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着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着,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阅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所感悟,现列出一二,以供驱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一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也都知道,但是,人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了。

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不亚于被恐怖分子绑架的程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那么,你也将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怎么度过,你也不知道这一年你是怎么度过的,甚至,即将过去的今天,你也不知道如何度过。

总以为忙忙碌碌是福,可是忙碌之后,却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你早上匆匆忙忙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赶公交,开会,忙碌工作到下班,约见几个朋友聊天,读了半小时的书,再身心俱疲的下班回家看电视,然后睡觉。第一天如此,第二天也是如此,一直持续到一年以后,你发现你这一年的成就除了被老板表扬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了。

人生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墓志铭写上出生年月和死亡的时间,中间,便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奇特的一生》里,提到柳比歇夫的一生,他的一生成绩斐然,论著等身,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他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一般的科学家能够达成其一二的成就 便可以闻名世界了,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另一面不为人知的却是他的时间记录方法,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多半仰赖他的时间管理。

他对时间的精确几乎可以不看表就能知道大概几点,甚至,他不需要看表,就能告诉你,他和你交谈了多长时间,精确到1分钟。

他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就像你数着步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样,而他,则是数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他对时间的敏感源于他对时间近乎无情的记录。

他只记录时间,事件,没有形容词,没有情感,没有任何波动,他就像时间机器一样,忠实记录着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和生活,任何时间都不遗漏,包括给朋友写信、聊天,自己的科研工作,吃饭的时间,逛街的时间等等。

甚至,1942年,他的儿子阵亡,他也只是像平常一样,记录了收发信件以及为儿子悲伤的时间。

他是如此的珍惜时间,以至于到了吝啬的地步。但是,他又是慷慨的,他为家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包括陪妻子散步,日常交流等等。

即使像这样以为出色的人物,每天记录下来最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只有不到六个小时,如果那天只工作了四个小时,心里还会产生愧疚。

所以,事实上,我们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不足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时间是无情的,但是,时间却又是可掌控的,有人和它做了朋友,有人却终生被时间诅咒着。

李笑来、秋叶、战隼、邹鑫等等名人都成为了时间的朋友,善于利用时间。即使看起来再忙碌,却也能在同一个时期有效处理更多的项目,在不损失陪伴家人的基础上,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也有目共睹。

他们是亲自实践过的人,所以他们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他们利用一分钟的碎片时间,极尽可能的利用每一个空档,把时间投入到当前关注的项目上,或者是提高工作的效率上,或者是投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在或者联系朋友、关心家人上面,看起来似乎特别忙碌,其实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我们呢?每天刷朋友圈七八次,每次十几分钟;每天翻几次抖音小视频,每次几小时;加班的时候闲聊玩耍喝咖啡,在deadline到来的时候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搞定了。

我们以为我们很忙碌,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么忙。

人在时间上的感知是不靠谱的,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的时间管理上训练的人,更是如此。

人的大脑有一项功能,叫做规避痛苦。大多数成功人士,或者不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牛逼的时候,而即使苦逼的时候,也会总结出,那是为了牛逼做准备,而不是被逼到身陷囹圄的困境。这是大脑善意的谎言,假性欺骗,让人不至于一直处于痛苦中,无法解脱。

忙碌是感性的,而记录,却是理性的。

拿起笔,在纸上记下,你此刻忙碌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再分门别类,做一下统计,看看你自己究竟有效利用了多少时间。

格式:时间+事件统计花费时间

原则:精确记录每一件事,每一段时间,忠实于自己

时间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很奇妙的方法,就跟你写日记一样,只不过,把记录的频率提高到了每小时甚至每分钟而已。

在感动自己之前,去照一照镜子,你究竟有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努力。

时间记录就是你的镜子,镜子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剩下的,就是去做了。

如果你看完之后随手一扔,那,当我没说。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YY 赖海

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些应该去的地方,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趣的是,刷知乎成了时间的一大杀手。两年后,终于把知乎删了,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得到些许利用。

开始读书!

最初也是从知乎上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等推崇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机缘巧合,八月读了此书。

如部分评论所说,这本书前两章真的比较无聊;还有许多评论说文章充满了作者自己的碎碎念。

然而这本书并不像各种宣传的那样是本工具书。看许多微信读书评论就能知道大家急不可耐想通过学习时间记录法改善生活的想法。

不过看了附录作者自己的描述,本书属于纪实文学,偏向散文文体--作者是完全明白自己在干嘛。

反而是抱着急于改变自己的人读错了这本书!

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得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适用大部分普通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描述柳比歇夫生活的时候提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些反而是最重要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回首过去,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他统计每一天时间的花费,他关心自己每一天如何度过。他比一般人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戏、写过更多信。他珍惜自己的时间。他爱自己。

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呢?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最易被我们忽略的。

令我感动的是,柳比歇夫坚持每天专注工作几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保持了五十几年。这需要多强大的自制力!他需要对工作保持多大的热忱!贵在坚持,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的人生是单纯却又丰富的,简朴却又幸福的,看似枯燥其实非常充实。愿我也能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另外评一评作者。我觉得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柳比歇夫。虽然文字略有些啰嗦,但他的反思也启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600字


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看了很多,却终是没能拯救我这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反倒更加恐慌和焦虑了。

直到这次坚持用100天阅读老柳的《奇特的一生》,坚持写了100篇阅读笔记,才真正明白,需要管理的,并非是时间,时间无情流逝,任何人都无法管理和左右,你能管理的只是你自己而已。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框架之内,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控自己的行为,努力搭上时间的列车,送我们到想去的地方。

时间的长度都是固定的,而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可以拓展时间的宽度和深度,完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把人生过得丰富精彩。而不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整天嚷嚷时间不够用,即使向天再借500年又能如何?

有一句话说:

懂得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过不好?

即使知道,但是依然做不到。

相比较柳翁所做的科学贡献,老柳留给我们的更重大的意义,就是他过的很好的一生。

为什么他能够过好这一生?

他知道,并且做到了。

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到底隔着什么?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重在践行,贵在坚持。

《刻意练习》书中有一段讲了3F练习法,即专注,反馈和纠正,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也能走向卓越。

联系起来看,老柳正是通过专注自己的目标,通过时间记录的方法反馈,并且及时纠正和补充,恰恰正符合刻意练习的规律。

老柳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他自己觉得自然而然,而在我们看来,却成为了奇特的一生。

100天的阅读完成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却才刚刚开始,到底我们要怎样度过这一生?值得商榷。作者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这本书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人生太短,明白的太晚。

自律很难,但自律带来的自由很爽。

往事不回头,愿余生不将就。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3篇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

安Z先生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那么,书中的柳比歇夫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呢?他是怎样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摆脱低效率的人生的呢?我们又能从柳比歇夫那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当然,我们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时间统计法".但透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我们总应该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探索。我们向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难道是只能用来祭奠吗?我们的所有想法,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吗?

以上仅仅是阅读《奇特的一生》的些许感触,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您自己动手挖掘。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二)

田康

昨天把奇特的一生读完了。今天践行了一天,感觉良多,把自己的感想写一下。

首先我很认同那一点,就是如果你想按照柳比谢夫的方法来记录时间,你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大的人生目标。柳比谢夫在28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昆虫领域做出贡献,虽然后来他研究的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后来还是做出了很伟大的贡献。

这一点在那本小册子里由秋叶大叔提出来了。我觉得你读奇特的一生,一定要去读那本小册子,看一看李笑来老师对这本书的观点,看一看秋叶大叔对这本书的感觉,再看一看小强老师对这本书的看法。我觉得每个牛人对这本书的不同解读,都会给我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想法。

想是这些想法在没有践行之前,都是没有用的。就像李笑来老师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说的那样,说法根本不重要,只有把说法和想法变成的形动才重要。因此,关于柳式时间记录法,我一直在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用?

我觉得秋叶大叔有他自己的法,那就是用纸笔的方式来记,而不借助于app.但是我觉得另外一位牛人分享的用app来记时间的方法也非常棒。

乐乐老师也分享过她对奇特的一生的看法,乐乐老师推荐的atimelogger2. 我也是很早就下载了atimelogger2,但是一直放在手机上没有用。现在我觉得这个软件非常好,因为可以开始记录我的时间开销了。

这个软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记录你在每项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这一点是非常棒的。比如,今天我用在读succeed

上的时间就是2小时47分,当然,其中还包括了自己吃饭的时间。

我今天还做了一件事,我把笑来老师的坐享的文章又读了一遍。我发现,原来坐享是可以在很炒的环境里做的,前提条件是耳边没有风即可。因此,我开始在坐公交回来的路上开始进行meditation.atimelogger2的好处是,自己可以设置一个meditation的选项。然后来计时,我就按了下这个新加的medication选项,然后开始闭眼进行坐享。没想到,原来车上的环境是这么嘈杂的,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因为以前都是在公交上看得到上的文章。今天在那里坐享,居然身边各种声音都有,有中年妇女的电话声,小孩的哭声,还有前面乘客拿手机看电视剧或电影外放的声音。各种声音弄得车上好不热闹,我就拼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坐享。

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19分钟,准确的来说是17分钟多,因为开始有1分半我还没有开始。车子到站,我也正好醒过来。我发觉下车后自己的精神非常棒,仿佛休息过一样。

我觉得以后公车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坐享,尽管可能有部分坐享的效果没有在安静的地方那么好,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我可以用这种嘈杂的环境进行休息,而不是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继续看书。这样注意力的集中是很难的。我有过太多次关注得到文章,结果坐过站的经历。有时候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太吸引人,结果看着看着就坐过站了而不自知,然后又要下车来想办法坐摩的赶回上一个站。这样其实是不好的。

我觉得时间管理方法是一定要有的。而且我认为可以两者都做,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atimelogger2来记录时间。并且我将将会以app记录时间为主。手写为辅。

而且,我今天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发现我真正投入工作的有效时间,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往往是自己在投入一个工作,结果去看某个网页,然后又跳到另一个感兴趣的网页。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飞逝了。有了元认知能力,我就不断的把注意力往回拉,然后不断问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不然的继续进行这件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开始向时间要效率了。

我对秋叶大叔那篇文章中说的,你以为一件事要做10个小时,可能秋叶大叔1个小时就搞定了。我也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看出了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在笑来老师做起来,很快就解决了。比如4个小时读完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便如英文版的《超预测》。读这种书,我可能要花上10多个小时。但笑来老师的读书方法更高效。他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作者的观点,如果一致则往下读,如果不一致则看下观点哪里不同。边上的例子可能就是跳过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快都难。

所以,怎么样高效的利用时间,是我们要不断去打磨的技能。

我也会不断的践行柳式的时间管理方法,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美好。

先定一个大目标,做好一个life coach.以这个目标为准绳,努力做到最好!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三)

接贵祥

《奇特的一生》是我参加新世相·图书馆活动收到的第三本书。

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介绍了一个叫柳比歇夫的人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高效率,也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时间统计法"呢?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这么做,只不过做的方式不太一样,那就是——记流水账。试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的语文作文不都是这么写的吗?我们经常为了能够凑够作文的字数,绞尽脑汁去向我们一天来做了些什么,然后把做过的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的语文作文。

那么柳比歇夫又是怎么来记流水账呢?下面是柳比歇夫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思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你看,他每天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月度总结,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总结,每五年都会有一个五年总结。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就完了,这些所有的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装订成册。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足足有几百本。记录这么些无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好,那么来看一下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柳比歇夫的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上面的这段简介,就足以体现柳比歇夫的成就了,而他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根源就是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任何一项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把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分地事先计划好,安排的像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这值不值得?眼前放着一台计算机,不停地计算着你的失误以及你对自己的放纵——这并不愉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墓志铭"Know 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 "认识你自己",而我认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意义就在于此,看一个人,不要看他想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时间花销日记就是你做了什么的最好证明。

时间花销日记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它明确记录了你的时间具体是用在了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你可以打开你手机里的设置选项,里面有一个统计了你手机里各个软件当天使用时间的功能,你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手机,以及这些时间都用在那些软件上,一目了然。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点心虚?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都去哪了呢?事实已经做够说明一切了。二是通过了解你的时间分配,帮助你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你知道了时间都用到了哪里,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时间上的反馈,那么下一步你就要根据这个时间反馈进行修正,思考自己哪些时间不该花,哪些时间应该多花一些。

现在问题又来了,时间被我们计划的这么死,我们的每件事情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如一潭死水,会不会扼杀我们的灵感?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般。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何为灵感?我听过这么一个段子:一名性工作者不能等自己有了性欲了才去接客,同样,一名作家不能等自己有了灵感了才去写作。所谓的灵感也就是稍纵即逝的一个念头,他可能来源于我们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不断实践,你不确定他什么时候能来,他来还是不来,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待在那里等,而应该是不断实践和探索。

何为自由?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那不叫自由,那叫无知,因为无知者无畏嘛。毫无敬畏之心,不受约束是可怕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心如平原驰马,易放难收。"自由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的严格自律。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能够带给你灵感和自由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描述,你可能了解了什么是"时间统计法"以及他的意义和带来的好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不能让"时间统计法"流于形式,我们要明白统计的目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清楚地知道过去我们做过的无数的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而"时间统计法"与我们之前的计划不同,做计划是在前,也就是事情我们还没做,"时间统计法"是在后,即我们把事情做完了然后记录下来这件事花掉我们多少时间。至于这么做的意义,我在一开始就说明了,如果忘了可以回文章顶部查看。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一切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效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娱乐时间,这是工作时间,这是睡觉时间就区别对待,所有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都同样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都同样宝贵。为什么我们感觉有时候时间过得快有时候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区别对待,而现在我们要保证对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一视同仁。

最后,其实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记录。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记上一笔,但是难的是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一直到你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大词好说,琐事难做,成就一个人的,或许就是那些你看不到看不起的细节。

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达到他那样的高度,而我仅仅是通过一本书,了解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分享了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我这一切也就是管中窥豹罢了,你有兴趣,可以找来原书读一读。

奇特的一生 读后感(3)篇


奇特的一生n

文中柳比歇夫对于时间精细的预算、分配、使用、总结,让人敬佩、敬仰。感觉他的生活那么的透明、全面,像是一本可看的纸板书籍。有预算的开始,有实施的过程,有总结的结束,无可挑剔。

但我不愿试图追随。

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随心主义者,我更关注每一时刻的需求,有计划也会随时遭遇改变。

我不敢保证明天我一定会做什么,我也不能确定我这本书看完了,下一本会是什么。

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时间观念里,让我看透了自己曾经虚度的光阴,也让我看到了那些还可以拥有的时间。

一度以为忙碌的生活里时间很少,没有时间看书,如今习惯了压缩琐碎的片段时间看书,发现自己的时间也不是那么的贫穷。

即便书的内容不是那么的吸引人,但能够给与我们的精神很有力度。

这种激励是我所需要的。

主要说了两件事,介绍了柳比歇夫的精神品质和他的时间统计法。他的时间统计法有些走极端,因人而异,记录任务所用的总时长这点对我有所启发。 柳比歇夫能不被世俗之事,不被私人情绪打乱自己的工作节拍;他的内在生物钟和外在时间完美的契合,可以摆脱钟表估计时间;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利用边角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撰写了学术论文……他的生活并不全是沉浸在工作中,也在享受生活,观看音乐会等娱乐生活并不比正常人少。 这本书重新让我审视起自己的生活,就像作者引用“我们不用震惊在世上,而是生活在世上”,我们难以改变所处的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整日倦怠的躺在被窝里刷手机,也可以划分出时间段看书看电影健身旅游逛街会友学习技能……n 生活就是透彻的理解,而后义无反顾的行动。

我是看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发现了这本书。柳比歇夫的每天过得挺高效的,也挺佩服一个,一个人的一生能够这样度过,确实很伟大。反思一下自己,也找到了问题所在。最初得实践,没有规划,而是记录自己的时间,10几天,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我想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吧!记录时间的好处,就是你会下意识的珍惜时间,让时间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任其流走,而且,你看着每一天怎么样度过,你便知道自己大致的生话,时间的耗费。看了基本关于时间的书,学习了一些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时间管理法,十字时间管理法,还有34金币时间管理法,挺受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记录,我才知道,自己大部分时间真的就在做一些非重要紧急的事情。用一段时间去思考一下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早日觉醒!与君共勉!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2000字


我曾礼节性地推荐《奇特的一生》给身边不少朋友。之所以说「礼节性」,因为我深知大多数人听过之后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认真读完它了,于是就索性点到为止,以免招致反感。近期我刚读完了这本书,正好趁着周日空闲时间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立目标

柳比歇夫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可我们很多人过了而立之年仍不知道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想了许多条路,好不容易确定了其中一条,走着走着不停地怀疑自己是否走对了,是否有更好的路,这样很难设立目标。

我们身边还有一部分人,尤其单身男女,总在等待处了对象或成家之后再考虑设立长远而具体的人生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目标不应与另外一个未知的人(对象)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目标会显得短视、不纯粹,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设立目标。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设立目标有多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实践本书中的时间记录法是否有效,甚至一个人活在当下耗费的时间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即使设立了目标也要付出多倍于他人的代价才有可能完成,而遇到重重困难时如不是出于内心强烈的驱动力将难以坚持下去,更做不到85岁的李嘉诚这样:「我每天不管工作再晚再累,每天早晨一定5:59分起床。」

学会专注

可是树立伟大目标,懂得了如何利用时间,就一定有所成就吗?不一定。除非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或者说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像正念练习一样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刷」时间存在感。

当一个人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价值,那么他会发现一个惊喜无比的事实:「我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就如书中的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记录时间

一旦开始记录时间后,你会发现如上文所说的自己可做成很多事情,甚至有可能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时间记录琐碎,还会产生不小时间成本,是否还值得去做?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做一件事成了习惯,就忽略了它所带来的负担。比如你不可能因为浪费时间就不刷牙,相反当它变成日常习惯之后不去做反而不自然了,时间记录也当如此,它给你带来的变化将远远大于刷牙等日常行为。

至于如何记录时间,在本书中柳比歇夫以事件结果为导向的时间记录,格式大体如下:

1.分类工作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0分

8.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0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这种记录在本子上的做法没有用手机App记录方便,也不好统计每周、每月在各个板块(工作、学习、阅读、运动和娱乐等)消耗的时间。以我在用的「Time meter」为例,我分了八大标签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可随时记录时间或者随身携带一张卡片记录,晚上用十分钟左右记录到App上。每周分析一次各版块投入的时间,如与预期的偏差过大就及时调整过来。这样做目的是刻意把每一份时间用在不同的事情上,保证该时间段被自己有效利用了。

不是时间管理

彼德∙德鲁克曾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做好。」可事实是,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有效利用时间,而不是管理时间。时间并不能被管理,或者说没有目标的人才会大谈时间管理。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到了那个时间点立马投入去做就行了。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就会计划在多少年内实现目标,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规划时间,利用项目管理中的WBS方法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那么你只需关注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实现目标上了,这只能算是时间统计,不是管理。

我们时常听到的时间管理,至多关注现在或期限较短的「将来进行时」,是一群无法摆脱混乱状态的人硬挤出来的名词,实际用处可能仅限于手头上看得见的事情,说是雕虫小技并不为过。它只会像成功学一样成为药引,治不了病,却丝毫不影响「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另外,别把十分钟、半小时不当时间。不少人总在等待有了大块时间才开始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对零碎时间视而不见,却不知少量时间积累起来也相当可观。比如午饭后空余半小时,你会用来阅读三十页书还是浏览娱乐新闻?选择前者,一周读完一本书便是你额外赚来的。

小结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无论柳比歇夫或其他圣贤,都只是我们的榜样,真正的师者应该是原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确切地说是深藏于内心深处尚待激活的「小宇宙」本心。只有它才能给予我们更持久的动力,听从它吧。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1500字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1500字

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非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做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 樊 华)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1000字


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描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为何说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开始便抛出问题,然后一点一点地为读者解开谜团。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们最好直接去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实在词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柳比歇夫的伟大。况且,作家格拉宁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你读了一定不会后悔的。

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柳比歇夫最独特之处是他从27岁到82岁去世,一天不落地写了56年的日记;而所有的日记没有一字多余,全部用于记录他当日的时间去向。这听上去好像很乏善可陈嘛!不过,在下判断之前,请你回答这个问题:你还记得2016年12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么?这只是上个月的事情,我们恐怕已经没有印象了,而通过柳比歇夫的日记(可能叫做时间账本更合适吧),你可以知道他生命中任何一天的时间都去了哪里。正如作者所言: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更让人惊叹的是,柳比歇夫一生专注于他年轻时定下的学术研究目标,勤勉工作,从不停歇。比如,1963年,柳比歇夫花在其核心学术工作上的时间共计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日5。5小时,这些时间都用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这是他人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年,而那一年,他73岁。

阅读这本书,读者一定会被柳比歇夫惜时如金的态度所震撼。对柳比歇夫来说,消磨时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为任何时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怎么舍得浪费呢?平常,我们好像根本瞧不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半小时能干什么呢?半小时,对柳比歇夫来说,意味着散一次步,捉几只虫,制作一个昆虫标本,读好几页书,写半封信。他头脑里大概有一个表,时间滴答、滴答流逝的声音,清晰可闻。

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他/她也只有960个月、不到三万天的时间可供使用。过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来,甚觉可怕。我们的时间账本上,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费呢?这有限的生命,难道真的就任其在浑噩中度过么?

柳比歇夫用他独特的方法,抓住了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大法呢?对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生活哲学问题、人生信念问题。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今天是2017年的第5天,新的一年,你打算如何度过呢?你一生的宝贵时间,打算花在哪些事情上呢?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500字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500字

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问题引起人类长久的思索,答案也有无数个,而柳比歇夫度过一生的方式独特又令人惊奇。俄国传记作家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中描述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将花掉的时间记载下来,看什么书,做什么研究,什么事情花掉了多少分钟,一项项记录在案,每月、每年还要做更集中的统计。人们常常怀疑,这样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到底有没有实行的必要,然而柳比歇夫的人生却过得十分充实,他著作甚丰,对于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等都有贡献,他在讲台上授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常常去到各地考察,此外,还写下追忆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和他的时间统计法密不可分。

在我看来,这方法时刻展现出对于时间的珍视。人们有时对于时间的使用颇为苛刻,有时却放任它们溜走,好像看管不力的看守;柳比歇夫却并非如此,时间有序地流逝,他对它们去了哪里十分清楚,我相信这种不寻常的时间管理方法令他对于自己的时间有了更为精妙的掌控。

没有被主体意识到的时间,是已被磨损了的时间,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人应以均匀的速度去使用和把握时间,而非一段时期极度节省,另一段时期又将它们挥霍浪费。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管理的灵感,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令我十分向往。人对于自己的一生不可放任,对于生命和时间不可不珍视。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最近又重读了格拉宁写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结构很散,就像几篇博客合订的一样,但勉勉强强还是勾勒出柳比歇夫这个奇人和他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是谁?没听过?其实我也是在豆瓣和亚马逊闲逛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哲学、数学、生物多方面有学术贡献的俄罗斯教授。他有一套时间统计的方法,通过做计划他完成了超越常人的大量工作。他对时间充满敬畏,他写各种总结,然后自己向自己做报告。为了完成他20多岁时立下人生目标,他用时间统计法来指导生活,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踏踏实实地执行,在学术和道德上都取到人们的认可。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活得很累,一板一眼的,但考虑这样的事实:白天你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工作,但一下班你突然不知道干什么好,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围观,上上网看看电视剧一晚就完了,日复一日你又觉得很没意思,你说你希望能学某种技术或做某件事,但你总觉得没时间。其实这一切就是因为你不珍惜时间,你也没提出合理的计划并不断执行修改。

我觉得一个人小的时候可以自由一些,多接触不同事物,等大了些就应该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计划而为之奋斗。比如你想成为作家,每天就应该强迫自己写一定量的字数,刚开始可能憋半天才写半篇,但久而久之你会慢慢找到写作的感觉。又比如你想变得更健康强壮,你只要规范下一周的食谱和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周再花三四天每次一个小时来锻炼,不知不觉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个时间统计方法显得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太多信息,如何选择?你想做的事情太多,怎么办?如果你什么都想做的话,你将发现自己每天活得很累,而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才能分清主次,做你该做的事,才能踏踏实实地经历生活,享受生活。

最后,向柳比歇夫致敬!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7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700字

第7本《奇特的一生》
【坚毅的灵魂,柔软的心】
俄国作家写的这本书,描述了柳比歇夫的一生以及柳比歇夫独特的时间计算法——他会记录下人生中每个时刻所做事情用掉的具体时间,并在每个月,每年坐总结且分析。柳比歇夫在我看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和一颗柔软的心。
柳比歇夫作为一个人,是幸福的,通过时间记录法,他知道自己一生的每个时刻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他热爱生活,竭尽全力做自己喜欢之事。他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他无法坚持记录时间几十年。他从28岁开始,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并开始记录时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能做到每时每刻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毅力,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时间记录法,我十分努力地坚持了一段时间,虽然只完成了百分之70到百分之80的时间记录,但帮助我提高时间利用率的结果非常明显。为何?因为在我没有记录时间之前,我很难清楚地知道我的时间花去哪。我总是觉得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发呆喝个水就过了几十分钟。那么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就很好地帮助了我利用人生,我能知道我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做了什么,适合做什么,摸清楚自己利用时间的特性,避开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尽可能把时间最大化。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忙,但其实他的效率其实很低,这个时间记录法也许将很好地改善这样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样度过自己生命,大概会是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时间总会出乎意料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生命中抽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吧,是不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了?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5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故事的主人公是柳比歇夫,他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他的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都记录在日记里,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不仅如此,他还把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时间,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通过时间统计,他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而相对我自己而言,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回忆不起来去年做过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在对比到柳比歇夫时更是深深觉得自己如此浪费。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柳比歇夫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纪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他清楚地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非常认真,时间不会不够用,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最后,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6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我的老对肖涟源发了一个时间日志,引起一片赞叹,《奇特的一生》就是时间日志的鼻祖。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有提及到。李笑来老师评价说: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特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自此,我也对这本书很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被称为时间管理书籍的鼻祖,让这么多大家称赞不已?不过读起这本书,真的有点吃力,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为了读懂这本书,我看了大家的点评,以及网上关于它的讲书,最后从千城讲书听了很多遍,以下思路也以千城讲书为主。)它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根据柳比歇夫的日记为参考文献,引出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讲述了柳比歇夫的生活方式以及他这个人。
柳比歇夫是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事迹呢?柳比歇夫是一个将自己一生都用时间来计划的人。他活了82年,从26岁开始写日记,56年从未间断过。他博学多才,既是专家,也是杂家,一辈子写了70多部著作,1万多页的论文原创著作,包括数学,生物学、哲学等各种学科,在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经过了两年的调整,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一直坚持了54年,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并做到极致,是震撼我的地方,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一、时间记录。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也称为事件开销法,以事件为主记录时间,由事件类别、事件、耗时三部分组成,记录真正有效的纯时间。注意是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拿快递,走神,闲聊并不用记录。下图是柳比歇夫其中一天的时间记录,基本上,柳比歇夫每天的记录都是如此。我们现在也会常用另外一种时间记录法,以时间段为主要记录,把事件列入其中,比如上面我的老对肖涟源用的时间日志。
二、时间统计。
记录后便是统计,统计每一天各类事件所用的时间总和。柳比歇夫每天统计,每一周统计,每一个月统计,每一年度统计,每五年统计。他根据自己事件的分类进行汇总,基本工作用时多少,附加工作用时多少等等。以及这些工作里的小类所用的时间。柳比歇夫甚至在他的论文后面都标注了这个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
三、分析反馈。
时间统计好之后,就是分析了,看看自己每天的时间开销情况、耗费比例。为什么这周读书时间比之前少了10个小时,原因在哪?寻找原因,并对下周的计划进行改进。柳比歇夫每年都会花费17个小时做年终总结,3个小时做月度分析,……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这个就是在浪费时间,不过和柳比歇夫利用的时间相比,仅占1%。
(App推荐:现在手机上有很多时间记录App,我现在下载了一个Now Then(苹果系统),可以把事情分类,分类正在根据需要调整中,随时记录,有统计汇总;也见很多人喜欢用时间块,它是以时间段为主,在各个时间段添加自己所做的事件;还有推荐手写记录,这样记录总结时会有助于思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体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其他小技巧。
书中也提出了一些时间管理小技巧,比如学习分类,帮自己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有助于我们对事件重要性的把控;类别的划分是根据自己平时的需要,并逐步进行调整的。比如使用“时间下脚料”,柳比歇夫每次都在散步时进行捕捉昆虫,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外语书籍。我们可以在起床洗漱时放一些语音读物。比如坚守自己的原则,柳比歇夫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有自己要坚守的选择么?
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管理,也不是提倡所有人都要按照柳比歇夫的方式去记录,而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300字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300字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说的是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这位科学家的学识博大精深,学术著作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
他的奇特之一在于他生前除了发表上述相关的70多项学术著作,还留下来数量颇大的论文和专著。到底有多大,说是有12500页打字稿,但是我还是没什么概念。反正就是质量高,数量庞大。
他的奇特之二在于82岁去世的他,在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生命的晚年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
他的奇特之三在于从他26岁起,他把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记录下来了,并且坚持了56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有一套时间统计法,统计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严格的统计了他每天研究、写书、看报、写信、散步等等花费的时间,并且一月一次小结,一年一次大结,五年复盘一次并规划一次下一个五年。
通过这个时间统计法,我们可以知道柳比歇夫的时间去了哪里,他在某年某月某日看了什么书,写了什么论文,见了什么人,是写了信给某人争论某个定律,还是在看某人给他的回信。
但他并不是个工作偏执狂,他每天睡觉10个小时,也排队去商店买煤油,去游泳看电影,结交朋友。他的生活并不是无风无浪安静宁谧的,他经历了战乱,还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了自己的一个孩子。他除了做科研,还要兼职上课,因为他还有一大家子需要养活。他的生活看起来跟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生活无异。
更奇怪的是尽管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身科研,他也并没有因此取得什么能让他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你看要不是这个时间统计法,要不是这本书,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他。虽然留下来不少宝贵的科学遗产。
但是他的时间统计法却不能说不给人带来震撼。就像记录你的每笔开支一样去记录时间,把时间真正的当成自己的财富去对待。有了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去记录每天的时间开支,但是坚持56年却不那么容易了。时间这个东西,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不能提前预支也不能累计。不管你贫穷或富有,你也一样拥有24h,时间就在那里,不争不吵,不多不少,让人很容易忽视掉,也没任何办法变得多一点。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开花。(我想我们可能无法像柳比歇夫那样坚持56年如一日的去记录和规划每一天,但是要知道时间的珍贵,这么珍贵的时间该把它放在哪里。目标是什么,要如何实现它,时间是是否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上,时间是否坚持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上。)
奇葩的是,柳比歇夫如此的珍惜着对他而言宝贵的时间,也一日不断的严格执行着时间统计法,但是他却又又把一点一滴积攒下的时间又“浪费”了,浪费在不属于他计划内的工作。因为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他发现真理比真相更需要去探索和论证,他还发现有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写信向他求教需要他的回信。因为这些对柳比歇夫来说,比科研更重要,比时间更珍贵。
我想正是因为对科研对真理的热爱和专注,身为科学家自主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对所谓不相干的人热心无私的帮助,让他坚持让自己不断的去成长和进步。他借助时间统计法,记录和反馈工作和生活,协助他更好的管理了时间,高效的生活了每一天。

读后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