何被带到这成人制造的人间地狱这些令欧美观众认为匪夷所思的奇观,也被有些影评人批评为poverty porn,导演对这种cynicism不以为然,她说:应该走出你写批评的咖啡馆,到真实世界去看看----很遗憾,绝大多数写批评的人都不会去到贝鲁特,看到他们认为惨绝人寰到虚假的奇观真的是那里的日常。真正的Zain认识小女孩12岁被迫结婚或被卖,儿童被强暴、被虐待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多高深的哲理或技巧,这样有切肤之痛的题材、这样真切的关注、这样并非猎奇的态度,就值得推荐。当很多人从欧洲视角妖魔化叙利亚难民,我们可以从近乎难民发源地理解他们的苦痛,而身在充当了战争灾难催化剂的美国的影评人却鲜有人提到此点,只狭隘地解读为个体卖惨故事。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何以为家》观后感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