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

位朋

看完《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佩服这二十二位受害老奶奶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我不愿意称她们为慰安妇,因为慰安妇是日本侵略者的说法,我感觉这么称呼她们良心上过不去。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几十年光阴或美好或痛苦,总有回忆,有的回忆是甜蜜快乐,但总有一些是伤口。回忆苦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把已经结痂或者痊愈的伤口再次划开,露出里面鲜血淋漓的血肉,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大的毅力。纪录片《二十二》是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害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浮夸的演技,没有震撼的特效,没有明星,甚至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全程只有那些老奶奶还有家人或者志愿者的讲述和泪水。只有艰难岁月的无奈和辛酸。

纪录片《二十二》里边好多老奶奶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我理解她们的痛苦和行为,但是你我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或了解她们有多么的痛苦。因为你我没有经历,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和痛苦。纪录片里毛银梅老奶奶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她捂着双眼说:不说了不说了,再说我会痛。她们其实有很多痛苦,说出来会好受一些,但是她们知道她们就算是说出来,旁边的人也不会懂,只会让他们更加难受。所以她们选择不说。就这么默默的埋藏在心里。山西的李爱莲老奶奶说:我从十七岁之后就没有再和别人讲过,讲什么讲,讲了他们也不懂,我走(死)了就带走了。太多太多了,她们的故事我没有办法一一诉说。我只能记得她们的眼泪和痛苦。他们大都不愿意提起那些经历,我们也要理解,这么痛苦的往事不愿提起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必强求。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在和死神抢时间,电影开拍时全中国曾经20多万的受害者仅仅只剩下22人,等到电影上映时只有仅仅8位老人在世了。2012年全国仅剩32位所谓的“慰安妇”了。2014年《二十二》开拍时仅仅只有22位在世。所以电影名字取名“二十二”。导演郭柯说:“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影片最后的部分,我被一位叫韦绍兰的老奶奶的乐观精神状态而感动,因为她依然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有一位老奶奶看到已经老了的并写过书认罪的日本兵的照片的时候,笑了,说:这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可能那时候日本军人都有胡子吧。其实我感觉,对于过去那段历史,一直心存芥蒂的一直是我们后辈。慰安妇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耻辱,包括了多少国破民亡的无奈。我们不敢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是历史就是那样的存在着,所以我们只能铭记,并让那些历史不再重演。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去组织那些我曾经善于应用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这里讲一个事例:海南省曾经剩余的八位受害者老奶奶,他们曾经到日本状告日本政府,要求他们谢罪和恢复自己的名声等,直到8月12日,就是电影上映的前两天,曾经状告日本政府的八位原告的最后一位黄有良阿婆含恨去世。她直到去世都没有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不会被抹去,日本侵华的历史不会被抹去。

现在的数字是仅仅只剩余八位阿婆,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为零。但是她们虽然离去,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抹去。这部电影的秘密资助人张歆艺说:“历史就是客观存在,是永存的,无法抹去。”

在电影院,我没有听到预计的哭声,只是所有的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安静的看完了所有的影片,包括后边以前从来不看的名单。走出电影院,我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看的电影中看的最安静最不敢说话和评价的电影。

最后,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看看《二十二》,记住她们的面孔,铭记那一段历史。她们正在离去,历史总会永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二


论语读后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二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观纪录片《穹顶之下》有感1200字


放学归家的路上,不经意抬头瞥了眼车窗外,大为感慨:只见灰白的天幕下,除了身旁一辆疾驰而去的汽车掀起的阵阵风声和远处鸣响的汽笛,略显空旷的街道上迷漫着阒静,让我产生了即使身处闹市也很寂寞的孤独。远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围在中央低矮的“钉子户”,无论它们色彩艳丽还是格调暗淡,都被这尚未逝去的冬天以最后一次严击而惨淡得花容失色。灰白的天空,灰暗的楼房,俨然是由一位高明的画家画就的一幅高仿真的铅笔素描。只有那轮孤寂的太阳,恐慌地处在四周都是铅色枷锁的牢狱中,散发着红光。那曾经光芒万丈的锋芒早已失却了往日那样明媚的红,在冰冷的高楼大厦间徘徊着太阳,也只是一个无力挣扎地垂暮的老人,勉强散发着的光芒,也红得无力,红得苍白,再也不能绽放它原本的光彩。

天空下,灰白老旧的帷幕。是谁为她披上这样一层丑陋的面纱?观看了记者柴静录制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我真正明白了这个从未关注的问题,为此陷入深深的沉思与迷惘中。柴静说,那层苍白无力的面纱,就是雾霾。这些小东西就如它的名字,像只狡猾的狐狸,假借着雾的浪漫名义出来兴风作浪。在人们还不了解它时,总以为远处那一片白茫茫就是人间仙境。谁知道那些浑身带毒能够致命的小东西正躲在暗处狞笑呢。

雾霾,其实就是由大烟囱和汽车排放出的废气以及工地上的扬尘组成。现在,我们都熟悉这个能让人痛苦不堪的小家伙。就拿我们这儿来说,城市烟囱排放倒不多,在我记忆中就有一个不常冒烟的长筒子。但我们这儿汽车却很多。每逢节假日,大街上、小巷里,满是汽车,开车绝对没有走路快。特别是市中心的步行街附近,逢年过节,街道两旁就是两条钢铁长龙,所有车位没有一个空闲。

我家临近一所中学。每到放晚学,接孩子的汽车便闹嚷嚷挤满了整条马路。车铃声、汽笛声、家长们的呼唤声,不说别的,光听这声音,就觉气势颇大。特别是这满街的汽车,“噗噗噗”亮开响鼻,相互较着劲儿似的,非要比出个你高我低,看看谁才是那个“鼻音王”。于是汽车们的暗暗较劲,让满大街都飘浮着呛鼻的汽油味儿。所以每逢放晚学,我就知道前方的路上一定早已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了。此时若不插上翅膀,则很难从这闹嚷嚷的钢铁洪流中挣脱出来。

据我所知,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就住在附近。上学放学,也只是两条街的问题,还有没有必要需要父母用汽车接送呢。数据显示,雾霾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汽车排放的含有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尾气。道路那么拥挤,家离学校又很近,可家长们为何偏偏还煞有介事地开着汽车过来呢?但凡我们总爱偷点懒,可以开车就不愿意哼哧哼哧地骑着自行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拥有汽车,估计没有谁愿意冷落汽车,再回到上一年代骑那复古式小毛驴了?

中国经济飞速的增长换来了我国在世界强国之林中的一席之地,但也让我们过早地失去了蓝天白云。我们想要发展,难道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吗?我想,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默许雾霾肆意猖獗的借口。我们可以接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扰,但我们不能对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坐视不管!许多人也曾意识到雾霾给我们带来的惨重后果,但他们并未重视,总认为自己开一次车并不会给环保带来多大影响。但大事件总是由小事件一点点积累而成的,假如中国13亿人口都这样想,我想我们离伦敦的大雾事件也就不远了。

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看过的最好的反映战争的小说,没有之一。

初看上去,这部小说似乎描述的是一个驻扎在意大利的美国轰炸机中队在二战期间的表现,是一个十足的荒唐疯狂的滑稽剧。故事中有倒霉的牧师(被军法官判决犯了他们所不知道罪名的罪,当牧师问是什么罪的时候,军法官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有懦弱的梅杰。梅杰。梅杰少校(莫名其妙当了中队长,于是下令只有他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别人才可以到办公室找他请示工作),有唯利是图的米洛司务长(把辛迪加开遍了欧洲各国,从盟军这里接活轰炸德国人的桥,从德国人那里接活防守这个桥,而且很尽职的把盟军飞机打下来),有一心阅兵的沙伊斯科普夫少尉(最后升到中将,唯一的爱好是阅兵),有一门心思往上爬的卡斯卡特上校,有不幸的丹尼卡医生(按照记录他已经阵亡了,所以无论他怎么证明自己还活着,所有身边的人,包括家里人都已经认定他死了),有印第安人哈尔福特准尉(号称人体探油机),还有争斗不休的德里德尔将军与佩克姆将军。书中各种任务的表演都活灵活现。

当然还有主角约塞连,一门心思想早些回国,但是有被要求不断加码的执行任务,把所有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串联起来。装病,裸体接受勋章,与刑事调查部密探的捉迷藏,成了卡斯卡特上校的噩梦,成功装疯却把别人送回国。甚至连小说本身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跳跃的。

但是看到后来,在看出所有的滑稽戏背后是对于战争残酷性的体现。不是这群人荒唐而疯狂,而是战争本身就是荒唐而疯狂的。

小说最后两个章节,一个章节描述了约塞连战友斯诺登残酷而悲惨的死亡,而最后一章约塞连终于决定逃跑,逃离这场战争。

一场肮脏、混乱的战争。


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二)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写悲,并夸张到了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把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上述人物的漫画,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再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有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医助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读者理解了作家的潜台词,就能达到幽默的共识。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股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里。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也就满了。护士把两个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罗加迅论的典型。如它规定:疯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必须停飞;又规定: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一但某人因精神的原因提出停飞的申请,就说明他的心理正常,所以必须还得飞行。又如它规定:飞满六十次可以停飞,但无论何时都要执行司令官的命令。滴水不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在美国,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通用语,用来指称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本书中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观纪录片《生死一瞬》有感(优质范文)


昨天我在家里,我无聊的打开电视,翻着台,忽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好看的纪录片《生死一瞬》。

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些在森林中工作或是旅游的人拍的一些片段,有什么猎豹,鬣狗还有大象等等,这些人用相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短片。

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猎豹的片段,那只猎豹在一条小河里,起初我并不知道他是在干什么,这时候,他的一个举动让我发现了他在干什么,原来他正在捕鱼。有趣的是,第一条鱼他竟然给漏掉了,那条鲶鱼在石头上蹦跳着,他一下子就蹦进了水中,猎豹并没有着急,他只是以玩儿的方式在对待那几条鱼,结果节目上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他竟然捕了26条鲶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只鬣狗抢食,天啊,他们就像是封建社会的阔老爷和穷苦人是一样的,两只鬣狗得到了一只山羊,另一只地位很低的鬣狗想要一块肉,可另外两只鬣狗却不让他吃,所以他们三只鬣狗开始了争抢,颗那只地位低的鬣狗并不想和他们打架来获得,那两只地位高的猎狗也并不愿意和他争抢,后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一只雌性鬣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将那只山羊叼走了,后来,在专家的介绍之下,我才知道,原来鬣狗的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很重要,而且不管雌性鬣狗的地位如何,是高是低,雌鬣狗永远在鬣狗社会中的最顶端。

我爱科教频道!因为这个台中的节目让我开拓了眼界,正如这个《生死一瞬》一样。以后,我一定还要更多的看这个频道!

团队精神——读《西游记》二十二回有感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说的是唐僧师徒三人被阻八百里流沙河,八戒大战沙悟净,欲建首功,最后还是观世音菩萨派木叉去帮唐僧收服了沙悟净。

读完后,我认为这一回在《西游记》中是很重要的一回,因为从这一回沙僧加入了取经集体,他们这个各有所能,优势互补的团队就形成了:唐僧虽软弱,但能掌控这个团队,孙悟空太张扬,但不畏强暴,敢作敢当;猪八戒贪吃好色,但仍衷心耿耿,能活跃这个团队的气氛;沙悟净谨小慎微,但能不辞辛劳,忍辱负重。他们就是靠这个团队精神,一路上跋山涉水,攻坚克难,降妖伏魔,行慈扬善,历经十四年十万八千里,终于取回了真经。

我想,他们四个人是个小团队,我们五(7)班五十几个人更是个大团队,我们靠什么取胜?靠什么前进?还是要靠团队精神。如果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勤奋学习,遵章守纪;如果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共同向上;如果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始终能把班级的荣誉放在第一位;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到真经。文明班级,优秀集体离我们还会远吗?

我们什么时候都要重视发扬团队精神。

观纪录片《生死一瞬》有感600字


昨天我在家里,我无聊的打开电视,翻着台,忽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好看的纪录片《生死一瞬》。

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些在森林中工作或是旅游的人拍的一些片段,有什么猎豹,鬣狗还有大象等等,这些人用相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短片。

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猎豹的片段,那只猎豹在一条小河里,起初我并不知道他是在干什么,这时候,他的一个举动让我发现了他在干什么,原来他正在捕鱼。有趣的是,第一条鱼他竟然给漏掉了,那条鲶鱼在石头上蹦跳着,他一下子就蹦进了水中,猎豹并没有着急,他只是以玩儿的方式在对待那几条鱼,结果节目上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他竟然捕了26条鲶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只鬣狗抢食,天啊,他们就像是封建社会的阔老爷和穷苦人是一样的,两只鬣狗得到了一只山羊,另一只地位很低的鬣狗想要一块肉,可另外两只鬣狗却不让他吃,所以他们三只鬣狗开始了争抢,颗那只地位低的鬣狗并不想和他们打架来获得,那两只地位高的猎狗也并不愿意和他争抢,后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一只雌性鬣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将那只山羊叼走了,后来,在专家的介绍之下,我才知道,原来鬣狗的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很重要,而且不管雌性鬣狗的地位如何,是高是低,雌鬣狗永远在鬣狗社会中的最顶端。

我爱科教频道!因为这个台中的节目让我开拓了眼界,正如这个《生死一瞬》一样。以后,我一定还要更多的看这个频道!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第2页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一)

进入金明小学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了,对于初来乍到的我对教育工作还是有很多地方不足,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在此假期之间我拜读了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一书。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一旦心浮气躁,就容易受情绪驱使,做出有些过激的行为,因为日日与学生们相处,工作压力大,对学生寄予的希望值较高,所以心情自然起起伏伏,给自己的工作和心情,给学生的情绪和成长都带来很多弊端,书中的有些论述让我时时反省自己的一些作法,方法是否错了方向,在处理问题上是否情感多,理智少,是否事倍功半。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则例子:英国当代着名的解剖学家约翰麦克劳德读小学的时候,特别淘气。有一次他想亲眼看一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可爱的哈巴狗给杀了。校长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他决定狠狠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他既没有批评这个孩子也没有开除他,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和人体血液循环图。约翰麦克劳德实校长的宽容精神打动,从那以后发愤钻研解剖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医学巨匠。赞叹这位校长高明的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有时是不是少了一些定性,给自己给孩子少了一些缓冲的时间呢?要知道气得七窍生烟,对事情也于事无补啊,老师的一番暴风雨过后,经过洗礼的孩子就真的能心悦诚服地感悟老师的良苦用心,反思自己的错误吗?有时不防先冷静下来,想想采用什么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的工作不是更有效,更智慧吗?为人师者更要学会宽容,以德治学,因这宽容乃是治学之美德。

其中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2020,反复诵读多遍,仍爱不释手,把它工工整整地誊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沮丧时,引吭高歌。悲伤时,开怀大笑。病痛时,乐观向上。恐惧时,勇往直前。自卑时,鼓足勇气。不安时,提高调门。力不从心时,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贱时,默诵自己的目标。自高自大时,追寻失败的记忆。纵情享受时,记得挨饿的日子。洋洋得意时,想想竞争的对手。沾沾自喜时,回忆那忍辱的时刻。自以为是时,看看自己能否让风驻足。骄傲自满时,要想到自己怯儒的时候。不可一世时,抬起头,仰望群星!

我们的情绪会时好时坏,昨日的快乐会变成今日的哀愁,今日的悲伤也可能转化为明日的喜悦,心中有一只轮子不停地转,由乐生悲,由悲生喜,由喜而忧,这就好比花儿的变化,今天绽放的喜悦也会变成凋谢时的悲哀。但我们也要乐观地告诉自?a href="="_blank">海航裉炜莅艿幕ǘ滩刈琶魈旒律闹肿樱裉斓谋艘苍な咀琶魈旒目炖帧9ぷ髦械慕锝锛平稀⒓庇谇蟪桑肿非笸昝朗彼躺母≡耆梦颐侨狈Φ却男那椋狈Υ尤莸钠龋厝换嵊跋斓接胛颐浅ο啻Φ暮⒆樱靡磺兴称渥匀话桑嘁恍┚残模僖恍┛猎穑衲苁率戮∪缛艘猓笪蘩⑽倚陌桑【蚕滦睦矗芤娴氖俏颐堑暮⒆樱俏颐巧肀叩那兹伺笥眩俏颐亲约骸?/p>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记得曾经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我还是很喜欢高数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班里的同学们都很恐惧上这门课,因为大家觉得高数老师是个看似很严厉的人,以至于大家碰到什么难题的时候都不敢去请教。可这样长期下来对自己的成绩是铁定没有好处的,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冒着挨批的危险前去请教。可老师却是很细心的为我讲解,长期以来更是增进了我对这门功课的热爱。其实并不是老师教的不好,也不是学生不爱学习,只是学生和老师中间似乎是多了一道隐形了墙,隔开了彼此的距离。从她的身上我觉得想要应得孩子们的心必须深入基层。只要我多留心,多观察,有一颗兼爱爱人的心,就可以做的很好。往往我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温柔有力的抚摸,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就可以在我的学生心中种下一种永不忘怀的感激,就可以给我的学生带来不断奋进向上的动力,就可以给我的学生带来足够的自信与勇气所以,想要教好他们,我决定从爱开始。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二)

主人公约翰尤萨林上尉﹙Captain John Yossarian﹚是美国陆军第27航空队B-25轰炸机上的一名领航员兼投弹手,他渴望保住自己的性命。根据司令部规定,完成25次战斗飞行的人就有权申请回国,但必须得到长官批准。当尤萨林完成32次任务时,联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已经把指标提高到40次了。等他飞完44次,上校又改成50次。当他飞完51次,满以为马上就能回国了,定额又提高到60次。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规定,在他飞完规定次数后还叫他飞,那他也得去,否则他就犯下违抗命令的罪行。所以无论他飞满多少次,上校总可以继续增加定额,而他却不得违抗命令。如此反复,永无休止。官兵们的精神已近乎崩溃,可谁也不可能停飞。于是他逃进医院装病,军医说他是在白费时间,他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因为根据条例,精神失常的人是不准上天飞行的,但只能由他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危险时却担心自身安全,就证明他神智清醒。于是就产生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只要你申请就允许你停飞。可你一旦提出申请,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还得接着飞。最后,尤萨林终于明白: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也是作者写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

我敢打赌,它根本就不存在。尽管他确信无疑,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而更糟糕的是,它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内容或条文可以让人们嘲笑、驳斥、指责、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谩骂、啐唾沫、撕成碎片、踩在脚下或者烧成灰烬。

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中立国瑞典。

在海勒的世界里,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神秘的代名词,象征了一种具有超自然的、能操纵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这里既有现代官僚机器的异己力量,(.org)也包含了某些神秘,即海勒自己所感到的不可捉摸、无力把握的异己力量。对于海勒来说,美国政府只是一个穷兵黩武、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军事官僚集团。这样的集团无论对国内百姓还是对海外士兵都实行严密的控制。谁也摆脱不了那如同魔力般军规的约束。可见,第二十二条军规所造成的意境明显带有超验的、永恒的色彩,否则,它何以从一个专有名词进入美国人的日常语言?

具有无上权力和随意性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疯狂的象征。它既是一项具体而荒谬的法律条文,更是一种抽象的专制现实。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有理,你总没理。它总是与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如影随形,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大大小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就是形形色色的制度陷阱,通常在资源被强势一方所垄断,当事人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或权利不平等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它类似霸王条款,简直就像是为官员权力寻租或行政免责而量身度造的。比如在某些国家,你要当医生就必须先获得从业资格,而资格的认定条件却是行医年以上。也就是说,要取得从业资格必须先有从业经历,可没有从业资格你却无法取得从业经历。

过去单位分房和评职称、评奖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多。它们通常都采取群众评议,领导拍板的所谓民主集中制方式,(.org)给暗箱操作留下巨大空间。总是先成立一个带倾向性的评委会,通过不断制造针对某些人群的新规则,抬高他们的门槛,发布一轮又一轮的排行榜,等到评选程序复杂到足以把所有人都搞晕时,才有机会把不希望的人选打压出局,从而把有某种背景的人选推上去。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规则或者说土政策通常是上级比着自己鞋后跟划定的,对下的刚性和对上的弹性都很大,所以执行起来既要坚持制度的原则性,又要把握政策的灵活性,结果自然会因人而异,就看解释权在谁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三)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为美国的约瑟夫?海勒,本文写作特点为: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

摘录:我唯一的缺点,他以他那种长期练就的诙谐口吻说道,同时密切注意着自己这句话的效果。就是我没有缺点。

沙伊斯科普夫上校一点没笑,佩克姆将军不禁大吃一惊。深深的疑虑一下子打消了他的热情。他刚一说出这个他最拿手的悖论,就惊恐地注意到对方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反应。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作文


约瑟夫·海勒是被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堪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其情节之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其描写的世界之疯狂病态、神秘莫测。故事以黑色幽默开始,以黑色幽默结束,期间穿插着各种关于人们对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奈,而故事里人物的生活中夜处处都是那些令人恐惧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让这个故事变得荒诞有趣,但是也让其中的人物变得绝望。故事中队约塞连的各方面的描写有很多,包括行为、思想、从无知到绝望等等,一系列的描写让我们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了新的认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着重关注了作者对主人公约塞连情感的描写。故事中“第二十二条军规”让作者不断的充满希望,然后又陷入失望,然后再燃起希望,继续失望如此往复,最后,主人公面对这个世界上各处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彻底陷入了绝望。但,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地方。这里就让我就其情感的绝望之美谈一谈。

这世界到处都被无形的而又无处不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于是约塞连对追寻女人无能为力,露西安娜消失了、达克特护士要嫁医生、内特利的妓-女追杀他;约塞连对他的伙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斯-诺登的内脏喷涌而出、看着麦克沃特开机撞向大山、看着内特利的飞机被撞,落入海中,像海中盛开的雪莲;约塞连对孩子也无能为力,他擅自离队,没有通行证,只能看着孩子挨打。在军规的统治下,在这些永远的、一次次的无能为力面前,约塞连怎能不绝望呢?

小说的最后,似乎有了希望。约塞连兴致勃勃地计划着逃走,计划着寻找“小妹妹”,然后他再一次成功地躲开了内特利的妓-女的追杀,跑走了。但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希望”,倒不如说是约塞连对这个社会的彻彻底底的“绝望”。 小说读完了,但是我觉得小说里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小说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小说中关于约塞连绝望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夜每天都在上演。每个人都被这样或者那样的“军规”束缚着,房价、教育、特权、腐-败一系列的东西困扰着我们,我们越触碰,便会越无奈;越挣扎,“军规”就会收的越紧,直到最后我们都无奈又“绝望”地去接受。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制度有历史的规定一性一,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一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从历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终无论何时,习俗、规范、宗教信仰,以及许多其他被继承的制度都制约着行动。这几天想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闲暇之余,得以有机会系统观看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的兴衰变迁。简要地就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和参考。如有不妥,并请指正。谨致谢忱!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荷兰尽管有其曾经的辉煌,但我总觉得是昙花一现,进入20世纪鲜见有其突出的大国地位,我个人认为仍属小国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见,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多以鼎盛时期的辉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够统一。这点或许需要改进和完善!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行为,给被奴役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是一种被奴役的改进;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都曾盛极一时,且从其衰败的历程给其他国家以警示;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经或正在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引领时代的进步,用更时髦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显然,中国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甚至连日本都不如。何故?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成吉思汗时代尽管用无力征服了世界的诸多地方,但毕竟是昙花一现,并未维持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明朝(当时GDp比重比现在美国占世界比重还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袭击我沿海地区。清代中后期以来,泱泱中国更只是西方大国列强的蹂一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一性一格不行,有种民族的劣根一性一。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一性一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在大汉王朝时候体现了这一点。《汉武大帝》中,刘彻之前尽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扰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尽管改变了这个现象,但由于连年征战,最终人才凋敝,国库空虚,给大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埋下了隐患。此后,绵羊的劣根一性一更是彰显无遗!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一奸一、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所以我们要做大国,要崛起!

篇二:关于地理中国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一精一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一性一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篇三: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我只听出其中有一首是《一陽一关三叠》),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圣湖、江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可与赵忠祥为《动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样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一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引人遐思!

原来中国还有这样美的地方!对此,制片者除了惊艳,也指出了人类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但不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国政一府和人民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积极成效。特别提及,一毛一主席时代曾号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胜天,但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中国已回归传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挑战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着神奇的力量,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这与西方媒体通常情况下一味炒作与渲染中国的环境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秘鲁也有很多人或出于无知,或源于偏见,往往追随西方,刻意对中国的问题横加指责。去了中国,才发现大不一样,而惊叹于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平衡各种复杂矛盾与关系的高超艺术。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么多的中国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中国政一府不仅要对本国负责,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要对整个世界负责,面临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有谁能真正肯定地给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有谁敢夸口说放在那些个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中国有几千年的智慧积淀,有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人通过自身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得更好。

很高兴《美丽中国》这部片子与我经常向秘鲁朋友宣讲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近代世纪相比,今天我们可说是生逢盛世,怎当不备加努力。挑战和困难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训总结提高,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篇四: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一爱一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一性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一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一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一精一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

篇五:经典人文地理的观后感

《经典人文地理》是一个展现古老传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电视栏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观点,以更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广阔的地区和高端受众讲述云南,直接促进世界对云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将云南以外的经典人文地理纪录片推荐给观众。 带着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大自然的谦卑,《经典人文地理》为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每一个曾经用脚走过大地,用心体验过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学,其中充满了趣味与新知人文地理是国际电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与赞誉的电视节目,两套电视节目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频道。 近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还不到1%。 以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最为丰富的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我们需要自己的《人文地理》电视制作与播出,最应该也最渴望了解中国的正是我们自己。 电视《都市里的戏班子》是一部反映老昆明传统民俗文化的好片子。

整部片子以散文笔调的形式述说着花灯在昆明的鲜活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成分,又有老昆明人熟知的调子,可谓人文经典。就片子而言,有优点,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感觉,少谈优点,多说缺点吧。

整部短一片是纪实的,但在编排的情节与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有些仓促,若能娓娓道来,且能大大提高片子的质量,也更有厚重感。

里面缺少经典的花灯唱词、唱调,而这些又是许多昆明人,以及部分云南人所熟悉的,假如在片中出现,会给人以久违了的感觉。这正是吸引观众与让观众有亲情感的最好的手段。

在拍摄演员的日常生活时,有表演的痕迹。由于这些人有表演的天赋,在舞台下,在生活中,当面对镜头时自觉不自觉地表演了起来,因而让自然的生活情节,有了不自然的成分。这是一部好片子所应该避免的东西。

主持人普通话没有特点、个一性一,缺乏感染力,本来影片最后的解说词一精一彩、到位,但经他这么一说,显得苍白无力。

本剧一个突出的亮点是音乐配得非常好,舒展、悠扬的轻音乐,加上时髦的歌曲,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并引起共鸣。我们不在乎用什么音乐,古典的、现代的、前卫的,或者是民间的,只要能感染我们,打动我们,只要我们喜欢就是最好的。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一毛一中的皮一毛一,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一精一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一性一,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一精一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一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一精一,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一精一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一毛一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

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一精一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西藏。听说西藏的部分喇嘛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一浪一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 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习各个朝代的各家画法。试想哦~~~ 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了。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篇二: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一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一性一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著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一精一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一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一爱一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一娘一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精一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一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一精一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篇三:《敦煌》观后感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一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一精一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一精一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篇四:《敦煌》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一浪一高过一一浪一。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一精一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一团一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一团一队一精一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一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一爱一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一陽一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一陽一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信仰》观后感】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二:《信仰》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近日,本人收看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以党的91年光辉历程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感人故事,观后感人至深。

《信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山河破碎的时候,共产党员方志敏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他不怕流血牺牲,誓死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可爱的中国挣出一个美丽前途的共产主义。《信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源于对党的忠诚。在敌人的铡刀面前,一个15岁的小姑娘刘胡兰凭着对党的赤诚,慷慨道出怕死不当共产党英勇就义。《信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源于对人民的热爱。红旗渠,一条缠绕在半山腰的水渠,见证了林县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胆识,最艰苦的地方总是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铁姑娘突击队队长李改云的一席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心声:我就是牺牲了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

作为一名当代的普通共产党员,要坚守自己的信仰,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对祖国感恩,是祖国五千年悠久博大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我们的根基,灌溉着我们的精神家园,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溶入了我们的灵魂。要对党感恩,每一名党员取得的每一步成就都是党组织培育和造就的结果,每一名党员所拥有的公权力都是党组织赋予的信任和重托。要对人民感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发展壮大、党员的成长成功,无不是广大的普通群众默默奉献和支持的结果。

二要有一颗正义的心。公平与正义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动力,也是每一名党员应秉承的心理底限。作为一名党员,要有济天下的宏愿,始终保持纯朴的正义感,树立独立的人格和思维,勇于对党内党外不公平的现象、不正义的行为说不;要有善其身的准则,经得起诱惑,受得了寂寞,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严于律己,不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滥谋私利。

三要有一颗平淡的心。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共产党人应保持一颗平淡待己的心,平淡地对待个人的升迁,平淡地对待个人的得失。要立足自身岗位,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不张扬,不浮夸,埋头做事,平淡处世。

【篇三:信仰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在建党91周年来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信仰》,纪录片用一幅幅动人的影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信仰,坚守信仰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共产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这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实践和坚守信仰的道路上,铺满着荆棘,更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革命前辈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叱咤风云,震撼日月,擎起了照彻神州的通天火炬而直面生死。先烈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在和平建设时期,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任长霞、吴任宝、郭明义等共产党人,他们尽管身处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但却始终贯彻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身体力行在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书写着这些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也诠释着他们的坚定信仰。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感召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了党的队伍。青年党员们用青春的活力给信仰的旗帜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青年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生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义,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

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信仰将成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信仰体现为对我们事业的执着追求,信仰是对事业的坚守,信仰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豪迈。

今天人们已经过上了前辈们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而那91年前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信仰激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被纳税人误解受委屈的时候,当我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给纳税人解释税收政策的时候,当我们被繁重的工作压的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将成为我们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心。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即使生命归于结束,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变成了永远。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丰富和完善,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保持先进、纯洁和优秀,始终是我们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信仰的光芒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用辛劳和汗水浇灌信仰的大树,用青春和热情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篇四: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近期,我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在全体党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大家对信仰这一重要问题的新的思考。通过观看《信仰》纪录片,使全体党员产生了以下感受和体会:

一、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守信仰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大家都知道,人是应该有些信仰的。但如何选择,如何坚守呢?这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国家也一样。《信仰》这部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的。

共产党员应以什么为信仰呢?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信仰,前赴后继,不停地追求、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有民族的独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信仰有多大的力量啊!从91年前,13名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到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信仰,让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共产党人担负起传承信仰的使命

信仰会传承,事业会延续。革命时期有方志敏、陈树湘、张思德、刘胡兰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建设时期有朱光亚、王进喜、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改革时期有沈浩、吴仁宝、孔繁森、杨善洲、李林森、谷文昌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忘我工作的领导干部。当《信仰》这部纪录片让我再次重温了前辈们那些信仰的故事,又一次踏过了先辈们那些信仰的足迹后,我相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实现。

三、共产党人应该把信仰作为精神力量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这样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的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

四、共产党人必须始终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信仰是旗帜。作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应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有益于人民的事。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工作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工作中服从领导,团结同事,坚持正义,主动沟通,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适应新时期公司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争取为公司的发展多做贡献。生活中勤俭节约、文明社交、遵章守纪、友爱他人,讲秩序、讲卫生,做好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细胞,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时刻准备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篇五: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曾经,在念大学的时候,信仰对我而言是很空、很大,虚无缥缈,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自己应该追求怎样的信仰?但当我踏上区妇联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开始有了一种信仰,那种信仰激励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特别是近日,在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信仰》纪录片,更是感触颇多,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正如纪录片里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实表明,共产主义信仰在万众一心的集体进取中迸发了超常力量,催生了一系列的苦难辉煌;从建党伟业到建国大业,从独立自主到自力更生,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初级阶段到小康社会,从中国特色到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信仰的力量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坚定信仰,需要勇气。晋朝刘琨讲过: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在前行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风险,都能做到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只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离开了勇气,也就离开了坚定,失去了信仰。对照自己,更需不断锤炼这种可贵的品格,努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风雨不动安如山。

坚定信仰,需要实践。坚定的信仰需要在实践中锤炼,更需要用实践进行检验,不断增强坚定信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别人眼中,我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缺少工作阅历、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工作中,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向基层妇女干部学习,学习如何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何做好妇女工作,如何处理好复杂问题;向实践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本职工作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基层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向妇女群众学习,耐心倾听她们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更好地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我坚信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蓬勃朝气、高昂的工作激情、充足的干劲,为信仰的旗帜增添新的光彩。

【篇六: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生活于物质丰沛的年代,在每天的奔波忙碌中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于是,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成为了一种触及不到的东西。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历史画面告诉我们,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党?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的党走过了这风风雨雨的91年?为什么在各个时期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答案就是信仰。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的未来,是共产主义!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将怎样成为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信仰的丰富和完善,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始终是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是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然而在坚守信仰的路上,有人在鲜血和死亡面前胆怯,在金钱或功名面前迷失,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信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曾经有13位代表参加党的一大,然而其中的三个人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最终没有经受住考验,都先后背叛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像战争年代的先烈们一样所面对生死抉择的考验,只需时时拷问自己,是否曾为一己私利放弃原则?是否已在声色犬马中浑浑噩噩?网络上被曝出的一条条官员贪污腐败的新闻一再刺痛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共产党人还有信仰吗?还值得人民群众托付和信任吗?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正是因为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别把信仰踩在脚下。在最危险的情形下,信仰支撑着我们活下来;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信仰帮助我们艰难渡过。共产党人只有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坚定理想和信仰,才能不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共产主义才能成为一杆不倒的旗帜。

《信仰》的播出使我们重温红色经典,从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为信仰奋斗的光辉事迹中体会先烈们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英雄情怀,从而坚定了我们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我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而不懈奋斗!

【篇七:《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一位西方的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的思索就越会发现它永远新颖,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仰: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而共产党人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为人们服务。

没有信仰人会活得很飘这是时代楷模郭明义的一句话。是的,我也深深的认同他的话,没有信仰我们总会容易迷失,甚至会对善恶的评判失去平衡。人具有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觉得人活着并不总是为自己活着,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得到统一。一辈子很短,如果用他来谋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一辈子也很长,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与党的事业中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成为了永恒。

信仰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定不移的认定。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拥有信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信仰,有向善的信仰,否则会使人踏入绝境。在当代我觉得对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就是正确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近代饱受欺凌的苦难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这种精神?我认为是一种信仰,那就是为国家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的信仰。在1921年,一件开天劈地的大事变发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它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也燃起了无数人的希望。无数的共产党人让我明白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是多么的无穷。也真是这种信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筑造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信仰使得生于大地主家庭本可享受荣华富贵的澎湃放弃对农民的剥削,主动消除剥削制度,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领袖,并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信仰可以使十五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信仰使一位平凡的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他是平凡中的伟大,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华成雷锋式的一滴水,是需要用信用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当代雷锋郭明义也是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如果说在革命运动高于天的时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的信仰构筑看精神高地,那么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则展现出共产党人为党的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

有人会觉得共产主义信仰太过于虚无与飘渺,我想他们看了《信仰》纪录片之后便不会再有这种感觉。对于共产党的信仰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崛起而艰苦奋斗。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像过去战争年代无数的令人敬仰的革命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人民,就是共产党员的上帝,所以的上帝都比不上他那样神奇。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钱学森,邓稼先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中国建设新中国付出了他们价值。

我们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只要用我们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人来作出自己的贡献并证明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前扑后续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和党的事业努力着,让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我觉得这要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信仰,那么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繁荣的、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便会实现。

看了这个记录片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了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信仰。在我的心中深深植入了人民这个核心,我将会在日常实践中贯穿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并为之奋斗。

【篇八: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当前,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似乎存在着一种隐忧,即兜里钱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虚,财富积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一个现实课题。

信仰失落问题,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历史方向感的丧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时值党的十八大如开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学院党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认真观看了这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高度认同央视制造的创作水平和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确兼具电视政论片、文献片、纪录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细节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我们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此片使我再一次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价值:信仰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而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因为信仰不论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它都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为社会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信仰包涵的价值整合、文化认同、行为引导等功能和特点,必然成为我们不得不深度审视和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党员教师,不仅自己要在观后更加纯洁性自己的思想、更加坚定共产党员的信仰,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以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诠释和教育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机制,是在某种文化形态下形成的,对人的思维意识、行为取向具有支配作用的主导性精神机理,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评价、选择与行动。因此,信仰属于精神范畴,是整体的精神姿态和综合的精神活动,它的指向与归属是明确、自觉、积极和主动的,它给人们提供的是除了知识以外的关于未来的信念,构成人类不断向历史纵深延伸和向未来极限挺进的精神支柱,体现出对改造自然的情感冲动,或是对生存状态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片中展现的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90年来各个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无不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创先争优。

但是,我们也不必讳言,在我们党8000多万人的队伍中,也确实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和极少数党员,思想上入党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是否真信真教真干马列主义,是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否把从事的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这些问题,言行不一的现象还是有的,极个别人身上这种现象还很严重,确实是到了需要信仰追问的地步了即入党为了啥?

解决当下党员的信仰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党的组织理想真正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为此,我们需要超越个人计算,要有革命先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那样的信念与胸怀,真正为信仰而活。具体地说:第一,从超越自我、体现生命无限价值的角度提出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可回避的信仰问题,这就是身后给人们留下什么,如何于私上不愧祖宗、下不愧子孙,于公上不愧人民群众,下不愧岗位职责。第二,从党和国家高度认同的角度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荣誉制度,从制度上落实千杯万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信仰在心中,实绩需创优。有革命先烈的激励,有江苏新时期三创三先精神的引领,作为江苏特质党员群体的一员,我将在追问信仰的历程中,接好先烈的信仰之旗,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的十八胜利召开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九:《信仰》观后感】

这次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并撰写心得体会。在未观看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会大喊口号、套话,难以引起我们的共鸣。可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其吸引,它一步步的带我们走入了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

《信仰》这部纪录片分为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它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它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人是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内心有很大的触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同时我也为我是这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中的一员而骄傲、自豪。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时候,都有共产党员敢为人前的身影,展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它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正是这样的信仰,这样的力量,让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穿越那血与火的烟云,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经历了苦与汗,我们目睹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跨过那时光的江河,我们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虽然今天,我们已远离硝烟烽火,远离那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任然应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正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就会如一艘没有灯塔的渔船,不知走向何方。所以,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坚定信念,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坚持这条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新时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个时期是发展的增长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每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被物质消费所诱惑,警惕腐化、堕落的风险。

作为共产党人我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信仰忠诚和实践的,对信念的执着和追求,对理想的丰富和完善,始终是我们共产党员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根基层,献身事业,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争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勤奋敬业、无私奉献,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2012年6月26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海南电视台综合频道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虽然只看看短短的一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已经变得平淡,特别是现在的年青人,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或许已经不在成为一些同志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在这部纪录片引领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前辈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到底哪一条道路能够救中国呢?年轻的彭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一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与既往一切信仰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良知的科学思想体系。

为了践行和坚守这个信仰,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49年,为之牺牲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不就是追求共产主义这个信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自强不息保卫祖国和建设新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苏区、边区、解放区,用肩膀支撑起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而建立新中国,正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在革命时期所展示的宏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未来,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抛头颅,洒热血,殚精竭力,前仆后继。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夜深了,纪录片放完了,但画面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此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是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热血和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信仰换来的,我做为一个共产党人,生活中,我将秉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将其发扬下去,为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终身。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们与时代同行,让信仰为我们导航,让更多更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昨天,我在网上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建党91周年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纪录片以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为时间点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集讲述了各个时期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实现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更加坚定了我矢志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

建党91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信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得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伟大的民族伟业在艰苦卓绝、风云变幻的环境下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更是共产党员信仰最朴实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在这样的信仰感召下,为我国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鞍钢共产党员孟泰树立了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的坚定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他带领工友们从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开始到现在的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全国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作为一个为中国石油工业奋斗一生,他带领石油工人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下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了大西洋。就是这种共产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创业的信仰,使我们祖国度过了困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有了新的信仰,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带领村民通过大包干、发展合作社建立村工厂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等等一大批的共产党人,他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共产党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信仰;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不断改革创新、自觉奉献,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壮大我们的祖国。

联系到自身,有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应该不断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坚定自己的信仰,同时还应该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企业服好务,为临清工业经济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怎么写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本文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两篇。)

篇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写悲,并夸张到了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

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把不正常的东西写出来,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上述人物的漫画,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再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家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医助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读者理解了作家的潜台词,就能达到幽默的共识。

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地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罗加迅论的典型。如它规定:疯子必须停飞;又规定: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一旦某人因精神的原因提出停飞的申请,就说明他的心理正常,所以必须还得飞行。

作家在不经意的调侃之中,显露出锐利的讽刺锋芒,直指荒诞的要害,初看忍俊不禁,细品余味深长。作家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如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卡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等等。为了达到讽刺的目的,作者也采用夸大性陈述,故意夸大其词,实指相反的意思,如对地方上欢迎迈洛的古怪盛大的仪式的描写。总之,作者在谈笑之间对荒诞性异常深刻地披露的手法,典型地代表了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风格。

篇二: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无论从内容,风格,语言等角度来说,都突破了以前小说写作的规矩.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小说写作派别:荒诞派;和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黑色*幽默文学.我想作者约瑟夫.海勒当初并不是想以树立一个新文学派别为目的来写他这部著作的,他只不过发现这是唯一能够最好地表达他的感受的形式和方法.他用一种貌似混乱的叙事结构,不断借着主人公的闪回,幻觉,心理暗示,来让读者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压力,惊慌和痛苦.后来有很多别的作家的模仿这种风格的作品,但对我来说,唯有这本书还可以从头仔细读到尾.其它的都太慌诞,太黑暗,不能忍受.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以南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里.主角约塞林上尉所在的飞行中队就驻扎在这个小岛上.如果从高空俯视,似乎岛上所有人都完全投入到了与德国的交战中,飞行员,厨师,医生,护士,上中少将,上中少校,上中少尉们都忙忙碌碌,每个人似乎都在恪尽职守,为这场正义的战争效力.但作者让读者从高空俯冲下来降落到了这群人中间,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在有条不紊规划作战,众志成城击败敌军的伪装下面其实荒诞而又疯狂的言行举止.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战争状态下露出了邪恶的本性*,极尽所能地损人利己;有些人则成为牺牲品,身心一起崩溃,疯狂地寻找活下来的办法.书中重点描述的人物多达30位,还有众多的次要人物轮番上场.在这本貌似混乱的小说中却个个都有鲜明的形象,个性*和事迹.让我们来认识几位特别有趣的人物.当然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岛上的生活一点也不有趣,而是恐怖.

约塞连上尉:小说正是以这位贪生怕死的飞行员的眼光来扫描这个小岛上的全景的.小说开始的时候,他正住在医院装病.因为他以为完成预定的飞行次数就可以回国休息了.结果中队的卡思卡特上校为自己升官得奖一次又一次增加飞行定额.当然抬出了冠冕堂皇的爱国理由和有名的第22条军规,让约塞连和其他队员气得发疯,怕得要命,却不得不服从命令.约塞林只好装病来逃避执行飞行任务.结果发现医院比军营更难以忍受.只好回到军营,虽然有吃有喝,有度假去罗马找女人,但他没有一天是内心平安的,看到队友们一个一个死亡或者发疯,在恐惧的环绕中,约塞连生不如死.

斯诺登:一个普通的轰炸手,第一次飞达目标地点,什么任务都还没执行,就在轰炸机狭小的空间里,在约塞连眼前被德军的炮弹片扎死了.他的死让约塞连的心开始真正恐惧起来,而这种恐惧从此纠缠上他不放了.小说从开始就不断呈现这段经历给约塞连带来的痛苦回忆和幻觉,直到最后一章,这段经历才得以描述完全.可以说正是斯诺登破了约塞连当爱国英雄的梦,找回了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感受.约塞连平时是不在乎上帝的,面对斯诺登的尸体,他默默地祈祷:啊,上帝!啊,上帝!啊,上帝!

亨格利.乔:长得极瘦削,脸色*憔悴泛黄.据他自己声称战前是生活杂志的摄影师.因为想回国,就拼命执行飞行任务.后来变得歇斯底里,竟忘了要回国的目的,只知道要求更多的飞行任务,否则连觉也睡不踏实,每晚定时做噩梦尖叫,让整个军营的人都心绪不宁.后来,科恩中校派他每周驾驶军邮班机递送邮件,才让大家有几个安静的夜晚睡觉.他执行了数不清的飞行任务,最后倒是没有死在飞机上,而是死在自己的噩梦中了.

奥尔:约塞连的帐篷室友,军营里看似最愚蠢无知而实际上最聪明能干的一个.他的飞机经常被敌军击中,他本人又每次都能平安回营.他一直跟约塞连说一些奇怪的话,想暗示约塞连什么秘密.直到最后,约塞连才明白了奥尔的天才计划.原来他一直在算计和演习如何逃跑.当约塞连的队友都死光了,只有奥尔按照他所计划的让飞机被击落,划着救生艇逃到了没有战火硝烟的瑞典.

随军牧师:约塞连在岛上最钟情的一位(不是同性*恋).作为牧师,他不用执行任何可怕的任务.军队要他做的就是鼓舞士气,安慰伤病员,以上帝的名义鼓励他们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可是这位可怜的牧师表现得实在不尽人意.不但不能安慰或鼓励别人,连自己都常常不知失措.他的信仰让他不能说谎,更不能以上帝的名义说谎.他万分同情周围这些及需帮助的士兵们,但他本人的软弱和疑惑的个性*与长官们的凶狠和坚定的态度完全不相容.他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都感到无能为力.他向卡思卡特上校建议每次飞行之前允许他带领士兵们祷告,上校同意祷告但要用他授意的祷告词,还希望自己的名字2024因此上星期六晚邮报,气得牧师只好放弃了这个最卑微的请求.牧师多么想早日回家与妻儿过平安的日子,明知自己做不了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面对约塞连的逃跑计划,他还是决定留在岛上,与其它可怜的士兵们共渡艰难,等待上帝的拯救.牧师是一个典型的有信仰但信心软弱的人.象是圣经.新约中的彼得,他是主耶稣的十二个们徒之一,在耶稣被钉十字2024架的时候,三次否认与耶稣的关系,此后又对自己的行为后悔痛苦.主耶稣复活后仍然信任他,鼓励他成为教会的领袖,从此他再没有软弱过,直到最后也死在十字2024架上.

以上的人物算得上是书中的几个正面人物.还有很多象约塞连这类说不了豪言壮语,本份地尽了自己认为当尽的义务,却被逼得言行举止疯狂的小人物们.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德军,而是直接操纵着他们命运的上司们.他们实际上内心柔弱善良.一心想逃离这个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混乱荒唐的世界.瑞典真的是他们所有人都能乞及的出路吗?瑞典躲过了二战,能躲过其他各式各样的战争吗?

下面我们看看几位反面人物吧.

德里德尔将军和佩克姆将军:两个死对头,一直在想办法把对方比下去.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两个小丑,他们可是率领着拥有最昂贵武器和最机敏的士兵的将军们.他们深谙操纵权力的技巧,言行举止拿摄得正好是做将军的派头.可是他们内心想的是什么,只有他们自己和上帝知道.因此他们虽然贵为将军,吃苦的不是他们,出风头的却是他们.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英雄中的英雄;而在上帝面前,他们必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示录20:12).

卡思卡特上校和科恩中校:约塞连中队的直接领导.用狼和狈来形容他们俩非常贴切.他们相互鄙视又相互利用,目的只有一个:做更大的官握更大的权力.卡思卡特上校才不在乎飞行员们被他逼得发疯,他恨不能一下把飞行定额提到六千次,这样他就可以要求飞行员们完成足够多的爆炸任务,多到把地球表面全都炸翻,而他终于感动上级把他升为将军.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疯子呢.科恩中校可能比他理智一点,所以能帮卡思卡特上校把他疯狂的计划有板有眼,有尺有度地实施下去.他是真正的侩子手.不幸的是中队里的约塞连太捣乱,可能会让他们的升官计划泡汤,最后他们俩一致决定:同意约塞连回国.条件就是让约塞连喜欢他们,加入他们中去,回国后赞美他们.更不幸的是想回国想疯了的约塞连竟然拒绝了这个看似完美的双赢合同,选择冒死亡和军事制裁的危险逃跑了.

沙伊斯科普夫将军:这个有俄罗斯名字2024的人开始只是军校里的教官.最最热衷于阅兵.每时每刻都在绞尽脑汁想如何让成百上千的士兵们表演世上最威风的阅兵式.因着德里德尔将军和佩克姆将军的争斗,他竟鱼翁得利,被提升为将军.他是另一种状态的疯子.没有人爱他或喜欢他,连反面人物们也不喜欢他,连他的妻子也放弃了他.他却兴致勃勃地继续琢磨他的阅兵训练.

米洛.明德宾德:这是书中描述得最精彩的人物.一个小小的中尉.利用岛上大官小兵们的食欲,现有的飞机设备军费,做起了前所未有的投机贩卖大生意.最后还成立了M有益于M

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小说.也恐怕只有在美国这种国家能发表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不符合传统的书.作者约瑟夫.海勒花了八年的时间写成.我读的时候也觉得十分吃力,但仍然愿意读下去,因为若不从头读到尾,就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画面,象毕加索画的那种:怪异但让人震惊.这本小说让我有很多相悖逆的感受:荒诞和严肃,混乱和清晰,疯狂和理智,疑惑和坚信正如这个有战争有和平的世界,常常黑白颠倒一样.

读完了整本书,可能你仍然不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到底是什么.军官们一直在用这条军规威胁士兵.,士兵们一直屈服于这条军规的淫*威之下.它似乎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但却可以包涵各种不同的内容.它是一个陷阱,一个圈套,一个由人约定俗成来制约人的规则.它是属世的捆绑.若没有属天的拯救,我们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我们正是我们自己的罪的奴仆.

耶稣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大全

中外名著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3)篇


太累了,黑色幽默果然是让人读起来很累的幽默,压抑的幽默,负担很重的幽默,荒诞又纪实,可笑又真切,痛苦又欢喜,压抑又轻快,不想面对又无处可逃。黑色和幽默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它的一切都是一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细节中隐藏的就是真正的世界,上帝已死,然而上帝又仍存,然而上帝终究无用于世,黑色幽默救不了世界,黑色幽默甚至逃不出矛盾,作为现代派的一个支派,黑色幽默带有很浓重的现代派特征,也带有现代派明显的缺陷,叙事混乱,尽管《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尽量避免这一缺陷。其实文学评论也挺矛盾的,对于意识流小说的评价着眼点就是其破碎叙事,无结构为其结构,然而超出意识流这个范围其他派别想把握这种叙事手段就反而要面对更加严苛的法则,意识流可以任意破碎,就像《喧哗与骚动》,你不靠注释几乎读不下去,更不提《尤利西斯》了,然而其他作品想使用这种混乱叙事(这对黑色幽默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就得更加小心翼翼,既要追求混乱,又要在混乱中把握主要脉络的清晰,这真的挺难的,不得不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用得挺成功的,尽管从整本书来说还是稍显混乱,但是各花入各眼,很有可能这点混乱在某些读者眼中是锦上添花。还有一点就是,黑色幽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读者的叙述手段,或许它不拒斥读者,但是它很明显地筛选受众,说实话我就不是它的受众,整本书反复渲染卖弄一种在合乎逻辑与颠覆逻辑挑战逻辑的手法,一次两次我还能会心一笑,贯穿全书就让我很腻厌了,但是这正是本书的主要手段,它正是通过在反复结构常识和自然中达到一种荒诞到极致的目的,荒诞离奇,无理性,黑色幽默想要的不仅仅是读者的反思,它还要读者的愤怒,要读者加入批判荒诞中。

该书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发表于1961年的著名反战小说。小说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荒诞手法,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一个空军中队的故事,小说情节荒唐滑稽,人物性格反常无理,对战争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本书主人公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在外国文学课上听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荒诞和黑色幽默使得读起来有一点费力,但是读完之后却发现真是一部经典之作。书中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美国空军约瑟连以及其他飞行员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约瑟连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在飞行任务中死亡,而那莫名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贯穿始终。从开始40次的飞行任务增长到80次,队友一个个死于非难,最后约瑟连拒飞,最终他有一个机会返回国家,那就是和卡斯卡上校“同流合污”。条件是约瑟连见人就要说他们的好话,虽然这样做,不损害任何人,约瑟连也要同意了,但是一想到那死去战友的惨状,那受战争迫害的老人小孩,而且听说奥尔并没有死,而是划船到了瑞典。这也给了约瑟连逃跑的动力,最后约瑟连架着飞机逃跑了,他是这本书中几乎唯一的清醒者。所以他在多次的飞行任务中总有“主角光环”

相信《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