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500字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500字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乐陵站-李晶晶

最近公司组织开展“遨游书海”读书活动,正好我也想读点什么,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的知道日常行为。通过推荐,我细细品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晴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淳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互相尊重;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占有贪欲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玩的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勤俭节约,碗里的饭必须要吃完等。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不好的家风必然导致家庭的不幸。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游泳的人才。

我认为,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尤其是公司的中坚力量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因此,家风与政风需要互相滋养、互相校正。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党员干部需要认识到家风建设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建设得好不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家风之基在于正。“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好的家风,无关乎财富多少,而在于知礼仪、惜道德、守底线。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焦裕禄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利观,影响世人传承至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拥有着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才能影响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梁启超的家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满门传香的背后,是梁家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家教家风。在1910年至1925年间,梁启超把思成、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的慈父,又是导师、密友。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建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宗师。

看完梁启超的家规,我感触颇深,2016年的年初,经过事改企,我成为了一名齐鲁交通人,刚开始我认为到了企业工作起来会很轻松,没有压力,然后发现其实工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领导的指导、同事们的帮助,现在工作也基本进入轨道。现在分公司也在开展读一本好书—“遨游书海”活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汲取书中的知识,以点带面,通过每一个人影响整个家庭,然后影响社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通过家风树立正确的三观、家训家规来约束自身,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好,集团也会日益壮大,实现企业的伟大目标。

今后,我将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

佘振琼

最近阅读了纪检部门推荐的《中国家规》,感受了中国历史上50名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想起了已经离开我四年的父亲,想起了普通父亲的寻常家规。

家规一:

不贪不占不偷懒。我的老家在松滋南海一个偏僻的乡村。1999年7月,我大学毕业,招考到乡镇工作,父亲深感荣耀,我偶尔对工作和生活有微词,不安于现状,父亲说不出太多的道理,只是经常教训:在单位就要服管,不能偷懒。2005年,我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父亲担心我利用职务之便占便宜,经常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搞不得。有一次,听邻居说在医院被索贿200元,念叨了很长时间,诅咒这样的医生没有好下场,并叮嘱我:“你可要不贪不占呀!"

家规二:

信守承诺不失言。记得六七岁左右,父亲规定不准在菜园摘生黄瓜吃,当时农村物资缺乏,为了解馋,我终于忍不住在菜园偷吃,还没吃完就被父亲发现了,罚我跪在堂屋看了半天的“中堂画”。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父亲当时小题大作,后来才听说,农村有习俗,认为女孩子吃了生黄瓜会得怪病。父亲罚我,不仅是因为我偷吃,更是关注我的健康。记忆中,父亲曾承诺我:无论多忙,都会接送我上学;无论多苦,都会供我上完大学。我的头脑中一直都有这样的画面:父亲冒雨骑着嘉陵摩托,白发在风中拖曳,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送我、接我......

家规三:

孝敬长辈不吝啬。我的奶奶常年多病,只有父亲一个儿子,父亲无微不至照顾她40多年,保障了奶奶在农村的基本生活。父亲是奶奶心中的山,是奶奶晚年生活的最大依靠,父亲去世后十天,奶奶伤心过度才离开人世。现在,很多人依然把养老当作负担,我身边的亲戚和朋友,偶有说起兄弟姐妺间的养老纠纷,我经常把父亲作典范,实践证明,只要有孝心,一个子女完全能够养活一个老人,不需要摊任务,全凭责任和感情。

家规四:

尊重他人不添堵。打我记事起,父亲就要求我们:盛饭时锅盖要轻拿轻放、晚上关门要没有声响、和人说话时不要大声嚷嚷........他甚至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换位思考,不麻烦人。父亲在世时,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他做,父亲每天晚上洗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好晾好自己的衣服。母亲在饭来张口的蜜罐中泡了接近40年,经常成为姐姐和我茶余饭后的取乐对象,羡慕她命好,鼓励她继续开心生活。

我已为人父母15年,一直在引导子女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探索着,细细回想,却有诸多地方不如我的父亲。我愿意多次诵读《中国家规》,怀念父亲、教育子女。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通过有形的规范,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化验中心也是一个大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曾记得在这个大家庭组建后不久,召集全体化验家庭成员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大家公认“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是对化验分析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是化验分析者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团结包容”强调化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将“公正准确、高效及时、科学严谨、团结包容”作为团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形成的家风。

家风是无形的,需要有家规、家训有形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对分析人员而言,化验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是规矩,执行的分析标准更是分析的“规”和“矩”。石油产品试验多为条件性试验,固定的试验条件、标准的试剂、量具、仪器等,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法标准,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心操作,坚持方法标准,才能拷贝不走样,才能控制分析误差,保证分析数据经得起第三方的核查。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和执行意识,只有能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那我们的工作才能不简单!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中存在的分析数据偏差、执行力软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如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他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这些对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很实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态决定能力,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主动进取的意识与态度,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延于行。

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


家风的魅力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一段时间以来,公司纪委组织开展了以“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在此期间,笔者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今年5月份,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集中组织观看了《法治中国》警示教育专题片,从剧中这些小官巨贪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腐败,首先从自己烂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把公权力私有化,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无数腐败案例警醒、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绷紧家风建设这根弦,始终守好优良家风这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屏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想事干事前面,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一直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把正方向、守住底线。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 认真读完《中国家规》这本书,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我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培育廉洁正能量。

作者: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书记 高珉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要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不忘初心,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形成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形成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的规范要求了。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变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改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行。一个人养成恶习容易,但改为好习惯不简单,因为恶习往往和安逸懒散挂钩,改正意味着极为残酷且反复的自我斗争。自我约束管理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是值得敬佩,一旦立志,即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改过自新,当然应该成为后世的楷模。

改正和养成良好习惯,应当通过家规家训,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风尚和氛围,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但凡清白之家,必有优良之风。

修身是要克服惰性,一旦定下的习惯规矩,再难也必须每天都做到,不下这样的苦功,修身就无从谈起。修身还要特别注意慎独的问题,不可掩其不善,自欺欺人。元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时节赶路,口渴难奈,路人纷纷在路边摘梨吃,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被路人嗤笑迂腐,许衡解释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中,朱柏庐(一说宋代朱熹作)的《朱子家训》很值得推广和学习,其文俭约朴实,其意勤俭仁厚,持守修身甚严,实属历代家规的典范。如此优秀的家规家训,为我们勤研学问、砥砺德行指明了方向,可让我们提高身心修养、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家风。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汲取优秀传统家规文化的营养,严格要求自己,营造勤学好学的良好氛围,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使我们这一代人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一)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度。从“国家”一词的表面上看,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同样不会有国。“国家”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特别是最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让我的感触更深,也理解的更透。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古人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由此可见,家庭的建设离不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正如人们所说,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作为党员,尤其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家风家训,提高自身的约束力,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规矩,在工作中守纪律,为党风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领导干部的家风家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党风的好坏。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与个人的修身、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多贪腐官员,他们有很大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管不住自己的同时,更加管不住自己身边的人,这不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有自己的下属,这种“家族式腐败”就成为了反腐重灾区,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家风”家规。所以,铲除腐败就是要从腐败分子身边抓起,从腐败分子的亲朋好友一个一个查起,也正是因为这么细致缜密的查办,才发现“大老虎”背后隐藏着多少双黑手,他们利用“老虎”的威信、职务上的便利从中得到勒不少的好处,但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手才越伸越长,以至于永远得不到满足。

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品德必须高尚。周恩来总理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就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十条家规”,并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他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但要管好,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立家规、正家风,关键在于做到“严字当头”,贵在“落到实处”。首先,要严立家规家训。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他们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正是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我们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其次,要切实践行家规家训。要将“家规”悬挂在家庭的显着位置,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家庭的每个成员,遵德守礼,良言善行,从而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规家风,形成全社会和谐良好的风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才会有威严、有说服力。要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下和台上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 和健康生活情趣。

要使好的家规、家风永久传唱,家庭成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风家规往往是作风的反映。人之家风正家规好,其人之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般也正;人之家风不正,家规不好,其人之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般也不正。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党员干部要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随着“重视家风、管好家风、扶正家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党风政风建设才会成效明显。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铃,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良好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榆林销售公司办公室主任 刘卓琦)

中国家规读后感(二)

家风持正 雨润万物

贺鹏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示“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编写《中国家规》,全书收录诸多家风故事、家规名篇,彰显我泱泱华夏“家风正、家规严”的优良传统,亦提点党员干部、全国人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全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吾人所思良多,受益匪浅。

家风持正,雨润万物

中国近代史上,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语即出曾国藩“八本”家训。此居官之本最好的注解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所说的“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曾文正以“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自勉且劝诫后世子孙——曾文正高居督抚大帅时,居乡之妻竟拮据到“杀一鸡之油省吃三天”;次子曾纪鸿任英法公使时,竟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救急。

曾文正公言:“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家风持正,雨润万物。曾氏家风涤荡下,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卓有成就者如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女诗人曾广珊、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曾昭燏、革命家曾宪植、画家曾厚熙等多达200余人!

家风隳坏,污秽尽来

因虎门硝烟而彪炳史册的林则徐劝谏后辈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家风隳坏,污秽尽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苏荣落马,中纪委公开通报苏荣案情时曾披露,苏荣案呈现出家族式腐败,全家几乎全部卷入其中。苏荣家人中总计10余人涉案,其中苏荣之妻于丽芳卷入最深,苏荣妻兄于平安或涉巨额索贿也遭调查并于2015年3月自杀身亡。

习近平总书记以反面典型提点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自己“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重家风培养,防微杜渐——“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

党员干部,仅独善其身,却无视家人权力寻租、利用影响力受贿,于万千群众视之,蛇鼠一窝而已。本就处权力高地,尚不管束家人清廉低调,家风尚难持正蔚然,又谈何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锒铛入狱,自是必然。

党员干部当如老一辈革命家,“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持正家风,应先正其身,而后定其家。如周恩来总理在家庭会议上严申“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去世时,无子女、无财产,仅有赤诚之心、两袖清风,联合国亦降半旗向伟人致敬!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廉修身,廉洁齐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优良的家规家风,薪火相传!

中国家规读后感(三)

感受家规的力量和魅力

吕来华

一段家规,一个故事,一次教育,一种警醒。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好家规、家训、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养。

读了《中国家规》这本书,这是一本一洗传统家规图书的窠臼,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单看这本书的封面,可谓淡雅至极:只有一列书名、一幅剪影,看不到任何宣传性文字,也没有博人眼球的腰封。但是,翻开本书慢慢品读,便让初见之人不禁暗暗解惑:每一段家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每读一段家规故事,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洗涤。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形成不仅要靠说教,更要靠言行的引领。

家规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一家之长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家风家规也无济于事。只有正当的家风家规,才能给家庭全体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成长环境,良好的家规家风将是家庭和社会永远的财富。如曾国藩的家风,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在家庭里,父母亲都是憨厚老实的农民,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但通过言传身教让我感悟到很多通俗易懂的道理:踏实做事、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任何事只要做了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做到最好。正是他们用身体力行的勤奋刻苦精神,对事情认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哺育了我,是他们无声的"身教",让我从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正是家庭的这种良好家风,让我及早的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并默默地引领着我在生活中、工作中用踏实、认真做事的精神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在企业中,我认为也应该打造这种像家规一样的风尚,我所在的公司虽是"儿童期"的企业,但对于打造自己的企业精神上不断完善,不断铸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协调的工作作风,进赣昌砂石公司已三个年头了,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会以良好的家风和公司工作作风,积极进取,勤恳敬业,扎实工作。在做好办公室来电接听和传达、及时准确地做好来电来文处理工作,草拟各项公文的同时,密切联系各一线砂场、关注各项工作开展,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及时撰写、报送简讯、新闻报道40余篇,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宣传。

我认为,作为一名公司成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公司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像家风一样传承下去,实行传帮带,积极热情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到达成功的巅峰;只有追求卓越才能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取得令公司和自己满意的成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力倡导家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多读家规故事,常修为己之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升华。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一)

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我按要求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此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了杨震、王羲之、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试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燃气公司按上级要求大家组织学习家风、家规,就是为了在我们燃气公司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来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我们家的家风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做让长辈生气的事情,无论是在家还是单位,都要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我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人到齐了,要长辈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动筷子,不知不觉的这个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的小孩,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们家的家训也同样体现在“勇敢自信、敢于承担”上,我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的大家庭,我的父母一辈大部分都从过军,从小就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和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也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很小也去了部队锻炼,一干就是16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父母亲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不与他人比较吃穿,不贪慕虚荣,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做错了事情也要敢于面对错误,做一个勇敢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

此次通过这次《中国家规》的学习,我一定把同事们好的家风、家训加以学习,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家风、家训,再把这种好的风气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全力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二)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曾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风是什么呢?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心灵,塑造年轻人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风的影响力有多大呢?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习近平表示,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所以,可见,家风影响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年轻人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呢?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本书一共精选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通过阅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家风并不是一个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通过全族之力经过长期实践、育人治家、生产生活和做人做事而总结出来的。好的家规与其说是规矩,不如说是智慧的结晶。好的家规规范了人的道德准则,通过一言一行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从而在修身中得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影响后辈和他人,并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如何树立好的家风呢?“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今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是说明了老百姓希望惩治腐败的愿望多么强烈。好的家风,不是要把家风写到纸上,而是警钟长鸣。把良好的守则记在心里,用良好的家风影响教育下一代。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中国家规》探寻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正如王锡爵家族家训的跋中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生动显示出本源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社会教育的普遍方案。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三)

历史与传统,家风与家规,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心灵所系;也是让美德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根本。《中国家规》一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选取了历史上有影响的50位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美德,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好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祖辈们的磨炼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这些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始终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与时俱进,是割不断的民族精神命脉。

《中国家规》中的人物故事或家族的家规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精神和美德,不仅体现于圣人和伟人身上,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中间。而且,这种美德,只要有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就能在普通人中生长起来,发育起来,光大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千千万万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共同营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规》每个故事所传达的家风,如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等,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就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爱”的习惯。

爱可以很小,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谦让,一抹淡淡的微笑和一场真诚的对白都可以使人们感到爱的存在。爱也可以很大,可以胸怀天下,为了他人、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牺牲自我,这是人生之大爱,是我们应该终生追求的目标。

爱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为世界留下一些美丽的东西,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这是我读《中国家规》所获。(阿克苏地区纪委 粟新)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

关于研读《中国家规》一书的几点感触

——孙海民

近日研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对我启发教育颇深。《中国家规》共选取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讲述他们的家规故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呈献了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盛宴。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作为分公司首批外出作业队伍,我时刻以项目部为家,从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入手,促进队伍和谐稳定,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立家规,也就是制度化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能很多大多数人理解的制度化,认为就是条条框框,就是处罚,就是让员工老老实实的干活,等等。事实上,制度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二树家风,作为这支队伍的基层领导,我必须时时以党纪条规左右自己的行动,给每位员工做好榜样。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树好家风有利于为员工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以个人人格的美丽,才能造就一个文明幸福家庭的大家庭。

三改作风,要把驻外项目部各项工作做倒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要充分利用好项目部领导接待日、各类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多种渠道,与项目部职工进行沟通,时刻体察职工的冷暖,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有意识地组织项目部职工围绕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讨论,在互相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认识、升华思想、凝聚人心目的。同时,要树立“职工困难无小事”的理念,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开展好包括“生日送祝福、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等工作,把组织的温暖及时传递到职工的心中。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我要把学习《中国家规》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职工在活动中、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在我们的队伍中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维护好我公司在中天合创的良好形象。

《中国家规》之朱子家训读后感

——张伟

《中国家规》是一部家庭教育、做人做事、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它让我们这一辈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在读到《朱子家训》时,我深有体会。在《朱子家训》中提到“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虽然全文不多,寥寥数百字,但通俗易懂,始于立人,着眼做人,功在为人,将塑造人格、为人处世、奉献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聚焦于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上。

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老说的一句话“做人要正直,长大以后一定要行的正”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家训吧!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在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自己的子女,教育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事。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把自己几十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与感悟都好无保留地让子女分享。教育他们正直的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造福。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要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职工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在管理工作中,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平时经常容易产生这样的行为,其实大家都知道,使用赤裸裸批评的办法,抱怨、责骂都是无补的,这样容易产生逆反,忧虑,甚至影响工作效率,阻碍了工作的进展。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管理者,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因为任何事业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业,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而批评、抱怨与责骂是和谐的死敌。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中国家规》探索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人心,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正能量。

读《中国家规》之于成龙故事有感

——赵文运

家训家规是中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中国家规》这本书,讲述50个家规家训故事,个个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于成龙的廉政故事。

于成龙于1617年,出生在今山西吕梁方山县来堡村一户农家。1661年,他44岁才开始进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从知县做到了两江总督。从官期间,政绩突出,为政清廉,即使在两江总督位上,也是粗茶淡饭,终年以青菜为菜,不知肉味,百姓称他“于青菜”。死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的清廉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欺世盗名,而是发自本心。受于成龙影响,于氏族规家训十分强调廉洁,要求把“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作为后人世代坚守的人生信条,成为于氏族人时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抚育两弟成人,自奉节俭,但在公益事业方面从不吝惜。长孙于准官至巡抚,也是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凯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高”。于氏族人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抑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于成龙一生的廉政故事和于氏族规家训启示我:作为一名干部应将廉洁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奠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础。

对于党员干部家庭而言,家风家规更是至关重要,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纪,党员干部学习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吸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从根本上拒腐防变、不踩红线。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下分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责任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分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读后感:《中国家规》之-吕本中《官箴》


读后感:《中国家规》之-吕本中《官箴》

——张世华

最近在读《中国家规》中,当读到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这些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其实这篇《官箴》,习近平同志在立德篇里就引用过。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作为一名干部,我更加明白这些道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律己非常重要,我们的工作始终与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相联系,律己不严,必将尺度松,处理不当,该处理的不处理,罔顾生命于不顾,差一毫就是人间地狱两重天,失范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致命的,这比在一 些辅助岗位混混日子,打发时间,消极懈怠的危害性大多少倍都不止。工作的责任心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律己不严,责任心不强,是煤矿安全工作之大忌。其次,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保证一个煤矿安全生产,科学、有效的管理好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光靠表扬肯定不够,必须建立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角度上,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好表率作用,用好以上率下的行为模式。作为分管运输队领导,律己严,用好作风可以引领运输队管理人员严明纪律,严守规矩,严守工作规定,这样我们的队伍必定是有战斗力的队伍。杜绝“上梁不正,下梁歪”。

同样为官一任,为什么有的人如过眼云烟,没能给职工留下什么印象,而有些干部的故事感人肺腑、触动人心、流芳百世。答案很明确: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守住要,固住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当前形势之下,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肃贪,有些人感到不适应,认为当官“没意思了”、办事“不方便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我们要坚决抵制纠正,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对待权力,秉公用权。为官不为,就是对权力的亵渎和贪污,耽误的是企业的发展,辜负的是广大职工的希望和期待。“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唯有严以律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行有所止,行稳致远。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张建云先生编写的《中国家风》一书,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是来自于家庭教养。父母的言行犹如指南针一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阳光的心态。而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优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善于学习进取的精神,善良厚道的待人接物。从古至今,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训家风家教。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孝顺懂事、举止有度的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和谐社会风尚,是每一个家庭德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家风》中,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看到一个两袖清风的父亲“傻”的人格魅力,传承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是家风》时,我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有着一副宽广的胸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16岁的独子送上前线,她奉行的助人为乐、尊崇学习是另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感受到心存善念、为善最乐,将善心付诸为善行让天更蓝,草更绿,花更红,人更友爱,世界更美好亦是一种家风;纪红建《爷爷的礼物》、张幸福的《献血铸就,永续家风》、杨康的《黄荆条子出好汉》无一不是在讲述着父辈们祖辈们勤劳、坚强、节俭、宽厚、乐观、善良的言行。这就是中国家风......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记得在我小时候,贪吃零食的我偶尔发现了母亲存放家里钱物的地方,有一次就偷拿了十块钱想到学校买零食吃,结果因为数额太大被学校老师告知了家长。我心中惴惴不安,如实向父亲承认了拿钱买零食的事实,并作好了挨顿暴揍的准备。出乎意料的,父亲并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教育我偷东西是最不好的品质。父亲说:“从小偷针,长大偷天。你现在是小偷,在家里偷,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在社会上偷,最终犯罪坐牢,遭世人唾弃。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改掉这个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这次就原谅你,如果再犯,我就不客气了!”事后,我才知道,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父亲的教诲,让我谨记绝不拿人一针一线,做一个洁身自好,品质高尚的人。父母也是非常的节俭,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零食,父母都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吃;遇上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总是教导我们要守规矩、懂礼貌,对长辈要尊称“您”,吃饭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能抢菜等等诸多礼节。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诚信守礼的良好品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榜样!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春夏之交,绿意盎然,捧读《中国家风》,百位名家从自身成长、教育、成材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家庭所沿袭的优良家风故事,犹如一阵阵清风,从心田吹进心海,将微波翻滚成浪涛,让原本敬畏家风的我更加肃然起敬,端正坐姿、心怀虔诚、用心品读、追根溯源才能不辜负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百位名家,出身各不相同,有农民、工人、书香门第等等家庭出身,沿着一脉相承的家风,父母辈言传身教,传给了他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家风美德,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等到成年时,便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长成了家庭期望的模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刚正不阿,还能为周围人群带来福音,为社会输送养分,净化社会风气。

纵观古今,但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包括《中国家风》的所有作者,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岳母刺字”,培育出了精忠报国英雄岳飞;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训》、《林则徐家风》的精髓,名垂青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成就了一番番伟业,家业继世辉煌。正是因为家风的熏染,中国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回到书中故事,最为震撼的是,这些贤达人士,家风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那便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良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有了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有了记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发展过程。历史延续至今,每一部经典的流传,每一种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通过文字。于是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有医衡凿壁借光、孙康应雪读书、苏秦悬梁刺股的读书典故,都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侧影,也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流传,学而优则仕的壮举铺设了了最为艰辛、公平、文明的路径。现如今,学习、教育已平民化,可腹有诗书气自华,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类气质的人还是为数不多。如果一个家庭,将读书放在首位,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我坚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文明、知情达理、不急功近利的家庭。

我出生在农村,九十年代,家里一年收入仅能裹腹,可为了我们姐弟俩能多读书,跳农门,父母亲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另谋营生供我们上学,记得上小学时,每学期开学一些时,我的学费才能凑齐交到学校,当时的我总感觉羞愧。待到我上中专时,为了凑齐七千元学费,父母亲变卖所有的家禽、农具和赚钱的农耕器械,还向亲戚借了几千元供我上学,直到我和弟弟参加工作,父母亲还在还帐,虽然负债前行,但父母一直认为他们是村里最有远见、最舍得为子女花钱读书的人。也有很多人说父母是在做傻事,可父母觉得他们做的事值得,时光是证明事物对否的最好法官,现在一些村民没有不称赞、羡慕他们的,我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

参加工作、结婚后,我公公爹是一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再加上我的工作性质,也需要我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于是乎,工作之余,我爱上了看书,一日不见书和报,总觉得心里失落。哪怕不看,摸一摸书页,心里也甜蜜。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虽然隔着历史的长河,但我能感受诗人的心情和对书的挚爱。自从我的女儿记事起,我们就为她买各种各样的书,让她看。刚开始,她坐不住,总爱三心二意,她爷爷就反复教导她,教她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来日积月累,她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们家里搬新家时,一面墙的书柜,女儿的书占去了三分之二。如今,她已上高中,每次和她的交流中,她总能侃侃而谈,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对同一个问题探讨的深度,我已自愧不如。她是我的骄傲,我作为一个母亲,祝福她有一个美好前程,也对她的前程充满自信。我想,那份自信,可能与她爱看书有关吧。俗话说:财富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平安百世,我深信不疑。中国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阅读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人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关系,可真正能严以修身的思维和根基,还是处决于一个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家是最少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放大了就是当今社会风气,如同一粒蒲公英种子,它可随风飘散,无论在沃野,还是平原,它都可开花结子。可见家风与国风紧密相连。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小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石头换糖果,女孩同意了。交换前小男孩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起来了,剩余的都给了小女孩,小女孩则如实给了他所有的糖果。可晚上小男孩失眠了,他怀疑小女孩是不是也把最好的糖果藏起来了。这虽然是一个孩子间的故事,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家风,如果一个家风善良诚信的家庭,一定会教育孩子诚信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己心度人心,总失偏颇,成大事者,定有大格局,大德行。无疑,我们和一个人交往、共事,其实是在和一种家风共处。如果一个人能按孔子说的“一日一省吾身”来要求自己,一定能做一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

家和国,一大一小,一近一远,让我想宋朝诗人朱淑真《生查子》里的:“遥望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咫尺和天涯,家和国,也在咫尺之间。若每个人,每个家庭,把自己打理好了,把家庭治理好了,家风绵长,和谐幸福,个人价值一定能实现,国运一定昌盛,社会一定稳定,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读《国家行动》有感1500字


读《国家行动》有感1500字

荆棘鸟

上半年热映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虽说还是以往主旋律作品的那一套,人物的脸谱化仍比较严重,但因已经多年没有类似的反腐剧上映,加之剧中的尺度相较之前有所突破,收视率和口碑都还不错。

《人民的名义》主要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剧中也涉及到了公安机关的腐败。而由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程琳创作的这部《国家行动》,却主要聚焦警察的打黑,当然,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桩涉黑案件,却也慢慢的牵扯出一桩桩的腐败案件。

一桩震惊当地的恶性枪击案,案情看似简单明了,却迟迟不能将真正的凶手捉拿归案。 一层层的深入调查,一次次的抓捕失利,究竟为何A级通缉令发出近四年,案件还是无果。表面看是一起涉黑案件,但实际上却案中有案,小苍蝇难逃法网,最终的大老虎是否能够被绳之以法?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最终牵涉到了86人被捕,涉案金额400亿元,牵连企业76家,落马官员厅级6人、省部级2人、正国级1人。

因为作者本身就是警察,曾在公安局技术科、秘书科、刑警大队、经侦支队等部门工作过,拥有丰富的刑侦经验,对警察这份职业更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在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是真实的案件和侦破手段。他创作的《人民警察》在2014年《当代》文学拉力赛中,曾战胜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获得年度总冠军。这部小说,我也曾读过,算是难得的佳作。

客观来说,小说与以往那些高大上的小说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逻辑都有提高的空间。但小说中有些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真实感还是比较强的,可能这也是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之一。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案件的经办人苏岩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可以说在整个案件的破获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人物并不同于以往类似作品中像英雄一样的完美无缺。他也有自己的抱怨与无奈,也有自己的忧愁与烦恼,面对案情也曾有过起私心的念头,为了工作他也会偶尔犯一些错误,但最终还是以警察的责任至上,抵抗住了诱惑与威胁,最终协助将案件破获,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正义得以伸张。警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欲望需求,这样的人物描写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为了制服流氓,警察既要比流氓更流氓,还要时不时依靠流氓,在这个过程当中,警察还真不能变成流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被抓起来的涉嫌刑讯逼供的警察,有记者问他为什么明知道涉嫌刑讯逼供以后就算破了案也没功反而可能还有罪却还是干了这种愚蠢的事呢,他只回答说“因为我想破案!”

苏岩带着特警去抓郭子强时,放下武器去劝说郭子强时说:“如果你放下枪,我们这些人就是英雄,如果你现在开了枪,那我们他妈的就只能去当烈士了!”其实警察真就是这样的职业,在英雄和烈士之间,他们有时无法选择,可是他们却还是一如既往,永远冲在前面,无畏无惧。

这样的描写有人可能觉得欠缺真实,但也可能十分真实。客观来说,公安机关也是一个政府部门,官僚习气什么的都有,政府机关有的某些习气,警察照有不误。但警察这个职业远没有外人看着那么光鲜,因为制度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有的时候警察面对很多问题也很无奈,而且警察也需要面对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付出,其实警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

说回反腐这个话题,党的十九报告释放出反腐决心坚如磐石的信号。十九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辽宁省副省长刘强就因严重违纪被查处,可见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是,虽然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阶段反腐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包括监察体制改革等。但是,距离真正扎紧制度的笼子,让人们没有机会腐败还很远。客观来说,现在反腐虽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更多还是运动式的反腐。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深刻变革,腐败的土壤就依然存在,没有人能保证腐败不会像离离原上草那样,春风吹又生。

另外,这部小说是先完成了电视剧创作,后又根据剧本的内容创作的小说。而据说同名电视剧早已拍摄完成,但不知为何迟迟未见上映。网络上有传言说,因为电视剧的尺度较大,有些内容需要删减,所以迟迟没有上映。当然,这也可能是谣言,作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漏:这部剧可能在年底上映,或作为2018年的开年大剧。让我们期待早日上映吧。

仅记于2017年11月17日22时45分。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反之,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纯正、不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一定会尔虞我诈、戾气横生,继而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作者:刘哲然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静海供电分公司

读国家的视角有感1500字


农民考虑的远比我们细化很多,他们也是在算计如何节约生活成本,而且还能维持甚至提升目前的生活水平。他们担心的不只是收成的好坏,还有种植的某些植物部分是否可以给猪吃,而减少买饲料的钱。在采访中有位农民就是这么考虑的。植物不仅仅是谷粒,只要任何一个地方有利用的价值,不种它的损失就不能计算成单一谷粒的价值。

除了收获的问题,耕种者还会考虑其他特征:质地,味道,可储藏性,美感,颜色等,他们并没有在一个物种选择一种作物,而是选择了许多不同的种类。而最大的选择压力还是来自于耕作者最主要的担忧:他们不想挨饿。提高作物的单一性是为了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和商业竞争。失去部分土地的农民只有极少部分选择了养殖副业的方式,更多的是眼看利益损失而无所作为。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生态、耕作方式、亲属联盟以及经济活动。村庄有其自己的习惯,不可能有法律来反映复杂的财产关系和土地制度。习惯最好作为活生生的、协商的实践组成部分来理解。他们不断适应新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和权力关系,他稍微的调整会带来实践的改变。地方的土地制度对于每天居住在这里的人是非常熟悉的,可能不太满意,可能颇有微词,当地居民为自己的目的可利用其有弹性的他条款。

每个家庭都在主要的生长季节对一些农田有收益权。收益权在土地转让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权益,是在获得固定补偿外的一种不固定数额的补偿,也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一种分红。

在这本书中还获得了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芝加哥的街道和巴黎的改造等。每一个名字和这个名字的背景都传达了重要的社会知识。建立固定的,继承父姓的取名方式运动是国家努力为其财政制度建立更强大和有利基础的背景下发生的。建立固定的姓氏是官方的清晰化项目。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收税、选举权、兵役制的自由犹太人解放,是由于姓氏采用。这种种国家治理的方式,包括统一的度量衡,土地制度等,都在秦始皇的大帝国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国家简单化可以被认为进行中的清晰化项目的一部分,这一简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据不准确,缺失和各种各样的错误、伪造、疏忽、有意的歪曲。简单化是意在操纵社会国家机器的内在需求,但是国家机器内在的纠纷、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国民反抗都在削弱中。

国家简单化有五个特征,国家简单化只观察社会生活中官员感兴趣的部分(实用主义的内容);他们都是成文的(文字或数据);他们都是静态事实;被格式化的国家事实都是集合信息;官员将国民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对之进行集体评估。

简单化有两层含义:官员需要的知识一定能使他(她)对整体进行概括的观察,一定在许多情况下被重复使用。这样的事实一定是去他的独特性,作为一类事实的成员,以示意和简化的形式再现;概括的分类必然会失去或忽略那些可能相关的特征。

其实全书都在讨论简单化的得失,也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一个集合的描述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个集合不代表着统一和千篇一律,只是实物的集合。

地方层面上随意公共联系的总合大多是随意的,与杂事联系在一起,所有的都是由当事人来衡量,而不是由他人强加的是人们相互认同的感觉,是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网络,是能及时满足私人和邻里需求的资源。对于城市街道来说,缺失这种信任是一种灾害,他的培养不能制度化。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义务。在我看来,这种关系对农村同样适用。它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灾害。首先对他的感观主要是自我意识,而且是相互的。其中可能存在着感观的不确定性和纽带一头的突然缺失,再而,没有制度的保障以及对自我约束的高要求,再加上能满足各自需求的前提,只要其中的一个因素不满足,就会让这种关系的不安全性提高。在今天的城市,尤其是住在公寓的人们(当然这不是街道),可能很少在让他人保管自家的钥匙;但在小的步行街,仍有帮隔壁人家看店铺的传统,这是因为监督的群体变得广大。更为麻烦的是,公共联系的不是双方,而是千头万绪,在矛盾产生的时候很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农户的门前门后就可以当作是农村街道。在土地流转的调查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农户之间的转包就是依靠这种关系。

其实书中很多讲的都是生活中的现象,读了他的解释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