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长安十年有感800字

读长安十年有感800字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在分局倡导的书香警营文化活动中,我选读了《苏共亡党十年祭》这本书,不是对共产党未来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更不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赏玩,而是希望以史为鉴,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缘何在人民冷漠、沉默的目光下垮台,描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大历史。

我想,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悲天悯人的,也是无比遗憾痛心的,就在苏共党旗在莫斯科红场被降下的那一刻,在列宁柔和而坚定的雕塑被推土机毫无眷恋的推倒的那一刻,当莫斯科人民经过红场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时刻,竟然没有一个人驻足、凝视,有的只是冷漠、无视甚至憎恶。走过十月革命、走过卫国战争的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历史,那种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浴血奋战的无畏,那种为了保家卫国与残忍法西斯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一刻,都化作无言的泪水,流进大地。他们看不到自己用生命献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政党和国家,是如何在短暂而又漫长的历史中灰飞烟灭,是如何被自己的人民无情抛弃。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腐败充当了苏共亡党的掘墓者。记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却没有预言到共产党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有时候内部能量爆发会炸伤自己,而这个炸药包却是苏共自己一手制造的。列宁时代,腐败问题便已存在,但大多比较隐蔽,再加上国家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无暇顾及,然而到斯大林时期,赤裸裸的腐败便浮出水面,且毫不隐晦。斯大林赋予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各级官员种种特权,在苏共庞大的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据说,这些特权阶层建造住宅大楼,在各个部门开办克里姆林食堂和医院。甚至人民委员部和其它机构,也建立了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正像前苏联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阿尔巴托夫所说的那样:"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党、政府、整个领导的威信下降。"

当然,这只是苏共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然而从苏共这种大搞特权的端倪就可以透视出苏共党员,尤其是官员干部无形中已经脱离了普通老百姓。改革大潮来临,以往人为掩盖着的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看到苏共高层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做法,以及对人民财富不知羞耻的掠夺,终于,最后一点信任消失殆尽。苏共亡党,亡的不是来自美国的和平演变,亡的不是体制本身不健全,亡的是民心、亡的是民意。

我一直以为,自古以来人民对于官员、领导干部的腐败、特权是抱有极大的宽容心的,除非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到危机个人或家庭生命,封建社会如此,近代社会亦是。但是,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绝不能有这种侥幸心理,而应该是未雨绸缪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腐败问题也一直存在,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论述,学界也常有探讨,但一直未找到根治腐败的法宝。

新一代中央领导上台后,一边治腐败,一边搞改革,人心所向,全国上下欣喜若狂,一致称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匡正了作风,治腐手段上坚持严惩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惩贪去腐、除恶务尽,又防微杜渐、标本兼治,实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反腐目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根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全体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国掀起反腐高潮,并逐渐形成风朗气清的政治生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为巩固实践活动成果,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进行到底,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用"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用简明扼要的24字让党员干部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净化政治生态,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实现由不敢腐到不想腐的真切转变,.

曾有人这样调侃苏共亡党:"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却人亡政息。"看似玩笑的背后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1921年那次艰难却又激动人心的建党会议,十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组成一个"星星之火"般的组织,它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如今这股"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我们不禁想到,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它?是真正的人心向背,是千金万两的信任和托付!人民群众凭什么对这样一个从山沟沟走来的红军如此信任?是那种不拿群众一丝一毫的自我约束,是那种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诚心诚意!所谓的权力,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人权利的托付,其威力只能为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民会把你放在历史的舞台上。

以史为鉴,面向现实,《苏共亡党十年祭》,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该读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观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感想


观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感想

坚定信仰 跟党走 永不叛党

4月28日在大连铁路关工委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纪录片,片中阐释了苏联共产党是如何走向溃亡的过程。看后触目惊心,令人感慨的是,一个有着70年执政史和2000多万党员,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其人民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会丧失了执政地位,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亡党亡国。这是二十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何等的悲剧啊!

一、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是苏共自身出问题。

通过观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对苏共的垮台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了解,在解体的众多原因中,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有政党的,也有人民的!但是我们觉得,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出在苏联共产党产内部。

1、党的领导人大搞 “两个否定”,篡夺党的领导权。

党的组织是由党员组成的,党的权威是由干部树立的 苏共在选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出问题,选拔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立钦为首的一批失去共产主义信仰,失去基本政治立场,失去党性的 忘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领导干部,他们都是两面派、阴谋家、野心家,他们的基本手法就是以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作为突破口,说一套、做一套,千方百计骗取信任。“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篡夺了苏共领导权,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党和人民,推行其反共的、修正主义的路线。他们最终成为苏共自己掘墓人。

2.理论上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政治方向。

列宁深刻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苏共在理论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战线上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的典范。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没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却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以及“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一系列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谬论,后来又提出“20 年建成共产主义”的错误理论。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赫鲁晓夫路线。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改变无产 阶级政党的性质,复辟资本主义。这些所谓理论,完全背叛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解除了苏共和苏联人民的思想武装,为资本主义复辟开了绿灯。在理论上丧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的理论的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3、党组织和党员徒有其名,丧失了党的先进性。

苏共中央蜕化变质,导致各级基层组织生活涣散,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基层组织丧失了先进性,在群众中已无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质量下降,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垮台前夕,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经是徒有其名。有的说苏共20 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0 多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200 万党员时(不包括二战中牺牲的党员)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 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党的思想教育长期无人过问,不学习马列,不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许多党员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物质上捞取好处。

4.党风不正,贪污腐败盛行。

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参加劳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联共(布)党史中专门讲了安泰与大地母亲的故事,深刻阐述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到斯大林的后期就存在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大搞“个人崇拜”,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党内也滋生了特殊化倾向。赫鲁晓夫时期,党风进一步败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继承赫鲁晓夫衣钵,党风进一步败坏,这一时期苏共产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及贪污贿赂、特权腐败、卖官鬻爵、徇私枉法愈演愈烈。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腐败更加严重,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已是病入膏肓,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

5. 背离马列主义的干部路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苏联共产党在选拔干部问题上的政治标准、德才原则,被任人唯亲所取代,培植亲信、拉帮结派成为合法。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现象,甚至使一些干部受到不白之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任人唯亲,亲朋故旧、同学老乡、部属亲信备受重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敢于讲真话,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受到打击迫害。因此党内低级庸俗之风盛行,对领导人只说恭维话、客气话、官话、套话。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就是分别通过吹捧的手段爬上高层台阶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各种借口推行其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提拔支持他搞全盘西化的干部,撤换反对他搞全盘西化的干部,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搞垮苏联,收买高级干部,使党内领导层中一些人发生蜕变,出现了“第五纵队”,这就是剧变中充当“别动队”的“民主派”。这些“别动队”的人物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内背叛苏联人民,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以“‘精英’的胜利,人民群众的惨败”而告终,把苏共和国家引入了歧途,葬送了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成果。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问题,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高层中的“背叛行为”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起了恶劣的作用,总之苏共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

二、苏联亡党亡国带给我们的警示

苏联共产党的灭亡,悲剧已成事实,它告诉我们的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对于同样是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来说,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带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呢?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

苏共亡党亡国教训告诉了我们,党的命运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和人民的幸福,它关系到亡党亡国。教训提醒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历史为鉴,“常怀忧党之心,苛尽兴党之责”。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和寄托,更是我们党的重中之重,必须把党的自身建设视为我们党的生命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我们想是不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抓好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在思想上建党问题,特别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教育全党“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必须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

二是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党的领导集团的意识形态对于党和国家起着灭绝性作用,由于错误的意识形态,解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封印,放出了毁灭自身的魔鬼。使苏共、苏联遭遇灭顶之灾。这就是苏联的悲剧,是我们党的一面镜子,我们要从这面镜子中看清自己,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能让这样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中国共产党是个成功的 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上,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占领一切文化阵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不能让新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机体,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西化和自由化,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先进的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

三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不能丢。邓小平说:“正确的政治路线靠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中国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建设能不能快速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建设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干部队伍,并由这支队伍掌握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组织保证”。可见干部人才是多么重要,用人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选拔用人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干部队伍“四化”和德才兼备原则,防止在选拔任用干部上错误倾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才能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度,从严管党。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严格的纪律,党就不会有战斗力。对于那些丧失马克思主义的腐败分子清除出党。在组织上应严把“入口”,放开“出口”,确保党员的质量,保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决不能新资产阶级分子混入到党内;反腐倡廉是“固党之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要从严治党,从严管党,“腐败不除,党无宁日”。

五要创新夯实基层党建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意义更加深远,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创新工作制度,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在基层的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执政能力;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党员严格的自我约束,增强宗旨意识,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立足之本,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每个党员都要知道自己是谁?为了谁?紧密联系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党的形象,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党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党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三、坚定信仰,永远跟党走。

党的十八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历史新起点,迈入了全面深化新阶段,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热情,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阔了广阔更加美好的前景。但是,对于我们党来说,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对这些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党已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年12月11日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党全社会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全党重大的学习任务,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理解,以便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是否做到“三个自信”是一个理想信念的问题,坚定自信就是要解决根本信仰问题。同时必须明确:“道路自信”就是要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证明了的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道路,也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毫不动摇;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和指导地位的自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一切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共产党的传家宝。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要坚持对共产党的信念,只有坚信,才能为之奋斗,如果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自信。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利益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代表的利益不同,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坚定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要信仰它,信仰才能坚定。坚定信仰就是要把我们思想认识统一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相信党,相信中央领导集体,有能力有气魄,一定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党正肩负着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每个党员也面临着时代的严峻考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随时可能侵蚀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价值准则,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争做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发挥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参与改革,带头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胸怀大局放眼长远,始终把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关心党事国事,关心铁路事,特别是铁路提出了“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铁路精神,这是铁路人为之追求的梦,是铁路人承担的重任,是我们铁路人强国的伟大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工作要干,铁路要改革,要发展,要有新突破。每个铁路人,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现实中,为铁路快速发展出力流汗,为实现“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1000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60年前的甲申年,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从胜利到覆没。 1944年,上一个甲申年的3月19日,郭沫若饱含激情和睿智写下的《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军在鼎盛时迅速走向失败的历史悲剧作了深刻总结。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把它列为整风文献,要求全党同志认真研读,目的是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2002年冬,党的十六大刚开过,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下基层,就带领书记处全体同志踏雪到西柏坡考察学习,重申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在持之以恒的实践,真抓实干。

推进民主建设,跳出历史周期率。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有过关于周期率的著名对话。黄炎培见证了不少团体、地方乃至国家,初时艰难困苦,无事不用心,环境好后便或把精神放下,惰性发作,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李自成队伍进京后的懈怠涣散,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我们党致力于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大更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措施,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尊重和保护人权,也写入了修改后的宪法。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与时俱进推进民主,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是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保证。

强调两个务必,防止骄奢淫逸、腐化变质。执政意味着手中有权,手中权力用得好,可以为老百姓谋幸福,用不好会沦为谋私工具。李自成进京后,队伍从上到下弥漫着骄傲和享乐的情绪,高层领导严重腐化,其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就不足为奇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坚持两个务必,一方面强调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方面坚决反对腐败,毫不留情地把腐败分子清除出队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我们党铁腕反腐大得民心。

竭力让农民增收,冲破黄宗羲定律。历代封建王朝,起初对农民减免一些税赋,减轻其负担;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又对农民增收其他苛捐杂税,最后其负担不减反增。因无法走出这一怪圈,故被称为定律。我们党历来重视维护农民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过一号文件解决农民在脱贫致富中碰到的困难。十六大后,更从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战略高度,重视9亿农民的减负增收问题。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广开农民致富门路。温家宝总理曾表示,我们有信心冲破黄宗羲定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

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我们党必须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从人民的评判中发现不足纠正缺点,从人民的信任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我们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考试,昂首迎接下一个甲申年的到来。

读《暗访十年》有感


坚守

——读《暗访十年》有感

刚开始以为是本小说,是本不错的消遣读物。可是读着读着,我却不知不觉中的认为这是本纪实文学,让我产生了作者所写的都是真实的故事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个人的错觉,不过我认为《暗访十年》是本难得的好书。"好饭不能一个人吃,好书不能一个人读",我已经读完了,闹书荒的朋友不妨看一看。

《暗访十年》主要讲述了体制内生活的"我"因为父亲生病欠下巨债,辞职下岗来到南方大城市深入乞丐帮、血奴、盗猎、等一系列的暗访活动。由于作者是用第一视角记录书写的,给人的真实感极强,时常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我想这也是这部书的热销的原因吧。 作者的笔名是李幺傻,就像在书中的主角的表现的一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毫无畏惧的一直在奔跑,一直冲在最危险的地方,有时候知道很危险还是选择千方百计地进入内部,了解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段。多次面临生死困境,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把骗局揭漏出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防止人们再次上当受骗。 书中描写的世界有时会让我产生不和作者同在一个国家的错觉——好像我一直在阳光下行走第一次看到了阳光照不到阴暗面。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性的堕落可以多么的没有下限,为了钱财可以做出种种不堪的举动、甘当社会的寄生虫(血奴,前几天也就是2016年4月份的时候央视新闻里也提过这个事情,而作者写书出版是在2010年)、连伟大的母爱也可以出售(代孕)、医托——著名的百度毒的始作俑者莆田系。我看这本书时常常掩卷深思,有时候直接读不下去、有时读的心痛不已——人怎么可以这样。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本书,一扇窗户,通过不同的视角看看世界,挺好。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个故事是:"我们家的对门就住着一个窃贼,这个窃贼有着长达十年的偷窃史,他们有组织,大概有五六个人,那些年里,他们春节过后就出门了,一路西向,一路偷窃,而到十冬腊月就回家过年。后来,年龄大了,这些窃贼就回家盖房,娶妻生子,把自己打扮成了良民。据说,这个窃贼有二十万元存款,这是窃贼的母亲和村人骂仗时说漏嘴的,她笑话村里人都是穷光蛋。那时候弟弟很小,看到对面新盖的门楼,就抱怨父亲说:"人家房子盖那么高,那么有钱,咱家为什么就没钱?"父亲没好气地训斥弟弟:"人怎么能和贼比?他们家钱再多也是偷的,咱们家再没钱,是劳动得来的。"每年春节的中午,那伙当初的窃贼就在对门聚集,一人骑一辆摩托车,在门楼下大呼小叫,猜拳行令。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把大门关上,不让弟弟看,他教训弟弟说:"贼娃子再有钱,也甭眼羡,那钱不干净。他们在这里肥吃海喝,丢钱的人在家里哭哩。"有一年,我回家过年,临近黄昏,警车从远处驶来,警笛大作,这伙正喝酒的贼娃子惊慌失措,翻过后墙,像被鞭子追赶的猪群一样,一路狂奔进山中。父亲站在门口,告诉弟弟说:"看啊,这就是贼娃子的下场。钱再多,心里不踏实,要那么多钱有啥用?"是啊"钱再多,心理不踏实,要那么多钱有啥用?"朴素的语言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自甘堕落。就像新闻里爆出来的贪官一样,仓库里藏了多少多少钱,平时生活只吃一碗面,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岂不是白白得当了钱财的看门狗。我们平时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太多太多,就像很多人天天在淘宝上买东西,觉着挺便宜挺好。可为什么却常常扬言再买要"剁手"呢,东西是便宜可是很多都不需要!买回来就扔到仓库了——用不着。

书中的主角一直很贫穷,可是却一直不取不义之财。例如主角曾经深入到黑道团伙的里面,在里面的日子非常舒服,主角取得了"老大"的信任只要继续呆在那里,做一些类似于"文秘"的工作,就可能会有一栋豪宅一辆豪车。可是主角在了解完黑道团伙的犯罪手段后却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黑道的生活让我这个喜欢《古惑仔》的无知少年欣喜异常,"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的快意生活,可是这种生活确实短暂的、不真实的,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满口仁义道德干的却是杀人放火的勾当。主角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黑帮,继续做一名穷困潦倒但是快乐的记者。就像作者最后的结尾一样:"我后来也离开了洪哥,我宁肯继续做一名奔波劳累的流浪记者,也不愿意在县城里过富裕而贫乏的日子。如果我继续留在洪哥身边,我可能也会有豪车别墅。现在,洪哥手下的公司多达几十家,奔驰宝马多达几十辆。但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的生活是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份安静的心绪,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书写自己喜爱的文字,就像现在这样。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比金钱重要得多,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那就是理想和信念。尽管在这个时代,谈论理想和信念有些奢侈,然而,我愿意做理想和信念最后的坚守者。"

全书有多处类似的朴素的道理,可见作者一直拥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主义者的乐观精神并且一直在为着自己理想不屈不挠的为奋斗着,以及见证了最黑的黑暗依旧相信美好。正是这种不屈不饶的乐观的理想主义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也是我想和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最后我想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单靠面包活着》的书名来结尾——活着,不仅仅需要"面包"还要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配电运检四班 吕彬彬)

读《留德十年》有感


读《留德十年》有感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录中重要的一段,是季老从1988年到1991年写作的,时年80岁高龄,这样的年纪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应该是有难度的,好在季老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开日记犹如回到从前,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记录,就容易把回忆的碎片连贯起来,形成今日之感受了。看来写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垂垂老矣,喜欢回忆的时候,总算有点依据,如果再有些码字的能力,也许就能写一本回忆录了。

每次读季老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宽阔的湖畔公路开车一样,无比顺畅而又风景旖旎,湖面微波荡漾,两岸风景秀丽,心情也格外的安静舒畅。这本书也不例外,但也有所不同。回忆录都有一个共同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有"忆苦思甜"等等,这些话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回忆总是带有苦涩和伤感的。既有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嗟叹,又有思念亲人故友的伤感。罗素曾说过人生的幸福正是来源于生活的缺失,也许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才有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吧!

留德十年实际上是从1935年到1946年的11年时间,24岁离家35岁还,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他乡异国,说哥廷根是季老的第二故乡一点都不过分,人生有这样的际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十年的德国生涯,一定让季老对德意志这个民族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是啥样的?我想通过这本书都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虽然是回忆录,但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来一一叙述,而是用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在我看来有点杂文的感觉,反而更容易读下去,季老的写作已无需拘泥于形式,随意行文皆成文章,叙事达意炉火纯青,这就使本书无论从那一页看进去,都能顺利的阅读下去,而丝毫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

在这里,我想通过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喜欢季羡林的朋友们一点提示。

首先是本书是有序有尾的。《楔子》为序,《余音袅袅》为尾。读序可以了解本书的由来,读尾能够体会季老完成本书后的感慨,既是书的一个起始,也代表了感情的圆满完整,人生的有始有终。

虽然是"留德十年",但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部分记述。

一是出国和回国的经历;

二是在德国的学业和遇到的人;

三是二战给德国自身带来的巨大创伤;

说到出国,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办个护照基本就能成行,但在1935年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出国留学。季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回老家中学教书,本来可能要吃一辈子"粉笔末",却突然获得了一个到德国交换留学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下一个惊喜可能就在眼前,但对季老来说,既是惊喜又是烦恼,家有老亲、少妻、幼子,更加囊中羞涩,最后终得家人支持和朋友相助,艰难成行。

1935年西伯利亚铁路和火车

当时去德国只有一条路可走,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国内还要路经"满洲国",然后进入苏联,途经波兰最后抵达柏林。这个铁路线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存在,即便是有,恐怕也没有季老描写的那些场景了。

出国路上的描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满洲国"的特务,哈尔滨白俄人开的地下小饭店,驾着高头大马车的白俄男孩,干着划船营生的白俄盲童,还有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莫斯科的傲慢和做作,波兰的文明和礼貌,还有美丽的女孩wala,萍水相逢又转瞬永别。

回国就更麻烦了。季老本来只有2年的学业,但毕业后二战爆发了,德国和日本是轴心国,只承认"汪伪政府",南京驻德办事处已经撤出了德国,季老回国无门,只好去德国政府宣布自己是"无国家人士",申请在德国避难,期间刚好又有了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只好留了下来,没想到一留就是十年。

二战结束后,终于可以回国了,"十年两茫茫,家书抵亿金",家书一封都没有收到,季老归心似箭。但回国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季老从1945年10月6日离开哥廷根,到1946年5月19日到达上海,历时近8个月的时间,足见路途之艰难。

回国的路线大致如下,从哥廷根到瑞士,从瑞士到法国,从法国到越南,从越南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这么长的回国之路,当然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见闻。

我印象最深的一是与国民党驻各国领事馆的周旋,一群吃硬不吃软的贪吏,好好的协商不行,只要往办公桌上一坐,就立刻好办了,这样的政府官员,这样的党,不亡才怪。

二是季老对途经几个国家民族特点的描述,德国人老实憨厚,和他们打交道不用留什么心眼;英国人严肃保守,即便是大热天去餐厅吃饭也要穿上燕尾服;法国人热情自由,好像把心放在手上托着,随时准备交给别人。欧洲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读完这本书就更加朝思暮想了。

梵文经卷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研究的是梵文和吐火罗文,并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梵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属于印度语体系,其流传下来的文献仅次于汉文而又远远多于欧洲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吐火罗文也是印度文字的一种,世界仅存的残本为我国新疆出土的一批古代文献,现存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据说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甲骨文。

大家都知道古代西方文明要比东方文明落后许多,而文明的延续主要靠文字,据说"仓吉造字,有鬼半夜哭泣".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各类文化、科技、医学、艺术等等伟大的成就都通过文字被记录和流传下来。近代欧洲为什么能迅速的超越东方呢?我想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就可见一斑。

单单德国就有很多中国古代书籍和梵文的原始文本,无论是私人的藏馆还是大学的图书馆,其收藏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越了中国,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能够给现代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智慧和启迪,都未可知。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到印度去求取大乘佛法,原版就是梵文,后来也仅仅是部分被翻译为汉文,但对梵文的研究和著述,从唐代伊始,中国历史上就从未出现过有相关的记载。

从对语言学的研究来管中窥豹,德国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第一个开创了古代语言比较学,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古代汉文、梵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取得了灿烂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季羡林当时经过艰难的选择,最终决定把梵文和吐火罗文作为研究方向的意义所在,如果他选择德文甚至是汉文作为博士研究课题,岂不是要容易和轻松的多,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哥廷根大学

二年的读书生活是既清苦又有趣的,清苦的滋味做过穷学生的都知道,有趣的是哥廷根的席勒草坪,是季羡林和朋友们周末去聚会和游玩的地方,那里终年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山中有脾斯麦塔,走累了有咖啡厅,偶尔还能看到梅花鹿,的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学习之余就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在本书里,季羡林多次提到了母亲和对母亲的愧疚之心。季羡林基本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以至于多年后梦到母亲都始终无法有一个清晰的面容,这也成为季老终生的遗憾,(具体可以查阅季羡林的另外一本书《谈人生》),现摘抄一段文字,来更加直观的说明季老的心情:

母亲一人凄清的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他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季羡林在德国的朋友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人:章用和哈隆。章用也是留学生,出身世家大族,有"衙内"的身份,却没有纨绔的习气,学识渊博,但性格也孤傲,和羡林一见如故,但不幸的是家族衰败,一年后回国了,之后两人再没有见过面。章用回国后生活应该是相当不顺,竟然英年早逝,他把一些仅有的著作都寄给了季羡林,大有托付的意思,章用是一个寂寞的人,和季羡林虽只有一年的交情,却心心相印,视为平生唯一的知己,失去了章用的季羡林也深感知己难求,人天悬隔,欲哭无泪!

哈隆是德国人,大季羡林20岁,也算是忘年之交。哈隆是季羡林工作的汉学院所长,和很多的德国教授一样,每天除了教学就是伏案研究学问,和老妻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此人在大学里很不得志,后来终于去国他乡,到英国剑桥教授汉学,在饯行的时候,这个老头留着眼泪对季羡林和田德望说,在哥廷根真正的朋友只有他们两个中国人。老教授离别时的真情流露,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除了这两个朋友外,季羡林还用几个篇幅谈了授业的老师、房东太太、几户街坊朋友、几个反对纳粹的德国人和一些留在德国的中国人。这些人显然都在季老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季老所说的,每次回忆都好像是把这些人重新都召唤到了眼前,好像重新生活了一次一样,辛酸苦辣五味俱全,这滋味绝不是美好的。有些回忆,一次就够了。

但是这些篇章我却读了好几次,老实而又个性的房东太太,和中国的妈妈一样,唠唠叨叨又勤勤恳恳。迈耶家的小姐伊姆加德对季羡林的委婉挽留,博恩克家的盛情款待和尽兴畅谈,还有那些萍水相逢的"青田商人"们,恐怕是流落欧洲的中国人最典型的代表了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记下一些人,这些人从来不用想起,又永远无法忘记,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你的灵魂,永远值得珍惜。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在前面一篇读后感里说过,最早想读本书,也是想真实的了解一下二战中的德国和希特勒的覆灭,这本书果然让我如愿以偿。

季老到达柏林的时候是1936年,刚好是希特勒当政时期,德国人给季老的整体印象是老实,不关心政治,希特勒开展的种族歧视,宣传"北方人"是优秀种族的策略,还是蒙蔽了一大部分民众的,直到战争开始后,德国用谎言当借口,自卫战打到了别人的国家,才逐渐的让许多国人明白过来。

但是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就很难再停下来了,整个德国被卷入了战场。

首先是征兵,适龄的男丁几户都应征入伍了,季羡林的几个老师也未能幸免,哥廷根大学几乎变成了女子大学,战争后期负伤的学生开始陆续的归校,回来的大多都带着残缺不全的身体,教室里到处都是拄着拐杖和断臂的学生,还有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俘虏也渐渐多了起来,各个国家的都有,颇具世界大战的特色,后期因为俘虏太多看管的人手不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风景,俘虏们三五成群到处闲逛,饿了就去地里找地瓜烤着吃,敌我关系在后方其实还是蛮融洽的。

然后就是大轰炸,德国的大小城镇在后期都遭到了轰炸,尤其是大城市,几乎是几遍地毯式的轰炸,很多躲在地下室里的人直接就被埋在了下面,能听到呼救的声音,但地面上的人却无能为力,由于死人太多,有地方传闻地下的老鼠都长到了1尺多长。德国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竟然落到这个下场,也的确是人间悲剧。

还有就是饥饿,德国人民被战争拖入了饥饿的深渊,哥廷根这样的小镇几乎已经断粮了,政府发的面包里掺有鱼骨头粉,隔天就有很浓的腥臭味,季老房东家先生本来是一个大胖子,都被饿成了小瘦子。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因为燃料缺失,政府最后同意砍伐城镇附近的森林,但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德国人还是在森林里划了一个固定的区域,并把每棵可以砍伐的树木做上标签,无标签的严禁砍伐,德国民族的素质和认真可见一斑。

美国大兵终于挺进了哥根廷,战争结束了。

有趣的是季老因为是中国人,属于同盟国战友,竟然被当做在德难民优待了一把,可以每天领到新鲜的牛肉和大米,这对饱受饥饿折磨的季羡林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于是乎房东太太和许多德国朋友都跟着大快朵颐了一把。

以上算是我对本书的整体印象吧。本书的精彩绝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描述的,我所说的只能是冰山一角。总之,本书绝对值得大家一读。

读别人的回忆录,最能直观的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能否写出回忆录呢?我想今天恐怕是不行的,既无可写的内容,又无码字的本领,虚度三十余载而已,挦扯一句禅语略表心情:本来无一物,何需回忆录!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动真,从河北省的民主生活会汇报我们看到了成效,公车、公房、吃空饷的问题,不是这天才发生的,也不是昨日才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是没有认真,没有人要求认真,因为查处这些问题不是难题,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这些违规用公车、占公房、吃空饷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吗,必须不是。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一: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企图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个典型案例,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命运,选题重大,目光锐利,可谓无有出其右者。5年后毛泽东重论此文,并给中共出了个题目:“进城以后到底怎么办?”那时正好是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既定,进入北平前夕,他正准备领导着团队“进京赶考”。他们的答案早已成为历史,书写在共和国的主页上。

此番,正值海航创业二十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陈峰董事长说“ 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

海航创业二十年,历经几代海航人风雨兼程,早跻身中国五百强,正迈向世界五百强,铸造着海航人“世界级企业和名牌”的梦想。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说起来,也算是很有成就了。回首这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化,从航空公司到现代综合服务运行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段。此刻,我们该送上深深的祝福。记得看过一句话说,大多数的祝福源自礼仪,只有少数的

祝愿发自内心。如果您也和我一样认同:最可靠也是最动心的祝福,就是坚守信仰,共赴时艰,同享成功。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在兴衰生死的命运轨迹上,常常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近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生生死死的大小公司,其实许许多多都在重复着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或许是太少人关注这些以公司符号作为标签的团队,他们从无到有的一路拼杀和从有到无的腐朽衰败,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财富聚散,而是激荡着多少人的激情、梦想和多少家庭的血泪。用不着于历数曾经名噪一时的xx团队的兴衰历程,也用不着去翻阅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盛极而衰的档案,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它们不可以长盛不衰的理由----创造者与创造物,团队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创造者为创造物所累,最终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压跨。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象一个新立的国家,前期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功臣。所有者的身份滋长着支配欲、占有欲,于是便开始有了谱,有了傲慢与偏见。而这一切,都与前期的创造、激情,无所顾忌的前行形成了冲突。二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向度上都创造和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甚至在业内颇具影响。善待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则会成为我们的负累和前进的包袱。作为一群真正的创造者,其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抱着过去的经验,实际上是在谋杀未来。相比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我们还没有创造多大的利益。但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部门利益高于

公司利益的现象渐成风尚,部门的协作愈来愈难,一些原本不难协调的工作论争,变成旷日持久、无止无息的纠缠,一些善良的愿望和举措,被无端地恶意猜忌和病诟……风气在变,变得我们无法用常理去衡度和化解。当福利当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们的团队怎么还可以轻装前行?

六十年前《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命运、出路的思考,可以鉴古,可以鉴今。二十年来我们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轻装简从。时逢创业二十年,面对历史和成就,值得祝福,面对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我想更该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忧虑,总比多一份狂妄,多一份骄矜好。

篇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

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篇三: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郭先生写作此文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甲申之变,年代亦更加久远。但历史永远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存在,不管山河怎样变换,岁月如何流转,不变的,依然是那些让人警醒的冰鉴。

李自成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将这一笔挥毫到了极致,达到了自秦末以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广,无不令人震惊。然而,令人扼腕嗟叹的是,二者都以惨烈的失败而收场,犹如两个瞬间喷薄的烟火,绚丽夺目,却又短暂易逝。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能不发人深省。

农民运动,向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惧之既深,恨之既切,却又往往对运动本身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一群草莽流寇为争衣夺食而无恶不作的行为。近代以来,阶级意识日渐浓烈的学术界又以此为根据,总结出其“阶级局限性和小农意识”是导致其运动失败的根源。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和近现代主流史学家的观点,我能够赞同。但窃以为,农民运动最主要的动力在于人的内心,其运动的出发点都是以一个看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梦想”为根基的。诚如郭先生文中所述,张、李、罗三路人马起事初衷以及做事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我相信他们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谋而合的想法。不仅是他们,其麾下的文臣武将以及众喽啰也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那就是:摆脱贫苦低下的生活,做一个

体面风光的正常人。

这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这只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论种族与名族、不论肤色与年龄都会有的一种属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需求。而当时,无论是明末还是清中后期,吃穿不愁和安居乐业对于农民来说,早已经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生存状态。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豪绅恶霸横行乡里,连年征战征丁让一个个家庭难以承受。无米下炊,更要逃捐避税、保全壮丁,真可谓苦不堪言。物极必反,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劳苦大众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便只好揭竿而起。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人而言,有这样的要求和期望,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可是你看,尽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看到的却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代表,一个个具象化了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物。甲申之变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明朝一方,还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之辈,亦或是吴三桂之流,每个人都是一个如同你我一样有个体思想和情感的社会动物。要说历史也是有偶然性的,这句话其实也不为过。通篇文章都在称赞李岩和宋献策,那么我们不妨从他们身上开始探索。根据史料记载,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前两层,李、宋二人是没什么问题。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他们也加入到李自成的大军当中呢?我们顺着这个层次往上看,就会发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李岩和李自成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李岩是很乐意交上李自成这样的朋友的,并且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得到了李自成的认同和尊重,满足了五个层次里的前四个层次了。宋献策的情况亦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换个角度思考,李自成起兵事业的转折,也正是遇上了这样一群俊杰的辅佐,才有了日后的蒸蒸日上。所以说,结交朋友,特别是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最后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问题就比较复杂一点了。倘若李自成率众攻陷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可以视为这个群体理想和目标的实现,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闯王天南地北腥风血雨闯荡十几年,一朝坐上皇帝宝座,奋斗的心也就随着目标的达成戛然而止。其麾下众将士莫不如此,右丞相牛金星、权将军刘宗敏等人跟随闯王进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可以视为多年来得以实现的夙愿一朝达成而表现出的满足。只有李岩、宋献策二人与众不同,似乎起义的胜利并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样,本来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结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闯王众人日益腐化松弛,而李、宋二人日渐形影相吊、荷戟独彷徨,最后将帅离心、内部分裂、兵败山倒,轰轰烈烈的大顺农民军成为了他人的笑柄、历史的悲剧。

对于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本身并无不妥之处。而值得警惕的几点在于:第一,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时候很容易被混淆。当人们取得一项成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当取得多项成就的时候,这样的目光和话语会更

加频繁,当以此为基石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的时候,比如说当上了领导,似乎人们就很容易把这样的目光和话语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久而久之,接受别人尊敬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似乎就成了一种必需品,而自身也变得飘飘然,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迷失自我的。第二,假使一个人依次顺着这五个需求层次去发展,到了第五个层次之后却发现再也没有可以追寻的目标,也容易迷失自我。古今中外那么多孤独求败的人,既是喜剧,也是悲剧,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去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当中的英雄,成为自己一生的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光可鉴人,宏大的画面和厚重的岁月当然能够吸引无数的目光,可是历史人物再高大,也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要想成就伟业,先从自身的磨练开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从古至今都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所以,坚持自身的修养,树立向上的信念,一生都不放弃,就算是成就了小我。只有先成就了小我,才有可能成就大我。在一个组织里面,只有不断地“传递正能量”,才能心无所畏,才能勇往直前,才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奔向光明的未来而不夭折。

读猫生十年有感


读猫生十年有感

这部作品用一只老猫的口吻叙述,通过猫眼观看的人生十年,京城年轻人的十年青春,追求与挫折、爱情与梦想,似水流年的慨叹。借用一位读者的话:淡淡的忧伤,缓缓流过的生活画卷。《猫生十年》的这只叫作“阿赳”的猫,为读者讲述的并不是夏目漱石笔下的人生世界。

这部作品也许没有文学名着像是《红楼梦》等等的那些被读者广泛颂读和流传,也没有过高的名气,也许它会如千千万万的书一起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书柜上,也许正在被人阅读,也许碰巧被不谙世事的小孩把玩。但是至少是现在,我读过了它了解了它,它也曾拥有过很多的知音人,被了解无疑是书的使命和价值,也感谢它带给我阅读时的悲与喜。

我是无聊的时候爬上图书馆时翻到它的,可能是被封面的那只树下的猫所吸引,也可能是想去了解了解招弟小姐人生的十年在一只猫的眼中是什么样,无论起因是什么,现在我已经将它读完。

文中的阿赳在没有遇到招弟小姐之前是一只名副其实的流浪猫,它的记忆也从与招弟相遇开始,甚至它开始还埋怨过招弟小姐的平凡,因为她同我们现在一样,是一个忙于考研的在普通不过的女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她却固执的以考研为终极目标不肯放弃。招弟不明白自己的固执是为了什么,阿赳更不会懂了。好歹在落榜三次后招弟终于醒悟自己该有一份工作了,从此便离开了考研的世界去当了个可谓是小翻译的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身边的朋友来了又走,也随着时间慢慢的远离了。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招弟和阿赳也许就只能这样的相依为命下去了吧,直到遇见了行简君。招弟小姐似乎所有的运气都用尽了才能碰到这样的一个男人,她的爱情来了,阿赳的爱情却早已经逝去。爱情这东西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在招弟和行简快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行简曾经付出一切去保护的那个已经和她结婚的女人回来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为招弟感到了失望,爱情里的甜蜜酸涩信任欺骗她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这份爱情也许已经到了头。匆匆就是离别,离别也是匆匆。

在招弟患了绝症的那段时间里,阿赳经常和他的朋友公子小白一起待在房子里等待,有时会看窗外的风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如同以前一样和招弟小姐以及她的朋友们闹,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不仅他们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因为阿赳在不久以后也失去了公子小白,他的痛他的孤独也让他很措手不及。

招弟小姐终于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去世了,阿赳在那一刻觉得自己也要死了,它跌跌撞撞的离开了。去了没有熟悉事物的地方,从此也杳无音讯。

通过短短的十年时间,招弟和阿赳一起经历了人生的很多事,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快乐、悲伤、得到、失去。

我们在拥有的时候就不要置之不理,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即使平凡,也有他人看不到的不平凡。梦想在闪光,希望在闪光,只要不停下脚步,一路风景无限好。

我想让自己记住榕树下的那只猫,也记住招弟那不靓丽却闪动着青春活力的脸。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300字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政道-仇和十年有感


读政道-仇和十年有感

《政道――仇和十年》这本书,讲述了仇和的从政历程。从沭阳到宿迁再到昆明,仇和以其个性化的施政方式和理性化的制度建设,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前人未走之路,达前人未达之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仇和主政的十年,向人们彰显了当代领导干部“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的精神风貌。仇和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一、公正无私才能不出事

仇和在宿迁的改革曾引起无数的上访,无数的媒体记者来采访,记者们写了无数的内参,宿迁的改革还上过焦点访谈,宿迁的老百姓们上访到过国家信访局。但是,仇和不但没有倒,还继续升迁,是什么原因呢?三点。一是仇和推动宿迁的改革没有个人私心杂念。十年来他一直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究竟为了什么?他说:“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我的理解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是为了使贫穷的老百姓富起来,是为了真正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是仇和在拒腐方面过得硬。他没有任何腐败的绯闻,哪怕有一点仇和马上就完了,因为有多少人在等着他出事。序二中说,与那些仕途顺当的优秀官员一样,仇和的屁股擦得干干净净,不搞以权谋私那一套。他在乡下的兄弟姐妹,没有因为他“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三是仇和的改革理论及观点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或者说就是上级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仇和之所以能够好几次能在危险的边缘逢凶化吉,还得到升迁,在于他给江苏领导的印象,是一个德能勤绩都堪优秀的体制内官员,而非一个官场中特立独行的异类。

我们学习仇和,首先就得要求自己“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作风上清廉。象我们财务工作者平时接触最多的是钱、财、物,我们看到报纸上有些例子,有些人错误的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沾点小便宜是天经地义的小事,“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先拣小利,后图大财,以至走上犯罪道路,造成终身遗恨。所以,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也能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规范行事,不做任何对国家、社会和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家,理好财,才能取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真抓实干才能干好事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强省,按人均排在上海后面。但是,宿迁在江苏省却是倒是第一,仇和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宿迁,来的沭阳。从书中我们看到仇和主要干了这些事情。抓纪律。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原因,开会,外出视察等都不能迟到,即使是领导班子成员也不能例外,迟到了就要挨批评,就要被大声质问;抓作风。从打扫卫生开始,把卫生死角承包到办公室,到人,领导也有任务,雷打不动;抓招商引资。层层划分指标,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抓城市建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抓廉政建设。坚决查处买官卖官现象,不但将前任县委书记依法查办,而且查处了相关的上百名干部。…

为了工作,仇和把家从南京搬到宿迁;为了工作,仇和走遍了每一个农村,每一个派出所,每一个单位;为了工作,他身先士卒什么工作都在第一线。他敢说,敢干,不怕得罪人;他经常捐款,他的口号是,“我捐的起就捐,不让公家拿一分钱”。正因他的真抓实干,才迅速扭转了官风民风,打开了工作局面。

我们学习仇和,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自觉纠正那种办事拖沓,不守纪律的不良习惯,更要杜绝靠搞形式主义应付工作、“忽悠”领导或者自己坐而论道,对干事的人评头论足的现象。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落实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只有这样,荆州质监“五年大变样的”美好蓝图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

三、锐意改革才能成大事

面对沭阳的落后面貌,仇和没有等靠要,没有做无为而治的太平官,而是敢想敢干敢冒险,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一卖到底”。从出售国有单位门面房,到所有国企,再到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 推行小城镇建设。以铁腕强力进行大规模城市拆迁,老百姓先反对后赞赏。民主尝试。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推竞选制度、勤廉公示制度,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现象。对此制度有关领导曾专门作过长篇批示,后来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实行。全民招商。“十二道金牌抓招商”,完不成任务的单位,通过种种办法让所在部门的一把手位置坐不稳。强行借资修路。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超常规措施的推行取得了骄人的政绩: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到2001年,这个全省最贫困的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分别提升了13位和6位,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分别提升了21位和9位,GDp增长率全省第二,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一举成为江苏省最有活力的县之一。

我们学习仇和,必须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

四、学以致用做好份内的事

从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CpI同比下降0.6%。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从我市系统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全系统预算目标完成同比下降了2.5%。严峻的经济形势是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的“实战检验”。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更要学习仇和,要沉着应对,立足本职工作,确保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具体到财务工作,主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书上说,“有些人是手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仇和是想办多少事,就千方百计地找多少钱”。我们要以超前的眼光做好项目建设,要学习仇和变政策魔方,做空手道的方法、反季节花钱的方法以及其它筹资方法等,做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局党组看准的了事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来落实。二是要创新财务运行机制。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三是要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到三勤,首先要脑勤。要善于思考问题,凡事多问为什么,要帮助领导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其次要腿。,不要只坐在办公室抄数字、作报表,要勤走动,要亲自到现场了解工作中的真实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再次要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动笔 ,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财务分析。要积极组织收入,查找一些单位收入降幅较大的原因,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的征缴力度,抓大不放小,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全年预算目标的顺利完成。四是要铁腕抓管理。党组制定的制度要坚决执行,提出的目标不打折扣地完成。要严格控制支出预算,强化勤俭节约措施。坚持“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确保节支目标完成。五是要转变工作作风。仇和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可以在三天以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在两周之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与仇和速度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推进财务工作全面提速,形成勤学善思、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财务工作新气象。

十年心语——读《傅雷家书》有感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一场离别在在这个家庭上演。

“车一开动,大家都成了泪人儿……”年轻的儿子将去北京准备出国参加国际钢琴大赛并留学波兰,这场别离是他人生的重要关口,明天等待他的将是一片未知却广阔的天空。而他的家人在转身时又将进入平常的生活和学一习一,只是思念已经在心头化不开的浓。

他的老父又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他热一爱一的事业——译著。而今又将为远方的儿子提笔,通过家书的形式继续对儿子的教育指导。离别,让他意识到了自己一爱一的深切,也使他对昔日自己对孩子犯下的错误感到极度的悔恨。离别带来难以割舍的情绪和全家人一精一神的震颤,却使得亲人分隔两地的家庭在思想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此家书不断,在那段岁月里成为暖人的小影……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这些家书大都已经合编成书,以更完整丰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便是《傅雷家书》。

书中篇幅最多的是父亲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从中可以窥到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那时的傅聪正作为音乐界的新星迈向前沿,即将走向世界。作为父亲,傅雷凭着自己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耐心地在傅聪音乐艺术的成长道路上予以指点,并且不断的鼓励,“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矛盾,或因为理想,或因为事业,亦或自己思想带来的苦闷。那么把每一次矛盾都看成是自己在追求的道路上生命力的体现,当做是一次次小小地对意志力的历练,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并且不要忘了“明哲的教训”。唯有如此,“自我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继续在人生中奋斗”,也才能使自己往前迈一步。

一篇篇家书中,随处可见傅雷先生理一性一的思考痕迹和具逻辑一性一的语言,以及从中传达出的严谨谦虚、积极向上的治学、人生态度。傅雷和傅聪这对知己一般的父子,在信中聊人生、聊艺术和学问、聊生活。在艺术和学问中,不仅音乐,还 有文学、哲学、绘画、雕塑、宗教等等,足见其学问之渊博。对于人生和艺术,傅雷时时提醒儿子,要把目光放长远些,胸怀放广阔些,并要“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对于音乐,傅雷向傅聪提出“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伏一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提醒傅聪“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避害的”,一再劝告傅聪一一抽一一出时间到大自然里去,到艺术馆里去,在放松的同时增加自己艺术的包容一性一。并提醒他“日常生活科学化、计划化、纪律化”……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翻开《傅雷家书》,悲欢离合,历历在目,极具生活一性一和人间情味。我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沉的一爱一和殷切的希望,对学问和艺术的谦卑,对音乐和事业的真诚,还 有那强烈的一爱一国之心。每每从《家书》中抬起头,我时常感到一股新的力量在心中升起,理智而热烈,让我更加坚信父母一之一爱一,并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的勇气。

然而,一九六六年,戛然而止的书页后,留下无尽空白,傅雷再也无法在家书中写下他的心语了。十年浩劫中,他与这个他所热一爱一的世界过早地告别了,最恐怖的政治迫害降临在他的身上。可是世人不会忘了他,历史也会摆正他不可磨灭的位置。而今天的我也不会忘了在家书中写下的“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他会永远带着赤子之心,带着一精一神永生。

时间不会忘记了。十年家书,十年心语。

相信《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长安十年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