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小学生筑梦中国读后感

小学生筑梦中国读后感

教师教育专题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教师教育专题片筑梦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每集为30分钟的《筑梦中国》电视纪录片共分为7集,并将持续播放。播放的第一集中,讲述了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国近代化开始这一时期中国的落后及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历程,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被看不起,落后就被受欺负的道理。

在认真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时,我对纪录片为什么用“筑梦中国”作为题目,而不是“中国梦”?

我是一个散文作者,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从而对“筑梦”两个字进行了探讨。“筑”,古字为“築”,既代表捣土的杵,又是建造、修建的意思,筑应该解释为“构筑”;“梦”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是一种虚幻的梦想。英语“Dreamweavers”的意思为追求梦想,电视片中“筑梦”就是“构筑梦想”,“筑”与“梦”从动作和目标两个方面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与精神。

“筑”是一个动词,体现着奋斗的过程,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众人的齐心合力。“构筑梦想”展现着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引领下,同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国梦的动人场景。纪录片《筑梦中国》以历史线索展开,真实反映华夏儿女不甘落后,不受欺辱,奋起复兴的史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一天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的筑梦年代,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的风云岁月中,留下深深的逐梦足印,积累了太多太多激励奋发的痕迹,在追寻、失败,开始再失败,始终保持着不气馁不畏难的决心。电视片《筑梦中国》也让我回到起自己的少年逸梦、青年织梦、中年撼梦、老年逐梦。

少年时常做斑斓瑰丽的梦幻故事,青年在四时交替中追寻梦想,中年时在失败和努力的摇动中,坚实自己的理想,老年时更坚定自己的信念,追逐理想,实现理想,圆自己的梦,六十六年,我的梦想就是我中药世家的使命——传承中药文化,弘扬中药传统,这同样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虽然已是奔七老人,然而我将继续在“传承中华魂,共筑中国梦”中奉献自己的一切!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该片全面总结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严谨的理论概述,又有充实的案例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方针。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这是对原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
科学立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提。法的存在是法治的前提。立法是法治建设工作的开端。1978年的方针第一句话是有法可依,是基于当时法治建设不完善,立法基础较为薄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当时的实际。现今提出的科学立法,是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进一步地科学和完善,保证了立法的质量,更加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
严格执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非常重视严格执法,明确要求做到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针对我国的现状,我们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为执法者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法治建设。
公正司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保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也需要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民守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落实全民守法,首先就需要普及法律知识,让群众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只有保证宪法和法律的至高地位,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法治建设。
我国的法治建设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师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学校党组织于6月30日晚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该片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史实性强,教育性强,观赏性强的纪录片坚定了党员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该校党总支书记王永贵要求全体党员把学习观看《筑梦中国》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支部组织座谈交流,对学习观看活动进行总结形成观后感,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看《筑梦中国》,对中国梦更科学的了解。这部片子有“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这7级告诉了我们中国从昨天走到今天,百年寻梦的过程,国人渐已醒,东方睡狮已昂首,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我们加深对中国梦的深刻了解,让中国梦在我们眼前更加熠熠生辉。

我们应该用心去观看《筑梦中国》,感悟中国梦的家国情怀。观看《筑梦中国》不仅是为了看故事,看画面,听音乐,更是为了感悟故事、画面、音乐背后的历史情怀,民族精神,国家担当,通过用心去观看,让自己的个人与国家的心脉一起跳动,孕育出家国情怀,形成强大的梦想力量。

我们应该用行动去观看《筑梦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拼搏奋斗。中组部、中宣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基层党组织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组织集中学习观看并进行讨论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观看,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观看,我们一般群众要紧紧跟上,我们要把对中国梦的的观看学习感悟体会运用到具体的行动工作实践中,用行动的光辉照耀中国梦。

党员教师筑梦中国观后感


《筑梦中国》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在著书立说、齐家治国、孝道伦理、礼仪天下和忧国忧民的诸多优良品质传承,融合新时代普通百姓的奉献,为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故事,解读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7月6日每晚20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

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每集时长30分钟,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7月1日晚上20:30观看了第2集——“中流击水”,片中介绍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本片中介绍了克林德碑、五四运动、《新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整个片中介绍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这个展柜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自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将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动统治。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10月1日它终于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共分7集,分别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该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回顾往昔,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4年的风风雨雨,谁能想到,我们党从一个只拥有五十余名党员的小党,不断发展壮大到足以与国民党抗衡,并最终战胜蒋家王朝,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执政中国60余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谁能想到,我们党历经艰难曲折,战胜一个又一个难关,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成为现在拥有超过八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艰苦创业,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沉睡的雄狮醒来,走上复兴的道路。
作为一名粮食人及一名入党积极份子,不仅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关注身边的正在发生事,在单位也不能脱离社会,及时的了解社会需要,时刻准备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再奏改革旋律,浓墨重彩谱写改革新篇章,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宏伟蓝图。为此,需要我们的党委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共奏改革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要为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新时代而不懈奋斗。
在这一个礼拜的时间里,无论是通过观看《筑梦中国》,还是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如同总书记讲话中所言,这是一次自我革新。没有任何梦想是唾手可得,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实现伟大的梦想。对于国家如此,对于当代青年更是。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共青团组织助推青年成长成才、为国效力、助国发展的伟大且平凡真实的中国梦。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公正司法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四、五集《公正司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背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内涵,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展现司法改革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司法责任制、便民、利民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惠。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形象说明了司法不公对法治“水源”的危害。司法不公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要消除这些导致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器”。

构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体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很难想象处处受到干扰的司法权会带来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会带来令人信服的公正结果。司法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些冤假错案就是司法机关受到外界干扰而酿造的苦果。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规定,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筑起了一道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设立巡回法庭,成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这是用制度克服地方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通过改革确立新的体制机制,为司法者构建具有组织、职业和物质保障的安全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目标,让司法者的法治信仰得到守护,让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办案人员对庭审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有的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庭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司法人员的工作职能,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排除非法证据、确立审判的高标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是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司法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尺。法治的本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司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让司法充分发挥人权保障作用,需要构建平等公正的保护程序,规范司法者的司法行为,完善当事人充分参与司法过程和充分行使权利的机制。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各项权利,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建立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的护佑、正义的阳光。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使“不得拒绝裁判”成为司法的基本义务;繁简分流,根据案件情况,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从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升了司法效率和公正;通过执行联动、健全联合信用惩戒体系、出台网络司法拍卖等涉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文件,让“执行难”这一制约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平等的诉讼权利和公正的司法判决,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正在提速;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让公共利益无人管的“公地悲剧”现象及时避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正在推进;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全面促进了群众参与司法、了解司法、认同司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应用双轮驱动的司法运行新模式,正在创造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中国经验”。

司法是法治的缩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正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扎实迈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创造法治中国建设新的辉煌。

作者: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委组织部李文钊

“防火墙”让司法者不再为难

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公正司法》上集中,讲述到为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在取经路上手挥“金箍棒”、一路降魔捉妖的孙悟空,每当悟空欲将妖魔斩尽杀绝之时,九霄云外定会冒出一位神佛大呼:“大圣,棒下留情!”原来这些被降的妖魔不是神佛的童子,就是他们坐骑之类的宠物。这使得“大圣”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抓头挠耳,欲打不能,欲罢不愿,左右为难,悻悻然不知所为。

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司法者为难之事时有发生。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这使司法的“大圣”们颇感为难,导致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时有发生。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既要靠德治又要靠法治。德治即要求各路“神佛”善于明辨是非,不以感情用事,自觉按党纪、法规办事,坚守公道底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人情关。但共产党人有其独特的“人情观”,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因而,当“原则”碰到“亲情”的时候,关系要为党性让路,亲情要为原则牺牲。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起这样正确的“人情观”,筑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道德防线。这就是“德治”的力量。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除了道德、党性的约束外,同时还必须强化“法治”——完善相应的刚性制度,拉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高压线”。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下发这一《规定》,从记录、通报、追责三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一刚性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定了政策“红线”,明确了责任追究。面对“红线”,谁都不敢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他人说情打招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划定了红线,也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如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并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负责司法的“大圣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经手的案子终身负责,使公正司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作者:浙江台州技师学院 周碧玮

保证公正司法的“水源”永远洁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用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司法公正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才能保证公共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司法公正的主体是以法官、检察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说到底是司法人员的公正。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这块“水源地”的洁净,司法机关内部要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队伍、管住案子,确保队伍不出问题、案件不出偏差。

如果说司法部门内部监督是自律,那么人民的监督则是起到外在的督促作用。而司法人员无论是法院的“法官”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对其进行履职评议,是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应有之义。自2010年起,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任命的部分法官、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工作,切实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履职监督。其做法具体围绕绩效来展开,“绩”为工作业绩,“效”就是办案的效率和社会的效果。不仅评议其政治业务学习、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及勤政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组织人员随机旁听,评议庭审活动,对“两官”的仪态形象、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公正程度、办案效率等方面进行测评量化。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写出每个评议对象的履职评议意见,其中包括总体评价、履职评议等次和意见建议,并要求将整改落实情况于规定期限内上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司法监督工作的具体实践,既是对评议对象是否公正司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没有轮到评议的司法干部的一场生动教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8年来,台州市“两院”受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两院”集体分别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几年来,人大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件同比下降9.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其公正司法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关涉社会的法治信仰。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水源”永远洁净,而“水源”的洁净,“水流”的清澈也就有了保障。

作者: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周凌华

深化司改的三个维度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片不仅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法治改革成果,也宣示了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法治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每一方面,司法改革的成效也事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所以,我们务必要有将司法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要与党中央的改革路线同频共振,与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一致。笔者认为,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全局性。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司法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相辅相依。司法体制改革务必牢牢把住中央依法治国的宗旨和方针,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司改措施与中央全局性改革举措紧密结合,与国家“四梁八柱”改革框架无缝融合。要把司法改革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之中,融入到法治国家建设的系统之中。

二是守恒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需要一个精神内核贯彻其中才能保证改革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并永远行走在正确的轨迹上。哪些是我们必须恒久坚守的准则?首先,为民司法的宗旨不能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党,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司法改革必须要始终秉持党的宗旨,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成功的政治保障。其次,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丢。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该防线就是坚守司法的生命线,保证公平正义的顺利实现,是司法改革的源动力和终极目标。再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能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行动的指挥棒,只有保证了每个案件的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案件中都取得现实的获得感,司法公信力才能稳步提升,司法改革才算改出了实效。

三是连贯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还要敢于啃硬骨、涉险滩、闯难关,要有一以贯之的制度机制支撑,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越能显出改革连贯性的重要性,也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这里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的政策要保持延续性,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是循环往复的现象,要力保改革持续向好;另一方面是顶层设计的思路要始终如一,方向一旦确立就要不断推进、连续落实,不可中断,以保证改革能渐出成效。

司法改革既然已经在路上,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只需风雨兼程,努力让司法改革的成功加速到来,让司法改革的成果尽快普惠,让公平正义之光尽情闪亮。

作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二庭王俊

从出庭应诉到依法行政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重点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的各种依法行政的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政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责任主体。研究表明,多达80%以上的法律法规主要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群众不满现象,行政诉讼在所难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行政首长从容出庭应诉的身影,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这不仅彰显司法进步、树立法律权威,更推进了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

在行政应诉中,行政机关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出庭应诉人员的身份情况看,已由委托代理应诉、低级别官员应诉向高级别官员出庭应诉转变。如果说出不出庭是态度问题,那么出不出声则是水平问题。如何“出声”,一是要熟悉案由,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群众诉讼的关节点在哪里,自己解决问题的要点又在何处。二是要了解本单位在具体行政过程中,是程序违法,还是实体违法,如实体违法,是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还是越权或者滥用职权等问题。这种倒逼机制,促使行政机关负责人改变作风,提前做好研究准备,学好相关法律,从容参与庭审。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的“告官不见官”的现象。行政机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亲自出庭将自己置身于与群众平等的地位,可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对有些事情还可以当场定夺,由此拉近行政官员与群众、基层的距离,回归公仆本位。同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过程,也是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使其准确了解本部门、本单位行政行为哪些是程序违法,哪些是实体违法,这些都只有在亲自出庭应诉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到。因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是一个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又是一个熟悉法律的过程,是对法律和群众尊重的表现,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又密切了干群的关系。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法治政府的形象是由政府所属的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依法行政而树立起来的。对行政应诉,行政负责人要从“被动出庭”向“主动出庭”转变,诉讼中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声”转变。总之,要积极应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从胜诉中坚守法律,从败诉中敬畏法律,从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表率,发挥厉行法治的示范作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委宣传部 周毕烨

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铭记历史,践行“三严三实”,为党的监狱事业奉献青春,争做新时期忠于党的监狱人民警察。6月30日至7月6日,第三师监狱管理局组织党员民警收看了20∶3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每集时长30分钟,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民警们纷纷表示,在“七一”建党94周年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能更深刻地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感恩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对我们党员来说就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第三师监狱管理局要求:一是各单位组织党员民警围绕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进行理想信念、忠诚卫士、对党忠诚等方面的讨论,认真撰写观后感;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三严三实”内容,围绕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撰写“三严三实”专题研讨报告;三是各级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推进作风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好民警。

专题片《基石》观后感


专题片《基石》观后感

在单位的会议室,我们集中观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基石》,再次重温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广东地区人民群众用生命、热血和忠诚支持革命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专题片突出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选取典型的、有影响性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切入点,展现新时期机关、农村、社区、国企、非公企业、教育、服务窗口、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阐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基石》观后感想:

一、观看《基石》这部专题教育片后,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让我深思。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谋利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要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无数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用鲜血浇灌的幸福之花,是他们用坚实的胸膛为我们遮风挡雨,才让我们看到今日灿烂的阳光,幸福的祖国,然而今天的幸福家园更加离不开老百姓对伟大的共产党的支持与拥护。

二、让我深深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成功和胜利的基石。要没有革命时期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革命奉献、无数先烈血肉之躯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他们抛弃个人和家庭私利,慷概激昂、英勇就义,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大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包括千千万万未留下名字的革命者,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和分享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开垦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并教育下一代时刻缅怀其丰功伟绩。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二、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工作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谋福祉。党的事业之所以能成功,不单是靠共产党员,而且离不开我们广大群众老百姓的支持。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甚至舍弃身家性命来保护革命事业的星星之火。人民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我们要改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心连心,时刻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通过一幕幕用鲜血染成的道路,就是要告诫全体党员时刻牢记,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结果,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不能忘本,我们必须转变作风,用好手中的权利,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观看基石后,让我下决心要倾尽所能支持党的事业,争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基石》看到,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用生命扞卫了党的事业,用鲜血为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石。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都深深震撼了我,让我从此下定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争做一名划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为此我首先要增强党员意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群众做出好的示范,其次要做到爱岗敬业,其次要遵纪守法,按着国家的法律制度来办事。再次就是要扎实转变作风,带头学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为国家的发展抚平道路。

四、通过观看《基石》与讨论,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在观看教育专题片《基石》之后,支部还进行了学习讨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照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查找"四风"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项活动使我真正在思想上受到触动、精神上得到洗礼、心灵上得到净化、境界上得到提升,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观看教育专题片《基石》之后,我深刻意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及时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才能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贡献力量。今后我要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国家的事业而奋斗,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筑牢党的事业的伟大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教师筑梦中国观后感2篇


教师筑梦中国观后感(一)

日前,在党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该片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等七个篇章。纪律片以时间为轴,向观众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不屈奋斗历程,以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观看后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一定要理想信念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一定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妥善解决群众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在推动发展中有作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全面改革攻坚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就是要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拿出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劲头,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拼命快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历史责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师筑梦中国观后感(二)

大型纪录片《筑梦中国》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在著书立说、齐家治国、孝道伦理、礼仪天下和忧国忧民的诸多优良品质传承,融合新时代普通百姓的奉献。自今年在央视一套播放以来,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在整部政论片中,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通过采用同期声形式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梦的阐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采访,采访对象涉及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外国友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物、基层群众等,从党的领袖到普通人,大家从自己的视角表达着对中国梦的理解与期待。这样一种亲切温馨的共同探讨,使观众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梦精神内涵的理解,更增添了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凝心聚力、齐心筑梦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这部片子纵论古今、大气磅礴,高蹈宏阔,雄浑豪迈,以广角镜的形式多侧面、深层次、艺术化地阐释和论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国家宏图伟略,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这部电视政论片追思历史、观照当下、憧憬美好未来,全方位诠释了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时代内涵,贯通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联系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解说充盈着哲思,画面传递出感动,音乐烘托出壮美,生动解读中国梦。让人看后,热血沸腾。

在该片中,著名作家张胜友详细解说"中国梦".他说,"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又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圆梦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个人的梦想最终将汇聚成民族的梦想。这个梦想包容性很强,超越了党派、阶层和意识形态。她不仅是先辈的梦想,而且是今人的、子孙后代共同的梦想;她不仅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和全世界华人华侨共同的愿景,是动员所有力量的最大公约数。"看完这部片子后, 我不禁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

从出生到十六岁,我一直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块土地,每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遇到的都是熟悉的乡邻,过着枯草乏味的三点一线生活:家里、学校、农田。本以为我会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生活,结婚生子,在农田里劳作,然后在每天迎来朝阳送走晚霞的日子中慢慢变老。但是老天眷顾我,让我赶在改革开放前出生,然后在八岁那年阴差阳错的让我有机会去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并且在那里居住了一段时间。年幼的我,站在深圳繁华的街道上,看着这座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里热闹非凡的人群、华灯初上时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还有打扮得青春靓丽的时尚女子行走在夜色如水里留下修长的身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此,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第一次离开家,是到镇上念中学;第一次坐汽车,是去城里上高中;第一次坐火车,是去省城读大学。在一贫如洗的家境中,双亲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坚持送我去读书;在干完繁忙、劳累的农活后,我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苦读书。现在想来,都是因为我们心中怀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出山村,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我的双亲也同样意识到,要让自己的女子走出山村唯一的办法就是供他们读书考上大学。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是指引人们永不放弃的坚强决心。正是这个温暖而伟大的梦想,支撑着我们全家人走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

数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留在了城里工作,而家人也搬迁到镇上居住,我们都实现了最初的梦想——离开了那个常年断水断电的小山村,过上了家里通水通电通煤气的好日子。我的家庭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广袤无垠的农村,有许许多多农民家庭,经过全家人的努力打拼,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有平房有家电的好日子,实现了一个个的心愿和梦想。

个人"中国梦"推动社会"中国梦",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也是社会前行动力逐渐凝聚的过程,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奋斗。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不断地发展进步,对"三农"的反哺力度越来越大,各种惠农、富农政策接连不断。农业税取消了,种地不再收取任何费用;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了,看病国家给报销;后来又推行新农村养老保险,60岁以后就可以领钱;家电下乡,购买电器可获得政府补贴……这些国家"白给"的实惠,让中国三亿多农民看到了希望,生活有了奔头,心中有了信念。他们坚信党中央必定会陆续出台更多的惠农、富农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实惠,使他们的梦想一个个实现。而他们也坚信,只要我们十三多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奋斗,我们的中国梦、强国梦也必将实现……

教师筑梦中国观后感2000字


《筑梦中国》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该纪录片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每集时长30分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的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侵略与压迫的屈辱历史。也是从那时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林则徐强有力的虎门销烟,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临危交给了老朋友魏源,以及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无不体现面对他国列强侵略的最初抗争以及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呼吁。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呐喊却像一片树叶飘落到大海,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一丝涟漪。

民间组织的金田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清王朝的一次主导自救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都寄托着国人的“自强”“求富”,虽以失败告终,但却在历史中留在了深深的迹印。

没有惨重代价刻骨铭心,就无法找到前进的道路,就不会有后人的“振兴中华”的强力呐喊和变法图存的警钟,更不会有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决心和毅力。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也提挡不住“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的时代召唤。《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一篇篇檄文,在二十世纪初,喊出了新的时代主题。

广州起义失败后,辛亥革命发起了,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暗夜中的长空。它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它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势力支持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师教育专题片筑梦中国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生筑梦中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