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600字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600字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14秋2班罗帷帼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会更懂得妈妈的不容易和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书信中的内容包括了母子对文化、民主政治、独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与探讨。

龙应台因工作原因离开德国,回到台北工作,而安德烈则在德国上学,她一走就是四年。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强烈要求与安德烈互通书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这一通就是三年。在来来回回36封书信中,母子会因为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安德烈会很深刻的去思索问题的根源,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差异。东方人习惯集体思维模式,西方人则习惯个人思维模式,西方人在这种个人思维模式下越来越独立和自尊,而我们却随波逐流。安德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会和母亲交流,而母亲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是鼓励和耐心的教导。

最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距离的遥远、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让代沟越拓越宽,更多的是在书信中母子彼此间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就像龙应台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着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课,她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里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体验生活,你就会快乐。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们总是在追逐金钱和名声,树立错误的职业观,好高骛远。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义,我想使你快乐的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在信中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教导和鼓励,我不禁也会想起妈妈对我平日里的教导和鼓励,妈妈总是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每当我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我都会很乐观的去面对,因为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就如同安德烈对母亲说的:"妈妈,您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您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岁的成人。您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吗?您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您的心态啊。也就是说,您到今天都没明白:您的儿子不是您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您的"别人"!"

最后,我想说,不管您是仍在纠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的父母,还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沟通的孩子,我想你应该拿起《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我认为第一点应该是要学着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只有父母主动去寻求与孩子的沟通,孩子才能将自己的内心完全对父母打开,才能进入父母与孩子的良性循环沟通中。

本书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内容很广: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文笔生动,话题广泛,探究执着,情感深邃,令人感动。

下面我就从中摘录一些自己认为有感而发的片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当今巴黎有百分之四十的青年找不到工作,四十出头的人仍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没有工作,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龙应台表示不希望安德烈落入这种人生的轨道,但儿子却提出“妈,你要清楚地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大受震撼,但回应也够独特而精彩:“妈妈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而在乎你是否快乐,未来人生是否有意义及有个人时间;人自强努力不是要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为自己找寻心灵的安适,哪怕你谋生是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母亲告诉儿子,金钱与名声绝不是快乐的核心元素。一半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一半人在批判,我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如何宠辱不惊。

对于龙应台的回答,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是这样理解的,究其原因是父母的认知范围有限,这就需要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要求孩子多学习,同时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自己提升了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安德烈是生长于德国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在这样一个德国新一代青年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样的?安德烈告诉妈妈,我不关心台湾的过去,不关心淡水河的鱼虾是如何灭绝的,不关心在一个不民主的地区人们如何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关心德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将以何为今后生活的依凭,我只关心我自己每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龙应台的回答是: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进行朋友似的交谈。她想知道儿子究竟怎样考虑个人的价值,怎样衡量中西方思想的异同。安德烈便和妈妈说,请原谅,妈妈,我们的语境不同,你的很多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或者说对整个德国而言你的这些问题早已得到解决。

作为读者,我觉得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让我被他们母子间的这种火星撞地球般的交流一再震撼。我知道对于我来说,尚无必要去评断他们孰对孰错,关键是我得明白他们各自究竟在一个什么样的语境下言说。譬如我们常提到中西方如何如何或是中外如何如何,这些说法便会令安德烈觉得荒唐,西方怎么就成了一个概念?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完全是两个世界嘛,也能统一在西方概念中吗?或者说德国很可能会和中国走得更近,而根本不是美国。

这已是一个后现代的世界,而你却带着前现代时期冷战的思维、东西方对立的思维,你怎么可能做出关于世界的正确的判断呢?所以,今天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还是如一百多年前一样,要不要走出天朝大国的迷梦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你尽可以说我们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策略,有自己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但你不能忽视中国首先是世界上二百多个独立国家和地区中的一个,所谓外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N个国家的统称。这些国家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又是我们的敌人,绝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可以概括。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并且说世界上还有好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群众等着我们去解救,现在的问题是人家到底是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底欢迎不欢迎我们去解救?

正如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一书中说的,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我们首先要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而不是坐在流俗成见里痴人说梦。放眼世界是一种素养,过去是,现在更是!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问题时,要从孩子的立场去分析问题,从具体的环境中体悟对方是如何想的,对方所持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想法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对孩子的观点予以是非的评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500字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0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

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

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500字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200字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便觉得一阵心如刀绞。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他们的心态已经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也就是说,他们到今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早知道龙应台,是读到她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来有一年的妇女节,百家讲坛做了一期节目叫《女人说话》,包括叶广芩、张抗抗、李银河在内的许多知名女性都做了讲座,龙应台讲的是自己在台湾担任文化部部长的经历。四年前,我买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几年间不知读过多少遍,而且还向身边的很多妈妈做了推荐。后来又从一期《读者》上了解到龙应台出版了新书《亲爱的安德烈》,在网上寻寻觅觅了好久,终于买到了。

把《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放在一起看,感觉很有意思。前面书中的安安,是个长着一头鬈发的小男孩,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等着妈妈把这个世界一一介绍给他;而后面书中的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间隔着三十几年的岁月,隔着中西方文化,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即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这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认同我们的过去,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听他们忆苦思甜,被他们谆谆教导时,我们不也是那样的抵触吗?今天轮到我们做父母,同样没有特权让孩子听自己说,让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00字


这本书是以我完全没见过的形式出现的——书信。这本书叙述了母子之间的故事,妈妈的愿望是只想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儿子。正如龙应台自己写的那个“认识一个18岁的人”。

每一封信里,他们会各自诉说自己经历了什么,谈谈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世界上许多父母孩子,希望取得这对母子的那个通信,希望借这个来缓解彼此之间无话可谈,拉近距离。

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却觉得他烦,对于他们来说,会觉得非常痛心,所以别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与父母成为好朋友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