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励志小故事和读后感

励志小故事和读后感

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大毛和小快腿》一书,里面讲了一个学龄前儿童大毛和牛犊小快腿许多快乐有趣的事情。书本从小快腿出生、学走路、起名、玩耍游戏到帮助大人做事情等故事,不仅在我脑海里呈现出许多有趣的美好画面,还教会我许多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的道理。

有一次,小快腿听了大个儿叔叔讲了勇斗老虎的事情,暗暗想:“我也要向大个儿叔叔一样勇敢”!一天,它正神气的走在路上,迎面开来了一辆火红的拖拉机,嘎啦嘎啦地叫得挺欢,远远的看见牛儿,还“嘀嘀”的按了几下喇叭。小快腿一听急了,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样子挺凶,一定就是大老虎吧,我可不能让它来乱咬。于是,它摆开架势,瞪大眼睛,撒开腿,一个箭步就冲过去,听到吧嗒吧嗒的小牛蹄打在地面的声音,拖拉机司机赶紧刹车,大毛也冲过去,搂住小快腿的脖子往路边拉。拖拉机停住了,小快腿站住了,大毛的脚却被小快腿踩伤了。小快腿很懊恼,明白了光勇敢不行,还得多学知识和本领。

一天傍晚,桂香姑姑发现盐缸里的盐不够了,要是她自己去买,牛群回来就误事了。大毛自告奋勇的想去,可是五十斤盐他又提不动。正在他转着眼珠子动脑筋的时候,小快腿把脸贴在他腿上磨起来,他顿时有了主意,叫到:“我有办法啦!写个纸条给供销店的杜叔叔,再把钱和麻袋都绑在小快腿的背上,让它背回来。”小快腿接受了任务,撒腿就跑到了店里,直对着杜叔叔叫。当杜叔叔看见麻袋和纸条后,就明白了,赶紧装好盐,绑在小快腿身上,让它带回去。就这样,小快腿完成了去供销社买盐的任务,高兴的大家直夸它聪明!

在这样快乐的陪伴中,大毛开始要上学了,小快腿也长大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篇一:《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条小猎狗是罗圈腿,是六条猎狗中跑得最慢的一条,但他不自卑、不气馁,每天都在池塘边练跳跃、练跑步;虽然他总是会给别人惹麻烦,一次它跳进了养鸡场,一次它吓跑了下蛋的母鸭,为此,猎人总是狠狠训斥小猎狗。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六只猎狗全部长大了,皮毛油亮。一天,一只森林里的闪电狼叼走一只羊迅速跑向森林,猎人吹响口哨,六只猎狗顿时追了出去。,其他五只都追得精疲力竭再也追不动的时候,小猎狗叼着死狼回来了。

我读了以后,心里非常感动,那条小猎狗通过不懈坚持和锻炼,让我想到了《一路花香》这篇课文,不管身体有没有缺陷,都应该坚持不懈、努力练习,就一定会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身体没有残疾,不需要像小猎狗那样每天苦苦练习,我们也要经过失败改进获得最终的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自身有没有缺陷都要坚持不懈、刻苦学习!

【篇二:《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百合花盛开的原野》,里面有一个故事令我记忆犹新,名字叫《罗圈腿的小猎狗》。它的作者是曹文轩。

故事是这样的: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为它的罗圈腿害羞。

它的主人是一个猎人,有十一条狗。有一天,小猎狗突然想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狗,于是它发了个誓。

早晨,它开始奔跑,它的目标是超过自己的影子。它撞在树上,顾不得疼痛,爬起来又开始跑。练完跑,它又发誓成为世界上跳得最远和最高的狗,可它在跳的时候,不是掉到养鸡场,就是把鸭子惊得直叫。

秋天,猎人要进行狩猎表演,可是在这一天里,一条公狼在所有猎狗的眼皮底下逃了。

罗圈腿发动了,过了一会儿,人们看到在一棵大树下,小猎狗正趴在那儿,公狼早就累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平时有许多事情不敢做,现在看到小猎狗这样自信而且执着,决定再不要退缩,以后要象小猎狗一样,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并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篇三: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阅读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罗圈腿的小猎狗》。从这个故事当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有一个猎人,他有11条猎狗,但是其中有一条小猎狗是罗圈腿,主人很不喜欢它。小猎狗很伤心,它决定要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猎狗,一定要超过自己的影子。它跑啊跑,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上,但它并不灰心。它又发誓,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在小猎狗的前方是一堵高墙,它要跳过去。它使足劲儿,一跳,跃过了高墙,却落入鸡场里,它的主人狠狠地批评了它。它又决定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准备跳过小河,正在它跃起的时候,一群鸭子游来,它的影子把鸭子吓得四下逃窜,小猎狗一惊扑通掉进河中。

这一天是一次狩猎表演,但有一只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下逃走了。罗圈腿的小猎狗看见了,朝狼扑了过去,把狼咬死了。从此,猎人非常喜欢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

这只小猎狗,虽然因为它的罗圈腿而受到猎狗们的嘲笑,但它仍不放弃自己的愿望。只有努力坚持,不放弃,就会成功!我们要学习小猎狗这样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篇四:读《罗圈腿的小猎狗》有感】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事只要第一次失败了,就对自己做什么都失去信心了。但是文章中的罗圈腿的小猎狗却有着非凡的毅力。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有罗圈腿的小狗,它的主人很不在乎它,它很难过。就发誓说:自己一定要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一支猎狗作文。它每天都练习,最后终于成了跑得最快的一只猎狗。后来他有决心做一只跳得最高的猎狗,也达到了。主人开始喜欢他了

小猎狗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不怕别人的嘲笑和误解。虽然每天练习的都很辛苦,可它没有放弃,总是坚持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篇五:《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我读了一篇《罗圈腿的小猎狗》的故事,写的十分精彩,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下面让我说说这篇故事的情节。

故事中讲了一位猎人养了一群小猎狗,其中有一只小猎狗不会被猎人注意,因为它的腿是罗圈腿,它为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猎狗,每天太阳还没升起就开始练习奔跑;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它经历了一道道难关,一次次挫折!终于在一次捕猎比赛中,跑在猎狗们前面,当着人们的面打死了一只凶猛的公狼。

从此,人们一见它,就赞不绝口。这只小猎狗经历了的困难,太大了!要是我,还没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我真羡慕它,它能坚持下去,我却不能。对于我们来说,什么事只要第一次失败了,就对自己做什么都失去了信心。但是文章中的罗圈腿的小猎狗却有非凡的毅力!

《罗圈腿的小猎狗》的故事中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篇六:《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读了《罗圈腿的小猎狗》这本书之后,觉得非常有趣,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这篇文章讲得是一只有罗圈腿的小猎狗,因为长相不好,从来不被人看重,于是,它下决心要成为世界上跳地最高、跳地最远、跑得最快的一只小狗,小猎狗怀着梦想和希望努力地练习,远大的志向让小猎狗有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它跳过一堵高墙,它跳过了一条河,小猎狗因此拥有了不达目的不停止的信念。当然它失败过很多次,但他坚持练习,当它击败红狼的那一刻,它终于成为一只引人注目、猎人最喜欢的猎狗,成为了其它狗的榜样。

这让我想起了世上成千上万个坚持不懈的人。在中国,曾国藩小时侯天赋并不高,一整天背一篇文章也背不下来,躲在屋梁上的小偷气得跳下来说:这么笨的人读什么书。这件事刺激了曾国藩,后来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古人说:勤能补拙。虽然先天不足,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我们在学习中,也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

【篇七:读《罗圈腿的小猎狗》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曹文轩写的《罗圈腿的小猎狗》,写的非常生动,美妙。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只好玩的小猎狗,讲了它的一个故事,构思很巧妙,激发了我的读书兴趣。

这一只小猎狗因为有一个罗圈腿,让它备受嘲讽。于是,它下定决心,要想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跳得最高、最远的小猎狗。通过它的努力,并怀着梦想不停练习,远大的理想让小猎狗具备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拥有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当然,它失败过很多次,但它仍不放弃,坚持练习;它被人嘲笑过很多次,但也不放弃,坚持练习;当它击败了红狼的那一刻,它成为了猎狗们的榜样。

古语说:勤能补拙!虽然先天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

【篇八:《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罗圈腿的小猎狗》这个故事来自《百合花盛开的原野》这一本书。就让我带着大家去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吧!

它主要讲了一只有罗圈腿的小狗,它的主人很不在乎它,它很难过。就发誓说:自己一定要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一只猎狗。它每天都练习,最后终于成了跑得最快的一只猎狗。后来他有决心做一只跳得最高的猎狗,也达到了。主人开始喜欢他了

小猎狗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不怕别人的嘲笑和误解。虽然每天练习的都很辛苦,可它没有放弃,总是坚持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梦想的力量多么巨大啊,他可以让人变得坚强而了不起,让我们都像小猎狗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吧!

小编推荐:《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篇)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小编推荐:《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一)

思考快与慢看了三分之一,全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系统1与系统2的相互影响以及工作的原理。这其中内容主要包含两点第一,系统一属于直觉性思维,这个思维。多半都是之前你所经历的延续,第二、系统二属于监督与矫正系统一的跟踪系统。它的工作方式是懒惰的,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受自我控制注意力、任务的转换速度以及任务的时间限制。这三点影响。

在系统二工作的过程当中,惰性思维是正常的,因为人不是机器。想要生存势必要把系统一的最省力法则发挥到最大程度。在克服惰性思维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自我损耗。当人饥饿的状态下,克制与监督自己的想法效率是最低的,也从侧面验证了,在全天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系统二的使用方式。

最后从联想方面总结了,思维的直觉系统,因果联系,启动效应等。里面的几个重点是值得思考的,第一个是,由联想引发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第一个是认知放松过程的表达与说服方式,以及创新能力。

第二章,与第三章部分,主要讲解常见的思维偏见。这种偏见是如何对生活以及决策产生的影响。主要分为,第一部分,样本数据的剖析。第二部分,锚定效应的应用……未完待续。看次本书执行任务过程当中,效率很明显违背了系统2的工作方式。看的太慢了,提升速度了要。以此共勉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二)

本书作者DanielKahneman作为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这本《思考快与慢》是集中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作品,并用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

简化概述本书主要框架

一、两套思考系统

1.机械的自动化系统,经验总结与直觉反应

2.谨慎的创造性系统,理性分析与精密计算

3.两套系统的协作。

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曝光效应,启动效应,常态理论,因果关系错觉,确认偏误,光环效应,框架效应。

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1.启发法:①典型性启发,②合取谬误,③忽视回归均值现象,④锚定效应,⑤效用层叠,⑥结果偏见,⑦有效性错觉,⑧过度信赖直觉,⑨规划谬误,⑩乐观偏差,⑪沉没成本悖论。

2.前景理论:①确定效应,②反射效应,③损失厌恶,④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⑤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3.禀赋效应。

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①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五、两个自我

1.峰终定律,2.体验效用≠决策效用,3.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我们大都会认同,自己并非总是处于理性之中。

我们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失控。

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荒诞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理智或不理智,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我们真的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吗?这本内容详实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将带我们探索大脑的思考机制,将人类的非理性落实到行为层面,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验案例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本书号称“将完全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读完才敢喘口气来想,当真此言不虚。有人问我,了解大脑的思考机制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的我或许是非理性的,但这又有什么不好,人非得活得那么理智吗?这倒不。如果你觉得当下很好,没有什么可改变的,大可稳坐不动。如果你想要生活起一些波澜,有一些变化的,多学习一些前人用大半生气力挖掘的真相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主意。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三)

终于抽出时间写这本书的书评了。这本书的几个影响。第一个,启发式原理,人们在有限的决策条件下很容易被代表性,既眼见为实,窄框架所影响,而忽视了基础比率。基础比率也就是,只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认真的思考,比如,世界上是农村人口多还是律师人多,这就是一个基数比例可以解释的事实,但是人们经常被代表性闭双眼,而忽视了后验概率。第二个就是贝叶斯定理,就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也发生,这就属于连续性事件,概率会比较低而已。但是人们更愿意高估描述简单的事情,因而高估这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人们更容易高估连续事件的概率,而低估非连续时性事件的概率。第三,人们对样本大小不敏感,事实上大样本更容易接近于事实,小样本更可能会发生极端的现象。其中一类的保守主义就是会低估证据的影响,执着于主观偏见。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甄别面试,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了甄别面试的无效性,但人们依然喜欢靠描述来进行判断。第四点就是概率不会进行自我修正,人们经常认为,抛硬币时候,抛了七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八次反面的概率会比较大,但是事实上理性思考,概率是不会进行自我纠正的,所以第八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第五回归平均值现象,飞行员的测试水平,不是因为奖励或者惩罚,而进行调整,这只是一个概率现象。第六,例子的可提取性,真实性震撼性,最近发生,我身边真实发生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对该事件概率的判断,高估。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四)

思考,快与慢

20xx-06-05DanielKahneman

要点

当你在思考时,你的大脑会采用两个认知系统。

“系统1”运作简单不费力,并且会无意识地运作。它会根据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地做出判断。

“系统2”运作起来就相对费力了,它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两个系统不断相互交流,但过程并不一定顺利。

人们喜欢从复杂的现实中总结出简单的规律。他们会从随机事件中找原因,倾向于考虑少数情况,过度重视自己的经验。

“后视偏差”会使你会歪曲事实,篡改记忆,以使得过去的信息符合新信息的逻辑。

“损失规避”和“禀赋效应”会影响你对价值和风险的评估。

你的“两个自我”对你的经验评估各不相同。

你的“经验自我”过着你的生活;你的“记忆自我”评估你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并决定你的未来。

这两个相对的系统和自我与经济学中的理性行为准则不符。

总结

你的“两个系统”代表着什么

当你思考的时候,你的思维会采用两个系统去分析问题。

第一个系统是“系统1”,它负责读取情感信息和掌控你的潜意识技能,比如说驾驶。在一些基础的事情上,系统1会主宰你的思维。比如说听到噪声时你会看向声音传出来的方向,看到恐怖的图像时你的表情会扭曲。系统1会无意识地,迅速地给你提供事情的相关信息(包括刻板的印象)。

与之相对,我们还有“系统2”,它会在你注重某个特定细节时运作,比如说你在做高考数学最后一道题的时候。系统2需要你不停地付出精力,如果你想从人群中找到一个人,你就得一直找。系统2的思考更慢,但我们需要这种有条理、逻辑清晰的思维。

比起系统1,人们更加重视系统2的思考结果,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思考的过程涉及一个“劳动分工”的问题,在你思考的时候,两个系统其实一直在互相作用。通常情况下,你都会用系统1迅速高效地处理事情。分析任务时你会用到系统2,但是当你累了或者分心了,你可能不知不觉就切回到系统1了。如果你曾经看到过幻觉,那你就已经体验过两个系统打架的感觉了。

二元性和合作

使用哪个系统以及如何思考主要取决于你做这件事有多努力。如果你在做简单的事情,比如说在熟悉的小路上漫步,那么你在使用系统1的同时还有许多认知空间可以使用。如果你不想漫步转而开始跑步了,系统2就来督促你坚持跑下去了。这时候再问你一道心算题目,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因为你的大脑无法承受额外的负担。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系统2激烈运作会降低人体的葡萄糖水平。如果你的系统2很繁忙,你的思考很有可能就会落入俗套,容易被诱惑,考虑问题也不再深入。

系统1喜欢直接跳到最终答案,所以在你面对挑战时,假如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哪怕之后的信息证明了那是个错误的方法,系统1也还是会选择它。系统1表现出很激烈的“联想激活”,看到两个词,或者是一个词和一张图片,你的思想就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只要一些信息碎片,系统1就能编织出一个故事来。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启动效应”,当你看到“香蕉”和“呕吐”两个词,你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使你呕吐的瞬时联想。同样的,当你先看到“水果”这个词,再让你填__瓜的时候,你更可能联想到西瓜而不是南瓜。

如果你想说服人们,你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下系统1的偏好,记住以下几点:报告里的字体加粗,宣传语要朗朗上口,公司名更要简单易记。系统1还负责维护和组建人的世界观,它喜欢统一性。如果你看见一个戴着绿帽子的人站在某个地方,第二次你又在那个地方附近看见了戴绿帽子的人,系统1就会认为那个地方都是些戴绿帽子的人。

找意义,犯错误

系统1喜欢一个万物皆有联系,充满意义的世界。所以就算你在处理毫不相关的两件事,系统1都会觉得它们是有联系的。系统1会硬要找出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样的,哪怕你只是在观察一小部分数据,系统1也会认为你已经掌握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所谓的“眼见为实”会严重地影响你的判断。举个例子,哪怕你只知道一个人的相貌,系统1也会帮你脑补完所有的未知信息,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光环效应”。就好像你见到一个帅气的运动员,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那个运动员技术也一定很高超。

系统1还会产生“锚定效应”,不管两个信息是否相关,你都会无意识地把你接收到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让你估计非洲有多少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之前先提起数字10或者65,提起65的情况下给出的答案要比提起10的多。系统2会加深你的错误,它会不停地找证据证明你是对的。系统2不会怀疑系统1给出的结论,它甚至可以说是系统1的“代言人”,对系统1的结论给予解释。

我们天性喜欢注意信息本身而不是它的相关信息,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人们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形成恐惧和计划将来。比如说新闻总是报道一些突发的、不常见的事故,而不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哮喘一类的。这些新闻报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人们总是无法对自己的健康风险做出精确的评估。

“均值回归”指随着时间,所有事物都会趋向平均。当人们没能意识到均值回归的时候,也会做出错误的推理。人们会在随机事件中找因果关系。比如说一位篮球运动员在他进入联盟的第一年表现非常好,但在第二年的时候他的状态有所下滑,篮球迷们更多的会去找外界因素来分析他状态不佳的原因。但事实上,那位运动员可能只是在第一年的时候运气比较好而已。

歪曲事实与盲目乐观

比起那些理论上的、有争议的、模糊的概念,人们更喜欢直白的、易理解的,互相联系的概念。人们从强调个人美德或者技能的故事中提取意义,却忽视运气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你会倾向于关注那些少数的成功案例而对无数的失败例子视而不见。根据“后视偏差”,你会歪曲事实,篡改你的记忆,使得过去的信息符合新信息的逻辑。而在讲述一些你有参与其中的故事时,你会倾向于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你也会对你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判断。这些都是你盲目乐观的原因。

这种普遍的盲目乐观实际上对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乐观,所以企业家和发明家才会无惧失败的高风险,不停地开展新事业。哪怕知道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能撑到第五个年头,超过80%的美国企业家依旧认为他们的企业必然能成功。

专家与风险

系统1影响了人们对自己直觉可信度的判断,这也就意味着,专家们给的建议也会有问题。专家们依赖于他们的个人技能,“反馈和实践”。举个例子,消防员们之所以能迅速得判断火情做出对应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大量的训练,获得了应对各种不同火情的经验。同样的,一位麻醉师要依靠即时的身体机能反馈来保证手术中病人的安全。

不管怎么说,在那些挑战差异巨大、运气决定成功、行动与反馈差距太大的领域,你就不要太相信专家说的话了。那些预测股票价值和政治斗争的人就很容易被归入这一类专家。因为系统1总是引诱专家快速地回答困难的问题。可是哪怕专家的直觉错了,你的系统2也发现不了反常的地方。

当你在做有关于风险和价值的决策时,你特别容易犯糊涂。大多数人是因为受到“损失规避”的影响:获得150元的喜悦并不能抚平失去100元的伤痛。不过金融交易者就没那么容易被系统1和感情影响了。个人还会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当你拥有了一样东西,哪怕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你都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房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房子值更高的价钱。

人们总是误判罕见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做决策时对稀有情况考虑过多,把这些和上面的知识点结合,你就有了做现代保险行业的基础了。你如何看待风险决定了你如何评估风险。举个例子,你对救生舱有0.001%的几率是残次品的反应和对100,000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死亡的反应是不同的,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是一回事。当你把所有的这些倾向都考虑在内,你很难再相信那些基于人都是理性的经济理论了。想要做出好的决策,你要注意你的信息来源,了解信息是怎么构成的,注意它的可信度。

“两个自我”,一种思维

和你思维的两个系统一般,你的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也会影响你的经验质量。“经验自我”是跟着你生活的那部分,“记忆自我”则负责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再决定你未来的路。对于记忆自我来说,幸福是不可累积的,它对一件事的质量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其最后阶段。举个例子,从活得很开心,但只能活到65岁和活得稍微没那么开心,但是可以活到70岁中选,记忆自我会选择活到65岁更开心的选项。

你的记忆自我对你生命的评估是你快乐与否的原因之一。你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我。你的经验自我对你的即时评估是你是否快乐的另一个原因。最后结论也许是冲突的,因为他们负责现实的不同方面。工作待遇和地位并不影响人们每天的心情,而工作环境就对人的心情影响很大。

那些你在意的东西会对你的心情产生暗示作用。一些“积极休闲”,比如说做运动,和朋友游玩能比看电视这类的“消极休闲”更让人放松。你不能无端就换工作或者改变性格,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关注点和休闲的方式。你在意的东西会影响你对幸福的评价,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此时此刻想的东西。”

你的两个自我和你的两个思维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系统2构建了你的记忆自我,但是记忆自我倾向于注重结果和喜欢长期愉悦和短期苦痛的特质则来源于系统1。你的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暗示着你能成为一名哲学家还是政客。当你在面对有关于社会、健康以及经济的问题时,你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根据你做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时是你的记忆自我还是经验自我占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了解这些思维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有助于你认识到经济理论所喜爱的理性的人类是不存在的,我们在面临理财和人生抉择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以便做出更好的选择。清楚思维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在支持政策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毕竟你的思维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你需要规章制度来保护你免受那些故意利用思维弱点行骗的人的伤害。再者个人是很难处理系统1出的错漏的,一个组织就能很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五)

一.系统1和系统2思维:

系统1的思维是快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靠直觉,也就是俗话说的“拍脑袋”,是快速的,未经大脑深思熟虑的。

系统2的思维是慢思维、理性思维,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经过推敲,沉思后得出的思维。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二.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行,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所以,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

如果遇到难题,系统1将求助系统2。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三.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心理现象:

1.启动效应:

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2.曝光效应

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

比如:你如果喜欢一个人,就经常在TA面前出现,慢慢地会增加TA对你的喜欢程度。

3.常态理论

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例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遇见的心理学家”。

4.因果关系: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比如认为只要天气晴朗就会考试成功,其实天气与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

5.确认偏误

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比如当有人问你“**友好吗?”你会想起**的友好,而当问题变成“**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6.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

7.框架效应: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例如: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四.直觉思维带来的缺陷:

1.启发法

启发法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

2.合取谬误:

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

3.回归均值

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某次考试超常发挥以后,之后还是会回到平时的平均水平。

4锚定效应: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比如:商家对某件商品开价高于原价,那你就有可能以高于商品原价的价格买下。

5.效用层叠

媒体为博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

6.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比如:赌博会越赌越输。

7.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比如:买房以后一定会评价自己买的房子有多好。

8.心理账户

比如如果给自己买一盒巧克力要300可能会觉着贵,但是同样的巧克力给女朋友买价格觉着就差不多。

五.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1.引入外部意见:多听外部的信息,参考并作出决策。

2.核查清单。具体可以参考《清单革命》一书的内容,建立各种清单,逐一核对,避免犯无心之过。

3.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六)

终于读完,继《失控》以后,读过最艰难,也最有收获的一本书,过两年再翻出来读一遍。

人大脑系统由两个系统构成,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1简单概括:快速思考系统,抽象现实事物形成很多简单模型,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索引做出反应,对我们应对生活大量涌入事件非常重要,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眼见即为事实、强度匹配和联想一致性等,会产生可预测的偏见和认知错觉,比如锚定效应、回归平均值的预测、过度自信,以及许多其他错觉。

系统二是慢系统,通过系统性训练构建的系统,很懒惰,参与思考决策的频率远低于系统一,关注度提升,对比分析,运用宽框架都能让系统二参与进来。

最后这本书谈到两个自我,延伸到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核心是记忆自我的峰值定律和过程忽略,让人们记住情感最巅峰的时刻,而忽视过程中点滴情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七)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通用


用书香熏染生命,读经典塑造灵魂。比如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就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答案,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是读后感的中心论,这样写一篇读后感就很轻松了。您知道如何才能精准生动地写好一篇读后感吗?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篇1

曾有一只小猎狗因为先天的缺点而被主人忽视。但它没有因为自己先天不足而放弃自我,而是用行动来展示自己。

有句名言说得好:“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有成果的。"有许多困难都是只要去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只要自已勇于实践就会成功。就和小猎狗一样,它几次被驱逐但是永不言弃的它勤奋练习。直到一次别的猎狗无能为力的时候,小猎狗冲向前去帮助主人打败公狼,收获了所有人的称赞。

成长难道不是一个勇敢挑战,坚持练习的过程吗?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报名参加“阅读之星”英语大赛,面对全市的小选手,三页的英语文稿,还要绘声绘色地演出来……我忐忑不安,开始用漫不经心来掩饰内心的焦虑;用磨蹭、懒惰来逃避这场无法预测的“灾难”。我的母亲发觉了,她走过来坚定地对我说:“很多困难、恐惧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你试一试,事情并不是那么难。”在妈妈鼓励和引导下,我一遍一遍地纠正发音,反反复复地背诵文章,不厌其烦地演练,镜子里原来那个拘谨可笑的我也交得自如可爱起来了。

当我像是变魔术一般从口袋里依次拿出种子、小苗花朵、果实,最后再到一粒种子时,我完整地呈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流利地道的英语讲解,淡定从容的表演让我赢得了全场的冠军。

我们有的人先天就不能与普通人一样去学习。既然我们没有像别人天生的疾病,那么请不要成为“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而是不断努力,勇敢的去迎接希望和光明吧!

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篇2

在暑假中的一天,我去了新华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由曹文轩写的书,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名叫《罗圈腿的小猎狗》。

故事中讲了一位猎人养了一群小猎狗,其中有一只小猎狗不会被猎人注意,就连清点狗数的时候也只数到十,所以它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猎狗。每天太阳还没升起就开始练习奔跑、练习跳远、练习跳高。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它经历了一道道难关,一次次挫折!终于在一次捕猎比赛中,跑在猎狗们的前面,当着人们的面打死了一只凶猛的公狼。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猎狗就是小猎狗。

小猎狗多多少少是有些缺陷的,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上的。最初小猎狗很卑微,很敏感,很不受主人的青睐。它以为是自己的微小而被主人忽视的,所以它才跑到了最前面,,可是主人还是没有注意到它。它在主人的心目中没有位置,所以它无论处在多么醒目多么显赫的位置,还是不会受到重视的。但最后它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所有人对它的看法。真相就是事实,事实就是真理。从此,人们一见它,就赞不绝口。这只小猎狗经历了的困难真是太大了!要是我,还没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我真羡慕它,它能坚持下去,我却不能。对于我们来说,这篇作品,把小猎狗的形象刻画的很丰满,可以让人很难忘记。从这个角度说,作品富有感染力。虽然作品不长,但非常富有表现力,尤其是在刻画小猎狗前后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上,笔调非常细腻。结尾很有趣,带有一点嘲讽意味,而又幽默。这篇作品使我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猎狗这种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的精神使我倍受鼓舞。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先天不足,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还不禁让我想起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起初的电灯只能亮几十秒,但他下定决心想要寻找到一种最耐用的材料,在成千上百次的实验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找到了。从此以后,电灯逐渐取代了蜡烛,走进了千家万户,爱迪生也被称为发明大王。

通过这两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对于我们学生,只有更加刻苦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罗圈腿的小猎狗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曹文轩写的《罗圈腿的小猎狗》。这一本书令我感慨万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猎狗那永不放弃,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这个本书主要写的是,一只罗圈腿的小猎狗,由于它被主人一直瞧不起,于是他想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猎狗,可是他跑着跑着,突发奇想想要成为跳得最高的猎狗。于是他十分努力的跳啊跳,终于他跳过了一面高墙,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墙的对面是养鸡场,于是他被主人处罚了。有一天,他又突发奇想,想成为跳的最远的猎狗,尽管其他的猎狗一个劲的笑他傻瓜,于是它一直从河岸上跳到河里。直到有一天,她把正要上岸下蛋的母鸭给吓到了,以至于母鸭把蛋全部都下到了水里。他又被处罚了。直到有一天,猎狗们给村民们表演。这时,一只狼从他们面前大摇大摆的走了过去。他们并没有上前追赶。只有那只罗圈腿的小狗冲了上去。把那一只狼给咬死了,于.是猎人大大的奖赏了它。从那以后,人们人们见到那一只罗圈腿的小狗一定会大大的称赞他,其他的猎狗也走成了罗圈腿。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比如说我们不要像猎人一样,只是因为别人身上有一些缺陷,就对他置之不理,但是我们也要学习猎人那样,那样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精神。我们更不要像其他的猎狗一样,只因为别人的梦想不太实际,就去嘲笑别人。我们还要向小猎狗学习。学习他那永不放弃,从不下命运低头的精神。还要学习他懂得及时展示自我,还有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罗圈腿的小猎狗 (450字)


今天,我阅读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罗圈腿的小猎狗》。从这个故事当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有一个猎人,他有11条猎狗,但是其中有一条小猎狗是罗圈腿,主人很不喜欢它。小猎狗很伤心,它决定要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猎狗,一定要超过自己的影子。它跑啊跑,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上,但它并不灰心。它又发誓,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在小猎狗的前方是一堵高墙,它要跳过去。它使足劲儿,一跳,跃过了高墙,却落入鸡场里,它的主人狠狠地批评了它。它又决定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准备跳过河流,正在它跃起的时候,一群鸭子游来,它的影子把鸭子吓得四下逃窜,小猎狗一惊扑通掉进河中。

这一天是一次狩猎表演,但有一只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下逃走了。罗圈腿的小猎狗看见了,朝狼扑了过去,把狼咬死了。从此,猎人非常喜欢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

这只小猎狗,虽然因为它的罗圈腿而受到猎狗们的嘲笑,但它仍不放弃自己的愿望。只有努力坚持,不放弃,就会成功!我们要学习小猎狗这样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五年级:黄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 :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

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 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 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 眼见即为事实"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 系统2" 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 ,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 和系统2 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 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All in all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三)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长腿邮递员和山雀》读后感300字


春节的时候我在大姨家读了一本书,书名是长腿邮递员和山雀,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长腿邮递员每天跑到九恋峰的一个村庄给孩子们送去远方的亲人们给他们的信,并把他们的信寄给远方的亲人的故事。

我用了大概一天半的时间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记得书里讲到一次他走一个名叫滚石路的可怕的路时,连鸟儿和野兽也帮他快速找到村庄,并带回孩子们的信和大人们托他从城里带回的东西。还有一回,他不小心掉进水潭里,守护水潭的大鱼救了他的命,后来当大鱼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又反过来救了大鱼的命。

读完了这本书,我在想这个长腿邮递员真的很善良,因为有那么多人和动物喜欢他。我们小孩子也要向这个长腿的邮递员学习,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读《鹿的角和腿》有感200字


一只鹿在河边喝水时看到自己的身影。自言自语的说:“看我的角是多么的美丽,就是腿太细了,要是我有狮子那样粗的腿就好了。”忽然一头狮子跑来要吃它。但是鹿有灵活的细腿飞快地跑到很远的地方,角却被树枝绊住了,鹿怎么也挣扎不开,狮子追上来捉住了它。

任何事都有它的两个方面。小鹿在遭到狮子的追捕时,是难看的细腿帮了它,却被美丽的角葬送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自己的漂亮外表骄傲,也不要为自己的缺点自卑而伤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一:思考 快与慢 读后感

《思 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 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 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 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 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 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 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1.启动效应。 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 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 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 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 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 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 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观点,避免一人主导的情况。 第二部分要谈的是有关“启发法与偏见”。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 不应当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该关注其未来走向,很多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机缘而已。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效应是1.“锚定效应”,指的 是人们会受到参考数字的影响,不管这个数字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有关还是无关。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 锚定效应。生活中在购物的时候讨价还价策略可以参考锚定效应。其实原理和《怪诞行为学》中开篇讲的经济学人杂志征订案例原理略同(这个案例也挺有意思,推 荐阅读)。2.可得性启发偏见。文中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似乎在情侣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但是大多 数人就和我一样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犯可得性启发偏见,所以就是我们说的固执和偏执。3.情绪启发式偏见,即将简单问题的答案当作较难问题的答案。在现实很 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做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4.当典型性出现时我们容易忽略基础比 率。5.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相关度不高,

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主要在描述经验自 我和回忆自我的不同表现。具体地说,比如你在旅行时,不停地拍照,那么就是在创造更多的回忆自我,就是有关于这次旅行的记忆,而放下相机仅仅是去欣赏和感 受旅途的风景,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强调感受当下。另外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对于一次旅行或者经历的评价高低往往取决于这次经历的峰值和结束时。就是 说,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被忽视。那么这时候问大家对最后一次旅行的记忆你会想起哪些呢。我会想到厦门的晚上坐在沙滩上听海的声音,那是那次旅行的 最快乐的时光应该算是峰值吧,然后回来的时候只记得依依不舍感叹时光太快啊,总体评价应该会参考这两个点得分。又想 到内蒙之行,最开心的是在大草原的夜晚抬头即可摘北斗七星的既视感,那种视觉冲击,还有在那个已经叫不上来名字的河边的风景,高处眺望,各种撒欢,最后一 天回来时还看到了彩虹,种种真的很美好啊。这样说来,当时还为没有准备好几身衣服拍照还略不开心,现在想想没有怎么拍照恰恰增加了经验自我的感受。这里作 者提出,增加经验自我使人更幸福。关于这两个自我延伸下去作者提出,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回忆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是不是这样。

还有两张是关于“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以及“选择与风险”,是否很想了解一下,这两部分对于洞察决策与选择大有裨益

篇二:读《思考快与慢》

你是怎么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

——贾健鹏 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

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 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

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

事。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

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0.1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0.1元。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1.05元,而球是0.05元。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敏感。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描述,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老王最有可能的职业是什么?农民?司机?售货员?会计?医生或者图书管理员?实际上,这段典型描述会启动系统1根据“相似性”“代表性”“典型性”等展开联想和启发。而如果,我们采用系统2来考虑的话,考虑这些职业中在社会人口的分布的基础概率,会得到比通过系统1的“相似性”推理得到的答案最为准确。

这两种思考模式也就是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

预知、富有逻辑, 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但是,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的快与慢,实际上卡尼曼想带给大家的是有关决策的效用和价值,是分别由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所构成。正如非常饿的时候去点菜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因为在上到第5道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决策是一个错误。所以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体验价值对与结果直接相关的决策价值的影响,尽可能地用机械的框架来程序化或者量化我们的决策。 抛开作为人的独立个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和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以基准概率为基础的行为识别和数据挖掘分析,给出更好的决策建议。这一切,正在被证明着,现如今的营销传播领域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真实实的。《思考,快与慢》,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会帮助我们理解和判断众多的风险事件,帮助我们规避某些偏见,最终也将会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的自己。

篇三: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

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 :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

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 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

为事实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 系统2 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 ,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 和系统2 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 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All in all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三)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我和小素》读后感


杨若溪是武汉的一名初三女生,妈妈是一名护士长,爸爸是一名工程师。青春期少女装上强势妈妈,使母女之间的关系急速升温!但因为有外婆的爱、爸爸的理解以及“闺蜜”小素的陪伴,若溪每天都过的有滋有味。若溪和小素相约考同一所高中,梦想着一起从事绘画工作,一起去西藏的大草原,坐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画湖泊,画天空,画草原……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一切,外婆因感染而去世,小素一家也接二连三的“中招”。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若溪的鼓励下,小素终于从爸妈去世的悲恸中走了出来,重获新生……

2020年,庚子鼠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举国上下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心惶惶。我们全部居家隔离,整天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我们每天关注新闻,一串串上升的数字多么令人揪心。无数英雄,披挂上阵,勇战病毒,他们不顾及自己的安危,为我们换取安宁的生活。和小素相比,我其实是幸福多了。

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了,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可以去书店尽情阅读,可以去游泳馆自由游泳……这完全是因为祖国妈妈的强大,祖国人民的强大。我祝福小素以及跟小素有同样遭遇的人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坚强生活下去。

读完这本书,加上经历这次疫情,我学会了要坚强,懂得了体谅与换位思考,知道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的重要性。我相信若溪和小素跟我一样,也获得精神与心灵的飞速成长。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

《莫小奇和贝小贝1》读后感


《莫小奇和贝小贝1》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是商晓娜姐姐写的。她写的书非常多。有《一年级的小豌豆》,《绝佳拍档》,《我们班的博客》等等。其中的《莫小奇和贝小贝1》是我爱看的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莫小奇和贝小贝,她们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在学校里探险,期中考试的趣事,给小狗盖被子……。我想,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莫小奇和贝小贝每天的经历不正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写照吗?高年级的同学看了这本书,会回忆自己在低年级时的趣事;大人看了,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的样子。

书中的文字很幽默。如第九章,贝小贝想要一个新同桌,但是今天他的想法转移了,他要当一名旅行家。把姑姑送给他的拉杆包故意在地上拉出声音。同学们很羡慕他的包,他很得意,不过,他不喜欢别人说她的包是书包,因为他想当旅行家。从此以后他就很骄傲的在别人跟前展示她的包。没多久同学们就不喜欢他这样了,想想这些情景不就是我们平常出现的一些情景吗。真有意思!

这本是我说使我懂得童年是多门的珍贵。伴我一生。快乐成长!

快与慢的读后感模板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快与慢的读后感模板”,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1

峰终效应:一个人对一个东西,痛苦程度的评价,最重要,是看他峰值和结束时的感受。

也叫过程忽略。比如说看电影的时候,如果结局很烂,你就会觉得这部电影很不值得。或者当你谈恋爱,最后面临分手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人就是个渣男,你会对你的这段恋情,做出非常低的评价。

大脑喜欢自动驾驶,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一点。例如在面试的时候,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没有通过的普遍都在上午11点和下午五点左右,因为那个时候面试管都很累了,懒得调动大脑去思考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能力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用启发式问题,替换简单问题「偏见」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启发式的问题:你今天的心情怎样?心情好就是满意,反之。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复杂性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你就会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看那个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赚什么钱。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2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鉴赏3000字:

01、在知乎上曾经看到无数个类似的问题: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我工作三年之后要怎样找到突破空间?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决策?

这些问题困扰过很多很多的人。其实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和选择,而每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复杂的。如果你想在做决策中更加准确,除了知道分析问题,还得分析人类思考系统是怎么做出判断的,我们容易陷入什么样的判断误区?

《思考,快与慢》则非常专业的告诉了我们很多思考真相。这本书曾在2011年上榜《纽约时报》,横扫全球各大畅销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足以可见其影响力了。而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尔曼是谁?他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的研究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哈佛评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这本书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分析大脑两个系统到底是怎么做出决策的,并提及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学概念,提升了自我认知。

02、人类大脑两大系统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

系统1是快思考,无意识,往往是我们所说的直觉;而系统2则是慢思考,有意识,会帮助我们做更复杂的决定。但是呢,卡尔曼说,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很多时候会采纳系统1的判断结果。为了说明这两个系统,作者做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鸡有4条腿”、“鸡有3条腿”,你可能都知道上面两句话都是错的,但是判断前者会比后者费劲。为什么?由于“鸡有4条腿”会让你想象到许多动物都有4条腿这一事实,同时会想到超市也销售4只一包的袋装鸡腿。由于系统1的存在,系统2的懒惰,人类往往会发生一种非理性认知偏差,有些直觉是错觉。据此,书中提及很多概念和案例,其中有三个非常值得分享:一是锚定效应,二是前景理论,三是框架效应。

03、锚定效应

两组受试者要在5秒内计算下列试题:

A组:1×2×3×4×5×6×7×8=?

B组:8×7×6×5×4×3×2×1=?

因没有足够时间计算,只能尝试估计答案。A组的估计是512;B组的估计是2250。正确答案是4032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组最初的数字不同,分别是1和8。换成专业的话来说,就是A组和B组的锚点不同。卡尔曼又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一个小组选了10,一个小组选了65.(10意味着10%,65意味着65%)接着,实验者可以得到提示,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读后感m.DuhOugAn.cOm实验结果是,选10的小组估值25%,选65的小组估值45.%实验结果说明,他们对最开始选择的那个数字有着强烈的印象,在做判断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锚定效应十分顽固,所谓顽固,就是你就算知道这个事实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

前景理论

首先先看以下的两个选择:

A:肯定会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C:必定损失900美元;

D:9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

第一个问题中,大多数人选择A,面对收益时,人们规避风险。第二个选择中,大多数人选择D,面对损失时,人们偏爱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在得失面前风险偏好不同,哪怕价值对等。

“框架效应”

来看两个问题:

你花100元买了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丢了,你还会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会。如果你到电影院买电影票,发现用来买票的100元现金丢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宝,你会买票吗?大部人的答案是,会。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的学问。

人们会把电影票是存入“表演帐户”,丢了电影票,再买票就是损失,因此选择放弃。而丢掉的钱会计入“一般帐户”,不会影响“娱乐帐户”,因此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事实上,这就是两种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觉,直接带来的不同决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别说要跳出来看问题。其实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30多种,因为正如序言所说,希望这本书可以丰富人们交谈的词汇,在谈论公司的决策或者是别人的投资时,就能派上用场。所以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原来都可以归成一些专业的词汇,同时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合来看,这本书就解决两个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二是在焦虑感越来越强的时代怎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

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如果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那么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注意锚定效应

工作时也要尽可能绕开锚定效应。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你要做一个采购计划,那么在决定前,你会考虑公司的业务现状是否应该采购新设备,考虑客户方对你的产品的实际需求量等,与此同时,你的一位老朋友,凭借他的体会力劝你取消采购计划。

你有三个“信息”可参考,这时你会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别忙着做出决定,因为上面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进而让你掉进陷阱。

学会跳出框架看问题

对于上面所说的丢电影票和丢钱的案例,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框架。但归根到底就是无论她损失什么,相关事实就是她在打开钱包前损失了100元。作者说,当你丢了一张电影票时,犹豫是否应该买多一张票,那么请你问问自己,如果你丢了同等价值的钱,你会不会买票?如果会,请再去买票。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分析。

如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大家会觉得一本讲思维讲决策的书为什么会提及这个生活幸福感的问题,但这就是卡尼曼的与众不同——能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怎么可能不关注到人类文明最关键的问题?

钱不是提高幸福感的唯一

极度贫困会增强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总体来讲却不能提高幸福感。所以为什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世界级的富豪,在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去做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站在了人类文明更高层面悟到了一个道理——收入到了某个值,就不会给生活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而使命和责任让他们有了更高的生命层次,慈善则是一个表现形式。

幸福感取决于自身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快乐、幸福的事情上时,我们会感到很幸福;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悲伤、痛苦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感觉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不幸。

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时间,让自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你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

人类非理性大脑系统1的特征经常会让我们决策错误,理性系统2又经常偷懒,是不是觉得很揪心?

但其实从长远来看,系统1既是错误和偏见的起源,更是大多数正确做法的起源,我们的系统1也是可以被训练得越来越正确,那么我们的决策出错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作者:陈嘉敏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3

思考,快与慢

20xx-06-05DanielKahneman

要点

当你在思考时,你的大脑会采用两个认知系统。

“系统1”运作简单不费力,并且会无意识地运作。它会根据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地做出判断。

“系统2”运作起来就相对费力了,它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两个系统不断相互交流,但过程并不一定顺利。

人们喜欢从复杂的现实中总结出简单的规律。他们会从随机事件中找原因,倾向于考虑少数情况,过度重视自己的经验。

“后视偏差”会使你会歪曲事实,篡改记忆,以使得过去的信息符合新信息的逻辑。

“损失规避”和“禀赋效应”会影响你对价值和风险的评估。

你的“两个自我”对你的经验评估各不相同。

你的“经验自我”过着你的生活;你的“记忆自我”评估你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并决定你的未来。

这两个相对的系统和自我与经济学中的理性行为准则不符。

总结

你的“两个系统”代表着什么

当你思考的时候,你的思维会采用两个系统去分析问题。

第一个系统是“系统1”,它负责读取情感信息和掌控你的潜意识技能,比如说驾驶。在一些基础的事情上,系统1会主宰你的思维。比如说听到噪声时你会看向声音传出来的方向,看到恐怖的图像时你的表情会扭曲。系统1会无意识地,迅速地给你提供事情的相关信息(包括刻板的印象)。

与之相对,我们还有“系统2”,它会在你注重某个特定细节时运作,比如说你在做高考数学最后一道题的时候。系统2需要你不停地付出精力,如果你想从人群中找到一个人,你就得一直找。系统2的思考更慢,但我们需要这种有条理、逻辑清晰的思维。

比起系统1,人们更加重视系统2的思考结果,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思考的过程涉及一个“劳动分工”的问题,在你思考的时候,两个系统其实一直在互相作用。通常情况下,你都会用系统1迅速高效地处理事情。分析任务时你会用到系统2,但是当你累了或者分心了,你可能不知不觉就切回到系统1了。如果你曾经看到过幻觉,那你就已经体验过两个系统打架的感觉了。

二元性和合作

使用哪个系统以及如何思考主要取决于你做这件事有多努力。如果你在做简单的事情,比如说在熟悉的小路上漫步,那么你在使用系统1的同时还有许多认知空间可以使用。如果你不想漫步转而开始跑步了,系统2就来督促你坚持跑下去了。这时候再问你一道心算题目,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因为你的大脑无法承受额外的负担。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系统2激烈运作会降低人体的葡萄糖水平。如果你的系统2很繁忙,你的思考很有可能就会落入俗套,容易被诱惑,考虑问题也不再深入。

系统1喜欢直接跳到最终答案,所以在你面对挑战时,假如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哪怕之后的信息证明了那是个错误的方法,系统1也还是会选择它。系统1表现出很激烈的“联想激活”,看到两个词,或者是一个词和一张图片,你的思想就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只要一些信息碎片,系统1就能编织出一个故事来。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启动效应”,当你看到“香蕉”和“呕吐”两个词,你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使你呕吐的瞬时联想。同样的,当你先看到“水果”这个词,再让你填__瓜的时候,你更可能联想到西瓜而不是南瓜。

如果你想说服人们,你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下系统1的偏好,记住以下几点:报告里的字体加粗,宣传语要朗朗上口,公司名更要简单易记。系统1还负责维护和组建人的世界观,它喜欢统一性。如果你看见一个戴着绿帽子的人站在某个地方,第二次你又在那个地方附近看见了戴绿帽子的人,系统1就会认为那个地方都是些戴绿帽子的人。

找意义,犯错误

系统1喜欢一个万物皆有联系,充满意义的世界。所以就算你在处理毫不相关的两件事,系统1都会觉得它们是有联系的。系统1会硬要找出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样的,哪怕你只是在观察一小部分数据,系统1也会认为你已经掌握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所谓的“眼见为实”会严重地影响你的判断。举个例子,哪怕你只知道一个人的相貌,系统1也会帮你脑补完所有的未知信息,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光环效应”。就好像你见到一个帅气的运动员,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那个运动员技术也一定很高超。

系统1还会产生“锚定效应”,不管两个信息是否相关,你都会无意识地把你接收到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让你估计非洲有多少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之前先提起数字10或者65,提起65的情况下给出的答案要比提起10的多。系统2会加深你的错误,它会不停地找证据证明你是对的。系统2不会怀疑系统1给出的结论,它甚至可以说是系统1的“代言人”,对系统1的结论给予解释。

我们天性喜欢注意信息本身而不是它的相关信息,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人们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形成恐惧和计划将来。比如说新闻总是报道一些突发的、不常见的事故,而不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哮喘一类的。这些新闻报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人们总是无法对自己的健康风险做出精确的评估。

“均值回归”指随着时间,所有事物都会趋向平均。当人们没能意识到均值回归的时候,也会做出错误的推理。人们会在随机事件中找因果关系。比如说一位篮球运动员在他进入联盟的第一年表现非常好,但在第二年的时候他的状态有所下滑,篮球迷们更多的会去找外界因素来分析他状态不佳的原因。但事实上,那位运动员可能只是在第一年的时候运气比较好而已。

歪曲事实与盲目乐观

比起那些理论上的、有争议的、模糊的概念,人们更喜欢直白的、易理解的,互相联系的概念。人们从强调个人美德或者技能的故事中提取意义,却忽视运气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你会倾向于关注那些少数的成功案例而对无数的失败例子视而不见。根据“后视偏差”,你会歪曲事实,篡改你的记忆,使得过去的信息符合新信息的逻辑。而在讲述一些你有参与其中的故事时,你会倾向于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你也会对你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判断。这些都是你盲目乐观的原因。

这种普遍的盲目乐观实际上对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乐观,所以企业家和发明家才会无惧失败的高风险,不停地开展新事业。哪怕知道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能撑到第五个年头,超过80%的美国企业家依旧认为他们的企业必然能成功。

专家与风险

系统1影响了人们对自己直觉可信度的判断,这也就意味着,专家们给的建议也会有问题。专家们依赖于他们的个人技能,“反馈和实践”。举个例子,消防员们之所以能迅速得判断火情做出对应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大量的训练,获得了应对各种不同火情的经验。同样的,一位麻醉师要依靠即时的身体机能反馈来保证手术中病人的安全。

不管怎么说,在那些挑战差异巨大、运气决定成功、行动与反馈差距太大的领域,你就不要太相信专家说的话了。那些预测股票价值和政治斗争的人就很容易被归入这一类专家。因为系统1总是引诱专家快速地回答困难的问题。可是哪怕专家的直觉错了,你的系统2也发现不了反常的地方。

当你在做有关于风险和价值的决策时,你特别容易犯糊涂。大多数人是因为受到“损失规避”的影响:获得150元的喜悦并不能抚平失去100元的伤痛。不过金融交易者就没那么容易被系统1和感情影响了。个人还会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当你拥有了一样东西,哪怕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你都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房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房子值更高的价钱。

人们总是误判罕见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做决策时对稀有情况考虑过多,把这些和上面的知识点结合,你就有了做现代保险行业的基础了。你如何看待风险决定了你如何评估风险。举个例子,你对救生舱有0.001%的几率是残次品的反应和对100,000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死亡的反应是不同的,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是一回事。当你把所有的这些倾向都考虑在内,你很难再相信那些基于人都是理性的经济理论了。想要做出好的决策,你要注意你的信息来源,了解信息是怎么构成的,注意它的可信度。

“两个自我”,一种思维

和你思维的两个系统一般,你的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也会影响你的经验质量。“经验自我”是跟着你生活的那部分,“记忆自我”则负责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再决定你未来的路。对于记忆自我来说,幸福是不可累积的,它对一件事的质量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其最后阶段。举个例子,从活得很开心,但只能活到65岁和活得稍微没那么开心,但是可以活到70岁中选,记忆自我会选择活到65岁更开心的选项。

你的记忆自我对你生命的评估是你快乐与否的原因之一。你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我。你的经验自我对你的即时评估是你是否快乐的另一个原因。最后结论也许是冲突的,因为他们负责现实的不同方面。工作待遇和地位并不影响人们每天的心情,而工作环境就对人的心情影响很大。

那些你在意的东西会对你的心情产生暗示作用。一些“积极休闲”,比如说做运动,和朋友游玩能比看电视这类的“消极休闲”更让人放松。你不能无端就换工作或者改变性格,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关注点和休闲的方式。你在意的东西会影响你对幸福的评价,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此时此刻想的东西。”

你的两个自我和你的两个思维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系统2构建了你的记忆自我,但是记忆自我倾向于注重结果和喜欢长期愉悦和短期苦痛的特质则来源于系统1。你的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暗示着你能成为一名哲学家还是政客。当你在面对有关于社会、健康以及经济的问题时,你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根据你做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时是你的记忆自我还是经验自我占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了解这些思维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有助于你认识到经济理论所喜爱的理性的人类是不存在的,我们在面临理财和人生抉择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以便做出更好的选择。清楚思维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在支持政策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毕竟你的思维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你需要规章制度来保护你免受那些故意利用思维弱点行骗的人的伤害。再者个人是很难处理系统1出的错漏的,一个组织就能很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4

来看两个问题:

你花100元买了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丢了,你还会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会。如果你到电影院买电影票,发现用来买票的100元现金丢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宝,你会买票吗?大部人的答案是,会。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的学问。

人们会把电影票是存入“表演帐户”,丢了电影票,再买票就是损失,因此选择放弃。而丢掉的钱会计入“一般帐户”,不会影响“娱乐帐户”,因此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事实上,这就是两种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觉,直接带来的不同决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别说要跳出来看问题。其实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30多种,因为正如序言所说,希望这本书可以丰富人们交谈的词汇,在谈论公司的决策或者是别人的投资时,就能派上用场。所以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原来都可以归成一些专业的词汇,同时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合来看,这本书就解决两个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二是在焦虑感越来越强的时代怎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5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6

时隔半年,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因为内容的复杂以及翻译的蹩脚,导致这本书读起来相当费力,所以中途曾经放弃了好几次,最终在疫情期间终于有时间窝在家里静下心来将这硬骨头啃下来。

当我怀着崇敬之情翻开豆瓣书评的时候,竟然看到不少喷此书的人。当然翻译是一个问题,但一个电影名都翻译不好的年代,我们还奢望什么呢,至少以我的智商,虽然比较费劲,但还是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这种晦涩的读物翻译难度确实不小,不过再看看国外其他经典国内的翻译情况……如果真的要求那么高,那就去看原版吧。其次书中的内容确实很难去理解,用作者的理论就是全程需要系统2的参与,对注意力要求如此之高的动作怪不得我会中途放弃好几次。

从小我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本性却有着一股离经叛道的味道。小时候听老师家长的话好好学习,结果发现学到的知识根本没什么用,于是上了大学之后慢慢地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以至于现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果我早点接触到这本书里的内容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这本书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书本的知识理性的假设太多了,但是真实的世界却大相径庭。人会受到情绪、偏见、错觉的影响,而不会做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做出的决策。离开学校进入到社会以来,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屡屡碰壁,不得不说与以上现象有关系。

我不想挨个总结书中的每个重点,因为我觉得除了我没看懂的,全书基本上都是重点。至于有些书评中说的只介绍了各种现象,没有给出解决方法的说法,有点暴露智商。首先全书的每章后面都有建议,虽然自言自语式的,其次如果想要每本书给你提供解决方法,那人生也太简单了,不然你以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以及全球的经济学家都是傻子吗?

说到诺贝尔,这也是我读的第一部诺贝尔奖得主的著作。其实第一次接触到还是因为理查德塞勒获奖和李世民教授的讲座,之后慢慢得接触了很多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和著作,慢慢对其产生的兴趣。我认为行为经济学才是平民的经济学,是对普通人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最有用的学问,而通过本书我也了解到它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也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涉及了很多学科的概念: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概率论等等,要完全掌握确实不易,但是就像芒格说的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才是获得成功关键,通过这本书我打开了很多领域的大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慢慢去探索吧。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7

5500字

间隔时间太长了,第一遍记录用。

第二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如果达成同一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个。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

第三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但我认为,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成为法则。

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成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结论即为,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控制行为和思想是系统2的任务之一。

自我损耗会使人丧失一部分动力。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都要多,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第四章: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概念的激活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部分向外逐渐扩展开来的。

“老人”-自身步伐变慢

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他可以将当下的情形与新近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再结合对近期的各种预期考虑,对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做出心照不宣的解释

第五章: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认知放松:犯法的体验,清楚的示范,预知的想法,好心情(原因)

导致你的想法相对随意,肤浅。

而当你感到紧张时,你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很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力会下降。

什么样的信息更让人信服?

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曝光效应:关注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之间的关系。(如果了解到这个刺激物是无害的,最初的谨慎也会逐渐消失)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好心情、直觉、创造力、轻信以及对系统1不断增强的依赖性形成了一个关联群集。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加,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错误

第六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外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这种因果关系关系并不依存于理性思维,它们是系统1的产物。

我们生来就具有区分自然性和意向性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也解释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食物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

第七章:字母B和数字13

“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忘乎所以,最喜欢做的事是仓促下结论”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有系统2参加时候,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有时很忙,总会擅离职守。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喜爱或者讨厌一个人就会喜爱或者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光环效应。

避免光环效应:消除错误的关联!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得最有用的信息,应该设法让他们来源相互独立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做决定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它不会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人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加快思考速度的原因,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弄清一个复杂领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义的:

过于自信:每个人对自身想法的自信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亲眼所见的事情的讲述效果,即使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看到也没有关系。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比率忽略:

第八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高达70%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九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启发式问题给每个有难度的目标问题都准备了一个现成的答案。

立体启发法:

约会问题的先后:替代作用。

情感启发法: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系统2具有主动搜寻记忆的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和决策功能。系统2具有最高决策的地位,并有能力抵制系统1的建议,它使事情放缓,开始进行逻辑分析。自我批评是系统2的功能之一。但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他搜寻的信息和论据多半局限于已有看法一致的信息,并不着意对其进行审核。

第二部分启发性与偏见

第十章: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相信小样本能反映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这一强烈偏见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许多研究人员过于相信通过有限的几次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一现象与光环效应紧密相连。

对随机事件做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可能比现实中更有把握。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世界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第十一章: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锚定有一种形式,即它是在进行刻意调整时发生的,这也是系统2的一种运行模式。还有一种是由启发效应产生的锚定,是系统1的一种自主显示模式。

对锚定值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按照要求一听到锚定值就摇头的人仿佛对此有些排斥,他们会离锚定值更远。

暗示是一种锚定效应

此前我们就知道任何启发都会唤起与之相应的信息。暗示和锚定效应都通过相同的系统1的自主运行得到了解释。尽管当时并不知道如何证实这一观点,但我对锚定效应和暗示之间存在联系这一直觉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

锚定效应在某些情形下也是合理的。毕竟,那些被问到难题的人肯定也会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的,况且锚定值也是貌似合理的救命稻草

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随机锚定效应还会使我们更加了解系统1和系统2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利用判断与选择的案例来研究锚定效应,而判断与选择最终总是由系统2完成的。但是,系统2对从记忆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加工,并由系统1进行自主的、无意识的运行,因此很容易受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某种信息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锚定效应也以相似的方式威胁着你。你总能意识到锚定,甚至会它格外关注,但你不知道它是如何引导和限制你的思考的,因为你不能想象如果锚定改变你会如何思考的。但是,你应该假设任何一个公开谈判时的数字都对你锚定效应,如果概率大,你应该抵制(你的系统2)该效应。

第十二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过程。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个飞机相撞事件,他现在更愿意坐火车”

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会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不大关注。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参与其中,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跟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到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程度更大。

第十三章:焦虑情绪和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和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人们想到不同的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形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他们发现受试者对该技术的优势和风险估测值存在比较大的负相关性。当人们青睐某种技术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此项技术更有优势、风险更小。

“感性细节掌控大局”

如何避免小概率风险事件演变成公众危机?

效用层叠:这部分注意力在过分过量的信息后会变成激愤和焦虑。

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注重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第十四章:猜一下汤姆的专业

贝叶斯定理:基础比率应该与证据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接近假设。

第十五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合取谬误: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

人对更详细,更丰富的描述做出的概率判断更高,这一点有违逻辑。

合取谬误是因为对概率的误解,为阻止可能会出现的异议,我们设计了一个需要作出概率判断的问题。

关注弱点在政治辩论中也很常见。

第十六章: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对两种基础比率,人们往往会更容易考虑因果关系基础比例,因为人们更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情境会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别人的存在削弱我最初的责任感。

当学生惊讶于个体案例时,例如知道两个友好的人对求救的人袖手旁观的时候,他们会立刻归纳并推断出帮助他人似乎比自己想象的更困难:受试者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而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

第十七章:所有表现都将会回归平均值

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通常违背常理。因为当别人取悦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对她好,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也会对她产生厌恶之情。然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因为对别人友好而受到惩罚,因为举止无礼而得到嘉奖。

一般来说,人们会因为过度自信或者人们对其期望过高的压力造成自身表现不佳。

第十八章: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加恰当有效?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十九章:知道的错觉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而且合乎逻辑的解释。

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就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又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而忽视了运气队最终结局的影响。因为每一个重要决策都有好的结果,上述故事堪称一个毫无瑕疵的语言,但坏运气本来就极有可能扰乱这些成功的步伐。光环效应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即给该故事主角戴上不可战胜的光环。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受试者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说到的往往都是现在的观点,这体现出了替代理论,而很多人无法相信她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的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很难在事后评论人们是否严格依照标准运作过程来行事,因此那些希望自己的决定能经受起后见之明考察的决策制定者只好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真的存在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么?

分析成功和比较成功企业之间的区别,往往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没什么用。

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

第二十章: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是准确性的暗示。短期内的走向容易预测。

第二十一章: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为了避免光环效应,你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特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打分,之后才能测试下一个。不要越过某个特性去测其他项目。

第二十三章:努力养成采取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第二十四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

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的时候,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而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分自信。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人们判断时鼓励他们考虑相互竞争的假设他们过度自信的程度。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他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

第四部分选择与风险

第二十五章事关财富和风险的选择

理论诱导的盲区: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找到其错误。如果你碰到一个似乎和这个模式不相符的例子,就会认为肯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你自己没有发现这个解释而已。

第二十六章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评估与一个中性参考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视为“适应水平”。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很适用的。在漆黑的房间里,即使灯光再微弱,效果也会很明显。第三个原则是损失厌恶,人们认为“亏”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复制SWEETFISH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8

1: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

2:不幸的是,她总是喜欢凭直觉随口就说,也许连表达感谢都词不达意吧,弱弱的系统2啊

3: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这真是条很好的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可能有回报。

4: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5: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6:锚定效应: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

7: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该牢记这一点。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8:记住这条规则: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9: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10: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

11: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12: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13: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14:她将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她愿意继续、不想停止的活动上,很少将时间用在不想做的事情上。更重要的是,人生苦短,所以她也没将时间花在自己不在乎的事情上

15:在像茶花女的歌剧和对简的生活判断的故事中,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都经不起推敲。以某个生命的最后时刻来评估整个生命,或在判断哪种生命更为理想时,完全忽略其过程都是没有道理的。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9

一.系统1和系统2思维:

系统1的思维是快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靠直觉,也就是俗话说的“拍脑袋”,是快速的,未经大脑深思熟虑的。

系统2的思维是慢思维、理性思维,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经过推敲,沉思后得出的思维。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二.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行,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所以,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

如果遇到难题,系统1将求助系统2。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三.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心理现象:

1.启动效应:

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2.曝光效应

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

比如:你如果喜欢一个人,就经常在TA面前出现,慢慢地会增加TA对你的喜欢程度。

3.常态理论

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例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遇见的心理学家”。

4.因果关系: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比如认为只要天气晴朗就会考试成功,其实天气与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

5.确认偏误

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比如当有人问你“**友好吗?”你会想起**的友好,而当问题变成“**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6.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

7.框架效应: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例如: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四.直觉思维带来的缺陷:

1.启发法

启发法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

2.合取谬误:

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

3.回归均值

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某次考试超常发挥以后,之后还是会回到平时的平均水平。

4锚定效应: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比如:商家对某件商品开价高于原价,那你就有可能以高于商品原价的价格买下。

5.效用层叠

媒体为博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

6.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比如:赌博会越赌越输。

7.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比如:买房以后一定会评价自己买的房子有多好。

8.心理账户

比如如果给自己买一盒巧克力要300可能会觉着贵,但是同样的巧克力给女朋友买价格觉着就差不多。

五.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1.引入外部意见:多听外部的信息,参考并作出决策。

2.核查清单。具体可以参考《清单革命》一书的内容,建立各种清单,逐一核对,避免犯无心之过。

3.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10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十九章 知道的错觉

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

替代理论,当人们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说的往往就是现在的观点,而且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的标准。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

第二十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主管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专家犯错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刺猬与狐狸

刺猬对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一套理论,他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它们尤其不愿承认错误。对于刺猬来说,错误的预测常常是由于时机不佳或就差一点儿。

而狐狸却相反,他们是更复杂的思想者。他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进程。狐狸认识到,很多不同的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

第二十一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专家的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其中一个原因是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复杂化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响的,但十有八九会降低其正确性,将这些特征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要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第二十二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那么怎样评估直觉判断的有效性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 1)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2)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景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不幸的是,联想机制同样会产生主观的强迫性错觉。

第二十三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规划谬误是指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因此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

第二十四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规划谬误只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意,也可能带来风险。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大型企业的财务主管对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一无所知,他们估测的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接近零。真正糟糕的消息是,这些财务总监似乎并不知道它们的预测是没有价值的。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竞争忽略也导致众多竞争者进入市场。

过度自信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会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使估测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

事前验尸,一个用于预防过度自信的方法,流程很简单: 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以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11

思考快慢,认识自己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怎么说呢,在读的过程中人名间隔号错的有点多,而且还有书中举的例子说好的如图呢,结果图没了,部分图片缺失,看着例子辅助于系统1、系统2进行联想思考,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所谓系统1、2是两个虚拟人物分别是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系统2进行的是慢思考,能监督系统1的运作,并在其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尽可能地占据控制地位。两个物种分别是活在理论世界的虚拟经济人以及活在现实世界的人类。

系统1的意义构建体系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中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且更富逻辑性。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来加以强化。

我们无法自然地凭直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是启发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慢思考。

本书中是结合了思想、心理和经济进行诠释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差异,增强对自己的了解。

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优点,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光环效应又称“光晕效应”也称“名人效应”如拍找明星拍广告,明星拍的广告更能吸粉去购买。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禀赋效应。如“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锚定效应。如“你的左腿现在是否微微麻木了”这个问题常会使相当多的人回答说他们的左腿确实感到有些异样。这是暗示锚定效应。

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框架效应。如“购买彩票有50%机会赢得50元和有50%机会输掉40元”人们不愿冒死更多人的风险,只愿选择最保守、安全的方法。

这本书从理论上证明了: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对于重要和复杂的事情,轻信直觉往往是危险的,也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写题时对于答案不是很确定,我会那么相信自己的直觉,纠结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填写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答案,概率也就一半对一半。直觉并不是那么的靠谱。还是要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是要建立在客观事实上。

想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怪圈,而且漩涡有点深,每次当我想跳出那个思维,最后又回到了那个思维上,换了种方式思考——逆向思维。当一个事物行不通时,来点“虾”,最后会串回到一个点上。

尽力避免眼见即为事实的影响,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

学会慢思考,理性对待,跳出思维误区。

快与慢的读后感 篇12

思考快与慢看了三分之一,全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系统1与系统2的相互影响以及工作的原理。这其中内容主要包含两点第一,系统一属于直觉性思维,这个思维。多半都是之前你所经历的延续,第二、系统二属于监督与矫正系统一的跟踪系统。它的工作方式是懒惰的,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受自我控制注意力、任务的转换速度以及任务的时间限制。这三点影响。

在系统二工作的过程当中,惰性思维是正常的,因为人不是机器。想要生存势必要把系统一的最省力法则发挥到最大程度。在克服惰性思维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自我损耗。当人饥饿的状态下,克制与监督自己的想法效率是最低的,也从侧面验证了,在全天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系统二的使用方式。

最后从联想方面总结了,思维的直觉系统,因果联系,启动效应等。里面的几个重点是值得思考的,第一个是,由联想引发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第一个是认知放松过程的表达与说服方式,以及创新能力。

第二章,与第三章部分,主要讲解常见的思维偏见。这种偏见是如何对生活以及决策产生的影响。主要分为,第一部分,样本数据的剖析。第二部分,锚定效应的应用……未完待续。看次本书执行任务过程当中,效率很明显违背了系统2的工作方式。看的太慢了,提升速度了要。以此共勉

相信《大毛和小快腿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励志小故事和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