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太史公读后感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大概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叙述了司马氏一族的渊源,二是概括了自身前半生的经历及写《史记》的目的和艰难过程,三是对《史记》各篇所作之序。全文结构分明,言真意切,耐人深思。
读完此文,我的最大印象和最大的感触是感受到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不容易:
首先,《史记》内容繁杂,规模宏大,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宏伟作品,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而且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也是不行的,从这点上看,司马迁一定是个文笔较好、熟读历史、有足够耐心和毅力的人,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已经完成或者想完成史学着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算是司马迁这类史学家的共同点了。
其次,司马迁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在及其困难和失落的情况下完成的《史记》,原文中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都知道在李陵被俘之后,司马迁因为其求情而受宫刑,一种对身体和心灵都是巨大羞辱的刑罚,我想很多人宁愿选择死也不会忍受这种痛苦的,对于身处逆境者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身处逆境却忍辱负重,在宫刑之后毅然完成这部伟大的着作。从这点来看,司马迁是个孝顺、具有极强责任感的人,同时他也是个勇敢克服困难,具有百折不挠品质的精神大师。虽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对历史有所作为的太监,比如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改进造纸术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推进社会,而是争权夺利,进行政治斗争。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很明确,就为完成对父亲临终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再次,从本文最后一个部分,即各序中可以看出《史记》记述人物之广泛。在本纪中,既有成功者的事例也有败寇者的身影,如西楚霸王项羽,他不算真正王朝的国君,但是司马迁把他列为本纪,有褒有贬,也是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怜惜,但是他毕竟是当朝建立者刘邦的死敌,所以批评大于了赞美。世家中,既有正宗王者,也有农民起义的领袖,如陈涉,也有外戚世家,列传中涉及的人物就更加广泛了,有肱骨之臣,有文有武,有擅长医术的扁鹊,有酷吏,有刺客,有馋臣说明司马迁观察细致,留心百态。
另外,司马迁作为人臣者,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是作为汉代史官,明显对当朝历史刻画更加详细,如十二本纪中,五帝至秦朝,都是以一个朝代作为一个本纪,而从汉高祖开始,则是每个帝王一个本纪,有古略今祥的嫌疑,不太像在写史。二是在人治社会里,作为统治者的代言人,司马迁明显有维护正统统治的痕迹,比如上段提到的项羽,又如汉初三杰,韩信因为有谋反迹象而只能被列为列传,逊于张良和萧何的世家,虽然韩信后被贬为淮阴侯,但是同样为绛侯的周勃就被列在了世家,是因为有后来的周勃安刘。吴王刘濞因为发起七国之乱也被列在了列传,同时梁孝王虽然恃宠生娇,但是因为他在七国之乱中坚持抵抗叛乱者,于是他就很明显的依然在世家里。另外吕后称制的八年,虽然重吕轻刘,但实际是稳定了汉初的统治秩序,继续高祖的无为政策,为后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应该来说在《吕后本纪》里 ,是应该功大于过的,而司马迁仅以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来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这些都可以看出,作为史官,司马迁还没有完全抛开宗族和阶级的局限来公平公正的记史。
总体来说,看完该文,对司马迁是满心敬佩的,小小的缺憾也只能算是时代的产物。此上仅为读后的个人观点,毫无参照,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怅望千秋读后感(一)
这是唐诗的盛夏。
绿色的封皮,墨色的黑体大字2020----怅望千秋,儒雅地落在了书页中央。一场难以忘怀的唐诗之旅,便在这书页中启程了。
从长安迈出脚步,在并州小憩,又到巴陵,踏遍所有存诗痕之处。先拜访李白,而后邂逅王昌龄,再遇李贺,与诗家天子交谈甚欢,访尽盛唐文人墨客。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山鸣谷应,水舞风回,再细细品来,壮志难申,不胜今昔。三言两语,一腔豪情,言表于纸。毕竟,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时空阻隔,古今异代,千年之后,透过这方正的汉字2020符号,竟能和一代诗仙互诉豪情,体会其内心之愁,一笔终了,会意、交心,想来竟有些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于是很喜欢这本书。它是盛唐古诗繁荣的街市,街市上有游玩的文人墨客,还有失意的诗人吐诉衷肠。吞云吐雾间,各种心绪便在空中相遇,交织,随即绘成一幅绝伦的画卷。作为读者,又好像站在亭中,居高临下,又时常有清风徐来,渐渐便对这街市流连忘返。
这本书真正是情感交汇的地方,同时又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就像钢笔中的水,如果是充足的,便是柔顺的一笔;但如果只剩下残汁末液,笔画自然是磕磕绊绊,不堪入目。
孙洙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当熟读唐诗后,再翻开这《怅望千秋》,细细品悟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识,因此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唐诗是绝色,是绝唱。绝唱,不是绝响的唱咏,而是绝佳的唱咏,要永远流传不绝,黄维梁这样说。我说,中华五千年文化是绝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唐诗,作为中华文化中耀眼的明星,璀璨夺目地挂在夜幕中。轻叩《怅望千秋》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流传千古的淡淡墨香。揭开那面纱般的书页,便领略到了唐诗勾着淡妆的花容月貌。牵着唐诗的纤纤玉手,漫步诗林,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这其中有盛夏中的唐诗。掀起那尘封着的一帘幽梦,千秋的盛唐,精妙绝伦。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
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怅望千秋,怅望了唐朝的诗史,我看到了李元洛对唐诗的热爱,我看到了他告诉我的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应为他那深入人心的文字2020,我也看到了自己对唐诗那璀璨文化的喜爱和认识!一页一页的读完整本书,我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限于了解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品读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绝唱和佳作!而更加了解到唐诗,它是要我们去探索,诵读,欣赏,想象的,就像作者李元洛一样,他那对唐诗深深的喜爱才会如此细心的去分析唐诗,去追寻他被人遗忘的背景历史,去理解它每一个诗词所包含作者的感情!这样的喜欢,更让我为之震撼!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们去追寻千年之前的文化,我们去体验千年之前古人心境豪气,去承接那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唐诗,有无数的绝唱,而所谓的绝唱,不是绝响的唱永,而是绝佳的唱永,要永远我们流传不绝!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学校给我们发了《首义精神耀千秋》这本书,我认认真真读了书中的每一篇故事,知道了很多关于辛亥革命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人物。
辛亥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先烈有许多,如: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秋瑾、徐锡麟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杨洪胜烈士还是我们谷城人呢。这些革命先烈身上展现的是光耀千秋的首义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的历史要铭记,革命先烈的精神更要发扬!
我是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虽然我不可能像革命先烈那样勇敢,但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努力学习,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第1篇】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千秋红岩》这本书。敬爱的叶剑英爷爷、周恩来爷爷、叶挺爷爷等伟人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剑英面对国民党对八路军的攻击和污蔑,给以有力的打击,他动之以团结真情,晓之以抗战大义,历数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奋战的抗日战绩,征服不明内情的国民党将领,展示出共产党人大智大勇的儒将风采。
中共首席谈判代表周恩来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前嫌,在谈判期间与张冲进行了百次的接触。在周恩来的感召下,在共同维护国共合作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有着大海般的胸襟。
叶挺爷爷在蒋介石狱中度过了五个念头。为诱劝叶挺归顺,蒋介石本人也亲自出马,许以高官厚禄,只要叶挺答应,便可以立即获得自由。然而,这一切都遭到叶挺的断然拒绝。五年铁窗囚禁的光阴蹉跎,白了叶挺多少青丝,却丝毫没能削减去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和所向披靡的锐气。
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打退国民党反对派反共高潮勇敢战斗,积极工作,前赴后继,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富贵不能淫,面对长期监禁失去生命而威武不屈,以自己的血与肉无情地嘲笑了敌人的疯狂和愚蠢,为了民主自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甘洒一腔热血,无私地奉献了个人的一切。
红岩,记录了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记录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无私奉献的历史过程。凝结于这些记录中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种红岩精神永远地继承下去。
【第2篇】
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什么这样美丽如画吗?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样红吗?《红岩》,它会告诉你。
忘不了1949年11月27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窜前夕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大屠杀,二百多个英雄啊?在重庆解放前夕,恨饮枪弹。歌乐山仰天长啸,悲声壮绝!
书中那一副副真实的照片,那一首首豪壮地诗句,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革命先烈在白色恐怖下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实,展现了他们敢于牺牲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感人的还是江姐的事迹。她的丈夫牺牲后,谢绝党组织照顾,坚定地表示:“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后因叛徒出卖被捕,陷入渣滓洞集中营,当敌人用种种酷刑折磨她,要她交出组织关系时,她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她还组织狱中战友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坚持狱中斗争。
还有罗世文、杨虎城、陈然等先烈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这样无怨无悔的忘我牺牲是为什么呢?我深深思考着:啊!我想到了,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换来了新中国!他们的豪壮诗句一首首,一句句表达着他们的心,深深的震撼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同学们,相信吧,在东方的土地上,《红岩》精神将放射万丈光芒,光照千秋!
【第3篇】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统治腹地胜利进军之际,曾作为战时国民政府陪都的重庆市,国民党当局仍在进行垂死挣扎,更加强化其反动统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红岩》描写了我地下党组织及武装在险恶的环境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卓越的斗争,郑重描写了江姐、许云峰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在狱中的英勇斗争事迹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也许有人觉得《红岩》太严肃了,赶不上当今的潮流了。但其实《红岩》越读到后面,会越使人精神振作: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激动、崇敬、悲愤、感叹,这些都化作成无言的表白。
拉丁谚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英勇是维护正义事业的美德。”《红岩》中的英雄们之所以如此英勇坚贞,是因为他们都在向同一伟大目标进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正是在这一正义目标的驱使下,英雄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奇迹。其实,自古至今,中国出现过无数英勇的英雄:南宋大臣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表达了他坚贞不屈的意志;岳飞誓死抗金,他的“精忠报国”的正气留芳百世,名留千古;还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邱少云严守纪律,被火活活烧死,英勇就义……这些令人感动和震撼的英雄故事,虽然已成为光辉的历史,但我们绝不能遗忘。
夜深沉,人寂静,我抬眼望远方,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浪潮汹涌。曾记得有一次与朋友聊天,谈到如果中国再遭战祸,我们将怎么办。当时我说,也许我会动摇妥协,我怕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甚至以死相逼。周围的朋友也同意我的讲法。如今,面对红岩上的青松,一种羞耻、悔恨感油然而生,难道我还算是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吗?懦弱的我在英勇的中国人面前显得渺小。如今幸福的日子几乎使我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第4篇】
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什么这样美丽如画吗?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样红吗?《红岩》,它会告诉你。每一次读《红岩》时,我都会有个心声:”烈士们,当雄浑的国歌慢慢响起的时候,当五星红旗渐渐升起的时候,那一刻就证明你们是中国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民族的象征!”
我永远也忘不了1949年11月27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窜前夕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大屠杀,两百多个英雄啊!在重庆解放前夕,歌乐山仰天长啸,悲声壮绝!书中那一副副真实的照片,那一首首豪壮地诗句,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画面,展现了他们敢于牺牲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红岩》这本书里,我佩服江姐,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并且她还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我也佩服许云峰,他在书店能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在茶园为保护同志机智冷静地面对叛徒、在宴会上巧妙识破敌人的阴险陷阱等等,都显得他是那么机智勇敢;我更佩服华子良,即使写他的笔墨并不多,但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疯疯癫癫的样子使每一个人都看不出破绽,应该说是一点破绽也没有!却没想到他是共产党最重要的人员……还有罗世文、杨虎城、陈然等先烈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他们这样无怨无悔地忘我牺牲是为什么呢?我深深思考着,突然想到烈士们豪壮的诗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这牢底坐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天堂更明亮……”。嗯!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换来了新中国!烈士们的每一首首诗,每一句句话都深深震撼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红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迪,它领着我们热爱中华,保卫中华,领着我们奔向世界的顶端,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我永远相信!在东方的土地上,红岩精神将放射万丈光芒,普照全世界!
【第5篇】
上个月,我和我的妈妈一起读了一本叫红岩的红色经典小说,你们想知道写的是什么吗,那就往下看吧!这本书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
文天祥千秋祭读后感(一)
《文天祥千秋祭》在鲁教版中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个人非常喜欢,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坚强的意志,铮铮铁骨的男儿本色,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非常值得品读精读。
铮铮铁骨,只能被掰断,不能被掰弯。
他既然决定活下去,诱降、淫威、囚禁、或是孤独,又能奈他何?
他注定是要怀抱着对宋国满腔的赤诚,一个人,悄悄的离开。
但他没有消失,他在每个人心中活了700多年,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用每一次的震撼与感动来浇灌。
我想,那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忠臣文天祥,忠了生命,忠了灵魂,这便是英雄的力量,熠熠闪光!
想当年,兵败被俘,遥行千里,其志不屈。三次诱降,北地遭禁,威逼利诱,其志不移。两次舌战,南宋状元,岂是凡人,其才毕现。一次难眠,疾笔行书,掷笔长啸,其心可见。
浩然正气,名垂汗青。流芳百世,光芒不灭。民族英雄,唯有天祥。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有两个震撼。
第一个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想象,分别描写了文天祥被俘、拒降和创作《正气歌》的情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对于文天祥高贵品质的赞扬与敬佩。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名句,典故等使文章更加具有文采。对于这种手法,我坚信这是多读书的结果,而我自己,应该走的路还长。
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语句,其哲理的深刻便是我的第二震撼。文天祥在祖国灭亡,国家沦丧时,坚持不投降敌国,运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打败了所有的劝降者,在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中走向永生,真正履行了热爱祖国,廉洁忠诚的誓言。文天祥的死是伟大的,是比泰山还重的,国家需要这种精神来发展,人民需要这种精神来振奋。一个人能够为了祖国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令我怎能不震撼?
最后一点,文中拒降的一部分中,叛徒留梦言的劝降,让我鄙视,让我愤慨!可是我想到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什么,我想不去想,也不敢去想。我只能这样想:和平抚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连同这种精神也被一同冲走,于是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正气的缺失甚至濒临灭绝。所以真的希望《正气歌》能够唤醒我们心中尚存的一丝正气,逐渐积累,最后要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复兴!
文天祥,爱国忠臣,宁死不屈,意志坚定,大义凛然!
爱国忠臣。从被俘的服毒绝食,到拒降的宁死不屈,再到囚禁生涯中震撼人心的《正气歌》,文天祥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国!他为亡国痛心,为奸臣愤恨,为皇帝的软弱无能悲哀,为人民叹息,为元朝那些胸无点墨、蛮横无理的臣子而感到可笑。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文天祥的心痛与无奈?也许,只有在这众人误解、国家易主的生死关头,文天祥的爱国之情才能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撼动天地!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每天受着教育,学着政治,爱国主义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怎么去实践呢?我很茫然。直到我认识文天祥这位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是我崇拜的,也是激发我爱国情怀的一种动力,虽然我做不到他那样决绝,但我会努力认识自己国家的价值,牢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立志为国争光!
宁死不屈。文天祥不怕死,因为死去的只是躯干罢了,而精神永存。正如我现在所学到的他那高贵的品质从未变味,永不褪色。他知道一定会有理解他的人,他的死,一定是有价值的。可能在当时,这样的人都被-迫屈服于元朝的统治,无法表达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但在现在,我们理解他当时的处境,理解他内心的悲痛,理解他能鲜红的赤子之心!我想我会努力继承他的爱国,他的忠诚,把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民族精神永不灭!
意志坚定。元朝统治者明白文天祥的赴死,所以他偏要摧毁他的意志。只是文天祥不是普通人,他看到了卖国-贼的胆小,看透了旧主的无能,看透了元朝大臣的无知,他都不怕!无论怎样,他都把一颗赤子之心放到他们眼前,他明白,这足以证明一切,足以打败一切!
而我呢?除非被-逼是不会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的,但要是被人吓唬,更不知道能干出什么丢人事了。所以,我必须要建立好我的人格,加固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爱的东西坚持下去,退缩就是失败。
大义凛然。作为南宋宰相,他对人彬彬有礼,遇事镇定自若,他的话直指对手要害,他的文章将大义凛然展露无遗。我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镇定的气质,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文天祥,你永垂不朽!
读后感《《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