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

《辛亥革命》600字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辛亥革命》600字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辛亥革命》是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看来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孙中山先生以及一大批有学志士为了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劳途奔走,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在今天我们看来,他们的确是那么的伟大。即使肌肠噜噜,困难重重,也都能怀抱解救中国的大理想,冷静的,智慧的解决问题,采用各种决策,从各国游说,组建同盟会到推翻清政府。真的很不容易,这其间的矢志不愈,信念之坚定尤为让我敬佩。

时隔差不多一个世纪多后的今天,中国已经统一了,也达成了中山先生当时伟大理想,社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国富民强也已经尽在咫尺,社会已亦渐趋于和谐,但社会矛盾依然较复杂,社会主义的今天拜金主义盛行,两级分化愈来愈严重,社会资源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里,类似地主、财主已经出现。人人赚钱争当上游,都在跑道上拼命地跑,世界也都在鼓吹发展,社会现象也变得千奇百怪,几千年来似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类似食用油造假、贩毒制毒、美国因石油制裁利比亚、每天新闻里到处都有让你震惊的新闻。

这世界怎么了,人都怎么了! 其实站在地球之外来看都有些什么呢,人类就不过是地球上的灰尘而已,站在银河系来看地球而地球又是什么呢转回来看,那战争又是什么、你我又算什么,孙中山的革命在地球之外看是不是很渺小呢!

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在你我眼里它很大,大到天天都是很多事情发生,在宇宙眼里,它什么都不是更何况我们呢佛说:菩提本无根。也难到世人不及这样的大智慧,所以在人间轮回受苦

今夜又是思绪万千,写着写着愈是心情愁怅,但纪录此时此刻所思所想,没有顾忌还真算痛快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己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面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不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通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接受。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06年9月,清廷终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能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08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希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终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间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后来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今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最新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辛亥革命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转到那百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我们耳边仿佛响起那隆隆的战火声,眼前浮现出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献身。正因为这些烈士们,才让我们赶上了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出生在这么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所以,我们更要懂得珍惜。

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领导的,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华侨乃革命之母”。形象的说明了华侨和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缘,的却如此,在本世纪初年,广大海外华侨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忠心耿耿,赤诚一片,而孙中山先生对他们则是推心置腹,热情关怀,勉励有加。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辛亥革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可以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2】

我记得有人说过,“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令人欣喜的是,放眼如今,人们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而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安全,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一切。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那些英勇并饱含坚定信仰的革命烈士们更是永垂不朽的。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强才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都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做到的。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3】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带领着一帮,深受中国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迫害的老百姓,从武昌开始的起义。这一举推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政治,把无数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我敬佩那些勇士们。他们敢于向当时有十分大的权力的朝庭对抗。我也敬佩孙中山,他敢想敢做,才会有了这一次革命性的起义,他有能有谋,才会使这一次起义胜利;他组织力强,才会让人民军意见统一。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新中国的成立燃起了一丝丝的.希望之火。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的中国仍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亦或者已成为外国人的俘虏。

生在今天的这个太平世界,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我们不必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不必吃草根、树皮,不必在艰苦的环境里作战,我们还在乞求什么?为那华丽的衣冠与耀眼的财富而找父母不断榨取他们的心血干什么?生在这太平的天地中已是上天给予你的巨大的恩慧。

在学习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面而来,不要说命运如此,不要说我要放弃,想想先辈们,他们与那讨厌的命运做斗争,天塌下来也不会放弃,而是把天顶着,继续与困难做斗争。我们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相比之下算什么呢?我们也要与困难做斗争,直到把困难战胜啊!努力、努力再努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4】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20xx年10月23日上午,我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

纪念馆为石料建筑,整体建筑外形如一方石块,平静地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入口处,一条跨越水面、向上斜长延伸的走道直通大门――寓意着“共和之路”。石块已被凿开,隐喻辛亥时期英烈们开天劈地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历程。12米宽的道路从缺口穿入,笔直、向上。道路上随机陈列着辛亥英烈铸铜雕像,似在沿路而行。作为参观流线的主轴,当人们穿梭于英烈雕塑丛中,仿佛时空又回到了辛亥革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穿越厚重的石壁,尽端豁然开朗,象征着辛亥革命翻天覆地,揭开推翻了满清帝制的序幕和石破天惊的曙光。中山先生背影雕像矗立在路的尽头,又是路的最前方,似在思索中国未来的方向。

通过参观,我、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瞻仰辛亥革命纪念馆,就是要在全体预备党员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

虽然辛亥革命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了,但是孙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幸福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却永垂不朽。他历尽艰辛,践行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值得后人学习。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大环境下,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时刻牢记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也要充分的发扬民主,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坚持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倡导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的牺牲。

开头处,秋珐瑾就义前说:“我此赴死,是为了革命。”这一番话,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战斗激烈,起义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黄花岗。我的心紧张极了。这时,在海外的孙文游说募捐,让海外华侨同胞们为起义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随即起义,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个个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胜利,但阵亡了四千多人······

孙文在海外阻挠了清王朝向四国银行借款计划,使清王朝更无能。孙文是从一位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医生,到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因为他的无私,对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许多人宁愿追随他,也不愿受清王朝的贿赂。

当孙文当上临时大总统时,却表示谁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让位。看出他的无私,不光为自己着想。最后让位于袁世凯,看出他的守信,但这不能使中国富强。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但是,有了辛亥革命,就等于扫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为我们后面的革命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意义,是它推翻了清王朝,是它翻开了我们中国崭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6】

今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们第一次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看了这部历史性的电影,身为90后的我,其实并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能和家人一起看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也从电影中了解了中国过去100年的历史和曾经那些伟人所做的一切。100前的中国还很落后,在广州起义后,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其中电影片段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喻培伦身装炸弹,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清朝士兵同归于尽,来建立新中国,还有林觉民在被俘虏后,他虽然脚被锁链铐着,但他依然表明自己改革的观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骨干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莫过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只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真正了解其意义的又有多少?我们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现在崭新的社会是用无数淋漓的鲜血和别无选择的伤痛换来的。而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纪念那些伟人,向他们的行为致敬。也许现在我们还是会问革命所为何事?电影中的各位伟人给了我们答案……

在绍兴被杀害的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认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更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一个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而生在当代的我们所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眼前美好的生活。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这旅途上有你,也有我。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观后感


题记:有的人,生,为改造这个世界。有的人,死,也为改造这个世界。你呢,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郭世佑说,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货真价实的革命都不是在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时瓜熟蒂落的,否则,革命的艰险与献身精神就无从谈起了。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那些青年革命者血气方刚,冲锋在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正是在革命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爆发的。据后人统计,若以年龄论,这些革命者大多属于2026岁的年轻,那正是人生黄金时期,而这些青年人慷慨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后人,这种行为让清政府的那些老顽固产生了严重的疑惑,为什么这些青年人不怕死,为什么这些青年人要闹革命。这很好解释,浙皖起义中慷慨就义的鉴湖女侠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一句话,那就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
相对于那些年轻的生命,清政府已经老了,二百多年练就的骨血已不复当年入关之勇,血肉之躯、大刀长矛已抵挡不了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改变不了业已僵化的头脑,摆脱不了中国人受人欺辱的境地,更给不了人民幸福的生活。原因正如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说,肉体既习于安乐,道德智能则百凡颓废也。
是的,清政府自乾隆中期后,开始走了下坡路,根本原因,是满清政府在整体开始习于安乐。身体素质的下降,怎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怎能有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不怕死的人,只有不怕死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会不怕死呢?对,为理想,为信念,为所爱的人,为天下人的幸福,才能使那些青年人在近代挑起民族重任,把满腔的热血撒播在他们深爱的这片热土上。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毛主席说,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
一个家庭的未来不能看老年人,只能看青年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一样,只有青年人能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的优秀青年总是属于那些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前途连在一起的人。而近代一系列革命、起义主体正是这些青年人们。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决绝都是我辈青年应该学习、崇尚的。
所以,青年朋友们啊,我们要锻造好骨头,坚定我们的意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国家的明天、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吧。

辛亥革命观后感12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1200字(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终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通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现在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1200字(二)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

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

辛亥革命观后感1200字(三)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知道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带领着一帮,深受中国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迫害的老百姓,从武昌开始的起义。这一举推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政治,把无数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我敬佩那些勇士们。他们敢于向当时有十分大的权力的朝庭对抗。我也敬佩孙中山,他敢想敢做,才会有了这一次革命性的起义,他有能有谋,才会使这一次起义胜利;他组织力强,才会让人民军意见统一。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新中国的成立燃起了一丝丝的希望之火。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的中国仍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亦或者已成为外国人的俘虏。

生在今天的这个太平世界,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我们不必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不必吃草根、树皮,不必在艰苦的环境里作战,我们还在乞求什么?为那华丽的衣冠与耀眼的财富而找父母不断榨取他们的心血干什么?生在这太平的天地中已是上天给予你的巨大的恩慧。

在学习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面而来,不要说命运如此,不要说我要放弃,想想先辈们,他们与那讨厌的命运做斗争,天塌下来也不会放弃,而是把天顶着,继续与困难做斗争。我们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相比之下算什么呢?我们也要与困难做斗争,直到把困难战胜啊!努力、努力再努力!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不只是一部影片,而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一举推翻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孙中山先生甘冒随时会被杀头危险,创建了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向人们描述革命的终极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民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革命的目的与此,人民的希望于此,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辛亥革命前期,列强主义者纷纷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东亚病夫”的儿女同母亲一起忍受着千灾百难!然而,无能的清政府干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的腐败,祸国殃民!

在这黑暗时刻,“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口号喊出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开始了!

武昌,武汉,南京……各地纷纷积极响应,一枪又一枪的“反君主专制”打响了!各地人纷纷加入革命,参加战斗!逼得清政府退位,“东亚病夫”站起来了!

辛亥革命,世界人所知,世界人惊叹,世界的东方,屹立起了东方的雄狮——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胡锦涛总书记说:做好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①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在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宣传工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或演讲)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国父的精彩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4.当国父在欧洲劝阻四国银行贷款之事成功后,又立即搭乘轮船归国。当时,清帝尚未退位,革命党人正在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军阀势力进行和平谈判。下一步的革命形势将何去何从,不仅全国人民十分关心,全世界人民也都很关心。所以,他一下船就有记者问:带回多少钱支持革命?。国父面对记者的提问,十分豪迈的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唯革命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国父此时虽然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是实质上也是在回答全国各派政治力量、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疑问。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②豪迈的语言常常能够具有一种逼人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干脆、有力、直白、豪迈的宣传,顿使全国民众疑念全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那些妄图保留皇室搞君主立宪的顽固派和保皇派们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是一万枚猛烈的炮弹,就连袁世凯也不敢再在谈判中提出类似保留皇帝的无理要求。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二、形式多样,激荡人心。

由于时间的限制,《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仅有100分钟。为了更好地探索群众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到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办法。在国庆期间,我查阅了《中华民国史》③和《文史资料选辑》④中的相关记载。通过查阅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我发现:在辛亥革命中,以国父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事群众宣传工作除了有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特点之外,还有几项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父年轻时口才就很好,逢事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国父便与革命同志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国父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更是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革命党中还有许多杰出的演说家。比如:鉴湖女侠秋瑾,每大会集,必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魂,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以撰写《革命军》而闻名全国的邹容凡遇学生开会,容必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敢骂慈禧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是演讲高手,他在苏报案出狱后来到日本。他利用革命党人和留学生集会欢迎的场合,作慷慨激昂的长篇反清演说,令听者荡气回肠,为之感奋,当时天正下雨,听讲者数千人竟咸植立雨中,无不动容。

在群众宣传工作中,文字宣传比口头宣传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报刊这种当时新兴的传媒形式,特别为革命党人所重视。早在1899年,被清廷污蔑为四大寇之一的陈少白先生就奉国父之命在香港筹办起《中国日报》,该报宣传排满,做革命党喉舌,即使其副刊上的文字,不管什么题目,内容都含有民族性的排满思想在内,为一般读者所爱读。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内地到港、澳乃至海外(特别是在日本),简直是铺天盖地。据辛亥元老、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冯自由先生在《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中的统计,清末各种革命报刊达到110余种。

除报刊外,革命书籍也是革命党人所常用的宣传工具。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革命党人编撰了大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其中既包括像章太炎的《訄qi书》这样学理蕴涵的著述,也有像刘成禺(汉公)的《太平天国战史》那样的借古讽今之作,更多的则是直截了当的宣传反清排满思想的革命读物。可以说当时的革命书籍既具有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形式多样化特点,又有着异曲同工地宣传革命的统一内容指归。遍地开花,群芳争艳。使清廷防不胜防,人心失尽。焦头难额,无计可施。

三、出奇制胜,妙计百出。

《孙子兵法.军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革命党人在从事群众宣传工作时,直接宣传反清排满思想是最为日常和主要的内容。像由邹容撰写的《革命军》,陈天华所作的《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册形式的宣传品,其直言不讳地正面呼号反清反帝、奋起革命,其鼓动力,不啻万钧雷霆。但革命党人并不排斥在群众宣传中使用奇招异术从侧面攻击清廷,赢得民众支持。

比如,时任山西同盟会评议部部长的景梅久先生就利用报纸屡施奇招。由于清廷的新闻检查制度十分严苛,他常常正话反说,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武昌起义爆发,他撰写了《鄂乱怀疑篇》一文,明明对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知之已确,深信不疑,文中偏写成吾人固未敢置信也;明明是要张扬革命之声势,但他只含混地(不指明是说清方还是革命一方)以武昌据长江上流,为南北重镇,水陆形势之区,兵备集屯之域也这样的言辞报道;明明知道原清军将领黎元洪并不出名,只是被革命党人临时推举为大都督才勉强参战指挥,却故意称欧人称为第一流名将,如此等等。其实在当时,凡是对时局真相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他笔后的真相。显然,这与一般的曲笔手法大有不同,已不啻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恶作剧般的调侃。

再比如:武昌起义爆发初,《国风日报》故意出一期白版。除一版广告及社会新闻外,正面一版全是空白,只在上面排了一行二号字道:本报从各方面得到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结果,这期白报一出,人心更是汹汹不定,都乱猜起来嚷嚷着说:大概革命军完全胜利了,清兵大失败了!各省都响应起来了罢!不然哪有一版禁登的消息呢?清廷感到如此更为不妙,便又派警察来报馆告诉编辑:除过靠不住的谣言,准你们登载就是。景梅久等人正中下怀。的确,一张白版,给了读者更大的猜测和想象空间,会衍生出诸多传闻,加重对清廷不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扰乱情势,这自然正是革命党人所希望的。如此白版,可谓此处无字胜有字,此时出奇胜入正。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当时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战线上出奇制胜的招术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它们与正面的反清排满宣传紧密配合、相辅而行,极大的增强了宣传效果,赢得了民众支持,鼓舞了革命斗志。

四、白话宣讲,浅显直白

众所周知,革命党人多数是知识分子,国父等领袖和骨干人物更是博览群书。因此在革命初期,个别革命党人常爱用艰晦文言文进行写作。比如章太炎在1907年的《神州日报》的发刊辞上写到:自古哲士哀时,达人砺俗。这样的文字,不要说在今天,即使在当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读得懂的。但很快,革命党人就能娴熟的运用白话文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下层民众进行宣传了。从此以后,革命党人的群众宣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事半功倍。

比如:福建大都督府参事会议员、老同盟会员林白水先生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写到:文言文报刊全是给知识分子看的,任你说得怎样痛哭流涕,总是对牛弹琴,一点益处没有的革命的希望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的小孩子阿哥、姑娘们但他们即使识字的文化也不高,不喜欢或看不懂那种之乎者也,诗云子曰类离奇古怪的文章。林白水自己为着这事,足足和朋友们商量了十几天,大家都知道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做白话报罢。这种以白话报刊来作为向普通大众宣传的方法有效的扩大了革命影响。

反观清廷出资所办的《政治官报》等御用报刊几乎都是以文言文撰写、编辑、装排和发行,订阅者仅局限于各级衙门的官员和幕僚,私人自费订阅者寥寥无几,在民间影响甚小,完全无法和革命党人所办的白话文报纸的影响力相抗衡。

五、在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启迪和思考

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方面的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无疑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归纳,大力学习借鉴。

1.因人而异。群众宣传,说到底是要讲给群众听的。宣传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宣传内容是否有道理,还要看群众能不能够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如果我们宣传的内容群众听不懂,或者压根就不想听,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搞群众宣传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量体裁衣,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国春秋时代,有一位名叫邓析的思想家说过: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见《邓析子》)意思是说,我们要搞好群众宣传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即或是最优秀的演讲家传播的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考虑听众的态度及条件,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国父搞群众宣传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真理。

2.形式多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内容、形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入手,提供多样化的宣传产品和形式,努力满足不同地域、层次、群体、年龄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坚持差异性原则,为群众提供更多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公园、街道文化中心等阵地,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但要占领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电影等传统宣传阵地,还要积极占领贴吧、网站、手机短信等新阵地。重视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有效引导群众宣传热点焦点,牢牢掌握群众宣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3.千方百计。要想搞好群众宣传工作,必须要千方百计开动脑筋。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十九计加一计。如果现在我们一个人能够提出那么几个方几个计来。宣传部下辖的各股室、各部门加起来就会有多少方?多少计呀?所以,只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尽其才,悉用其力,那么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解决和克服的,新形势下的江油群众宣传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4.通俗易懂。让群众听懂我们所宣传的内容是对我们从事群众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恰恰也是最主要的考验。因此,我们面对群众讲话时一定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言语来表达。这样才能让群众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才能给群众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在宣传工作时一味追求新奇甚至故弄玄虚,用一些艰涩难懂的词汇术语,让群众听起来非常吃力,就会影响宣传效果、会场纪律和群众情绪。不仅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群众还不买账。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引用(或不引用)群众不熟悉的词汇和典故,多采用群众生活中常见的俗语、俚语、成语和故事,让群众觉得和蔼可亲。

来部不久,部领导就要求我思考一下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的群众宣传工作,但由于我从来没有搞过群众宣传,也没就群众宣传工作进行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故而未敢妄加置喙。这次通过观看电影《辛亥革命》以及查阅相关史料,才使我对群众宣传工作有了一些启迪。其实,关于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江油的群众宣传工作,各级领导早已明鉴在心,洞若观火,游刃有余。我本不该冒昧妄言,但胸中芹意,无时不思报效。故而虽自知见解粗浅,文词疏鄙。依旧不敢稍有隐瞒。班门弄斧于前,谨供领导执政参考。


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一场震撼人心,轰轰烈烈的革命,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100年前,战争的硝烟蔓延在各地。革命联系的不只是性命,还是命运。今年的纪念辛亥革命的电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让人们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电影主要记叙了在晚清末年,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在之后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等一批革命党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大批革命骨干牺牲,黄兴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黄花岗。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振奋了革命军士气。阳夏战打得异常惨烈、艰难,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最后打败清廷,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

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这部电影展现了100年前的战争,让观看的观众仿佛回到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注重细节与展现,让观众感同身受。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虽然有一大批革命战士在革命中牺牲,但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有一些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和平,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爱国之人。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百姓。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虽不用效仿孙中山,从一个医生,变成革命带领者,国家大总统,但我们的爱国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我们也可以为社会出力,让祖国美丽。

革命烈士们,爱国战士们。你们为群众获得幸福,获得尊严。你们用生命保卫国家,平息浓浓的烟火。不管是赫赫有名还是默默无闻的战士,你们都一样,都一样是中国的恩人。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

影片一开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妇女身上,她身戴枷锁一步一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走着。她的步伐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她就是革命同盟会中的一位妇女代表——秋瑾。她边走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和刚出生的婴儿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无知愚昧的所谓的“大清子民”一声不吭地走着。此时她已在脑海里交出了一份对“革命”的答卷:革命并非革谁的命,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当一位清朝官员对她说:“你的两个孩子快要没母亲了……”而她却坚定地打断:“不,是天下的孩子们失去了我一个母亲。”那位清朝官员听完之后吓坏了,急忙解开枷锁,并让桧子手准备。而秋瑾说完,便毅然走上了断头台……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武昌首义前后,影片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们那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协作精神”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电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温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艰辛、可歌可泣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后来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己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今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


上周星期三晚自习一、二,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以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徐锡麟被杀、秋瑾被俘、彭楚藩等被抓、黄兴揭竿而起这些可敬的革命先驱者,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一股振我中华的豪情油然而生!

回看一百前的历史,我们看到懦弱无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国门被轰炸,主权被践踏,中华民族每况愈下: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孙中山为首的先驱者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早期他在日本创立了报社或团体之类的松散组织来宣传和探讨挽救民族问题。渐渐地思想成熟,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专门负责和领导具体地活动。团体成熟后就建立了同盟会,把各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结起来,形成同盟。这大大壮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后,就成立政党。用政党力量来挽救国家和治理国家。显然他的这种思路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一一用政党地形式来进行革命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和武装力量地形式。

接下来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斗士们,领导武装力量发动武装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立足。民-主共和国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看到了希望,人民开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

回看一百年前的历史,我们还知道以林觉民为代表的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回看一百年前的历史,我们更明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过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

回看历史,站在辛亥革命百念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是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

现在,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回看历史,我们怎么不会感慨万千、激动万分呢?同学们,我们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肩负起振我中华的伟大使命吧。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篇一: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篇二: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看电影《辛亥革命》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辛亥革命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兵变、暴乱或改朝换代呢?因为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3000年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与以往同类型的鸿篇巨制相比,《辛亥革命》的电影语汇彰显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在大历史题材常态呈现的恢弘场面与全景叙事之外,难能可贵的着力于核心人物的命运节奏,及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又绝非笔触细腻、视角独特这般空泛的字眼所能概括。

《辛亥革命》在表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上很见功力,不仅为革命人的“无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而且为孙中山超越历史的洞察力进行了辩护。辛亥革命是什么?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今天的人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

篇三: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辛亥革命,不只是一部影片,而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一举推翻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孙中山先生甘冒随时会被杀头危险,创建了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向人们描述革命的终极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民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革命的目的与此,人民的希望于此,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辛亥革命前期,列强主义者纷纷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东亚病夫”的儿女同母亲一起忍受着千灾百难!然而,无能的清政府干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的腐败,祸国殃民!

在这黑暗时刻,“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口号喊出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开始了!

武昌,武汉,南京……各地纷纷积极响应,一枪又一枪的“反君主专制”打响了!各地人纷纷加入革命,参加战斗!逼得清政府退位,“东亚病夫”站起来了!

辛亥革命,世界人所知,世界人惊叹,世界的东方,屹立起了东方的雄狮——中华人民共和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辛亥革命》600字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