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华蓉的荷花有感

读华蓉的荷花有感

读林华国教授《历史的真相》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林华国教授《历史的真相》有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读林华国教授《历史的真相》有感

历史1601班 霍雷月

摘 要: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首先究寻了史学界对于义和团起源的主要观点;其次探索义和团起源组织和起源地;最后研讨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 白莲教 扶清灭洋 《历史的真相》 林华国

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团体是如何走向强大的。读完《历史的真相》,我们不禁思索义和团运动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兴盛、衰落、灭亡的?在书中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林华国先生是一个注重真相而不轻易下结论的人,所以书中常有一些假说,便于人们了解。

林华国先生从多方寻找资料为我们还原了晚清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局面。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一般民众与外国人基本上没有接触。民众自发的反抗斗争都是针对国内封建势力,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内部扩大影响力。教会在中国内部愈发猖狂,激起民怨。官府迫于外国势力的威胁,经常帮助外国教会。于是,反洋教斗争开始出现,这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进步运动,后又因为官府的镇压使得"反洋"演变为"抗官".

还有一种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看法,这场运动是封建顽固势力煽动和操纵的以排斥西方先进文化为目标的蒙昧主义排外运动,是一场中西文化冲突,其实质是反动的。事实上虽然中西文化冲突是义和团产生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是必然原因,对义和团运动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会的迫害、官府的纵容才是引起义和团运动的必然原因。

我们究寻义和团组织的起源,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认为义和团起源于乡团、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认为义和团起源于一般秘密结社。在我的查阅中,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秘密宗教组织,是一种神秘的宗教结社,与佛教的净土宗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那么,为什么林华国先生把义和团的起源第二点、第三点分开呢?这也是一直让我苦恼的问题。这些观点的成立各有各的缘由,而我们很难追溯其根源。我也只有在不断翻阅书中得出结论。而关于义和团的发源地问题,这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在林华国先生的调查中,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问题,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义和团运动起源于直隶省和山东省,因为在义和团运动初起阶段朱红灯起义和赵三多起义是分别发源于山东省和直隶省。当时这两省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义和团运动起源于直隶省和山东省。

分散性是义和团的又一个特点,当义和团在作战期间遇到小部分朝廷镇压者时,各村落的义和团组织各自作战;在面临大部分敌人时,各村落的义和团组织组成联盟共同抗敌。这种分散性虽然易造成义和团组织之间的矛盾,但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在面临共同敌人时他们会团结一致共同抗战。义和团组织深深植根于乡村中难以彻底根除,对于清政府的镇压,义和团组织并未消亡,反而在更广阔的区域中发展起来了。

那么,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如何?在清政府眼中,义和团就是一颗讨好洋人,压制洋人的棋子。在早期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口号与教会为敌时,清政府在外国势力的压迫下不断镇压义和团运动,不过清政府总是假装镇压,并未采取强硬手段。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激化百姓的反抗情绪,从而使得农民起义更加猖獗,清政府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应对义和团。在早期镇压义和团中,朝廷所派官员,处理义和团时政策有误。如毓疏固执的维护清王朝的利益并未采取大的镇压措施;裕禄只管一味地武力镇压,但是镇压引起的反抗力量强大;袁世凯阻止散落各区的义和团聚集起来,收买义和团中的人靠奸细诛杀义和团首领来抑制义和团发展等。这些官员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对义和团进行了一系列镇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对于难以抵抗的外国势力,想尽一切办法,清政府开始取消镇压义和团的运动,支持义和团发展,如:在义和团抗击外国势力时,义和团团民开始使用西式武器;在阻截西摩尔军之役、天津之役中义和团英勇抗击敌人,在两次战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一是没有挥斥方遒的领导人,义和团没有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领导人,大部分组织分散各地,各有各的领导人,不容易整合在一起,组织与组织间的矛盾重重,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没有近代化思想,义和团成员大部分是农民,没有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没有认识到技术、武器对他们的影响,直到与清政府、外国势力作战后,才认识到武器的重要性。三是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在清政府受到外国势力的威胁时清政府把矛头指向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阻碍中外关系友好的障碍,欲除之后快。而外国势力只不过把镇压义和团当做是向中国侵略的一块垫脚石,借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向中国派兵压制中国。

总之,在林华国先生的《历史的真相》中向我们展示了义和团的一步步成长、壮大、衰落。书中还有很多我所不懂的地方,也有很多倍受争议的问题不能得出结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学习义和团运动,对于我的一些不成熟观点也希望大家多多提出意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吃的真相》有感500字


矿泉水致癌是传说还是事实?豆浆和鸡蛋同吃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吗?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能否让我们不再担心安全问题?大家热捧的大豆蛋白有没有传说中的保健功效? 燕窝、阿胶之类,是营养丰富的美容圣品,还是毫无用处的低质蛋白质? 一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的食品工程博士,以融科学入生活的态度,运用科研结论和权威机构的报告,对食品的营养、功效、安全等诸多问题做出解答;对有问题的食品和企业毫不留情穷追猛打;对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饮食偏见以及别有用心的虚假宣传进行纠正。作者并不像很多“权威”那样提出“能吃”或“不能吃”,而是告诉大众怎样了解食品——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吃的真相》。大家都应该注意到了,最近,网上、电视、报纸等频频爆出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难道我们连吃也不能放心了吗?自从读了《吃的真相》这本书,我放心多了,可以大胆的吃了,原来,什么矿泉水致癌、食品添加剂危险------都是炒作,这些东西没那么可怕。

这是一本让我大长见识的书。我知道了纯天然产品不一定好;鸡肉比鸡汤有营养;瘦肉精没那么可怕------我觉得书中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也不一定对,很早就有的养生产品也不一定好。”是对的,这时那件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秋日,老是觉得头晕的妈妈得到了一份很好的礼物——阿胶礼盒。她欢天喜地地对我说:“婷婷呀,这下妈妈的病要好了!”我也挺高兴。忍着苦吃了几天阿胶汤后,妈妈告诉我:“阿胶苦是苦,但是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呢!”看着喜不自胜的妈妈,我纳闷了:没见妈妈好多少呀,她不是还在喊头疼吗?也许是量不够。于是,我打算天天给妈妈泡阿胶。我从此跟着奶奶学泡阿胶。终于学会了,我迫不及待的泡了一杯,还把妈妈杯子里的茶倒掉,换上阿胶汤。随后几天,我天天在妈妈不在的时候用阿胶汤换茶,而妈妈因为忙,急忙喝几口,连阿胶的苦也没尝出来。好几个星期后,我自认为大功一件,便骄傲的对妈妈说:“妈妈,这几天你身体好了很多吧。”“哪有,这几天我太忙,没吃阿胶呀!”妈妈说。“不是吧!我天天在泡阿胶汤给你喝呀,你怎么会没感觉?”我失望地说,“难道是你的阿胶有问题?”

那次的事我一直没弄懂,直到在《吃的真相》中读到“阿胶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品质很差的蛋白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认为它有什么营养价值,在食品工业上主要是作为助剂使用”后我明白了:妈妈是心理作用。

看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想法。都说瘦肉精、木瓜蛋白酶之类的食品添加剂对人有害,但是你有把握不吃吗?不可能。这曾经令我很害怕,还闹过笑话。但读了这本书,我改变了想法:虽然不可避免,但只要吃得少,那点毒素完全可以忽略。你看,零食里都是食品添加剂,可有哪个人吃了会死呢?

看过这本书,你会得到一种对食品、工业化生产、健康原理等的科学认识,并学习和得到一种判断营养和安全的理性。而真相是需要科学依据来证明的,这一点美食家做不到、鼓吹食品保健功能的企业做不到、崇尚经验的理论家们更做不到,只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反复实验和科学分析才能得到。让我们正确的对待食物吧,不要提心吊胆,放心的吃吧。我们要学习作者,以科学为根据,不要盲目的认为一切都是对的。这真是一本好书,美食作家阿米语说:“不妨将它与食谱一起放进厨房。”

历史真相-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一:

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儿1.2读后感。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无论何时、何地,祸从口出!管好你的嘴!还有,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不能绝望。比如像许三多他爸,没了想,结果酗酒把胃给喝坏了。虽然你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来麻醉你自己,但是终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有些事情你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还不如解决掉它。

以前,我读过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贰),内容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正好一个好朋友购买了这套书,就讨来一睹为快。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是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实事求是地说,学校真是个最适合我的环境。在教代会上,我能称职地履行我的代表职责:勇于提建议,有时的语气还挺激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和领导辩论一番,有时还以胜利而告终。一些朋友知道了这些情况,往往说,这要是在我的单位,看领导不给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谢所遇到的开明的领导,他们并没有因我的言行而给我穿小鞋。我之所以这样,也不全是因为领导的宽容,还因为有这样一个小算盘:只要我的课教得好,得到家长、孩子们的认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见,只要这些意见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领导能对我有意见?总不能说谁谁教的课不行,不让他上课了。因为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几个人说的算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长、孩子们在看着呢!学校适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开明的领导,我所面对的人也是最适合我的。我的同事们可没有书中的忠臣、奸臣们复杂。在简单的环境里,大家也变得简单起来。要评先了,把考核分拿出来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请客送礼这样的歪门邪道,也可能老师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这些不正之风是很难得到我们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清高。我的学生们更是单纯得可爱,他们比我还简单。常常因为得到我的一句赞扬而高兴,为我发的一张小奖状而激动,也常常因为我的一个阴沉脸色而苦闷。这样的一群喜形于色的人在你的周围,你还用得上勾心斗角?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来对待他们:真心地爱他们,你就会得到他们对你更真心的爱戴!所以,看完了这套书,还是最想说一遍:真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送你两篇,祝你成功最让我难忘的是土木堡之变,那个无知的死太监王振,损了二十万精兵,使蒙古军队再次光临,而这次来与以往不同,是来攻进城夺取山河、江山的,于谦说:你妄想!于是,战争开始了,在烟尘滚滚中,于谦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士兵势气大增,愈战愈勇。蒙古军队万万没想到会这样,于是找了另一个城门来战,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城门防守一样精密,蒙古军队没有攻破城门,反而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一个晚上,蒙古军队快不行了,为了防止明军偷袭,在几里外扎营。终于,于谦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间,只听一声炮响,把蒙古军队炮回了老家。《明朝那些事》把晦涩难懂的正史写得那么好玩,怪不得有个网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进入中学前段时间一直攻读,想写读后感老也写不出来,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客户老赵,让他帮我实现了。

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也是一名末代皇帝,历史的真相--《明朝那些事儿五》读后感。

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爆君?昏君?无能?荒淫?

他们头上扣着的帽子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是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然而,大明江山,此时已经是个病入膏荒,沉疴难治的病人。纵有妙手回春的扁鹃,也已经无能为力。同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耽耽的后金,正等着大明这个曾经的巨人倒下,然后拾取这片繁华的土地。对于崇祯来说,他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对他,我只有无尽的遗憾,所谓生不逢时,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时期,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而不是背负骂名的亡国之君。

同时,我想起历史上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

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这个据说是耗子精转世的皇帝是一个最最荒淫的人,其实,我相信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炀帝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开通京杭大运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帮助寒门子弟进阶朝堂,听取民意,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当然做为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的些微缺点都会被权力无限放大,而成为致命的伤害。比如,杨广的好大喜功,因为自己曾经的战功赫赫,所以发动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人的景仰,结果却是未获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尽国力,劳民伤财,激起民怨,引发叛乱,致使亡国丧命。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史书中的隋炀帝,缺点被无限放大,优点几乎是完全抹杀,才让后人误解至今。

其实,在隋唐以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原貌。而就是从隋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篡改史书,开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编撰的,所以杨广被抹黑成弑父弑兄之徒。而玄武门之变,也变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过墨写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读《威尔逊的真相》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威尔逊的真相》这一篇文章。

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威尔逊执着的追求。威尔逊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他只在乎打破记录,并不在乎跑了第几名。有一次,他以3分48秒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就是1.6093千米),打破了茨福德的记录。

威尔逊除了跑步外,还有:跳高、跳远、撑杆跳等都打破了世界记录。虽然威尔逊在赤手拳击上没有打过卫冕冠军吉卜赛选手,但是只要他一打破记录,就会兴奋不已。

威尔逊的执着让我很感动,他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直到打破世界记录为止,他似乎只是在打破一些没有人知道的记录。

威尔逊如同乔丹一样,乔丹曾经说过:我如果失败了100次,那我就要从101次站起来。这也正是表达了威尔逊对打破记录必胜的信心。即使跌倒了也不要紧,爬起来继续向前冲,这不仅表达了意思,而且也体现了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我希望,我们能向威尔逊、乔丹一样,要树立不怕坎坷继续向前冲的精神,并有着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希望和信心,那样你就一定会成功。

读《中华国恨》之《日寇凶焰》有感300字


读完了《中华国恨》之《日寇凶焰》这本书后,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腔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一股对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敬意,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日寇凶焰》主要写的是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残酷的冀东七百里无人区;万吨炸弹倾山城;罪恶的“细菌实验”;数不清的万人坑等。每次读到这些,我就会紧握双拳,牙齿咬得咯咯响。

掩卷思考,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摧毁;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体射杀、火焚和活埋的竟达十九万人之多,被零星屠杀的人也达十五万,全市房屋大部分被烧毁。霎时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不但没有在屈辱中倒下,而是在屈辱中顽强地站了起来。中华儿女进行了漫长的八年抗战,尽管流出的血和泪是无法计量的!但是他们用血和泪洗刷了种种耻辱,迎来了灿烂而又辉煌的今天!

读了《日寇凶焰》后,我思昔想今,心潮澎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为了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


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

线站处 张丰华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是《看见》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整部书没有花俏的语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来,读起来不感到枯燥,有着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有时读到书中作者与同事的调侃,我也会会心一笑,有时会随着作者的文笔陷入短暂的思考。我不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部书却给了我思考的话题,同时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在这个国度里有繁荣,也有衰败;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无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这大概与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吧,毕竟常年的实事调查都是在触及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痛,而记者在调查之中也亲眼见证了这些伤痛,这无疑会改变作者看待社会的角度,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远。

《看见》这部书可以算是央视记者柴静对她记者经历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往日生活的一次纪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话题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属于冷门,也正因它们冷门,才更加触动人心。做记者久了,体验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亲历了各种不同的伤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这部书恰逢中国正在经历转型之痛,以往挤压的社会矛盾因为媒体而几乎在一瞬间爆发了出来,这些矛盾有的是社会观念引起的,有的是经济发展导致的,也有的是突发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剧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伤痛都需要社会勇敢面对。有的问题纠缠不清,像一团拆不开的毛线,却直指时弊;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像黑暗中闪动的烛火,却无人在意。

读完这部书之后,我却一时间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点评它,只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不浮华,很真实,困苦之中渗出快乐的滋味,每一章都有丰富而全面的思考。"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评语的时候,我有些责怪自己的肤浅了,读完一本书最大的成就不是读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而这句评语刻意地避开了书中那些沉甸甸的现实,还有那些连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书中有很多思考其实普通人也会想到,但这些思考与书中的采访联系起来却显得更加深刻。只因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经历如此多的波折,才对人生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为记者深入非典重症区采访之后,她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而当调查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时候,她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而当讨论到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时,对合格的公民的阐述可谓精辟。书中说道:"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一个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终需要的就是教育国民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让他们置身事外。而对于山西工业转型难题的报道也很全面而透彻,书中指出了过去数十年山西经济发展的通病,并反驳了经济增长优先的论调。她说:"我们总说国家要体面,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灰头土脸,我不相信这个国家会体面。"当采访到矛盾突出的拆迁与土改问题时,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上述的这些问题由于媒体的报道或者由于自己并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认真思考。面对新闻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是应该被媒体引导,去相信媒体需要我们相信的各种"事实",还是拥有主见,理性思考,不致于产生新的偏见?记者的目标是真实呈现,真实意味着公正与尊重,点评应该交给观众。那么观众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各种真实之中找到真实背后的真相。我不禁要问,真相背后是什么?是疼痛?是挣扎?是希望?是无奈?真相是残酷的,也是可贵的。但真相又有许多种呈现的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着偏见,却并不虚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谈何容易,作者说:"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我们只能希望不断接近真相,不断接近人性。因为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虽然我不是记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记者肩上背负的使命,就是不断探求真相背后的隐情,正如科学家不断探索宇宙,哲学家不断探索真理,艺术家不断探索美一样,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长的远行。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红军不怕远征南这一课,对我启发最大。读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和过草地的艰难情景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时代人物江竹钧面对刑具毫无惧色。敌人残酷地夹她的手指、泼辣椒水,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虽然敌人用刑一次比一次狠毒,但是江竹钧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定,别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意志坚定的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

读完书,我想到了我自己。看看自己遇到一点难题,就退缩。有一次,我看了一道数学题,就觉得很难,没有完成就交给了老师。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问我为什么这道题没有完成。我仔细看了看,静下心来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一下子晴朗了。现在,我一遇到难题,心里就暗暗地想:江姐面对敌人的残暴毫不惧色,难道我还会怕这小小的数学题吗?只要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充满了力量,大脑里也好像充满了智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江姐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吧,努力拼搏,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阎福全

位卑未敢忘国忧,新华社记者王军通过《历史的峡口》钩沉历史,发力当下,对文化传承,城市化转型,城镇化发展及税费改革等进行现实锐利地切入与理论探索,为我国改革发展、民族复兴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遗留下来的文明资源对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充分展现其胸怀社稷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一、 民族的复兴即文化的复兴

自夏商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发展起一个以农业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庞大文明。这一自足和庞大,让中国确立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心观念。《考工记》、《营造法式》、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华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大规模生产能力。北宋经济繁荣发达,由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城市不动产税—城郭之赋,被纳入国家基本税制,公共服务开创新制,消防制度健全实用可操作性强,专人警戒、灭火,不劳百姓。李约瑟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直到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威严。之后西风东渐,国人崇洋媚外,五四运动破而未立,民国时代“去中国化”,弃用农历,禁贴春联;改革开放,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不够有着必然的关系。有人指出香港“占中”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美国支持蛊惑外,香港回归后去殖民化不够是一重要原因。其实是我国文化、历史教育的缺位使然。

所谓的“西方文明”:民主与科学,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过是富翁、寡头之间的金钱游戏而已。其所标榜的人权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如在种族歧视、禁穆令,接收叙利亚难民等方面,差别对待,贻笑大方。美国是靠发战争之财崛起的,战后,又充当世界警察,四处制造骚乱、发动战争或颜色革命,涂炭生灵,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科学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给世界带来不安与灾难。全球气候变暖,科学也是脱不了干洗的,而且垃圾的产生量也与科技的进步成正比。当然,西方文明中的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律和慎独,即所谓的为文所化之人,来源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而不是法律,法律只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微信里对有文化的人是这样论述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懂的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具有普适性。其实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并且有相当的高度与格局,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的尽行善不杀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清净为天下正。还有三家皆有论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复兴,要有文化自信,要敬畏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好传承发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现在北京等部分省市减少了高考英语的分值,而增加了语文的分值,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文化的重视。

拥有伟大文明的中国,从来不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资源,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式确立为国家工程。可喜可贺。

二、城市化由有土地财政模式向不动产税模式转型

现在的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市长们看重经济效益,大拆大建,面对弱势群体的拆迁用尽各种方法,更不用说对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不会说话的古建筑了。社会矛盾因此激化,市长们却“执迷不悟”。与其说他们政绩观扭曲,不如说他们对公共财政存在关切。其实这也是体制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乏稳定来源,虽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仍难保公共服务投入之需。文化遗产保护及环境改善了,不动产增值了,钱都分给了有房者,市长无法回收。既然公共服务增值了私权,就应该对后者的不劳而获开征财产税,以此作为返还公共财政的方式,实现涨价归公,彰显公平正义。

房价不断推高,民心不定,普通老百姓为了首付倾尽全部积蓄,甚至加上父母的养老钱都不够。杜甫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以后,许多寒门学子工作多年仍是居无定所,徒呼奈何。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去炒房。人心如此,谈何发展?

虽然城乡统筹发展多年,个别地方如成都发展得还不错,但大部分地区发展得远远不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现在农村空心化厉害,村里大部分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不愿呆在家里,纷纷奔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而城乡二元化又使得许多农民面处于“回不去的乡村,待不下的城市”的窘境。即使待在城市,许多公共资源还是无法享用,房子更是买不起。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税费体系,重新开征废弃多年的不动产税成为必然选择。它能够为地方政府建立公正而稳定的收入渠道,使其专注于公共服务的供应,不再视之为负担。更重要的是抑制房价,引导其进入正常轨道,当然,配套政策要跟上,公租房和廉租房要保障到位,让真正需要的人住进去。要想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实体经济,舍此,别无他途。

改革是发展必由之路。文化复兴、城市化正常转型有赖于改革。割谁的肉谁肉疼,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保障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冲出峡口,驶向理想的彼岸。

读《快乐的林敏》有感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一名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完之后你一定深受启发。

文中说的是林敏学习很好,而且没有见她怎么学习,复习,还成天玩。奇怪的是她的学习成绩格外的好。于是,同学们就去问他的学习方法。一看林敏的作息表上只重复写着四个字:学习、玩耍。再跟自己的作息表相对比反差太大了。同学们一般写的是都是几点至几点具体干什么事。

其实,人的生活不需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做的事就可以了。如果把生活复杂化,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迷茫,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方向。不如让自己放松下来,该学习时学习,该玩耍时玩耍。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让自己生活地更加充实,快乐。

有的同学每天晚上都会熬夜熬到很晚才睡。可是学习的成绩仍不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反而越来越差。人是自身幸福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让自己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边,背负着红色的绳索,拉一拉,牵出的是中华的灿烂文明。

当古老的先民第一次找到朱砂,第一次将它涂在额头,第一次在污浊中的那抹鲜艳的颜色中炫舞时,红色走进了人的家园,那是精神的家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国家的腐败无能,人民的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入我国。国家,眼看就要被瓜分,民族眼看就要灭亡。危难之中,是谁来拯救中华民族?又有谁来驱逐侵略者?是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的诞生,从而率领着我们的祖辈,与敌人浴血奋战,赶跑了侵略者和共产党,从而创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共产党又带领着我们的父辈,艰苦奋斗,建立了小康社会,使原本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如今这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新面貌。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他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有着团结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他并不懦弱,他选择的是“千魔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顾”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东方的一直永恒不会的雄师。  

邓小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落后?因为当时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的太深,女孩都不用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从没有过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这种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  

但是,最后我们站起来了,从开天辟地的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的小康社会,经历了整整九十度春秋。  

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的中国。但是,他们想象中的伤痕累累的屈辱的那一页,中国永远不会再现了。  

让我们新一代,为中国抹平创伤,为他扎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反击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让我们用前进的拳头击碎帝国主义的思想,用前进的脚步轧碎帝国主义的意图。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第3车队 李学文

我们本书是以我国在抗战时期之建国初期之一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从一个只为能填饱肚子而为大户人家做小伙计的梁大牙在经过命运的转折,战争的洗礼和运动的冲击以及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成为一名能打仗,打胜仗,有勇有谋,机智果敢,忠于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将领的蜕变过程。

我们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书中对战争的描述和战火中凄美爱情的描写,而是主人公从头至尾思想和三观的变化。

我们人生观的转变:起初主人公只是一名从遭到侵华日军屠掠的村庄中逃脱出的一名小伙计,悲观的他为了能吃饱饭和打鬼子报仇而阴差阳错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从而他的人生观开始想积极地方向发展,然而也让他暴露出个人英雄主义、小农意识、刚愎自用等毛病。在革命同志的引导下加上自己善于学习,而且爱动脑筋,是自己迅速由草莽英雄蜕变成为一名有思想;有信仰,会思考的成功的革命者使自己的人生观步入正轨。

我们价值观的转变:未参加抗日战争之前,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加之出身贫寒,使他成为一名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能顿顿吃上饱饭的农民而参加抗日武装。在革命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就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让他发现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打鬼子。看起来既能为在战争死去的老乡和家人报仇又能升官而且还和部队的目的相同使他错误的认为之久使自己的价值和抗战目的。在漫长的战斗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慢慢知道抗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参军人吃饱饭和升官发财的,而是为了让全中国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民能从侵略者的铁蹄下得到解放和过上幸福生活真正价值所在,完成了自身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我们世界观的转变:躲过屠杀的主人公并不知道除了自己的家乡蓝桥埠外此时此刻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的残酷斗争,战争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和命运。刚刚参加抗战的他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当初只为能填饱肚子和报仇而参加的战争居然会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战争有什么必然联系。善于思考和虚心学习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自身思想的转变让他知道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早已不是当初只为自己能吃顿饱饭和为自己惨死的老乡报仇那么片面的事情了。他清楚地认识到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参与着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能决定全世界未来发展的战争,一场改变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

我们主人公在战争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为了大局改变自己的思想,三观同时将自己进一步完善、充实,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我们我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公交公司这个温暖且又担负着服务社会这一重大责任的大家庭里更应该有勇气,有信心不断地改变,充实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这一光荣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让"世界面前我代表中国,国人面前我代表首都"的内涵充分展示给广大乘客!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孙林鹏

《历史的温度》一书是2017年8月出版的,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该书的作者也因此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这和我之前讲述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书就是通过筛选和整理馒头说上的文章汇编而成的。
此书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每部分都由一篇篇小故事组成,是一套很有创意的带人浏览历史的书籍,该书看似一部小说,叙说内容的却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由远及近,客观叙事,简明扼要,摆脱了读史书的枯燥。从名人名事到无名英雄,从政治、战争、科技到文化、军事、体育,纵横全球,史料殷实。其中有的小故事,纠正了一些我们对历史事实的曲解,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个书中谈到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西方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但是,历史却给其带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此人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概括,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仅凭这16个字,有谁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的李中堂李鸿章。有人说,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换句话说就是,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李鸿章巅峰时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头戴三眼花翎(曾国藩也只有两眼花翎),身着黄马褂,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可谓是意气风发,威风八面。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幸运女神眷顾,仕途一路扶摇直上的幸运儿是如何在晚年一步步沦为卖国贼,致使晚节不保的,这其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伦丧?让我们跟随故事去了解这个卖国贼历史背后的真相。
故事还要从1895年谈起,此时,李鸿章已经72岁了。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战败。惨败的一方自然要接收胜利一方提出的条件,谁去参加这个屈辱的谈判呢?慈禧说:我看还得李鸿章。从此我们的李中堂便在卖国的道路一去不复还。你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去是签订了那个哪个不平等条约吗?就是著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据统计,李鸿章晚年经手签订了的30多个外交条约,但很不幸的是,几乎个个丧权辱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也使得其卖国贼的帽子越扣越紧。对于这些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再讲几个小故事,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卖国贼”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遇刺致使赔款减少一亿两的情况下,被刺客开枪击中左面的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在为减少赔款做了最后挣扎。据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李鸿章要求减少5000万,遭到拒绝之后,要求减少2000万,后期甚至恳求减少几百万做为回国的旅费。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在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在各国都在嘲笑偌大的中国,不知国歌为何物时,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让在场的外国人肃然起敬。

还有人说他对大清愚忠?未必见得,他只是迫于形势而已。庚子拳乱期间,慈禧单纯的认为凭借民间的义和团组织就可以打败列强,清廷不顾各地官员的反对向世界宣战,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保国本,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秘密商议,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才使相对富饶的东南半壁天下,没有招致兵祸,也避免了中国遭瓜分。给东南黎民苍生保住了一时的太平。原本这件事完全是由慈禧盲目无知造成的,而最终出来收拾残局的人,还是那个拒不奉诏北上勤王的李鸿章。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致使李鸿章再一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而78岁临终前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正所谓时势往往能造英雄,但是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李鸿章是有过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换个人来,是否能做的比李鸿章更好?
至于他签过的那些屈辱的条约,所谓弱国无外交,不管派谁去都是签,而李鸿章敢于站出来,去和那些贪得无厌的列强谈判,努力争取少割一点地、少赔一点款,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所以说他卖国贼未免有点太偏激。李鸿章之所以沦为卖国贼,这其中既不是其人性的扭曲,也不是其道德的沦丧,而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落后的无奈与悲哀。也难怪有人说: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关于这类的小故事,该书中还要很多,就像封面上写着: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不仅仅限于某个标签,此书会带你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如本书作者张玮说的那样,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真的不公平。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李亚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书评作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

李亚楠

相信《读林华国教授《历史的真相》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华蓉的荷花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