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活着的马克思》最后以"伟大的人格"为题,从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谓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通过品读马克思的故事,确实如作者们所说的,能使我们对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等人生哲理会有新的感悟。马克思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活着的马克思》的作者,年长者83岁、年轻者63岁,平均年龄73岁,他们讲述马克思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也更多地包含了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实情感。读毕《活着的马克思》,我相信读者们都会有同感,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懂者才能述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二)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赵老师斧正。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所有制的规定)"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当前的现象和问题",这便是对理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比如文中谈到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其严密性便值得商榷。因为人口的增多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能提高产品的绝对数量;当今真正提高劳动效率的是脑力劳动的产品(知识和信息);需要的增长的确依赖于人口的增多,人口因素至今仍然是营销管理考察的变量之一。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无产阶级阶级基础的扩大:"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成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之一。这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占有全部生产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简洁大众的言论入手解释马克思主义思想,韦老师在为我们阐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课”,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信仰,帮我们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迷茫,获得一种深度的幸福感。

马克思是我们现在的精神领袖,未来仍然会是中国崛起的精神领袖,而且以后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领袖。读这本书之前,仅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仅仅领悟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心中仍然存在“我们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疑问,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给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从精神上崛起的机会。

依靠着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法都整合到一个体系,从而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来复活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高超之处也就在于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统一的形式,并且把这些东西全部激活以后能够使他们在全世界通行,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翻译器。所以,马克思之于中国绝对不只是政治意义,他还能够帮助中国的精神文明在全球崛起。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唯物辩证法部分是服务于消除宗教和论证共产主义信仰这个目的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总体的方法论,并且十分强调其科学性。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物质,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也可以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是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张雯)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一

在复习马原时,我才第一次较为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因而有幸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个人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他的哲学还是很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一个据说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下的国家,被众多的自称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带领走向传说中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不得不对这泛滥的而又神秘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文革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情况,见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因而,小平同志的文章实用观很强,语言口语化,其中很多独特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了解中国,他的文章不可不读。

江总的文章就开始变成死板的官样文章了,比八股还无聊,最可怕的是,这些无聊至极的文章还要全国党员去学习、体悟,唉,可怜的干部!他的文章不能确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阅读时只需看小标题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对这几句的反复翻译。但可喜的是江总的书还不是最无聊的,胡BOSS的书延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官样文章,评价他的文章是味同嚼蜡都是高估了。不过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亲笔,这也不算是对他的不敬了,这些以胡BOSS为名发表的文章只用看标题就行了,浏览小标题就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我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很赞同的,我认为他的哲学符合人类的科学。而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我不太了解,就不敢胡乱评价了。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着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着作、文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着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让我且思且行。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800字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

翻开《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韦正翔在扉页上如是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希望走出迷茫、追求崇高信仰、获得深度幸福的人们!”

对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我是抱着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心态去阅读的,但是我未曾想到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作者诙谐有趣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她不仅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也在讲述哲学,讲述人生的道理。

通过了解这位老师的经历,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从她的口中了解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

大概是她的人生与我而言过于精彩,我读的反而津津有味。

这本书带我感受了人生的哲理,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我们需要努力生活,在这期间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得我们有贡献社会的动机,社会也因此发展。

我对哲学并不了解的,但通过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哲学的认知,初步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从门的缝隙里窥见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列宁所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讨论,加以批评,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他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他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的根据来源于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由于时间不能倒流,因此人生无法重来,所以我们才需要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引导我们,让我们不要走弯路,或者感觉到后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得到了解放,她在发展中带领中国同胞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强大。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广大党员、人民群众指引方向,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多数人的思想有了依靠。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才能有力量,民族才能有希望。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模板9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读后感,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产生感悟的情况。读后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2

之前上政治课,老师推荐的这样一本书《马克思靠谱》,感觉这个书名很有意思,非常接近90后的用词,最近闲来无事,去图书馆读了读,这一读,深陷其中,实在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恰好最近对哲学非常感兴趣,所以带着探讨哲学的兴趣来阅读这样一本书,其实我之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并不是非常深入,读罢此书,感觉马克思的哲学观开始在我的心中遍地生花了。

这是一本写马克思和他的哲学思想的一本书,他的思想随着他的人生阅历也在不断的更新,扬弃,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书中文字毫不晦涩难懂,反倒是非常贴近90后或者新一代的青年们的日常用语,但是作者用深厚的功底把高高在上的哲学拉下来,变成了我们都能了解的概念体系。其中穿插了一些实例来解释名词的意思,这样一结合,让读者很快就能明白,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

读罢此书,收获甚多。此书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一个小小的传记,但是不是很详细,只是摘出来几个要点来写他人生的某个阶段,但是足矣!几个阶段就能让读者了解马克思,崇拜马克思,信仰马克思。马克思这一生,真的是艰难困苦的一生,在生活遭遇中,他丧子,颠沛流离,人生之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的妻子一直在支持着他的事业,还有革命朋友恩格斯。

我实在是非常羡慕马克思和恩格斯先生之间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个人三观一致,你懂我,我懂你。学识也能够让他们彼此可以沟通毫无障碍,甚至是一方缺钱,另一方就倾囊相助。两个人可以坐在一起谈论思想,毫不觉得疲惫。我对这样的友情实在是非常羡慕,非常非常羡慕!

学到的除了马克思先生一身的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浩然正气,还有他的思想理论。通过此书,深入了解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感觉这种哲学思想对我人生的道路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掌握运用这些哲学思想。

有的人活着,却早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一直活着。我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诗的含义。马克思虽然离开我们百年,但是他却在这百年之中一直活着,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延绵万年,永不凋谢!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3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4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5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疫情让国家和人民们都措手不及,也将许多计划打乱,这届青马学员与导师们也一直是线上见面,我们虽还未与基地的许多老师见面,但却收到了老师们通过书籍给我们传递出的关心。我在这段时间读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部分章节,从中也体会到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掌握、为人民所运用,从而指导人民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赢得最后的解放。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般性的常识或经验;大众化不应仅仅被理解为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不应当改变马克思主义“人类知识的总和”和人类文明发展结晶的品格。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依然作为一种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思想体系而存在,依然是同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道前进的,并根据人类社会进步要求与形势发展需要改变自己的发展形态,不断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

新时代,我们青马学子依然要传承好《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于小涵)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6

《结局和前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结构洞察入微,极其精确地指出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和进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从事哲学研究,在以往的欧洲哲学思想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并据此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重新解释,这种做法有三重后果,首先,认识论的著作占显著优势,基本集中在方法问题上,其次,美学成了将方法实际加以运用的实质性领域,成了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最后,导致悲观主义。方法软弱无能,艺术聊以自慰,悲观沉寂无为。普遍的地方主义以及对国外思潮茫然无知的态度。

马克思著作的三个领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论述,不甚理解那个生活时代的后期的本质,价值理论(劳动转换成价格遇到的棘手困难,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间的区别)

理智的悲观主义,意志的乐观主义—葛兰西,要阅读著作:罗曼罗斯道尔斯基,欧内斯特曼德尔。

可以看到,刚刚综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质性主题的不断创新,反映了或预示了历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所提出的实际中心问题。葛兰西对领导权所表现的动人关注,预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出现为双方默认的稳定,这比这种稳定作为一种持久、普遍的现象而出现,早了二十年。阿多尔诺对自然所表现的许多关心,在当时显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邪说,可是后来在帝国主义国家有关生态学的广泛争论中突然重新出现。马尔库塞关于性欲的分析,预言对性欲的种种压抑和敏感在体制上会趋于瓦解,预言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许多资产阶级文化所特有的衰落而获得性的解放。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主要补充论述,是由同一时期先进资本主义世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出现的反抗浪所直接激发的。萨特关于匮乏的论述,系统地归纳了在落后国家的每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后会普遍地集中表现出官僚主义,而他的系列和集团的辩证法,则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中(1968年在法国)群众对资本主义进行首次造反的正式路线。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每一种体系对其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的相对价值、或这些办法的合适与否。要关心的倒是的待发和強调的西方马克想主义所独有的理论创新的集体方向。

因为,不管在其他方面是多么的互不一致,这些体系都有个基本标记:一种共同的、潜在的悲观主义。

这些特殊的实质性主题,带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历史总的重音和调子。这些也间接地、然而是明白无误地表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所经历的历史气候的深刻变化。在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中,在此之前没有哪一个思想家会百年之间用阿多尔诺或萨特、阿尔都塞或葛兰西所用的笔调或比喻来写作。法兰克福学派对历史的经常看法,作文由本杰明以马克思或恩格斯实际上无法理解的语言最清晰地表达出来:“人是这样描绘历史这个天使的。他的脸转向过去。在我们察觉到一西方马克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灾难,不断把一个又ー个残骸堆积起来,扔在他的脚前。天使愿意停下来,映醒死者,并把粉碎的一切修复完整。但从天堂吹来了一阵暴风;天使的双翅被强烈吹击而无法收拢。这场风暴不可抗拒地把天使吹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骸却堆积如山,升向云端。这场风暴就是我们称为的进步。”关于一切阶级斗争的编年史,本杰明典型地写道“如果敬人获胜的话,至死者也是不出安全的:而这个敌人却在不断地获胜。”

对这三位译者很感兴趣,等以后有空了要深入了解他们。

文贯中生于上海,蹲过牛棚。当过汽车售票员、食品厂搬运工。文贯中还是是国民党中将文强之子,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其主要学术兴趣包括: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人民公社下的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

高铦1928年11月生,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译审,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与南社研究。

魏章玲,北大社会学系老师。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7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简洁大众的言论入手解释马克思主义思想,韦老师在为我们阐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课”,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信仰,帮我们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迷茫,获得一种深度的幸福感。

马克思是我们现在的精神领袖,未来仍然会是中国崛起的精神领袖,而且以后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领袖。读这本书之前,仅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仅仅领悟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心中仍然存在“我们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疑问,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给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从精神上崛起的机会。

依靠着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法都整合到一个体系,从而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来复活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高超之处也就在于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统一的形式,并且把这些东西全部激活以后能够使他们在全世界通行,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翻译器。所以,马克思之于中国绝对不只是政治意义,他还能够帮助中国的精神文明在全球崛起。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唯物辩证法部分是服务于消除宗教和论证共产主义信仰这个目的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总体的方法论,并且十分强调其科学性。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物质,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也可以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是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张雯)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8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 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 ,吸取当代科学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 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在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把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理论性和可读性都很高。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十讲》),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贴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受广大党员干部欢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初读《十讲》,感悟良多,想侧重从《十讲》中有关方法论的阐释、尤其是从其中的五个方法入手,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是深入实践的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十讲》深刻论证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深入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实践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批判了新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新教条主义从西方"本本"出发,"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表面看新鲜诱人,事实上削足适履,误国误民";实用主义貌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往往是"从某种主观需要出发,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把严密完整的理论分割成只言片语,硬套到实践上去,恰恰窒息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十讲》指出,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十讲》还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作了深入阐发,指出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全局、主流、必然和趋势,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持实践的观点,注重深入实践的方法,有利于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有利于端正学风、作风。

二是系统思维的方法。系统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使联系的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十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论述联系的系统性,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实际阐述系统思维方法。谈到系统思维的结构性时,《十讲》联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员、土地、生产资料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生产组织结构改变了,结果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谈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时,强调"顶层设计"对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谈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时,指出其对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十讲》提出了如何实现系统优化的问题,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十讲》还明确指出,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实际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要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探索试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弄清楚大道理与小道理,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生机活力,又协调有序。

三是底线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其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之中。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十讲》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因此,办事情、作决策,不能走极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底线思维"是"底"与"顶"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守住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才能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底"线也就守不住。分析变化中的形势,要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就业、物价、社保,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用底线思维,保"基本".又比如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要用底线思维寻找最大公约数,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十讲》深刻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进而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不能不顾现实与可能,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能落在群众的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五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的具体途径。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具体阐述了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即"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和"由表及里";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在最后一讲关于坚定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以上的五个方法,只是本书一部分内容。这本书的理论内容与阐释方式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开篇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前提和指导;明确指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这样,党员干部在阅读该书时,既能学习逻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又能汲取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政治智慧,还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者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的价值立场。

总之,《十讲》改变了以往哲学教科书仅以理论逻辑建构体系的做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改革开放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展开阐述,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清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鲜活,是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理论力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对于我们基层公务员来说,工作虽繁多但学习绝不可偏废,特别是对哲学的时常温习和思维的与时俱进,更不可以忽视。近日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收获颇多。

《十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中国领导集体的哲学理论创新和延伸。它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讲》很好地遵循了理论与实际、经典与经验、过去与现在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普遍联系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义改革、群众路线、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等主题全面地反映了出来,理论框架清晰,既从纵向上客观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又从横向上实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效结合,尤其对我们在基层工作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十讲》是一本接地气、简明质朴的理论大众化著作。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好教材。它系统地、简洁地、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精华。它把深奥的道理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让每名党员干部学懂学会,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更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转换为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真理,让我们认识真理、追求梦想、实现价值。这非常符合当前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和阅读习惯。例如,书中第二讲第四节题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箴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书中指出,实践中许多事情不是通过一次调查研究就能说清楚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不断的调查、深入的研究。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因此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和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读了这本书,既有因熟悉而生的亲切感,也有温故而知新的收获。对基层来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往往是理论学习的一个短板。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架构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却未必是修得最好的一门课。作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巩固是尤为重要的。怎么样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各级党员干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不失为出彩的阳光,及时为全体党员干部补给了不可或缺的理想信念之"钙".可以说,这是一本既传统又创新的哲学读本,阅读它,如聆听一位位智者的侃侃而谈,不仅能够重温过去,还能自信地看待当下,常学常新地思考未来。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左右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

(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


如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终身读书,在读作品时我们应该更加沉浸其中。写作品读后感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今天我们为您提供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1

无法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大学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因在于什么?或许是原理的枯燥,或许是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哲学高不可攀,我们从内心深处抵制自己去深入了解哲学,过往的记忆和师哥师姐们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多么的无趣与繁闷,于是我们不喜欢,在不喜欢的同时又给自己拒绝了认识这门课程的机会。

不过我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深究什么,我只是想说:对于任何人事物,请不要在你还不了解或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辨析它时就轻易地定义它,就拒绝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它。

就如我们一直觉得哲学虚幻无边,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哲学高深抽象,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总觉得哲学离我们太遥远,可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接触着哲学,研习着哲学,我们每天都在与哲学打交道,只是我们从未察觉,我们以哲学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只是我们从未发现。

你还记得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经典名言“认识你自己”吗?认识你自己就是哲学的范畴,苏格拉底为了这个思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另外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问题“人应当怎样活着”更是哲学家们从古到今思索不停的问题。而认识你自己,人应当怎样活着,这些不也是我们每天也在思考着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询问着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如此一来,我们还能抗议说哲学与我们毫不相干吗?

或许一定程度而言,哲学是艰难苦涩的,但它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哲学是什么,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搞不清弄不懂,可是关键是我们懂得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用哲学的眼光在看待着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与世界,不是吗?

我们了解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物质决定意识,可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我们知道,但我们却妄言“人定胜天”,肆意的运用人类的力量去破坏自然的平衡,声称人类是宇宙的主宰,是故自然也在用它的方式在惩罚着我们,譬如缅甸7.2级强震、日本9.0级大地震、云南盈江5.8级地震、新西兰6.2级地震等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或许我们是时候该正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了,不要再狂妄自大的自以为我们的意识才是王道。

我们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于是我们开始反省,最初一味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是不是错的离谱了,为了弥补这个错误,我们该何去何从,怎样做才可以两者兼顾?是故,创建和谐社会得到了社会一致的认可,环保生活成为了新时尚。我们开始关注起我们身边的花草鸟鱼,想为它们做些什么;我们开始试着拥抱自然,质朴生活,回归最原始的宁静,即使有些东西改变了就不再复原,可是我们在努力,努力会让一切变得更好!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寻找所谓的真理,可我们却无法确切的说出真理到底是什么。书本说: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是何谓之正确的认识,标准在哪?标准有了,我们又从何辨认出这标准是公正而准确的呢?

都说人要活得有价值,那么何谓之有价值,有无价值的判别界限是什么?到底人应当怎样活着才算有价值?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吗?这世上是否真的有命运之说,对于命运我们该服从还是试图改变?

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都曾经思考过,也曾试图去找寻答案过?

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都在哲学的路途上,都在与哲学为伴中。因为哲学就是个怀疑批判与创造的过程。

说哲学与我们无关,哲学高不可攀,其实就像是我们心里明明爱上了某个人,可是为了所谓的羞涩,所谓的自卑,所谓的自尊,所谓的自我保护,而强硬地对自己和那人说:“我怎么可能喜欢你?”

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我想我最大的变化是我不再抗拒哲学了!我开始想要好好地认识哲学,想要认真的去了解哲学,开始学会领略哲学带给我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别样风景。

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存亡于至今,哲学势必有着种你我无法述说的魅力在吸引着人类去追寻。苏格拉底为其失去生命绝不是偶然,而恰恰是哲学散发的迷人芳香让苏格拉底奋不顾身,即使是死亡都阻止不了他对哲学的研究!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不是没有过埋怨它的枯燥,不是没有过产生想逃课的冲动,但我想哲学终归是用它独特的魅力让我折服了,这门学科中最终也让我明白了:对于任何人事物,请不要在你还不了解或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辨析它时就轻易地定义它,就拒绝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它。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2

作为一个90后,马克思的名字当然毫不陌生,但我对他的了解不太多,只知道他是一个额头宽宽、眼神清澈、留着浓密长胡子的外国老头,写了一本复杂深奥但极具价值的书《资本论》,还琢磨出了一套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许多90后和我一样觉得云里雾里,不知其解。但也有很多懂他的人,并深入学习、灵活运用他的这套魔法理论拯救了太多太多苦难的人们。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在今天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他的伟大不言而喻,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伟大,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不久前,有同事推荐我看《马克思靠谱》这本书,本以为这又会是一本枯燥而又理论化的书籍,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这本书里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给马爷爷穿上新潮的衣服,化妆打扮一番穿越到了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如朋友般的马克思,真实且充满色彩感。

年轻的马克思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激情昂扬、叛逆任性的青春岁月。那年,其貌不扬的小马凭借着自己才华横溢的独特魅力追到了白富美燕妮,可见他也是个撩妹高手呢!大家都不看好这段感情,的确,小马一生穷困潦倒,一辈子都在研究钱,却最缺钱。他们曾有过七个孩子因为贫穷夭折了四个,但就是这样的情况,燕妮作为家中女主人公没有因生活水平的巨大落差而愤然离去,反而是在马克思背后全力支持。也许他们的爱情少了如今韩剧中你侬我侬的浪漫气息,却在革命考验中温暖燃烧,完美的向世人阐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们挡开世人的流言蜚语、也挡开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相较于如今一些浮躁、随意的现代婚恋观,小马夫妇绝对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还提到了小马的朋友圈,说到这,必须要提一下小马最好的哥们恩格斯,他俩一共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份伟大的友谊深沉而厚重。恩格斯为了好友专心研究而不受生活琐碎的羁绊,无奈之下,不惜沾染铜臭,重新当起资本家挣钱养活小马一家。小马除了经常感激就是下决心写出更好的文章,不辜负好友的心意。小马的真诚坦率,小恩的宽宏大度,让他俩的友谊无比坚固。不得不感叹:一生中得此知己足矣!

17岁的小马曾高调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志向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至此开始,他一生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这个信仰一往无前。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他把高调唱成了高尚,直到彼时叛逆青春的少年成为一位伟大的千年思想大家,为全世界指明方向。这份坚持让我们感动敬佩之余,更多的是向其致敬,向其学习!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3

之前上政治课,老师推荐的这样一本书《马克思靠谱》,感觉这个书名很有意思,非常接近90后的用词,最近闲来无事,去图书馆读了读,这一读,深陷其中,实在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恰好最近对哲学非常感兴趣,所以带着探讨哲学的兴趣来阅读这样一本书,其实我之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并不是非常深入,读罢此书,感觉马克思的哲学观开始在我的心中遍地生花了。

这是一本写马克思和他的哲学思想的一本书,他的思想随着他的人生阅历也在不断的更新,扬弃,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书中文字毫不晦涩难懂,反倒是非常贴近90后或者新一代的青年们的日常用语,但是作者用深厚的功底把高高在上的哲学拉下来,变成了我们都能了解的概念体系。其中穿插了一些实例来解释名词的意思,这样一结合,让读者很快就能明白,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

读罢此书,收获甚多。此书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一个小小的传记,但是不是很详细,只是摘出来几个要点来写他人生的某个阶段,但是足矣!几个阶段就能让读者了解马克思,崇拜马克思,信仰马克思。马克思这一生,真的是艰难困苦的一生,在生活遭遇中,他丧子,颠沛流离,人生之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的妻子一直在支持着他的事业,还有革命朋友恩格斯。

我实在是非常羡慕马克思和恩格斯先生之间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个人三观一致,你懂我,我懂你。学识也能够让他们彼此可以沟通毫无障碍,甚至是一方缺钱,另一方就倾囊相助。两个人可以坐在一起谈论思想,毫不觉得疲惫。我对这样的友情实在是非常羡慕,非常非常羡慕!

学到的除了马克思先生一身的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浩然正气,还有他的思想理论。通过此书,深入了解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感觉这种哲学思想对我人生的道路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掌握运用这些哲学思想。

有的人活着,却早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一直活着。我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诗的含义。马克思虽然离开我们百年,但是他却在这百年之中一直活着,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延绵万年,永不凋谢!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4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5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6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让人心旷神怡。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___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 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读后感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本红色读刊之后,深有感触。其主要是围绕传统与创新展开来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早已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而是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主脉,并由此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新传统即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

通过读此书,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也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创,由毛泽东加以完善,由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加以阐扬。而它产生的原因是: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其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中存在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科学把握,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性理论。再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需要。最后,在当下中国,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实现新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促使着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讲世界观,方法论的,应当是各门科学中的首席科学,对一切科学和各项工作都有指导作用”这句话是优秀马克思主义者李达说的。他对其有很大的贡献力量,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他是让我钦佩的一位伟人。而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向伟人看齐,向党组织走近为中国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首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他也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得到的。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国家思想以及行为更加前进,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还有就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相通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底蕴,相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中国化会越来越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一】

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挂在嘴边,说的顺溜,但是具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么学习运用我很茫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我对此有了基本的认识,为了能更深的理解其精髓,便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读了一番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为一个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我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其次,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再次,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们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相信,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二】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中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他们参加了实践,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辨证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中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他们参加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辨证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第一章他具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部分还是要变化的,他在这里还揭示了学习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目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其次还要树立一个创新的思维逻辑,有助于我们了解更深的层面,还有学好哲学可以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提高人们的素质。

作者阐述了他的新的唯物辩证法。物质:他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每时每刻都是运动发展的,我们把相对静止和变化不明显的事物称之为静止,它只是相对静止的。他认为什么物质之间都有它的统一性,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联系有多样性,我们看待事物的发展的发展的时候要用联系的。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概念:他阐明了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定义就是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把事物独立看待,即使形而上学,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把事物看作混沌的状态旧叫相对主义,两个之间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

他还阐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变化,而偶然性是决定,偶然性只是事物的导火线,他们两个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他还说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就说要联系实际干事,就是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具体的了解认识,关键的就是认识本质,本事的认为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真正内在的东西,它不以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形式上,更要注重内在的的东西,比如说怎样审查一个女孩子美不美,我认为要主张从形式和内在方面来看待,形式就是外表美,内在的美大多数包括:内在的素质,性格,文化等等,我还认为认识和实践关系很大,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动力就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人首先要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展示着自我的价值,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三】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党坚持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x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的责任就在于尽可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讨论,就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从根本上说,它关系到中国发展道路,尤其是精神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之一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论,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要注意中国特色,注意中国的国情,注意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提高先进的生产力,这就必须从我国的特点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以能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不断探索出能够既好又快的发展经济,作可持续发展。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我们的制度决定了我们不把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摆在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上,而是以人民的利益和广大群众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是为人民服务,并因而奠立了理。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根源,才能得到科学的证明。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读后感【四】

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这个神圣而又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哲学使人深刻。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最一般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它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如何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如何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如何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我觉得,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构建我们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

首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最大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而其他哲学相对而言是理论哲学。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点,我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它怎样规范自己的哲学,另一方面是它否定什么。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强调实践。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批评旧唯物主义,比如费尔巴哈,认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实践。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觉得,马克思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提出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区分。

其次,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看法。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近80几年,唯物史观是其影响最大的一点。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都是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提法。

毛泽东不仅在唯物论上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对于辩证法他也情有独钟。对于唯物论他强调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辩证法他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同时,特别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凸显中国与西方和俄国国情的不同,最后也归结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按规律办事。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了这个前提,中国革命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依靠的农民主力军、实行的统一战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也就不难制定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创生过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迈出的第三大步是以x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以中国化的姿态所做出的科学回答和自觉回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确实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本质规律都是隐藏在表象里面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不过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究竟真伪如何,还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甄别。

我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尤其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都是属于社会的,只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分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果实。我明白了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就应该分析哪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因素,要善于击中要害,有的放矢,绝不能因小失大,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懂得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快,但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与世界读书笔记


收到青马基地寄来的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的导师高文义老师为我们选取的书目为《马克思与世界》,读完这本书后略有感触,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和根本目标是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马克思一直矢志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创造共产主义者同盟,到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再到组织领导第一国际、高度关注巴黎公社革命,直到80年代初,他以多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斗争,可以说马克思生平事业始终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紧密相连。

在空想主义和宗教泛滥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更进一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其详细的阐述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精髓,以批判精神为内核,从批判宗教,到批判哲学、国家与法,再到批判私有制,脉络清晰的从对意识形态的抨击到对上层建筑的抨击最后到对经济关系的抨击,其批判的全部精神在于从结构上重新验证现存的社会概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视角,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以及向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必然性,拓新了认识世界的新视野,开辟出改变世界的新道路。

认识世界是前提,改变世界是目的,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正确认识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积极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认识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的政治斗争,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马克思吸取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基础,解释了他周围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短期的学习对书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我会在往后的时间里反复阅读,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内涵。(张会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读后感(优选范文)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本红色读刊之后,深有感触。其主要是围绕传统与创新展开来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早已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而是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主脉,并由此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新传统即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www.dhb100.com

通过读此书,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也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创,由毛泽东加以完善,由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加以阐扬。而它产生的原因是: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其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中存在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科学把握,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性理论。再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需要。最后,在当下中国,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实现新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促使着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讲世界观,方法论的,应当是各门科学中的首席科学,对一切科学和各项工作都有指导作用”这句话是优秀马克思主义者李达说的。他对其有很大的贡献力量,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他是让我钦佩的一位伟人。而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向伟人看齐,向党组织走近为中国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首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他也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得到的。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国家思想以及行为更加前进,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还有就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相通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底蕴,相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中国化会越来越好。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写作示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读后感集合230字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读后感【篇一】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 20xx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xx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读后感【篇二】

在家放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抽出一些时间零星的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传》的部分内容,而之后的内容也只是大致的浏览了一部分。整个过程虽是走马观花,且过程极为枯燥,但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总之整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旅行,但也有苦中作乐,也是回味无穷。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一生的坎坷,仔细想想我平常碰到倒霉事情总是喜欢抱怨,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却在坎坷中坚持追寻着自己的真理,他的那种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惊,还有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每个伟人特有的,时代将改革的力量交给了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惊天才华,更是他们敢于面对地狱的勇气,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

我挺喜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选择》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话,那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的自由时间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严管。面对安逸的氛围,自由的气氛,原本心怀梦想的我们也之间变得懒散起来,同时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变得迷茫。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大学四年后我又将何去何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也感受到了危机,再不去努力,再不去奋斗,我的人生将走向毁灭。

虽然没有读完全部的《马克思传》,也没能理解透彻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理想,但却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思想上也得到了一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艰难坎坷的一生,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多了一些理解。所以《马克思传》,这本记载着伟人传奇人生的书籍,值得我们去看,虽然这本书有点枯燥和深奥,但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你会喜欢上它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读后感(篇三)

一直以来,马克思都被誉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千年第一思想家”。作为青年人,在观看《青年马克思》后,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中更加清晰起来。作为这个时代的筑梦者,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强化“七种能力”,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终身学习、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电影描述了1843年的欧洲社会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生活片段,刻画了马克思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层面的不懈探索,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曲折,在政府查禁和社会阻力的双重掣肘之下,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

每当想起马克思的事迹,我都深深的被他的精神折服。他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他毕生的革命实践,是在对社会矛盾的亲身了解中探寻的一条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道路,他用自己结实的肩膀扛起了那个时代的重任,用自己的思想引领了一场社会变革,开创了崭新世界格局。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其精神,为这个时代奉献自己的热血与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纸面上,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是要看落实,口号喊得响、步子迈得轻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青年干部要以踏实的作风、务实的心态,勇于直面挑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与成长。作为编办干部,要切实认清机构编制工作对加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积极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方法模式,为实现党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如今,马克思主义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更应该是一个动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应时刻谨记“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在新时代强劲有力的脉搏中,我们终将成为托举中国梦的强力支撑,这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练就硬肩膀、敢挑重担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幸福生活、社会的和谐稳定付出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读后感(篇四)

《青年马克思》讲述伟人卡尔·马克思在过去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经历的电影在影院播出。为深度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精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长虹街团工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青年社工参与观影。

首先这部电影中的青年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坚持不放弃,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看准目标,砥砺前行,锲而不舍。其次这部电影十分真实,不是将马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坛,而且从一个近乎平凡人的视角去讲述了最朴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马克思积极奋斗,与资本主义势力对抗到底即使受到资本阶级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我想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为幸福努力奋斗的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更可以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作为青年社工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_名人读书笔记2000字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英国BBC广播公司组织的民众调查和投票表明:马克思不仅是当代而且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于是有些西方政治家大声责问:他的时代已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在?

确实,很多人会发出疑问: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但当我们细细品味马克思哲学后,会发现这个评选结果无可置疑。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中国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像实践那样的思维。

马克思多次讲:人首先是实践,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论;当理论上遇到困难时,你就看实践,实践中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马克思一贯强调实践思维,而实践思维是关系型的动态思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曾阐述过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即是什么和如何是是同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马克思说过:一个人怎么生活,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要看它怎么生产,一个社会怎么样生产,这个社会就怎么样。

是什么与如何是引起了我对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一角色的思考:我是大学生,但我应该怎么做?在大学里,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将意味着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大学生。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确实,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选择追求,不仅要明白追求什么,更要懂得怎样追求。当我们确定了追求的目标,就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方式并为之付诸实践。

而在追求的道路上,正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竞争,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更是存在激烈的竞争。而正是因为存在着竞争,才能更加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激发潜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此同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竞争与合作,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与别人的相处向融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肖伯纳曾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从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和社会资料中,我们了解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极,处于这一社会另一极的则是极度的精神堕落,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后面蕴藏着人的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使人们的注意力仅限于追求物质享受,那么,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意味着是一个走向腐朽没落的病态社会,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则意味着变成了畸形发展,丧失人性的人。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物质追求呢?在大学的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大学生频繁更换手机,追求手机的最新款式;一些女大学生追求名牌服饰,用高档化妆品;有的学生甚至把私家车开进了校园大学生的学费本来就比较高,然而一味追求奢侈品势必会给家里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花钱买奢侈品上也会影响学业。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过于奢侈的生活会滋生好逸恶劳的恶习。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则应该考虑自身条件,不要在物质生活上盲目攀比,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来,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在学校期间把基础知识学好,走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举起地球。黑格尔说:理性要统治世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些哲学家的思想里,洋溢着一种理性主义的乐观精神。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而当经过水深火热的高考煎熬之后,踏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很多人似乎认为应该解放自己了,很多人都抱着该好好休息了这种错误的想法,没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而是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上,其结果是不少同学学习成绩一团糟。

给自己充电,拓展知识面,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党员,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把思想、人类社会大大推进一步。确实,即使是和平年代的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祖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涵养,文化素养,争取为祖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

当我品读着马克思的一生时,不禁被他遭受的磨难所震惊:在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了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受到所谓有教养的阶层和人士的诽谤。伟大的思想家颠沛流离的一生,并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却诞生了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剧烈而深刻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马克思和马克思哲学给我的启示是: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勇敢、自信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当浪潮向我们冲击时,我们不是妥协,不是抱着死在沙滩上的心态,而是告诉自己: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