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漫谈哲学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肖洵萁

小记: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其含量还是大的,本人读此书目的是真正去学习西方哲学,相比较艰涩的《西方哲学史》以及文言色彩浓厚的《中国哲学史》(我均读过一部分),此书虽不如前两者博大、专业,但其引导人们思考、鼓励人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其简略的介绍(相对而言)以及鲜活的例子对于初学者都是莫大的快乐。本书我已略读完,但精读却未到四分之三,读书笔记更是未到四分之一,读后感我也只能就本书前四分之一与后面的一部分谈谈我的对于各类哲学的看法,并且不涉及专业性的知识,故号为《漫谈哲学》。其中的内容是我借此机会对读书笔记的整理,希望与其他哲学小白分享,如有大佬当然请指教。

1 保持童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看过许多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印象深刻的还是本书的"定义". "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有好奇心",作者在暗示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所以作者言,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具备哲学家所必要的条件。小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兴奋,不可置信,然而可惜的是,当他长大以后,他便会逐渐对周遭事物习以为常,不在追根问底,不再去思考,那么"远在孩童时期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思考之前,他就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了。"

许多人开始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都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项原本空空如也得帽子里拿出一只小白兔一般,我们就如同小白兔,再微小一点,可以说我们在这些小白兔的白毛上,而这个帽子的外面是"宇宙",我们只不过是生命奇迹、神秘事物的的一部分。哲学家一直在往毛的顶端爬,希望能窥探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大部分人习以为常,已经在舒适的兔毛底端安适的生活。经验主义哲学家休姆这样描述,当我们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就会产生"习惯性期待",而出乎意料的就被我们称之为"奇迹",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奇迹"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比如说月球上的失重体验。是的,我们习惯了地心引力,但哲学家不会,他们怀着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牛顿从习以为常的苹果掉落中脱离对地心引力的"习惯性期待",他便能发现自然界规律,并感叹知识的无穷无尽,这恰恰是哲学家与普通人的不同,而这样的发现数不胜数。(科学由哲学发展而来)也可能正是如此,我们能看见科学家们、哲学家们的孩子般的气质。

2 由寻求自然的解释引发的思考——实物是否改变?感官是否可靠?我们能认识这个世界吗?

科学的先驱便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他们主要在寻求这个世界的答案。帕梅尼德斯认为其实现有的万物一直都存在,没有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在他眼中,正因为没看见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人会变成马吗?在我看来不会),他便否定了一切大自然的恒常变化,认为感官不可靠,而他的使命便是去揭穿感官幻觉。而赫拉克利特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不是运动,是变化),没有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这也是在反驳前者,证明感官是正确的。而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坚信自己的理性,都是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哲学家其实就是这样,不断地去否定,当然也在继承,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高中所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断争斗,而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互相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便是唯心主义对于唯物主义最好的借鉴(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这都是从黑格尔那继承过来的)用之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这段理性主义者的相杀相爱是这样的:若帕为"正",那赫便是"反",而之后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综合了他们的学说,是为"合".

他们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的先驱,而后在一群哲学家(理性主义者)的不断努力下 ,如莱布尼茨、笛卡尔、牛顿、哥白尼(他们的时期是新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到现在,世界不是正通过数字的证明(科学证明、数字运算)与感官的发现(放大镜、望远镜),这个世界越来越明朗。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能凭理性认识一切吗(坏笑)。这就要从经验主义开始,一场让人云里雾里但却十分有意思的哲学介绍便出现在本书后面。洛克、休姆、柏克莱从心灵出发去阐述"玄之又玄"的感官问题,作者不妄加推翻,或许,世界上如此多超自然现象能从经验主义者中的到合理的解释;再或许,人类认识世界的不一定靠理性,还得靠"感觉".

我还记得"薛定谔的猫"中,当我们观察时,其实猫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们又怎能认为我们看到的一定是真相呢?由此,我就不得不感叹不可知论者着实有他的正确所在。(不可知论与经验主义相对复杂,本人没有能力将其完全概括)作者这样提醒我们"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人类走出了迷信神,而我们普通人现在对科学的百分之百相信何尝不是对科学的迷信呢?

不过我仍相信,伴随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所言:螺旋式上升、蜿蜒式前进),人类总可以一步步解决不能解决的事,发现尚未发现的规律。

3 未知生,焉知死?神是否存在?天命是否存在?

关于神这回事(或上帝、上帝意志、造物主之类),哲学家也有过激烈争论。书中在雅典哲学中提到智者学派(诡辩学家)与苏格拉底,他们开始将研究事业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当有人问他(普罗塔格拉斯)世上是否有神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我想,这不仅是普罗塔格拉斯的感叹,更是作者借他之口表现的人文关怀:哲学虽然探讨这类问题,但活着最重要,实在的事物最重要。不同的地域,两千年前的同一时代,孔子也对这类问题发出喟叹,积极引导人们聚焦于人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在当时古代中国,人们用活人祭祀,开展各种祭祀活动,孔子希望人们不要过分注重死亡之后的事于鬼神之事,而这在当今生活中也具有深远的意思。

不过,神是否存在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关于神但其实又是关于人类地位的讨论。我对斯宾诺莎的观点又一种亲切感,他认为神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可以在一朵花,当然也可以在我们人之中,不知"上帝与我同在!"的感叹是否有此类味道。他认为是上帝在透过自然万物表现,上帝是每一件事物的"内在因"(或许这就是基因的秘密——开玩笑,我随便想的),而我们人类其实就永远不会有"自由意志","我们的灵魂将永远困在一个类似于机器的身体里。"(这让我想起了《驱魔少年》,灵魂被禁锢在机器里)。但如果我们接受他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每一件事都会有联系"、"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而最后的目标就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心态来理解时间所有的事物,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作者)先生的观点:人的境界有四种,功利境界,社会境界,道德境界以及最后的天地境界。这最后一种境界颇有道家的"万物与我唯一"的风范,同时与斯宾诺莎的理论极为相像。人若有天地之心,那将是多么豁达;人如果认识到自然万物都是与人合而为一的,那么地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4 最后,我想谈谈道德与良知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在康德的哲学中找到了影子。康德是一个对道德十分崇敬的人,他的原则("无上命令","普遍性道德法则")是这样的:"当我在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开始我纳闷了半天,这什么意思,仔细想想,这不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吗?作者补充道《圣经》里的一句话:"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诸人。"

这种文化的渊源仿佛不是一种巧合,苏格拉底,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同样是""述而不作",即不写书,由弟子编纂语录),反驳智者学派道:"有道德的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再回到康德的学说,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基于责任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只有那些我们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这其实也在教导人们不要为利、为名而做好事。康德还说:"我们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正取决于我们是否出自于善意而为之,而不是取决于后果。"不取决于后果!如果大家知道如此,那么在道德层面,"扶不扶"其实无需考虑,出自善心即可(但这毕竟是伦理上看)。

孔子传播儒学时,曾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传播道,是出自于孔子的社会责任感,而"道之不行"已经知道了,但我已经尽力了。我也还曾读到董仲舒的一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对道德、正义、责任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呢?或许康德太过于讲究道德显得愚笨(理性主义为浪漫主义所不满),但谁又能否认他的高尚呢?

后记:写完真有身心舒畅的感觉,但愿四年后的自己看完会笑这不严密的联想与表述,也能笑此时此刻的一腔热血吧。

小评(文/氓白):

这是一篇学弟的文章,这个版本是我没有做任何修改的版本,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和糅杂的句式,且细细读来似也稚气未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在看完《苏菲的世界》后真正冲击或是启发他大脑的种种思绪。是故对于他逐渐入门的哲思而言,这篇文章便也差强人意,词句的冗拙和错误倒显得无伤大雅了。我发布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我个人觉得很庆幸这个时代还存在着想这个学弟一样不愿随波逐流,愿意真正沉下心来仔细思考的人,若说得过分一些,文化也正是靠这些人而流传并发扬的。

诗人西川说:"诗歌就是处理时代",我想,哲学也是。人的个体对于人类历史甚或地球史甚或宇宙史都是微乎其微的,是故若不去处理时代,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你便从就未存在过。作家刘亮程曾经在《一个人的村庄》中质问到底什么才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他认为那些曾与他本人发生过联系的种种客观实体可以证明他的存在。或许他是对的,也或许不是。或许他靠着这些客观实体也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处理了时代。

总之,希望这个学弟可以继续静心思考,寻找到时代的动脉,从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对世间的"觉悟".

开篇配乐为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所演奏的巴洛克风格音乐的代表人物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所谱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E大调,作品第8号,第一首)。意在顺应现景并点明希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推荐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在阅读了乔斯坦·贾德写的苏菲的世界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篇一)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史上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

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篇二)

如果学院不安排,我想我是不会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但是,在速读了以后,却忽然之间有了太多看法。

在苏菲的世界里,书中的主角苏菲主要思考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他们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那么如果放到现实中呢?如果我在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非常可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呢?

宇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而我们是其中非常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的快乐、烦恼、忧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最终不过是化作一捧尘土,消失在世间万物之中。如此短暂、脆弱的人生,我们难道要在负面情绪的操控下过完一生吗?那些衣服、首饰、化妆品最终会化作一缕尘埃,消失在茫茫宇宙。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最后留下的只有你乐观的精神。我们的生活要想过得幸福,需要外界的和平的环境和自身的乐观的态度来热爱这个世界的。外界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而态度则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出发,保持乐观,每天开心,看到世界上美丽与积极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沮丧、埋怨。

爱这个世界,就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每一个幸福的时刻。感恩这个世界给你生命,给你机会去享受,适应消极的,着重注意积极的方面。

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关注一些不好的,关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消极的以不好的方面概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忽略了人间的真善美,这样的人会渐渐的失去最简单的快乐。对路边的花朵微笑,你会收获美丽与芬芳;对着太阳微笑,你会收获温暖与光明;对手机微笑,你会收获便捷与享受;对着社会主义制度微笑,你会收获安心与稳定......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欢喜吗?

我认为,幸福来自于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积极,就会收获幸福,选择消极,就是在放弃幸福,选择走向毁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篇三)

今天,紧赶慢赶的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莫名有种看各种书玩“套娃”的感觉。《苏菲的世界》用最简单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几个哲学中有名的“派别”。用席德父亲的话来说,就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本哲学书,作为孩子的“哲学启蒙”。我个人的观点是,全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艾伯特教给苏菲的哲学知识。但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不过有一点我和席德一样不太懂:为什么自己丢的东西会跑到父亲寄给自己的书中,还会被苏菲捡到。这应该是席德父亲故意制造出的巧合,可我的逻辑就是想不通,觉得哪不对劲儿。

我解释一下,在开头中说的“套娃”即“书中书”。我们在书外,看席德和他的上校父亲;席德在书中,看苏菲和艾伯特;席德书中的苏菲又在看一本写自己的故事——《苏菲的世界》。顺带一提,《苏菲的世界》还包括《小红帽》《爱丽丝漫游奇境》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看见这些“熟面孔”,有没有眼前一亮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曾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围,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今,我们还未滑到兔子毛深处,开始往上爬还不晚。魔术师的面目一定会有一群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们发现。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篇四)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麽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读苏菲的世界哲学思想启发(篇五)

假期,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它是我选择的其中一本。一看书名,大家可能以为它是一本故事书或传记。不,它是一本哲学书。自然,它的作者是一名哲学家,哲学家写哲学书不足为奇。刚开始,我也是这个想法,翻开后,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主人公是14岁的少女苏菲,她不断的接到一个哲学家的神秘来信,把她的思想与生活彻底扰乱。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苏菲开始思索,开始解开一个个谜团,最终成功解开谜团并使用哲学来生活。

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它更是写出意味少女的成长之书,揭示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与好奇,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用的这个书名不仅仅是写主人公苏菲,而是所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想于成长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把主人公换成所有人,这个世界,更可以迷上我们所有人。

这应该是为什么它的销量超过4500万,且翻译过64种语言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针对任何人,任何事,且全世界人都需要自己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一)

这是我喜欢的一部书,是一部关于哲学启蒙的书,当然我喜欢哲学是在我上过政治课后感兴趣的。是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学科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在网上找关于哲学的书籍,真是功夫不费有心人呀。我终于找到了,就是这部【苏菲的世界】而且很有缘,它就是一部哲学启蒙书,让我看到从远古的欧洲到现在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等。还有很多的哲学流派。他们在当时神学盛行的那个时代里,阐述着各自的观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观点总是在袒护着神学,或者说是在袒护这教会,也许这和当时教会具有统治的地位有关吧。虽然他们都发表着各自的观点,但都相信有上帝的。而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就说是苏格拉底了,他虽然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他的求思一精一神是很值得提倡的。而在神学的世界里,他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他死后他的徒弟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柏拉图这位有名的哲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更好的是他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我更看好的是他的那种教学方式,他让每个学生都和他讨论,不是让老师讲,学生听,我认为现在的老师也因该提倡这种方式。说到亚里士多德,我更看重的是他的那种分类法,他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了。包括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比如狗这种动物,它属于有机物,是猫科动物,是一种宠物,当然在你家的那条狗。说到这里,我不的不说这本书还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叙述手法很新颖。它将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思想来带领读者来解读众多哲学家的思想。而最后苏菲却是作者书里的一个人物,而里面的哲学导师用他哲学的先见或许说是聪明知道了一切,让苏菲来逃离作者的世界。书里的一妈一一妈一、朋友、同学、邻居都是虚幻的,而哲学导师想让苏菲挣脱这样的世界。没想到书中现实的他们也是贾德虚构出来的。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也发现这本书的构思也富有哲学意味。

现在我们也来说一下这本书中有名的哲学问题。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会有所思考吧。比如你是谁?你为什么叫苏菲?为什么不叫贝拉等等?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相同吗?假如世界就是魔术师变出来的白兔,而我们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会问一些日常的小问题,比如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今天的意大利面有一点咸等等。那么你正在兔子的一毛一上向下划,当哲学家来开导你是,你很感兴趣,那么你将开会站在一毛一丝的最上面,而不感兴趣的将永远掉落到一毛一片低下那么我正在努力的向上爬。我还没有被世界的旋流个掉进去。为什么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世界是有什么组成的?当时的哲学家会说是由水、木、土、火四种物质组成的,当你回到那个时代,我想你也会理解的。

当然,我在前面谈过很多的哲学家,都是活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但真正反对上帝从在的则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那时候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冲击着神学,或许是教会吧。我认为最震惊当时的是哥白尼的太一陽一中心说了。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很多世纪里,每个人都相信地球中心说,然而几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时代,却打破了这样的传统观念。当然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比那些以地球中心说的人进步多了。当然他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教会残忍的将他杀害。然而最有力的说法我认为是达尔文了,他的【物种起源】首次科学的将人是由什么而来的做出了回答。从而也直接反驳了上帝造人的说法。当你了解了达尔文的写书过程时,你就不会认为达尔文是一个想出名的人了,他在跟随一艘考察船5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在两座很大的岛上,大发现了很多的动物化石,但他发现,两座岛上的同类化石有所差别的。之后他也发现两座岛上的麻雀也有所差别,并发现它们的食物也有所差别。他就想,上帝难道会创造这么细致的动物来吗?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动物是有进而来的,但他没有找到有利的证据,所以他没有轻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他发现了动物化石之间也有同的部分,这样他才进行了研究,几年之后他发表了这本书。我相信这是一位称职科学家所做出的表现。写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他很直接,也很有力的推翻了上帝。此后人们进入了自然科学的时代。

还有一位较近代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一浪一漫主义也是让我很赞同的。他说一浪一漫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民族一浪一漫主义,还有一种是个人一浪一漫主义。何为民族一浪一漫主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热一爱一民族的文化,热一爱一民族的一切,那何为个人一浪一漫主义,就是在个人风格上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举个例子,比如一些艺术家就是个人一浪一漫主义者。还有就是要谈的就是马克思,他被誉为是革命的导师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并发表了【共产一党一宣言】,他也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当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他曾经也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贡献的人也有我们的一毛一主席。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适应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我看过【苏菲的世界】后所发的感想,我想哲学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不会止境的。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二)

哲学是一个晦涩难懂的领域,所以人们大多敬而远之,然而一本风一靡一世界的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苏菲的世界】使这一现象得以完全的改观。这本书出版后,在欧洲非常畅销,销一售量达300万本,同时在全球35国翻译出版。

【苏菲的世界】一书清新可喜,引人入胜,该书的可贵之处是将一部纯学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变得通俗易懂,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哲学之旅的漫游,仿佛是引导人由困惑到觉悟的明灯。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你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你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你吓跑,相反地,你会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他们。因为每走近一次,你就会被人类的求索一精一神和智慧震撼一次。【苏菲的世界】让人们意识到,学术的话题并非永远枯燥而不受欢迎,哲学也可以走出象牙塔,成为大家热衷的话题。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一精一华。世界像谜一团一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一性一与后天知识,企图解一开这些谜一团一,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并未用鸿篇巨制来阐释哲学的深奥之处,而是以深一入一浅一出的文字向苏菲、席德和每一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

作者乔斯坦贾德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个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他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一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所谓形而上的问题。作者不仅是把前人的智慧摊在一张长餐桌上,让你一道道吃过去,而且让你在吃的时候,想着自己怎样去做一道菜。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空前的创作。他证明了哲学不一定是一些与现实脱节的东西。

常听人说,理论是枯燥的,特别是哲学,更是枯燥乏味。当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你对哲学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深奥的哲学理论在这位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笔下,变成一阵清新和煦的春风,充满了活力。

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绝佳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女孩,作者由此确定了这本书所要普及的哲学知识的起点,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她展开,从童稚的好奇心引出作者想要论述的哲学题目,利用女孩特有的细腻阐发哲学思辨和逻辑推演的细微和一精一密,借助正在开悟启智的初中生特有的想像力展示哲学原理的一精一深和博大,尽可能多地运用打比方、录像片、画图画等方法,使深刻的哲学命题浅显化、生动化。

书中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一爱一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一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样讲故事正是在向读者进行立体多维的哲学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好得多,哲学知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流入读者的心田。

玖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深奥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于他们温习。这本书虽然是给孩子们写的,但我们成年人也可以看,作者在书中对哲学原理理解得深刻,能够把握其本质和一精一华,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因此望大家有空时可以去看看吧,兴许会喜欢它。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卜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请点击更多的读后感欣赏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2024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范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是我喜欢的一部书,是一部关于哲学启蒙的书,当然我喜欢哲学是在我上过政治课后感兴趣的。是“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学科”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在网上找关于哲学的书籍,真是功夫不费有心人呀。我终于找到了,就是这部《苏菲的世界》而且很有缘,它就是一部哲学启蒙书,让我看到从远古的欧洲到现在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等。还有很多的哲学流派。他们在当时神学盛行的那个时代里,阐述着各自的观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观点总是在袒护着神学,或者说是在袒护这教会,也许这和当时教会具有统治的地位有关吧。虽然他们都发表着各自的观点,但都相信有上帝的。而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就说是苏格拉底了,他虽然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他的求思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而在神学的世界里,他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他死后他的徒弟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柏拉图这位有名的哲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更好的是他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我更看好的是他的那种教学方式,他让每个学生都和他讨论,不是让老师讲,学生听,我认为现在的老师也因该提倡这种方式。说到亚里士多德,我更看重的是他的那种分类法,他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了。包括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比如狗这种动物,它属于有机物,是猫科动物,是一种宠物,当然在你家的那条狗。说到这里,我不的不说这本书还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叙述手法很新颖。它将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思想来带领读者来解读众多哲学家的思想。而最后苏菲却是作者书里的一个人物,而里面的哲学导师用他哲学的先见或许说是聪明知道了一切,让苏菲来逃离作者的世界。书里的妈妈、朋友、同学、邻居都是虚幻的,而哲学导师想让苏菲挣脱这样的世界。没想到书中现实的他们也是贾德虚构出来的。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也发现这本书的构思也富有哲学意味。

现在我们也来说一下这本书中有名的哲学问题。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会有所思考吧。比如“你是谁?”“你为什么叫苏菲?为什么不叫贝拉等等?”“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相同吗?”“假如世界就是魔术师变出来的白兔,而我们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会问一些日常的小问题,比如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今天的意大利面有一点咸等等。那么你正在兔子的毛上向下划,当哲学家来开导你是,你很感兴趣,那么你将开会站在毛丝的最上面,而不感兴趣的将永远掉落到毛 片低下”那么我正在努力的向上爬。我还没有被世界的旋流个掉进去。“为什么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世界是有什么组成的?”当时的哲学家会说是由水、木、土、火四种物质组成的,当你回到那个时代,我想你也会理解的。

当然,我在前面谈过很多的哲学家,都是活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但真正反对“上帝从在”的则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那时候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冲击着“神学”,或许是教会吧。我认为最震惊当时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了。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很多世纪里,每个人都相信“地球中心说”,然而几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时代,却打破了这样的传统观念。当然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比那些以“地球中心说”的人进步多了。当然他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教会残忍的将他杀害。然而最有力的说法我认为是达尔文了,他的《物种起源》首次科学的将人是由什么而来的做出了回答。从而也直接反驳了“上帝造人”的说法。当你了解了达尔文的写书过程时,你就不会认为达尔文是一个想出名的人了,他在跟随一艘考察船5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在两座很大的岛上,大发现了很多的动物化石,但他发现,两座岛上的同类化石有所差别的。之后他也发现两座岛上的麻雀也有所差别,并发现它们的食物也有所差别。他就想,上帝难道会创造这么细致的动物来吗?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动物是有进而来的,但他没有找到有利的证据,所以他没有轻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他发现了动物化石之间也有同的部分,这样他才进行了研究,几年之后他发表了这本书。我相信这是一位称职科学家所做出的表现。写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他很直接,也很有力的*了“上帝”。此后人们进入了自然科学的时代。

还有一位较近代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浪漫主义也是让我很赞同的。他说浪漫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还有一种是个人浪漫主义。何为民族浪漫主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热爱民族的文化,热爱民族的一切,那何为个人浪漫主义,就是在个人风格上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举个例子,比如一些艺术家就是个人浪漫主义者。还有就是要谈的就是马克思,他被誉为是“革命的导师”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并发表了《*宣言》,他也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当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他曾经也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贡献的人也有我们的毛主席。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适应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我看过《苏菲的世界》后所发的感想,我想哲学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不会止境的。

【篇二】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是一个晦涩难懂的领域,所以人们大多敬而远之,然而一本风靡世界的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苏菲的世界》使这一现象得以完全的改观。这本书出版后,在欧洲非常畅销,销售量达300万本,同时在全球35国翻译出版。

《苏菲的世界》一书清新可喜,引人入胜,该书的可贵之处是将一部纯学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变得通俗易懂,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哲学之旅的漫游,仿佛是引导人由困惑到觉悟的明灯。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你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你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你吓跑,相反地,你会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他们。因为每走近一次,你就会被人类的求索精神和智慧震撼一次。《苏菲的世界》让人们意识到,学术的话题并非永远枯燥而不受欢迎,哲学也可以走出象牙塔,成为大家热衷的话题。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 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并未用鸿篇巨制来阐释哲学的深奥之处,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苏菲、席德和每一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

作者乔斯坦·贾德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个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他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所谓形而上的问题。作者不仅是把前人的智慧摊在一张长餐桌上,让你一道道吃过去,而且让你在吃的时候,想着自己怎样去做一道菜。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空前的创作。他证明了哲学不一定是一些与现实脱节的东西。

常听人说,理论是枯燥的,特别是哲学,更是枯燥乏味。当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你对哲学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深奥的哲学理论在这位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笔下,变成一阵清新和煦的春风,充满了活力。

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女孩,作者由此确定了这本书所要普及的哲学知识的起点,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她展开,从童稚的好奇心引出作者想要论述的哲学题目,利用女孩特有的细腻阐发哲学思辨和逻辑推演的细微和精密,借助正在开悟启智的初中生特有的想像力展示哲学原理的精深和博大,尽可能多地运用打比方、录像片、画图画等方法,使深刻的哲学命题浅显化、生动化。

书中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样讲故事正是在向读者进行立体多 维的哲学”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好得多,哲学知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流入读者的心田。

读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深奥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于他们温习。这本书虽然是给孩子们写的,但我们成年人也可以看,作者在书中对哲学原理理解得深刻,能够把握其本质和精华,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因此望大家有空时可以去看看吧,兴许会喜欢它。

走进哲学_《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走进哲学_《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读过之后才发现《苏菲的世界》是关于哲学主题的,这让我非常震惊。《苏菲的世界》由挪威作家贾德创作,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探讨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阅读哲学话题,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对人生的思考更加科学了。

故事内容开始于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当这个问题出现在苏菲的面前时,她产生了好奇。之后她陆续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件,几乎都会产生一些奇怪的问题,苏菲用自己的后天知识和悟性试图解答。读到这里,我非常有感触,哲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问题和思考过程都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我也非常赞同冯友兰先生的解释:哲学就是人们对人生的系统性的反思。只不过起初的苏菲是没有这个反思能力的,因为她的知识和阅历都不够。

后来苏菲在导师艾伯特帮助和指导下,开始学习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都是她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并在导师的提示下,成功的从书中走了出来,摆脱了哲学世界对自己的控制。

在书中,苏菲领悟到“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读后感.

走进苏菲的世界,徜徉在哲学的海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喜欢《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