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档播出,观众关注热度持续走高,好评不断。《首钢大搬迁》讲述的是新世纪之初,首钢人因北京市环保要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业,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感人历程。根据影片资料,整部《首钢大搬迁》分为三个段落,分别为“痛别北京城,还首都一片蓝天。”“冲破国际技术封锁,走向自主创新之路。”第三部分则是“植根循环经济,走向未来。”

《首钢大搬迁》是一部由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档播出,观众关注热度持续走高,好评不断。《首钢大搬迁》讲述的是新世纪之初,首钢人因北京市环保要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业,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感人历程。

据导演肖童介绍:《首钢大搬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钢铁强国之梦”为主旨,贯穿于全片。在谈到《首钢大搬迁》创作初衷时导演肖童回味道:“08年,广东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能否以工业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当时我没敢答应。原因是工业题材难拍,你总不能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吧!”肖童敢于接手《首钢大搬迁》正是因为这次谈话。从2008年开始,肖童无时无刻都在思忖着工业题材,当《首钢大搬迁》制片人将历年的素材交给他过目时,肖童欣然接受了这次挑战。“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觉得有些想法趋向于成熟。当我接触“首钢大搬迁”之后,故事架构很快便在脑海中构建起来。”

肖童在内容架构上没有再去挖掘“首钢搬迁”深层次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塑造新时期“钢铁英雄”层面上。按照肖童的说法:首钢搬迁的原因早已度过了社会舆情阶段,况且新世纪初围绕“首钢是否搬迁”的媒体舆论大战世人皆知,再去陈述已毫无意义,倒不如把镜头对准大搬迁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上。”肖童的叙事手法往往习惯于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见细节,《首钢大搬迁》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这里所说的“细节”绝不是镜头意义上的特写,而是大事件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哪怕个体单元中一个微小片段,都可能构成整个主题的关键故事。

“工业题材难,就难在叙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场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镜头都是工厂里的设备。比如说首钢的炼铁高炉,要采取什么样的视线和角度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工友们与高炉朝夕相处,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无泪》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一)

史无前例的壮举——讲述的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

按照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通知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站公告、微信公众号、书面通知等多种形式,号召职工积极收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感受镜头中蕴含的浓浓首钢情。

纪录片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难忘的瞬间,生动演绎了首钢人特有的精彩。

机电公司卫建平专门约了几个同事早早地坐在宿舍电视机前,提前锁定了中央电视台十频道。"45分钟的节目,我们目不转睛从头看到尾。纪录片真正把首钢的恢弘历史拍出来了,也把我们首钢人的气魄拍出来了。"

卫建平说:"现在机电公司地处河北,每名职工都在摩拳擦掌,努力在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中创出首钢品牌。"

首钢退休职工马立昆特意给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我和家人一起从头看到尾,边看边给他们讲首钢的历史,虽然家里人已经听我讲了很多遍,但仍然喜欢听我讲。"

园区管理部职工程国庆家有8人在首钢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我们一家几代人,亲身经历了首钢炼铁高炉生产发展的变迁;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几代首钢人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看到电视镜头里的情景,程国庆有感而发,特作诗一首:"眼望荧屏泪双流,多少往事撼心头;百年首钢传奇史,铁水钢花铸千秋;顾全大局做奉献,抛家舍业解民忧;炉火虽灭心还热,首钢精神万古传".

园区开发部职工冯尧刚说:"纪录片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使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继承首钢人的光荣传统,努力多作贡献。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二)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在首钢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几天,有关《首钢大搬迁》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成了职工们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今日本报特开辟"我看《首钢大搬迁》感想·感悟"栏目,欢迎大家抒真情、谈感受。

京唐公司张立新 从广袤滩涂到十里钢城,从老首钢到新京唐,我们不仅实现了产品升级,更在全国钢铁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年轻人,一定会继承发扬"敢为人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京唐公司段绍荣 看了《首钢大搬迁》,我为能在首钢工作而感到骄傲。首钢抓住了机遇,勇于担当,走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列,今天面对钢铁市场"寒冬",只要我们弘扬首钢精神,同样能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再创新的辉煌。

股份公司廖世丹 看《首钢大搬迁》感动很多,感触很多。感动感触之余,反复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凌驾于物质之上的意义被追寻》,幸福源于超越物质意义信念追寻,目标追寻,源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涅槃重生、发展自信。在当前企业为生存而竞争的关键时期,《首钢大搬迁》的播出,无疑是对在困难中坚守,在坚守中拼搏,在拼搏中奉献的首钢、首钢人再次注入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动力。

京西重工谭中鸣 通过观看纪录片,重温了首钢的历史和搬迁的艰辛。作为首钢的一员,我与首钢一起经历了挑战,通过参加转型发展培训班,勇敢地站上了新的岗位,我愿意与首钢一起转型,一起努力,一起再创辉煌!时光飞逝,来首钢已经十二个年头了,工作单位和岗位不停变换,唯一不变的是我的首钢情怀。期望首钢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实现再次腾飞。

通钢公司刘银婵 我连续观看了《首钢大搬迁》,深受感动。感动的是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钢人以迎难而上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回顾过去,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加快转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尽管当前的钢铁形势严峻,但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不能倒,我们要转变观念,挑战自我,群策群力挺身而出,在波涛汹涌的改革大潮中挺立潮头。

首钢财务公司年大伟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背后是首钢人还首都一片蓝天的一诺千金,是首钢人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是首钢人钢铁报国的不懈追求。有多大的困难,就有多大的动力;有多大的挑战,就有多大的机遇。从山到海,沧海变桑田,这是首钢的时代壮举,更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缩影。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扑面而来,又一次的机遇与挑战悄然而至。胸怀大志、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首钢人已经准备好。我为身在这样一个时代而豪情万丈,我为自己是一名首钢人而无上荣光。

201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对外扩张的历史

二:殖民统治史

三:资产阶级革命史

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

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腾飞。

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观后感


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评析文章选登
转载自《宁夏日报》 2015年4月3日

【编者按】十集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3月23日起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是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宁夏重大文化项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年度重大选题之一,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总导演。纪录片播出后,其对历史的探究与尊重,恢宏大气的场景,电影般的画面质感,赢得了广泛好评。该片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更是在学术界刮起一股西夏风。
重现中国历史上的华彩篇章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观后感
宁夏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进增
一个神秘的民族,尘封千年,它的光彩鲜为人知;一个湮灭的王朝,曾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却在历史长河中化为泡影;他们游牧为生,却尊孔子为帝,信奉儒家文化;他们马背上壮大,勇猛彪悍,纵横西陲,却崇信佛教。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呢?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用物、用景、用诗、用画,告诉世人: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其鼎盛时期疆域包括现在宁夏的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89年。西夏地处丝绸要冲,周围有汉、契丹、吐蕃、回鹘等民族,因而其兼收并蓄、蕃汉并存、多元包容的文化,独树一帜,尤其是西夏文字的创造和颁行,更是中华文明史的奇迹。然而,蒙古人因成吉思汗命陨征夏途中,建立元朝后独不为西夏撰史,所以中国 二十四史 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百余年来对西夏学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将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作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
全片由10集组成,展示了一个古老王朝从源起到灭亡,直至它保留下来的最后印记的全部历程,场面之恢弘,历史再现之逼真,艺术手法之新颖多样,堪称是一部空前的作品。
从视觉效果来讲,这部纪录片画面视野开阔,大气磅礴,雄浑优美。视觉上给人很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镜头构图精致巧妙,用光虚实相映。每一个镜头都极为讲究,富有艺术感染力,如风扫沙飞、夕阳古堡、长河落日等画面,给人以苍凉古朴的美感。叙述张澍开启凉州清应寺凉亭、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科兹洛夫发现黑水城宝藏,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纪录片的配音厚重,旁白精彩,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故造悬念、引人入胜,使影片的内涵变得更深刻和耐人寻味。
值得称道的是该纪录片史学严谨,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史学稿本创作团队不仅梳理大量原始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还辗转数省区搜集实物资料。《神秘的西夏》打破了史料加采访的表现方式,突破了以往纪录片以大段解说词配以古旧照片式画面的传统手法,建构起史书记载、考古发现、场景还原和专家访谈的四层结构,既让观众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又为历史留下了一个注脚和探索的空间。
本片遵循纪录片客观真实性的原则,在整体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故事化的情节设计,使影片更具戏剧性和历史悬念。影片的每一集都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它又不是故事的堆砌,而是史料考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故事介入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观众达到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知。客观表达与主观介入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既将西夏历史文化真实客观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又使影片在主观介入的方法中不显呆板和无趣。特别是在《后宫丽影》一节中,客观公允地表现了西夏杰出女性对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贡献,摒弃了传统史书关于后宫干政,皆为不祥的惯性思维,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开辟了新视窗。
《神秘的西夏》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贡献,突出思想性、纪实性、生动性、艺术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生动诠释了西夏文明对中华文明不同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传统特质和生生不息的奥秘,播出后不仅对宁夏,甚至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都是巨大的正能量,对西夏学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这部纪录片使世人对党项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都将会有一个更丰富多彩的认识。
当然金无足赤,片中有些细节还需要斟酌,如科兹洛夫手中把玩的西夏文黑釉瓶,实为现仿赝品;西夏人建国后男子当为秃发而非披发或束发;铁箭头应为热铸而非冷锻等细节应当还原历史。
值得回味的历史大片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段玉泉
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最近在央视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一部让人非常有感觉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告诉我们,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到底应该要记录些什么?
历史故事的客观讲述。故事性往往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但似乎又与纪录片强调的纪实性相冲突。纪录片要有吸引力,离不开讲故事。善于讲故事、讲好故事,又不背离历史真实,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神秘的西夏》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早在拍摄之前,史学稿本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收集史料、加工史料过程中就在考虑故事性、形象化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凝练,故事化的情景设计,使许多原本枯燥的内容也开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纪录片的导演更是讲故事的高手,善于设置矛盾、捕捉细节,将故事讲述与史料解说交叉并行,投放出一个又一个看点。第六集《后宫丽影》讲的是一群后宫女人,故事分别围绕着没藏氏、大小梁太后、罗太后等几任太后展开,她们各自的恩怨情仇、权力野心以及像男人一样奔赴战场,都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矛盾和细节讲述出来,再配上生动的画面,后宫的争斗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有些故事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想象和推测的成分,但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有文献依据的。
背景或关键材料的巧妙处理。不像《玄奘之路》,有《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以依据。西夏,将近200年的历史,正史不见专门记载。西夏史,还只是处在研究的进行时,许多事件、许多观点还处在探索之中。例如,关于兴庆府的形制,史书留下来的材料极少,考古实践中的遗迹、遗物也不多见,城墙周围的长度学术界意见也难得一致。因此,要复原这座古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也曾设想,影片中所要呈现的兴庆府,是随便找个地方拍一下?还是做个特效呢?最终影片中拍摄出来的城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引起外界更多的非议?纪录片在这一问题上显然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不只是直接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复原的古城,而是摆出已有资料的不足、观点的不同,将摄制组特效部门实际的工作、遇到的困难一一记录出来,并让特效制作人员现身说法,如何一步一步地复原。严格地讲,这似乎不应该是这部纪录片所要记录的内容,但是这样认真巧妙地处理,带来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延续了人们对古城复原真实面貌的兴趣。
学术探索与发现的记录。对西夏王朝的认识是伴随着学术探索和发现一步步深入的,纪录片将大量精力用于记录学者的探索与发现,既呈现了纪录片的客观,又增加了一个又一个兴奋点。开篇张澍发现凉州碑,到伟烈误将居庸关西夏文字识为女真文字,再到二十年后戴维利亚等人作出正确修正,学术探索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而活字印本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牛达生先生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不经意地发现了一两个文字横着排列,进而经过细致地摸索,发现了木活字不同于雕版印刷的一系列特征,从而用实物证据有力地捍卫了中国对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孙寿龄先生为了印证西夏泥活字的存在,竟然亲自烧制字模,复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制出西夏文《维摩诘经》。纪录片对这些探索与发现的记录,不亚于对西夏史本身的记录,正是因为学术界严谨的探索与发现,西夏的神秘面纱才慢慢揭开。
历史不只有故事,更有经验、教训或启示。纪录片的拍摄都有个主题,每一部分也会有一个小的主题。本片第七集《文明之光》选取了文字、经籍及印刷术这几个点,抓住了西夏文明的核心点。但影片似乎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它们之间好像还隐藏着一条暗线。西夏文字在外形上与汉字有别,内在构造规律却是汉字具有的;西夏文字书写印刷的经籍,内容实际上是汉文的儒家典籍;活字印刷则是沿着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之路前行。影片所要启示的,西夏无论是在文字的创制、经籍的翻译与传承、活字印刷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但这一文明的趋向还是在紧紧追寻汉地文化。
客观地讲述历史故事、巧妙处理部分背景或关键材料、真实地记录学术探索与发现、从历史材料或事件探索中获取经验或启示,这正是我从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中所看到的,或许也是他们所要记录的。它们是这一纪录片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是记录的技巧。
贴近真实历史的影像文献
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杨 浣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以后,激起了观众的热烈共鸣,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从民族史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基石就在于最大程度贴近了历史的真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尊重文献记载和研究共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特质在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脉络和印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神秘的西夏》有两条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从基本的文献记载出发。比如关于哈拉浩特黑将军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种,究竟哪一个是较为原初的版本呢?《神秘的西夏》告诉我们说答案就隐藏在19世纪初来此探险的俄国军官克兹洛夫的日记里。二是从普遍认同的结论出发。比如党项的族源问题,过去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主张鲜卑的,有主张西羌的,但是近年来出土的夏州拓跋氏系列墓志不断印证着党项源于西羌的说法,这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赞同。因此,《神秘的西夏》在讲述西夏祖先的历史时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西羌是党项根源的主张。再比如西夏历史上的蕃学问题,表面看来它似乎是西夏大力推行西夏文和游牧文化的机构,但是从其教授的教材即儒家各类经典来看,本质上蕃学却是传播忠孝观念,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场合。这也是学界长期以来的共识。于是,《神秘的西夏》就把蕃学教育的情况做为背景,阐释了西夏尊孔子为帝的举措。
其次是注重情景再现和细节展示。怎样让静态的物体灵动起来,呈现一段鲜活的历史,需要运用多重综合的电视手段。《神秘的西夏》在真实、严谨的基础上,通过抓取历史断面中的精彩故事或具体细节,经过艺术升华和高度浓缩,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生动地、人性的、符合情理的西夏。当然,这个故事化或者细节并不意味着编造,而是真实还原。这里可以举黑水城出土文献《黑水守将告近贴》为例,这其实是一封边关守将请求调动的书信。《神秘的西夏》通过解读文字本后的隐含信息刻画了一位含着热泪挑灯夜书的西夏戍边将军的形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描述有着合理的根据。再有西夏特有的军种、兵器和科技发明,如铁鹞子、步跋子、神臂弓、木活字等等,过去人们并不了解它们的面貌和原理。这次《神秘的西夏》通过镜头的特写第一次展示了这些事物及其运行的细节甚至是原理,让人非常震撼。
第三是开放性叙事和大众化审美。虽然是历史题材纪录片,但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神秘的西夏》采取了开放性的叙事构架,把那些没有文本记载的、没有明确结论的,暂时搞不清楚真相,或者歧义很多的历史谜团,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去武断结论,留下余地和空间,让观众参与,让观众思考。比如西夏遗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问题,《神秘的西夏》只是通过情景列举事实,把多民族国家融合共生的道理放在观后的议论和体悟之中。
第四是认知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纪录片必须有历史观、价值观。历史是一面镜子,关照历史就是关照现实,反映历史也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个观念与认知实际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就西夏的历史地位而言,《神秘的西夏》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两个思想主轴,从而给予了西夏客观公允的评价。它认为西夏是丝绸之路的维护者,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者。西夏人虽然消失了,但是西夏文化及其中华情结却传承了!
《神秘的西夏》所采取的情景再现、专家访谈、文本解读等多种记录方式,和影像调查的理念非常一致。也由于它的全面系统、生动真实,所以具备了很强的史料性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影像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甚至是商业价值会逐渐提升,会真正称得起珍贵二字。
脚踏实地的印象西夏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评析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尤 桦
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该片是西夏学走向社会的一次阅兵,更是西夏学、纪录片艺术界集体智慧的结晶。西夏走向社会,这个在中国古代正史中消失多年的孩子,可谓一路艰辛,一路蹒跚。当它缓缓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无比静谧与恬美。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次超越想象的视觉享受。它突破了以往只采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等进行拍摄的局限,大胆地采用了电影故事的拍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一幅幅色彩瑰丽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再通过充满浑厚磁性的解说与影像的完美组合,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完全融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随着摄像头一起和摄制组去探索,去发现,去一步步揭开西夏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以往也曾有过一些关于西夏历史的影视作品,在1997版的《天龙八部》影视作品中,除了温柔贤淑的西夏公主和广招天下豪杰的西夏一品堂外,还有用吐蕃文撰写的西夏城门和一位名叫赫连铁树的西夏将领。2011年徐克导演拍摄的《龙门飞甲》里,西夏文字石碑和宝藏的传说,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尽管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需要严格遵从社会历史,但是纪录片要对历史负责,要对传统历史文化负责。《神秘的西夏》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独特的秃发重耳这些微小细节的表现,都更加接近历史原型。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为了让影像还原历史,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专门设立重点委托项目,组织一支由9名教授博士组成的史学稿本创作团队,八易其稿,并请史金波、李范文、陈育宁、牛达生、聂鸿音、李华瑞等专家学者审核把关。考古学专家牛达生先生2013年12月18日在参加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史学稿本研讨会上曾指出:过去中央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也做过一些反映西夏历史的片子,但都比较零散,不够深、不够全。这个本子是目前我见到的认识最深刻的本子,超越了过去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蓝本,是一个成功的本子。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次科学严谨的心路历程。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从题目、结构、材料、理论等多个方面进行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会仔细推敲,为了找出一个故事,更是查阅典籍。在撰写西夏文化教育部分时,为了在题目上追求与以佛治心押韵,该集撰稿人将以儒治国写成以儒立国,为此还受到一向治学严谨的杜建录教授的严厉批评。纪录片在该部分以《文明之光》为题,讲述了西夏尊孔为帝、状元皇帝、大兴教育和科举取士的场面,将儒学在西夏发展过程中几度存废、儒学与番礼之间斗争及其儒学对西夏思想、礼法改变和西夏遗民对于元代的影响等问题作了一定的展现。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将最真实、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做到为稿本负责,为西夏历史负责,创作组经常开会讨论。有讨论就有争执,尤其是在材料取舍和结构调整时,争执更是激烈。为了能够让大家围绕在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纷纷献策,无论是史学稿本的研究整理还是纪录片文学脚本的创作,都体现出严谨的治史精神。
一部西夏社会历史的艺术画卷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满忠
一部西夏社会历史的艺术画卷激昂面世了!一个曾经消失的神秘王国复活了!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央视高端策划,史学顾问和史学稿本创作团队研究定位,拍摄团队剧本编撰和艺术创造,最终完成的一部历史大片,是在总策划、总导演、史学顾问、史学稿本创作、剧本编撰、导演、摄像、演员、剪辑、剧务等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衷心地感谢他们还原了一段沉封千年的特殊历史,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道空前丰盛的艺术大餐。衷心地感谢他们展现了西夏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给了我们对西夏文明再认识、再思考。
西夏虽然在宋、辽、金三国之中势力最弱、疆域最小,但其在立国的189年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中原地区的儒、佛、道文化以及契丹、回鹘、吐蕃、女真等民族文化,融合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号为天书的西夏文字,体现了党项民族的文化自觉;精湛的活字印本,使中国的活字印刷提前了一个朝代;闻名于世的西夏剑成为大宋皇帝的钟爱宠物;灵活转动、威力无比的泼喜徒旋风炮,元时传到欧洲,被欧洲人称为波利徒;丰富的西夏文书、完整的西夏法典、精美的绘画艺术、迷人的瓷器文物、独特的建筑风格,繁盛了一个特殊而文明的西夏时代,成就了大西北文明发展一段多彩的历史。《神秘的西夏》通过历史的真实的镜头,一串串、一段段、一件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广大观众展现了一个完整而全新的西夏风貌。
中国的大历史是在华夏文明一线穿的基础上,由很多地域历史文化板块组成的,而每一个历史文化板块,都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文明。西夏治理大西北近200年中,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连通了大唐后的丝绸之路通道,无论在社会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建树,成为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前奏,为大元王朝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神秘的西夏》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勾勒了一幅全面而清晰的社会历史画面,肯定了西夏对大西北开发建设的历史贡献,给了广大观众一个十分满意的说法。
由于元灭西夏,资料毁失殆尽,元也因西夏文字障碍等诸多因素,未给西夏修史,因而使雄踞大西北近200年的西夏辉煌历史,湮灭在滚滚历史的烟尘之中。一段久远而神秘的古代社会历史,在等待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创新者们来共同解密复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西夏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水平。西夏学研究中心,也逐渐由国外移到国内,移到宁夏,从而使宁夏的历史文化因此浓郁而厚重。宁夏银川曾是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大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应承担起解密西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重任。《神秘的西夏》正是站在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打造的。她给了我们继承中的创新,发展中的思考。
《神秘的西夏》面世,是一个国家创新时代的文化展现,一个民族复兴的文化聚合,一个丝绸之路的古今连接。她的出彩,是一群学习西夏、研究西夏、解读西夏、还原西夏以及创新发展西夏文化的人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这些人补写西夏文明、光扬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神魂凝聚,更是宁夏创新文化产业,谱写丝路新歌、共筑中国梦的图画篇章,相信《神秘的西夏》一定会生根开花。
走向大众的神秘西夏
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观后感
北方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 蕤
检阅中古时期的中国民族史,有两件大事不可不提:一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回鹘被迫南下或西迁;另一件大事则是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党项民族一路高歌猛进,迁徙北上,在河套地区生息扎根,并建立了与宋辽金政权并存的西夏王朝。两个民族一南一北相向而行,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前者的迁徙奠定了西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而党项民族则逐渐谈出了民众的视野,曾经称雄西北的西夏王朝的历史容颜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因此落了一个丝绸之路上神秘王国的称誉。
近些年来,虽然西夏及党项研究的学术大厦在不断地添砖加瓦,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进步,但如何让这些看似高深的学问走进普通民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无疑就是一座沟通学者与民众、学术与艺术的桥梁。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对历史的忠实性。每一个历史断面、每一个历史情节都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一点必须建立熟读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神秘的西夏》在制片过程中对西夏出土文献和汉文典籍的记载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推断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同时也能充分吸收学术界的西夏研究成果,并将之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蒙古灭夏的大事件到地斤泽地望的确考,莫不体现着背后的学术提炼和支撑。拍片如绣花,处处皆用心!
当然,作为一种用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的手段,我们无法苛求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原貌。《神秘的西夏》通过充分合理的想象把零散的信息还原为一幅幅完整的历史画面或场景,犹如将残缺的一件件文物修补起来一样,考验着文物修复工人的技术娴熟程度和对器物形制的总体把握。《神秘的西夏》也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例如片中通过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的一件普通西夏契约文书关于土地买卖记载,勾勒出西夏时期一对母子的艰辛生活,进而放大到整个西夏底层民众的视野,通过细节打动人心。《神秘的西夏》在关注成吉思汗、李世民、李元昊这些历史英雄的同时,将镜头对准底层的民生,对准西夏社会的边缘人群,通过小人物来叙述大历史,传递的是股股流入心田的暖流。《神秘的西夏》能将人本主义的贯穿始终,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术研究也好,历史纪录片也罢,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体现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基本诉求和价值取向。《神秘的西夏》也一样,她承载了当今民众渴望历史走进他们生活当中的美好愿望。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中以传播文明三利器为题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关于传播文明的三种方法即学堂、报章和演说。今天,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无疑也是传播文明的另一种利器,如此看来,当《神秘的西夏》走进普通大众,西夏王朝和党项民族不再神秘,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观后感


《旗帜》观后感:千古功勋,永垂不朽

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它讲述了中国在几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从国土沦丧到民族独立,从旧社会的满目疮痍到新社会的一片生机,从贫困落后到国家富强。短短的十集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后我感触颇深。

《旗帜》向我们还原了九十年时间内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九十年前的中国贫困落后,满目疮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人民毫无人格可言,更无自由之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整个国家常年战乱,四分五裂,社会动荡,外敌入侵,中原大地毫无希望可言。在这种似乎就要亡国的情况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这黑暗的旧中国带来了希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这长期以来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封建主义,抵御了外敌入侵,埋葬了蒋家王朝。1949年10月1日,中国大地传来一句响彻寰宇的声音,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短短的两句话,实现了多少梦寐和平,追求自由,向往民主,渴望幸福的中国人民梦想!人民在欢呼,喜极而泣,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建国后,新中国依旧满目疮痍义。面对国民党留下烂摊子,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义无反顾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发展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仔细研究过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走上了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已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发达,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张,给广大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两弹的研制并成功发射,使中国的国防力量有了跨越式发展,中国雄起于亚洲;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使中国生物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造卫星的发射,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国两制的构想,使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后仍能快速发展。一系列的历史事实想我们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2018年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1、创新之路观后感


中国科技部与央视2套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记录评论电视片《创新之路》。本来,偶然从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然后在网上搜索,从头到尾基本上基本过了一遍。

感到这是一部做得不错的电视片。当然,也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鉴赏力关注得不够。

第一集差不多是个序言;第二集讲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背景(这是一个讲技术进步的记录与评论片,将科学视为基础,并不计划将科学当成创新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传统,将科学研究归入了“发现”范畴);第三集是“放飞好奇”,本节认为,讲述创新来源于好奇;其实,科学发现的基础来源于好奇,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源于好奇。定位不是很对。这一集还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论: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原料,工时,价格(可能还包括剩余价值),而是具有原来不可预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国社科院的朋友们如何协调这些这些新概念与《资本论》之中观念的差异);第四集是“大学的作用”,还没有细看。第五集是专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讲政府的作用,这一集逻辑上不连贯,前面讲“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后半集则说要守株待兔(在后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确提出,创新重点在人,而不是项目,这个思路其实是与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冲突);第七集与第八集则说市场与资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是创新的延伸处理了;第九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个人作用(从思路到推广),似乎没有非常照顾历史唯物主的脸面。第十集是“未来”,还没有看,大概是预料未来的创新特点吧。

感到中国观念在进步。该电视片其实关系到不少饶有兴致的课题,当然本文无意对于与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入探讨。

有一点值得作简短说明,那就是《创新之路》对于“创新鉴赏力”关注不够。“创新鉴赏力”其实非常重要。鉴赏力不但关系到从事创新的人们选题、预判,直接关系到人们选题的取向,也关系到市场与投资人预判,准确的取向。如此重要的话题,居然编辑们没有注意到。当然编辑们其实立即面对这方面忽视引起的苦果:由于编辑们的“创新鉴赏力”不够好,题材选出问题了:例如其中说马斯克打算送几百万人去火星,并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显得很没谱,模糊了“创新”与“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界限,这与该片相对严肃的论题显得协调。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创新鉴赏力”,如此不靠谱内容应当毫不犹豫地过滤掉。可惜,编辑不太重视这个“鉴赏力”,因此问题在所难免,当然也情有可原。

大型纪录片旗帜观后感范文


《旗帜》这部纪录片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特意拍摄的。通过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伟业。

《旗帜》观后感1000字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看望留学生时,道出了这句深情的嘱托。每次读这句话,我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多么激情澎湃,多么振奋人心!在没有观看《旗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了解这句话的时代背景,今天,通过该片讲述的真实历史事件,帮助我从历史时代和时势环境认识和理解这句话,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了解,更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加理解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观看《旗帜》是一次学习党史的契机,是一次对信念的洗礼,是一次激起昂扬斗志的疾风暴雨。片中的每一幅珍贵的照片和充满激情的话语,如此震撼心灵,先辈们豪迈的英雄气概、务实的模范作风和高昂的工作态度,一代代薪火相传,他们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使命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口上,鞭策和激励着我。

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边远的山间乡村、在西方封锁科学攻坚的关键领域、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

虽然在客运岗位工作不到一年,可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一位共产党员作为榜样的力量与感召力。

记得2010年5月23日凌晨2点,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列车因山体滑坡导致列车脱轨,危难险境,方显英雄本色;烈火赤焰,始见黄金本真。粟韦乐,南宁客运段一名普通列车员,一个共产党员,对面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沉着冷静,砸窗疏导旅客,不顾血染着双手,忍着剧痛毅然站在救援一线,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粟韦乐与同事用双手,救出数10名旅客,救援队伍到来后,已经是精疲力竭、浑身发软的粟韦乐又坚持和他们一道抢救旅客。他用忘我救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诠释了一名铁路职工的高尚风节。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心中一面鲜明的旗帜。

党的大型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党的大型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近期,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在全体党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大家对“信仰”这一重要问题的新的思考。通过观看《信仰》纪录片,使全体党员产生了以下感受和体会:

一、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守信仰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大家都知道,人是应该有些信仰的。但如何选择,如何坚守呢?这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国家也一样。《信仰》这部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的。

共产党员应以什么为信仰呢?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信仰,前赴后继,不停地追求、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有民族的独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信仰有多大的力量啊!从91年前,13名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到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信仰,让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共产党人担负起传承信仰的使命

信仰会传承,事业会延续。革命时期有方志敏、陈树湘、张思德、刘胡兰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建设时期有朱光亚、王进喜、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改革时期有沈浩、吴仁宝、孔繁森、杨善洲、李林森、谷文昌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忘我工作的领导干部。当《信仰》这部纪录片让我再次重温了前辈们那些信仰的故事,又一次踏过了先辈们那些信仰的足迹后,我相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实现。

三、共产党人应该把信仰作为精神力量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这样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的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

四、共产党人必须始终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信仰是旗帜。作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应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有益于人民的事。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工作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工作中服从领导,团结同事,坚持正义,主动沟通,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适应新时期公司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争取为公司的发展多做贡献。生活中勤俭节约、文明社交、遵章守纪、友爱他人,讲秩序、讲卫生,做好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细胞,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时刻准备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喜欢《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