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唐吉可德有感

读唐吉可德有感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无名的裘德》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闫慧慧

摘要:围绕裘德超越环境与条件的恶劣在学业与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来阐发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针对阿拉贝娜与淑截然不同的观念,思考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竖立良好爱情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这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全文围绕着主人公裘德的一生进行详尽描写,包括裘德对理想与事业的不懈追求却屡遭碰壁,及裘德在感情、婚姻方面的坎坷曲折。作为裘德的同龄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又该怎样竖立一个良好的爱情观婚姻观呢?从这本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发。下面结合我的读书所获做以下浅析:

(一)惜"学"如金,刻苦奋斗

1.珍惜宝贵的求学环境与资源

受老师菲洛特桑的影响,裘德对基督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下,得到一本语法书都是极其困难的,经过几番周折后,他勉强从恩师那得到几本年代久远的语法书,却发现里面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每个词,都几乎需要花数年心血一个个苦苦地记住才行。

然而,当这些问题被裘德渐渐克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他并没有可以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他寄居在未婚的姑婆篱下,为了让暴躁的姑婆对他更能容忍一些,他决定用马车每周3次将一条条面包运到马里格林附近的村民和单身小农那里。简陋的马车环境竟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接受不少教育的场所,他不顾驾车的危险竟这样在马车上学习了三年!

反思我们现处的环境,拥有优越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与裘德相较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心中的理想奋力出击,又有何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呢?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放松与懈怠,自甘堕落,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偌大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量,却鲜少有人踏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更引发着我们的深思。读了裘德充满着辛酸的奋斗史,我更加珍惜在校每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坚信通过我这四年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我一定可以走到我的梦想面前,告诉它,我来了!

2.掌握"新"技能,维持自身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与研究,裘德开始为去基督寺这个理想之地做准备。由于他没有任何体面固定的手艺及职业,可以让他一边维持生活,一边从事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脑力活动。于是,他决定通过学建筑,以掌握这个手艺作为其维持自身生活的筹码。裘德并没忘记他努力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了以它作为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他还要为更伟大的道路做准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裘德完全是依靠这些年轻时所学习的技能作为其唯一的经济来源一直维系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而这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所谓技多不压身,多学习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就有可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比如我所就读的是公安管理学,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文笔为主,就业多倾向于公安文秘方向。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习任务很轻,进入公安队伍后工作强度较小,因此掉以轻心,一味懈怠放松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当今的社会格局,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开展进行。今后的公安工作也一定会日趋重视在网络与信息的基础上展开案件的追踪与调查,如2015年6月1号公安部便出台:传说中的网警将常态化公开执法!若我们自身没有一点反思及努力,便从最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仅跟我校信息系的学生比,便远远地落在别人之后。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陈规,给自己的专业及今后从事的工作注入一点新生的血液,同时也给自己多增加一些竞争的筹码。

即便是单纯地与本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样毕业以后去内勤工作,服务于一线岗位,如果我们能掌握一门语言,学好统计学,及SpSS数据分析,便能更好地处理公安系统的各项基层业务。这无疑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筹码,何乐而不为呢?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来说,会与不会仅仅是做与不做的差距。总而言之,惜学如金,刻苦奋斗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二)拒绝"拜金",懂得"反叛

1.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勿染现实的铜臭

裘德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贝娜是一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他将裘德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上,先以自己有孕而使老实的裘德与她结婚,待她发现裘德的价值殆尽时便果断弃他而去,不顾与裘德过往夫妻恩情。尤为过分的是,为最后搏得一些利益阿拉贝娜竟将其与裘德在一起生活的所有东西都变相拍卖了。当裘德在旧货商那里发现了自己婚礼时送给妻子的那张定情照片时,他深深感觉到妻子对他的感情已彻底泯灭,这使他一时间受到决定性的、可恶的打击,他明白他对她的一切感情也因此完全毁灭了。

然而,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出国后,为了生存的更好,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并将她与裘德的孩子弃于不顾,扔给自己的父母照料。由于舆论的压力与谴责,最后,阿拉贝娜为了迎合世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逼迫他与其复婚。令其意外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竟觉得是他捡了一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然而她却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一个满眼世俗利益的女人绝不会收获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圆满,更不会得到社会及周围人的尊重。阿拉贝娜就是一个例子。换句话说,当你绞尽脑汁,为了利益玩弄你的爱情,即便最后你得到了,你的内心会真的因此感到充实而快乐、轻松而无愧吗?

我觉得,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婚姻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竖立好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爱情观,不要以追求金钱利益为自己的一切目标,要多追求一些纯真、浪漫、美好的事物,比如,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幸福,彼此能够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爱情与婚姻暖岂非人生的一件快意之事!

2.培养适当的"反叛"精神,敢于去爱

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淑是与阿拉贝娜截然相反的一类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而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的模样。那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

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为了追求与裘德之间的爱情,他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多么特立独行啊。

我觉得淑的这种反叛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这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旧社会不满的呐喊。尽管结局非常凄惨,但至少她曾经的"叛逆"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段无悔的回忆。我们应当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迎难而上,敢于跟恶势力或困难与挑战宣战的精神。

不仅如此,对待爱情,往往也会需要这种坚韧的品质。只要两个人是真心而又符合实际的,那么就应该一起勇敢的面对可能接踵而至的种种磨难,不要特别在意外界的干扰与阻隔,要具有挑战的精神。而对于已经修成正果的夫妻,更应该互相秉承着一种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信念,决不能因一时的困境或瓶颈状态而背信弃义、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将这种观念扎根于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

(三)结束语

主人公裘德是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这本书详细而又生动地刻画裘德从年少努力奋斗到最后梦想破灭,孤独而死的悲惨结局。正是这样的悲剧才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给予我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们要能从裘德及其他人物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及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给自己今后所要走的路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不要像裘德一样因年少冲动而偷吃爱情的禁果,最终酿出了自己的婚姻悲剧。要做一个有理性的青年,竖立一个正确不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下,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比裘德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_优秀读后感700字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一本书,因为《无名的裘德》讲述的是一对表兄妹的爱情故事,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受到了人们的舆论攻击。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名叫裘德的青年,他勤奋好学,拥有者远大的抱负,渴望着上大学,但却被大学拒之门外。而他所深爱的表妹容貌过人,思想开放,但是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不被世俗接受,因此她离开了裘德,而造成了裘德郁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悲剧。

裘德一直都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希望能成为一名牧师,于是他刻苦努力学习,但在他的那个时代,一个黑暗的时代,一切都是为有钱有势的人而服务,出身穷寒,没有金钱没有势力的裘德注定上不了大学,他的家庭环境像一道隐形的墙把他阻挡在大学的门外。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一个知识渊博,富有才华的人就因此被埋没了。有的人曾质疑过高考是否要取消,因为它给学生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可是如果没有高考,那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裘德呢,就是因为高考的存在,许多普通学子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是能通往自己梦想的道路发,才不会出现裘德这样的悲剧。

而书中的女主人公淑,一开始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不屑于遵守传统习俗,大胆地与裘德相爱,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唾弃,强大的社会旧势力压的喘不过气,在社会势力的压迫下,她变成了一个传统守旧的人,她变得麻木,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乐观,也是旧传统习俗的下而造成的一个悲剧。

就像我国古代,封建势力也是让女性禁锢在传统的思想里,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人们看来礼节比性命还要重要,蒲松龄所写的《婴宁》也是像淑一样,开始热情开朗,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下,她也从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成了规规矩矩,遵守传统的人,这些传统的旧思想让女性受到了压迫,造成了许多的悲剧。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3000字-失败者之歌


裘德的死是悲壮的,尽管走得无生无息。他死在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大学)为博士授于名誉学位的纪念日,喧哗的礼堂,寂静的角落;欢快的钟声,悲凄的离世,那心中固定不变的幻想,让他死后脸上仍露出痛苦的笑容。在裘德短暂一生灵与肉的生死搏斗中,他的死终使灵获胜了。木心先生说:哈代的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这是哈代的伟大,时代只能记住屈指可数的英雄,太多太多裘德式的小人物掩没在时代洪流之中,这是哈代为失败者谱写的一首沉郁悲怆的歌曲!

从十一岁的裘德站在高高山坡无数次充满希望远眺基督寺,到三十岁临死时绝望地望着基督寺大学围墙,希望、失望、绝望,走进大学的梦始终不曾动摇。影片《绝恋》(《无名的裘德》改编),开始便是黑暗中传来鸟的悲鸣,一群被吊在树上的白鸦;结尾在雪地中,裘德对苏呼喊:如果世上只有一对夫妻,那就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喧嚣与落寞的对比,一个又一个苍凉意象,将这首歌曲唱成了永恒。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悲剧仍会发生,因为那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人的命运到底是自己的选择还是上天的安排?幸福的获取是容易满足的人还是永在追求的人?裘德无论怎样奋斗,终改变不了悲惨命运;如果裘德安于命运的安排,是不是更易获得快乐?世上还是安于现实的小人物多,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有裘德式的小人物,用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向现实低头,那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也有成功,却是凤毛麟角,更多是孤独奋斗、艰难生存,含恨而终。

本应坐在大学课堂上却只能站在石场中,本应拿笔的手却拿起凿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捉弄?固然裘德的悲剧与他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然而性格才是最重要的。裘德天性善良、柔弱,多愁善感,对小动物、植物都充满怜悯更勿说人。如果这也算性格弱点,正是这忧郁气质酿成他的悲剧人生。裘德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在世俗人眼里,那些苦都是自找的,个人不能融入社会、大环境,必定付出惨重代价,但因此就随波逐流吗?多数人在遭受打击后会随波逐流,能否快乐,就要看他的灵魂是否得到安宁。就连特立独行、追求个性自由的苏在遭受孩子死后也屈从世俗,皈依宗教,但她不会快乐,没有裘德,她的灵魂永不会安宁。裘德却不会屈服,到后来甚至怀疑宗教,是不是裘德式永不知满足、永不妥协的人只能痛苦一生?然而我以为,在追求的过程中虽说痛苦多却也有快乐,而那快乐绝不是容易满足、易妥协的人能体味,那快乐值得一生去追寻。裘德焚书、患肺病,与卡夫卡、林黛玉如出一辙,其离经叛道成为社会、时代的牺牲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伟大音乐家的史诗,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则是小人物的史诗,却更能唤醒平凡之人心灵最柔软的地带,那掩没在俗世的高贵灵魂,随波逐流 平庸之人岂能懂!

读《无名的裘德》如同读《骆驼祥子》,越到后面越不忍读下去,因为知道越来越悲惨的结局。张爱玲说,看着我们越来越缩小的愿望,我总是充满无限悲哀。裘德在乡下自学时,目标是明确的。他想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获得神职的职位。然而裘德的时代,大学只为有钱人提供。裘德与同时代的幸福年轻人一样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却被一道高墙分隔开来;然而那是怎样一道高墙呀!让他与那些人的距离远如地球两端。来到他向往的基督寺(象征牛津),只能以石匠的身份维持生活,尽管生存艰难,但当基督寺大学博士游行时,他无比羡慕地在人潮中观望,仍然认为高尚与无畏的思想都集中在那儿。这位在马车上自学拉丁文、希腊文的聪明孤儿,在繁重工作之余,夜夜苦读的青年,却被基督寺大学教授进言:安守工人本分,固守旧业,绝不应朝三暮四,别作它图。遭打击后又想通过自学做牧师,命运却一再打击他,最后连生存也坚难。

残酷的现实让他对原本信奉的宗教也怀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那固定不变的幻想却从未消失。裘德与表妹苏真心相爱,他俩就似一个人,同样地反世俗、反传统,苏认为真心相爱无需结婚,而一旦结婚就会像别的世俗夫妻一样削弱爱情。这个观点现在不算什么,当时却为世俗不容。因为没有结婚,裘德工作找不到,房子租不到,更不幸的是,他与前妻阿拉贝娜的儿子小裘德在杀死他与苏的两个孩子后,自己上吊而死。因为找出租房屡遭拒绝,疲惫的苏向小裘德说了句真话:因为我们的人太多了。早熟懂事的小裘德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做出了看似荒唐的行动。这是悲剧的高潮,失去了孩子,苏认为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她完全变了,回到不爱的前夫身边,皈依宗教,却只有更深的痛苦。裘德没有了苏,再次被前妻引诱,与她复婚。这个功于心计的世俗女人,一旦发现对方没有利用价值便义无反顾将他抛弃。

裘德离世前的两个愿望,一是看一个特殊女人,另一个是看过后马上去死。当他拖着病躯、裹着毯子、冒着大雨去看苏,是全书最凄惨、最动人、最心酸的情节,理想幻灭,事业丢弃,爱人失去,贫病交逼,悲凉离世,还有比这更失败的人生吗?裘德离世前反省自己短暂一生得出结论:我们头脑清楚,我们大胆追求真理,但是我们的行为却大大超越了时代,时代还没有成熟到我们这种程度。我们的思想提前了五十年,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一百年后的今天,时代在进步,裘德式的悲剧还会发生吗?现在这个时代全是合理的吗?如果说个性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那么时代、环境则是客观因素。可以说裘德也是畸人,庄子发明了畸人这个词,指那些在人世间孤独无匹,却与天道完美契合。野夫笔下的畸人刘镇西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刘镇西是没有上过大学的民间文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给搪瓷器皿烧字维持生计,走街窜巷的流浪生涯中作诗填词,特别是研究《楚辞》音韵;两度因激言世事座牢,妻子是结过三次婚的文盲,没有共同语言,却相濡以沫一生。读到文盲妻子与不懂事的养女唱他填的文言词,他则拉着二胡为朋友送行,我潸然泪下,这是怎样一颗饥渴而高贵的灵魂呀!北岛的《失败之书》全写的这类小人物。他们比成功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过更多的挣扎,更多的孤独。他们平凡不平庸,饥渴的灵魂总在追寻一颗饱满的心灵,最大的悲哀却又是知音难觅。他们身上的光茫当时看不见却可点亮未来!

哈代说,他写的是灵与肉的生死搏斗。裘德的人生悲剧可以说一半是由前妻阿拉贝娜造成的,十九岁年少的他禁不住肉欲的诱惑,迫于世俗压力同阿拉贝娜结了婚,尽管他知道阿拉贝娜与他爱好文学、憧憬基督寺的性格完全相反。阿拉贝娜代表了裘德肉的一面。与其说裘德的悲剧是阿拉贝娜造成的,不如说是他性格造成。当肉欲占上峰时,理想、信念全都烟消云散,多年的努力毁之一炬,然后是无尽的自责与悔恨。多少人的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与时代无关!如果裘德不与阿拉贝娜结婚,如果苏与裘德办理了结婚手续,悲剧还会发生吗?那又不是裘德了。裘德幸而有苏这位知已爱人,他们惺惺相惜又彼此伤害。苏与阿拉贝娜完全相反,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她与裘德心灵相通,他们若生在今天,会幸福吗?爱得越深伤得越深,对于恩爱夫妻,稳定比幸福重要。苏不愿用一纸婚书破坏爱情,即便今天,甜蜜爱情也不等于美满婚姻。苏更多代表裘德灵的一面,对于裘德式的人物,灵的满足比肉的满足更让他们感到快乐,然而灵永远也不会满足,在追求的过程中总悲喜渗半。

裘德最大的愿望是:当肉与灵不断在他的生命中斗争的时候,肉不要永远获得胜利。当灵占上峰时,裘德就会回到他的书本上来,刻苦自学,与苏相爱的短暂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苏最后的离开,将裘德推向死亡。肉太易战胜灵,女人与酒又一点一点将他毁灭,他以死来对抗灵肉搏斗,他悲怆地呼喊:愿我生那日和说怀了男胎那夜都毁灭。愿那日变为黑暗,愿上帝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 谴责社会,悲悯命运,肉消失,灵获胜。就算有来生,他依然会处在灵与肉的生死搏斗中。平凡不平庸的人多会陷入这种境遇,与成功和失败无关!

苏发现:人类中最优秀、最伟大的人,是那些在世间一无所成的人,而每一个飞黄腾达的人都或多或少怀着私心。忠诚者总是要失败的.慈爱并不寻求自身(引自《新约.哥林多前书》) 似乎为裘德的失败找到了依据。木心先生说:哈代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的大慈大悲。哈代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悲歌,也在救济我们品行的贫困。

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长处获赠了一本书。素雅的封面上是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裘老正微笑向我投来慈祥而关切的目光,照片的右侧印着这本书的名字——《当代医圣裘法祖》。

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了,它出版于2009年,裘法祖院士逝世一年之际。书的纸张已泛黄,边角却依旧整齐,透露出它的原主人对它的爱护。想起学长赠与我此书时沉默而又似有千言万语的眼神,我不禁更加诚惶诚恐。终于,在一个夜晚,收拾干净书桌,泡好一杯清茶,翻开了泛黄的纸页。

翻开封面,书第一页是印刷精致的铜版纸,印着裘老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庞。头发已花白,额头、眼角布满了皱纹,巩膜泛着些许血丝,目光却慈祥而专注。相对于封面的黑白色调,彩色的照片让裘老显得愈发地生动鲜活了,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向我讲述着他过去的事情。在这张照片之后,是一组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着裘老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年至耄耋仍心系人民健康的传奇一生。看到这组照片的最后一页,“与世长辞”,“万人同悲送裘老”时,我的眼睛也莫名其妙地开始酸胀了。

裘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于1914年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在大姐的支持下留学德国。二战期间,杭州也一度沦陷,裘老断了经济来源,却凭自己的刻苦与才华得到了德国导师的赏识,申请到奖学金,并在工作中被委以重任。二战结束后,他放弃了德国的洋楼和汽车,毅然回国,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裘老于2008年6月14日不幸逝世,他的一生,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是探索创新、硕果累累的一生。

我从书中阅读到了裘法祖院士为我国医学事业奋斗的一生,而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却更令我印象深刻。裘法祖院士的大家风范、高尚医德和崇高精神令我折服叹惋。

其中,裘法祖院士留下的讲稿中,一个修表的故事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很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裘老去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他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你看一下,好吗?”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他,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他又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他再问,她就再也不理他了。他只得到对面的另一家大的钟表店去试一试,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类似的答复、类似的态度。这时,他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老同志,是他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裘老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个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裘老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裘老面红耳赤,打了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却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

裘老后来在很多场合,都给他的同事、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我2012年才入学,未能得见裘老的风采,得他亲自教导。如今,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下,却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禁感慨万千。

当今,医患关系恶劣,其中原因自然是错综复杂的。然而,在埋怨自身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感激和理解的同时,我们却也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存在“无法修理,没有零件”的态度和作风呢?在医院门诊部,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少数医生却只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一位患者不经意的玩笑话,令裘老谨记数十年,这是怎样的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因为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的武器,裘老幡然警醒医务工作者中存在的主观主义不良作风,他决心此后把遇到的每一个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给病人“摸肚子”,纠正错误。也带领身边的人和后辈们自我警醒。

裘老的一生,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读完这本书,我为裘老的高山景行所折服。决心跟从裘老的步伐,立志“永远做一个好医生”。当然,裘老说了,“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然而,这志向不易,却仍是我心中的美好愿景,也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同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必须做到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都认真耐心,开出的每一项医嘱都有所根据,有所权衡。完善自己的技艺,精进自己的德行。不仅会开处方,还要会讲课,会写经验报告,会做研究。甘为人梯。

在同济医学院110周年院庆之际,我谨愿以此壮志,不负百年同济盛名。

(第二临床学院 12级八年制 郭君怡)

读《德鲁德疑案》有感


读《德鲁德疑案》有感

国外的小说家有很多,但我一直很喜欢英国的一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在我看来,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师,他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每次读完狄更斯的作品,我总有些感悟与心得。

最近一周,我读了狄更斯晚年写的一部未完稿的小说——《德鲁德疑案》。《德鲁德疑案》是在狄更斯逝世的1870年发表的,全书以善与恶的斗争为中心。书中善的集中代表是一对单纯正直的青年情侣德鲁德和罗莎,而与他们直接对立的便是阴险、虚伪的贾斯珀。

贾斯珀因凯觎罗莎,密谋杀害德鲁德,并企图嫁祸于喜欢罗莎的内维尔,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但由于狄更斯未完稿,故事最终也没有结局,贾斯珀是杀害了德鲁德,但最终有没有成功的嫁祸给内维尔?这就没有人知道了。故事写到这里,正渐入佳境却戛然而止,似乎即将真相大白却留下无限可能,留下了无限的“疑”。我想,正是这种“疑”才使得这本小说有着无限的魅力。

在书的刚开始,恶的代表——贾斯珀先生就出场了,此时的环境是一间吸食鸦片的房间,而贾斯珀已吸完鸦片正躺在床上休息。后来,书中紧接着介绍了贾斯珀的身份:教堂的教士。这样的身份简直就是一种讽刺,身为教士理应洁身自好,缓解世人的苦难,但是贾斯珀却吸食鸦片,他对社会及生活感到单调与无趣。如果说贾斯珀为何生活于世,我想,是因为他所爱的人罗莎(尽管罗莎并不喜欢他,甚至是讨厌他)。书中交代了贾斯珀有一位外甥——德鲁德,以及德鲁德有一位未婚妻——罗莎。从书的前部分可见,在外人和德鲁德自己看来,贾斯珀是一位疼爱孩子的舅舅。但实际上,贾斯珀是一个披着仁慈的人皮、内心阴暗的魔鬼!贾斯珀总是认真聆听德鲁德的话,但实际上贾斯珀是在透过德鲁德的话语掌握他和罗莎的恋爱进行到哪了。每当德鲁德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烦恼而向往贾斯珀的生活时,贾斯珀就会以“慈爱”的语气劝解他,说“你认为我没有任何烦恼,但实际上我的生活单调沉闷,我已厌倦生活中的一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你的生活。”从这句话中,可见贾斯珀的内心早已想要谋害德鲁德了,可是单纯的德鲁德还以为这只是个玩笑,认为贾斯珀还是很疼爱他的。真正让贾斯珀下定决心杀害德鲁德的是当贾斯珀从格鲁吉斯先生口中得知德鲁德和罗莎将于平安夜定下婚事这件事。这件事是个导火索,它引发了贾斯珀内心的阴暗、邪恶,进而促发他杀害德鲁德,并试图栽赃给内维尔。在书的后半段,贾斯珀彻底的堕落了,他公然的找到罗莎,在两人独处的时候,向罗莎表明了他对她的爱。那是一种可怕的令人窒息的爱,贾斯珀爱罗莎爱到不惜毁了所有爱她的人,这是一种病态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一种人性的毁灭,那是一种自甘堕落的毁灭。书中贾斯珀身为教士却厌恶教士的职责,他渴望寻求刺激甚至是爱上了自己外甥的未婚妻。当贾斯珀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德鲁德后不久,他得知了德鲁德已经和罗莎私下里解除了婚约并以兄妹互称,这时,他有过短暂的悔恨又或是迷茫,因此,他又吸食鸦片以此来躲避现实的烦恼。然而,生活总是要过的,人并不能总是一味地躲避现实。我想,《德鲁德疑案》除了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善与恶,还告诫了世人:生活不是总充满了光明,也有着黑暗,世间的一切恶都源于人们心中的阴暗。面对内心的阴暗应勇于改正,让自己做个由内而外都充满光明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生活。

出自扬州大学商学院学生会公众号

读《韦德的心愿》有感


读《韦德的心愿》有感

林文烽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篇让人深思的文章——《韦德的心愿》,不禁为韦德的精神所折服。

小主人公韦德,出生不久便没有了父母,但他却非常懂事。在班里他不仅人缘儿好,而且成绩好,还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一天,老师讲完圣诞老人的故事后,问孩子们想得到什么礼物。韦德说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愿望:“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棉鞋!”这与其他要房子、要电脑、要汽车的孩子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难怪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为什么呢?”老师饶有兴味地问。“因为老师的手很冰,有了棉手套就好了;奶奶的脚生冻疮,有了棉鞋就好啦!”韦德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同学们震惊了,老师动情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多么简单的话语!多么朴实、自然、真诚的心愿!这不能不使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小朋友们。在家里凡事都以“我”为中心,被家里人宠着、捧着、惯着,己欲之心强,缺乏关爱他人之心。

为此,我呼吁小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学习韦德那种心系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将一颗为他人着想的种子撒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篇一: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做《安德的游戏》。它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年仅六岁的男孩安德维京因为过人的才能被带往太空学校,学习指挥太空远征军去跟侵略地球的虫族战斗。在太空学校,他经历了喜怒哀乐,克服了心理问题,最后终于打败了虫族。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安德维京。他淳朴善良、机智勇敢、充满爱心,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刚坐上飞往训练营的宇宙飞船里,他不用老师教,就知道如何在失重状态下掌握方向感。在学校,他甚至攻破了学校的电脑安全系统,为自己重编了一套。在学校的模拟战斗里,他也毫不逊色,每次打败敌人的数量都是第一名。但是,因为他太优秀,所以他总是被大的孩子欺负,直到他认识第一个朋友阿莱。

我同样喜欢阿莱。他是一个穆斯林,来自北非的战斗学校的成员,十分勇敢。我最欣赏他的诚实,因为他从没有背叛过安德,并且给了安德很多快乐。

跟很多人一样,我觉得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安德的善良。他不想发起任何战争,也不想任何人死去,只想和平。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将虫族消灭以后,心里十分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跟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任何人进行战争。

如果你喜欢玩打仗游戏,那么我奉劝你来这本书里走一走吧,你一定能获得有益的启发。

【篇二: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德维京的一个个游戏。他在一个超大的太空学校训练,而他的长官一直在监视他们的练习,想在其中选出一个最优秀的人去高级指挥官学校,最终安德被选上了。经过多次训练,安德去对抗外星虫族,最后毁灭了那个虫族星球。但安德一直以为是模拟战争,所以他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毁灭了一个种族。后来,他亲自向已经快要死去的虫族蚁后道歉。奇迹发生了,长相可怕的蚁后竟变成了一个和善的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很像安德的姐姐。蚁后叫安德养好她的小幼虫,之后就消失了。安德又有了新目标。

我想,安德不仅有很高的智慧,非常的勇敢,而且还很友善。他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虫族,但又不忍灭了虫族。安德在太空训练时,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那时,他还是个新兵,一天晚上,他无聊地打开电脑,玩了一个心理游戏;一只老鼠面前有两杯酒,巨人说其中一杯有毒,必须选一杯,不然把它吃掉。安德试了两次,老鼠都被毒死了,他意识到两杯都有毒,要想活命只有杀了巨人。第三次,他就让老鼠突然钻进巨人的眼睛,杀了巨人,果然成功了。其实,那时他的长官就已经选上他了。

我们也要做一个勇敢、聪明、善良的人。

【篇三:读安德的游戏有感作文】

这是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发表当年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双料冠军。虽然书名仿佛小孩的童话书,可是翻开看过才知道是一本儿童看不懂的小说。虽然看过的人一定会赞好,可是真正好在哪里还真不好对别人解释。

全书几乎都在讲一间位于太空的战争学校,住在那里都是不超过12岁的天才儿童。这座学校就和它的名字一样严酷,学生们大多数时候毫无友情,相互争斗。本书的主角安德从六岁进入学校以来,在教官的策划下被孤立,被打,被嘲笑,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友情,学会了为人处世,成为一个肩负起地球命运的军人。

战争学校虽然不在地球上,可是其中炎凉的事态,可怕的人性,都影射出读者身边的现实世界,令人往往在阅读时感到难以接受。可以说读者的心灵随书中人的冒险经历一起改变着。

本书的结尾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令人吃惊。吃惊过后又引发深思。人生的意义无法被任何人评判,因此走自己的道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才是最幸福的。安德的天生正义善良的性格,与战争杀虐永远不相合,这就是对书中他的痛苦的解释。

作者给了他一个幸福的结局在远离地球的地方平静地住着,最后要和他爱的人一起在宇宙里冒险,这个结局令我这个读者松了一口气,毕竟安德已经被太多的人恨,被太多的人操纵了。

我仍然对作者有小小怨言,书的真实感有点虚,还有,书中残酷的没有正义的生活真折磨读者啊。

书的其它续作我还没有看。很期待吖,不知道还能向安德学到什么。

【篇四: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安德的游戏》是我最喜欢看的科幻小说哦!它的作者是美国的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上过《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区间》,都受到了好评。还受到了吉恩沃尔夫的高度评价呢!

安德维京,来自美国,维京家的老三。从小就才智惊人,而且充满爱心。六岁时就被选拔进太空学校;九岁时就担任飞龙战队司令官;十一岁时,作为国际联合舰队司令,远程指挥星际舰队,彻底消灭虫族的伟大英雄!

华伦蒂维京,安德的姐姐,维京家的老二。跟安德最好,非常爱他,曾帮助安德克服两次心理问题。

彼得维京,安德的哥哥,维京家的老大,老是欺负安德,有时还嘲笑安德,但却很爱他。凭借超出常人的才智当上了世界联盟的霸主。

读了《安德的游戏》,我看出卡德深切理解人类的身存环境,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表达的方式也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层次。作者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给我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一个人不能太过善良,有必要的时候,就要变得强大,可能非常不像你自己,但是也不会有人再欺负你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篇五: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如果你们问我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安德的游戏》。

上三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系列,非常着迷,也特别崇拜这本书的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现在想来,钟爱的原因很好理解:小说讲了一个患孤独症、好强症的游戏天才,与外星物种展开决战,最后拯救地球的故事。

天资聪颖的安德六岁时就被送到太空的战斗学校,作为新生,安德不但要学习各种战斗技巧还要面对其他学生的妒忌、排挤和陷害,但安德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心理素质,地球当局把打败虫族的赌注押在他身上。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训练,安德脱颖而出,提前进入高级指挥学校,而曾经战胜过虫族的英雄马泽。雷汉也成为安德的教官,就在这个时候,大决战竟然以安德平时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最终,安德以数十名精英队员的代价赢得了决战虫族的胜利。

再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视上。总有那么几个不和谐音符不法分子,在妄想实行恐怖袭击等,所幸的是:社会上也有许多像安德那样充满正义感的人,那就是警察,来制止他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我们的家园。

想到这里,我也立志要成为像安德那样的人。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挽救数十亿人的生命,但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让正义的光明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篇六: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安德的影子》是这本书的番外,我却是先看番外,再看正文的。看完以后,就吵着嚷着要买《安德的游戏》,却总是在当当网上搜索时,看到暂时缺货四个大字。

寒假悄然而至,我惊讶地在寒假读好书推荐书目上看到了这本书,想到推荐书目上都有了,书店里怎么可能没有,便跑去书店买了书,在家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故事情节其实是与《安德的影子》一样,貌似没什么理由去看情节一样的故事。但是,之所以仍想看,与书中的情节、重点是密不可分的;而这本书情节扣人心弦、高度紧张;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拥有了这些特点的书,是令人着迷的。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些让我感到稀里糊涂,十分复杂的东西,应该是因为还未将整本书消化完整,就匆匆地写了读后感。特别是某些有关政治的的事情更是不解,所以决定在下一次阅读这本书时,要更加认真仔细,努力读懂,读清楚。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有时间有兴趣一定要去看看!

【篇七: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本书讲的是一种可怕的外星生物虫族严重威胁着地球,所以,地球各国修建了许多太空游戏基地来培养打败虫族的指挥官,最后他们选中了安德。但安德发现,人类并不是等待虫族的第三次入侵,而是对虫族进行第三次入境,而安德在无意中消灭了所有的虫族。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写的一本科幻小说。这本小说中的许多部分都符合物理常识,如在太空中的下方。但由于它是科幻小说,所以有些现在没有的概念,但这些也似乎是可行的,使得这本科幻小说变得更真实,似乎里面的东西都是真的。

这本书描写的是人与虫族的战争,而作者给这本书起名叫游戏,甚至在整本书中,安德一直都在玩游戏,根本没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血腥。在消灭虫族的过程中,训练他的格拉夫上校告诉他,他是在玩游戏,但事实上他是在指挥真的人,但他最后打败虫族得知真相后,他却感到恐惧。如果格拉夫上校早告诉他实情,他很有可能因紧张打不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一些事情当作是一场游戏,而游戏是不怕打输的。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因某件事没达成而感到困扰了。

格拉夫上校之所以不让安德知道真相,是因为安德同情虫族,这也是他们选中安德的原因。因为安德同情虫族,使得他能像虫族一样思考,也使得他能打败虫族。在生活中,我们如果想打败某人,就要从对方角度思考,了解对方,这才能打败他们。

虫族之所以会和人类开战,很大原因是他们无法与人类交流。虫族靠得是脑子里的思维波,而人类靠得是通讯设备。既然无法交流,也无法判断对方有没有恶意,只好先去干掉对方。这说明我们在现实中要多与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才能友好共处。

阅读此书,挑战自己的想象。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篇八: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畅销书,据说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最爱。但我却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能是因为我头一次阅读科幻小说,或许是缺乏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不明白如何去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阅读其他书籍的方式将其看完。因此,我对书中的科幻部分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正如安德在游戏中杀光了虫族,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被蒙蔽,反而能让你得意在从容中不经意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

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

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

我也忘记了安德是靠什么来战胜孤独的。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念?或许是竞争中获得的快感?是什么支持他不放弃,并最终坚持到底?

有很多答案吧。说实在的,我看完这本书也快个把月了。很多都忘记了。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找来看看吧。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姜甜

一、小说简介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为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写的科幻小说。主要讲一个地球小男孩如何完成考验战胜了虫族。

安德是音译过来的名称,其实英文名为Ender,终结者的意思,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他最终成为了另一个文明星球虫族的终结者。

1、故事背景

安德的出生便是为了战胜虫族这一使命。人类和虫族曾两次爆发战争,第二次战争人类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取得了胜利,为了防范虫族进攻,人类需要选拔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因此他们挑选孩子,观察他们,培养他们。安德的哥哥和姐姐都曾被选中,但是由于哥哥太过残暴,姐姐又太善良,最终安德的父母被请求生下安德,希望他具备哥哥和姐姐的优点。勇敢又善良。

2、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德在地球上,第二是在战斗学校,第三在指挥学校,第四为战争结束。

这篇小说的科幻色彩不是很重,除了星际战争这一背景,以及一些武器科技的设定,我觉得整篇小说更多的是在塑造安德这一形象。

科幻成分

1)安赛波ansible:视差即时通讯仪。在太空中超越做到超越光速即时通讯,便于太空指挥和交流。

2)设备医生:即分子分解设备,"两束光波的汇聚之处,它会形成一个分解分子的能量场。能量场会扩展到一个球形区域,但扩展范围越广,能量就越弱。只有在它撞入到大量的分子当中时,它的能量就会增强并引起新的扩展。飞船的体积越大,所形成的新能量场就越强。如果他们的飞船靠得足够近,它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将它们统统分解。然后能量场会慢慢消失,分子又会重新融合在一起,而原来的飞船则变成了一大堆含有大量铁分子的尘土。不会造成辐射,也不会有碎片四下飞溅,剩下的只是一堆尘土。"

3)马泽·雷汉的生命:通过驾驶接近光速的飞船在宇宙中航行,然后再返回艾洛斯行星。这样,他在太空中飘荡了50年,而从技术上说,他身上只过了八年。此处利用了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

形象塑造

至于安德形象的塑造,其实也很简单,全文贯穿始终的其实只有两个套路,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孤立安德,使他保持坚强敏锐果断的领袖能力,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安德的各项技能。

比如说在安德前去太空学校的途中,格拉夫上校训斥其他学员,但却极力夸赞安德,并说假如学员中只有一个人能成功,那就是安德。于是安德被其他所有学员嫉恨,孤立。而训练安德技能的游戏,在最后被揭开,其实是真实的作战,而安德就在误会中摧毁了整个虫族文明。

二、细节探讨

1、安德哭

虽然文章描写的安德是一个天才儿童,但是非常真实的一点是,这个天才儿童也会哭,甚至在小的时候经常哭。比如说摘掉监视器的时候,要把一个在体内放了很多年的东西拔出来,非常疼,安德疼的痛哭不止。后来他暴打了一顿史蒂生,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孩子,也哭了起来。还有刚进入战斗学校的时候,想回家,哭。总之,刚开始的安德,虽然聪慧,虽然从小就是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但是他内心还比较敏感脆弱,遇到问题会和普通孩子一样哭。但是后来,安德在战斗学校和指挥学校历经磨难,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不是没有感情的麻木,而是有一些心理问题。他失眠,做噩梦,没有胃口,不知道作战的理由是什么,甚至有一次,他还在做梦的时候把自己咬出了血。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抑郁症。但是安德却再也没有哭过。这大概也是成长的代价。

2、感情

这篇小说里没有描述爱情,但是描写了很多的亲情和友情。

毫无疑问,安德和姐姐华伦蒂的感情最深。

安德和他的父母则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我认为安德的父母还是爱着安德的,在格拉夫要带走安德时,他们非常不舍,也为格拉夫对安德的试探打抱不平。但同时,安德的存在,又一直提醒着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安德的爸爸是天主教徒,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那时也有计划生育政策,只许生两个。安德的爸爸遭受了很多歧视和侮辱,后来就脱离了家庭,并发誓只生两个。他妈妈也是生在违规家庭里。"对他们来说,你是骄傲的象征,因为他们战胜了法律,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但你同时也象征着懦弱,因为他们不敢继续他们内心深处觉得是正确的违规行为。另外,有了你,他们也会在别人眼里蒙羞。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只要你在,他们就难融入正常社会之中。"

而最让我看不懂的实属安德的哥哥彼得。彼得生性残暴,经常欺负安德,还会用非常残忍的手段虐杀小动物。安德刚刚摘掉监视器,彼得就欺负了他,揍他,还说要把他弄死。但是晚上,当安德睡觉了的时候,彼得又悄悄对安德说"安德,对不起,我很抱歉,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很抱歉,我是你哥哥,我爱你"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彼得对安德还是有爱的,但是这些都抵不过他内心的邪恶,彼得应该有心理问题,所以才这么极端,虽然平时伪装的很好。其实彼得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后来的安德,还有更多被淘汰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使命和竞争的压力下,难免会出现问题。

3、行文基调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战术和战斗场面也很有水准。但是整篇文章看下来,并不是激情澎湃的宇宙战争文的感觉,反而总是为安德感到心疼和痛苦。虽然安德是主角,但是你会感到,他从来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命运。他的出生不是基于父母的爱,他被安装监视器又摘掉,他打死了自己的同学,被人孤立,甚至最后成功全歼虫族,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像是一把手枪,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他最后成为了饱受争议的英雄,他没有为这个荣誉高兴自豪,这是和以往有星际战争的小说不同的地方。

4、设计背景(由吴琪老师补充)

1)为什么选择年幼的孩子作为小说主角

在斯巴达武士训练里,斯巴达人从婴儿时期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刚出生的时候由长老检查其身体是否健康,如果不健康就被抛到弃婴场。母亲用烈酒为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者失去知觉,就证明他体制不坚强,任他死去。七岁前由父母抚养,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七岁后就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对比斯巴达的训练计划,《安德的游戏》中对孩子的筛选和培训并不突兀。

2)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安德的游戏》里塑造的孩子形象,人格鲜明,比如姐姐华伦蒂的善、哥哥彼得的恶。小孩子是否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恶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早在他的《蝇王》里就探讨过人性的恶这一主题。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里,也是创造了一个孩子掌控的世界。

3)英雄的救世情怀

无论是灾难片,还是科幻小说,美国的文化里有一部分渗透着浓浓的英雄主义。比如蝙蝠侠、蜘蛛侠,或者变形金刚、阿凡达。这种英雄主义的起源在哪里呢?值得探讨。

三、科幻小说设定上的一些相似之处

1、无需语言交流,相互可以"听到"对方的思维

《安德的游戏》虫族的生存方式。虫族没有语言,他们用思想来交流,是即时性的。即时性的意思是,他们之间没有思想交流的过程,整体就像一个人,而每一个虫族战士就像是他的手或脚。母后控制着整个虫族,就像人的大脑。光速也不再是障碍,地球人也因此发明了安赛波。而上次战役的胜利,就是马泽·雷汉碰巧轰炸了母后所在的飞船,母后死了,其他虫子也就死了。

《三体》三体人思维方式,其中有段描述是:他们靠发射脑电波交流,不懂得欺骗。但是三体这本书争议很大,有读者认为这是三体人的伪装。这个不谈。

《深渊上的火》共生体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有一个新的种族,他们由几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单独没有理性思维,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思维交流。若是一个共生体与另外一个共生体距离太近,则会互相干扰彼此的思维,失去自我。

2、速度

《安德的游戏》一开始人类是受光速限制的,后来通过研究虫族发现了如破光速的办法。

《三体》宇宙中的速度无法超越光速,但是可以通过光速飞船,降低空间里的最高速度,使其低于光速甚至为0,称为黑域。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银河分为三界,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爬行界中,飞行速度不可逾越光速,许多智能化设备也无法使用。飞跃界没有此类限制,飞跃界之上是超限界,其中的居民被称为天人,威力无比,远远超过下界的想象。一句话,届区越高,技术的发展就越不受限,一般而言,技术也就越发达。

3、文明共存

《安德的游戏》消灭虫族,但理由给的比较浅,只是因为曾经爆发过两次战争。认为不先灭掉虫族,就会被虫族灭掉。而且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虫族与人类无法交流。"所有我们用作交流的事物他们都无法理解。这和能不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语言。我们用了各种各样代表交流的方式与他们联系,但他们甚至连接受我们信号的通讯设备都没有,他们不知道我们正在给他们发信号。或许他们也向我们发出了思维波,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没有作出回应。"但是书的最后,虫族留下了一个虫蛹,并成功与安德取得了联系,打破了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困境。不过两个文明是否可以共存仍然未知。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和谐共存,宇宙各文明间的关系类似地球各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结盟、贸易等都井然有序。

《三体》黑暗森林学说。我刚看三体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逻辑思维不严谨,非常推崇刘慈欣构建的黑暗森林体系。但如今重读,却觉得这个体系不太严谨。文明的相互残杀不应该是宇宙的最终图景。

黑暗森林,就是说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伏于林间。森林中有很多同样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婴儿还是老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开枪。他人即地狱。

宇宙文明的两条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生命成指数增长。如果海洋中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半小时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够的养料,几天之内它的后代就能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人类文明很小,只是处于文明的婴儿阶段,只要文明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某个阈值,生命的扩张就会变得非常恐怖。比如说,按照人类目前的航行速度,一百万年后地球文明就可以挤满整个银河系。一百万年,按照宇宙尺度只是很短的时间。

现在建立一个非常简洁的宇宙文明模型,整个宇宙只由两个星球组成,称作你和我的文明,两个世界相距遥远,假设有一百光年。现在你探测到了我的存在,但不知道更详细的情况,而我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下面再定义两个概念: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善恶放在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对它们的含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我的存在,那么你要选择。不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宇宙文明公理,还要考虑太空中的环境和尺度距离。假如你选择和我交流,那么你就会暴露自己的存在。暴露有很多种,最强的是暴露在星际的精确坐标,其次是暴露大致方位,最弱的只是暴露存在。但即使是最弱的暴露,也可能让我搜索并找到你,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你可以冒险和我交流,甚至想着,如果我也是善意的,或许我们可能联合成一个更大的善意文明。但是即使我是善意的,我能否在交流开始就判断你也是善意的呢。显然不行。这里要再引入一个概念:猜疑链。

如果你认为我是善意的,但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为按照第一条公理,善意文明病不能预先把别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我认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即使你知道我把你想象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这个逻辑链条可以一直延伸。这种东西在地球上不常见,因为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猜疑链会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很大,距离遥远,猜疑链可以延伸的很长。

那假如我比你弱很多,你是否可以选择和我交流呢?这里引入第二个概念:技术爆炸。人类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发展,而是爆炸。我比你弱小,收到你的交流信息之后得知了你的存在,猜疑链成立,这期间我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变得比你强大。毕竟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那你可以保持沉默吗?也不行,如果我比你强大,总有一天我也能搜索到你,猜疑链成立;如果我比你弱小,那就可能随时发生技术爆炸,然后变成第一种情况。总结起来就是,让我知道你的存在以及让我存在下去,都是对你的威胁。

所以,交流和沉默都不可行,只能打。

(以上关于黑暗森林学说的解释均来自于刘慈欣的《三体II·黑暗森林》。)

关于黑暗森林学说,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引自知乎答主Raketenfaust,链接/question/37200974/answer/80331204

①、"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突破光速"这个原作设定导致"宇宙资源有限"这个命题毫无意义:人类已知宇宙已经接近千亿光年,这意味着一个光速限制下的文明就算从宇宙大爆炸的第二天开始在99%光速下拿出冯诺依曼机的效率扩张,到宇宙塌缩那一天也占领不了全宇宙的千分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外星文明会关心"全宇宙的资源有限"是十分不自然的,就好像你我绝对不会关心火星表面二氧化硅储量是否有限一样。

②、基于第一条,大部分文明的有效势力范围(注意势力范围和活动范围是俩概念)也就百十来光年。估计大多数文明终其一生都没机会见到其他文明,要么就是远航船偶尔在"公海"上打个照面,是多大仇多大怨要花几辈子的时间来打一仗……?(更不要提按照大爆炸理论,各个星系会随着空间膨胀越离越远)

③、任何物种,只要还是消耗资源维持生存的,必然会在生存竞争中养成"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习惯。既然"生存为第一要务"成立,那么"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支撑第一要务的法则也必然成立。那么对一个落后文明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不对称合作而非灭绝,而如果文明水平差距已经大到连不对称合作的价值都没有,那"消灭"这样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更没有价值。

④、基于前一条理论,如果一个种族出现技术爆炸的征兆,高位种族应该第一时间控制、征服或者笼络,把技术爆炸的成果据为己有。而不是灭绝之——这不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第一要务法则。

⑤、"宇宙是拥挤的"与"文明都在隐藏自己"也是矛盾。如果宇宙拥挤那么就意味着无处可藏,如果大部分文明都藏得很好就说明宇宙里充满了未知区域,一点都不拥挤。而且"光速不可超越"这个设定本身也极大地否定了"宇宙拥挤论"成立的可能性。

(更多讨论请移步链接,若对逻辑推敲感兴趣的,可以继续看评论区探讨,来来往往间,逻辑漏洞和缺陷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本人比较认可Raketenfaust的观点,而且他总结的比我好太多,因而直接在此引用,对此观点有异议者欢迎留言,也可以移步知乎。

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例如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电影《星际穿越》等等。虽然《三体》很经典,但莫要局限于此。

宇宙很大,他隐藏一切,这是最可怕,也最美的光景。

《不要再笑了,裘裘》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在何老师的读书会上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不要再笑了,裘裘》。

裘裘是只快乐的小负鼠,最喜欢笑,但作为一只负鼠,他必须学会装死,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必备本领。可是裘裘很爱笑,妈妈就想了很多的办法训练它装死,都没有成功,但是真正的大熊来时,它突然的就学会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些本领不需要学,是天生的,到真正的灾难来临时,那些本领就自然而然的就会了,就像书中的裘裘一样,一开始一直在那里笑啊笑,到真正的大熊来到时,突然就会了装死,因为负鼠天生就会装死。

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最快会做成的事是天生就会,最慢的事是不会还不虚心学习!

圣人无名


万物尽然,而以相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

凡人之心险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诅。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许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

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圣人无名。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无名的裘德》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唐吉可德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