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传习录》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传习录》读后感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

党政办 陈桦: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与“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种新奇的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告诫人们为善要发自内心,要言行合一。有些人喜欢口头大谈道德仁义,现实中却没采取什么行动。他们会说自己内心是善的,只是没有“行”,并认为这也足以说明他们是善人,但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明白某一个道理之后,要真正有相应的行动,才是真的明白。”

财务部 黄沁蕊:

《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

总师办 肖健:

徐爱勤学好问,常常请教王先生。徐爱就“知行合一”、“心”与“天下事理”等问题困惑不已,纠结其中。

在王阳明看来,这些都是毫无必要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一回事。有A必有B的事情,不必苛求,顺其自然清流而来。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只要心到了,后面的行、天下事理都是细枝末枝的东西,没有必要纠结。

只有我们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的主儿,不知道背后的规律,以为我们看到的表象就是全世界,而纠结于此。

如同我们去学习如何讲话、如何打动人等各种技艺技巧,市面上应运而生有很多此类书籍,教人如何讲话最动听。在先生看来,真、诚就足以。真情实感才是根本,停顿、语调只是锦上添花。我们为了花,而忘记了根。去追逐花,讲求抑扬顿挫、讲求逻辑,在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孰不知,没有根的花,活不了多久。

工程部 朱吉瑞 :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而王阳明则更进一步,他因材按量施教,更科学合理地分配学生的精力,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应该遵循这个方法,即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所谓过犹不及,不是说有一百分的力就要用一百分的力,当然尽力去做自是应该,但留有一定的精力来应对后面的挑战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做事方法,要有一个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合理地分配手上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把一件长远的事情完成得更好,这和我们建设单位的宏观工作思路也是吻合的。

工程部 高文:

心学推崇人性本善,只因受世俗的蒙蔽和诱惑而迷失了本性,因而要不断地去除各种欲望来修养自己的德行,恢复原有的至善本性和良知,并且通过知行合一,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因而在现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学习王阳明先生的的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内心宁静、于世无求,也就心无杂念、宠辱不惊;因为心无杂念、宠辱不惊,也就专心致志、心如明镜;因为专心致志、心如明镜,也就可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行事,从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顺势而为,人生自然是赢家。

销售部 周浩:

王阳明认为光有知是不够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内心觉得合理,逻辑上说得通,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实际中又变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内心觉得合理的东西用外界事物来验证,用行动和实践来证明你的理论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实际合理。所以,光有逻辑合理是不够的,还要实际合理,或者事实合理,经过事实验证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商管公司 孟庆宾:

王阳明把客观的具体事物都说成是人心或主观意念的表像。一切东西都要依赖人的心识和知觉而存在, 例如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於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然如此, 王阳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是人的心识, 意念和知觉。简而言之, 他的知识论并不具有科学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神秘性的直观, 因为他 “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 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苏州城投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党政办 / 编

2017年7月13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导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一、《传习录》读后感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马列毛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我们被灌输到,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进步了什么?救人的学生滑入江中,也没人肯救;十七岁的民工被机器截去三根手指,领导却不肯拉去医治;少女为了和两男子欢娱,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试问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们进步了什么?火车提速了,坐在火车上的人就幸福了吗?华人登月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就踏实了吗?所谓的进步如果不是谎言,就是扯淡。阳明先生慨叹道: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存在,明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并没有改进,更何况今日。现在的中国,只看到达官贵人、鸿商富贾掌握话语权,宣传他们那一套成功哲学。所以,我们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们身上去了,仿佛只有当大官,赚大钱,学有大学问,做了大事业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让我歌颂成功,那么就是让我歌颂出身的幸运和生活的机遇。试问,今天的中国仅靠个人的知识才能,你能走多远?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二、《传习录》读后感

有印象的第一次见到王阳明这三个字,是在清人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中。这是一本侠义小说,讲述了明正德年间,一帮英雄剑客帮助朝廷平定宁王之乱的故事。这本传奇小说长达一百八十回,我当时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读,可说烂熟于心。王阳明三个字在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个字出现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时候才出场,一出场就跳水假死了。后来,大二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淘到了中下册,粗粗浏览一下,他已经从上部里的显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异彩了,忠贞不贰、神机妙算的形象很有诸葛的味道。

第二次见到王阳明三个字,是初中二年级,余秋雨一篇名为《乡关何处》的散文让我大为心折的同时,我也开始对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兴趣。阳明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就文论文,余秋雨的散文还是写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历史书中了,历史书上用一种不无嘲笑的口吻戏谑着他的关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个幡动心动的故事一样喜欢出现在政治试题中,答案毫无疑问是选择唯心主义的那一个。其时,在我看过一本简单的逻辑学教程后,我对这种逻辑混乱的书充满了鄙视。是非对错不是能教出来的,何况给王阳明下结论的这些权威本身就值得怀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但是,这些时候,我依然没有认真的想过王阳明,第四次认真的在王阳明三个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寻五四的青年必读书案中,在梁启超开出的书目中,《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梁启超说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这个时候,从一些哲学论著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将马克思挂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没有看过资本论一样,我也没有阅读过《传习录》,对于王阳明内在的理路思想我感兴趣。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内圣外王,或者仅仅内圣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传习录》,日三省身。私心以为,现代对许多儒家经典的哲学性发挥是没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进身之阶别有所图者,经典,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讲,常读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贤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一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传习录》读后感400字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他问的这个问题和徐爱问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在当时,阳明心学想要改变人们对传统知识的看法是很有挑战的。郑朝朔也是用孝作例子,能间接的说明当时孝的重要性。孝是儒家八德之首,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它具有普遍性。所以用孝举例日后别人也能看明白。王阳明对他的回答和对徐爱的回答差不多,有意思的是,郑朝朔以为自己明白了,而且用《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形容。孝是不用博学的,内心有孝,对待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做到孝的妥当;内心没有孝,无论你学多少侍奉父母的方法,父母也不会感觉到你的孝心。这个真不是能学来的,诚于中,才能形于外。然后王阳明说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心即理的核心是修心。

最后徐爱还记录了一下他自己的感受,爱于是日又有省。能听见是缘分,听见之后能往自己的心里去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

今天我徒弟在找我聊天儿的时候,也问到了这个问题。没事的时候自己打坐,好像觉得心很静。一有事的时候就找不到她打坐时的那种心境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所有有关儒家的修炼都是为了在人世间过得更好。把关系处理得更明白,事情办理得更妥当,才能更容易达到人生的成功。

刚入师门时,自己在静坐思心的时候也特别容易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心很静,感觉好像所有的事情自己都想明白了。其实,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儒家的修行是要克己,不能总是去拿定义规范别人,觉得别人做的哪里不妥,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要修到《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徒弟遇到的问题就是她和她女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每个有子女的家庭当中都会存在。只不过是她的问题出现的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在一个方面爆发出来。在她复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她所说的问题都是她女儿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儒家讲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当我们处理不明白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心乱了。王阳明讲静亦定,动亦定,只要心不动,我们都会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聊到最后的时候,她发现实际上女儿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把她隐藏起来的那一面全部的表现出来。所以她才很生气。还是那句话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先简要介绍一下《传习录》。《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个部分。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的"鸡汤"和他比较实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体现,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对得起"为善去恶"这四个字。他的人性的观点难道不可以被我们借鉴吗?王守仁,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圣人之名,当之无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传习录》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