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国家的儿子读后感

国家的儿子读后感

《出国不出国》读后感: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_。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出国不出国》读后感: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_,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

——《出国不出国》读后感

angelinjean

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安妮鲜花。

畅销书《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作者。

安妮是个爱笑的小女孩,有个弟弟叫小宝。安妮爸爸王湣,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BA.安妮妈妈郑献民,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律师。

安妮爸爸妈妈以安妮鲜花为名开博(blog.sina/annieflo)中国是差了不是那么一点点,所以无怪乎有很多很多的家长都没有阅读的习惯,都不喜欢看书,也就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现象。这是中国的悲哀。

三、玩出来的兴趣与创造力

在北美,非常重视玩。学习从玩开始,在玩中发现并拓展自己的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内动力才可能有所成就。北美,在4年级以前都没有教材的,但是学校的课程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学校的数学课、单词课、图书馆课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孩子的很多作业都是涂涂画画,在玩中学习。学校不以传授知识为主,二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北美也有很多的课外班,但是他们的孩子却非常享受,因为课外班以玩的开心为基本原则。哪像中国,真正火爆的课外班都是一些语文写作班、数学提高班、高考复习班,孩子不愿意上,家长强迫孩子上,结果花了不少钱,孩子还厌学。女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中国舞,跳了2年后,她不愿意再跳了,我思考再三,还是结束了。女儿现在上三年级,先后上了不少的课外班,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只有钢琴,现在的她对钢琴比较喜爱,我庆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她每天练琴之类的,保护好了她的兴趣,才走到现在。

体育运动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北美从1岁到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适合自己年龄的体育项目。美国人那么喜欢运动与健身,这个跟他们从小参与体育运动是离不开的。美国人去健身房是常态,是日常生活,而中国人,最多只是跑个步、打个球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无怪乎中国人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金钱,年老时用金钱换健康。中国近些年的全民运动刚刚开始,马拉松比赛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在我身边,我每次晨跑都会碰到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也在锻炼身体,或跑步,或练健身器材。但是,还有更多的人则是宁愿坐着玩手机和每天吃药,也不愿意走出家门去锻炼。

北美小学的活动特别多,都认为是重要的,倒是学习成绩没人特别强调。北美注重的是多角度评价,孩子可以参加很多活动,而中国则以成绩高低为评价唯一标准。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小学已经没有分数排名,一般以星数来评价,但是以星数,家长基本就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大概名次了。

四、精英之路不容易

北美也有择校、学区房,区别在于个性发展下的需求多样化,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考虑让孩子挤入精英阶层。北美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全体孩子的公民教育,不是培养精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让孩子上天才班或私校。孩子要有拿得出手的特长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跻身名校。在中国,每个孩子都要参加9年制义务教育,接受一样的教育,初中毕业后,成绩好的读高中,成绩差的上中专。

五、中国孩子路在何方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适合所有人群,对中国教育和北美教育客观分析、扬长避短并选择一条适合自家孩子的未来之路,才是最明智的父母。

北美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它培养了无数诺贝尔奖得主,虽然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站在中国,北美教育的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中国去借鉴的,因为它的很多做法都是非常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

在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为孩子的学习焦虑,因为她不仅学习成绩一般、运动一般,而且性格有些内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更焦虑了,一是感觉自己育儿知识的匮乏,二是觉得如何教育好女儿,让她活成自己,是个太大的责任。

里面有句令我感受非常深刻的话:"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才能有最高的效率;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不畏困难辛苦勇往直前。这种内在的动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北美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以教育差别也很大。

这是本不错的书,值得好好读上几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输不出去的钱》读后感


《输不出去的钱》读后感

紫乐

今晚,我拜读了加籍华人枫萍的大作《输不出去的钱》后,浮想联翩。

我回想起了2003年春季,我和女儿小菁,一起随旅游团去香港、澳门旅游的情景。那次,我们是随苏州青旅跟人家拼团去旅游的,大年初一出发,路途中伙食差的惊人,我们先到香港,看了香港繁华的城市,看了海豚表现,拼团一起去的人喜欢购物,但香港大街上商店开门的寥寥无几,我本来就不是个购物狂,我不喜欢金银首饰,我这个人好像没有女人味,从不披金戴银的,穿衣服也从不去赶时髦,去追求名牌服装,选购衣服时,越便宜越好,穿化纤布料的更喜欢,省钱别说,主要是化纤服装好打理,不起皱,还牢固,经济又实惠。这次香港游没有给我带来特别的兴致,因为,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山山水水,喜欢田园风光。刚劲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对我真的没有吸引力。

香港游玩后,我们去了澳门,澳门的大街非常狭窄,我们江阴华士的马路还比它像样多嘞,我们先是跟着导游去一个妈祖寺庙烧香,人山人海的香客真的是水泄不通,我买了支香烛去烧香拜佛,旁边一香客蜡烛上的火花烧破了我的一件新衣服,袖口上的两个大洞让我多少有点扫兴。那位香客跟我说了“对不起”,我只能苦笑地说:“没关系。”

晚上住进旅馆后,同去的游客去澳门赌场“碰运气”了,我没有去赌场,跟女儿一起在房间里看电视。看了没劲后,我出去兜兜看看旅馆里的环境,居然,旅馆里有玩“老虎机”的。我新鲜好奇,我手痒欲试,我到吧台去换了一点点港币,开始不会玩这东东,服务员就来教我如何玩法,我投币第一次时被老虎机吃进去了,投第二次时,我居然中了,老虎机里吐出来一篮子港币,我激动,我兴奋,我提着沉甸甸的硬币数了数,正好80个。我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收场,要是再玩下去的话,这80个硬币要还给老虎机了。我拿着装80个硬币的篮子去吧台跟服务员说:“这么多硬币我拿着不方便,能不能帮我换80元纸质人民币。那个服务员一看我是外地人,而且是外行人,就给了我一张50元,一张20元、一张10元的人民币。回房间的路上,我突然醒悟,澳门的一个硬币应该是2元的,我们中国内地一个硬币才是1元的,应该给我160元呀。我亏了,我赶紧回到吧台找服务员论理,可服务员换人了,我找该酒店领导说明原委,领导说“只能抱歉了,服务员已经下班了,说不清了”。哎~~~~~~我倒吸了一口冷气。权当没有中奖吧,就这样阿Q的回到了房间。

尽管如此,我和我女儿还是非常高兴,新年里能中80元,一个很吉利的数字,一起去旅游的人跟我打趣:“你呀,运气这么好,要发财啦。”我心想:“我们夫妻两都是普通的打工族,那能发财呀。”我这个人对金钱一向看得很淡很淡的,我虽然不是什么名人,仅仅是个草根而已,但我也有自己的格言,那就是:“家有百万千万,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家有别墅洋房,睡觉也只能躺一张床。”

《脸面》读后感:走不出的悲哀


《脸面》读后感:走不出的悲哀

西秀区旧州初级中学八(1)班张威

有人说,一开始人们以父爱子,以后以子敬父。父母的付出让子女在朋友的面前有面子,孩子的努力也给家人争光。一次我翻阅杂志,读到了一篇微型小说,题目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便很认真地将小说一口气读完。

小说的题目叫《脸面》,主人公老许,是一个城镇里普普通通的市民,娶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黑妞。老许因二人转唱得好,方圆十里小有名气,老许就与几位二人转爱好者组成一个剧团,逐渐唱出了百里名声。那时,谁家娶妻嫁女都以能请到老许来演唱为荣。老许因此野心膨胀,开始夜不归宿,但黑妞仍然相信老许,并且认为能嫁给老许这么个多才多艺的人,脸上也很有光。她心甘情愿地把家里的活全包了,随老许在外面自由自在的唱戏。

后来,多才多艺的老许看丑巴巴的黑妞越来越不顺眼了,觉得在人前没面子,便与黑妞离了婚。刚强的黑妞把孩子留在身边,独自抚养,老许则净身出户,倒也乐得逍遥。

二十年后,老许却落了个可怜的下场变成了无所事事的瘸子。据说是做了不正当的事,被人挑断了脚筋。他当年抛下的两个孩子已当了大官,老许又觉得找回来些面子。他开始想念妻儿,又没脸面给他们打电话,孩子们也不愿认他。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老许悲凉的死去。

两个孩子在黑妞的劝导下,同意给老许立块碑,但不能刻上他们的名字,他们不想因这遭人唾弃的父亲而丢了面子。

读完这篇小说,我颇为震撼。因为脸面抛妻弃子;因为脸面子不认父。脸面让人弃亲情于不顾,这是一个世世代代走不出的悲哀。

《边城》说不出的感觉


《边城》说不出的感觉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 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奔跑的方式》读后感


今天是2012年2月1日,我很想哭,因为我读了一篇做文,叫《奔跑的方式》,很感人读完后我哭了,说有时候我们会像小孩痴迷一件玩具一样朝着自己的梦想奔跑,看着美丽的光球,不停地加速,到眼前才发现那原是海市蜃楼。于是后悔了,后悔在跑的过程中错过了欣赏风景的机会,想要折身返回,却发现风景已逝,无可挽回。其实,人在跑的时候,不要只顾着深邃的蓝天,我们的脚下还有广袤的大地。

有的时候在人生起线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终点。我们可以带着快乐向前跑,带着感恩跑,带着一颗单纯的心向前跑。也许我们会跑到天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部网站2010年2月28日终于公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见时间截至3月28日,公平的允许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我相信也会非常实用,因为第一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对于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一件顶级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第三是根据现在我国致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色教学人等的情况基础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种可监督可制约可执行可持久的评测制度分配制度,也许国人们都太过于期待了,期待着一个成熟公平会领导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可行新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我可以说是迫不及待读完的,这个纲要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很多内容都是我一直在特别关注的,因为条目众多,内容丰富,不可能一一赘述,我在此就着重把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做一下阐述,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

1.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这的确是解决择校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有三个潜在问题,一个是老师们的工资报酬校际间要至少保持相同水平;第二个是对于不同区域内的教师校长要有统一的管理调配可能,也许对于一个教育学区可以内部调配,对于一个市可能,那么城市间的差异呢,省际的距离呢。前面提到规划学校布局,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那么异地政府又怎么协调这种调配,我们都知道这种调配也是需要的;第三交流的时间多长为合适呢?短期可能还没有达到效果,中期或者长期,交流教师的生活起居家庭生活如何协调?

2.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2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我觉得对于残疾学生,特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还是让他们在特殊教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国家应该想办法多提供一些适合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机构供他们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预见,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发展这项福利,这是人性的直观体现。

4.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5.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身为一个小人物,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读后感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读后感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读后感第2页

读后感写作方式


读后感写作方式范文一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 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读后感写作方式范文二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说不出口的爱》读后感


一个孩子─舒君笑是在不被父亲期待下,来到这个世界。从他出生到懂事以来,他的父亲总是没给他过好脸色,时常打他、骂他,因此舒君笑从小就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写出一本好的作品,另一个就是等他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就要带着母亲离开这个家,逃离父亲的魔掌。

在这现代繁华的社会中,人们都很重视休闲生活,像我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就是─看书。常常在暑假最炎热的时候,下午和姐姐一起去书店看看书、读读书,在我看的十多本书中,我最喜欢《说不出口的爱》这本校园励志小说。这本书是一本令我自然流下了真诚的泪水的课外读物,内容到现在仍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孩子─舒君笑是在不被父亲期待下,来到这个世界。从他出生到懂事以来,他的父亲总是没给他过好脸色,时常打他、骂他,因此舒君笑从小就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写出一本好的作品,另一个就是等他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就要带着母亲离开这个家,逃离父亲的魔掌。就在他努力向学读书时,母亲突然的过世,顿时他没有的依靠,使得他从此只能与讨厌的父亲相依为命,为了能够早日脱离父亲,舒君笑更加努力读书,但又在这时,他却又受到命运的捉弄,使他的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需要换眼角膜才治疗得好。有天他的父亲兴高采烈的带着他到医院说已经找到合适的眼角膜,手术后,果然舒君笑眼前已经恢复到像以前一样的光明。事隔不了多久,正如舒君笑所愿,那个人因癌症而过世了,几天前在整理遗物时,君笑发现了那个人生前隐藏的秘密,那是一张已经有点泛黄的纸,一张眼角膜捐赠书。第一次舒君笑为了那个人哭了,“爸爸!”舒君笑声嘶力竭的喊着,可惜这声“爸爸”老舒再也听不到了。再次忘向湛蓝的天空,当年父亲的身影依旧清晰,但如今却已不在身边,只留下君笑眼角的泪。

看完这本书,我早已泪流满面,感动的内容以及故事中真诚的父爱令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回忆起和我父母亲的过去,只会和父母顶嘴、大小声,他们说一句,我回了十句,曾经那么叛逆的自己,顿时感到很惭愧,至今我终于领悟到,他们打我、骂我都一切只是为了我好,其实他们都是很爱我、很关心我的,只是我都没感觉到,从这本书我领悟到了爱要即时说出,到最后才不会后悔,留下遗憾。

《走不出的风景》的读后感1500字


读大学,要发现你的热爱

当有些同学在苦苦想着明天的课怎么逃的时候,当有些同学还在计划着空闲时光怎么娱乐的时候,当有些同学在忙着赶一篇几周以前布置下来的论文时,当我们不妨都停下来,读一读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先生的《走不出的风景》,静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到底是不是无愧于自己,至少。

读过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苏力先生的言辞所吸引了,而且受益良多。作为北大的教授,他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给北大的新生、毕业生致辞。没有过多的套话,句句出自先生的真心。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待生活的热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法学学子。北大是个令人羡慕与向往的地方,身处于广商的我,读到这样一本书,感觉能很近距离的接触到北大的那种大学氛围,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着北大学子的那种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

就像苏力先生在九年前的迎新致辞中已经告诉北大法学院学子,要发现你的热爱。不错,在大学这样一个如此自由的地方,倘若我们不主动去挖掘我们的热爱,我们终究会碌碌无为,就像现在许多学生那样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我想,当这些人回首大学四年,才悲哀的发现,自己终究还是落了个空。大学四年,我们既可以发生质的蜕变,也可以选择一尘不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去不去创造生活。在我看来,大学,可以是个很能塑造人的圣地,大学,也可以是个让人堕落颓废的洼地。如果我们放纵自己,如果我们让自己在大学过得很舒适,如果我们一直天真地认为上大学是度假,如果结果是什么,相信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平庸的人。所以,保持一种高度的热情,在大学追求我们自己想要的,努力去发现我们的热爱。

但是,正如苏力先生也说,生活注定会溶化许多激情、理想、决心和追求,甚至会使生活变成仅仅是活着。我们不要害怕,不要退缩,这是生活的规

律。我们应该正视生活对我们的考验,当我们对每天重复的生活感到厌倦和无奈

时,不妨尝试着学会接受生活,同时创造生活,因为朴素不必定单调,平凡也未必平庸。此刻我想起我前几天听说过的,我们高中母校的一位师姐王晓敏的大学经历:她是那年我们市的语文单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那一年,我读高一。转眼间我到了大学,她已经毕业了。她是以第一名考进中大法学院的。当年是先填志愿再高考,不然我觉得她可以去到更高的学府。她在中大十分刻苦读书,大三那年有机会去了法国做交换生,大四回来,分别有几间大学奖励她奖学金让她继续去读研究生。她说在法国那一年,她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过。这时我就想到,她在做交换生的期间都能做到如此地无愧于心,仍然是带有建设性的去交流学习,而我们呢?在自己学校也让自己轻轻松松过,也许许许多多的机会就是这样流失的。如果我们觉得大学四年就这样度过,即使我们很努力地学习,收获不少,还是觉得很单调,那为何不尝试着像王晓敏那样靠自己创造了与别人不同的大学生活呢?在生活溶化掉我们许多激情、理想与追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大胆创造自己不一般的大学生活,从而做到朴素而不单调,平凡而不平庸。

或许,大学就是一道走不出的风景,我们要勇敢地、用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看待它,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努力发现我们的热爱。若干年后,当我们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时,至少要自己内心觉得,自己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相信《《出国不出国》读后感: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_》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家的儿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