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原创: 路灯下的萤火虫
看完这部影片,细细回味起来,即使我曾在各种媒体上听得不奈其烦,从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现在却多了些新奇与震撼。该作品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并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这一角度,刻划出一个鲜明、活生生的领袖形象,角度刁钻,可见编导用心良苦。只是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以‘情’为主线,难免在字里行间夹杂个人情感,这是否有失纪录片之名?
影片引领我们走近了毛主席,这一伟大、平易近人的开国领袖,又是否把他的目标带给了我们?他所处时代的三座大山真的已经完全消灭了吗?即使现在,我依然能够听见类似于“无后为大”、“生女不如生男”的千古谬论;依然能够看见一个小村官克扣全村老人的养老金,更何况一个村官尚且如此,再往上呢?如果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那中美贸易战有是从何而来?帝国主义的阴霾真的已经完全消散了吗?如果真正的敌人是我们是这个TI只自身,又当如何呢?
看完影片之后,简单搜了下影评,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观众的角度不同对该片的评价也有高低之分。惟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关于“历史”的评价。的确,历史掌握在有发言权的人手中,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段战争岁月的前辈或早已离去,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仅仅是从教科书或是影片这样二手甚至几手之后的资料。我想,若想真正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国家元首,又或许当社会的浮躁渐渐散去,一个更加有血肉、有长短、有哭笑的主席才会呈现在世人眼前。
然而,影片到现在都没有提及一件事,直到现在这件事的性质也是“暧昧不清”的,足可见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并不亚于古代的帝王。然而,它的的确确发生了,为这个多磨难的民族涂上了鲜红的一笔。不管是在王小波笔下还是在都梁笔下,当时演绎过、经历过、被称为“知青”的一代人回想起那段“疯狂的岁月”会报以怎样的感想我无从知晓;这件事对于整个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影响、对主席个人产生怎样影响我亦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我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父母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爷爷奶奶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千万乃至上亿、数十亿家庭、家人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然而,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经历过、见识过了集体无意识下的疯狂,现在能否重新重视个体价值,并予以尊重,换个角度来说,那种无意识下的疯狂真的不会再次出现吗?
纵观主席一生,不难发现它一生都充满着一种浪漫与英雄主义色彩。关于英雄主义,凑巧看到罗曼罗兰笔下一个句子,仅以此作为本文结尾: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精]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xx,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x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当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天安门上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是谁的声音,这么庄严,这么铿锵有力,这样激情四射,他就是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军事家,在他的诗中,往往透露出,他对革命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大展宏图,也透露出革命的艰难。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他曾在地图和沙盘上指挥着全中国的中国解放军和工农红军。
毛泽东从一位拥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一位决定着中华命运的传奇人物,他经历了多少常人所不能经历的事。他从一位刚刚毕业的知识分子到一位饱读红色书籍的共产主义领导人,他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当国民素质低下时,毛泽东曾幻想当一位老师,让下一代保卫自己的国家,然而现实却打破了他的美好的梦想,后来,在毛泽东的采访录里,他说,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是啊,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多少人因为无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正是这位曾经“被逼上梁山”的青年,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高不可攀的里程碑。
“我要用文房四宝打倒反动派。”大家听到这句话,可能感觉很奇怪,怎么用笔去打反动派?然而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满怀激情的豪言壮语,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笔视作枪杆子,纸张就是战场,毛泽东用特殊的方式在与反动派做着斗争,取得了胜利。如果主席没有博览群书的知识,怎能夸下这样的海口,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当时的情况,我们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吗?我们能有这样的信念吗?答案是唯一的:不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那么多的知识吗?这是其次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他的才华。
从主席的身上,我们不光能学到这些,我们还应该学到主席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主席的拐杖简单到我们不能想象,就是一根树枝在外面缠上了一层橡胶,就是这根拐杖伴随了毛主席以后的几十年。然而我们现在还具有毛主席那种不奢侈的习惯吗?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了,难道时代不同了,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就应该消失吗?
还应该学习毛泽东的领袖风采:1.睿智2.包容力3.亲和力。睿智是指毛泽东有智慧,有能力,这是毛泽东之所以优秀的基础。包容心,毛泽东有很大的胸怀,也很能包容别人的过失,“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这句话用来形容毛泽东很合适,因为他充分利用他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短处适当的包容。亲和力,毛主席除了对敌人,对任何人都是笑眯眯的,对待下属,甚至对待那些村民都是很和蔼的,让人感觉平易近人。这就是毛泽东独特的领袖风采,只有掌握了这些领袖风采,你的人缘就会迅速上升。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是啊,走进毛泽东,学习毛主席。毛主席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屹立在我的心上,激励着我永远向前进……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主席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由艾辛执导,这也是一部纪录片,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新中国的领导人,对于新中国来说,他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走近毛泽东观后感1000字欣赏。
看完这部影片,细细回味起来,即使我曾在各种媒体上听得不奈其烦,从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现在却多了些新奇与震撼。该作品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并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这一角度,刻划出一个鲜明、活生生的领袖形象,角度刁钻,可见编导用心良苦。只是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以情为主线,难免在字里行间夹杂个人情感,这是否有失纪录片之名?
影片引领我们走近了毛主席,这一伟大、平易近人的开国领袖,又是否把他的目标带给了我们?他所处时代的三座大山真的已经完全消灭了吗?即使现在,我依然能够听见类似于无后为大、生女不如生男的千古谬论;依然能够看见一个小村官克扣全村老人的养老金,更何况一个村官尚且如此,再往上呢?如果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那中美贸易战有是从何而来?帝国主义的阴霾真的已经完全消散了吗?如果真正的敌人是我们是这个TI只自身,又当如何呢?
看完影片之后,简单搜了下影评,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观众的角度不同对该片的评价也有高低之分。惟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关于历史的评价。的确,历史掌握在有发言权的人手中,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段战争岁月的前辈或早已离去,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仅仅是从教科书或是影片这样二手甚至几手之后的资料。我想,若想真正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国家元首,又或许当社会的浮躁渐渐散去,一个更加有血肉、有长短、有哭笑的主席才会呈现在世人眼前。
然而,影片到现在都没有提及一件事,直到现在这件事的性质也是暧昧不清的,足可见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并不亚于古代的帝王。然而,它的的确确发生了,为这个多磨难的民族涂上了鲜红的一笔。不管是在王小波笔下还是在都梁笔下,当时演绎过、经历过、被称为知青的一代人回想起那段疯狂的岁月会报以怎样的感想我无从知晓;这件事对于整个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影响、对主席个人产生怎样影响我亦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我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父母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爷爷奶奶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千万乃至上亿、数十亿家庭、家人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然而,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经历过、见识过了集体无意识下的疯狂,现在能否重新重视个体价值,并予以尊重,换个角度来说,那种无意识下的疯狂真的不会再次出现吗?
纵观主席一生,不难发现它一生都充满着一种浪漫与英雄主义色彩。关于英雄主义,凑巧看到罗曼罗兰笔下一个句子,仅以此作为本文结尾: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深入发挥,将自己的感悟写深,写透。你有没有为了写观后感而收集过相关资料呢?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的毛泽东以此明鸿鹄之志,吟鲲鹏之情。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他立奇志,行奇事,交奇友。他特立独行,他锐意革新,他不甘平庸。他以一个年轻人独有的热情和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改变这落后的旧中国。他要的,是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平的新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壮年的毛泽东,这个慨然昂扬的男子,助中国共产党以薄弱的星星之火成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领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导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摘下,狠狠地摔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脸上。
可岁月的风刀霜刻,年代的变化沧桑已使曾经的风华正茂,意气正盛的青衫少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戎装盛年变得苍老龙钟。只是,那一身英雄气概,三分首长风范,却丝毫未减。
岁月,可以在墙头上剥落曾经的繁盛豪华,也可以在人面上刻录如今的沟壑纵横,亦可以在石板上回荡千年的期望等待。只是,有些人,有些事,任是岁月也无法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从历史的变迁中抹去。有些情结,有些气概,亦是无法轻易随风而散,不会就像风前絮般,欢也零星,悲也零星,它会如陈年的女儿佳酿般,历久弥香。
滚滚长江的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几多英雄。多少风云惨淡湮没在历史长流中,单留下永不掉落的浪花演绎着快意恩仇,永不停息的江涛吟唱着成王败寇。只是,青山依旧在,夕阳也红了又红。白发渔樵,秋月春风,浊酒一壶,管他浪迹几何,我只要契阔谈宴,对酒当歌。
自古不乏壮志凌云几分愁,高堂明镜悲白发。烈士暮年,壮心虽不老,但已力不从心。岁月沉默,夕阳不走。昔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今日刀钝刃乏,发华鬓白。不过,纵流光容易把人抛又何如,起码,曾经,我黄沙百战穿金甲;起码,曾经,我有翠袖殷勤把酒呷。风沙侵蚀的是我行将就木的身体,却触不到我慨然铿锵的不灭豪气。浪花淘走的是我琐碎落魄的一生,却卷不掉我为苍生拔过的剑,受过的伤,流过的血。
侠骨雄心,笑看坚铠丛中逬万矢;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是非成败,且留后人去评判笑谈。
这部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的纪录片,持续了90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作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收藏的许多宝贵文献资料,该电影选择了许多未公开的珍贵历史画面。许多专家在审查这部电影后,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新颖的。
《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以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表现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以所知道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中国革命的艰难历史。
这部电影导演艾辛告诉记者,接近毛泽东不是人物船记、功绩电影和资料的总结。电影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也是毛泽东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的再现。细节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毛泽东必须戴大口罩,以免吸烟,吸烟。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就是毛泽东在遇到非洲太太时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好奇地抓住非洲太太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对方向他举行非洲礼仪时,毛主席幽默地屈膝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77岁了。
现代歌手摇滚风格的吉他在开头和结尾唱歌时,它似乎告诉人们:这是2003年的毛泽东。
看完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伟大的形象又变得那么可亲可爱。
毛泽东也是人,普通人,一位可爱喜欢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谈笑风生的老人。只是时势造英雄,民族的屈辱,民族的衰亡,需要一位领袖,一位统帅一位舵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毛泽东要“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他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他勇于挑战,有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的雄心和壮志;他有阅万卷书,读百家言,融会贯通的智慧和远见;他又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和豁达;正是有这样的豪情万丈和激志自信,是毛泽东适应了时势的要求,让他用笔杆子赶走了小日本,击败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毛泽东自己也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神和永远的向导。
纪录片开题一段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寥寥几十字,道出了毛泽东的辉煌功绩和做人的谦逊。其实褪去毛泽东的光坏,他就是一位仁义、智慧、慈爱、风趣,喜读书爱写作的平常老人。这就是现在又看毛泽东我的看法,对他本人又有了深一层本质上的了解。
毛泽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带兵打仗,他的志向是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用笔写尽天下文章,做一位诗人文学家,从来不想与人打仗,更何况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呢?一次记者问答的媒体采访会上,一位刁钻的记者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想到去打仗夺权,毛泽东的回答仅有四个字:逼上梁山。是的,不是因为老蒋欺压太甚,不是因为无可选择,谁会愿意去打仗呢!这也是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可见毛泽东是一位有仁义爱的人,不得已时才会选择极端手段。
步入晚年后,毛泽东越发地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志向,越发地表现出自己平和幽默的一面。毛泽东喜爱青年,面对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他表现出了激励育人的一面:“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战争结束了,毛泽东也想回归自然,率真直爽让他的眼角里总是充满了慈爱、宽容与平和。毛泽东喜欢宴请朋友客人,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席间递烟夹菜,谈笑风生,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会见美国的基辛格夫妇是,毛泽东风趣的一语双关的说起了英文“paper tiger(纸老虎)”,请几次到访的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北京城,在会间造访的非洲妇女时,笑容可掬的学非洲屈膝礼以还礼。就是在这些严肃的外交场合,毛泽东也是一展率真幽默的自我,这是他的本性。
毛泽东是世界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国家领导人。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育之长之农民气息的土地上,他深信“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全中国”。最后毛泽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胜利了,人民胜利了。晚年的毛泽东更想靠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因为他本身的博爱之心,因为他深知“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他喜欢走访调查全国各地,喜欢拉着老乡的手席坐田间地头,与之聊天。闻着农民的气息,毛泽东就神清气爽。后来,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外出时必须戴上口罩,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认不出他了,他因此也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如是说。毛泽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外调查各地,但是口罩然他远离了群众,毛泽东心里很不舒服,休息是,他独自瞭望远方,神情无奈黯淡。
毛泽东怀着仁爱之心,始终心系群众。他曾风趣的说:“我毛泽东喜欢吃鱼,活着吃了不少的鱼,等毛泽东死了,把他的骨灰洒在江水里,让鱼儿来吃,吃的肥肥壮壮,再更好的服务人民!”毛泽东就是这般的系天下系百姓,“为人民服务”是他叫道政府官员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
“人总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我死了,大家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讲话,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如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伟大而又谦逊,可敬可爱可亲,正因如此,顺应时代的毛泽东才会被人民所膜拜至万世吧!
最后,谨以此片的结尾来表达我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敬吧!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看完《走近毛泽东》,一篇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做起,团结周围的同学,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我深知,我的目标很远,这就需要我从点滴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说到了也要做到。这才能使自己拥有党员的品质,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努力!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主席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笔者挑选此文来为大家解析最新的“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相关知识,如何避免将读后感写成俗套的模式?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在于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为什么不将读后感写成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结合的形式呢?撰写读后感是将个人思考与知识点结合最好的方法之一。欢迎大家关注本站并随时关注最新动态!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电影叫《走进毛泽东》。
周末,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主席的影片《走进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希望大家能观看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你对毛主席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看完《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后,我对毛泽东的第一评价就是“毛泽东,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伟人。”一个从x偏僻的小山中走出的石三伢子经过重重挑战,不断打拼,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诚然,他一辈子的追求都是发展,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每一步都是不断向前看,改革、发展是他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艰辛步履的反映。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己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弃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x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需要惊人的能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己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应该具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积极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xx,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x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主席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毛泽东》这部记录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记得纪录片中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啊,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
毛主席曾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见毛主席的豪情和胆略,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冒着被中央革职的危险,毅然决定转战井冈山,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井冈山成就了毛主席。最后才会出现农村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才会有新中国。不愧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导师啊,尽管晚年有一些错误,仍是瑕不掩瑜,他的伟大人格魅力永远照耀中国人民。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一些感人的事情、伟大的政策和果断的决定。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充满感情的领导。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建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起的作用和地位。土地战争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找出在中国怎么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
毛泽东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毛泽东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片中毛泽东总喜欢到全国去考察,喜欢和群众接近。
观看了《走近毛泽东》,将使我打开思考的空间,对中国共产党了解得更多,对毛泽东思想了解得更深入,很感谢老师给我们放的片子。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着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作为一个美国人,特里尔先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将他放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气候中,放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土壤里,进而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返回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也惟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
毛泽东是20世纪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他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乌托邦理论的一支插曲,而是对中国社会的重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毛泽东作为一位管理者比作为一位传统观念的反叛者、导师和斗士远为逊色,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这位魅力超群的政治家“支配了一个需要‘超人’的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如果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毛泽东将被视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奠基人。
历史的引力无处不在。毛泽东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和他的同志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给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投下了自己巨大的身影。当代中国人必须明智地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因为毛泽东已经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了,不可分割,难怪有人这样说:毛泽东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读懂了毛泽东,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青史如鉴耀千秋!”在一篇访谈录里,新华社记者曲志江、李术峰说得好:“谁也无法否认,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谁也无法抗拒,毛泽东拥有的强烈而长远的个人魅力和精神力量。”
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点名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但在毛去世后,铁托却称赞毛是一位“巨人之中的超级巨人”。对此,连特里尔先生也感到大惑不解:“事情总是这么奇怪,50、60年代诋毁他最多的政府,1976年却对他的赞辞最多。有些领导人说他是人类历史上一千年才会出现一个的天才。美国《新闻周刊》当天发表的社论标题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
没有任何崇拜者会比他生前的对手和敌人,更知道毛泽东存在的意义和分量,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对于毛泽东,今天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本《毛泽东传》中找到答案。
这部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的纪录片,持续了90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作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收藏的许多宝贵文献资料,该电影选择了许多未公开的珍贵历史画面。许多专家在审查这部电影后,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新颖的。
《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以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表现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以所知道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中国革命的艰难历史。
这部电影导演艾辛告诉记者,接近毛泽东不是人物船记、功绩电影和资料的总结。电影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也是毛泽东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的再现。细节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毛泽东必须戴大口罩,以免吸烟,吸烟。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就是毛泽东在遇到非洲太太时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好奇地抓住非洲太太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对方向他举行非洲礼仪时,毛主席幽默地屈膝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77岁了。
现代歌手摇滚风格的吉他在开头和结尾唱歌时,它似乎告诉人们:这是2003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努力。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前行的力量,从伟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农发广饶县支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靠近毛泽东,让新老党员感受到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学习留下宝贵的精神。
根据纪录片,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驱。首先,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了追求理想,决不放弃斗争,决不满足现实,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其次,他是战略家,他熟悉历史,谈论古今,对现实有良好的大局观,有人没有的国际视野,世界视野,对未来有优秀的预判能力,可以制定战略,决胜千里。再次,他有挑战精神,对现实有批判精神。他立足于现实,不满足于现实。为了实现理想和战略,他将挑战传统,包括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传统。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镜子,这两者互相映照,产生了参考和启发。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到第一中国革命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看了纪录片后,党支部委员成龙同志对这次看纪录片发言:百年风云激动,创造盛世伟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我们要把党史学习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如何避免两极分化,说到底就是一个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努力去解决的问题。邓主席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大会也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儿子。因为他生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最为了解。早年他做过农村调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阶级状况,对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蕴藏的革命性的认识也最为深刻;对中国革命的动力在哪里,最为清楚。正是在农村的环境里,他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又把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毛泽东这一辈子,对农民,对这些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是怀着深深的感情的。他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需要去帮助、去解救的人。因此,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是贫苦农民的代言人,当成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毛泽东最大的原则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社会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努力避免两极分化,使他们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特别担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掌权以后会脱离群众,如果脱离了群众,就要让他们去“洗洗澡”,去接受群众的改造,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整党整风,包括三反五反,他都抓得很紧。特别是下决心枪毙张子善、刘青山,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被认为是了杀了两个人,管了20年。
毛泽东改变中国历史
毛泽东的一生,成败得失都有。问题是,我们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要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平台,来看待毛泽东。
中国人常说两句话,“不以得失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恰恰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们三个评价体系和认识标准。
第一个,就是“以得失论英雄”。这里的得失,有很多种,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评价主体个人的得失”,也就是指我们评价者从自身的得失、切身的感受、个人的好恶去进行评价。不以得失论英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我们本人的、自身的得失来论英雄。
说是不以得失论英雄,但又有多少人不是以自己的得失、从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去评价别人呢?
比如说中国的老百姓,他们为什么感念毛泽东?还不就是因为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让他们翻了身,当家做主人,政治上有了话语权,经济地位有了改变。这种朴素的感情使他们永远缅怀毛泽东。
从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个东西错不错?我个人觉得不错。因为一个人如果完全超出自己的感情来评价,第一不真实,第二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仅仅从个人得失、从自身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全面不全面?肯定不全面。因为这样的认识毕竟是个体的、感性的,很容易碎片化,很容易偏颇,很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所以时至今日仍会出现有的骂毛泽东、有的赞毛泽东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评价标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的成败,与个人得失相比,更多的是强调客体的成败,或者说我们评价对象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成败是事实,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一种价值的判断。这种基于事实的评价,相比起前面的“以得失论英雄”,要客观得多。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主席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观赏一部影片时,观后感是展现观众对作品喜好情绪的真实呈现,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观影/读书的感受,您从作品名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我们为您特别为您精选的“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一定能够带给您惊喜,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看完《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后,我对毛泽东的第一评价就是“毛泽东,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伟人。”一个从x偏僻的小山中走出的石三伢子经过重重挑战,不断打拼,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诚然,他一辈子的追求都是发展,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每一步都是不断向前看,改革、发展是他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艰辛步履的反映。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己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弃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x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需要惊人的能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己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应该具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积极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作为一个美国人,特里尔先生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将他放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气候中,放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土壤里,进而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返回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也惟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
毛泽东是20世纪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他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是乌托邦理论的一支插曲,而是对中国社会的重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毛泽东作为一位管理者比作为一位传统观念的反叛者、导师和斗士远为逊色,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这位魅力超群的政治家“支配了一个需要‘超人’的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如果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毛泽东将被视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奠基人。
历史的引力无处不在。毛泽东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和他的同志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给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投下了自己巨大的身影。当代中国人必须明智地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因为毛泽东已经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了,不可分割,难怪有人这样说:毛泽东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读懂了毛泽东,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青史如鉴耀千秋!”在一篇访谈录里,新华社记者曲志江、李术峰说得好:“谁也无法否认,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谁也无法抗拒,毛泽东拥有的强烈而长远的个人魅力和精神力量。”
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点名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但在毛去世后,铁托却称赞毛是一位“巨人之中的超级巨人”。对此,连特里尔先生也感到大惑不解:“事情总是这么奇怪,50、60年代诋毁他最多的政府,1976年却对他的赞辞最多。有些领导人说他是人类历史上一千年才会出现一个的天才。美国《新闻周刊》当天发表的社论标题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
没有任何崇拜者会比他生前的对手和敌人,更知道毛泽东存在的意义和分量,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对于毛泽东,今天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本《毛泽东传》中找到答案。
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
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前行的力量,从伟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农发广饶县支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靠近毛泽东,让新老党员感受到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学习留下宝贵的精神。
根据纪录片,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驱。首先,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了追求理想,决不放弃斗争,决不满足现实,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其次,他是战略家,他熟悉历史,谈论古今,对现实有良好的大局观,有人没有的国际视野,世界视野,对未来有优秀的预判能力,可以制定战略,决胜千里。再次,他有挑战精神,对现实有批判精神。他立足于现实,不满足于现实。为了实现理想和战略,他将挑战传统,包括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传统。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镜子,这两者互相映照,产生了参考和启发。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到第一中国革命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看了纪录片后,党支部委员成龙同志对这次看纪录片发言:百年风云激动,创造盛世伟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我们要把党史学习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xx,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x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李克强、李成玉、王全书、陈全国、张建中、孔玉芳、李柏拴、张世军和省人民代表大会、省政府、省政协、省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同志、担任副省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省委各部委负责同志、机关干部、崇敬之情,集体观看大型文献纪录片《接近毛泽东》,怀念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丰功伟绩,回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辉煌发展历史。
靠近毛泽东以毛泽东同志一生的革命经验为背景,立足于挖掘毛泽东同志与人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历史中断的再生中,生动地展示了伟人的个人风貌和人格魅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好作品,是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历史教育的好教材。
看完电影后,许多同志说,在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之际,看《接近毛泽东》是有意义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为我党和军队的创立、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有些老同志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生前非常关心河南的建设和发展,相继去河南20多次,我们要永远记住他老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贡献,深刻关心我省人民。李克强指出,围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缅怀他的伟大成就,学习他的辉煌思想。目前,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最重要的是不断推进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个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学习、继承、发扬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大众的痛苦,全心全意为人民寻求利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记住两个必要,始终坚持党为公众、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双节即将到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总是把大众的安危冷温挂在心上,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大众,深入灾区,认真解决与大众有关的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确保全省人民度过快乐和平的节日。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努力。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看完《走近毛泽东》,一篇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做起,团结周围的同学,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我深知,我的目标很远,这就需要我从点滴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说到了也要做到。这才能使自己拥有党员的品质,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努力!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200字(一)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看电影——《少年毛泽东》,少年时毛泽东非常机智,也非常有同情心,但是他的爸爸不信任他,但是直到有一次,闹了旱灾,庄稼没有好收成,又遭上了蝗灾,成千上万的蝗虫把天都遮黄了,可毛泽东却面无惧色。蝗虫把粮食都吃光了,一根都没留下,乡亲们都拿着东西向斌老爷借粮,可是斌老爷死活都不开门,乡亲们都饿得没饭吃。而毛泽东的爸爸毛顺生在家里储存了许多粮食,可是却不愿意分给大家。最后毛泽东跪了下来,爸爸才同意把粮食分给大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同情心和勇敢,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200字(二)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少年毛泽东》,讲述了毛泽东小时候在一次大旱中,并老爷和百姓们一起祭祀求雨,管家就去偷吃贡品毛泽东看到了,阻止了他但却被诬陷,一次他的爸爸毛顺生非常生气。而之后蝗虫来了,并老爷和百姓们就轮流守夜,毛泽东就和他的好朋友们牛伢子、秋满、幺妹还有母鸡、毛泽东的宠物雄鹰一起联合百姓用烟花消灭了蝗虫,但是蝗虫又来了而且非常的多,把田地都吃完了,大家就拿上农具以防万一到并老爷家借粮,并老爷见了十分害怕,就命令人拿上鸟铳,防守堵住大门,就在准备发射的时候毛泽东说他家有粮,毛顺生不愿意把粮借给别人,因为这时他儿子的学费,而毛泽东却说他不上学了并且给毛顺生跪下,牛伢子、秋满和幺妹一起跪下,毛顺生才同意了,这时并老爷也派人把粮运过来,一起帮大家吨过了荒年,毛泽东也去外面读书,把鹰给放了。看了之后我知道了人不能自私又想毛泽东一样善良,要有志向。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200字(三)
今天,肖老师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名字叫“少年毛泽东”
看了《少年毛泽东》这个电影以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六岁时就干起了农活。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挑水、喂猪、还是推谷、犁田、收割,样样都行。
有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去地里收豆子,顺便让毛泽东的弟弟也去了。兄弟俩一块到了地里,弟弟仗着自己小,耍小聪明,就先挑了一块豆子长的稀的地方干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收割了一大片空地。毛泽东却选了一片豆子长的密集的地方,弯下腰老老实实地收割着。
过了半晌,父亲来到地头,一眼就看到小儿子那里有一片空地,便连连称赞小儿子手脚麻利,干得快。当然也就责备当哥哥的收的慢竟然不如弟弟能干。
毛泽东并没有指望要在父亲那里得到表扬,也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只是直了直腰,擦了擦汗水,示意父亲先看看自己收的豆子再下结论。结果,父亲当然看出了实情,顿时觉得自己说话太直接,委屈毛泽东了,于是默默点头,不再说话了。
观后感《《走近毛泽东》观后感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