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行

读书笔记行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

书是人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从怨恨之外看一次日本——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不知道,大家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看待日本的,或是仇恨?又或是爱慕?我只能说是五味杂陈。对于日本这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代的我们能说的不能说的东西太多了。同学给我推荐了这本关于日本的书,很好地向我们展示,在当今的国际情况下如何以一种较为客观的眼光看待一个与我们国家休戚相关的一个大国。

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这本书以政治历史为开头,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逐步地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方方面面,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新闻行业、日本对防灾与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工作的如何充分开展、时尚与传统在日本的交错发展、日本的部分文学、还有是我最感兴趣的日本动漫。而最终目的,则是以之为镜,明衣身,从中提取、获得更好的处事的方法,用其来治理与处理中国内部像类似的问题。

对于这些领域,为了更好的更加典型地展现它们,白岩松均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去寻找领域内的典型著名的人物或事物进行采访与考察。而这些努力,一点一滴地被落在这本书内的一页又一页,让这本书显得丰富有价值、有韵味。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白岩松这个有学问且更有大勇气的新闻人,很值得我们去尊敬与学习。

文章的构成十分之有新闻特色,游记见闻与采访录、一定的准确数据、照片相互结合构成文章,且行文风格十分平易近人,时不时穿插的笑料也让这本书显得不太过于严肃正经,简单总结,很符合我的口味。可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穿插的图片有时与下文有些许不搭边,容易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维。

战争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后来人对之前的战争的不认同或者漠视。靖国神社与和平博物馆之间明显的差别,很好地表现出当前日本内部对历史认同的一对矛盾,否认历史与正视历史。对待历史,我们不能够只有简单的哀叹,还要有对原因出现的反思,与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日本的防灾意识与环保意识,均是从娃娃抓起的,由下而上,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良好的风气,最终推动社会风气的形成。从书中先生我可以得知,日本社会防灾与环保工作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的,商店内专有出售防灾用品的地方,企业内部也会自觉建立一定的循环带,用其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家庭也是自觉地进行防灾准备工作和对生活用品的分类。有人说,日本是危险的也是安全的,日本的街道是干净而美丽的街道,先生我认为,这应不足为过。

落语、相扑和和服等等的日本传统文化,白岩松在书中展现出了它们所独有的精神和它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险。或许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发展中的艰辛。

显然,落雨和漫才、歌舞伎、能剧等其他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一样。都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继续寻找生存的空间。

老龄化问题,在日本得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建立“老年人求职机构”。让部分已退休的但依旧有手艺或才能的老人们继续为社会做出奉献,而且还能丰富老人们的退休生活,让他们有机会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或许老龄化逐渐严重的中国也是时候需要参考一下。

书中还列举了许多许多,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与他的爱的哲学,渡边雄一与他的新闻良心,许多的许多。

我只是写出了其中的几部分。或许有人会认为我有那么几分一边倒的意向,我只能回答,有些时候,正如白岩松所认为的,一味地爱与恨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冷静下来,静心学习了解与发现问题,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看书了,于是想找本书,重温高中语文自习课上看闲书的那种安定与淡然。选择《幸福了吗》是因为很喜欢它的序,是JH最先给我看的,后来FJ又提起,两个好朋友的青睐让我最终决定读一读。

本以为整本书会是以说教为主,阐明白岩松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但是看完才发现,真正说教的文字很少。全书主要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回顾了 2010到2000年间中国和世界的一些要事,比如舟曲泥石流、08奥运、汶川地震、禽流感、SARS、9.11等一系列新闻热点事件。在回忆中讲述着自己的成长,央视的成长、中国的成长。虽然他写的一些事情我了解一些,甚至经历过,但是记忆已经很淡了。透过他的视角再回首时,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只有浅浅的哀伤、感动或兴奋。

最喜欢这本书后面的部分,他讲到了自己的童年、中学和大学的日子。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个严肃、中正的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居然窃书,被人抓住还自报家门叫常振铮(当时广播学院院长的名字);偷换同学乘车月票上的照片逃公交车票;在宿舍里废寝忘食的看金庸古龙;半夜在学校卫生间借着灯光打麻将......读着读着,感觉那时的他仿佛是另外一个人。不过,静下来想想,在青春年少的岁月,谁没有做几件疯狂的事情呢?也许,没有疯狂过的青春不叫青春。

看着别人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忍不住也回头看看自己的走过的路程,竟也有一首歌可以相伴《一直很安静》,配着阿桑那沙哑的歌喉,倒也挺合拍。艳羡么?遗憾么?沮丧么?应该有吧,但是幸福是别人的,自己的幸福还得自己去争取。在这本书中,对于幸福,没有一个确切的回答。但我想也用不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我的幸福很简单,也很难。因为我拥有的东西已经很多,比如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谈心的朋友、男朋友还不错、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虽然不小了但偶尔还会做做梦等,但是我要的东西更多,比如一直平安健康、家庭一直和睦、家人一直平安健康、一直有可以谈心的朋友、男朋友对我一直很好、以后还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到了跑不动的年纪还梦想一路小跑等等。看看,加上一个时间,很多平常的东西就不再平常了吧?!现在拥有的东西,以后不一定会拥有,现在没有的东西,以后可能会拥有。小时候贪吃,爸妈老说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但我觉得,对于幸福,就该好好享受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争取可以多捞一点。但是不要老看着别人碗里的就是了,别人的大鱼大肉未必适合自己的胃口,自己的粗茶淡饭也许来的更长久。

《行走的父爱》读书笔记


很多的年轻人为了工作和学业,背井离乡苦苦工作,却渐渐遗忘了远在家乡的父母。那个曾经玩耍的地方,都被抛起,只剩下那些孤寡老人,和一寸又一寸的杂草丛生

《行走的父爱》这篇文章就是写了作者在一次采访后的感想,作者在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相伴,又迷了路,好心的作者决定载老人一程。老人心灵会神,便坐上了车。他们交谈的和愉快,老人是出来看女儿的,一开始家人都瞒着他,后来他才知道知道女儿患了病,而且听他的口气是重病。不用想,是最令人感到畏惧的癌症。老人家一共六儿一女,女儿最为孝顺,总是经常回家看望他们。老人非常害怕女儿会突然死去,没办法见他最后一面,便独自跑出来找她,又迷了路,已经走了两天了。作者按照老人的指引,走了一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他的女儿家。女儿五十多岁,看见父亲突然回来,很是疑惑。听完了作者的解释,她一下子抱住父亲哭了。女儿呜咽着让父亲不要担心,而父亲看着病历,硬是不信,作者默默地走了,湿润了眼眶。推辞掉了约会,朝着父母家驶去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件事,我为老人和女儿感到幸福,他们相互的关爱,该会多么幸福。我更多的,是被老人的行为给感动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没有留给家人任何讯息,便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女儿的路途,这样多少会有些过于执着了吧,但是老人苦衷我们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老人毕竟只有一位女儿,又是那么的体贴,孝顺,在这样的情况下患了重病,谁都会为之着急,为之操劳,为之担心啊,由此可以看出老人为了一家的团聚与幸福,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啊!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那是一则有关空巢老人的故事。儿女各奔东西,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拨回家中的电话少了,看望父母的次数少了,久而久之,父母便孤独了起来。孩子偶尔往家中拨电话,父亲都会连蒙带骗的让孩子不要担心,实际上,母亲生病躺在医院,父亲偶尔吃上些美味的菜肴,完全没有父亲在电话中说的那样美好,那些话语都是父亲的应付孩子的谎言。看完这类的新闻,我多少都会有些感到心酸和深深的同情。我能感受到孤独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十分可怕的,老人能够在如此艰难中生活下去,的确是要有超乎常人的任性和耐力。但我们又不能谴责那位孩子,他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询问父母的生活状况的,也算是做到了慰问,孝敬父母。只是,光靠电话询问身活状况,是无法弥补父母心中的空虚。最好的办法,就是少举行一次约会,少参加一个活动,多抽出些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与他们谈谈话,聊聊心,多沟通一下家中的事情,让孝心不再浮于表面,不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而是真正的了解父母的心声,让父母的生活更加充实。

合上书,我情不自禁的想要看一眼父母,给予他们一个拥抱,或是一句衷心的祝福,让他们多享受一下快乐,尽最大的一份力量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与他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本文所呼吁的吧,我们应当积极地回家乡探望父母,让他们在年迈之际尽享安康!

《行走中的玫瑰》读书笔记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行走的父爱》读书笔记摘抄


很多的年轻人为了工作和学业,背井离乡苦苦工作,却渐渐遗忘了远在家乡的父母。那个曾经玩耍的地方,都被抛起,只剩下那些孤寡老人,和一寸又一寸的杂草丛生

这篇文章就是写了作者在一次采访后的感想,作者在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相伴,又迷了路,好心的作者决定载老人一程。老人心灵会神,便坐上了车。他们交谈的和愉快,老人是出来看女儿的,一开始家人都瞒着他,后来他才知道知道女儿患了病,而且听他的口气是重病。不用想,是最令人感到畏惧的癌症。老人家一共六儿一女,女儿最为孝顺,总是经常回家看望他们。老人非常害怕女儿会突然死去,没办法见他最后一面,便独自跑出来找她,又迷了路,已经走了两天了。作者按照老人的指引,走了一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他的女儿家。女儿五十多岁,看见父亲突然回来,很是疑惑。听完了作者的解释,她一下子抱住父亲哭了。女儿呜咽着让父亲不要担心,而父亲看着病历,硬是不信,作者默默地走了,湿润了眼眶。推辞掉了约会,朝着父母家驶去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件事,我为老人和女儿感到幸福,他们相互的关爱,该会多么幸福。我更多的,是被老人的行为给感动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没有留给家人任何讯息,便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女儿的路途,这样多少会有些过于执着了吧,但是老人苦衷我们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老人毕竟只有一位女儿,又是那么的体贴,孝顺,在这样的情况下患了重病,谁都会为之着急,为之操劳,为之担心啊,由此可以看出老人为了一家的团聚与幸福,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啊!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那是一则有关空巢老人的故事。儿女各奔东西,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拨回家中的电话少了,看望父母的次数少了,久而久之,父母便孤独了起来。孩子偶尔往家中拨电话,父亲都会连蒙带骗的让孩子不要担心,实际上,母亲生病躺在医院,父亲偶尔吃上些美味的菜肴,完全没有父亲在电话中说的那样美好,那些话语都是父亲的应付孩子的谎言。看完这类的新闻,我多少都会有些感到心酸和深深的同情。我能感受到孤独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十分可怕的,老人能够在如此艰难中生活下去,的确是要有超乎常人的任性和耐力。但我们又不能谴责那位孩子,他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询问父母的生活状况的,也算是做到了慰问,孝敬父母。只是,光靠电话询问身活状况,是无法弥补父母心中的空虚。最好的办法,就是少举行一次约会,少参加一个活动,多抽出些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与他们谈谈话,聊聊心,多沟通一下家中的事情,让孝心不再浮于表面,不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而是真正的了解父母的心声,让父母的生活更加充实。

合上书,我情不自禁的想要看一眼父母,给予他们一个拥抱,或是一句衷心的祝福,让他们多享受一下快乐,尽最大的一份力量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与他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本文所呼吁的吧,我们应当积极地回家乡探望父母,让他们在年迈之际尽享安康!

芮成钢《虚实之间》读书笔记


在我看来,生命总在虚与实之间摇摆往复。实力与虚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真实的拥有与虚拟的光环这一切就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洞察、甄别并抉择。 芮成钢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还有芮成钢身上光环及独有的魅力。作为一个35岁的中年人,芮成钢的经历无疑是精彩的:合肥市高考状元;11年亲历达沃斯;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商业版头条的中国媒体人;西方主流媒体眼中的青年意见领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好朋友;令福田康夫、布莱尔、丰田章男等人印象深刻的中国记者;两次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并被全球直播让我感到我们不在同一档次对话。

在韩国之行之后,再看这本书,感收颇深,让我看到对话的共鸣,再度书中《西方人中国人》一节中,的确,正像书中所说,韩国之行丝毫没有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感觉,同胞随处可见,无论走在如黑石礁般的龙头岩,还是如星海公园的柱状理石林,耳边尽是亲切的乡音,走在首尔的大街上,正当我们因找不到目的地而无助的时候,旁边的小店突然传来一句,是中国人吧,让我们一颗彷徨的心,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有了归宿的感觉。在韩国店,绝没有假货,一家家免税店中国人人头攒动,服务员不厌其烦的为你介绍,演示,童叟无欺,让你不动心都不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排队买名牌包的场景,在那个场合自己那么的渺小,只是个看客而已。让我感受到书中所说的,中国人真的拯救了世界的名牌店,中国的煤老板太多了。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人会乐此不疲的心肝情愿的讨腰包购买名品,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谁叫中国的东西那么贵,如果中国的东西都货真价实,如果中国的服务态度好一点,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是爱国的。

身为中央经济频道的当家主持,芮成钢采访过数百位国际政要、名流、和商界领袖。他也常常穿行于世界各大经济论坛,或者主持人、或者发问者。阅过很多人、看过很多事,在他的身上总有那么一种自信。是呀,无论何时,芮成钢都反复强调要自信,不管你是出生在美国还是号称大国崛起的中国还是贫穷落后的卢旺达,都要自信。当新浪的主持人问芮成钢是如何做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气场。他很淡定地回答:我坚信世界上的每个人,无论国别肤色性别年龄高矮等等,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坚信这一点,你会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不卑不亢。但这一点,恰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所缺失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时代,我们需要清晰的人生目标。在每次机遇到来之时都能好好地把握,始终保持开放和进取的心态,从而能坦然越过每一个坎坷。

作为专业记者,他从《虚实之间》中给我一点儿安全感这一章出发,谈到: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基础,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缺乏安全感,经济社会发展会逐渐失去动力。国家需要为之做很多很多。因此,我们的政府要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安全的氛围。提到安全感,芮成钢回忆起在耶鲁大学读书的故事。在耶鲁上学时,常常会看见一个乞丐坐在校园晒太阳。有一天,突然看到一群警察骑着马飞驰而过,救护车紧随其后。过去一看,原来是这个乞丐犯了癫痫,经过医生处理,他好像没有事拍拍屁股爬起来,警察和救护车有都离开了。那个时刻,芮成钢觉得这个乞丐是幸福的。而相形之下,当下的中国人太缺乏安全感,我们常会看到抢座位,插队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能埋怨他们吗?他们可能只是想给自己的家人、孩子多争取点有限的资源。我们自己的父母,可能我们也会位自己的孩子多占一个座位,多垒一层沙拉,多领一份免费水果。芮成钢说:不可否认,如何提升国人的安全感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但是,它必须被提到日程上来。富人有了安全感,就不会担心财产蒸发,也就不会移民。低收入人群更需要安全感,他们需要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利保障

对于幸福他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财富不等于幸福,二者并不成正比。他说,财富是幸福充分不必要条件,一个人不能将所用的经历都耗费在利益的追逐和财富的积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健康、亲情和自由。

读书笔记《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行专题,希望您能喜欢!