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一)

依依

1

树林美丽,

幽暗而深邃。

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罗伯特弗罗斯特《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终于读完《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经历了刚开始的"眼前一亮",到读到一半时的"似懂非懂",再到最后的"欲罢不能",这个过程,让我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是一本建造教师精神宇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书,作者说,书中所选之文,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所谓"可操作性".于我而言,这本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型变革实践"、"参悟改革"和"自我重生的历程",每一辑都给我深深的触动。

我合上书,细细地感受着李政涛教授把做教育之事的过程,变成感悟人生的过程,他对自我生命多次诞生和重生过程的追忆,带给我许多启发与温暖。

2

"教师周遭面对的是坚硬的现实,它常常让我们无奈地发现理念的虚幻甚至虚妄,它总是轻易地击穿各种以理想的名义刻意炮制的光环和泡沫。"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不能认同并屈服。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广袤宇宙,它辽阔、深邃,让人敬畏又脆弱无比,教师要有反思和重建自我宇宙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总是朝向外部世界,习惯"他向教育",甚至"好为人师"而不自知。而重建精神宇宙,便是一种"我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属于教师自身的事情,不是任何一个外在于教师的领导、专家和培训机构的事。这让我想起"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一些走进编制队伍的教师,觉得自己稳定了,有了铁饭碗,便一生无忧了。李政涛教授在书中写了"新基础教育"团队中最早的一批成员,他称她们为"五朵金花".每一位老师都不再年轻,但她们身上对教育的爱和深沉的责任感,令人敬佩。

而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是阅读!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

张祖庆老师在《如何开发自己的精神宇宙》的讲座中,就提出了"大量阅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通过写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条途径。不知有多少老师,在祖庆老师的影响下,被唤醒,被鼓舞,坚持阅读与写作,走上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职业是特别需要自我更新的职业,因为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天走进的课堂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发展在精神的意义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我们身边,不少女教师的重心却在穿衣打扮上,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上,没有自我更新的意识与勇气,又如何拥有灵魂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宇宙发现与重建的关键,在于自我的终身教育,在于把自我更新与完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话,必将时时勉励着我。

3

李政涛教授认为,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真正的好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他不止一次提到"生命自觉",叶澜教授说:"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有"生命自觉"的人,至少具有三个特征:"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即拥有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的自觉。而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首先要有"生命自觉".学校领导者要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被管理""被规划""被研究""被读书""被写作""被展示"等种种形式的"被发展"的局面。李政涛教授给出了三个有效措施:了解和解读教师的成长需要;基于教师的成长需要;设计系列化的活动。

教师在追求"生命自觉"的过程,便是自身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进入现场,要带好两样东西"钉子"和"钩子".用钉子牢牢盯住上课老师的语言点和思想点,不要让注意力轻易地分散。用钩子把上课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钩出来,钩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我在反思:在自己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和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我有没有把握好,有没有用好"钉子"和"钩子"?有没有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已经高度不集中,据说人们每六分钟便要摸一次手机。就是现在,当我打着这篇文字的时候,需要把手机放得远远的才不至于受到干扰。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于学生,表现的是态度和耐心;于自身,表现的是静默与成长。渊默而雷声,静默美如斯,真正成熟之人,拥有的孤寂多过群众和喧闹。

4

本书的最后一辑,我是在无限的感慨与感动中读完的。李政涛教授通过剖析他进入"新基础教育"团队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挑战,活的课堂对死的文字的挑战,案头功对现场功的挑战。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心路史,是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归家史,是从理论"密室"回到实践田野的历史。因了这样的历史,长出了"新基础教育的魂魄",也是对生命、对教育、对民族、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便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李政涛教授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的人生是为教育的人生,是为人生的教育。他以书生的方式,将肉身和灵魂投入教育世界的生命而思,为那些有生命之源的读者而写。他怀揣着马克思当年的梦想: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变,也是证明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之一。

我想起罗素曾经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配我这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一刻,精神之美如此震撼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与深刻的感情,又如何体会教育的真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相遇而来。与《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相遇,给我的教育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温暖。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与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心的动力。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二)

教育重建的原点

作者和叶澜教授一起做"新基础教育"实验,这个项目的主题就是"生命?实践",强调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回顾全书,大概可以从这样两方面理解。本书很多文章是作者在做这个项目过程中的一些文章,有抒情式的表达,有关于基本问题解决方法,很多文章已经发表。全书分了五个部分,相互之间也未必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用作者的话说,"内容和文风并不 ‘一致’ ",看似松散,实则围绕"生命?实践"这个主题,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一、关于生命

1.我们的生命状态。无论对父母还是对老师而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完整生活。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成人,起码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具备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留意一下身边的老师或父母,会发现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个问题。父母在两件事上最用心,一是个人名利的要求,二是对孩子的成绩的要求。所以很多父母忙着赚钱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既没有时间陪孩子,也没有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对孩子,更多的是提供物质支持,然后就是要求孩子有更好的成绩表现,这一点最让孩子反感,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对于老师而言,大量的事务性的工作,来自学生的成绩的排名和升学压力的重负,他们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即便有了一点时间,也会用在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上。成年人每个人都那么的忙碌,每个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有非常具体的奋斗目标,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悠闲的享受人生,感悟生命的更高的价值。他们自己的生命是这样,呈献给孩子的也是这样。似乎所有的人,都有具体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定是可以量化实现的。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2.我们该有更广阔的眼界。我们会经常提到职业倦怠的事情,也会说起很多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我们心里清楚,这些方法看似有效,在实际中却并不能收获多少效果。我觉得核心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的问题。这就不仅关系到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个全社会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很难不对眼前的利益得失和个人荣辱问题给予重视,因为这的确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然而若只纠结这些问题,那人生就只有这些。作者讲了个故事:在以色列,一位行为专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对一些年轻的乞丐进行施舍,并作了跟踪调查。施舍物有三种,美元,一套西装及一盒蒲公英种子。十年之后,结果选择种子的后来成了企业家,而选择的钱还是气概,选择西装的成了蓝领。眼里有钱的,只在意眼前的得失。选了种子的,看到的是希望和机遇。"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这是关于人生格局的问题,眼界决定世界,看到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

3.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要获得更多的个人生命的自觉,要多读书,多思考。读书可以开阔心胸和眼界,从前人或其他智者那里得到启发,不至于只是低头看自己的脚下,不只做井底之蛙。看历史,可以了解命运起伏,读文学可以滋养心灵,读哲学可以提升境界,读和专业有关的书,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智慧和有策略。读书可以让我们对人生做更多终极的思考,追求最核心和最本质的问题,既如此,也就不会纠结眼前利益得失,因为从长远看一切都将消失,一切都将虚无。我们也许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提升上。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赋予她积极的意义。昨夜重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每读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些话每一次读每次都有感悟,这样的人生感悟一定对我们有更大的帮助,让我们更加淡定和从容,让我们更加清楚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4.关注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关注孩子。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首先就要学会关注学生的生命。这些道理都懂,这些话也都会说,但能做到的却并不多。关注学生生命,首先是尊重学生生命。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初中学生每天晚上到家后做作业要做到九点多,做完后就洗漱准备睡了。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甚至休息的时间都要计算着用的。无论道理说的多么动听,看到这样的事实,你无法再说我们是在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要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知道孩子内心世界想的是什么,知道他么的痛苦与快乐,才能合适的给予。有几个成人愿意倾听的,我们扪心自问,也问心有愧的。孩子说的多了,大人就觉得烦了。或觉得他说的事情没用,或觉得他幼稚,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在成人与成人之间也如此,我们不仅缺少耐心,也缺少基本诚意。要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不仅让他表达,还要让他实践,去参与和体验。不要让他们做陪衬,不要太多的无用的形式,在教育的问题上也不要虚假的繁荣。搞一场大活动,就是让领导来观摩一下,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让领导满意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有谁会去听听孩子的声音。大人太过功利,过多的关注成绩,很少关于孩子的精神生活。

5.将自己的生命投入他人的生命中,努力影响他人中完善自己。曾经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后来发现我们根本没这个能力。大多数人就此失去目标和信心,得多且过,了此一生。有一些人,从改变自己开始,自己变了,他发现周围的人也跟着变了,社会也变了。关键是要梦想不能丢失,从自己做起。

二、在实践层面,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立场。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要做到很难,因为多年的习惯难改。李政涛认为,学生的实际状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的需要或者发展需要。我曾经认为,判断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的受益。若是涉及宏观政策,尚需时间检验,未必立刻见效。但一般区域层面或学校层面的工作,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无论表面怎么热闹,如果学生只是旁观者,或者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那依然是不能说成功。何况,在各级层面的工作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有不了解学生情况一厢情愿的推进的,事情做了很多,成效就很难见,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因此,学生立场,应该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立场。

二是实证研究。实证,反应的是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我们现在关注的很多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人研究过了,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或把现在的研究建立在原有结果的基础上。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在意这些,我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臆想,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理念和口号。这样费力,又不科学。关于现实的真实,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有现实感不代表真实的现实,更不代表有研究现实的能力。"我们更喜欢凭主观经验,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欠缺。即便有些地方做过数据调查,但数据背后的故事往往被我们忽略。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会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解决,并没有把它当做素材,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科学解决问题。这些大概和急功近利的风气有关,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沉下心来。

三是跨文化教育。文化差异普遍存在。时髦的说,很多地方在做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现在城市新市民很多,新市民子女和本地孩子融合在一起接受教育,如何让他们相互之间了解、尊重和融合,是我们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江南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西本文化,可能都会交织在一起。我们曾经让学生寒假回来后一起聊各地老家过年的风俗,这大概算是跨文化的教育。只要了解自己本土的文化,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才去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如果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就很难对国际文化有客观的判断。因此,利用丰富的文化差异,在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跨越、衔接、对话和沟通中生长出教育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四是价值变革。价格观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如果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那所有的行动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么多年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的解决的问题,深究起来,都是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无论是减负问题、择校问题、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功利的看待教育,我们把丰富的课程教学变为知识的传递,把整体的教育生命活动变成机械的重复,把教育变成了考试。很多地方在教改,用行政的力量和手段,统一的推行一种模式,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流的教育经验和业绩,这样不符合规律的作法,依然在一定范围内盛行。说白了,就是教育价值观除了问题。对于基层的老师而言,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才能更好,这些基本的问题,大家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或是有了认识,但不得不屈服于考试的压力而违心的教。价值的变革,才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而这一些,既需要我们静下来心对待工作,有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读书、学习和思考,还要一心一意的研究。

五是随处都是教育现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小时候村子里的老师在课堂上很严肃,回到村子里和大家一样嬉皮笑脸,就觉得特别不适应,觉得老师在哪都应该是老师。在学校带红领巾,回家就不带,也觉得不合适,既然是少先队员,在哪都要带。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偶尔会发现老师对学生说的和做的不安全一样,有时候老师说的话连他自己都做不到或不相信,自然就得不到教育效果。学生会发现老师在办公室的表现和课堂上不一样,他们私下里会开一些并不是很合适的玩笑。很多人觉得只有在课堂上或校园里才是教育的环境,但事实上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人,在任以环境中,在和任一人接触的过程中,都要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一些改变。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学会利用任何环境来开展教育,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合一。

六是让教育安静。这是我一直想说的话题。现在的教育太热闹了,大家都静不下来。校园里静不下来,课堂上静不下来,行政主管单位也静不下来,仿佛安静了,就以为不作为了。其实太忙碌肯定不是常态。大家若每天都处在亢奋状态中,忙着迎接各种检查验收和评比,忙着展示交流和互动,哪还有心思思考,何况我们最善于作材料,做样子,这样的表演中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还是为了学生而表演。课程是需要安静的,安静后才能思考,才有思维活动,可是听过很多课,大家都追求互动,追求热烈热闹的场面。老师之最忙碌的,忙碌之后只有应付,不会有创造的激情和空间。

七是永不放弃。作者在书中提到叶澜,有这样一段话:"叶澜从不指望自下而上、具有典型草根性质的"新基础教育" 能够改变全中国的基础教育,她的心愿无非是能改变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教师;能改变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学校;能改变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区域。火种总存在着变为火炬的可能,星星之火,终究会有燎原的一天". 作者说:"与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叶澜也有自己的苦痛和无奈。她曾经在一次年度总结会上哽咽失语,流泪不止。‘新基础教育’致力于改变人本身,只有我们这些长年处在教育改革现场中的人,才更能理解,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改变人更为艰难更为持久的事业?"七十多岁的叶澜尚且如此,我们哪有哪有理由懈怠。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力量,让我们更加淡定而从容的醉心于我们的工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000字(精选)


时断时续的终于读完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掩卷沉思:这本书留给了我什么?很多内容已然忘记,但李政涛教授对教育的执着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封面上“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这句话让我体会更深了。再结合前期听到的李教授的报告,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从一个让人崇拜的“神”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一、教育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再仔细翻看目录,目录对应的每篇随笔的观点便又在头脑中鲜活了起来。人的一生是与教育分不开的,从生命孕育之始,教育便开始了。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好的教育,差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美的教育、丑的教育……只是看哪一种教育占了主导,深入了你的生命,你便有了不同的人生。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棵树的种子,一棵长在了温室里,一棵长在了大自然中。长在温室里的,每天都有人照料,有充足的水分和养料,长得花团锦簇。而在大自然中的经历了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也顽强的努力向上。后来它们被同时移栽到了公园里,温室里的那棵树,不到半年就枯萎了,另一棵却茂盛的成长。工人把温室里培养的树拔掉时,发现它根本就没有扎下根。教育也是需要在心里扎根的,教育与生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二、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常说,有的人教了一辈子学,还是一个新老师。这里的“新”指的是教学思想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固化、教学方式的稚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的重复,没有改变,没有激情。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从内心里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而努力去学习的。他更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他更关注生命的成长。他的身上是有光环的,靠近他就会被温暖、被感化、被深深的影响。它永远是一棵摇动的树,以自身的能量带动更多的树一起摇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愿意去改变的。他坚信他的改变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到美好。叶澜,李政涛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三、在忍耐中重生。一项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参与其中的人员有坚忍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从1994年开始做起,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想来只有她自己体会最深刻。

“一生为一大事而来”,是对很多改革家生动的写照。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要做成一件事,更需耐得住诱惑和寂寞。如果你坚持住了,将会得到重生。一旦放弃,一切只会比原来更糟糕。看到一个知了猴蜕皮化蝉的视频,那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但配文很励志:宁可脱一层皮,也要飞起来。人生亦是如此,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完美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无数风雨的洗礼。越努力越幸运。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李政涛教授的代表作。本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等等都在不知不觉的烙印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明显。教师像是指路标牌,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人生。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www.dhb100.com

在第一辑的阅读中,给我感触较深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没有灵魂的教育》《静默中的教育》《倾听着的教育》《社会需要为教育做些什么》尤甚。

今天我最想谈谈《静默中的教育》给我的感受。文章一开始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教育太喧闹了。走进学校满墙的标语,满园的横幅,满耳的口号。我们赖以生长的学校正在变成制造各种热闹活动的场所。”是的,这是我们所有同事们都能够感受到的,现在无论走进哪一所学校都是“喧闹”的。“这些震耳炫目的喧闹无非是表明我们正在配合种种来自上面和外面的要求,正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或者是宣示学校的自身追求,或者是展示学校的所谓特色。”学校领导们生怕没有这些喧闹就会让别人感觉到这所学校out了。其实不仅仅是学校,我们走进一节公开课,也会发现,教师们都在忙于创造各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努力让教室充满欢笑,让孩子们的身体与教师的话语和谐共振,深怕把课堂变成昏昏欲睡的场所。结果把教学变成了狂欢节,变成了百米赛跑或者花样滑冰。学生没有丝毫喘息沉默的机会。这一切都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那么静默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首先,静默中的教育一定需要静默中的学校,一所学校会不会变成喧闹的市场,会不会变成锦标竞技场,取决于学校是否有对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教育时尚的免疫力;是否有对各种脱离教育本真追逐外在效应的冲动与欲望的抵抗力;是否有对教育魂魄的持守力或定力。教育在众生喧哗中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是导致教育持续静默,失去内在尊严的根源之一。静默中的学校因为有了对教育之魂的坚守而有了底气和耐心。读到这里,我相信学校领导如果听到这段话,一定会大呼“知音呐!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多么希望学校是静默的呀!”其实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的也许是沉默,而不是静默。每逢学校有了一些领导或者来宾之类的,学校都会要求班级无缝对接。学生不得在走廊上活动,来回厕所的路上都要排成小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看管。学校一片寂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死气沉沉,没有了孩子们该有活泼烂漫。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实在不大能理解这种“静默”。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叫《连续几周被老师批评,爸爸怒发朋友圈——课间让孩子“野”一些又何妨?》。这个故事讲的是杭州的一个爸爸向记者吐槽,因为孩子下课在走廊跑动的事情,连续五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还在群里点名批评,再三重申,走廊教室内不允许狂奔。一开始作为爸爸也回家教育孩子,但后来他了解到课间十分钟老师不允许学生下楼,不允许到隔壁班串门,恨不得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是不是管的有点过头了?同时,《半月谈》杂志针对课间十分钟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十分钟“野”点又何妨?》。这位爸爸看完深有感触,转发到了朋友圈。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学生课间到底可以“野”一点,还是将“静默”进行到底?在众多的声音当中我没有发现一个与教育的本质有关的。家长是心疼孩子,学校也该为学生的安全负责。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呢?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也是他对童年的一幅一本回忆录。这本书我真的是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一看。书中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开除了,转到巴学园上学。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十分亲切友好,懂得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从别人眼里的“怪怪的”小孩儿转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喜爱的小孩儿。巴学员因为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也让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巴学园里从不要求孩子们保持静默,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当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说到这里,我想我的“静默”与李教授的“静默”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身体上是“动”起来的,心理上是“静”下来的。该玩的时候动起来,该学的时候静下来,也许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的,玩要玩的痛快,学要学的踏实。

其次,静默中的教育,必定需要静默中的课堂。他不强求制造声浪来表明教育正在真实的发生,不会要求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思考,在欢呼雀跃中思想,以身体的活跃替代思维的活跃。他转而希望学生拥有静默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在静默中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这样的课堂遵循这样的信念,凡是精神相关的,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教师的静默首先是一种态度和耐心,表现为对生命花期到来的安然静待。不催促,不张扬,更不威胁、恐吓。教师的静默,也展现为不急于抢在学生的前面提问质疑,避免匆忙间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他会主动从课堂的中心隐退,转而把学生推上舞台的中心,它只是在静默中观察,点拨和微笑。这样的教师既有静默之心,也是静默之能的教师。

这样的静默之能,这种“静”与“动”的度的把握,需要我们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发展和提升。

这本《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语言很晦涩,理论也很陌生,没有散文随笔那样读得轻松,我深知这是一本可以唤起无限思考的书,也正是在那字里行间里无尽的思考让我的精神宇宙得以重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s://www.dhb100.com/

作为一名小小的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无力勘破当前的教育形势,亦无可能为教育动向把脉问诊,我只能借助李政涛教授这本《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帮助自己更清醒地认知眼界上的粗陋狭隘,学养上的局限匮乏。

本书的最后一辑,我是在无限的感慨与感动中读完的。李政涛教授通过剖析他进入“新基础教育”团队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挑战,活的课堂对死的文字的挑战,案头功对现场功的挑战。李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心路史,是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归家史,是从理论“密室”回到实践田野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长出了“新基础教育的魂魄”,也是对生命、对教育、对民族、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便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李政涛教授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的人生是为教育的人生,是为人生的教育。他以书生的方式,将肉身和灵魂投入到教育世界的生命而思,为那些有生命之源的读者而写。他怀揣着马克思当年的梦想,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变,也是证明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之一。我想起罗素曾经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配我这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一刻,精神之美如此震撼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与深刻的感情,又如何体会教育的真谛。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相遇而来。与《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相遇,给我的教育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温暖。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与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心的动力。

李政涛教授在自我重塑的历程中,那深厚的“案头功力”让我很是佩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每天除了常规的教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和研讨活动外,的确是各种忙碌,内心时常是焦躁的,也会被各种琐事困扰。但我们仍然会利用琐碎的时间,来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育书籍,摘录读书笔记,用书中作者的所思所感,获得更多的个人生命的自觉,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开阔心胸和眼界,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智慧和有策略,从而让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然而从教五年以来,我日复一日地忙于积累评职称的材料以及个人生活琐事,真正沉下心来品读的书籍仅有十本左右,尽管每年我也摘录了厚厚的字数长达上万字的读书笔记,攥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却也多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长此以往,早已淡漠了刚步入工作岗位时的远大理想。书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仿佛离我的生活那么遥远,触手可及却始终不达心底。我始终坚信:读书会让我相遇许多人,而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不同的体验。我愿能在闲暇时光里,手捧书籍,感受名家大师的温润情意,在书本上用手指触摸智慧者生命的温度。

除了教师的阅读积累外,李政涛老师说过现场学习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其施展的场所在学校田野。说到这儿,不由得想到我自己曾经上的一节青蓝工程汇报课。备课时,针对设计的教学环节,我预设了好多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也针对这些答案一一列出了应对方案,反复试教,效果几近完美。然而就在我正式上课时,对于我的提问,有一个孩子说出了超出我预想的答案。久久不能忘记,那时的我,一脸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预设之外的答案,我求助式的看向我的师傅,却无果。来听课的那一双双睿智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熬过这一节课的,只依稀记得上完课后的我,全身上下满是紧张的汗水。李振涛教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现实,直面现实,不要让已有的各种预设束缚自己,要勇敢地随机应变。是啊,每一节课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由于现场之事难以预料,教师和学生会是什么状态,会出现什么亮点和问题,往往会超过执教者的预设,事先的种种想法和做法可能会全部失效,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当时的状态,回应生成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关于实践的困境,经历和最初的李政涛教授相似。印象最深的便是每次听课后的评课环节,我最怕的就是被主持人点名评价某节课,我也曾就“评课该怎么评”这一问题向年级组的老教师请教过,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上网搜呗,网上的套话多着呢。”于是借助搜集的各种资料和网上模板,我形成了自己的评课套路,强行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塞入那个早已准备好的框架内,无视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事情。不要说听者迷茫,我也很茫然,提出的意见几乎没有被执教者采纳过,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执教者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执教的这堂课哪些环节设计的不够严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听我滔滔不绝地说些不着边际的理论言语。课堂是很“活”的,需要我们实践者结合具体的实际来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帮助大家改进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在“断裂与弥合中的自我重生”一文中,李政涛教授说“一个人的生命将经历多次诞生,每一次诞生都可能是凤凰涅槃”。说实话,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又何尝不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和教育呢。此后,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人生和在教育领域里安然渡过我自己的信念。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最后,我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我有诺言,尚待实现》的小诗作为此次交流的结尾: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一)

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着名作家和演讲家,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提倡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她帮助了千千万万人改变了健康状态,提升了生命质量。书序中这样写到:假如我不幸被困一个荒岛之上,而又命定只能存有一本可读的书,且无法保有其他的书籍的话;我会毫不迟疑,选取露意丝茜所着这本伟大巨着:《生命的重建》。

这本巨着不单给人以师长般的教导,而且是由这位女作家以亲身经历写出,所以有非常感人、巨大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知道有关自己生命的一切。这本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应付生命中的一切,和怎样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全、更充沛。露意丝茜在这本书里,写出心理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述她自己的亲身经验,作出非常精辟的讲解。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感恩,学会把握当下,让生命变得充实、快乐。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呢?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状态的调整来改变这一切。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二)

很久没有读书了,昨天有空拿来《生命的重建》一书,听朋友说这本书很有值得我们读的价值,于是随便翻翻。儿子在旁边老是问这问那的,读了前面的几个章节就放下了。不过已经感觉到了它的价值,真的很好。露易丝。海在这本书中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成长历程。我觉得所有要说的都写在这本书里了。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生活的一切,生活的教训以及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工作都在其中。露易丝,很了不起!假如我不幸被抛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而命中洽谈室只能携带一本书,我会毫不迟疑地选择露易丝。海的这本伟大着作《生命的重建》。

用六个字2020来概括我对它的感想吧:认识、愿意、放弃。

你认识你自己吗?你觉得你有什么问题吗?它来自哪里呢?它是真的问题吗?那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那你该: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是我的第一感想。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三)

曾经有朋友问我,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突然间想了好多觉的很重要又不是最重要的事,就在我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时候,他笑着对我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选择了。当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当利益金钱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站在十字2020路口该何去何从。想想真是很对,每天我们都在做不同的选择,大到人生大事,小到一句话,一个眼神。人们每天做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可我的选择却常常被怨恨、批语、内疚、恐惧四种我生活中的坏习惯所左右。越想做好却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希望得到好的效果却又害怕失败。作为一名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我自己却常常被自己错误的信念所支配,让我的生活充满问题,经常感到自己无比的脆弱。

不久前到书店的一次闲逛,让我遇到了露易斯写的《生命的重建》一书,我感到自己的生活逐渐起了变化,充满了宁静、和谐和爱。

我是一位心理健康老师,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没有升学压力,工作轻松。但对于升学率依然重要的学校而言,我只能算一个可有可无的豆芽科老师。大学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我的生活充满抱怨、恐惧,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使我感到内疚和自我压抑。可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org)只是感到生活的不如意,和内心的愁苦。但露易斯《生命的重建》一书却一针见血地迫使我直面我的问题。当问题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它来自哪里?它是存在的吗?这个时候,你应该做什么。问题的来临往往是为了改变什么。要改变问题就要拒绝被改变,而是先下手为强自己改变自己。在生活上建立新的一切,它就是你的功课。当你找到导致问题的心理原因,你有了新的模式。马上让这些思想开始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她的话让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去思考我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去重新审视我日常的思维模式,我发现我生活中所谓的的问题都来自于我错误的思维模式,来自于自己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认识。根据露易斯书中的指导,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她提出的每一次的失败,就是一种成就的思维模式使我认识到每一次的跌倒,不是说都应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而是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错误,然后尝试另外的方法直到你做正确了为止。她书中的思想使我意识到尽管我教的学科不参加升学考试,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通过我的讲授使他们学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知识,掌握了调节心理的方法。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我的付出与努力。我所获得的各级奖励和学生对我亲切地称呼都证明着我的价值。尽管我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的第一堂课,我对学生的第一次辅导。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一切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露易斯的《生命的重建》一书让我知道自己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更加富有生命力,因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以对我们来说意味深长的方式,体验生活的富足和充实。现在我用爱心来看待过去,我选择从过去的经验里学习新思想。无所谓对与错,无所谓好与坏,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只留下过去的经验。我爱自己,我选择以勇敢的心去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让自己走出过去,享受现在。我就是我,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我将以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的乐趣。

读《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有感《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


读《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有感

李王联小学 和晓丽

盼望着,盼望着,我渴望的寒假来临了,为了它的到来,我给自己制定了好多计划:"每天睡到自然醒;好好玩玩,放松放松﹍﹍",可是,当它真的到来时,整天"浑浑噩噩"地实现着自己的"假期计划",我却没有了那份激动的心情,一点没有我想要的那种快乐。

夜深了,大地已经沉睡。冬天的夜,除了寒冷的北风呼呼的吹着;除了室内闹钟的滴答声;除了室外偶然传来的一两声狗的犬吠;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静谧。此时,我的内心却不能应和着这静谧的夜而静下来,满脑都是今天跟朋友在一起谈论"老师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情景。社会对老师的评价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蜡烛、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现在的各种信息传播的都是老师的负面新闻,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在不断的反思:这到底是怎么啦?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应该得到大家的赞美么?坐在电脑旁,不经意间打开了邮箱,随意翻转着网页,看到了我们中心校制定的读书计划,瞥见了电脑桌上《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这本书。我被"工匠"二字吸引住了,说实在话,我很讨厌别人说我们是"教书匠",我觉得这是对老师贬义的称呼,到底什么是"工匠"?何为"工匠精神"?怎样做才配得上具有这种精神的教师?这些问题瞬间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章匠者之本:工匠精神,不可或缺。从字面意思我知道了"工匠精神"是一种做事极为认真、细心、执着、求精的精神,一切优秀的劳动这身上都有"工匠精神"的影子。"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急缺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具备"工匠精神",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尤其需要具备"工匠精神"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的,教师要从教育事业中找到生命的价值。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书育人是他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书中几位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让我感动于他们做事极为认真、细心、执着、求精的精神追求。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他们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作者笔下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是那么的让人敬佩。同样,在我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大有人在,我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战场就是一间教室、三尺讲台,虽然我们不能像保家卫国的战士那样轰轰烈烈,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如既往的坚守自己的岗位,好多先进的事迹确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白道口中心校的领导个个具有"工匠精神",做好了表率作用。邓主任作为教育大家庭的一家之长,舍小家顾大家。就连自己的儿子腿受伤、骨折住院,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没有耽误一天工作,就连儿子上手术台时都没有去看望一眼,我们都是父母,可以想象该有多么的不舍与不忍。大家都知道安全无小事,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护的是祖国的花朵,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主抓安全的孙主任时常不敢松懈。2018年的第一场雪给他添了"彩",嘴上缝了好几针,但他仍然顶着寒冷的北风,戴着口罩坚持站好每一班岗。分站式教研是我们白道口这学期的特色教研活动,作为主抓领导周主任亲历亲为,从一而终。在自己右臂骨折的那段时间,签到册上那歪歪扭扭的用左手写下的字就是最美的符号……

在领导的感染下,我们的老师个个都是"工匠精神"的标志。有施爱与生、今生无悔的最为乡村教师——孙素玲老师。多少年来孙老师秉承着一颗爱心教书育人,不知何时学生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一部分,做完手术第二天,忍着疼痛、打着点滴还在给孩子们批阅作文。已经深秋了,一节课下来已经湿透衣襟的是申学胜老师。月亮已经悄悄爬上树梢,身边孙子在不断的吵嚷着饥饿,却仍在学校批改作业的是杨凤娥老师……看那些年轻的、有朝气的、还在为设计好一个教学环节而争执的是刚登上讲台的特岗教师……

做为一名教师,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而我们的主要"战场"便是课堂。虽说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教学,但我们不能放弃追求完美,从备课到课堂教学环节、到课后辅导都要求我们需要有精细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便是"匠心",我们便是"教育匠人",我们便是"工匠精神"的标志。

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匠人"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勤奋好学的学子们更是展开马拉松赛——争分夺秒,我们将发扬"工匠精神"共同描绘出白道口教育的蓝图。我们白道口的教育事业2018年将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参考)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800字《生命的重建》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比如第十章的这个人际关系。我们很多的时候会讨厌某一个人,或者喜欢某一个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他?为什么会喜欢她呢?这是很久以来我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是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的确是这样,我讨厌的人,我发现他跟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相似的地方。他的那些我受不了的特点,的确是我自己身上所特有的特点。就拿我来说吧,我当年作为小公主的时候,我喜欢的白马王子都是斯文的,内向的,因为我是外向的。所以我吸引的男孩子都是文质彬彬的,最终我的爱人也是文质彬彬的一个人。虽然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常常会告诉他,我怎么眼那么瞎找了你。但是细想下来,他身上很多的东西都和我是相似的。这样我们才能相互吸引,的确是这样。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把握住我们想要的东西。第十一章工作:对我震动非常的大。因为曾经的我就是觉得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不满意那样的不满意。各种的不满,各种的对不起我。现在走上心理学的道路我才慢慢地发现,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只要用心,只要全力改变自己的思维,重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不要给自己设限。你认为你不行。我常常是这样,以前的我相当的没自信,总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好,但是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了。希望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把握住我们的每一个当下,为我们的明天做一个好的准备。《生命的重建》总是能带给人新的思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意识有多大,你的眼界就有多大,你的财富并不由钱来决定,但你拥有金钱的多少是由你的财富意识决定的!为别人拥有财富而祝福别人,不要去怨恨!你关注成功,财富,你也会拥有成功和财富。试着让自己充满信心!(十二章)露易丝分析了导致身体疾病的可能的思维方式,猛一听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因为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细细想来,是告诉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我们好好爱护,好好的对待!这就是爱自己!(十三章)

教师工匠精神读后感


教师是一位人类思想灵魂工程师在工作中当然要工匠精神教导学习,那么在写教师工匠精神读后感时要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教师工匠精神读后感让大家学习阅读。

工匠精神读后感【1】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工匠精神读后感。

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

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

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

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

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

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超越平庸,选择完善。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

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

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

?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

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

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

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

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

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超越平庸,选择完善。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

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

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

?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工匠精神读书心得【2】

一看到这本书,就立马喜欢上了它。

说 不清,道不明,就是喜欢它,它让我有一种 非得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事实上,我真的这 样做了。

掩卷反思,心潮澎湃,仔细思索着付守 永先生的话,他就像一个导师在谆谆教诲着 我!让人从心底里佩服!所思所想,见诸于 笔端,聊以自勉!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树立正 确的工作观,真正成长为一名工匠 。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金钱至上论甚 嚣尘

上!在我们的社会里讲利益的人越来越 多,讲责任的人越来越少;讲权利的人越来 越多,讲成长的人越来越少;讲关系的人越 来越多,讲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当人们去寻 找一份工作时,考虑更多的是这份工作能带 给我多少薪水,能带给我多少物质报酬!而 不是我能从这份工作中学到什么?我能得 到什么样的成长经验?我能学会什么样的 做人道理?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我对这份工作足够上心吗?我把我的感情 投入到工作中了吗?每一个工作细节我是

不是都认真去做了?面对每一个顾客我是 不是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态度? 我是不是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我怎么 做才能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我 是不是很受顾客欢迎?我是一个称职的员 工吗?我是一个价值型员工吗?我在公司 是无可取代还是无足轻重?我是不是应当 转换一下心态?我是不是太急躁了、太急功 近利了?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听到员工的抱 怨!日复一日的抱怨只会打消工作的积极 性,只能使你处于焦躁、忧郁、惶恐之中, 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 空虚!殊不知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 放眼量 ! 说实话,初入职场,我也有抱怨,有迷 茫!看不清未来在何处!找工作也是看工资 高低,而不顾其他!实在是惭愧!但读罢此 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的关键就是心态的 问题!我还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观、金 钱观。

以前我一直认为工作就是赚钱的工 具!钱多了,自然就幸福了!可是当我读罢

此书,我知道我错了! 从今往后,我要改正错误!我不敢奢望 要成为像稻盛和夫、乔布斯那样的一代巨 匠,但求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在自己岗位上 勤劳、 敬业、 投入和全身心奉献的普通工匠! 这也是付先生写此书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作为一个销售员,首先我应该对自己所 卖的东西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如果自己都不 知道自己卖的什么东西,何谈销售?其次, 我要让自己慢慢爱上这份工作。

正如付先生 所说,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我更喜欢把工 作比喻成你的恋人,每天的工作就像是跟自 己的恋人谈恋爱一般让人心动!让人倾心! 面对每一个顾客我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 和正确友好的态度,不能说看见一个有钱的 就非常热心,看见个没钱的就爱理不理!如 果这样做会伤害到顾客的自尊心!再次,我 要了解顾客的需要,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 神需要,顾客的颜色、品牌偏好,他需要什 么型号的物品,比如鞋码大小、喜欢什么颜 色、哪个牌子、顾客的担忧和顾虑是什么、 如何解除顾客的顾虑。

精神需要方面,我要

给予顾客足够的尊重与谅解,不能伤害顾客 的自尊心,不能说些带有讽刺、嘲笑意味的 言辞,不能做带有鄙视意味的动作!总之, 我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充满了对顾客的尊 敬!我想这正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

以上即是我的一点感想。

《工匠精神》培训感想【3】

这次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训让我感觉收获很大,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在这次培训后豁然开朗。

甘总从世界格局说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与以后的发展,让我明白了工匠精神的现代阐释,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需要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感想。

先说说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定制化的产品供应。

美国的互联网工业则是旨在工业领域实现数据流、硬件、软件的智能交互,实现系统、设施和资产运营的优化。

而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为,将信息技术一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以未来十年为发展周期,目标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

在我看来,三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的目标如出一辙。

三者最终都是将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使得制造系统更加智能化、数据化,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我认为,要实现下一代的工业制造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为实现物联网工业,这一步目前已经有企业已经实现,比如甘总在培训中提到的SEW赛威传动,那里的AGV作为可四处行走的工作台,上有待装配产品,到相应工位相应员工装上相应配件,相应工位有各种产品的各种物料,扫码后就可调出相应物料,这样可以实现多种产品的小批量生产。

第二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改造,这一步大多数企业正在实现,比如,通过互联网,成品可以直接通知物流公司来收货,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工厂的机器富余,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那个机器上下订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整合,效率极大的提高。

第三步,大数据指导生产,甚至大数据指导创新。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如何改善生产,甚至建工厂前可以分析工厂建在哪个位置更好,当然还有更多的数据可以挖掘。

我们看到,物联网是一个工厂内部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而大数据则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未来工业技术方面的理解,在未来的智能工业中,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我们所必须的。

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现在的工匠精神有如下八点,热爱:不慕虚荣干一行就爱一行;专注:专心致志一生只做一件事;踏实:寓巧于拙用笨功夫练真本事;勤奋:刻苦努力用汗水浇筑工匠的丰碑;严谨:一丝不苟用细节成就伟大;坚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精进:精益求精追求无限的极致和完美;进取:永不止步铸就个人品牌谱写人生华章。

目前,我作为助理工程师,我的目标为软件工程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语言,为以后的进阶打下基础;编写的软件模块化,移植性强,注释清楚明白;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喜欢钻研算法;同时更要有工匠所拥有的品质,有感恩之心,非常感谢领导支持我钻研那么久,有基本的个人素养。

正如甘总在培训中所讲,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职场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宿命所归。

《教育的重建》读后感


《教育的重建》一书精选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近年来的教育演讲。作者联系实际,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应试竞争、家庭教育、生活教育、大学精神、高考制度改革、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变革的路径和动力等不同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的价值,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其清晰的思想、清新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这个世界会好吗”?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启超到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在社会、教育等领域理论与实践屡战屡败之后留下的喟叹。一本书、几篇文章真的能够改变什么吗?改变传统、现实、体制谈何容易。然而,社会正是在这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中慢慢改变的。 “这个世界会好吗” 的喟叹什么时候才能谢幕?书中给予了积极的回答。

1

教育观念的瓶颈

十年苦读只为金榜题名,坚持“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始终没有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教育接受了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强调树立典型、竞争和选拔、培养少数尖子生、优秀生,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一脉相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权利和个性发展,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今天全世界已经进入了全民教育、大众化、互联网的新时代,然而,我国教育的主流依然是名校崇拜、培养尖子和“精英”、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2

应试教育的瓶颈

违背教育规律的现实在许多学校愈来愈猖獗,导致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陶行知先生将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科举教育的传统称之为是“大规模消灭民族生存力”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今天依然非常普遍,而且愈演愈烈。现实生活中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而自杀的现象,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上都非常罕见。

3

教育公平的瓶颈

教育公平得不到有效落实,使得人民群众对教育越来越不满,对优质教育有着越来越多的期盼。一些所谓的名校,积聚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和教育资源,利用自己特有的招生政策、师资调配的政策等做文章,导致了同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城乡学校办学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穷人和富人在入学机会上的巨大差距,“精英”和普通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等等。这种“筛子现象”不仅带来了教育领域的等级划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给许多未成年人的心灵从小就蒙上了负面的阴影,也是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

二、教育之道:让人成为人

书中有不少的文章,重点阐述了教育之道在让人成为人。行动改变生存,教育变革是各种合力的结果,而公众参与,校长、老师、家长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对教育变革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我们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微改革、微创新、微公益,从影响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一个孩子开始,在改变陈旧传统、学校教学和教育体制。

1

消除“大班大校” 让人成为人

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超级中学”、“大班大校”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讨论。集中力量办大规模的学校,少的几千人,多的有一万多名学生。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校长别说认识学生了,连教师都认识不清楚,能够认识的,就是几个管理层的干部。为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学校会细化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要让学生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表示反感,又必须做各种各样的文章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感到在这个学校里苦读有奔头,连篇累牍的作业和练习,不给他们创设互动交流的机会。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造就“超级中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应试竞争,也不是教师、校长,而是地方政府对高考升学率这一教育政绩的追求。

2

消除功利主义的教育制度让人成为人

在功利主义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所有努力都不是为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的,是冲着今后的“名”和“利”去的。政府需要的是升学率,学校需要的是比其他学校更高的升入高一层名校的百分比,家长需要的是孩子考入一所名校来为家族争光……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最好的发展趋向。在这样功利的环境里,孩子自然也能嗅得出这“铜臭”的气息,并慢慢地让其成为自己喜欢的味道,以便和这个社会相适应。

3

消除教育制度设计口号让人成为人

从上到下在教育制度的设计方面,关注内在品质的改善远远不够,口号太多,折腾太多。社会、家长、少数领导绑架教育的现象并不孤立。消除这类现象,一是教育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主体地位。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据制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三是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重视社会、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用学校文化来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了。

三、它山之玉

1

芬兰之玉

芬兰教育在全球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几个特点支撑了芬兰先进的教育体系:

一是教师准入机制。设立高门槛让真心喜欢教育且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人才来做教师;

二是确保小班小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教师的精心照顾;

三是减少甚至取消统一的考试。给教师实施教学的专业自主权,保障孩子在安全无忧的环境里快乐地成长。

在芬兰,一所小学的学生总数只有60人左右,一所初中的学生总数也就在150人左右。教师面对的学生人数少,才能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背景与日常生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宽广的路途。芬兰的教育在全球领先,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

2

台湾之玉

书中着重例举了台湾教育重建的方式方法:

一是落实小班小校。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通道容量”,说的是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其中最为有趣的自然极限应该属社会通道容量。脑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大,是由于要应付更大的交往圈子。研究人员计算表明,智人(现代人)的新大脑皮质比率数值为147.8,约等于150,这个数字似乎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将一所学校的师生总数控制在150人左右,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是广设高中大学。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四年读完?大学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分数线显示自己的地位?如果能够注册入学,让人们想读几年就读几年,升学还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吗?只要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分,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大学的文凭,有了这样的制度,孩子们还会为高考而拼杀吗?国家应该创建三种类型的大学,分别是:学术性大学、公民大学和社区大学,同时还应开放民间办大学。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获得一个文凭的时候,社会对文凭的倚重也会发生改变。

三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它所触及的是精神与制度。

教育现代化的精神是:⑴尊重个人的自由与创造,强调个体发展,重视各族群与弱势阶级的主体性教育,并由此发展多文化教育策略;⑵教育的主要课题不是将人分类,把人分等,把人分级,而是健全教育环境,提供教育资源,尽量让每个人都能透过其自由选择,求取最大的内在发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